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厘米》教學反思(通用12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認識厘米》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認識厘米》教學反思 篇1
我在教學長度單位《厘米的認識》這部分知識時,考慮到學生初次接觸,因此教學重點是掌握“1厘米”的實際長度,使學生建立起單位長度的觀念。
(一)抓住重點,認識“1厘米”。
“厘米”這一單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常用,而且較容易讓學生認識。所以,我將“厘米”作為教學的基點和重點,首先來認識。
為了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學“厘米”這一概念時,我安排了以下幾個環節:
1、估一估,量一量。給學生提供學具,讓學生利用已有的長度單位表象進行估測,再利用學到的測量方法進行實際測量,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看一看。通過觀察直尺,直觀感知“1厘米”的長度。讓學生從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從0刻度到1刻度之間就是1厘米。然后讓學生找一找,還有哪兩個數字之間的長度也是1厘米?從而使學生充分認識直尺,認識1厘米的'長度。
3、找一找。從生活中找出長度大約是1厘米的物體,把數學和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
總之,在“厘米”概念的教學中,利用量、看、找等環節,使學生在操作、實踐中獲得感性認識,在頭腦中切實、清楚地建立起“1厘米”的實際長度和空間觀念。
(二)運用遷移,認識“幾厘米”。
學習了“1厘米”以后,我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認識“幾厘米”。使學生在觀察、比較、遷移過程中很自然地學會了知識。這樣設計,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三)學會測量,實際應用。
認識了尺子上的“1厘米”、“幾厘米”之后,教會學生用尺子進行測量,使學生掌握了長度單位的實際應用方法,同時也理解了掌握長度單位、掌握測量長度的方法的意義。
總之,數學教學中始終貫穿學生主體性和活動性的教學思想。讓學生從生活實踐中主動去探索,主動去發現,讓學生逐步建立起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的一種思想。利用多種形式、手段,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探索精神,以及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在自主的學習活動中獲得認識客觀世界的科學方法,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才是我們教學要達到的真正目標
《認識厘米》教學反思 篇2
這一模塊的內容是知道長度單位的意思,知道厘米的具體長度,會用直尺量物體的長度。
首先,舉出學生生活中經常遇到的有關長度的現象,向學生介紹長度的具體意思,如,人的'身高,課本的的長和寬,鉛筆的長度等,讓學生知道在生活中有時要量出一個物體的具體的長度是多少。
然后是介紹在量長度時要用著的長度單位,如米,厘米,著重介紹厘米的具體長度,可以讓同桌之間比一比1厘米到底有多長,多長是2厘米,多長是5厘米。讓學生對厘米有一個具體的感知。
介紹如何用直尺量一個線段的長度,首先是介紹直尺上的刻度所表示的意思,0刻度是做什么用的,如何數出一個線段的數值。然后師生共同量一條線段。要注意檢查每一個學生操作時的方法。
最后學習如何畫一條線段。
《認識厘米》教學反思 篇3
在教學《認識厘米》這一節課后,根據本課的具體情況,我做了如下反思。
一、常伴身邊的尺如此熟悉
學生對尺并不陌生,而且可以說是非常熟悉。從進入小學的第一天起,他們就和尺子成了朋友,生活經驗也告訴他們,要想知道一個物體的長度時可以用尺量。學生不太會像書上的例題一樣用手、用鉛筆盒、用鉛筆等東西去量。所以教學時我沒有這樣呈現尺,而是借用別人的想法,先出示兩條線段,復習線段的特點。引導學生比較兩條線段的長短,讓學生想到可以量出這兩條線段的長度,進而引出“尺是量長度的工具”。我覺得直接導入新課更貼近學生的已有基礎。將學生現有的數學經驗作為學生學習認知的起點,構建起探究新知識的“支架”,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去了解,探究尺的興趣,把數學研究的興趣延伸,讓學生采用多種方法到直尺上找出1厘米,2厘米,5厘米……學生不僅在頭腦里建構了厘米表象,而且深刻理解了直尺上1厘米就是1大格,3厘米就是3大格等等……
二、這尺又該怎么用
記得有一次講座聽過這樣一個看似笑話的真實事情,六年級的學生量不出考卷的`長度,說是尺太短了。所以教學量物體時,特別是鉛筆盒的長度,我拿了學生身邊的一把三角尺,說:“尺太短了,我量不出來。”有個學生很天真地對我說:“老師,我的尺很長,拿我的量。”我順勢問:“老師就想拿這把三角尺量,能量出鉛筆盒的長度嗎?幫老師想想辦法。”學生馬上議論開來,就有學生提出“先量到這把三角尺的最大長度,用手按住記住量到哪兒在繼續量。”我補充了學生的發言,為了更清楚知道量到哪兒可以用鉛筆做個記號。并讓學生動手操作量數學書封面的長,大多數孩子的尺都是20厘米,數學書封面的長是24厘米,必須分開量。量完幾次后,我又讓學生說了說求出長度的方法(將每次量得的長度相加)。在以后的生活中學生會碰到類似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
教學畫一定長度的線段,我讓學生畫一條5厘米的線段。在巡視學生畫的過程中,看見一位學生無從下手,是因為他的尺只剩一半了,是從16開始的。我先讓他自己想想辦法,后來又把問題拋給了全體學生,尺子沒有0刻度怎么辦?怎樣畫出5厘米的線段呢?學生又想到了解決方法。
學生利用這把熟悉而又陌生的尺建立起了厘米的表象,又解決了在實際操作中的遇到的麻煩問題。通過這些活動,培養了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真實生活情境中問題的能力,逐步完善了自己的思考過程,使學生實踐能力得到進一步培養。
《認識厘米》教學反思 篇4
這一節課我安排了五個環節:
第一:預設以小故事的形式導入新課,吸引學生學習興趣,由于課件準備不充分,導致故事音頻沒有播放出來,所以口述講解,感覺效果不是特別好,很多學生聽得不是很認真。
第二:讓學生體驗一庹,一拃,一腳等用身體的一部分進行測量黑板,課桌,講臺等的長度,讓學生進行感知,從而得出結論:不同的人進行測量同一物體,測量的結果可能是不同的。所以需要統一長度單位,從而引出單元課題《長度單位》。在這一活動中,同學們表現的都非常積極,都試著去測量,每個人都積極地分享自己的測量結果。讓學生在親身經歷的`創造活動過程中,建立起對長度單位的理解。讓學生參與活動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測量—比較—探究”,進而深刻認識到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第三:認識尺子,在這一環節中部分同學都閑不住了,課堂紀律不是特別好,當我讓學生觀察尺子,分享觀察結果時,有部分同學已經在拿著尺子敲擊桌子了,還有一部分同學用手中的皮尺折疊成各種形狀,我找同學分享結果時,很多同學都搶著回答,沒有紀律,感覺這一環節有些失敗,并沒有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第四:認識并感知1厘米,在認識厘米時,讓學生上黑板寫厘米兩字,比賽誰寫的好,學生的積極性很高,1厘米是今后學習測量和估測的重要基礎,利用多種形式豐富學生對1厘米實際長度的體驗,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感知1厘米時有一部分同學在玩所以這一內容執行時間很少,是這一節課最失敗的一點。
第五:用尺子測量物體長度,這一環節,很多同學都會測量,但是能說出來如何測量的學生很少,只有幾個別同學說從尺子的0刻度開始測量,對準紙條的左端,紙條的右端對著幾就是幾厘米,所以對于學生的敘述能力和語言能力還需要不斷加強和提高
總之,可能是由于新老師,剛開學,他們還沒有進入收心學習的狀態,再有我備課不夠充分,另有他們在暑假時間大都預習過可能知識都會了,覺得并不需要聽,所以感覺這一節課并不成功。
《認識厘米》教學反思 篇5
今天上了《認識厘米》這節課,因為是公開課,思考了很多,思考這節課對于一年級的小朋友該如何來呈現。早晨上完課之后,又思考了很多,因為下午要與大家交流。回顧我的教師職業生涯,正是一次次公開課、比賽課的磨礪,讓我對數學課堂有了一步步更深刻的認識,也在這其中不斷的成長。
我通過三個方面進行反思:
一、這節課的成功之處
1、把握好教師主導地位和學生主體地位的關系,每一個知識點都是帶著和學生一起探討,站在學生的立場進行交流。注重兼顧差生,盡量讓更多的學生參與交流討論中。是一節很實在的課。
2、重視“操作活動”在“圖形與幾何”模塊教學時的應用。聯系生活實際切入話題,合理的指導學生進行觀察、操作,注重知識的構建過程。
3、重視對學生課堂回答問題語言完整性的指導。在課堂中,鼓勵學生細致表達自己的觀點,適時通過追問、澄清、啟發等方式讓學生進行正確的表達和交流。
二、這節課的.不足之處
1、對一年級后期孩子的心理認知發展水平的把握不準。在課堂上很多時候的提問語言不夠精準,在學生回答不準確時,很多時候的提問并沒有扣住核心問題。這是我的一大軟肋。這也是課堂時間把握不準的重要原因。
2、全面駕馭課堂的能力有待提高。對課堂上老師和學生的角色定位應當非常準確,各個環節開展的教學活動也應當非常準確,我在盡量讓自己做的完美,很多時候適得其反。今天又忘記寫課題了。
三、兩點思考和一點請求
1、進一步加強對課標20xx版的研讀,進一步深刻把握學段目標、單元目標,課堂目標,及其關系,做到課堂上時時刻刻心中有目標,緊緊圍繞目標。
2、在平常的課堂上訓練自己的能力,盡量當公開課一樣上。
3、請求各位領導、同事給予我誠懇的建議和指導。
《認識厘米》教學反思 篇6
本節課是在認識線段的基礎上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在上課時我注重學生的主動性的發揮,作為老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著、組織者和合作者。對于厘米這兩個字,大部分同學都有所耳聞,所以在認識厘米這個長度單位時可以讓學生自學了解,再加以規范指導即可。
在認識厘米之后,要求學生通過在尺上找一找1厘米,并用手比劃1厘米的長度,在這里我用了1厘米的小棒加深學生對1厘米的`感受,進而了解幾厘米的具體長。
本節課的重難點在于量和畫,在這兩部分中采取講練結合的方式,讓學生的學習效果更加理想。在本課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對于好奇心極強的低年級學生,以生活化的形式能夠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探究的興趣,可以說數學來源于生活,并且應用于生活,本節課的實踐應用也能增強學生的探究創新意識,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另外,在教學中我們老師應該注意收放自如,一味地牽著孩子走并不能讓學生更好地發展,反而適當放手可以發現學生也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和創新者。
但是,在這節課里我也有很多不足之處,比如說規范性和嚴謹性,尺上的每一個數字都是代表刻度,在表達時應加上刻度二字,作為數學教師,在語言表達上應該多加注意;另外,對學生的語言訓練仍需多加強。
《認識厘米》教學反思 篇7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領悟著新理念,嘗試著新方法,課后認真總結并寫出教學反思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成功之處:
1、讓學生參與本節課的目標制定。
在出現課題后提問:“看到《認識厘米》這個課題,你想知道什么?”學生思考后提出,生1:為什么要認識厘米?生2:認識厘米對我們有什么用?生3:1厘米有多長?生4:用厘米怎樣去量?生5:這支鉛筆有幾厘米長?生6:用尺子怎樣量課本的寬?……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本節課目標的制定,在此基礎上再來學習新知,學生就會產生一種內在的學習動力。
2、體現兩個“轉變”。
(1)學生充分觀察尺子,發現尺子上有數字(刻度),豎線(刻度線),厘米;
(2)學生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的長度,答案多樣化:有刻度1到刻度2、有刻度2到刻度3、有刻度6到刻度7、有刻度12到刻度13、有刻度17到刻度18等;
(3)以小組為單位量紙條的長度,有從刻度0開始量起、有從刻度1開始量起、有從刻度2開始量起、有從刻度4開始量起等。在這一環節,老師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交往,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關注學生的情感,營造一種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教師的角色由“傳道、授業、解惑”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的接受學習轉變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他們敢說敢做,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同學們經過自己的動手操作、交流合作、自主探究出厘米的有關知識,個性得到了發展,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3、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教材不等于課程,教材只是課程的一部分,要創造性的使用教材。于是,我結合生活實際,在教學內容上增加了“在尺子開端有磨損或折斷的情況下,怎樣去量?”這一環節。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探究出測量的方法,注重培養了學生遇到問題會動腦筋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足之處:
1、在學生提出目標后,我沒有及時將學生的問題進行歸類,再對重點重述一遍,讓每個學生都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2、在學生從尺子上找出1厘米、2厘米、4厘米這一環節時,采用的是“問答式”,而沒有大膽放手讓學生提問,學生答。
3、在學生量紙條這一環節,學生出現了。
(1)從刻度0到刻度10,紙條長度10厘米;
(2)從刻度1到刻度11,紙條長度10厘米;
(3)從刻度3到刻度13,紙條長度10厘米;
(4)從刻度6到刻度16,紙條長度10厘米。
在學生答出紙條長度是10厘米后,我問到:你們怎么知道的?學生紛紛說是通過數尺子上的大格知道的。“還有簡單的方法嗎?”問題提出后卻沒有留給學生充分觀察、思考的時間,而是有老師一句“用終點刻度減去起點刻度就等于實際長度” 一帶而過。
《認識厘米》教學反思 篇8
認識厘米是本章第二節內容,這部分內容主要是培養學生從測量的角度觀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現象的意識,拓展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范圍,感受數與生活的聯系,另一方面為學生進一步學習長度、面積和體積等圖形與幾何部分的學習打好基礎。
本節課先學習厘米的認識,幫助學生建立清晰的1厘米的長度觀念,并應用到具體的測量和估計活動中。本節課通過學生熟悉的直尺引入,但學生并不認識直尺,以尋找直尺上的秘密來激發學生的興趣,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在介紹直尺的時候對厘米的字母符號表示顯得倉促而不足,同時沒有指出1厘米億可以寫成1cm。
接下來的認識1厘米及尋找1厘米過程講解比較詳細,以及周圍尋找那些五的長度是1厘米的過程,語言缺乏精煉,需進一步優化及提升。
但在直尺上尋找2厘米、3厘米及5厘米的過程中,學生討論很好,但是我引導不夠,最好是讓學生上臺自己指一指,數一數,認一認,這樣更有助于學生理解,同時能更好的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并且相信用學生自己的話去理解、去講解相信效果會很好。
在最后的.用直尺量一量的活動中,學生觀察如何正確使用直尺來測量物體的長度的過程中,或許我的提示過多,其實學生的眼睛很亮,可以自己發現,我的過多問題會成為阻礙學生發現的絆腳石,這樣不利于學生去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在之后的討論中由于我過多的提示,學生討論顯得會比較多余。
在最后一道題的測量線段中各有多長,犯了一個最大的忌諱,題號出現錯誤,幸好被一些眼明手快的學生發現,及時糾正錯誤,學生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我值得學習的一位老師,他們很多時候其實是很認真的、很仔細的,反而是我比較大意。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努力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積極向老教師請教,結合本校的實際條件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使教學工作有步驟地開展。課后,認真進行教學反思,對每節課做到有效總結。在以后的教學中,我要發揚優點,克服不足,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更上一層樓。
《認識厘米》教學反思 篇9
一、童話導入,激發興趣。
如果把一堂課比作一首優美的樂曲,那情境的創設就如是悠揚的和弦。我利用講童話故事的形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的思考:為什么徒弟按照師傅所說的3拃給阿福做的衣服卻小了呢?從而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孩子主動思考探究,使其體會到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二、讓學生在操作實踐中參與學習過程,理解知識間的內在聯系。
學生親身體驗和感知易于獲得感性經驗,從而實現其認識的內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斷力的發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學時,我安排了以下幾個環節:
1、抓住重點,認識“1厘米”。
看一看:讓學生自己觀察尺子,并尋找自己尺子上的秘密:cm、數字、刻度線;通過讓學生在尋找尺子秘密的過程中,對cm產生好奇心,在明白其意思的過程中引出學生想要了解的知識:“1厘米是多長?”猜一猜:在學生想了解1厘米是多長的時候,我并沒直接告訴他們,而是讓學生先根據頭腦中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猜一猜:1厘米有多長?找一找:學生通過觀察直尺,讓學生從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從0刻度到1刻度之間就是1厘米。然后利用反問的形式“只有從零到一是一厘米”從而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再讓學生認一認,還有哪兩個數字之間的長度也是1厘米?從而使學生充分認識直尺,認識1厘米的長度。最后讓他們總結出:“尺子上相鄰的兩個數字之間的距離都是1厘米”的規律;然后設計了從四到幾是一厘米,同學們都說到五,我又接著問不能說五,調動起學生思考的興趣,最后得出從四到五和從四到三都是一厘米,這一環節培養了學生的逆向思維。
比一比:同學們在明白1厘米后,再讓學生用兩個手指間的距離表示出1厘米,建立起長度的表象。
估一估:估測是測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現實生活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加強估測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學生正確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強其空間觀念與學習興趣。從自己身體和周圍物體中找大約1厘米的物體,進一步體驗了1厘米,這些活動都便于學生在充分觀察的基礎上形成估算意識。在看、猜、找、比、估等環節中,使學生在操作、實踐中獲得感性認識,在頭腦中切實、清楚地建立起“1厘米”的實際長度和空間觀念。
2、運用遷移,認識“幾厘米”。
接下來認識的五厘米線段,同學們都知道這是五厘米,我又反問他們:“你怎么知道是五厘米”,然而同學們不能很正確的說出為什么是五厘米,我接著順勢引導一個大格就是一厘米,讓同學們大體能說出要想知道它是幾厘米就看他里面有幾個一厘米。并運用動畫,使知識的呈現更形象更直觀,學生在觀察、比較、遷移過程中很自然地學會了知識。這樣設計,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3、學會測量,實際應用。
認識了尺子上的“1厘米”、“幾厘米”之后,引導學生用尺子進行測量,使學生掌握了長度單位的`實際應用方法,同時也理解了掌握長度單位、掌握測量長度的方法。
三、實踐應用,回歸生活
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有價值”的數學應與生活密切聯系,在實踐中應用所學的知識能使學生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在總結了測量方法后,讓學生用正確的方法去估計并測量一下橡皮的長,寬和厚。估測并測量自己課本的長度,再一次讓學生親身經歷量的過程,將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實踐能力得到進一步培養。
不足:回想整節課,在教學中我還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在一些細節的處理上還是不夠細,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體會,同時,教學語言也欠豐富,不太符合兒童口吻,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努力彌補這些不足之處,不斷的充實和完善自我。
《認識厘米》教學反思 篇10
《認識厘米》這節課目的在于通過觀察、測量活動,讓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引導學生用計量工具測量較小物體的長度,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使學生養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在教學設計時,我創造性地處理了教材,既發揮了課本的示范作用,但又不盲從課本,設計了一定的開放性的教學內容,激活學生的'思維,比較有效地達到教學目標。
成功之處:
1、猜謎語導入新課,新穎富有童趣。
以猜“一物身體扁又長,平時文具盒里裝。老師讓我畫直線,趕快請它來幫忙。”謎語的形式導入新課,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自然而然的過渡到新知的學習。
2、循序漸進,引導、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建立1厘米的實際長度的表象是本節課的重點,對二年級學生,這一環節的操作指導必須細致、嚴密、到位才能正確建立起1厘米的長度觀念。教學時,我重點指導學生的操作,使學生在操作中感知、領悟,順利建立起1厘米的長度觀念,形成了技能。同時通過讓學生看一看、指一指、找一找、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動引導學生進一步建立并加深1厘米的長度觀念。最后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建立幾厘米的長度觀念,實現由抽象到具體的認識過程。
3、緊密聯系生活,讓學生在實踐運用中體驗數學價值。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課堂教學應該著力體現“小課堂,大社會”的理念,為此,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的測量方法之后,放手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物體去測量,讓學生體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是密切聯系的,從而體會到數學的內在價值。
不足之處:
1、語言不夠精煉、準確。如:沒有講清楚什么物體的哪條邊長多少。
2、在教學1厘米時,知識強調了從0刻度到1刻度,這樣的1大格就是1厘米,沒有再讓學生找一找,尺上還有沒有其他的1厘米,造成了學生的定勢思維:從0刻度到1刻度是1厘米,而從1刻度到2刻度就不是1厘米。
《認識厘米》教學反思 篇11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主要是讓學生通過測一測、量一量、估一估等動手操作的方法,讓學生感知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認識厘米及如何對一些較短的物體進行測量。 因此我根據這課是一節實踐性很強的活動課,我設計了一系列活動:
第一,設計了觀察直尺,利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讓他們通過觀察、交流,掌握直尺的基本構造,既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又為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打下了基礎。
第二,認識1厘米,安排了三次活動:第一次讓學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長度,體會每一大格的長是1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空間觀念,這個觀念也是學生生活中的實際例子;第二次讓學生找一找身邊、身上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為1厘米,學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寬度、拉鏈扣、紐扣寬度等等,對學生建立1厘米與生活實際練習起來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三次用手勢比劃出1厘米的長度。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正確建立1厘米的空間觀念,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建立幾厘米的長度觀念。然后應用厘米來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讓學生在嘗試測量、比較、交流中,逐步總結出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大多數學生都能明白為什么要統一長度單位,而且也學會了如何利用刻度尺量較短的物體長度。但也有個別學生在量物體長度時總忘記對準“0”刻度。在今后應該多給學生提供測量的機會,以便熟練掌握測量方法,達到熟能生巧的程度,同時也要對少數落后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
對于這節課中涉及的估算內容學生們完成得不好,估算能力差,大部分學生是靠用尺子量來完成估算習題的,比較依賴測量工具。下節課在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上要多下些功夫。
《認識厘米》教學反思 篇12
在“認識厘米”的教學中,因為學生是第一次接觸長度單位。因此在學習的頭一天,我給學生布置了預習作業,讓學生首先初步了解厘米,感性上的去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我分以下環節進行教學。
1、故事引入,激發探究的興趣。
小學低年級都喜歡聽故事,因此,我先出示了一段錄像:大裁縫教小裁縫做衣服的故事,由于測量是用的是師傅的“拃”,裁衣服時用的是徒弟的“拃”,由于標準的不同,他們做出的大小不合適,于是兩個人產生了疑問,“怎么會小了呢呢?”學生看完之后議論紛紛,在這一生活化的情境中體會到為什么要統一長度單位以及尺的`重要作用,激發了進一步去了解、探究尺的興趣。
2、看一看。通過觀察直尺,直觀感知“1厘米”的長度。讓學生從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從0刻度到1刻度之間就是1厘米。然后讓學生找一找,還有哪兩個數字之間的長度也是1厘米?從而使學生充分認識直尺,認識1厘米的長度。
3、比一比。讓學生用兩個手指間的距離表示出1厘米,建立起長度表象。
4、找一找。從生活中找出長度大約是1厘米的物體,把數學和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
5、量一量。教學生用尺子進行測量,使學生掌握了長度單位的實際應用方法,同時也理解了掌握長度單位、掌握測量1厘米、幾厘米長度的方法。
但是通過練習我發現,不足之處就是在實際測量時,有的學生不知道怎樣把尺子放在要量的物體上。需要進一步強調。
【《認識厘米》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認識厘米教學反思04-16
認識厘米教學反思04-16
《厘米的認識》教學反思04-08
認識厘米和米的教學反思04-16
認識厘米教學反思(精選10篇)01-25
認識厘米用厘米量教學反思(通用6篇)09-15
認識厘米、用厘米量教案03-08
認識厘米教案01-24
數學厘米和米教學反思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