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教案實用(8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班教案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班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物體沉浮,激發幼兒探索、發現的樂趣。
2.體驗玩水的樂趣,對操作活動感興趣。
3.學習把沉、浮物體作簡單分類和記錄。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5.積極參與探索活動,萌發求知欲,體驗成功快樂。
活動準備:
1.木塊,石頭,泡沫,點心盤、鑰匙、玩具(幼兒操作材料)。
2.記錄紙人手一份,螞蟻過河圖片。
活動過程:
一、 情境導入
師:今天天氣真好,小動物們出來玩了,瞧,這是誰呀?(螞蟻)
師:小螞蟻爬著爬著餓了,發現遠處有棵蘋果樹,就爬過去,可是面前出現了一條小河,請小朋友幫螞蟻想辦法怎么才能過河?
二、 認識沉與浮現象。
1.師做實驗,先放石頭。
師:“瞧,這些材料誰能幫螞蟻過河呀?我們先拿石頭來試一試”
問:你發現了什么?石頭怎么啦?
師小結:由于石頭比較重,放在水中會掉下去,這種現象我們叫“沉”,會沉下去的材料,能當螞蟻的小船嗎?
2.師第二次做實驗,放泡沫
問:你發現了什么?
師小結:由于泡沫比較輕,放在水中會飄在表面上,不會掉下去,這種現象我們叫“浮”。現在我們把小螞蟻放到上面,你們看它過河了嗎?
3. 鞏固幼兒對沉浮現象的認識
剛才我們看了,放在水中,比較重的東西會掉下去的,我們叫它“沉”,不會掉下去的,我們叫它“浮”。
(活動反思:從這個環節上看,孩子對沉與浮的現象,能具體地表述出來,也對此活動很感興趣。但在讓幼兒對比石頭與木頭的環節上,由于所取的材料不合理,石頭太小了,而木頭卻較大,在視覺上,給孩子造成干擾,因此有的孩子認為木頭比較重,導致無法讓孩子準確的判斷:石頭與木頭哪個比較重,哪個才會沉下去。如果選擇與木頭一樣大的石頭,幼兒便可以一眼看出,石頭比較重的原理。因而也不會在此環節上浪費太多的時間。)
三、 幼兒操作,并記錄操作結果。
1.幼兒認識材料
師:現在請小朋友來幫螞蟻想辦法,看,老師為你們準備了很多的材料,看看有什么?請小朋友把各種材料都拿來試一試,看看哪些東西會浮起來,可以當螞蟻的小船。
2.提操作要求和記錄方法
師:在玩的時候,老師也為小朋友準備了記錄單,如果這個材料會會浮起來,請把手上的貼貼紙貼在水面上,如果會沉下去,請把手上的貼貼紙貼在水底。
3.幼兒操作,教師指導記錄
四、教師評價
1.小朋友都做好了,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2.教師驗證
(活動反思:從記錄的結果上看,大部分孩子能準確記錄出沉浮的現象,其中盤子這一材料的實驗出現分歧,有的孩子記錄是沉,有的孩子記錄是浮,借此機會,我進行隨機教育,讓不同結果的兩名幼兒現場操作,為什么你認為是沉?而你卻是浮呢?兩個小朋友用同一種材料,為什么結果是不同的呢?通過現場實驗,孩子知道由于放的方式不一樣,結果也是不同的,很好地利用教育契機,給孩子正確的引導。但在幼兒使用記錄卡的方面上看,由于記錄卡設計不太合理,有的幼兒把整張記錄卡都貼滿了,完全看不出是沉還是浮;如果老師在水盆中間畫條中介線,在中線以上表示沉,中線以下表示浮,就能很輕松地解決結果不分明的問題。)
活動反思:
《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想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教師抓住幼兒園喜歡玩水的特性,創設游戲情境,讓幼兒通過觀察、探索,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幫助幼兒初步了解物體的沉浮現象。
一、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
活動中,教師為幼兒準備了魚缸、玩具,石頭,泡沫,點心盤、鑰匙、玻璃珠、記錄紙,螞蟻、蘋果樹圖片等材料,啟發引導幼兒與材料互動。幼兒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而且能開動腦筋,大膽地說出自己發現的`沉浮現象。在記錄的環節中,合理選擇粘貼紙的記錄方式,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操作起來簡便易行,還能進行簡單的評價。基本實現目標。
二、教師的教
1.創設游戲情境。教師以“小螞蟻出來玩,肚子餓了,發現遠處有棵蘋果樹,想爬過去;可是一條小河擋住了去路,請小朋友幫螞蟻想想過河的辦法”的情境引入活動,形象生動的道具演示,吸引了幼兒參與探索的興趣,圍繞問題“周圍什么都沒有,只有石頭和木頭,你們能用這些材料幫螞蟻過河嗎?”,展開思考。游戲情境的創設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能調動起幼兒參與探索學習的積極性。
2.注重材料投放。教師在材料的投放中能充分考慮活動中幼兒的觀察,精心準備魚缸作為活動情境中的“小河”,讓幼兒直觀清楚地觀察到石頭、木頭在水中的沉浮現象;同時考慮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將探索的材料分組擺放在不同的操作區,改變以往教師為幼兒準備人手一份操作材料的投放形式,避免幼兒在操作過程中出現擁擠、混亂的現象,有利于幼兒專注觀察一種材料;另外還為幼兒準備了貼貼紙作為記錄的材料,在每個操作區投放記錄單,便于幼兒操作后,直接記錄操作的結果,解決幼兒獨立完整完成自己的記錄單存在的困難。
3.善于觀察啟發。能靈活駕馭課堂,善于觀察幼兒在操作中的表現,其中盤子這一材料的實驗出現分歧,有的孩子記錄是沉,有的孩子記錄是浮,我能及時抓住教育契機,讓不同結果的兩名幼兒現場操作,為什么你認為是沉?而你卻是浮呢?兩個小朋友用同一種材料,為什么結果是不同的呢?通過現場實驗操作展示,孩子知道由于放的方式不一樣,結果也是不同的,讓孩子知道,沉浮沒有絕對的定義。
4.評價鼓勵結合。最后環節教師能對所有操作材料在水中的現象再次進行進行一個總結,幫助幼兒梳理知識經驗,提升認識,再次利用記錄單將材料的沉浮現象一一呈現,并對幼兒的實驗結果給予肯定--獎勵一個大拇指,并出示圖片“大拇指”貼在幼兒操作正確的位置上,鼓勵幼兒,這也是一種適合小班幼兒特點的評價方式。
三、幼兒的學
整個活動幼兒都能積極參與,樂于探索發現,學習簡單的記錄方式,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學習詞匯“沉下去”“浮起來”。
四、活動中的不足
1. 在讓幼兒對比石頭與木頭的環節上,由于所取的材料不合理,石頭太小了,而木頭卻較大,在視覺上,給孩子造成干擾,因此有的孩子認為木頭比較重,導致無法讓孩子準確的判斷:石頭與木頭哪個比較重,哪個才會沉下去。如果選擇與木頭一樣大的石頭,幼兒便可以一眼看出,石頭比較重的原理。因而也不會在此環節上浪費太多的時間。
2.最后老師的小結不夠到位。當所有的記錄表都在黑板上時,師應作出總結,把精髓的部分加以強調:原來石頭、金屬類、玻璃類的物品比較重,容易沉下去。而泡沫、木頭、比較輕的物品,所以容易浮起來。
3.記錄卡設計不夠合理,有的幼兒把整張記錄卡都貼滿了,如果老師在水盆中間畫條中介線,中線以上表示浮,中線一下的表示沉,可以避免貼滿的情況發生。
小班教案 篇2
活動來源:
我們幼兒園比較注重培養幼兒早期閱讀的興趣,并購置了許多適合幼兒閱讀的繪本。小班幼兒剛入園,經過兩個月的培養,已經具備初步的早期閱讀意識。在平時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很多幼兒都喜歡圓形的物體,也能認識一些生活中的圓形物體。繪本《圓》特別適合小班幼兒閱讀,因此我設計了本次繪本閱讀活動。更好地讓幼兒了解圓,同時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語言發展能力、閱讀能力等。
活動設計:
從認識"圓"入手的幼兒小班的語言教學活動。幼兒對"圓"有較豐富的感性認識,具備和積累了一定的認知經驗,看圖、觀看PPT,回答關于"圓"的問題,做接龍游戲,學習分角色閱讀繪本,用創編的句式進行游戲延伸等活動情節的設計很豐富,很精當,符合幼兒的特點,有感染力,也體現了正確的幼教理念,激發了幼兒學習語言的興趣,也培養了思維能力,對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提高,是一次成功的嘗試。
活動目標:
1.初步閱讀繪本,了解不同數量的圓可以變成餡餅、眼鏡、紅綠燈、火車、糖葫蘆等物品。
2.通過教師提問和觀察,嘗試將環境中圓形的物品用繪本的句式進行仿編。
3.體驗"圓形物體變變變"帶來的快樂。
4.感知故事中象聲詞運用的趣味性。
5.理解詩歌所用的比喻手法,學會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認識生活中一些圓形的物體,會唱"拉個圓圈走走"的歌。
2.物質準備:創設環境,有意識地在教室里擺放一些圓形的東西。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觀察繪本封面,引起閱讀興趣師:小朋友,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本有趣的`繪本,看看封面上的圖形,你認識嗎?這本繪本的名字叫《圓》。這么多的圓形寶寶,今天要來給小朋友變魔術呢?它們會變成什么好東西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二、引導幼兒觀看PPT,閱讀故事,初步欣賞故事內容1.教師引導幼兒集體欣賞PPT。(1-3個圓的內容)提問:"一個圓,孤零零",它會變成什么呢?還會變成什么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兩個圓,來做伴"它會變成什么呢?還會變成什么呢?
"三個圓,正正好"它會變成什么呢?還會變成什么呢?
"四個圓,排成排"它會變成什么呢?還會變成什么呢?
"五個圓,連成串"它會變成什么呢?還會變成什么呢?
"許多圓,跑起來"它會變成什么呢?還會變成什么呢?
三、師生邊完整欣賞PPT邊講述繪本,進一步幫幼兒理解故事內容
四、接龍游戲:第一次教師說前半句,幼兒說后半句。
師:小朋友真聰明,現在我們來玩個接龍游戲,我說前面的"一個圓,孤零零"。寶寶說后面的"好像一個大餡餅"。看誰說得好?
五、尋找教室中的圓形物品
1.在教室內尋找圓形物。
師:我們教室里也藏著許多圓形寶寶,哪些東西是圓形的呢?快把它們找出來吧。
2.把找到的圓形物用繪本的句式念出來。
師:一個圓,孤零零,好像一個大皮球。兩個圓來做伴,變成一個望遠鏡……
六、教師指相應的物品,進行填充式創編繪本師:寶寶們真棒!找到了很多圓形的東西,說得也很好,現在張老師來把你們找到的圓形寶寶編到故事里,就會變成一個新的繪本故事。
教師一邊念一邊指向創編的物品"一個圓,孤零零"好像一個(引導幼兒填詞:大皮球,兩個圓來做伴好像一副望遠鏡等等)。
七、游戲"拉個圓圈走走"
1.師:今天圓形寶寶玩得真高興,我們也來玩個"拉個圓圈走走"的游戲吧。
2.游戲延伸:用創編的句式進行游戲。
"拉個圓圈走走,拉個圓圈走走,走走走走,變成一個大皮球"。(變成一條毛毛蟲、望遠鏡等等)。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我先出示圓圓國王的頭,調動孩子興趣,然后以國王的口吻教孩子學習兒歌。再出示兒歌的圖譜,看上去簡潔明了,聽老師說完幾遍后,有的孩子就能自己看圖譜初步說出兒歌。最后用圓圓國王送禮物的形式,讓孩子了解更多我們生活中圓形的物體。過程中,老師是挨個讓幼兒去找蔬菜而不是一擁而上。
小班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愿意和老師、同伴一起愉快地參加音樂活動。
2、感受歌曲的歡快氣氛,初步學著用動作來表示歌曲中的意思。
3、在對唱的過程中注意傾聽同伴的聲音,及時接唱。
4、體驗歌曲中的歡快情緒。
活動準備:
手偶、音樂、小動物圖片
活動過程:
(一)、情景感知
1、出示手偶
2、師:"小兔子了來了,邀請你們一起來跳舞"
播放到"嗚哇哇"的時候停止,做哭泣狀
兔:"我的好朋友--小猴不見了,我找不到他了,你們幫我找找吧!"
邊找邊唱"小猴子小猴子你在哪里"唐老師扮演小猴子"我在這里我在這里向你問個好"
兔:"謝謝你們幫我找到了好朋友,讓我為你們唱首歌吧。"(老師操縱手偶,邊說邊唱"找朋友"這首歌。)
(二)、體驗理解
1、談話
師:"小兔有好朋友,我也有很多好朋友,我和xxx是好朋友,我和xxx是好朋友。我知道你們也有很多好朋友,xxx,你和誰是好朋友?"(可以多請幾個小朋友說。)
2、解決活動難點
1)師:"找到好朋友,我們可以做什么?"(一起做游戲、抱一抱、握握手……)
2)教師示范并唱歌曲。
3)請個別幼兒示范。
4)鼓勵幼兒有禮貌地找朋友。
(三)、集體游戲
1、小動物找朋友
師:"我們都找到了好朋友,可是還有一些小動物沒有找到好朋友,我們幫幫他們吧"
幼兒變成小動物表演《找朋友》
3、游戲規則:當聽到狼叫的`時候要趕緊找一個好朋友抱在一起就不會被"狼吃掉了"。游戲兩遍
4、結束活動
教師總結:和好朋友在一起是最開心的事情。
活動反思:
今天組織了《找朋友》(一)的音樂活動,結束后自我感覺良好,因為看到孩子都和我互動的非常密切,游戲玩得也比較開心,也能跟著音樂一起做與歌詞內容相呼應的動作,可是我還是覺得缺少了點什么。在設計活動的時候,我就在想,當小兔子表演唱《找朋友》時,要不要示范動作呢,這個問題困惑了我很久。根據以往的經驗,如果重點是讓孩子創編動作的話,那就不要示范為好,不然孩子就會被第一印象的動作所限定。如果本次活動重點只是讓他們學會律動,那么我認為還是有必要示范一下的,讓孩子有個初步的印象,接下來在讓他們學動作的話難度會降低。所以最終我還是讓小兔子和小猴子示范了《找朋友》的動作,當然活動結束后我也找到了這個環節中不足的地方,第一是手偶示范,看不清動作;第二手偶沒有表情,無法突出找到朋友的喜悅。
小班教案 篇4
題材分析:《小雨珠》是一篇富有童趣的兒歌。它把小雨珠比做一個貪玩的小娃娃,長的胖乎乎的,一會學跳舞,一會學打鼓,累了就在花盆里睡著了,活潑可愛的形象躍然紙上。兒歌短小精悍,朗朗上口,非常適合小班孩子學習。
教材分析:這篇兒歌通過對小雨珠在下落過程中的形象和聲音來進行擬人化,富有想象力,但這也是這篇兒歌的難點與重點。要讓幼兒充分理解為什么小雨珠,落在窗戶上是在學打鼓,落在屋頂上是在學跳舞,落在花盆里是在打呼嚕。充分的理解也是為后來的.仿編打下基礎。
學情分析:春天是一個多雨的季節,淅淅瀝瀝的春雨給小朋友們帶來了很多的快樂,可以打著小傘在雨中嬉戲,踩水。雨點打在各種物體上的聲音也讓小朋友們興奮不已。每到下雨的時候,總有許多小朋友扒在窗臺上往外看,小嘴巴嘰嘰喳喳說個不停。之前小朋友們學唱了歌曲《大雨小雨》,對雨的聲音有了更多的理解。小朋友們非常喜歡可愛的形象,因為這與他們的生活很接近。他們喜歡念兒歌,并隨著兒歌的節奏進行表演。
教學目的:
1、體會兒歌歡快活潑的情緒
2、學習有節奏的朗誦兒歌
教學準備:雨景的圖片,小雨珠的卡片,配樂兒歌磁帶
教學過程:
1、復習歌曲《大雨小雨》,引出課題
提問:下雨的時候,雨點都落在了什么地方?
2、欣賞配樂兒歌,初步了解兒歌內容
(1)出示小雨珠的卡片,向小朋友介紹客人的名字,并請小朋友們說一說小雨珠長的什么樣。練習說詞:胖乎乎
(2)以小雨珠愛玩為話題,請小朋友聽一聽兒歌中的小雨珠到什么地方玩了?
(3)幼兒欣賞配樂兒歌朗誦,說一說兒歌的名字,小雨珠到什么地方玩了。
3出示雨景的圖片,老師操作小雨珠的卡片,朗誦兒歌,并提問:
(1)小雨珠在屋頂上干什么了?幫助幼兒理解小雨珠落在屋頂上濺出了水花就像在跳舞。請小朋友們模仿小雨珠跳舞的動作。
(2)小雨珠在窗戶上干什么了?幫助幼兒理解小雨珠打在窗戶玻璃上發出的聲音就像敲鼓,請幼兒模仿小雨珠敲鼓的聲音和動作。
(3)小雨珠在花盆里干什么了?幫助幼兒理解小雨珠落在花盆里,滲入泥土,就像睡覺了一樣,請小朋友們模仿小雨珠睡覺打呼嚕的聲音和動作。
4幼兒練習朗誦兒歌
(1)跟老師一起完整朗誦,鼓勵幼兒象小雨珠學習,認真學本領
(2)邊表演邊朗誦
(3)幼兒與老師分句朗誦
(4)幼兒分兩組朗誦
5、學習仿編詩歌
提問:小雨珠還去什么地方玩了?他在那里干什么哪?老師根據幼兒回答的內容,組織成兒歌的句子,并連成一首新的兒歌念給小朋友們聽。
小班教案 篇5
活動簡介:這是一節水粉畫的活動,活動的目標定位于:
1.在觀察、欣賞圖片的基礎上,感受不同姿態樹木(樹枝)的造型美。
2.嘗試用長長短短、彎彎曲曲的線條表現樹枝和樹杈。
3.能主動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體驗參加色彩活動的快樂。
圍繞這一目標,教師首先呈現不同造型的樹,給幼兒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在鼓勵幼兒一起小結的過程中,幫助幼兒內化這些樹的特點。在充分感受之后,師幼一起討論畫法,并請個別幼兒示范畫,一方面檢查幼兒內化的效果,另一方面起到了示范的作用。接著,幼兒嘗試自主繪畫“枝枝丫丫的樹”。最后師幼共同欣賞不同造型的彩色樹。
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在活動前是做過充分的準備的,這在一些細節上得以體現,例如:幼兒的作業紙上畫上了可愛的粗樹干,符合小班幼兒的心理的特點,另外,樹干比較短,這樣可供幼兒網上自由發揮、自由生長的空間就增大了;考慮到各種水粉筆本身的特點以及繪畫需要的效果,教師提供的繪畫工具是狼毫的水粉筆……
觀摩感悟及反思: 1、這節活動采用的是“欣賞+創作”的模式,它改變了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藝術教育不僅是目的,也是手段。在這樣的模式下,幼兒能夠充分地表達情感、發揮主動性、發展創造力和想象力。
2、美術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幼兒具有一顆體驗美得心靈,一雙發現美得眼睛和創造美的雙手。美術教育的內容來源于幼兒的生活,這也體現了陶行知“生活及教育”的.理念。
3、這個活動很好地解決了美術活動地四個突出問題:
⑴、圖片
活動中教師選擇了各種造型的樹,圖片內容豐富。圖片的呈現方式根據活動地需要采用了單幅呈現及小結時的多幅呈現。
⑵、技能
《綱要》中指出,“幼兒的創作過程和作品是他們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的重要方式,應支持幼兒富有個性和創造性地表達,克服過分強調技能技巧和標準化要求的偏向”。關于技能與創造力發揮之間的關系,一方面技能為創造力的發揮提供了技術基礎和手段,另一方面,熟練程度越高、操作越靈活,則重新組合出的新的事物或思想的可能性也越多,即發展了創造性。
⑶、示范
活動中,教師采用了電腦演示的策略呈現各種造型的樹,幫助幼兒積累感性經驗,并運用個別示范、書空練習的策略幫助幼兒掌握繪畫的一些技能。
⑷、工具和材料
由于本次活動“枝枝丫丫的樹”是畫植物,采用水粉來表現較為適宜。在畫筆的選擇上,狼毫較硬、扁,適合表現樹,因此選擇狼毫來繪畫。
小班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學習蓋被子的方法。
2、學會念兒歌。
3、喜歡參加音樂活動,體驗音樂游戲的快樂。
4、愿意參加對唱活動,體驗與老師和同伴對唱的樂趣。
活動準備:
鋪好的小被子若干條活動過程
(一)模擬練習:睡覺1、師:這里有幾條鋪好的小被子,誰愿意睡覺?(請三名幼兒睡覺--代表性,要鉆進小被子)2、提問:他們誰的被子蓋得最好?誰的被子蓋得不夠好?(幼兒和老師一起邊觀察邊分析)提示:
(1)有的幼兒將兩層被子一起蓋在身上。問幼兒這樣有什么不好?(身體的兩邊都露在外面,一翻身背部露在外面,蓋不到被子,風有吹就要著涼)。
(2)有的幼兒從被口鉆進去,問幼兒這樣好不好?被子很縐,腳上的臟東西都在被口上,很不衛生。)(3)有的.幼兒掀開被子的一邊,開得太大,被子亂糟糟,而且不暖和。
(二)教幼兒蓋被子的方法:
1、師:怎么才能把被子蓋好,被子蓋在身上又暖和又整齊好好地睡覺呢?老師今天教你們一個好方法。
2、老師念兒歌:先開一扇小門,輕輕慢慢鉆進,再把小門關緊,快快閉上眼睛。
3、老師邊念兒歌邊示范:
(1)先開一扇小門--把被子的一邊掀起。
(2)輕輕慢慢鉆進--把腳伸進去,碰到底,然后睡下。
媽咪÷愛嬰÷網÷幼兒園_教案頻道
(3)再把小門關緊--把掀起的被子蓋好。
(4)快快閉上眼睛--閉好眼睛睡覺。
4、學習兒歌(老師一邊示范,幼兒學念兒歌)
5、請個別幼兒學睡覺,全體幼兒念兒歌,看看他睡得好不好?
(三)幼兒練習:
幼兒進午睡室集體練習,老師念一句兒歌,幼兒做一個動作,最后檢查幼兒睡得是否好,對個別做得不夠好的幼兒,老師給予重點指導。
(四)提出要求:以后每天午睡時,我們就用這個方法,看看誰睡得最好。
活動反思:
通過這次教孩子疊被子后,我發現在教孩子一些學習技能時,不能一味的教授,而需要我們教師想一些小手段,既能讓孩子接受,又能提高他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不能采用填鴨式的教育方法,當孩子因為遇到沒有興趣的活動后,他們就會因為遇到困難而喪失信心,反而適得其反。總而言之,教師應該不斷探索與解決教育實踐中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的提高。不斷對自己的教育實踐進行反思,努力探索教學新思路,改變自己的教育觀念,為今后的教學做好充分的準備。
小班教案 篇7
設計意圖:
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就能夠更好的激發幼兒的學習主動性,使學習成為快樂的事。小孩子特別喜歡活動,愛模仿各種小動物走路的樣子,像青蛙呱呱跳,小鴨子搖啊搖。他們在做動作的同時,由于興趣的產生,繼而頭腦中充滿了有關這類活動的想象,活動起來特別投入。所以我設計了本次活動,讓幼兒在有趣的模仿小動物走路的活動中獲得快樂,并對音樂產生興趣,能情緒愉快地參加活動.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在模仿小動物走路的`活動中獲得快樂,并能情緒愉快的參加活動。
2、培養幼兒的創造力及平衡能力。
3、練習多種行走方法,鍛煉幼兒腿部肌肉力量。
4、促進幼兒身體的協調性和靈活性。
5、鍛煉他們的個人能力。
活動準備:
《走路》的歌曲錄音磁帶,小兔,小鴨,小貓,小烏龜圖片。
活動過程:
一、 韻律活動《有趣的歌聲》
“今天呀,我們這兒來了好多小動物,它們想請寶寶們和它們一起唱歌,你們愿意嗎?”
二、學習兒歌《走路》
小兔走路蹦蹦蹦蹦跳,
小鴨子走路搖啊搖啊搖,
小烏龜走路慢吞吞,
小花貓走路靜悄悄。
三、聽錄音歌曲第二遍提問:
1、小兔是怎么走路的呀?
2、小鴨子是怎么走路的呀?
3、小烏龜是怎樣走路的呀?
4、小花貓是怎樣走路的呢? “寶寶真聰明!我們一起來唱唱這首歌好嗎?“
教師彈琴,幼兒集體跟唱歌曲 。“寶寶唱的真好聽,你們想不想學學小動物走路的樣子呀?” 幼兒跟著錄音邊唱歌曲邊模仿小動物走路,幼兒情緒愉快的進行歌表演。
四、我們一起做游戲。
把幼兒分成四隊,一對扮演小兔,一對扮演小鴨,一對扮演小烏龜一對扮演小花貓。讓他們比比誰學得像,誰走得快。
活動反思:
通過體游活動《小動物學走路》,鍛煉幼兒體質,培養愿意參加體育游戲。并結合幼兒日常經驗積累,言描述小兔、小鴨、小烏龜、小貓的特征,鼓勵孩子大膽表現各種動物的走路姿勢。同時體驗與同伴一起活動的快樂。
小班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品嘗臘八粥,知道臘八粥是甜甜的,真好吃。
2、初步了解臘八粥里有什么,分清豆類和米類。
活動準備:
1、臘八粥,各種常見的豆類和米類。
2、勺、夾子、不同大小的容器。
活動過程:
1、臘八粥里的秘密
——幼兒品嘗臘八粥,看看嘴里都吃到些什么?猜猜會是什么東西呢?(初步感知它的味道)
——看看臘八粥,嘗試去發現里面有些什么?(可以從顏色、形狀、味道上去分析)
——小結:原來臘八粥里有那么多的東西(有各種各樣的豆類、不同顏色的米類,還有像花生一樣的'果仁)。
2、豆寶寶、米寶寶來分家
——幼兒分豆寶寶和米寶寶(每桌一筐混和著米和豆各一種的教具,讓幼兒用小勺或夾子將豆和米分開來,并將豆和米放入不同開口大小的容器中)
——展示幼兒分的結果:
A、看看這些豆寶寶你認識嗎?你知道它的名字嗎?(出示常見的豆類,鼓勵幼兒從顏色、大小、形狀進行區分,并知道它們的名字)
B、豆寶寶有名字,米寶寶也有不同的名字,大家來看一看:看看這些米寶寶都是什么形狀的?什么顏色的?會有什么好聽的名字呢?(用顯示屏觀察比較,初步知道大米、糯米和血糯米)
——將米寶寶和豆寶寶送到廚房間,讓營養員阿姨做臘八粥。
【小班教案】相關文章:
小班的教案12-31
小班教案(經典)12-08
[經典]小班教案02-23
小班教案【經典】09-22
小班教案【精選】09-27
小班教案[經典]10-22
(精選)小班教案08-10
(經典)小班教案11-27
[精選]小班教案04-02
小班教案[精選]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