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數學下冊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要怎么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北師大版數學下冊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北師大版數學下冊教學反思1
反思整節課的教與學,本節課有以下一些特點及問題。
1.準確把握教學目標
本節課能夠把活動課與復習課有機地整合,使學生能夠在有趣的活動中運用所學知識來提問題、解決問題,并使所學知識進一步得到內化。如:設計獎杯這一環節,看似美術課,其實里面包含著辨認圖形及圖形的運用等數學知識。正是由于準確把握教學目標,所以比較好地體現了本節課是數學的復習課,而不是其他科目的復習課。
2.體現學習方式的變革
本節課以學生活動為主線來組織教學,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數學,不但有自己的觀察思考,更有小組的合作探討、合作學習,使學生在討論中明白道理,在合作中享受成功,在交流中發展自我——讓學生在交流活動中,感受別人的思維方法和思維過程,改變自己在認知方式上的單一,同時,向他人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有助于完善自我認知方式,從而達到個性發展的目的,學生的主體性也得到充分地發揮。如:這些運動員怎樣安排在兩輛車內比較合理?這個問題經過學生的討論,他們的回答讓你驚奇,“小狗和松鼠一輛車,猴子和兔子一輛車,車上空余的位置給它們放行李”。
3.注重數學應用
數學具有廣泛的應用性,讓學生了解數學的'應用,會應用數學的知識與方法解決現實的問題,了解數學的價值。如設計獎杯、安排車輛等問題,都是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當然,本節課還存在一些需要改進與值得思考的地方。
1.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方面是如何使教材內容更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如:可以把“動物們的運動會”改為“學校學生自己的運動會”;另一方面是如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一些知識整理與歸納的方法,潛移默化,掌握一些數學學習的方法。
2.使小組合作學習更具實效性
雖然本節課已經精心設計了小組的分工協作,如:提問題、解決問題中的2人合作:一人提問題并記錄,一人解答寫算式,然后交換。但實施時,出現一些學生代替其他學生回答問題、做練習等現象。因此在組織小組合作學習時,如何使每個學生都動起來,積極參與小組合作,我覺得這是非常值得探討的。
北師大版數學下冊教學反思2
上完《蛋白質含量》這節校級公開課后,我的感受頗多。這節課主要內容就是“求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是多少、把百分數化成小數、分數的方法”,它是在學生學習了百分數的意義、明確了百分數同分數、小數的聯系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習這部分的內容是為后面學習百分數的計算和應用打下基礎。在教學時我立足于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做到舊知與新知的'無縫銜接。課前我運用復習將分數、小數轉化為百分數的方法導入,接著讓學生通過對比的方法自主探索出將百分數轉化為分數、小數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我除了注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還特別注重算理的講解。接著本課中在對一個數乘百分數的算法探索時,當學生發現可以將百分數轉化成分數和小數來幫助計算時,我向學生提出了“將新知識轉化成學過的舊知識來解決問題是學習數學的好方法”。之所以提到“轉化”思想,我認為,這既是對學法的指導,也是對學生進行數學思想的滲透。這節課大部分學生還是掌握這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
可是在一上完這節課我就知道在一些細節的地方還存在一些問題:
1、由于備課的時間比較倉促,對板書的設計沒有設計好,導致最后在總結時一部分學生不能很好說出“求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是多少”用乘法來計算。所以一節好的數學課板書設計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自己今后的教學中應該引起重視。
2、在講解完例題后,后面兩個問題自己提問題,他們自己解決自己想要了解了問題會更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新課標從“育人”的角度出發,提出了一節課應該有情感、價值和態度觀方面的目標。但這一目標又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蘊藏在多個教學目標之中。本課中借助對黃豆營養含量的研究一方面要達成新知,另一方面就是要學生明白蛋白質是人體很重要的營養成分,同學們處在生長發育期,需要注意營養搭配,形成健康飲食的好習慣。我在教學時,這方面體現的還不夠,從全課看,也不夠流暢,自然,如何將教育目標與教學目標有機的統一起來,還需要進一步的思考和努力。
3、我覺得的我的教學機智還不夠,一遇到學生的想法與自己的預設不一樣時就會特別緊張,導致某些教學環節出現錯誤,所以在以后還應該不斷的磨練自己。
北師大版數學下冊教學反思3
學生進行圓柱體積公式探究時,由于條件的限制,沒有更多的學具提供給學生,只一個教具。為了讓學生充分體會,我把操作的機會給了個別學生。接著再結合多媒體演示讓學生感受“把圓柱的底面分的份數越多,切開后,拼起來的圖形就越接近長方體;接著教師指導學生悟出這個長方體的長相當于圓柱的哪一部分的.長度,寬是圓柱哪一部分的長度,高是圓柱的哪一部分的長度,從而推導出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
非常遺憾的是學生基本沒有親身參與操作,。但我使用了課件-----把圓柱體沿著它的直徑切成諾干等份,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 ,展示切拼過程.學生雖然沒有親身經歷,但也一目了然.
北師大版數學下冊教學反思4
《反比例》教學反思 本課六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我是在教學《正比例》的基礎上進行設計教學的,通過教學本人有以下幾點體會: 第一:在教學過程中,注意生活與實際相結合,通過生活中的四個情景引導學生理解反比例。讓學生容易上手也容易判斷。 第二:在引入反比例時,引用語文知識的'“反義詞”引導,讓過渡自然,學生興趣濃厚。 第三:注意首尾呼應,在學生掌握了反比例的特點之后,讓學生切實去判斷兩重量是否成反比例,做到理論用于實際,然后再回顧課前所圈的兩個表,和是幾的表和積是幾的表,讓學生去判斷這兩個表中的量是否成反比例,讓學生有一個首尾呼應的感覺,使課堂條理清晰一氣呵成。 下面說說不足之處: 1、在教學中,我覺得讓學生動手思考的時間環節還是不夠,沒有給足時間讓學生自己去想,自己做,自己探索,一直都是老師傅這走,感覺有點放不開。 2、 再提問方面,兼顧了前面的學生,沒有全面考慮后面的學生。 所以在今后的學習中讓學生自己來設計問題,讓學生互相提問題,編問題,讓學生己去探索,自己去提問,自己去發現,這樣的教學才是更深一個層次的教學,更專業一些的境界,所以,在現在的教學思路,在教學模式上,再來一些革新,更加放手讓學生去做,我想效果一定會更好。
北師大版數學下冊教學反思5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兩位數減兩位數退位減法的筆算。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減法的口算,以及兩位數減兩位數不退位減法和兩位數加兩位數加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本課,首先由復習舊知入手。PPT出示53-8=,21-9=。讓學生回憶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的方法“借一當十”。使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有了生長點,能夠聯系已學知識,起到正遷移的作用。
新課教學時,通過提問學生你是怎么計算的?引出學生的多種算法:分步口算,擺小棒,撥計數器,列豎式計算等方法。體現出算法的多樣性。下一步組織學生通過同桌合作擺小棒和撥計數器的方法,驗證自己的算法,更進一步用直觀操作來感知退位減法的方法“借一當十”。最后一步,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多種算法的共同性,發現這幾種的算法的精髓都是“借一當十”。引出列豎式計算是簡單有效的算法。指名學生板演豎式計算,進而指導學生列豎式計算的方式和方法。使學生達到掌握豎式計算的教學目標。在評價方面:做到了師生評價、和生生評價。
本課需要改進之處:
1.在數學教學中,注意數學語言運用的.規范性和嚴謹性。從3捆小棒中取出2捆,應表述為:3個十減2個十。強調位置值,給學生灌輸位置值思想。
2.在組織學生進行擺小棒的操作活動時。指令要明確,引導學生有序的進行合作活動。搜集強化課堂秩序的方法。
3.在以后備課中,應充分挖掘教材所設計的練習題意。練到講到習題的設計的目意圖。
北師大版數學下冊教學反思6
《組織比賽》是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統計部分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象形統計圖及簡單的統計表。
《數學課程標準(20xx年版)》關于“統計與概率”領域在“主要內容”、“基本理念” 、“總體目標” 及“ 學段目標”等方面都作了調整,尤其強調關注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的過程,關注學生了解調查數據的簡單方法,關注數據的簡單分析等等。在此基礎上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制定為:1、初步體驗數據的收集及整理過程,認識簡單的條形統計圖,并能根據統計圖提出和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 2、學會分析統計圖,并學習做出判斷和決策,初步形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激發參與統計活動的興趣,感受到統計的必要性,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通過本課的教學,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學生初步體驗了調查統計的'必要性和作用,經歷了數據收集—整理成統計表—制成統計圖—分析得出結論這個完整的過程,認識了簡單的條形統計圖并能根據統計圖提出和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同時在統計過程中,學生能夠初步根據已有的統計結果對可能性進行猜測,形成了初步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借助一定內容、形式拓展了學生對條形統計圖的認識及統計在生活中的應用。總之,本課教學目標突出,重點抓住,目標達成度高,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都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小組合作學習中來,形成了濃厚的學習氛圍。
然而,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節課的教學還是有不完善的地方,如教師語言不夠簡潔明了,評價的語言比較單調等。課雖然上完了,思考還將繼續,但相信,只要我認真思考,課堂終將漸離遺憾。
北師大版數學下冊教學反思7
在本節課中,根據教材安排,引導學生開展“買氣球”“和最喜歡的動畫片”兩個統計實踐活動。
首先,努力使情景的設計更貼近學生的生活,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
如:結合單元教學時間恰恰在“六一”兒童節前夕,讓學生為慶祝活動出謀劃策,調動學生參加學習的主動性。對于教科書安排的調查“學生最喜歡的電視節目”,
通過課前調查,我發現學生對電信內容的認識和選擇大多局限于動畫片,因此結合學生特點我稍加改動變為統計“學生最喜歡的動畫片”,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課堂氣氛熱烈而活躍。
其次,力圖體現師生共同探索搜集、整理數據的全過程,促進學生對學習方法的掌握。如鼓勵學生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尊重學生的意見,努力創設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互動空間,引導學生體驗不同的.收集數據的方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最后,因為這節課給了學生充分動手操作的機會,學生積極性很高,所以使得課堂有些凌亂,今后在設計教學過程中時我要注意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要做到松弛有度,便于學生情緒的調控。另外,還要不斷的提高自身組織、管理、協調的能力,不斷的去實踐和探索,爭取更大的進步。
北師大版數學下冊教學反思8
新課程改革倡導轉變教學方式,轉變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變“學會”為“會學”,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服務。鑒于此,我把如何尊重學生已有知識經驗,構建自主學習課堂為研究對象,執教了簡單的百分數綜合應用——《這月我當家》一課,回顧整個教學過程,喜憂參半。
一、成功之處
(一)本課是《百分數》單元最后一課,既有新知的學習(要求單位“1”),又有舊知的綜合應用,由于之前學生已經學過分數乘除法應用題,對要求單位“1” 的數量關系已有掌握和了解,再有,很多同學已經學過這部分知識,所以本課設計比較大膽一些,直接讓學生提出并解決問題,然后逐步匯報,而不是帶著學生一個一個解決,我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時間與空間,學生真正思考了,體驗了,也就收獲了,真正成為了課堂學習的'主人,老師只是引導著、組織者與合作者。
(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時,目標更明確了,學生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避免了流于形式的放任自流現象。
(三)在學生匯報自主學習成果時,能做到有效調控,對重點、難點問題放慢節奏,對學生新的發現給予鼓勵,并能總結、提升,這是構建自主學習課堂很重要的一環,教師要反復鉆研教材,分析學情,還要有充分的預設,才有可能達成。本課教學,我比以往有了進步,但還不夠,需不斷學習和鉆研。
二、不足之處
(一)教學目標定位不明確。
(二)對一些后進生疏于照顧。
(三)教學語言缺少啟發性和刺激性,不能讓學生完全投入到學習狀態中。
三、再設計
(一)教學目標要明確,匯報時,主要研究列方程解決要求單位“1”的百分數應用題,應在此處加重筆墨,引導學生找準等量關系,說清等量關系,訓練學生的順向思維,然后交流其它算法,也鼓勵算術法,但要說清數量關系,最后在一起解決其它問題,這樣才能突出重點。
(二)在學生自主學習時,一部分同學是有困難的,待他們思考以后,無從下手之時,可以引導他們尋求幫助,進行合作學習,也可以看看書,看能不能得到啟發,實在不行,老師要加以點撥、引導,這樣,才能讓全體同學共同發展,實現有效的自主學習課堂。
北師大版數學下冊教學反思9
《估計費用》是綜合實踐活動領域的一個內容,主要是讓學生結合購物這一具體情境,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探索估算的方法,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現針對課堂中出現的問題以及如何改進進行反思。
一、學案設計要注意細節。
1、我的學案正反兩面滿滿兩張,的確,這是我根據這節的內容精心設計出來的,但學生看到后,可能會產生抗拒心理——太難了吧,密密麻麻。怎么辦?這里面的一些內容可以在教案里設計,學案里可以不設計。(學習要求,溫馨提示,這些可以在課上由老師簡單提出。)
2、在學生自主學習,小組交流,班內展示五種估算方法后,應讓學生比較幾種估算方法的特點,這對后續的做題更有幫助。
3、學習目標表述不是很恰當,原為:根據具體情境,選擇合適方法進行估算。應在此前加“能”。
二、課堂發言要積極、大聲
我班的谷劉強、豆恭、王一豪三人,在課堂中總是不舉手、不發言,即使發言,聲音也小的可憐。尤其是在有人聽課時,上述情況更為嚴重,甚至出現思維停滯,對待一切無從下手的現象。怎么辦?
這在以前不是沒想辦法,例如:將他們三個人作為課堂的焦點,提出問題后,只要他們三人中有舉手的,那我挑的肯定是他們;還有,在每堂課的展示環節,都由他們幾個先展示,即使他們對問題不能透徹理解,也由他們讀題,由其他同學幫他們回答。
這次聽課,教委領導又提出了幾點寶貴建議,聽后,我決定這樣做:
1、改口號,根據我們班級中現在較為嚴重的問題,14人,有占1/4多的學生回答問題不是很積極,很大聲。我決定改口號為:我敢說,我會說,我大聲說。(敢說:首先,我不怕錯,我敢舉手,我敢站起來說;會說:不是會說才說,而是針對老師提出的問題,知道多少說多少;大聲說:這是最終目標,從大聲說中可以找到自信,可以越說越想說,越說越會說。)
2、從點滴做起,培養學生敢于發言:針對問題,可以讓他們先說給組長聽,組長要多給予肯定,鼓勵他們舉手說;若不會說,可以讓組長教他們說,組長教后,讓他們在組內展示,最終在班內自信展示。
3、多鼓勵,多評價,這也是促進學生敢說,會說的'必經之路。尤其對于那些不敢發言的學生,要在他們幾人中樹立榜樣,一方面,他們不會感覺目標太難以實現,另一方面,好勝心理也會促使他們加油。對于他們的每一次發言,每一次大聲發言都要給予評價,鼓勵。(老師評,學生評,他們幾人互相評)
我的課堂還存在很多的不足。希望通過我們師生的共同努力,課堂能真正變成:師生的樂園。
北師大版數學下冊教學反思10
《精打細算》是北師大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小數除法的第一課時,這一課結合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經歷探索小數除以整數計算方法的過程,發展學生推理能力。在教學設計上,我主要圍繞以下幾點進行探索:
1、在教學方法上,采用探索教學法,以激趣探索討論匯報總結歸納為主線。創設學生購物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學生日常生活的購物為題,通過交流、討論,提高對課程知識的認識;以小組活動的形式,通過合作,總結,完成對小數除法的更深層次的認識、理解與提高。通過最后的采訪與總結,使學生能結合生活實際,用所學數學思想解決現實中的問題,提高自己的計算能力和體會除法的意義。
2、在學習方法上,鼓勵學生通過合作學習、自主探究,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應該先學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這部分知識是除數是小數的小數除法的基礎,要求學生不但要會算,還要熟練的掌握知識點:
(1)要按照整數除法計算;
(2)商的小數點與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3)除到小數部分有余數時,可以添0繼續除。
在課前就重難點準備幾種不同的教學情境,結合情景我把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中的幾種情況都放在一起講了:一般情況、整數部分商0的,小數部分十分位、百分位不夠除用0占位的,整數除以整數商是小數的,以及除到被除數的末尾不夠除,根據小數的性質添0繼續除的。小數除法的試商方法,除的步驟和整數除法基本相同。注意復習和運用整數除法的.有關知識,為新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
新課標指出教師既是課堂的組織者,更是引導者,只有充分的考慮教學各個環節,特別是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去思考設計教學,學生在這樣地教學安排中,可以循序漸進地一步步熟悉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增強學生的合作交流水平,使學生學會傾聽他人意見,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與主張,勤于思考、善于總結,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
北師大版數學下冊教學反思11
第一課時 分數乘法(一)
【教學反思】
這節課是讓學生理解分數乘整數的意義,掌握分數和整數相乘的計算方法。依據知識的遷移,我首先進行了必要的鋪墊,復習整數乘法的意義,利用知識之間的聯系,使學生順利掌握“分數乘以整數的意義與整數乘法意義相同”。同時,復習分數加法,為后續教學鋪墊。
在教學分數乘法在過程中約分時,書上的例題是:6×5/9,并且列出兩種做法讓學生進行比較。但我覺得這道題并不能體現在計算過程中先約分的優越性,因此,我在教學完例題之后將題目深化,變成“6×17/18”,并且和同學們一起比賽誰做得快。如果哪位學生是用整數直接乘以分子的,速度當然會很慢,當做得最快的同學展示自己的做法時,其他同學恍然大悟,深刻體會到計算過程中先約分,可以化繁為簡。這樣,學生在做分數乘法時,不僅僅滿足于“分子和整數相乘的積作分子,分母不變”,而是記住“能約分的要約分”這一要點。
第二課時 分數乘法(一)
【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的內容是分數乘法(二),重點是分數乘法意義的拓展——“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這部分內容既是這個單元的重點,也是這個單元的難點。
從學生認識過程來看,這部分知識的基礎是分數意義和整數乘法的意義。在教學中我突出了類比遷移和數形結合的方法,教材的例題是——“小紅有6個蘋果,淘氣的蘋果數是小紅的1/2,笑笑的蘋果數是小紅的1/3”,根據呈現的已知條件學生提出數學問題:“笑笑有幾個蘋果?淘氣有幾個蘋果”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先用圖形表示出“笑笑的蘋果數是小紅的2倍,淘氣的蘋果數是小紅的1/2”,再列出算式,最后嘗試解釋算式表示的意義。這樣把將分數意義以圖的形式呈現,做到“以形論數”,再通過對圖的理解抽象出問題實質就是求“一個數的幾倍(幾分之幾)是多少”,運用類比的方法得出“求6的2倍是多少”和“求6的1/2是多少”都用乘法,進而列出算式,完成“以數表形”,使學生理解“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用乘法的道理。
在教學中出現生活中的數學,“一個書包原價30元,打九折的價錢是多少元?”其中打折的意思部分學生還是難以理解,應該再鞏固打折類型的題目。
第三課時 分數乘法(二)
【教學反思】
本課主要是通過操作活動,借助圖形語言,理解分數乘分數的意義,探索計算方法,進行正確計算。
其中理解意義是這部分教材的難點,這一難點一旦突破,計算方法也將隨之攻破。所以,我下大力量在學生的操作中,讓學生充分的動手折一折、涂一涂,然后展開觀察所涂部分與整張紙的關系。這樣,通過圖形語言,學生們體會到了分數乘分數的意義,感受到分數乘分數為什么是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的方法。學生在折紙的過程中,還體驗到:不管是3/4的1/4還是1/4的3/4,結果都相同的道理。 因為本節課,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作用,所以學生們學習探究的愿望非常強烈,討論也比較積極,算理說得頭頭是道。比較好的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第四課時 分數乘法(三)
【教學反思】
1、每節課的內容不易過多,不能貪多 ,貪多嚼不爛,學生不易一下全掌握.要分的稍微細致一些,以便學生理解掌握,也有利于知識的擴展與深化。
2、分數乘法中: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本冊中的重點。本冊所有數與代數教學內容都是圍繞著這一中心展開的。
3、整數乘分數這塊內容學生在約分中書寫還是有不規范情況出現:課堂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調整數約分后的結果往上寫,分母約分后的結果往下寫,結果還是有學生把整數約分后的結果寫在下方,計算時就出現了把它當分母乘了。并且有些學生最后結果不寫最簡分數。
針對以上失誤,在今后教學中要補充一定的內容。
第五課時 長方體的認識
教學反思:
教學中滲透給學生數學方法。 在課堂教學中,我使用各種學具,教具,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教學,使學生不光理解了知識,同時還掌握了一些數學方法。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通過引向指路創設情景,提供信息、資料和情感交流等多種途徑,使學生在不斷的“體驗”中“獲得知識,發展能力”。用“試一試”、“比一比”、“做一做”等體驗方法,將“抽象”上升到具體的“再現”,使之成為豐富思維的活動。學生正是在這種“體驗、認識、再體驗、再認識”體驗性學習中,由于每個學生對所要學習的知識內容都有不同的'理解和體驗,思維是獨立的、獨特的,很容易迸發出創造的火花,其創新的潛質有條件得到開發。在體驗性學習中,教學中滲透給學生數學方法。 在課堂教學中,我使用各種學具,教具,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教學,使學生不光理解了知識,同時還掌握了一些數學方法。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通過引向指路創設情景,提供信息、資料和情感交流等多種途徑,使學生在不斷的“體驗”中“獲得知識,發展能力”。用“試一試”、“比一比”、“做一做”等體驗方法,將“抽象”上升到具體的“再現”,使之成為豐富思維的活動。學生正是在這種“體驗、認識、再體驗、再認識”體驗性學習中,由于每個學生對所要學習的知識內容都有不同的理解和體驗,思維是獨立的、獨特的,很容易迸發出創造的火花,其創新的潛質有條件得到開發。在體驗性學習中,通過交流討論,每個學生都可以從其他同學那里獲得新的思想方法,每個學生又能夠充分地表現自我,學生的思想、能力、個性都是發展的。每一個學生又都在不同的學習層次上得到自我實現,學生的體驗也是發展的。這節課的教學中,使學生感受到了解決問題需要一些方法和策略,從而在使用方法的過程中,體驗到數學的樂趣。
教學中激發學生的過程意識。“應該讓學生在游泳中學會游泳。”也就是說在教學中應通過一些探究性的實踐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逐步感受,逐步領悟,逐步形成,逐步發展。幾何圖形是很抽象的,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讓學生用手摸,用眼觀察去體驗立體圖形,循序漸進最后抽象出長方體,并總結出長方體的特征。這讓學生經歷了“觀察——思考——實踐——總結”這一探究過程。整個過程,從觀察思考,到討論、操作、探索發現,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經歷了探索長方體棱、頂點及特點的全過程。只有這樣的過程,學生才能最大限度地煥發創造力,迸發創新的火花。
第六課時 長方體的認識
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我做了如下的嘗試:
1、充分讓學生進行操作
教材安排了兩個活動,一個是正方體的展開,一個是長文體的展開。教學過程中,我從正方體的展開引入,為學生創造了想象和操作的空間,讓學生借助昨天實踐活動所制作的棱長是5厘米的小正方體來展開,同時引導學生思考和質疑:怎樣展開?有多少種展開的結果?之后留足時間讓學生進行探究和操作,并要求同學最好能六個面連在一起,不要斷掉。同樣的一個正方體,通過不同學生的剪,卻得到了很多不一樣的展開圖。我通過巡視收集不一樣的展開圖,一一貼到黑板上進行了展示,讓學生充分的進行觀察,有幾種不同的結果,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展開圖雖然不同,但他們有沒有存在著什么共同點?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
2、充分讓學生發現規律
為了讓學生自主的發現這些展開圖有沒有共同點,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孩子們。在讓學生充分地進行操作、觀察、比較的基礎上,有學生發現,有的是三個面在一起,有的有四個面在一起。在得到我的肯定之后,我又提示到,其他的面是怎么分布的?慢慢的有學生又發現,其實它們都可以看成是四個面在一起,三個面的可以通過移動得到,其他的兩個面分別分布在這四個面的左右兩邊。就這樣,在共同的探究研討之下,發現這些展開圖的共同特點。我們師生之間都感到非常的有趣和開心。
雖然有了以上的成功體驗,可也還存在著不足,如由于讓孩子們充分的進行操作和探究,花費了一定的時間,因此在練習時就顯得有點倉促,沒辦法把所安排的內容全部上完,因此如何處理好即充分的讓學生進行操作探究學習,又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這一關系上,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第七課時 長方體的表面積
教學反思:
長方體表面積教學是在學生認識并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特征的基礎上教學的,也是學生學習幾何知識由平面計算擴展到立體計算的開始,是本單元的重要內容。學生對舊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但空間思維
還沒有真正形成。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掌握這部分知識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過程。首先出示一個禮品盒,如果在禮品盒的外部包上一層精美的包裝紙,包裝紙的面積有多大呢?你知道怎樣求嗎?這時,學生紛紛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也就是求長方體的六個面的表面積。這時,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拿出自己手中的禮品盒,測量禮品盒的長寬高,并求出上下、左右、前后的面積,然后求表面積也就是包裝紙的面積。學生在動手操作完成這一系列的過程并不困難,在大家的共同討論、歸納下,學生們很快就得出了結論,知道了什么叫長方體的表面積并且還總結出了公式:長方體的表面積=(長×寬+寬×高+長×高)×2或長×寬×2+寬×高×2+長×高×2利用公式學生能正確進行計算。通過練習,學生們對于誰乘誰能求出哪個面已經相當熟練了,可以說是脫口而出。但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漏洞百出,例如:在長方體的灌桶盒的四周包上一層商標,商標紙的面積是多少?在長方體的水泥柱子上刷油漆,刷油漆的面積是多少?在長方體的游泳池的底部和四周抹水泥,抹水泥的面積是多少?等這方面的問題,學生不知是否有考慮,不管說什么,學生們總是求六個面的表面積,和實際相脫節。這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這是為什么呢?
第八課時 長方體的表面積
教學反思:
本節課教學本著“讓學生自主探究活動貫穿于課的始終”的原則,讓學生充分自主學習、研究、討論、操作,從而得出結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思維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理解了表面積的意義,總結出了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并會運用。但是在成功的背后又存在著許多不足。我們說數學來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那么我們學的數學知識不就是要運用于生活中嗎?不正是要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嗎?而我們的學生卻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到的知識不會靈活運用,不會舉一反三,導致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因此,我們在教學這部分知識時,是否有必要讓學生去參觀一些實物建筑,讓學生們在參觀中學習計算獲取知識,加強直觀教學,這樣是否效果更好些呢?
第九課時 露在外面的面
教學反思:
這節數學課,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親自實踐觀察,從中發現規律。
1、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
本節課我側重教學的活動化,把課程目標由“關注知識結果”轉向“關注學生活動”,教學過程也由“給出知識”轉向“引進活動”,讓學生在人人參與的操作活動中學會思考,在活動中學會質疑、解思,體現了建構數學思想的全過程,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真正地發展。課堂上,我讓學生自主去擺放長方體,讓他們通過自己的的觀察,知道露在外面的有幾個面,再引導學生發現規律。這樣的設計,學生樂于動手去活動,增強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并且學生在探索中獲得了結論,這樣得出的結論要比老師告訴學生結果、學生再記憶結果的效果好不知多少倍。這樣的訓練,發散了學生的思維,也培養了學生會自覺解決問題的能力。
2、深挖教材,拓展學生的思維。
本節課是新課改中新的教學內容,教師不存在原有的教學經驗,所以在教學這種全新的內容時,更需要教師把握好教材,深入研究本節課的精髓所在,才能有意識引導學生掌握本課重點、突破難點,才能將學生的思維進一步推向深處發展。在讓學生探究規律時,不僅僅讓學生發現“每增加一個小正方體,露在外面的面就增加3個”等淺層的規律,更注重讓學生挖掘規律后面的本質東西:3n+2、4n+1等。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掌握這部分知識。
3、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
這節課,如果沒有課件,很難讓每個學生都弄清弄懂。如:演示幾種擺法各有幾個面露在外面等。我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大屏幕顯示,陪以師生的講解,使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也掌握了本節的知識。 第三單元 分數除法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
第十課時
教學反思:
倒數的意義的教學是在分數乘法的基礎上進行的,主要為后面學習分數除法的準備,這節課的內容主要包含兩部分:一是倒數的意義,二是求倒數的方法,內容看似簡單但是我卻把“小事情做出了大文章”.
本節課我從幾方面入手:一是創設了恰當的問題情境,使數學研究直逼數學的本質,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數學雖然和生活聯系密切,但數學真正的發展卻來源于數學自身。本節課緊緊抓住這一點,先是讓學生回憶數的運算的一些非常重要的規律”比如:一個數和1相乘還得原數;一個數和零相乘結果得0;一個數除以它本身結果得多少,讓學生明確:在運算中兩個數的關系往往有非常穩定的規律,今天我們繼續研究兩個數的關系,從數學發展源頭入手,單刀直入,直逼數學的內容,讓學生體會數學方法的一致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二、我注重學生的思維推進有效的實現概念的自我建構。在學生觀察出教師出示的兩個數的關系時,教師適時的拋出問題:在這個概念中你覺得那個詞比較關健,引到學生的思維逐步推進,順利的解決了“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這三者的關系,培養了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緊接著通過探究0和1的倒數問題,使學生的思考進一步深刻,從而使學生對倒數的概念完成了真正的意義上的自我建構。
第十一課時
教學內容:分數除法(一)
教學反思:
有了分數乘法的學習基礎,學生們能夠很快適應這一課的學習方式,我從現實中的分數乘法問題和找一個數的倒數引入,幫助孩子們復習前知,當學生體會到乘除法之間的互逆關系后,由學生提出一個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引出分數除法計算的必要性,為后續的學習架好了階梯。
本課如果僅僅關注學生是否會算了,那是不夠的,在設計中,還應有另類關注。如:學生們對算理理解了嗎?他們的思維是否得到了實質上的提升?他們的學習方法是否得到增進?他們是否有學習的積極態度?等等。因此,在本課教學目標的制定中,我的著眼點是不僅使學生會算,更是通過對意義的理解,讓學生們深刻認識這樣算的道理,突出“過程性目標”。讓學生經歷涂一涂、畫一畫、算一算、說一說的過程,在探究的過程中,讓孩子們形成一種“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學習態度,獲取一種學習的能力,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基礎。教學中,我關注學生經歷發現數學知識的過程,給學生提供動手的機會,充分借助圖形語言,將抽象變直觀,幫助學生體會一個分數除以整數的意義,以及“除以一個整數(零除外)等于乘這個整數的倒數”方法的合理性。接著變換探索的角度,呈現一組算式,在運算、比較的過程中再次使學生驗證操作活動中發現的規律。給學生表達學習過程中體驗和感悟的空間,如:誰來說一說這種算法是怎樣的?你的想法是怎樣的?學生在自主表達的過程中逐步積累原始體驗,再通過教師的適度點撥,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
第十二課時
【教學內容】分數除法(二)
【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北師大版數學第十冊第三單元《分數除法》中的第三節課。本節課旨在借助圖形語言,在操作活動中理解一個數除以分數的意義和計算方法。為此,根據本節課教材的特點,結合學生已有的個體經驗,本節課做了如下三個層次的設計:
第一層次:“分一分”的活動。通過學生動手分餅活動,讓學生經過觀察、比較與思考,發現整數除以整數與整數除以分數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借助圖形語言,初步感知體會“除以一個數”與“乘這個數的倒數”之間的關系。這樣做不僅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更好理解分數除法意義的機會,更主要的是教會學生一種學習的方法,即分數除法的意義可聯系整數除法的意義進行學習。最后,通過啟發性的問話:“觀察這一組算式,你有什么發現?”激發學生思考、求知、解答的愿望,為下一步的探究做了很好的鋪墊。
第二層次:“畫一畫”的活動。在第一層次分餅的基礎上分線段,雖然線段圖比圓形圖更抽象,但學生已有分餅的經驗,所以學生根據問題不難列出算式,怎樣求出結果就成為這一操作活動要解決的問題。其中
(1)(2)小題比較容易,學生從圖上可以看出結果,關鍵是第三小題不容易突破,是本節課教學的難點。主要是讓學生弄清第(2)小題的算理,再將此方法遷移到地(3)小題。
第三層次:“想一想、填一填”的活動。由于學生有了前面操作的基礎,這部分比較大小的題目,他們不難填出答案。但關鍵是讓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從而發現題目中蘊含的規律。這一活動是學生對前面問題思考過程的整理,對分數除法意義進一步的理解。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
第四層次:實踐應用活動。是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鞏固、內化知識的過程。
第十三課時
【教學內容】分數除法(三)
教學反思:
《分數除法三》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十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分數應用題的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如何激發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呢?教學時,我沒有采用書上的情境,而是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入。教學一開始我就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提出相關的數學問題,例如:我們班有多少女生?有多少男生?女生占全班人數的幾分之幾?現在知道“全班人數”和“女生占全班人數的幾分之幾”求女生有多少人,怎樣求?學生很快就知道列出乘法算式解決。反過來,知道“女生人數”和“女生占全班人數的幾分之幾”求全班人數呢?這樣引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已的身邊,在生活中學數學,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
讓學生理解題中的數量關系是解決分數除法應用題的關鍵。教學中,我通過省略題中的一個已知條件,讓學生發現問題,親自感受應用題中數量之間的聯系,想方設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規律,從而讓學生體會并歸納出:解答分數除法應用題的關鍵是從題目的關鍵句找出數量之間的相等關系。本課重點是要讓學生學會用方程的方法解決有關的分數問題,體會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模型。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我借助線段圖的直觀功能,引導孩子們理清解題思路,找出數量間的相等關系。
教學中,給學生提供探究的平臺,先讓學生獨立思考,探究解題方法,在獨立探究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探究不同的解題方法。使學生經歷獨立探究、小組探究的過程,使學生對“分數除法問題”的算法有初步的感悟,對這類應用題數量關系及解法有清晰的理解,為進入更深層次的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
第十四課時 數學與生活:粉刷墻壁
教學反思:
《粉刷墻壁》是數學活動課,就要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在數學教學中把重點放在揭示各個知識形成的方法,展示學習新知識的思維過程,讓學生通過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去發現真理,掌握規律,這樣可以使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發展多種思維方法,讓學生既增長了知識,又發展了思維能力。本內容是全面展示學生知識綜合應用的過程,而非一般的知識教學,它需要利用課內和課外的時間,把課內和課外調查的結果結合起來加以集中應用,因而時間也不僅限定為一節課。
本內容是一項綜合性極強,對學生要求極高的活動,體現在思維,操作,基礎知識的掌握,綜合能力等方面,粉刷墻壁的活動,是對學生上述各方面的一次綜合性考驗。我發現學生雖然能在小組內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務,但由于本內容的設計遵循的是化整為零,分散難點,各個擊破,小組合作的原則,因此對每個學生個體來說就欠缺整體感,這一點將在練習中加以彌補。
第十五課時 折疊
教學反思:
《折疊》這課思考良久之后,還是上了下來,感覺挺難上的。這課設計為一節活動課,課堂組織比較亂,沒有調控好。第一次在上的時候,對課本第39頁“做一做”的處理是挺粗糙的:學生先思考判斷后折疊驗證,再閉眼回想折疊過程。“回想”這個步驟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但究竟學生有沒有回想思考我還真顧不著。如果沒有實物操作,如何引導學生看平面圖想象折疊過程?有沒有一個簡單、好的步驟?第二次在上,我引導學生先定一個“中心圖”,即一般情況下把周圍連接最多小正方形(或長方形)的圖形定為下底,后把“中心圖”周圍的圖形依次折疊,“中心圖”上邊的為后面,下邊的為前面,左邊的為左面。
北師大版數學下冊教學反思12
在課堂教學中落實新課程理念是我的不懈追求,但理想與現實之間有一定的距離,教學的成功與遺憾也會相依相伴。反思這一節課的教學,我認為最成功的是在尊重教材的同時創造性的處理了教材與教學的關系。具體的說,主要表現在以下的幾個方面:
1、在教學中我找到數學與生活的切入點。設計了同學們喜聞樂見的`情景(介紹我國悠久歷史的膳食寶塔等環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充分讓學生在熟悉、親切的生活背景素材中自然地抓住新舊知識的銜接點,啟發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縮短學生已知和未知的差距。
2、讓學生在豐富且熟悉的生活問題中,復習條形統計圖的特點,進一步體會到用統計圖來整理數據、說明問題的優越性;初步認識到用條形統計圖和用扇形統計圖表達時所需的數據不同等;都為學生下面進一步學習做好知識點的準備。
3、選取、呈現與學生生活學習聯系較密切的扇形統計圖,要求學生說說從這些扇形統計圖中各獲得什么信息,使學生對扇形統計圖特點有著豐富的感知。引導他們觀察、比較兩種統計圖的異同點,讓他們在小組交流討論、合作探討中初步體會出扇形統計圖與其他統計圖描述數據的獨特點,使他們傾聽能力、合作能力、思考能力等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好基礎。
靜下心來思考,在整節課中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如果教學中語言更精練,提問更有針對性,讓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更多一些,大膽讓學生根據信息提出數學問題,練習設計更有坡度一些,有綜合性,能跟百分數運用聯系起來,我想本節課效果會更好,學生能更好的理解扇形統計圖的特點。
北師大版數學下冊教學反思13
實踐出真知,我覺得這句話講得非常的好。對于學生的學習,我覺得也是這樣。讓學生真正成為活動的主動者,才能讓學生真正的感受自己是學習的主人。特別是在圖形的教學中,根據學習內容的特點,注重操作,注重實踐,可以讓教學達到最高效。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我感悟特深刻。
以前教學圓錐的體積后,學生在實際運用公式時容易出錯誤的地方還是和往屆一樣,圓錐的體積=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這個三分之一,在計算的時候經常出現遺漏。
怎樣讓學生自己探究出圓錐的體積公式,并且時時記住那個容易被人遺忘的三分之一呢?我這次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每個學生都經歷提出猜測--設計實驗--動手操作--得出公式的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我讓學生拿出自己的學具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走出課堂,深入實踐,到操場上去裝沙子,到水池邊去裝水,看幾個圓錐的體積才能把圓柱裝滿。在我適當的引導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設想自由探究等底等高的`圓錐體和圓柱體體積之間的關系,圓錐體體積的計算方法。讓每個學生都經歷一次探究學習的過程。教學中我感到學生真正地成為了學習的主人,我沒有牽著學生走,只是為他們創設了一個猜想圓錐體積方法的情境,讓學生在猜測中找到驗證的方法,并且通過動手操作驗證自己的猜測。最后得出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激發了他們主動探究的欲望。
推導公式時,我沒有代替學生的操作,始終只以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其中,使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起來,在這種形式下,學生運用獨立思考、合作討論、動手操作等多種方式進行了探索。另外,為了突出等底、等高這個條件的重要性,我巧置陷阱,我還特意安排了一組等底不等高,一組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圓柱和圓錐,結果學生的實驗結論和其他組的不一致,這時候就出現了爭論,這時,我時機引導學生與上次演示比較,1比3的關系是在什么基礎上建立的?學生恍然大悟,明白圓錐體和圓柱體等底、等高,圓錐體體積才是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相信今天通過同學們自己的動手體驗,對圓錐的體積計算方法印象深刻,只有自己經歷了才會牢牢記住!
北師大版數學下冊教學反思14
比較兩個數的大小,是在前面學過的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多少的基礎上進行的。新教材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設計了三只猴子分水果(4個梨,3個桃子,2只香蕉)的主題內容,在一個班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效果并不是很好。感覺這一內容離兒童的實際生活遠了一點點,給學生的感覺不夠鮮活。新課程標準提倡教師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進行教學。也指出課堂教學中學習材料的提供途徑應該是多樣的,可以是教師提供,也可以是學生提供,學習材料應該是豐富的,便于學生進行探索與研究。根據這一理念的指導,在第2個班教學時我有所改進,我從學生自己身上所具有的東西入手,引導他們找一找,數一數,比一比從而引出“<、>和=”的認識和新知識的學習過程。改變后的情境更適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更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有利于達成教學目標。
北師大版數學下冊教學反思15
《數學課程標準》總體目標中指出:學生通過學習數學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數學知識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根據新課標的理念,我們認為:復習課是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在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某一階段,以鞏固、梳理已學知識、技能,促進知識系統化,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主要任務的一種課型。它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課型之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復習從面向每一個學生出發,能為特殊才能和愛好數學的學生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同時特別關注在學習上暫時困難的學生,不讓一個學生掉隊,使他們掌握最基礎的知識。復習中最大限度地滿足每一個學生的數學需要,最大限度地發揮每一個學生的智慧潛能。為了使學生在復習時有新鮮感,我們經常改變復習形式和營造問題情境來激活學生的興奮點,讓學生積極投入到復習中去。
經過長時間的組內研究,我們初步形成了復習課的教學方式:創設問題情境——探索解決問題方法——再現和整理所學知識——提高、發展、創新。這類模式的最大優點是教學素材現實又生動,應用性強,學生學習的.勁頭高,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數學的價值得到了極大的體現,促進學生學好數學的積極情感體驗。
下面以《走進鄉村》為例談復習課的教學形式:
一、創設情景,引出課題
過去的課堂教學學生一般都是通過教材、教師的講授和板書獲取知識信息。學生的學習處于被動的狀態而且所接受的信息單一、貧乏,無形中拉開了“小課堂”、“大社會”的距離。《走進鄉村》一課我們是這樣引入的: 淘氣和笑笑是城里的孩子,他們有個手拉手的好朋友小華,小華住在一個美麗的小山村,平時他們只能通信來往,淘氣和笑笑很想知道小華的家鄉是什么樣子,很想到小山鄉村去玩一天,于是,小華就寫信邀請他們去她的家鄉,那就讓我們和淘氣、笑笑一起走進小華的家鄉去看看吧!(板書課題)下面,我們就去鄉村看一看,體驗一下鄉村的樂趣。我國鄉村的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環境也越來越優美。(出示課件)看,這就是小華的家鄉!一個綠樹成蔭、鮮花盛開的小村莊。良田萬頃,稻葉草香。綠樹環繞著一座座農家小院,潺潺的河水靜靜地流淌,村姑在江邊洗衣,兒童在河中戲水。行走在樹林間的小道上,聽鳥兒鳴叫,聽風兒吹過樹梢。田野里,稻子成熟了,風兒吹過,好像金色的海浪,果園里碩果累累,展現了一派濃濃的鄉土風情。這樣的設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喚起學生的共鳴。使學生以最佳的心理狀態,投入到整理與復習中去。我們善于將這些潛在的課程資源融入課堂,設計出具有特色的課堂情景,更好的為學生的發展服務。接著教師利用情境的模擬,讓學生在“看一看”、“說一說”、“走一走”等活動中,運用已學的方向和路線的知識解決問題,發展了他們的空間觀念。整個課堂處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愉悅氛圍中,學生自覺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最后的模擬游覽,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學生們在“游覽”過程中,不但提高了辨別自己所處環境的八個方向的能力,還發展了語言表達能力和合作意識。避免了復習課的單調乏味。
二、培養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生的數學能力不僅僅在于其掌握數學知識的多少,而更在于其能否運用數學的知識、數學思維去解決實際問題,以及形成學習新知識的能力和適合社會發展的需要,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從生活中來,又到生活中去,所以復習課練習的設計必須聯系實際,具有綜合性、靈活性、發展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比如“果園豐收”這個環節,我們就設計了這樣的問題:①一棵果樹大約結100多個蘋果,10棵果樹大約結1000多個,果園共種植90多棵蘋果樹,我們估計共結9000多個蘋果。 ②我們發現20個蘋果裝一箱,一棵樹大約裝5箱,那么10棵樹大約裝50箱,一輛平板拖拉機最多能拉9箱。用我們學過的數學知識就能解決這個實際問題。一方面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數學就自己身邊。并不陌生和抽象,另一方面還能使學生感受數學能具體、鮮明地反映一些實際問題,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在這部分的教學課件設計上,我們注意增強課件的交互性及其界面的人性化,使課件內容能根據教學需要而隨意調度。學生喜歡先到哪里去幫忙,我們就展示那里所存在的數學問題。在這部分教學中,我們感到:問題的解決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現學生這部分知識存在的問題。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己梳理知識,在不知不覺中感知梳理知識的方法。在解決問題時老師注意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解決同一問題,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三、知識的拓展、創新。
整理與復習要重溫學過的知識,強化技能。但更重要的是應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體現提高、發展。所以知識要向外延伸拓展,發展學生思維,加強創新意識的培養。我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800多畝的苗圃里,種著各種苗木200多個品種共有900余萬株。小華家的鄰居王爺爺要種樹苗,現在我們幫王爺爺選一下樹苗。 ①每棵樹苗6元,3棵樹苗15元,哪種樹苗便宜些?(在紙上算一算)說說你用什么方法比較的?還有別的比較方法嗎?學生通過比較得出結論,拓展了學生的思維,認識得到了深化。
復習課中練習的設計由淺入深,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數學技能的形成是由低級到高級,有生疏到熟練的過程。小學生的模仿性很強,基礎練習正是結合這個特點來設計的。基礎題是模仿例題的形式,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能做到舉一反三。運蘋果這部分練習是針對大多數學生設計的。復習課上的練習沒有一定的難度,就不容易喚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出一些靈活題,使練習的難度進一步提高,逐漸喚起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使他們養成積極思考的好習慣。學生或者通過獨立思考,或者通過小組討論,正確解答出問題,這樣成功的喜悅是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的,學生能親自體驗到思考的樂趣。提高題又進一步提高了難度,挖掘學生的潛力,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重要途徑。讓學生跳一跳,才能夠著。使問題更有思考價值,長期堅持能養成學生勤于思考的好習慣。
總之,數學復習課要充分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從傳統教學強調知識的傳授和關注技能的掌握,轉向側重于促進學習者的發展,更多地關注學習者的學習能力培養、習慣和態度的形成、學習者的價值觀念與情感態度在學習活動中的作用。它的教學目標更注重認知性目標和發展性目標的有機整合,著眼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在復習課上,我們利用多媒體創設的教學情景,問題要真實,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感受知識梳理的過程,學會整理知識的方法。
【數學下冊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0-02
數學下冊《面積和面積單位》教學反思10-09
五年數學下冊《體積》教學反思范文10-06
人教版數學下冊《用坐標表示平移》教學反思10-09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0-01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10-03
數學教學反思02-17
數學教學反思01-05
數學教學反思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