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篇一:數學廣角—重疊問題教學反思
“數學廣角”(第一課時)是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開始新增設的一個內容,涉及的重疊問題是日常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數學知識。教材例1編排的意圖是借助學生熟悉的題材,通過統計表的方式列出參加語文小組和數學小組的學生名單,這與實際參加這兩個課外小組總人數不相符合,從而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滲透并初步體會集合的有關思想。由于集合是比較系統、抽象的數學思想方法,因此,針對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在這里只是讓學生通過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題材去初步體會集合思想,為后繼學習打下必要的基礎,學生只要能夠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就可以了,因此,本節課設計時我立足于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出發,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實驗、推理、交流等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不同的方法中選擇最優方案,在解決問題中初步體會數學方法的應用價值,初步體會集合思想。
“重疊問題”以前是屬于數學興趣課的內容,所以學生對它的掌握程度允許有差異性,即學生能掌握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而現在是放在數學教材里,那么如何準確地把握教材,更好地完全教學要求,對我們來說是個挑戰。
在設計教案前,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如何使讓學生水到渠成地去解決重疊問題,使學生不是在模式上會做,而是在理解上會做。如果學生頭腦中沒有經歷建模的過程,沒有很好的直觀依托,強塞給學生的東西也就形同如空中樓閣了。
不足之處:在第二個環節探討計算方法時,學生在算法時更多的是三部分相加求出總人數,而不是兩部分相加再減去重疊部分。再反思地去研讀教材,發現對于教材的理解還是不夠到位的,拋棄了題目中的數學信息,更多地強調集合圈的作用和理解,才引起了這個問題。在今后把握教材時,應該理解好主次的關系,更準確、到位地把握。
篇二:年月日教學反思
年、月、日這一單元是在學習了時、分、秒的基礎上。本課的學習內容主要包括認識大月、小月和二月,掌握平年、閏年。年、月、日的相關知識都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能接觸到的,所以,在教學時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生活中挖掘可以為學習所用的素材供應學生學習,并讓學生在實際運用所學知識的過程的過程中去理解、內化知識。
在備課方面,我力爭做到以下幾點:
一、尊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稊祵W課程標準(試驗稿)》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幾乎天天接觸年、月、日的有關知識,每個學生都有一定的知識積累。但需要關注的是,不同的學生在這方面的積累是有差異的。而且,學生關于年、月、日的知識應該也是非系統的,模糊的、甚至也可能有錯誤的理解,但是都為他們學習年、月、日打下了基礎。因此在本節課的設計時,我首先安排給學生送禮物(年歷),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接著讓同學們交流自己了解的有關年、月、日的知識,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進一步學習年、月、日的有關知識奠定基礎。
二、尊重學生的獨立思想。愛因斯坦說過,我們體驗到的一種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奧秘的感覺;誰缺乏這種情感,他就喪失了在心靈的神圣的顫栗中如癡如醉的能力。()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這才是應當在學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本節課,我首先向學生提供了豐富的事實材料(不同年份的年歷卡片),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與思考,去發現知識;讓學生通過交流與合作,產生思維的碰撞,去深化理解知識,接著,我安排讓學生創作記憶大小月的方法,像數學家一樣發現了用拳頭記憶的方法,他們經歷了再創造的過程。我還安排了小游戲,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記憶大小月的信心。
三、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習數學的重要目的在于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問題。要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在教學中就必須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把現實生活的問題數學化,把數學知識生活化,”大膽地打開門窗,讓現實生活的“燦爛陽光”照亮我們的數學課堂,讓數學學習活動更加富有生機和活力,更加貼近生活,使學生能夠真切地感受到數學是從生活中走來,在生活中發展,為生活而服務的,從而體會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初步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生活現象,去解決可能遇到的實際問題。
在最后我安排了一些實際生活中,與年月日有關的練習題,讓學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把數學課堂還給學生,把學生推到自主學習的舞臺上,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小主人。只有這樣的課堂才是促進學生發展的課堂,只有這樣的課堂才是學生喜愛、不愿下課的課堂,只有這樣的課堂才是煥發生命活力的課堂。
篇三: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本單元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一、1、是在表內乘、除法,一位數乘多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2、它為學生掌握除數是兩位數的處罰,學習除數是多位數的除法奠定了扎實的知識和思維基礎。主要內容有:口算除法、筆算除法。在教學中發現兩個教學安排上的特點:1、本單元的例題與習題,真實、自然的體現了除法產生于解決一個個具體問題中。2、教材邏輯地設計了一個個拾級而上的臺階,使學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很經驗、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動獲取所學的知識。因此在教學中,我比較注重:
二、運用已知,探求新知。
以動手操作為手段,以探究除法豎式的書寫格式和計算順序為線索,以達到自主理解算理為核心。如:教學“42÷2”時,引導學生運用操作的方法和口算方法進行計算,并借助這兩種方法自行探究筆算除法中每一步的計算含義,從而掌握新的知識,“商中間或末尾有0的除法”是這個單元的例7。在此之前,學生對除數是一位數的筆算除法的方法、格式都比較熟悉了。所以在教學中,我主要讓學生采用嘗試、探究、討論的方法自己學習計算方法,通過交流、討論明白當除到被除數的某一位上不夠商1就商0。同時在用豎式書寫時,這個過程可以省略。力圖繼續滲透可以利用舊知學新知的遷移能力,培養學生“會學”的能力。
2、勤于思考,有效學習。
思考是學生學習數學認知的本質特點,是數學學習的本質特征。在教學中我注重將思考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將操作、觀察、敘述、思考有機的結合,讓學生在操作、觀察、敘述中思考,在思考中體驗、領悟。教師在適當的時間僅僅在關鍵處給予點撥:說說,“5”為什么寫在商的十位上?“算式中6減4余2,這個2表示什么?接下去該怎么計算?”“比較這兩個算式,有什么區別與聯系?”……從而促進學生思考,提高學習的效率。
3、合理有效地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興趣,體會數學在生活中作用。
課標實驗教材的特點盡量使所學的數學知識緊密地聯系生活實際,使學生覺得所學的知識就在身邊,很有用,但有些數學知識點并不河南容易“生活化”。所以就需要教師創設一個生活的情境。教材中創設的情境是一個蔬菜批發市場,學生對蔬菜批發市場的情境并不是很熟悉,但對自己喜歡吃的蔬菜非常感興趣。因此在教學中,設計一個問題:“這些蔬菜你都喜歡嗎?”使學生較快地進入本節課的主題,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在解決問題中自然引入新課。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04-18
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04-18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04-05
小學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04-18
北師大版數學下冊教學反思04-04
數學下冊《面積和面積單位》教學反思04-27
人教版數學下冊《用坐標表示平移》教學反思04-27
初一下冊數學教學反思05-25
三年級下冊數學反思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