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線判定》教學反思
《切線判定》教學反思
《切線的判定》是人教版教材九年級上冊第24章——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的第二節內容,本節內容是中考的必考內容,在全國各省市的中考命題中也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也是高中學習《切線方程》的基礎。本節課的重點是:切線的判定定理.難點是:圓的切線證明問題中,輔助線的添加方法.
本節課我的教學是按:溫故知新——創設情景——探究新知——學以致用——學后反思,5個教學環節展開。
溫故知新環節通過問題串的形式展開:1直線與圓有幾種位置關系?(相交,相切,相離)你能舉出日常生活中的實例嗎?,2回憶每種位置關系的2種判定方法。(①定義法,即交點法。從直觀圖形中來判斷。②數量法即圓心與直線的距離d=圓的半徑r)3課前檢測,從而進一步鞏固兩種方法的轉化運用,為本節課快速探究切線的判定定理以及外端點不明確只能用數量法證明圓的切線做鋪墊。
創設情景環節主要通過讓學生欣賞2個圖片,使學生初步感受“圓的外端點”的概念。(①下雨天,快速轉動雨傘時飛出的水珠。②在砂輪上打磨工件時飛出的火星)為探究新知概括切線判定埋下伏筆。
探究新知環節主要通過動手“做一做”(畫一個⊙O及半徑OA,畫一條直線ι經過⊙O的半徑OA的外端點A,且垂直于這條半徑OA.)“想一想”(這條直線與圓有幾個交點?L是⊙O的切線嗎?為什么?由此你會畫圓的切線嗎?)“說一說”(你能用文字語言概述切線的判定定理嗎?)來完成。學以致用環節主要通過例題和針對練習展開;學后反思主要讓學生談談本節課的收獲,以及還有哪些疑問?順利收尾。
本節課教學亮點有以下幾點:
1、溫故知新環節復習針對性強,為總結切線的3種判定方法作了良好的鋪墊作用。
2情景創設恰到好處。一方面使學生初步感受“圓的外端點”概念,另一方面感受外端點的圓的切線,這為接下來探究“經過半徑的外端并且垂直于這條半徑的直線是圓的切線”作了很好的直觀感知作用,為順利探究“經過半徑的外端并且垂直于這條半徑的直線是圓的切線”作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3探究新知環節通過“畫一畫”“想一想”“說一說”激發了學生學習幾何的積極性.也是新課程改革所倡導。有效地培養了學生通過操作發現規律,概括規律的能力。
4重點突出,難點突破得當。本節課的重點是“切線的判定定理”,而要很好的掌握定理,正確運用定理,首先必須要掌握定理使用的兩個條件“經過半徑的外端點”及“與這條半徑垂直的直線”。只有在外端點明確的情況下,再證該半徑與直線垂直。為此我首先強調定理的使用條件再告訴學生,外端點明確的語句常識“①點A在圓上(點A是外端點)②直徑AB(點A、點B是外端點)③ ⊙O半徑OA,OB等(點A、點B是外端點)④弦AB,CD等(點A、B、C、D是外端點)⑤直線AB交⊙O與點C (點C是外端點)”這樣學生在讀題的過程就會領會是否能用切線的判定定理來證明一條直線是否是圓的切線。本節課的難點有兩點:①判斷一條直線是緣的切線到底是用判定定理證還是用圓心到直線的距離等于圓的半徑來證。②如何作輔助線。為了突破這兩個難點,我主要設計了這兩種類型的例題及針對練習,讓學生在思考動腦證明的過程中感受①外端點明確,連半徑,證垂直. ②外端點不明確,作垂直,證半徑。這樣選哪種方法,如何作輔助線,做好輔助線后怎么證,學生就一清二楚了。
5“一題多證”培養了學生發散思維能力。
不足的地方:
1在讓學生一題多證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過程中,由于將幻燈片上的圖形未畫在黑板上,導致學生的證題過程無法與圖形相聯系,從而不能準確判斷學生證題的規范性。
2、受時間影響,拓展提高環節未能得以落實。
3本節課教師講的時間還嫌多,如果將知識的生成過程也讓學生自己去引導、去發現會更好。
總之,從總體來說本節課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是一節較為成功的常規課,在今后的教學中,還要繼續學習,繼續試驗“餐桌式”教學模式下的高效教學,進一步提高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
【《切線判定》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六 圓的切線的判定教學反思07-04
圓的切線的判定教學反思(通用6篇)04-19
切線的判定定理教案05-02
切線的判定初中數學教案05-06
切線教學反思范文05-02
數學教案-切線的判定和性質05-02
菱形的判定教學反思05-06
矩形的判定教學反思10-08
平行線的判定教學反思04-29
《平行線的判定》教學反思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