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修之死》教學反思范文900字
我認為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有效地引領“學生—文本”趨向深入的前提,是“教師—文本”閱讀的廣度與深度,當然這又依賴于教師對學情的洞察和捕捉,而對學生學情的洞察又是動態化的捕捉。筆者將根據《楊修之死》的教學片段談談自己一些粗淺的認識。
1、教師對學生學情的洞察應該是一個動態化的過程。
教學本課前,我首先以課前訓練的方式摸清學生先前已有的相關知識經驗的儲備,然后又花費不少時間整理出教學本課時學生應該掌握的相關知識并形成學案。這樣就便于現實課堂中,隨著教師組織、引導教學的步步推進,給學生一個抓手,引導他們有話可說,有所依據。我認為對學生學情的洞察更與教師的專業技能息息相關。在《楊修之死》的教學片段里,教師瞬時捕捉到學生對曹操是“忌才”問題的探討中,為了讓學生對曹操形象有比較公正的認識,我就引導學生通過學生閱讀學案“曹操愛才”這一部分繼續分析,及時調整了教學思路。
2、教師的教學預設應以階梯狀呈現,盡可能與學生的學情相吻合。
教師教學的科學預設,很關鍵的在于教師對文本研讀的深度和廣度,然后才是根據學情對教學內容的選擇和創生,由此看來教學預設是否也可以分成兩大部分。從《楊修之死》教學片段來看,教師首先要做的是對羅貫中筆下的曹操形象有較為清楚準確的認識。然后,可以試著教學設計了,先了解節選中造成楊修之死的楊修、曹操的性格特征,然后引導學生探究楊修之死的原因,使學生能夠科學辯證地看待事物、分析人物形象,最后,為楊修寫墓志銘。這樣就使教師的教學呈階梯狀,以循序漸進的方式盡可能與學生的學情相吻合。
3、教師要具備預設生成點、捕捉生成點、調控生成點的策略和水平。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預設與學生實探之間的摩擦,以學生提出與眾不同的設想為表征,這就屬于我們所說的動態化問題,也就是所謂的生成點。教學中要在需求中“生成”,在探究中“生成”,在對話中“生成”,在信息交流中“生成”,在多元解讀中“生成”,在適度拓展“生成”等策略已經得到了廣大教師的關注和研究。
從我對《楊修之死》的教學來看,學生在課下的大聲嘀咕“曹操是忌才”這一反問,對學生來說他是直接從課文閱讀中選取而來,初一看,毫無瑕疵;但是對教師而言,他必須事先對節選部分在整部小說中所起的作用有一個清楚的認識,才有可能對學生質疑的價值有準確的判斷,捕捉分析之后,在可能出現生成點的時機適當調控,于是瞬間才會激發璀璨之美!但是,這需要教師有較好的知識儲備、敏銳的頭腦、靈活生動的引導方式……要能做到這一點,對于我們年輕教師來說還有很多的路要走,唯有更加努力地探究文本,更多的進行閱讀拓展,才會是自己的教育之路春波乍現、錦上添花。
【《楊修之死》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楊修之死》教學反思范文04-28
楊修之死教學設計與反思04-28
《楊修之死》語文教學反思09-27
楊修之死教學反思 (王鳳玲)04-28
《楊修之死》課文06-05
《楊修之死》教案04-25
《楊修之死》讀后心得09-27
九年級上冊語文《楊修之死》教案設計08-25
讀《楊修之死》有感09-04
《楊修之死》讀書心得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