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朝花夕拾之學會以問題為核心的教學反思
學會以問題為核心的教學反思
榆林市教研室王艷芬
在國培研修“工作坊”教學實踐過程中,王陸教授的團隊所進行的基于教育信息化的西式評課,給我以極大的教學思維沖擊。雖烈在接受新技術上也有遲緩,但不得不佩服他們所做的精細、科學的課堂觀察、解剖與建議。這種方法對我最直接的沖擊,歸納起來,就是要學會以問題為核心的教學反思。
首先要努力廓清文本中所包涵的核心問題。王陸教授說:“目前中國課堂上半數(shù)以上提問不好。問題提得好,就是教得好。”課堂教學中的問題很多,可以有多個維度的劃分,但來自文本中的問題,應該是教學最基礎的資源。作為教師,我們痘該在鉆研教材、走進文本基礎上,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精心設計含金量高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從而有效地引領學生的發(fā)展。比如《咬文嚼字》這篇文章,文章的核心問題我想是否跟下面三方面有關:一是課程目標的制約,這篇教材在課程中的位置,在單元中的位置;二是文章本身體式、特色的制約;三是學生認知情況的制約。聚焦目標,厘清文本特質,我們會發(fā)現(xiàn)《咬文嚼字》,這是一篇文藝隨筆,要把讀懂文章里朱光潛的主張放在第一位,培養(yǎng)學習品味文字錘煉語詞的意識,懂得語詞文字的背后是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然后在今后的語文實踐中慎重對待語言,咬文嚼字這一思路是對的。如果據(jù)文章來教學生如何論證,如何來寫議論性的文章,就不合時宜了。因此,我們可以抓到文本中所包涵的核心問題:(1)何為咬文嚼字?(2)如何進行咬文嚼字?(3)為何進行咬文嚼字?抓住這三個問題,搞清楚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這篇文章就能爛熟于心了。
其次要努力篩選課堂中所主講的問題。文本中的問題搞清楚以后,我們就要進入下一個層次的問題設計或問題分形。也就是前一個階段我們主要思考的是講什么的問題,這一個階段我們主要解決怎么講的問題。這個問題需要對前一個問題進行二次設計。針對前面提出的“三何”問題,這一個階段我們重點要思考我們以哪個問題為核心來組織課堂,結合中學生的寫作實際,我抓“如何進行咬文嚼字”這個問題。
怎樣講清楚這個問題呢?第一步仍然是要引導學生回歸文本,先搞清楚朱光潛先生在文中是怎樣演繹這個問題的,從而對文本展開精細研讀,學會一些咬文嚼字的方法,主要是將文字號隋感聯(lián)系起來,善用聯(lián)想,避免“套板效應”等等。要讓學生深入領會,很有必要聯(lián)系文中所舉的一些例子,再次組織多重對話。在此基礎上,進行第二層次的思考,咬文嚼字還有哪些方法,也就是文中所講“道理也說不完”,還有哪些道理呢,請學生探究一下,拓展思維。老師引導學生思考從整體上領悟咬文嚼字的道理,聯(lián)系書后“不求甚解”習題,這樣就將這個問題,搞得很有層次感。第三步再次回到這個問題上來,朱光潛先生是如何將這個問題表達清楚的呢,從議論文的角度看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呢?這就將隨筆體和例證法自然推出,給學生一些寫作實用智慧的引導。
最后要努力分析師生中所交互的問題。教學行為的魅力在于師生交流與合作生成,所以一切問題設計最終都要落實到“問題間性”,即碰撞過的問題特性,努力分析一下這些(這個)問題,老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契合點”找得好不好、巧不巧,是否有效,這是課有沒有上活的一個參數(shù)。有些課完成得很好,但教師操控得多;有些課完成得好,但問題設計得淺,學生太容易進入,甚至學生最后連一個問題都無法帶到課外繼續(xù)研究;最好的課應該是解決了一些問題,又在其過程中產生一些新的問題。這樣的課讓人欣賞、咀嚼。
一個老師,無論他進行怎樣的設計,都要努力凸顯自身的個性,并努力將這種個性傳達給學生,這樣才能形成一種深刻的能力,否則他形成不了系統(tǒng)的認識和程序化的知識。
只是進行知識的轟炸和問題的累積,而沒有實質的進步。也只有凸顯了個性的老師,他的風格才能被學生熟知,學生才能形成自主的學習程序,他自己也才有可能“偷懶”,解放自己,激活學生,最終給學生更深思考更新思維留有余地。
《榆林教育》2011年第3期
【朝花夕拾之學會以問題為核心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學與問》教學反思04-21
宋之問04-29
《學與問》教學反思范文04-28
“教學反思”之反思05-01
暑期英語復習:以真題為核心以突破為目標04-29
《問銀河》優(yōu)秀教學反思范文04-27
問銀河語文教學反思04-27
教學反思之四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