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甲午中日戰爭》教學反思(精選6篇)
在日常生活中,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那么優秀的反思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甲午中日戰爭》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甲午中日戰爭》教學反思 篇1
一節好的歷史課標準是什么呢?我覺得首先要讓學生愛聽。我們如果能用學生喜歡的方式去教學,課堂將會是多么的朝氣蓬勃,歷史學科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更重要的是對人的教育。
本節課教學的內容,說難又易,難的是教學方法難以突破,易指多數學生對這段歷史比較熟悉,所以我就整合了多個版本教材的特點,把黃海海戰和《馬關條約》簽定做為教學重點,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尤其在引導學生分析研判鄧世昌時,從他的責任感中體會愛國情感,從他的人格尊嚴感悟到國家精神,以小見大。課堂在創設歷史情境,能有效的調動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課堂氣氛和諧融洽,學生學習狀態精神飽滿。
1.課堂中要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我將新教育理念滲透其中,如講解《馬關條約》的內容時,不但要讓學生知道哪些條約內容,老師還要引導學生利用圖標對比《南京條約》,讓學生自己分析,在分析的過程在,讓學生深刻認識《馬關條約》對中國的嚴重危害,這樣的一些分析,能培養學從多角度考慮和思考問題。老師在引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時候,是從問題入手,環環相扣,然后是層層深入。在一個接一個的問題探究中,使學生思維活動始終在進行著,并且在思維活動中得出自己的認識。
2.充分利用教材,而不是照本宣科!恶R關條約》的教學,我打破了傳統模式,對教材中《馬關條約》的內容和影響進行重新設計,讓學生充分認識到《馬關條約》的簽定,中國失去的`不僅僅是物質,還有尊嚴,通過讓學生感悟到通過本課學習,我們不要積聚仇恨,而是自我反思和警示,要以史為鑒,面向未來。
在課堂中,我也分明感覺到學生的回答是自己內心流淌出來的,有自己的見解,而不是照著課本讀!皾櫸锛殶o聲”,我想,這恰恰是思想的意義與力量所在。同時,在這樣的過程中,關于黃海海戰、《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影響等核心知識,相信學生不必于課后再去死記硬背,因為,這已內化為他們自己的認識和理解了。
誠然,因為是一節“原生態”的課,也有瑕疵,如時間的把握、教材的取舍、語言的過渡等。好在葉讕教授早說過,真實的課總會留下遺憾,聊以自我安慰。不過,伴隨閱讀而生、不乏亮點的教學設計,足以給自己更堅定的信念:教師生涯,閱讀作伴。
《甲午中日戰爭》教學反思 篇2
通常不同的施教者,對同一個知識點的處理會有所不同,正所謂“教無定法”,任何一節課都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但我們卻可以運用教師本身的特長結合學生實際創造出一節“實用、實效、實在”的課堂效果。
在準備《甲午中日戰爭》這一課的過程中,我嘗試了多種上課方式,進教材進行了研究和分析,對課件做了多次修改。其間遇到一些問題,最為顯著的就是如何使用當前教材的問題。目前這一套教材和老人教相比還是和2004年版的相比,許多內容都刪除了。刪除了哪些應該加進課堂,哪些是可以不講的很難把握,題標也不明確。就比如分析甲午中日戰爭的時候,原因部分從簡講到細講和補充,在備課過程中我也準備了國際方面的原因。但是考慮到補充的課外知識太多的關系,并沒有使用,在評課的時候許多老師指出了這一點不足。這使多對新課改的教材感到迷惑、迷惘!
在課程目標和情感價值觀方面,這節課除了讓學生了解和理解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原因,分析和理解《馬關條約》的內容及影響外,更多想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以達到培養學生確立為建設祖國而努力的目標,培養學生關心時政,增強分析和理解國際形勢發展的能力。
我認為教學設計只是一個預設的提綱,更多的知識是在課堂上師生的建構中生成的。在課堂上不能陷于自身的設計而忽略學生的發揮,應該抓住學生的話題展開。當然這構建在老師本身的綜合素質和反應能力上面,是長期刻苦訓練出來的。我們不能期待每節課都有許多問題的生成,但我們可以用已經有的課堂實踐經驗指導我們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這為我們以后撰寫教案,修改完善教學設計大有裨益。雖然我們要準備從形式上來說是一節好課,會很費時也很累,一旦我們用心投入了,借鑒了別人的經驗,并且自己消化了,在以后的教學中能變得很輕松,很得心應手。
《甲午中日戰爭》教學反思 篇3
下面就以《甲午中日戰爭》一課為例談談我是如何反思的:《甲午中日戰爭》歷來是歷史課的重頭戲,這篇課文上得如何,可以反映一個教師的教學功底。所以本人比較認真地去備這節課。從近代中日關系看,中國成了一個反面教材。自鴉片戰爭開始日本人就滿心憂慮地注視著中國的遭遇。中國這個文明古國的歷史命運促使他們思考反省自己的民族的出路。日本民族有著強烈的的憂患意識和學習意識,面對著中國的落后挨打,他們神經質地向西方學習,然后又近乎神經質地瘋狂侵略這個鄰國。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
1、《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2、政治制度的落后、清廷的腐敗是中國戰敗的關鍵。
3、甲午戰爭是上個世紀之交帝國主義列強在亞洲所發動的一系列侵略戰爭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以說甲午中日戰爭是日本對中國發動的一次帝國主義侵略戰爭。
4、縱觀中國的社會狀況,與日本相比不僅在軍事、經濟和科技上落后,還在于政治制度腐敗。北洋艦隊的覆滅,說明了單純學習西方的技術的道路已走不通了。從此,中華民族開始了學習西方政治制度,改變中國落后政治制度的嘗試。
5、《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此后,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了。我們要教育學生要有憂患意識、競爭意識。增強他們的愛國主義熱情,對學生進行公民教育。結合現實中日關系,讓學生懂得分析如何正確處理中日關系和外交關系等,增加歷史的現實功能。讓學生認識到:這段歷史我們應該記住些什么?認識到些什么?從歷史中汲取什么教訓?
《甲午中日戰爭》教學反思 篇4
本課《課程標準》要求“列舉1840年至1900年間西方列強的侵華史實,概述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斗爭的事跡,體會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本課內容集中介紹了中日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以及義和團運動。本課第一目“甲午戰爭和民族危機的加深”,簡要介紹甲午戰爭的背景、經過,重點談戰爭的影響。第二目“八國聯軍侵華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簡要介紹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的侵華概況,重點講述《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影響。
本課重點講的是近代史上列強侵華的史實和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設置材料和圖表分析中日兩國不同表現,層層引導學生分析戰爭爆發的原因,使學生認識到日本發動的甲午戰爭不是偶然的,而是蓄謀已久的,而且通過分析面臨民族危機的情況下中日兩國表現的不同,為中國戰敗做鋪墊。展示甲午中日戰爭示意圖,簡要講解戰爭的過程,體會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精神和清政府的妥協投降政策和日本帝國主義的.殘忍;增強時代責任感,反對軍國主義,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等。顯示中方失敗的材料,讓學生歸納出中國失敗的原因;;顯示《馬關條約》的內容,逐條分析各條內容給中國帶來的影響。體會清政府的賣國求榮的嘴臉和日本帝國主義的貪得無厭。通過史料引導學生分析戰爭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影響,使學生認識到這是中華民族走向嚴重危機的一個重要標志,同時也是促成清王朝進行軍事改革和中國各界民眾奮起救亡圖存的一個重要轉折,為以后的課程做鋪墊。
學習義和團運動,理解特定時代里反抗斗爭的需要,領會反侵略斗爭曾起過的積極作用,增強愛國意識;但也體現了舊式階級的局限性,為分析失敗原因做埋伏,并通過與太平天國運動的對比,提高學生分析比較問題的能力,對教材進行整合處理,提出問題后要適時加以引導,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甲午戰爭對今天中日關系的影響,及我們應如何自強不息,如何正確認識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
在八國聯軍侵華的問題上,主要依據前幾次戰爭的分析模式簡要處理,主要分析《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其帶來的社會影響,通過與前幾個條約作比較,認識中國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的過程。最后讓學生課后自己列表比較近代前期的四次侵略戰爭,使學生整體上把握前期的基本脈絡,加深印象。
總體說來,這一課要處理的問題較多,特別是對幾個條約的比較、兩次農民運動的比較、甲午戰爭的轉折意義的分析理解等問題上的處理,既有利于學生對問題的深入理解,而并不是流于表面,也是這堂課的精彩亮點所在,使得這堂課有一定的深度和厚度,這需要平時的積累,所以我們今后尤其要注意經驗的累積,做到厚積薄發。
《甲午中日戰爭》教學反思 篇5
我在指導學生學習“甲午中日戰爭”一課時,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打開一幅“黃海激戰”圖出現在學生的面前——中日雙方戰艦在海面上戰斗,兩側慢慢出現一句詩“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接著我點撥:“同學們,這副挽聯是人民為哀悼民族英雄鄧世昌而撰寫的。在中日海戰中,鄧世昌帶領致遠艦不幸艦體受傷,彈藥斷絕。他沉著鎮靜,指揮部下“快車”沖向日先鋒指揮艦吉野,決定同歸于盡。吉野大怖躲避,并以快炮及魚雷攻擊致遠,沒入黃海。犧牲后舉國震動,光緒帝垂淚親自為他撰聯,以歌頌鄧世昌在黃海大戰中偉大業績而作的。這時我想起南宋抗金名將岳飛,岳母為其刺字“精忠報國”。想用歷史名句來襯托突出鄧世昌的業績,又能自然的導入新課。
正在這時,一學生舉手要求發言,說“老師,錯了,精忠報國不是賜給鄧世昌的”?赡苁撬陌l言激發了另一位同學的勇氣,另一位也站起來說:“我知道精忠報國是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將岳飛母親在他后背刺的字,那岳飛和鄧世昌有什么相同的呢?”
對這半路殺出的“程咬金”,我一面用較慢的語速表揚他們能思考和大膽提問,一面則以飛快的速度思考應付的辦法,如果與他們討論這個問題,教學任務很難完成,這也不是全班同學感興趣的話題,我的教學計劃中根本沒有這一環節。如果用以前慣用的手段“這個問題我們課后討論好嗎?”這樣做,學生學習的熱情、好奇心、學生的創造思維很可能被扼殺了!
我對學生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你們提出的問題我一時不知如何回答,我想我們只要學習一定能弄清所有的問題,F在我提議分小組學習,你們倆(我真誠地微笑著對剛才兩位提出問題的`學生)如果愿意就帶一小組從挽聯入手,兼考察黃海的地理環境,了解鄧世昌在黃海大戰中所克服的困難,理解鄧世昌在打擊日本帝國主義時的愛國情操,并把你們的收獲給同學們匯報;第二小組從清王朝國家安全的角度來考察黃海在我國海防中的地位從而理解鄧世昌為什么堅持打擊日本帝國主義,與戰艦共存亡以及此舉的重要意義?第三小組考察黃海及朝鮮半島的歷史地位,看能否用你們的考證事實來告訴同學日本侵略的史實:黃河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不容你們踐踏和侵略!朝鮮是清王朝的附屬國,受清朝保護!第四小組,考察鄧世昌在黃海大戰中的歷史過程,要求把海戰中的路線、措施、經過、結果搞清楚,各小組形成書面材料,老師作必要的補充或更正,并對學生的成果作恰如其分的肯定,有些地方與學生再一起討論。
就這樣,本來用一節課教學綽綽有余,結果我卻用了兩節課時間,但除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外,學生獲得了滿足感和作為學習主人自主獲取知識的成就感。這樣,我更深刻體會了以學生為主體,注意課堂教學的生成尤為必要。
《甲午中日戰爭》教學反思 篇6
一.成功之處
1.整節課準備充分,設計完整,整個課堂內容充實,重難點突出,學生興趣盎然,思維得到了拓展。
2.這節課充分注重了讓學生參與,注重平時的積累,注重了學習過程,學生的主體得到體現。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3、學生們參與程度高,真正成為了課堂上的主人,教師與學生處在平等的學習角度上,適時地結合時事,聯系實際,學以致用,共同審視和研究這一課上所出現的問題。始終保持了自己和學生的`感情充沛,使課堂充滿愛國激情,是一堂成功的愛國主義教育課。
二.需要改進的地方
1、時間比較緊,還存在不夠精細的地方
2、教師的課前準備還應更充分些,應該在每段視頻前設計一些簡單的問題,課堂容量較大,學生筆記有些困難。學生自學的時間不充足,思考討論不充分,不夠深入。教師設計的自學指導不夠具體,學生對自學的步驟、要求不夠明確。教師要把自學指導設計的更加細致、清晰。
3、學生的廣泛參與程度有待于進一步提高。應更加注意考慮適當取舍,減輕學生學習負擔。
4、課堂氣氛不夠活躍。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新課導入不夠新穎,不能很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采用恰當的視頻導入、歌曲導入或故事導入等,就能夠更好的使學生進入歷史情境;二是教師設計的活動形式太單一,如果采用板演、挑戰、互評等多種形式,或其他更豐富多彩的活動,課堂氣氛會好些。小組合作學習的諸多方面,還需要深入研究,不斷改進。
通過課堂實踐,我真真切切體會到了反思對課堂教學的反饋指導,對教師成長至關重要。
【《甲午中日戰爭》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頤和園的教學反思教學反思10-01
守株待兔反思教學反思10-01
“教學反思”之反思05-01
教學反思04-19
精選教學反思04-21
教學反思04-28
教學反思04-27
生物教學教學反思05-18
紀錄片甲午甲午觀后感(通用12篇)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