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厘米教學反思(精選10篇)
在現在的社會生活中,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那么你有了解過反思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認識厘米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認識厘米教學反思 篇1
這節課的教學內容非常多,包括認識厘米、測量物體的長度,畫出幾厘米長的線段。在認識概念的時候,先圍繞 一厘米這個最基本的單位展開。先讓學生觀察1厘米,再在自己的直尺上感受1厘米,然后在生活中尋找1厘米,在認識1厘米的基礎上認識3厘米、5厘米等。認識了厘米之后學習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通過觀察、自主操作來熟悉測量的方法。最后是教學畫一條幾厘米長的線段的方法。
我覺得學生在學習厘米這個概念的.時候并不困難,但是要加強他們的感性認識,要讓他們自己比劃1厘米是多長,找出生活中1厘米的物體。在判斷一個物體是幾厘米的時候,如果圖示是從“0”刻度線開始,學生能夠準確判斷,但如果不是從“0”刻度線開始,就產生了比較多的錯誤:第一個錯誤是直接寫右邊對準的刻度線,第二個錯誤是多數了1厘米,究其原因在于學生沒有真正理解幾厘米的含義,是要從“0”刻度線開始到幾厘米的長度,0是物體起始點,學生也沒有透徹理解1厘米的含義,是從一條長刻度線到相鄰的一條長刻度線之間的一段,而不是數刻度線。 另外,學生在作圖時很容易畫不準確,長出一些,或者不到一些。因此后來我讓學生先在0和幾刻度的地方點一個小點,然后再把兩點連起來。這樣作圖的情況會好一些。
認識厘米教學反思 篇2
《認識厘米》是二年級數學第一單元的第一節課,這節課的內容挺多,要讓學生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認識厘米,形成1厘米實際長度的表象,學會用尺量1厘米的長度。上課時首先讓學生體會測量長度必須要有長度單位,同時了解到很久以前人們用身體的某部分作為長度單位,但是由于各人的差別,量的結果也會不同,讓學生明白測量單位不統一,測得的結果自然不一致,從而體會到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后來人們發明了測量長度單位的工具,尺子的長度單位是統一的,厘米就是一個統一的長度單位。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通過觀察、比畫、比較、測量等豐富多樣的'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的長度表象。
教學用厘米度量物體長度的方法,通過具體方法的知道,體會測量長度的本質。學生在學習厘米這個概念的時候并不困難,但是要加強他們的感性認識,要讓他們自己比劃1厘米是多長,找出生活中1厘米的物體。在判斷一個物體是幾厘米的時候,如果圖示是從“0”刻度線開始,學生能夠準確判斷,但如果不是從“0”刻度線開始,就產生了比較多的錯誤:第一個錯誤是直接寫右邊對準的刻度線,第二個錯誤是多數了1厘米,究其原因在于學生沒有真正理解幾厘米的含義,是要從“0”刻度線開始到幾厘米的長度,0是物體起始點,學生也沒有透徹理解1厘米的含義,是從一條長刻度線到相鄰的一條長刻度線之間的一段,而不是數刻度線。
認識厘米教學反思 篇3
這節課教材安排的例題目的是讓學生知道厘米的概念,掌握一厘米的長度。教師首先介紹知道東西的長度,要用尺子來量,接著介紹各種各樣的尺,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緊接著設疑激趣,激發學生主動觀察自己的學生尺,不僅為下面認識厘米與用厘米量作了孕伏,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在生動愉悅的氣氛中學會觀察,學會分析,學會從變化多樣的表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質,同時也提供學生主動提出問題的契機,便于學生進入積極探求新知的狀態,從而揭示課題,導入新課。
在探索新知的環節中,讓學生指一指、比一比、說一說、想一想、找一找、量一量、畫一畫、估一估,多種感官的參與,不僅不斷激發學習熱情,對學生的智力發展與創新精神的培養也大有益處。
在課的結尾能力拓展環節,教師故作為難,請學生幫忙用破尺子如何測量物體的長度,培養了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真實生活情境中問題的能力,逐步完善了自己的思考過程,真正學會了數學地思考,體驗到了數學的價值,并學會了如何根據直尺的特點選擇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同時也使學生享受到了成功的愉悅。我要充分考慮學生原有的認知經驗,豐富學生的`厘米表象;給予學生充分的探索空間,讓學生自己實踐;多樣化的測量方法在學生的體驗之中得以優化,豐富數學活動的經驗,科學的、合理的測量的方法在學生的體驗之中不知不覺地生成。
最后總結回顧本節課學習的主要內容,讓學生不僅說說自己的收獲,還評價其他同學的表現,通過自評、互評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最后設疑不僅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也為下節課認識米作了孕伏。
認識厘米教學反思 篇4
上課前,我的心里并沒有底,盡管這一課已是磨課數遍,但是心中仍有顧忌。因為這是自己第一次到外校接班上數學課,心想:自己的引導是否會到位;是否能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等。我也深知孩子們的應答我根本是無法預料的,但我又特期待與孩子們的表現。
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有了兩次關于長度單位的直接經驗,即一年級上冊的“比長短”和上一節課的自選單位測量。學生在這樣的測量活動經驗的積累中,已經對長度概念有了一些直觀的認識,并會用“長、短、一樣長、短一些、長得多、有幾個什么那么長”等等詞語來形象描述物體的長度特征。所以本課的教學是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設計的。關注了學生已有的測量經驗,從學生興趣出發,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先是通過故事《阿福的新衣》的引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引發認知沖突:裁縫師傅用手給阿福量衣服的長度,告訴徒弟身長三拃,徒弟認真地用自己的手量了三拃,做好了衣服?砂⒏4┰谏砩,卻太小了。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進而讓學生體會不同的拃做出來的衣服大小不同,讓學生理解統一標準的必要性。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揭示1厘米——認識1厘米——制作并認識刻度尺——測量鉛筆的長——量一量(量課前“師傅和徒弟的一拃長”及“數學書的.寬約幾厘米”活動引導學生認識厘米,學會測量。通過讓學生實際測量師傅和徒弟的一拃各有多長,并通過比較,再次體會建立統一標準的必要性。特別是在教學“制作刻度尺”這一操作活動時,學生們集思廣益,開拓思維,力求完美,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數學要來源于生活和現實,應用于生活和現實。我覺得本節課的成功之處在于引導學生親歷數學思維的過程,學生研究的內容是現實的,采用了探究研討法,充分體現了新理念。教學中還存在著不足,如:沒能很好地引導其他同學及時準確的評價,特別是來自于同伴的評價,這樣會更有效的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
認識厘米教學反思 篇5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領悟著新理念,嘗試著新方法,課后認真總結并寫出教學反思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成功之處:
1、讓學生參與本節課的目標制定。
在出現課題后提問:“看到《認識厘米》這個課題,你想知道什么?”學生思考后提出,生1:為什么要認識厘米?生2:認識厘米對我們有什么用?生3:1厘米有多長?生4:用厘米怎樣去量?生5:這支鉛筆有幾厘米長?生6:用尺子怎樣量課本的寬?……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本節課目標的制定,在此基礎上再來學習新知,學生就會產生一種內在的學習動力。
2、體現兩個“轉變”。
。1)學生充分觀察尺子,發現尺子上有數字(刻度),豎線(刻度線),厘米;
。2)學生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的長度,答案多樣化:有刻度1到刻度2、有刻度2到刻度3、有刻度6到刻度7、有刻度12到刻度13、有刻度17到刻度18等;
(3)以小組為單位量紙條的長度,有從刻度0開始量起、有從刻度1開始量起、有從刻度2開始量起、有從刻度4開始量起等。在這一環節,老師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交往,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關注學生的情感,營造一種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教師的角色由“傳道、授業、解惑”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的接受學習轉變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他們敢說敢做,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同學們經過自己的動手操作、交流合作、自主探究出厘米的有關知識,個性得到了發展,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3、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教材不等于課程,教材只是課程的一部分,要創造性的使用教材。于是,我結合生活實際,在教學內容上增加了“在尺子開端有磨損或折斷的情況下,怎樣去量?”這一環節。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探究出測量的`方法,注重培養了學生遇到問題會動腦筋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足之處:
1、在學生提出目標后,我沒有及時將學生的問題進行歸類,再對重點重述一遍,讓每個學生都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2、在學生從尺子上找出1厘米、2厘米、4厘米這一環節時,采用的是“問答式”,而沒有大膽放手讓學生提問,學生答。
3、在學生量紙條這一環節,學生出現了。
。1)從刻度0到刻度10,紙條長度10厘米;
(2)從刻度1到刻度11,紙條長度10厘米;
。3)從刻度3到刻度 13,紙條長度10厘米;
。4)從刻度6到刻度16,紙條長度10厘米;……
在學生答出紙條長度是10厘米后,我問到:你們怎么知道的?學生紛紛說是通過數尺子上的大格知道的。“還有簡單的方法嗎?”問題提出后卻沒有留給學生充分觀察、思考的時間,而是有老師一句“用終點刻度減去起點刻度就等于實際長度” 一帶而過。
認識厘米教學反思 篇6
本節課是對厘米的認識,看上去似乎很簡單,但是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完全是新的東西,如何能夠充分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把學到的知識很好的運用到生活中,至關重要。但經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不僅認識了厘米,而且學習的非常投入,并自主延伸到生活中,真正讓學生體會到生活與數學的緊密聯系。下面就此談談這節課的教學反思:
1、抓住重點,認識“1厘米”。
“厘米”是本節課的學習重點,為了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學“厘米”這一概念時,我安排了以下幾個環節:
在認識尺子的環節中,我設計讓學生自己尋找尺子上的秘密:cm、數字、刻度線;在認識厘米時,不是真接告訴學生“1厘米是多長”,而是讓學生先根據頭腦中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猜一猜:1厘米有多長?在這一環節中,教師也能夠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再通過觀察直尺,讓學生從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從0刻度到1刻度之間就是1厘米。然后讓學生找一找,還有哪兩個數字之間的長度也是1厘米?從而使學生充分認識直尺,認識1厘米的長度。最后讓他們總結出:“尺子上相鄰的兩個數字之間的距離都是1厘米”的規律;并通過1厘米的小棒用手比劃出1厘米的長,并讓學生用心體會,再從自己身體和周圍物體中找1厘米的物體,進一步體驗了1厘米,這些活動都便于學生在充分觀察的基礎上形成體驗。總之在“厘米”概念的教學中,利用猜、看、找等環節,使學生在操作、實踐中獲得感性認識,在頭腦中切實、清楚地建立起“1厘米”的實際長度和空間觀念。
2、運用遷移,認識“幾厘米”。
學習了“1厘米”以后,我讓學生自己在尺子上找出和認識“幾厘米”,并在小組內進行交流討論。使學生在觀察、比較、遷移過程中很自然地學會了知識。這樣設計,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更有利于學生對厘米的理解和掌握。
3、學會測量,實際應用。
認識了尺子上的“1厘米”、“幾厘米”之后,教會學生用尺子進行測量,使學生掌握了長度單位的實際應用方法,同時也理解掌握了長度單位的意義、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回想整節課,在教學中我還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在一些細節的處理上還是不夠細,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體會,同時,教學語言也欠豐富,不太符合兒童口吻,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努力彌補這些不足之處,不斷的充實和完善自我。
認識厘米教學反思 篇7
在學習本單元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直觀比較物體長短和高矮的方法,這是學習本單元內容的重要基礎。雖然學生在生活中對厘米和米這兩個常用的長度單位有過接觸,但即使經歷了認識、鞏固、單元練習后,部分學生的學習效果仍不甚理想。究其原因,認識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數學概念的過程,需要經歷從直觀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體的過程,學生要通過不斷的感知、體驗、實踐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認識。這對于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二年級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大挑戰。為了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學" 厘米" 這一概念時,我安排了以下幾個環節:
。ㄒ唬撛O情境,引起學生興趣。
1 、猜一猜。讓學生先根據頭腦中已有的表象猜一猜:1 厘米有多長?再請猜得準的學生說一說:你是怎么猜準的?讓學生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同時也讓學生知道:許多知識是自己從生活實踐中獲得的。
2 、看一看。觀察直尺,直觀感知"1 厘米" 的長度。讓學生從直尺上找出"1 厘米" ,并且知道從0 刻度到1 刻度之間就是1 厘米。然后讓學生找一找,還有哪兩個數之間也是1 厘米?從0 到2 之間是多少?2 厘米里有幾個1 厘米?0 到5 之間是幾厘米?0 到10 之間呢?從而使學生充分認識直尺,認識1 厘米和幾厘米的長度。
3 、畫一畫。讓學生在紙上畫出1 厘米、幾厘米,直觀感知1 厘米和幾厘米。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領悟到:長度不是一個點,而是一條線。
4 、剪一剪。讓學生用吸管剪出1 厘米,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然后問學生:你怎么能肯定你剪的就是1 厘米?大部分學生都是用尺子量出1 厘米。那么,怎樣測量呢?請一名學生演示測量過程,明確測量的方法。
5 、量一量。給學生提供學具,讓學生利用學到的測量方法進行實際測量,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6 、找一找。從生活中找出長度大約是1 厘米的物體,把數學和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
7 、比一比。讓學生用兩個手指間的距離表示出1 厘米,2 厘米,5 厘米,10 厘米,建立起長度表象。知道 2 厘米里有2 個1 厘米,進而明確幾厘米里有幾個長度單位。
總之,在" 厘米" 概念的教學中,利用猜、看、畫、剪、量、找、比等環節,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清楚地建立起1 厘米的實際長度和空間觀念,并學會了測量物體的長度……
。ǘ┳プ÷撓担J識" 米" 。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抓住知識之間的聯系,利用" 厘米" 學習" 米" 。
1 、找關系。學習了厘米以后,我讓學生用手比劃出1 厘米、2 厘米、5 厘米、10 厘米。然后讓學生把10 張10 厘米的學具條排成一排,使學生認識:這是100 厘米。再讓學生從老師提供的學具中找出和100 厘米同樣長的尺子。學生會很自然地找到米尺或者 1 米的皮尺,從而引出單位" 米" 。接著問學生:比較兩者,你發現了什么?得出:1 米=100 厘米的結論。
2 、認識1 米。讓學生利用手中的米尺或者皮尺比劃一下:1 米有多長,1 米有多高,建立"1 米" 的'實際觀念。
3 、估量。讓學生利用剛剛建立的表象,估計一下黑板的長度,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同時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反饋。
。 三) 利用比較,深化認識。
讓學生對照板書或者手中的學具想一想:為什么數據都是1 ,它們的長度卻不同?引導學生認識:單位不同引起長度的不同。使學生知道:" 米" 和" 厘米" 大小不同," 米" 是高級單位," 厘米" 是低級單位。測量較長的距離時用" 米" 做單位,測量較短的距離時用" 厘米" 做單位。從而使學生掌握長度單位的用法。
1. 讓學生經歷長度單位的形成過程,建立表象
在作業中,學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一本數學書厚1 米!薄盎@球場長30 厘米。”……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錯誤,主要原因是沒有對長度單位的實際大小形成鮮明的表象。所以在教學時,要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了解1 米和1 厘米有多長,從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入手,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比較,從而建立起米和厘米的長度概念。
2. 通過聯想和比較來鞏固對厘米和米的認識
厘米和米比較抽象,必須借助一定的物體來認識理解。比如說在描述樹有多高時,可以讓學生先想一想我們教室的門有多高,再通過比較,樹要比門高多了,所以描述樹的高度應用米來作單位。
3. 建立初步的估計意識和估計能力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用估測的方法,來估計物體的長度高度。而估計在本單元中對學生來說也是一個難點。1 厘米、1 米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容易遺忘。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通過讓學生用自己身上的“尺”來估一估生活中常見的物品。記住這些身上的“尺”,對建立1 厘米、1 米的長度概念和進行估測都很有幫助。
通過對前后測情況的分析,我們認為,學生對于米、厘米的認識是學生學習長度單位中的一個難點,要讓學生地正確建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較困難的,原因是米、厘米這個長度單位是所有長度單位中最不常用的,離學生的生活經驗比較遠,因為不常用,所以在學生頭腦中留下的表象是不深刻的。而這兩堂課教師都已經致力于米、厘米這兩個長度單位的表象的建立,使我感受頗深的就是:教與學都要以 “做”為中心。“做”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學。通過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同時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因此,我們在教學米的時候,可以挖掘學生身邊的一些教學資源,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要有充分的時間給學生操作、感悟的過程。
認識厘米教學反思 篇8
這節課的目的主要讓學生通過觀察、測量等活動,使學生體會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之后讓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引導學生用計量工具測量較短物體的長度,用厘米做單位,同時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
這是一節實踐性較強的活動課。我設計了一系列活動。如:設計了觀察直尺,利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讓他們通過觀察、交流,掌握直尺的基本構造,既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又為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打下了基礎。
認識1厘米,安排了三次活動:第一次讓學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長度,體會每一大格的長是1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間觀念;第二次讓學生找一找身邊、身上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為1厘米,學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寬度、牙齒、開關、紐扣、小獎品的寬度等等,我想對學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三次用手勢比劃出1厘米的長度。
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正確建立1厘米的空間觀念,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建立幾厘米的長度觀念。然后應用厘米來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讓學生在嘗試測量、比較、交流中,逐步總結出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今天課堂上學生都用“把物品左端對準0刻度,右端對著刻度幾就是幾厘米”這種方法,在判斷中,使學生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在這里我讓學生比較了兩種不同的量法,學生認為第2種量法從刻度3量起比較麻煩,要數或者要算。但也是可以的,我想體現方法多樣化,注重學生的自主性。
在量一量,填一填這個活動中,留給學生很大的實踐空間,既讓學生測量已知物體的長度,又讓學生選用自己喜歡的、熟悉的物體來測量它的長度,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達到了在玩中練,在練中玩的'學習效果。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大多數學生都能明白為什么要統一長度單位,而且也學會了如何利用刻度尺量較短的物體長度。
但也有個別學生在量物體長度時總忘記對準“0”刻度。在今后應該多給學生提供測量的機會,以便熟練掌握測量方法,達到熟能生巧的程度,同時也要對少數落后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對于這節課中涉及的估測內容學生們完成得不好,估測能力差,大部分學生是靠用尺子量來完成估算習題的,比較依賴測量工具。我必須在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上多下些功夫,讓學生的數學思維更加活躍。還有一個不足之處是第二種方法也是一句話帶過,有的沒有掌握好。
認識厘米教學反思 篇9
一人同課多輪教學《厘米的認識》一課之后,我從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兩方面反思如下:
一、 教學設計時要善于發現學生出現的問題,改進教學設計,盡量做到細致,使學生能夠達成學習目標。例如在讓學生感知1 厘米時,我們發現一部分學生用的是拇指與食指指尖之間的距離,有的學生用的是拇指與食指指肚之間的距離,而且從尺子上比量完后,當學生把尺子撤掉之后,手指位置很容易變動,這些都直接影響到孩子對1 厘米的感知。當聽課教師提出這個問題時,我意識到必須想辦法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最終我選擇了利用學具中的'小正方體,讓學生把小正方體捏在手中,感覺1 厘米。結果教學效果很好,孩子們很容易借助這個棱長為1 厘米的小正方體來很好地感知1 厘米。
二、 教學過程中要適時地引導學生對發現的重要知識點進行小結,這是突出教學重點、難點的一個基本方法。我在第一輪授課時,就出現這樣一個問題:沒有引導學生去發現從0 刻度量起,怎么讀出物體的長度;從任意刻度量起,又怎樣讀出物體的長度,這樣使得教學重點不夠突出。但在第二輪授課時,盡管教師對這一知識重點進行小結了,但不是在孩子們的認識水到渠成之時,所以孩子們的認同度不高。所以在第三輪授課時,就讓孩子們從教師的板書中充分地去觀察,但因為教師總結的不夠通俗易懂,這又讓一小部分學生對這個重點理解得不夠透徹。比如:從任意刻度量起,物體的長度就等于兩個刻度之差,應該換種說法:不是從0 刻度量起,物體的長度就等于大刻度減掉小刻度。
總之,教學設計得合不合理,我認為需要教師更好地去關注學生,做到以生為本,而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基本功比如討論分析之后及時引導學生進行小結,需要在平日的教學中不斷地去磨練。
認識厘米教學反思 篇10
厘米和米的認識是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的開始,是今后學習其他長度單位和有關測量知識的基礎。認識厘米和米,不只是為了讓學生知道這些單位的名稱以及它們之間的進率,更重要的是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學生建立清晰的1厘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并應用到具體的測量和估計活動中去。
主要教學厘米的認識,幫助學生初步建立1厘米實際長度的表象。首先設計了量課桌長度的活動。由于學生還沒有學習長度單位,還不會用直尺測量物體的長度。因此,學生可能會用身體的某個部位來量,也可能會選用鉛筆、數學書等作為工具來量。這樣,各人選擇的標準不同,導致測量的.結果也不完全相同。通過具體的情境引導學生體會用厘米作單位測量比較長的物體時費時、費力,進而引起學生學習其他的長度單位的心理需求。教學時,可以先啟發學生思考:如果用厘米作單位測量黑板的長度或教室門的高度,你覺得有什么不方便?在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告訴學生: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通常用米作單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試著說一說,再出示米尺,說明:這是米尺,它的長度是1米。同事要求學生看著米尺比劃1米的長度,實際感受1米有多長。然后通過找出長度大約是1米的物體,進一步豐富對1米實際長度的感知。
為了加強學生對厘米和米的充分認識,在課下我讓學生回家以后和父母一起測量家中的物體的長度,通過整合訓練,多數的學生建立了厘米和米的長度單位觀念,從而形成了完整的知識體系。
【認識厘米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認識厘米教學反思04-16
認識厘米教學反思04-16
《厘米的認識》教學反思04-08
認識厘米和米的教學反思04-16
認識厘米用厘米量教學反思(通用6篇)09-15
《認識厘米》教學反思(通用12篇)06-08
認識厘米、用厘米量教案03-08
認識厘米教案01-24
數學厘米和米教學反思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