《四邊形的認識》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四邊形的認識》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四邊形的認識》教學反思1
認識四邊形是三年級上冊的知識,書本34頁至36頁認識四邊形
教學目標是:
1、直觀感知四邊形,能正確區分和辨認四邊形,知道四邊形的特征,能正確分類。進一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們的四個角都是直角。
2、通過涂一涂、找一找、圍一圍等一系列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過情境圖和生活中的事物,使學生感受生活中的四邊形無處不在,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將數學知識用于生活的意識。
教學重點:
能直觀感知四邊形,能利用四邊形的特點正確區分和辨認四邊形。
教材安排了兩個例題:例1是借助于涂顏色的活動,讓學生從眾多的圖形中區分出四邊形,并感悟到四邊形有四條邊和四個角。例2讓學生通過把各種四邊形分類,對不同的四邊形各自的特性有所了解,特別是加深對長方形、正方形的認識,從而知道:長方形的對邊相等,正方形的四條邊都相等,它們的四個角都是直角。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首先從情景圖中,要求學生找出一些認識的圖形,并使用白板的功能進行放大,使用圖形筆把學生找到的圖形畫出來,在例1的教學中,通過讓在眾多的圖形中區分出四邊形,再使用噴桶,這樣學生學習的.興趣很濃,積極性也很高,在這個基礎上,概括出四邊形的特點:有四條直的邊,有四個角;通過例1找到的四邊形,再把這些四邊形進行分類,可以怎么分?通過學生課前的預習,四人小組學習,歸納出按邊分是怎樣分的,按角分又是怎樣分的?
讓學生把這些四邊形分類:有的學生按照有沒有直角來分;有的學生按照邊相等的多少來分;學生通過把四邊形分類的活動,對不同的四邊形各自的特征有所了解,進一步感受到了四邊形的細微差別之處,特別是加深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
總的來說,這節課根據了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從事數學活動,讓他們通過觀察、操作、有條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動,經歷從現實空間中抽象出幾何圖形的過程,探索圖形性質及其變化規律的過程,從而獲得鮮明、生動和形象的認識,進而形成表象,發展空間觀念。
《四邊形的認識》教學反思2
《認識四邊形》一課是一節概念課,同時這又是一節操作性很強的課,學生通過操作能進一步理解、鞏固概念。這一教學內容教材是這樣安排的:
一、通過學生已有的知識,以及比較的過程,讓學生從眾多的圖形中區分出四邊形,并感悟到四邊形有四條直直的邊和四個角。
二、讓學生通過觀察、量一量、畫一畫、比一比等數學活動把四邊形進行分類,對不同的四邊形各自的特性有所了解。
在這節課中,我做得比較好的地方有:
1、關注生活經驗,提供感性材料。
學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觸的事物大都和數學中的“空間與圖形”有關,生活經驗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寶貴資源。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接觸過很多圖形,對四邊形也不陌生。因此,本節課以學生熟悉的校園場景為教學素材,目的就是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豐富他們對圖形特別是四邊形的感性認識,并從整體上感知自己生活中的四邊形。既使學生感覺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使他們對數學產生濃厚興趣和親切感。
2.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發揮學生的集體智慧。
小組合作的優點之一就是學生之間能互相啟發,從不同的角度來解決問題。在認識了四邊形后,我安排的教學環節是小組討論,讓他們將圖形分分類。在這里,學生的思維被充分的展開了,出現了許多情況:有根據角分的、有根據邊分的、有根據是否是對稱圖形分的、還有根據對邊是否相等來分的。尤其是有根據是否是對稱圖形分的情況,學生能將新知識與已有知識進行聯系,這雖然是一位同學的想法,卻給了更多同學一啟示。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還培養了說的能力和聽的能力,一舉多得。
針對課堂上學生的實際反應,我覺得存在著以下幾點不足,需要自己不斷努力:
1、在這次教學中,前面幾個環節的教學是教師引導學生去獲取知識,但是在分類這一環節中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和發表自己看法的空間,過多地牽制了學生的思維,使得有幾種不錯的分類方法沒能在課堂上得到展示。
2、面對學生的生成,課堂的應對能力還不強。整節課學生的交流、發言都比較積極,可是在分類這一環節中,出現了學生與教師一對一的局面。當學生的分類方法正是我所期望時,似乎這個學生只是和我在交流,是不是學生之間也相互聽懂了呢?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整堂課下來,最大的感受是本節課是在學生對四邊形的已有認知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是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進一步認識四邊形的,學生對分、畫、拼四邊形都非常有興趣,學習的興趣非常濃厚。但是“四邊形的分類”這一教學環節的處理還不夠理想,學生能直觀的進行分類,但用語言表達分類的標準比較困難,在幾次的教學中,學生都說的不理想。
《四邊形的認識》教學反思3
本節課是對平行四邊形的初步認識,對平行四邊形的具體特征沒有做詳細要求,只是通過物體和圖初步感知平行四邊形的形狀,在大腦里初步形成對平行四邊形特點的表征。我先通過生活中一些物體,如伸縮門,柵欄,樓梯扶手,讓他們去發現這里面都有一個共同圖形叫平行四邊形。然后,拿出自己準備平行四邊形,觀察它的形狀特征,閉上眼睛在大腦里想象平行四邊形的樣子。接著,比較孩子們手里的平行四邊形,大小,高矮,長短都不一樣,但什么是一樣的?孩子們發現的`很到位,上下對邊一樣長,左右對邊也一樣長-----只是簡單讓孩子們去了解了一下,沒有深入去分析平行四邊形的特征。接下來,讓他們去比較平行四邊形與我們學過的長方形有什么不同?以此來襯托出平行四邊形的特點,孩子們都用了自己的語言解釋說,平行四邊形比長方形歪,不像長方形是直直站著的。這個解釋也很有道理,讓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記住平行四邊形的樣子。
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我給出了不同的四邊形,讓他們找出哪些是平行四邊形,并說出理由。鞏固對平行四邊形的認識。學會畫一個平行四邊形,雖然在課本中沒有要求,但在一些練習中,卻發現很多讓畫平行四邊形的題目。所以,接下來的時間里,我簡單讓孩子學會怎么樣在方格紙或點子圖中畫平行四邊形,并讓他們說說畫平行四邊形一定要注意什么?上下兩條邊的格子數要一樣。先確定出4個點,在連線。這種方法方便快捷。孩子們也容易掌握,讓孩子們自己動手試畫時,我一一巡視,發現有困難的孩子,就及時給予指導,示范。孩子們畫的都很認真,畫平行四邊形對孩子們來說是一個難點。以后多練練,肯定會好很多的。也會加深他們對平行四邊形的認識。
感覺一節課匆匆下來,通過讓孩子們看、摸、描、畫等活動,孩子們應該對平行四邊形有了正確認識,但在課后的練習中發現并非如此,孩子們在判斷是否是平行四邊形時,一題中有多個不同平行四邊形,往往不敢下結論。特別是遇到接近長方形的平行四邊形,心里就沒底了,有點模糊。今后,多讓他們畫畫各種不同的平行四邊形,可能會有所改觀。
《四邊形的認識》教學反思4
觀察是學生建立空間觀念的基礎,最初對圖形的認識就是由觀察開始的,所以在四邊形的認識過程中我安排了一系列的觀察活動。因為已經有認識常見的簡單平面圖形的經驗,有一定的'空間與幾何的基礎,所以本節課學生接受新知相對來說較快。
本節課在以前的基礎上對學生的能力要求又有一定的提升,要求學生能夠更加仔細地觀察,對圖形的認識更全面。所以,在課堂上我有意識地去引導學生在觀察平面圖形的時候注意圖形構成的幾大要素,發現同類圖形的基本特征。
課堂初,我讓學生自己畫出自己猜測的四邊形的樣子,展示介紹自己畫出的四邊形,我將他們畫出的一些四邊形貼在黑板上,相互觀察判斷,學生根據已有經驗能很快判斷出給出的圖形哪些是四邊形,哪些不是,但是發現有學生對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表述不清楚甚至混淆,于是,我在課堂上臨時加入了四邊形是平面圖形還是立體圖形的講解環節。這一點,盡管教材上有顯示,但自己課前沒有預設到,備課還不夠細致。找四邊形的普遍特征這一環節,教材中沒有給出四邊形的定義,所以我讓學生仔細觀察尋找它們都有什么共同的特點,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什么樣的圖形是四邊形,并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初步感知四邊形的特征:有四條邊、四個角。此時學生對四邊形的特征表象認識是不全面的,接下來通過反例,讓學生在對比、辨析中發現四邊形的四條邊必須是直直的。
整節課學生積極性很高,都搶著說,下一步我要引導孩子們學會傾聽,學會尊重,學會欣賞別人,更要學會思考,在課堂上給與孩子們充分的思考空間。
《四邊形的認識》教學反思5
我認為教學成功的關鍵在于學生是通過自主探究得到了知識,獲得了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探究欲望
小學數學內容來源于生活實際,它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創設與學生的生活環境和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有利于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去。上述教學片斷中,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實地考察幼兒園建筑工地,看到了平行四邊形來源于生活實際,也體會到了計算它的面積的用處,這就使學生對學習的內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親切感,激發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使學生能以飽滿的熱情投身于新知識的探究之中。
(二)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上述這個教學片斷中,對傳統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教學方法作了大膽改進。為學生解決關鍵性問題——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奠定了數學思想方法的基礎。這一設計意圖在教學中得到了較好的體現,課后調查發現全班有近一半的同學想到了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這一方法。接著教師鼓勵學生用自已的思維方式大膽地提出猜想,由于受長方形面積公式的干擾,大多數同學認為:平行四邊形面積等于兩條相鄰邊的乘積。對于學生的猜想,教師均給予鼓勵。因為雖然第一個猜想的結果是錯誤的,但就猜想本身而言卻是合理的,而創新思維的火花往往在猜想的瞬間被點燃,不同的猜想結果又激發起學生進行驗證的需要,需要同學們作進一步的探索。令人驚喜的是,有的同學竟能發現兩種猜想有矛盾之處,這是我所料始不及的,仔細想想,這雖出乎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因為老師為學生創設了一種民主、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給了學生充分的思考問題的時間與空間,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始終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合作者,在這樣的課堂學習中學生樂想、善思、敢說,他們可以自由地思考、猜想、實踐、驗證……在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合作交流這是本節課的重點環節,教師在放手讓學生從自己的思維實際出發,給學生以獨立思考時間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交流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學生的學習活動是獨立自主的,因此面對同樣的問題學生會出現不同的思維方式,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能滿足學生展示自我的心理需要,同時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能夠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能夠對自己和他人的觀點進行反思與批判,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啟發、互相激勵、共同發展。上面的教學片斷中,學生之所以能想到用割補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正是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啟發才得到"靈感"的,而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各種方法正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學生只有在相互討論,各種不同觀點相互碰撞的過程中才能迸發出創造性思維的火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不斷得到增強。
(三)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能給學生的思維以方向和動力,不善于發現、提出和解決問題的學生是不可能具有創新精神的。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教師要精心設計具有探索性的問題,教師的提問切忌太多、太小、太直,那種答案顯而易見的一問一答式的問題要盡量減少。上述教學片斷中,為了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能想什么辦法自己去發現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呢?"這一問題的指向不在于公式本身,而在于發現公式的方法,這樣學生的思維方向自然聚焦在探究的方法上,于是學生就開始思索、實踐、猜想,并積極探求猜想的依據。當學生初步用數方格的方法驗證自己的猜想后,我又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這個公式能運用于所有的平行四邊形嗎?”這個問題把學生引向了深入,這不僅使學生再次激發起探究的欲望,使學生對知識理解得更深刻,同時更是一種科學態度的教育。其次,要積極鼓勵學生敢于提出問題。科學探究的方法是創新能力的必要基礎,是每個公民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
《四邊形的認識》教學反思6
本堂數學活動課使用的教材是《幼兒蒙氏數學》,該書是由具有多年教育經驗的幼教專家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為指導,根據不同階段兒童的認知特點編寫的一套幼兒蒙氏數學讀物。按年齡段的學習要求由易到難編寫,結合幼兒的學習特點和喜歡的生活場景,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變成了可操作的、具體的圖形或生活用品,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習和理解數學知識。小班階段,幼兒已經認識了長方形、梯形等多種平面幾何圖形,中班階段的學習,在幼兒已有的認知水平上我們加入了非常重要的一種圖形,平行四邊形。認識平面幾何圖形對于幼兒更好地認識、理解我們的客觀世界是至關重要的,同時也更好的發展了幼兒的空間知覺能力以及想象力。更為可貴的是,平面幾何圖形的形象性、具體性使得它具有直觀的美感,這在學習中既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更培養了幼兒的審美能力。
根據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中班的幼兒屬于前運算階段,在認識事物的`時候必須借助物體的具體形象。因此我設計的認識平行四邊形活動給幼兒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有利于積累和豐富幼兒的表象,激發幼兒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充分尊重幼兒作為學習主體,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引導他們在與環境的積極相互作用中得到發展。同時,基于《3-6歲兒童發展與學習指南》數學領域中,對4-5歲幼兒的三條認知要求,我著重勾畫出其中與我們本堂活動課息息相關的:感知形狀與空間關系。它要求幼兒能感知物體的形體結構特征,畫出或拼搭出該物體的造型。能感知和發現常見幾何圖形的基本特征,并能進行分類。能使用上下、前后、里外、中間、旁邊等方位詞描述物體的位臵和運動方向。
我的教學過程分為四個部分,活動導入,通過提問,激發幼兒探究興趣,并讓幼兒用自己的話闡述出長方形的外在特征。活動開展,通過對比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了解兩個圖形的異同。自主及小組間競賽形式將長方形拼接成平行四邊形。活動結尾,美麗的七彩衣,給平行四邊形中的每一塊圖形涂上不同的顏色,讓幼兒進一步感知圖形之間的組合關系。我的課后延伸活動。是請小朋友和爸爸媽媽一起用紙制作一個七巧板,用不同顏色填涂七巧板的板塊,并拼搭出一個你認為有趣的圖案。加強親子間的互動以及進一步感知圖形的美。
本堂數學活動課上完之后有學多值得我反思的地方,我談兩個主要的點。首先,在導入環節應該抓緊時間,幼兒的注意力持續時間較短,導入過長會降低幼兒探究的積極性及學習的樂趣。課上當我將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拿出比較時,有個別孩子認為平行四邊形是梯形,我沒有略過這個問題,在課前沒有準備梯形教具的情況下我立刻畫了一個,將三個圖形拿出比較。但是由于自身教學經驗的欠缺,過于糾纏這個問題,導致導入時間過長,分散了孩子們的注意力,降低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及探究欲望,為后面的活動開展留下了隱患。其次,我個人對班上孩子的水平做出了過高的期待,因此在制作長方形移動為平行四邊形的實物教具時,我將長方形的左右兩邊都剪了一個三角形,想讓孩子任意移動其中一個來轉換成平行四邊形,結果由于出現了兩個三角形導致孩子移動時不知該從何下手,當然我想也跟我沒有反復明確只能移動一個三角形的要求有關,使得一部分小組代表上來兩個三角形都在移動。最終使得這個環節耗時過長卻又沒有取得應有的目的。整堂課通過孩子自主移動長方形其中一部分拼接成平行四邊形以及為平行四邊形內部圖形著色這兩個環節的觀察,基本完成課前制定的教學目標。這里需要說明一下,這堂活動課有兩個長方形通過移動變為平行四邊形的環節,一個是孩子自主移動,這里我采用的教具是只有一個三角形,自主移動之后再從每一組請孩子到教室前來比賽,這時用的是有兩個三角形都是活動的長方形教具。問題出在第二個移動小組間競賽時。我之前所授的美術、語言等活動課由于效果較好掩蓋了很多問題,所以這堂數學活動課暴露出的問題也給了我很多啟示。
《四邊形的認識》教學反思7
由于本節課是圖形課,為了讓學生能直觀地認識平行四邊形,我讓學生在預習時就能自己用各種方法做一做平行四邊形,如剪一剪、折一折、做一做。上課時,我們就在邊動手邊學習的過程中首先讓學生直觀感知認識平行四邊形,在小組合作、集體討論中發現平行四邊形邊的特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在自主操作中量出平行四邊形上下兩條邊之間的距離。由于學生已經會畫從一點到一條線段之間的距離、三角形的高,因此學生不僅能畫出平行四邊形的高,還知道量出高度。由于平行四邊形的高有無數條,因此我就問學生什么是平行四邊形的.高,從而引出平行四邊形高概念。并讓學生說一說為什么平行四邊形的高有無數條,讓學生自己能發現并解釋出高有無數條的原因,加深學生學習的印象,提高其知識掌握的深度。與此同時,在練習中把新授知識與學生的已有概念聯系起來,達到融會貫通。
不足之處:在教學中,讓學生比較 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的相同點與不同點時,一些學生心中明白,但語言的組織能力還有限,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針對以上不足,為了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可以讓學生拼一拼,發現可以利用兩塊、四塊完全一樣的三角尺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聯接三角形與平行四邊行之間的關系,并在其中發現其實正方形、長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
《四邊形的認識》教學反思8
1、《四邊形的認識》的教學設計、精心的內容編排、巧妙的時間運用是上好一節新課標理念下的新授課的大前提。
要開展多元化的探究活動,要學生在合作探索中體現和發現新知識,就必須在有限的45分鐘時間里盡可能擠出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有更多的動手、動口、思考和嘗試的機會。因此,整個新授課的教學設計必須很流暢,教學內容與練習的選取必須銜接連貫,不允許有任何時間上的點滴浪費。在教學過程中,本人通過創設情景、引入課題,出示學習目標重難點、自學指導,引導學生探究新知等教學環節。既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又重視學生數學思想方法的學習,合理調整教學內容,使學生的學習目標更加明確,讓學生在動中學。培養學生展示的意識。
2、能否以探究活動的形式,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去發現和體驗新知識是上好一節新課標理念下的新授課的關鍵。
數學學習過程充滿著觀察、實驗、模擬、推斷等探索性與挑戰性活動。教師要改變以例題、示范、講解為主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投入到探索與交流的學習活動中去。這一節課學生已通過旋轉操作的探究方式發現平行四邊形是一個中心對稱圖形,進而探索得出“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對角相等,鄰角互補”等特征,再借助動畫演示使同學們對平行四邊形有關邊和角方面的性質有較深的理解。與此同時,學生也對旋轉操作的.步驟和要領有了一定的認識,以此為基礎,既能體現新課標教學理念,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際操作能力,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學生的合作探究要取得成效,離不開教師的正確引導和促進。在探究活動中,教師應扮演一個參與者與促進者相結合的角色,加入學生中去,與學生們一起共同去探求和發現新知識,但這個參與者并不能只為參與而參與,他必須在參與者們產生誤解或迷惑的時候提供正確的指引,促進參與者們朝著同一的、正確的方向邁進。而在練習過程中,教師此時就要搖身一變,成為一個新課標理念下知識傳授者的角色,檢查每一位學生的練習質量,對不足者及時輔導,較大問題及時在課堂上反饋,好讓全班同學加以注意,提高警惕。
學生獲得新知識后,接下來處理講學稿例題精講,開心練習,安排順序:例1,做一做,試一試,練一練,鞏固與提高,拓展與延伸。
以上就是我對這節課后的一點反思,以及對新課標理念下的新授課教學的一點個人看法。然而,怎樣才能進一步完善和改進新課標理念下的新授課教學,這有賴于我們全體數學教學工作者通過不懈的努力,攜手作出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討,互相交流,共同進步。
《四邊形的認識》教學反思9
今天講了第七單元認識圖形的第一課時《認識四邊形》,昨晚讓學生做了預習導讀單。
一上課我就讓學生以組為單位進行批改,我進行了巡視。發現學生在點子圖上畫的四邊形很不好:鋼筆畫;不要尺子畫;不能成線的'也瞎連。我就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了白板展示,提出表揚了馬晨瑩同學,一畫的大,二用鉛筆畫,三用尺子畫。在本節課中,還有一個需要在點子圖中畫長方形和正方形。我提前對學生進行了要求,并要求一組選一個同學上臺展示。學生本次畫的就比較好。我即使給選上的學生加分。
在進行到分層訓練的第二題判斷題時,有這樣一道題:“四邊形一定有4個直角。”學生都說不對。我問為什么?衛勇浩指著黑板說:“那呢!”我扭頭一看,可不是嘛!黑板上我畫的一個四邊形,有兩個鈍角和兩個銳角。哇!反應真快。我也學了他的語氣,學生們都樂了。
通過本節課,我認為讓學生提前預習很有必要,但三年級的學生太小,要教給孩子預習的方法和格式,要相信學生有能力完成預習。在上課時,盡量給學生一種寬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愛上課堂,從而愛上學習。
《四邊形的認識》教學反思10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直觀認識了平行四邊形,初步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認識了垂直與平行的基礎上教學的。學好這部分內容,有利于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增強創新意識,而且進一步發展了學生對空間圖形的興趣,對學生理解、掌握、描述現實空間,獲得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有著重要價值。
成功之處:
1.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讓學生感悟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征。對于平行四邊形的特征,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給學生提供充足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在教學中首先讓學生用相同的兩個三角尺去制作一個平行四邊形,在制作中初步感悟平行四邊形的特征,然后交流討論探究平行四邊形的特征。對于梯形的認識是結合生活畫面引入,讓學生在動手操作、比較、交流和討論從中認識梯形,發現梯形的基本特征。在這一環節中,教師放手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進一步感受到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征。
2.重點講解關鍵詞語,利于學生理解。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不穩定性時,這里指的不穩定性是指四邊長度確定,其形狀、大小不能完全確定,而三角形一旦三條邊長度確定,形狀是不可以變化的。所以我們說的穩定性和不穩定性是指它是否容易變形,并不是實際生活中的.穩固的意思。實際生活中,材料相同,做法不同,它的穩固性也不同。所以,在實際生活中也有許多物體是制作成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而且是非常穩固的。
不足之處:
由于教學內容較多,做一做的處理沒有完成,練習不充分。
再教設計:
可以把這節課的內容分為兩個課時進行,先進行平行四邊形的認識,再進行梯形的認識,效果會更好。
《四邊形的認識》教學反思11
此外,感受數學思想和利用多媒體教學相當重要。
加強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是突出數學本質,提高數學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數形結合的思考方法、變換思想、估測意識以及分析、綜合、轉化、歸納、類比等基本思考方法,這些都是發展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提高學生數學素質不可缺少的金鑰匙。在“空間與圖形”教學中,組織學生充分利用學具,去觀察、操作、分析和推理,就猶如為學生的思維架設了一座橋梁,可有助于加強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使學生領會并掌握一些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如:教學“三角形的分類”時,提供若干個不同的三角形,放手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經歷三角形分類的探索過程,能按三角形內角的不同和邊的不同對三角形進行分類,并掌握各種三角形的特征,滲透分類的數學思想方法。又如通過學生剪、拼等操作活動,把三角形轉化為平行四邊形,從而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就滲透了轉化的數學思想;通過學具的操作,推導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就滲透了等積變換的思想等等。
多媒體教學的運用給孩子的思維帶來了火花。比如在今天《認識四邊形》時運用多媒體,呈現物長方形對邊相等、正方形四條邊都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的.驗證過程,直觀、醒目、是用再多的語言和想象無法取代的。通過多媒體動畫的演示,驗證學生的猜測,學生也從中修正了剛才的驗證行為,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方式。
《四邊形的認識》教學反思12
這部分內容是在直觀認識四邊形、五邊形和六邊形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在拼一拼、找一找、圍一圍等活動中直觀認識平行四邊形。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對例題的出示順序作了調整,先出示了樓梯圖,接著再出示籬笆圖,目的是讓學生能先認識到一般的平行四邊形,而不是先認識菱形,讓學生對平行四邊有一個直觀的印象。安排拼平行四邊形的活動,意圖是:一是突出了圖形之間的聯系,可以使學生體會到圖形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二是把學生認識圖形的過程設計成“做”圖形的過程,有利于學生初步獲得平行四邊形的概念。一系列的操作活動,目的是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強化對平行四邊形的認識。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發現了許多問題:
一、導入環節,在辨別中找不同
我以給圖形分類導入,讓學生按邊的條數去給圖形分分類,學生能夠很快地根據邊的條數將所給圖形分成三類。學生找到四邊形后,我讓學生找出一個和其他三個不一樣的'四邊形,對于學生難度比較大,部分學生沒辦法一眼看出。聽了各位老師的建議后,我覺得應該做如下改進:在學生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后,再讓學生挑出不一樣的可能效果會更好,在辨別,比較中,學生的認識可能會更加的深刻。
二、操作的有效性、反饋的針對性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對于學生的操作組織得不夠好,課堂顯得比較亂。操作前,還是要說清要求,將鼓勵措施與學生的操作結合在一起,及時表揚操作好的學生,以達到操作有序的效果。對于反饋,本節課的反饋比較盲目,我覺得應該做以下改進:學生在操作時,教師有意巡視,找到有利于強化學生認識的成果,提高反饋的有效性。
《四邊形的認識》教學反思13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禮記.學記》中的一句話很精辟地說出了老師教學中的處境。通過教學實踐與反饋,不斷完善教學方式,方可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
上了《認識平行四邊形》這一課,我想對自己的教學做以下幾點反思,以求在知困時能自強。
一、有限的時間里如何追求課堂的高效?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只有充分把握了學情、教材,才能設計高效的教學環節。否則哪怕讀透了教材,不根據學情來設計,也只會白白浪費時間。
為了執教四上《認識平行四邊形》這節課,我看了大量的資料,反復分析了教材。覺得教學重點是用格子圖去驗證平行四邊形對邊平行來認識邊的特征,因為操作不方便,花了不少時間,學生還是弄不明白。事實上學生已經通過觀察知道對邊平行,只需要再延長對邊看其是否相交就可以了領悟了。兩次試教的不成功,反映出課前調查的重要性。
根據課前測,學生對于平行四邊形有一定生活經驗,知道對邊平行,也能借助格子圖畫平行四邊形,但對高的認識與畫高則認識不足,對于易變形的特點也很膚淺。因此,完全沒必要把簡單的教得如此復雜,只要花時間在教學難點“畫高”上即可。
每次教之前,問問自己學生已經會了什么,還不會什么,就可以少走冤枉路了。
二、如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個有趣的導入可以讓學生瞬間進入學習狀態中。原先我設計以長方形的特征導入,看似一脈相承,因為講完長方形的特征又要研究平行四邊形的特征,試教下來,學生興致卻不高。分析原因,他們對于長方形太熟悉了,不能激發思考。怎么辦呢?
正苦于沒有更好的辦法時,高人指點:何不設計一個猜圖形的游戲,既復習了舊知,又順利引入平行四邊形?于是,一個“我說你猜”的游戲就出現在教學設計中。甚至上完課后,學生還意猶未盡:這節課好有趣啊!
我想到一位名師說過的一句話:學生最受不了的就是:“猜猜看?”孩子的好奇心是與生俱來的。教師只要利用得當,好奇心完全可以成為學生學習的助推器!
三、如何讓小組合作學習形式不再形式化?
小班教學,外加這節課操作活動多,小組合作自然成了這節課優先考慮的學習方式。然而,在試教中小組合作也是問題頻出。以第一次合作“平行四邊形邊的特征”為例,其中有一步操作:量出平行四邊形每邊的長度。結果學生只量出了兩個數據。分析原因,要求不夠明確,應改為量出四條邊的長度。一個看似很好的學習方式,如果沒有精心設計,只成為一種熱鬧的`形式,讓學生在忙亂中迷失了自己。
四、如何在數學教學中體現出人情味?
數學課如何上得更有數學味、更有趣是大家所追求的,但少有關注人情味。其實我的想法是老師可以用自己的語言把課堂串起來,讓學生感受到溫暖。比如展示學生的畫高錯例時,我提了一個要求:在你指出作品的不足之處前,先來夸夸別人作品的優點,至少說出一個來。學生心領神會,馬上說出一堆優點,然后說道:我建議這位同學在畫高時要注意標出它的高與底,作品的主人也笑瞇瞇地接受了別人的意見。數學也需要關注說話的藝術,讓這門真正的藝術走進每個人的生活嗎?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我們不妨效法數學王子張齊華對于數學課堂語言極致追求。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思考并實踐之后或許仍有許多不足,但我覺得遺憾會變得越來越少。做為一名普通的教師,思考維護了我們的尊嚴,我愿繼續探索教學中的點點滴滴,如同小孩在海灘上撿起美麗的貝殼,自得其樂!
《四邊形的認識》教學反思14
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有一段經典的論述“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納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就此進行教學。” 這句話道出了學生認知起點對于教學的重要性。
在原來的教學設想中,我是把學生的認知起點定位在對四邊形一無所知的基礎上,所以對四邊形的學習是由教師的告知 “象這些長方形、正方形等都是四邊形” 引入的。而在改進后的教學設計,我讓學生畫一畫心目中的四邊形,充分暴露他們原有的認知,為四邊形的學習提供極好的研究材料,并給學生充分的活動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對自己所畫的四邊形進行評價、修改,學生們在討論中逐步清晰、完善對四邊形的認識,充分地經歷了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感悟到了學數學的樂趣。可見,后一教學設計在發揮學生主動性以及對四邊形特征認識的深刻性方面優于前一教學設計,而這一教學設計的基礎則源于課前調查,可見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是科學預設教案的基礎。從這一節課的前后不同設計中,我感受到把握學生起點應該包括把握兩個起點:
一、把握學生原有的知識起點
把握學生原有的知識起點要求我們明確: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他們對這些知識或技能掌握到何種程度?以前面的課前調查為例,我們可以看到:
1、學生對四邊形的特征認識看似準確“四邊形有四條邊”,但實際上還是不清晰的,從他們在問卷所畫的四邊形中有畫四條曲邊的、也有畫成四條邊的不封閉圖形可看出。
2、對四邊形所包含的外延認識也是不完全的,如較多的學生認為“四邊形是四四方方的,像正方形和長方形”,在判斷“下列圖形是否是四邊形”中29%的錯誤率也說明了這一點。如果教師不明白這一點,認為學生對四邊形一無所知或無所不知都是不科學的,當然這樣的認識必將導致預設教學程序的不科學與教學實施的必然失敗。本節課中,學生是在畫一畫、評一評、改一改中不斷修正對四邊形的認識的,開放式教學路徑的'設計,基于學生知識起點,改變了第一個教學預設中教師將學生的思維強行納入預設軌道的弊端,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探索空間。
二、把握學生原有的心理起點
把握學生原有的心理起點要求我們明確:他們對將要學習的內容有怎樣的心理指向?是處于“悱憤”狀態還是滿足于自己原有的認識?在前面所描述的師生對話中我們不難看出,因為學生容易從字面上理解四邊形的特征是“四條邊”,所以他們對這節課的反應是“那簡單……”,覺得自己會了,沒有學習的必要。在這種心理暗示下,如果我還是按照原先預設的“告知”方法上這節課,學生對這節課一定毫無興趣。所以在后來的教學設計中,一上課教師就讓學生畫一畫自己心目中的四邊形,滿足了學生“愛表現自己”的心理,學生體驗到老師對他們原有認知的尊重,所以才能以積極的狀態投入到學習中。從上面的實錄中可以看出,這節課中沒有教師的生拉硬扯、學生的唯唯諾諾,有的只是學生的主動學習、教師的積極投入,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和教師主導的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孩子是真實的,學習也是真實的,只有尊重每一位學生,才有真正意義上的交流和對話,才有學生的很多精彩:一位學生的委屈投訴:“我覺得我畫的是對的,因為我的這個四邊形有四條直邊,又有四個直角。是這位同學錯了吧!”后面分類教學中另一位學生的直言不諱:“菱形就是菱形,怎么能夠說像平行四邊形呢?”……正是有了學生的投入才使課變得如此精彩。
《四邊形的認識》教學反思15
《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認識》一課,我主要讓學生通過畫四邊形、貼四邊形使學生認識所學的四邊形。接著通過同桌合作畫四邊形、給四邊形分類、交流分類的理由等活動使學生進一步認識所見過的四邊形。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理解并抽象概括出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而后通過擺一擺、畫一畫加深理解這兩種圖形,并會用集合圖表示。最后通過玩平行四邊形木架,讓學生認識到平
行四邊形易變的特性,來了解生活中平行四邊形的應用。
學生雖然對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有了一些認識,其余的.了解甚少,如有些學生能夠畫出梯形,但對它的了解還是不夠的。如果課前能夠事先準備好幾個大一點的、并涂上顏色的四邊形的話,這樣學生的視覺感覺就會更清楚、明白些,認識效果可能會更好。在學生探究完平行四邊形的特征后,學生自己能概括出平行四邊形的定義就行了,老師可再通過習題來驗證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掌握情況。而我在教學中,讓學生抓重點詞、反復讀,其目的是想讓學生記住定義,其實效果并不理想,其實學生只有對知識理解了才能牢記概念。
【《四邊形的認識》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認識四邊形教學反思08-12
認識四邊形教學反思15篇08-14
《認識四邊形》教學反思(通用25篇)11-21
《平行四邊形的認識》教學反思06-01
《認識比》的教學反思10-19
《認識小數》教學反思04-26
《加法的認識》教學反思05-11
面積的認識教學反思06-14
《認識加法》教學反思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