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

時間:2023-03-10 18:27:26 教案 我要投稿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

  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zhuǎn)化的關(guān)節(jié)點。那么應(yīng)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燭之武退秦師》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1

  教學重點:因聲求氣,通過誦讀把握文章的人物形象,抓住左傳筆法的神韻。

  教學難點:誦讀,推究人物心理狀態(tài)和情感表達。

  教學過程:

  一、導入:秦晉之好: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他的夫人是晉獻公的女兒;晉獻公的兒子晉文公,也是春秋五霸之一,他的夫人文嬴,是秦穆公的女兒。由于春秋時期秦、晉兩國世為婚姻,后人稱兩家聯(lián)姻,就叫“互結(jié)秦晉”,或稱為“秦晉之好”。

  二、說背景

  1、春秋形勢圖

  2、結(jié)合課文第一段,學生梳理背景。

  時間:九月甲午

  事件:晉秦圍趙

  原因: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部署: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三、文言學習誦讀法介紹:因聲求氣

  1、古人論述朗讀在學習中的重要性: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

  “讀而未曉則思,思而未曉則讀。”宋朱熹

  “大抵學古文者,必要放聲疾讀,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終身作外行也”清姚鼐《尺牘》。

  “如《四書》、《詩》、《書》、《易經(jīng)》、《左傳》、《昭明文選》,李、杜、韓、蘇之詩,韓、歐、曾、王之文,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趣。二者并進,使古人之聲調(diào)拂拂然若與我之喉舌相習,則下筆時必有句調(diào)湊赴腕下,自覺瑯瑯可誦矣”清曾國藩《家訓》

  2、氣:

  含義之一:指作者發(fā)話的口氣聲氣,遣詞造句的特點;作品里一個個人物說話的口吻。

  含義之二:情緒和感情態(tài)度、思想、氣質(zhì)等。

  四、三步誦讀法:首正其音,次通其意,再求其氣。

  1、齊讀全文,正音、掌握節(jié)奏

  共gōng通“供”說yuè通“悅”知zhì通“智”

  縋zhuì闕quē逢páng孫

  2、通其意,誦讀,用一個字概括各個人物之間的關(guān)系。

  五、求其氣

  1、用經(jīng)典論述引出《左傳》特色,點明本文學習重點:通過個性化語言揣摩人物。

  “《左傳》敘事中人物的行動、對話構(gòu)成了表現(xiàn)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絕少對人物進行外貌、心理等主觀靜態(tài)描寫。通過人物在重大歷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格得以展現(xiàn),形象得以完成。”袁行霈《中國文學史》

  2、學生三人一組分別揣摩佚之狐、燭之武、鄭文公語言中的`語氣、感情。

  (1)“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2)學生誦讀,點評

  (3)三個句子里分別寄寓的感情:

  于國事之憂心焦慮(“危”),對燭之武的信任(“必”);才不能用,牢騷滿腹(“也”“猶”、“矣”、“也已”);真切自責,指明利害(“是,過”、“不利焉”)

  3、誦讀、研討燭之武說退秦穆公的一段話

  (1)投影古人總體評價燭之武言辭的評論

  如此辭令,真無一字不妙,無一著不老靠圓密。春秋時祖此者甚多,此不特千古辭命之祖,亦千古處難濟變之師也。拜服,拜服!【明】魏禧《左傳經(jīng)世鈔》卷四

  退秦詞令,勢透機圓。【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三

  燭之武為國起見,說秦之詞,句句悚動,有回天之力。其中無限層折,猶短兵接戰(zhàn),轉(zhuǎn)斗無前,不慮秦伯不落其彀中也。【清】林云銘《古文析義》卷一

  (2)依據(jù)“無限層折”說,學生誦讀本段,討論本段究竟有幾層意思。(在賞析中解決重要字詞)

  明確:第一層:內(nèi)容上講鄭國必亡,語氣上則體現(xiàn)以退為進的沉著真摯;

  第二層:內(nèi)容上講亡鄭利晉,語氣上則顯出平穩(wěn)、嚴正;

  第三層:內(nèi)容上講存鄭利秦,語氣上則體現(xiàn)高亢、誠懇;

  第四層:內(nèi)容上挑撥離間秦晉關(guān)系,語氣上則顯得慷慨激烈。

  (3)引前人具體分析燭之武言辭的評論印證本段的絕妙

  篇中前段寫亡鄭乃以陪晉,后段寫亡鄭即以亡秦,中間引晉背秦一證,思之毛骨俱竦。宜乎秦伯之不但去鄭,而且戍鄭也。【清】吳楚材、吳調(diào)侯《古文觀止》卷一

  得勢全在秦、晉圍鄭,鄭既知亡二語,先令人氣平了一半;以后紆徐曲折,言言刺入秦伯心窩里去。詞令之妙,一至于此!其悅而且戍也,固宜。【清】過琪《古文評注全集》卷一

  皆從利害上立言,反反復復,似深為秦籌者,委婉入情,令人自為心折,極辭令妙品。

  【清】余誠《古文釋義新編》卷二

  4、誦讀、賞析晉文公的一段話

  (1)“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

  (2)借助“仁”、“知”、“武”三字賞析晉文公形象

  明確:在秦軍改而幫助鄭國時,晉文公表現(xiàn)出了清醒的認識和理智的判斷,(知恩能報求仁義、維持盟國展智慧、戰(zhàn)未必勝見謀略),因而語氣上應(yīng)當讀出晉文公英明睿智的沉穩(wěn)自如。

  六、拓展遷移:(運用對對聯(lián)的方式總結(jié)人物形象)

  1、古人言“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一言之辯,重于九鼎之寶”,燭之武所言所行是也。誦讀課文,結(jié)合文中各個人物的性格、行事,仿照例句自己擬一副對聯(lián)。

  如:鄭文公誠心悔前過佚之狐慧眼薦英才秦穆公度勢盟鄭

  燭之武大義縋虎穴燭之武巧言退秦師晉文侯審時班師

  2、“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孫子兵法謀攻》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

  小結(jié):哲人說:讀史使人明智。那么學完《燭之武退秦師》,我們又懂得了什么智慧呢?我想,一是告訴我們外交言辭的重要性,也就是如何說服別人,如孫子所說“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二是明白在國家大義面前,我們應(yīng)該有“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正氣磅礴。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2

  【教學目標】

  新教材強調(diào)培養(yǎng)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在學習本單元時,要注意實詞的積累,注意多義詞的辨析,尤其要重視對課文的熟讀背誦。

  學習本文,要在著重了解燭之武說退秦師的理由的同時,注意欣賞包括本文在內(nèi)的《左傳》的文學價值。

  教學重點

  1、掌握重點詞語、文言特殊句式。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內(nèi)容。

  教學難點

  理解燭之武說辭的內(nèi)容及邏輯思維方式。

  布置預(yù)習:

  1、回憶初中學過的《曹劌論戰(zhàn)》并結(jié)合書下注釋、課后介紹了解《左傳》。

  2、了解本課歷史背景。

  閱讀《讀本》中《重耳之亡》。

  了解“城濮之戰(zhàn)”。

  3、通讀全文,注意揣摩語意、語氣,了解詞語的意義、用法。

  4、分析燭之武這一形象,他是如何說退秦師的?

  教學過程:

  一、導語

  當我們看到奧運賽場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心中會油然升起一種崇高感、敬慕感。敬慕那些為國爭光的英雄。英雄,在人們心中是偉大的,他們?yōu)槊衽艖n,為國解難,殫精竭慮,置個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時期鄭國的燭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們就學習選自《左傳》的歷史散文《燭之武退秦師》。

  二、教師范讀,讓學生注意重點字的讀音。

  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縋(zhuī)而出

  亡鄭以陪(beì)鄰 共(gōng)其乏困 闕(jué)秦

  秦伯說(yuè) 逢(páng)孫

  然后讓學生以各種形式(自讀、領(lǐng)讀等)讀三遍。

  三、簡介背景

  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鄭國做了兩件對不起晉國的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jié)果是楚國大敗。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jié)好。但仍未感化晉國。

  晉國為什么要聯(lián)合秦國攻鄭呢?因為當時秦國也要爭奪霸權(quán),也需向外擴張。發(fā)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zhàn),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間的戰(zhàn)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lián)軍,另一方則是以楚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lián)軍。兩年后,當晉國發(fā)動對鄭國的戰(zhàn)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伙伴。秦晉歷史上關(guān)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擴張的欲望,于是秦晉聯(lián)合也就必然了。

  四、課文分析

  1、導入 檢查預(yù)習,由《曹劌論戰(zhàn)》引入對《左傳》的介紹,再引出本課。

  2、 設(shè)計四個大問題串連全文

  1)燭之武在什么情況下“退秦師”的?

  由此問題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戰(zhàn)爭的原因:三點。

  2)燭之武是怎樣出場的?第二段對表現(xiàn)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此段為側(cè)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薦,道出了燭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場時,就引起了讀者極大的關(guān)注。

  3)燭之武是怎樣說服秦伯退師的?

  燭之武的說辭共125個字,語言非常精煉,含義豐富,可分為五層:(學生討論,理解內(nèi)容,分出層次)

  i.站在秦國立場上,博得秦伯好感,為進一步說服秦伯提供可能。

  ii.說明亡鄭利晉,保鄭利秦,動搖秦亡鄭信心。

  iii.進一步利益誘惑,使秦舍弊求利,放棄原有做法。

  iv.再以歷史上晉對秦的背叛,離間秦晉聯(lián)盟。

  v.從歷史說到將來,指出晉的貪婪將威脅到秦的發(fā)展。

  總之,在短短的百余字內(nèi),燭之武站在秦的立場上,替秦分析圍鄭的利弊,層層深入,句句擊中要害,又句句打動秦伯,使秦國最終撒去了包圍,保全了鄭國。整個說辭充分表現(xiàn)出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4)秦伯退師后,晉文公表現(xiàn)如何?

  此問引出文章的最后一段,這段對事件結(jié)果的交代,也順便表現(xiàn)了晉文公隱忍不發(fā)、隨機應(yīng)變的`胸懷和謀略,在盟友變敵友的情況下,晉文公并沒有感情沖動,而是表現(xiàn)出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這正是晉文公日后終成霸業(yè)的根本原因。

  說明:以上四個問題,以第三個問題為重點。因為它是課文的難點,要集中突破。

  3、 總結(jié)

  ⑴文章對“退秦師”的前因后果,只作簡略交代,集中筆墨塑造燭之武的形象,請學生總結(jié)一下燭之武的形象。

  燭之武是這篇課文的中心人物,雖然長期得不到應(yīng)有的重視,但他的能力和能言善辯卻早已聞名鄭國。所以,在國難當頭,鄭國君臣一籌莫展的時候,佚之狐推薦了他。他的一番牢騷,使他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鄭伯的自責,更重要的是,燭之武深明大義和捍衛(wèi)國家主權(quán)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滿,增強了了義無反顧奔赴敵營的信心和勇氣。見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對秦晉的關(guān)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鄭國的利益,似乎處處為秦國著想,因而能夠不卑不亢,侃侃而談,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說的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層層遞進,句句打動對方,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左傳》就是這樣通過正面和側(cè)面,用精彩的語言使人物形象鮮明生動。

  ⑵《左傳》以敘事為主,故事情節(jié)曲折生動,在本文中就有所體現(xiàn)。請學生體會(討論,提問)

  “文似看山不喜平”,這篇文章充滿了波瀾,顯得生動活潑。大軍壓境,鄭國危在旦夕,不禁讓人捏了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薦,使鄭伯看到了一線希望。讀者滿以為燭之武會順利出使敵營,力挽狂瀾,誰知他因長期得不到重用而“辭”,使鄭國的希望又趨于渺茫。鄭伯的自責,也增添了文章的戲劇性。

  五、有關(guān)知識總結(jié)

  (1)、虛詞

  1、以

  ①以其無禮于晉 (因為,連詞)

  ②敢以煩執(zhí)事 (拿,用,介詞)

  ③越國以鄙遠 (表順承,連詞)

  ④焉用亡鄭以陪鄰? (表順承,連詞)

  ⑤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把,介詞)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連詞,表順承)

  ②夜縋而出 (表修飾,連詞)

  ③若亡鄭而有利于君 (表順承,連詞)

  ④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 (表轉(zhuǎn)折,連詞)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語氣詞,表陳述)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 (疑問副詞,為什么)

  ③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疑問副詞,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問代詞,哪里)

  ⑤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代詞,之)

  ⑥永之人爭奔走焉 (兼詞,于此)

  “之”的意義和用法見課后第三題。

  (2)、詞類活用

  ①晉軍函陵 (名詞作動詞)

  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使鄭亡,動詞使動用法)

  ③鄰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詞活用作名詞)

  ④越國以鄙遠

  (鄙,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鄙;遠,形容詞用作名詞,遠

  地)

  ⑤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 (“朝”、“夕”,名詞活用作時間副詞)

  ⑥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東”、“西”均為方位名詞作狀語;封,名詞活用作動詞,作

  疆界。)

  (3)、通假字

  ①焉用亡鄭以陪鄰? (陪,通“倍”)

  ②共其乏困 (共,通“供”)

  ③何厭之有? (厭,通“饜”,滿足)

  ④秦伯說 (說,通“悅”)

  ⑤失其所與,不知 (知,通“智”)

  (4)、古今異義:

  ①行李之往來

  (行李,古義:出行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

  ②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以為,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義:那人;今義: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5)、文言句式

  ①以其無禮于晉 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鄭伯曰 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③夫晉,何厭之有? 賓語前置,“有何厭”。

  ④是寡人之過也。 判斷句。

  (6)重要實詞:

  1、貳

  ①“二”的大寫。

  (例: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左傳·隱公元年》)

  ②副職 (例:其內(nèi)任卿貳以上。梁啟超《少年中國說》)

  ③不專一 (例:貳則疑惑。《荀子·解蔽》)

  ④離心,背叛

  (例:夫諸侯之賄,聚于公室,則諸侯貳。《左傳》)

  ⑤再,重復。 (例: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

  ⑥從屬二主 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2、鄙

  ①邊遠的地方 (例:《為學》:“蜀之鄙有二僧。”)

  ②庸俗,鄙陋。

  (例:《左傳·莊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③看不起,輕視。

  (例:《左傳·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禮,夫猶鄙我。”)

  3、許

  ①準許。 (同現(xiàn)代漢語)

  ②答應(yīng),聽從。 (例:“許之。”、“許君焦、暇……”)

  ③贊同。 (例《愚公移山》:“雜然相許。”)

  ④約數(shù) (例:《小石潭記》:“潭中魚可百許頭。”)

  ⑤表處所

  (例: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4、闕

  ①què 古代宮殿前兩邊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樓

  ③què 皇宮,引申為朝廷

  ④quē 通“缺”

  ⑤jué 挖掘,引申為侵損,削減。

  5、微

  ①細小,輕微(同現(xiàn)義)

  ②衰敗 國勢衰微。

  ③卑賤

  (例:《史記·曹相國世家》:“參如微時,與蕭何善。”)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義(成語)

  ⑤隱蔽,不顯露。見微知著(成語)

  ⑥如果沒有。 (例:《岳陽樓記》:“微斯人,吾誰與歸?”)

  6、敝

  ①壞,破舊。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屨。”)

  ②謙詞 敝人

  ③疲憊 (例:《資治通鑒》:“曹操之眾,遠來疲敝。”)

  ④損害,衰敗。 因人之力以敝之。(本文)

  “說”“辭”見課后第三題。

  六、布置作業(yè)

  (1) 背誦全文

  (2) 課外閱讀《荊軻刺秦王》,分析荊軻是怎樣得到樊於期首級的。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3

  教學目標

  1.了解《左傳》的成書過程和基本知識。

  2、 掌握一些文言詞語在本文中的用法。

  3、在掌握字詞的基礎(chǔ)上熟讀成誦,培養(yǎng)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4、培養(yǎng)學生初步鑒賞文言文的能力。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1、 讀背課文。2、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難點

  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于運用伏筆和照應(yīng)的寫作技巧。

  教學方法

  1、朗讀法2、問答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左傳》及有關(guān)文學常識。

  2、熟讀課文。

  3、學習課文一二段,爭取背誦。

  4、積累學習文言文的一些方法。

  一:導入課文,簡介《左傳》。[幻燈片出示]【背景材料】

  注釋1:《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歷史著作,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訂的魯史《春秋》編次,主要記載了東周前期240多年間各國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國先秦歷史很有價值的文獻,也是優(yōu)秀的散文著作。《左傳》善于描寫戰(zhàn)爭和記述外交辭令,記事條理清楚,詳略得當;寫人簡潔生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歷代散文的典范。

  《左傳》的別名 《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

  《春秋》三傳 《左傳》 《公羊傳》 《谷梁傳》

  因為《左傳》和《公羊傳》《谷梁傳》都是為解說《春秋》而作,所以它們又被稱作“春秋三傳”。

  (二)秦晉圍鄭背景。

  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鄭有兩事得罪了晉國:其一,晉文公重耳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其二,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出兵幫的是楚國,而此役楚國失敗。

  晉國為什么要聯(lián)合秦國圍攻鄭國呢?這是因為,秦國當時也要爭奪霸權(quán),也需要向外擴張。發(fā)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zhàn),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戰(zhàn)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lián)軍,另一方則是以楚國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lián)軍(鄭國名義上沒有參戰(zhàn),實際上已提前派軍隊到楚國)。兩年后,當晉國發(fā)動對鄭國的戰(zhàn)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伙伴。秦、晉歷史上關(guān)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這時的秦國也有向外擴張的愿望,所以,秦、晉聯(lián)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二:讓學生聽本文的錄音帶或教師范讀,讓學生注意重點字的讀音。

  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縋(zhuì)而出

  共(gōng)其乏困 闕(jué)秦 函(hán)陵

  秦伯說(yuè) 逢(páng)孫 [其他詞語略]

  讀一讀。

  三:題解

  燭之武退秦師

  退:使動用法,使-----撤退

  師:軍隊

  四:講解課文

  (一) 講解第一段 (重點講清以下詞句)

  1.且貳于楚也——在與晉國結(jié)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jié)盟。

  2.晉軍函陵——軍,名詞活用為動詞,駐軍、駐扎。(省略句)

  3.以其無禮于晉—— (倒裝句)

  譯文:晉文公、秦穆公聯(lián)合攻打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理,并且在與晉國結(jié)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jié)盟。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南。

  解析:

  用簡單的話概括本段內(nèi)容。秦晉圍鄭,來勢兇猛,鄭形勢危急,渲染了氣氛。同時,晉國要報復其無禮,與秦沒有多大的利害關(guān)系。敵我雙方力量對比懸殊,但鄭是有機可乘的,這就為下文燭之武智退秦師的成功埋下了伏筆。

  讀一讀,背一背

  (二)講解第二段 (重點講清以下詞句)

  1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之:助詞,不譯

  2.無能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無能:不能。已:同“矣”。

  3.是寡人之過也——這是我的'過錯。是:這。(判斷句)

  譯文:佚之狐對鄭伯說:“國家很危急了,如果派燭之武去見秦王,秦軍一定會撤退。”鄭伯聽從了佚之狐的意見。(燭之武)推辭說:“老臣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xiàn)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 鄭伯說:“我不能早點重用您,現(xiàn)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您也有不利啊。”(燭之武)答應(yīng)了。

  解析:

  用簡單的話概括本段內(nèi)容。文中寫了個能洞明事理的佚之狐:對燭之武有足夠的了解,但寫他是為寫燭之武服務(wù)的,燭之武未出場已引起了讀者的強烈關(guān)注。燭之武可以說是壯士不遇,英雄末路。他滿腹牢騷,滿心委屈,但能以國事為重,深明大義。文中還著力寫了鄭伯,他勇于自責,更能以情動人,以誠動人。

  讀一讀,背一背

  五:文言小結(jié)

  n詞類活用 軍,名詞活用為動詞n古今異義 貳 是n通假字 n倒裝句 以其無禮于晉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

  n省略句 晉軍(于)函陵、 (燭之武)辭曰 (燭之武)許之、n判斷句 是寡人之過也

  n虛詞 以、之、也、矣、

  六:小結(jié)本節(jié)課

  七:作業(yè)

  n1、復習本課所講文學常識及重點字詞、句式。

  n2、逐字翻譯1、2段,寫在課本空白處。

  n3、背誦1、2段,預(yù)習3、4段。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三四段。

  2、背誦課文。

  3、探討燭之武的形象

  一:復習舊課。

  1. 譯句: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我年輕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如今年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我未能早先重用您,現(xiàn)在危急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 2.檢查背誦

  二:串講導讀第三段。

  重點講清以下詞句:

  1. 敢以煩執(zhí)事——冒昧地拿(這件事)麻煩你。意思是說,(如果滅了鄭國對你秦國有好處,)那麻煩你就來滅了我們吧。

  2. 焉用亡鄭以陪鄰——為什么要幫晉國來滅了鄭國,而增加你的鄰邦晉國的土地呢?

  3. 夫晉,何厭之有——晉國有什么時候會滿足的呢?這是個用“之”來提賓的疑問句。初中時學過的提賓的“之”有:①何陋之有?②蓮之愛,陶后鮮有聞。③菊之愛,同予者何人?④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4. 秦伯說,與鄭人盟——秦伯高興了,與鄭國訂立了盟約。盟,名詞做動用,釋為訂立盟約。

  概括內(nèi)容:

  第3段,寫燭之武“五論”退秦師。燭之武三寸不爛之舌,強于百萬之師。他之所以能說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處處為秦國著想(表面看來),理由充分:①飛地難治論②亡鄭陪鄰論③舍鄭有益論④過河拆橋論⑤晉國擴張論[出示幻燈片]

  說秦的結(jié)果是:①秦鄭訂立盟約;②秦國駐兵守鄭。

  三:串講導讀第四段。

  重點講清以下詞句:

  1.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沒有那個人(秦穆公)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參見文下注釋。微,假如沒有。初中時學過“微斯人,與誰與歸?”這個句子,其中的“微”也是這個意思

  2. 吾其還也——我們還是回去吧。其,語氣詞,表商量語氣。初中時學過這類例句不少:①其真無馬也?(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其,表反問語氣。)②其真不知馬也?(恐怕實在是不認識千里馬吧。其,表推測語氣。)③其如土石何?(能把泥土和石頭怎么樣呢?其,表疑問語氣。)④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可要答應(yīng)我啊!其,表面看是商量,實際上是威脅語氣。)⑤其何能勝?(那怎么能取勝呢?其,表反問語氣。)

  3. 亦去之——也離開了鄭國。去,離開。(這個詞的古今義剛好相反。今義表示到……地方。例如:①游人去而禽鳥樂也。②則有去國還鄉(xiāng),憂讒畏譏。)

  概括內(nèi)容:

  第4段,寫晉師撤離鄭國。晉文公是頭腦清醒的。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條理由退兵,“不仁”只是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不知”是實質(zhì);“不武”,則是因為勝敗難以預(yù)料。這是一種隱忍不發(fā)、隨機應(yīng)變的胸懷和謀略,正是晉文公終成霸業(yè)的根本原因。

  四:燭之武形象探討:[出示幻燈片]

  燭之武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確把握天下形勢,并且熟知歷史,洞察秦晉之隙,然后憑他的三寸不爛之舌。生活是一塊磨刀石,只有不斷砥礪自己,才能保持永遠銳利的鋒芒。燭之武到了七十多歲的高齡,仍有滿腹牢騷,可見他的銳氣未減;仍能建功立業(yè),可見他的才華依舊。此前,三朝為官,滿腹經(jīng)綸,卻一直不得重用,其間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難以想象的。但燭之武在這種懷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沒有自暴自棄,更沒有妄自菲薄,而是以驚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圖強,飽讀經(jīng)書,關(guān)心時事,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終于在人生的最后時刻,也是最為關(guān)鍵的時刻,“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擊,為自己一生劃上一個完美的感嘆號。 時代鑄就英雄。燭之武的時代早已過去,但燭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還啟示著今天的我們,在平凡的崗位上,應(yīng)該愛崗敬業(yè);即使暫處逆境,也應(yīng)該不斷磨礪自己,以至終成大器!同時昭示我們應(yīng)該學習古人那種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五:小結(jié)本節(jié)課

  六:課后作業(yè):翻譯課文三四段,爭取背誦全文。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歸納本文的寫作特點。

  2、歸納文言詞語的用法。

  一:復習舊課

  1.譯句

  鄰之厚,君之薄也。(鄰邦的國力雄厚了,你的國力也就相對削弱了)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晉國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擴張它西邊的邊境,如果不侵損秦國,它將從哪里取得它貪求的土地呢?)

  2.檢查背誦

  二:歸納本文的主要寫作特點:[出示幻燈片]

  (一)歸納文章的結(jié)構(gòu)

  (一) 寫作特點

  ①伏筆與照應(yīng)得當。[分析略]

  ②情節(jié)波瀾起伏。大軍壓境(十萬火急)——佚之狐薦燭之武(一線生機)——燭之武發(fā)牢騷(波瀾)——鄭公平息燭之武的怨氣(轉(zhuǎn)機)——燭之武出使退敵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議攻秦(出現(xiàn)危機)——晉公再曉之以理(一場虛驚)。

  ③敘事詳略得當。[分析略]

  三:歸納文言詞語的用法

  詞類活用[幻燈片出示]A.名詞做狀語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在東邊;在西邊) 夜縋而出(在晚上,當晚) B.動詞活用為名詞 君亦無所害(害處)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恩惠,好處)

  C.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臣之壯也(壯年)越國以鄙遠(遠方,邊遠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東西)

  2.特殊句式

  A.省略句

  (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主語) 晉惠公)許君焦、瑕(主語)

  夜縋(燭之武)而出(賓語) 敢以(之)煩執(zhí)事(賓語)

  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氾南(介詞)

  B.倒裝句以其無禮于晉(于晉無禮──介賓短語后置)

  且貳于楚也(于楚從屬── 同上)

  佚之狐言于鄭伯(于鄭伯言── 同上)

  何厭之有(有何厭── 賓語前置)

  C.判斷句

  3.通假字無能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說,與鄭人盟(悅)失其所與,不知(智)

  4。古今異義

  ①行李之往來

  (行李,古義:出行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

  ②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以為,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義:那人;今義: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5.完成課后練習,一詞多意①以其無禮于晉 (因為,連詞)

  ②敢以煩執(zhí)事 (拿,用,介詞)

  ③越國以鄙遠 (表順承,連詞)

  ④焉用亡鄭以陪鄰? (表順承,連詞)

  ⑤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把,介詞)

  ①今急而求子 (才,連詞,表順承)

  ②夜縋而出 (表修飾,連詞)

  ③若亡鄭而有利于君 (表順承,連詞)

  ④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 (表轉(zhuǎn)折,連詞)

  ①子亦有不利焉。 (語氣詞,表陳述)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 (疑問副詞,為什么)

  ③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疑問副詞,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問代詞,哪里)

  ⑤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代詞,之)

  ⑥永之人爭奔走焉 (兼詞,于此)

  四:小結(jié)本節(jié)課

  五:布置作業(yè):

  背誦全文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4

  教學目標:

  1、了解《左傳》,及其寫作特色。

  2、掌握文中重要實詞、虛詞、文言句式的用法。

  3、在熟讀成誦的基礎(chǔ)上賞析人物形象及說服的技巧。

  教學重難點:

  1、古文中的實詞、虛詞、詞類活用、通假字、古今異義字詞、文言句式。

  2、燭之武說服的技巧以及《左傳》的寫作特點。

  教學設(shè)計:

  第一課時

  1、導入:

  同學們,你們聽說過錢學森嗎?對,他是我國著名的科學家,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1950年錢學森開始爭取回歸祖國,當時一位美國高級將領(lǐng)就說:“錢學森無論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個師的兵力,我寧可把他擊斃在美國也不能讓他離開。”錢學森抵得上5個師,在這,老師向同學們介紹一個人,他可不止抵得上5個師呢,他憑著自己的一張巧嘴不僅瓦解了國家的危機,還能化敵為友,這人是誰呢?對了,他就是燭之武。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課文《燭之武退秦師》。(板書)(1分20秒)

  2、《左傳》的介紹及文體常識

  請同學們翻開書本86頁。我們看到注釋1,課文選自《左傳》。《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史著作。何為“編年史”呢?就是指按年月日順序編寫的史書體裁。大家看到里面有僖公三十年,就說明了燭之武退秦師這件事發(fā)生在僖公三十年。比如我們初中學過的《曹劌論戰(zhàn)》選自《左傳、魯莊公十年》。另外還有國別體,是按不同國家來編寫的。如《國語》、《戰(zhàn)國策》大家翻到92頁,我們在初中也學過《鄒忌諷齊王納諫》,大家看注釋1本文選自《戰(zhàn)國策、齊策》,說明鄒忌諷齊王納諫這件事發(fā)生在齊國。還有一個是紀傳體,大家看到88頁,里面列舉了24部紀傳體史書。紀傳體主要是以人物傳記為中心。大家聯(lián)系一下初中學的《陳涉世家》便會明白。其實書本給我們提供了許多的信息,同學們要學會發(fā)現(xiàn)和聯(lián)系。(1分50秒)

  《左傳》以《春秋》的記事為綱,以時間先后為序,主要記載的是東周前期240多年間各國政治、軍事、外交等各方面的一些事件。擅長描寫戰(zhàn)爭和記述外交辭令,記事條理清楚,詳略得當;寫人間接生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歷代散文的典范。它與《公羊傳》《谷梁傳》并稱“春秋三傳”。我們學習了《燭之武退秦師》后大家對于《左傳》的寫作特色會有更深刻的理解。(1分)

  3、朗讀課文:

  現(xiàn)在就請同學們齊聲朗讀全文。晉侯秦伯圍鄭預(yù)備讀。(生讀)(1分30秒)

  需要注意的字音:

  氾(fán)南佚(yì)之狐夜縋(zhuì)而出越國以鄙(bí)遠亡鄭以陪(péì)鄰共(gōng)其乏困朝(zhāo)濟而夕設(shè)版焉闕(jué)秦秦伯說(yuè)杞(qǐ)子逢(páng)孫

  4、分析課文/整體感知

  老師想問一下第一段的最后一句應(yīng)該怎么停頓?晉/軍/函陵,秦/軍/氾南。誰能告訴老師為什么這樣停頓?軍是駐扎的意思,是個動詞,這里是名詞用作動詞。很好,說明大家預(yù)習了。我們回過來看。晉侯、秦伯圍攻鄭國,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以是因為的意思,其是個代詞,代鄭國。無禮于晉是個倒裝句,于晉無禮。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沒有以應(yīng)有的禮遇接待晉文公。這里的無禮是指沒有以應(yīng)有的禮遇接待他。晉文公當初因為國內(nèi)的政治原因逃亡在外,路經(jīng)鄭國時,鄭國大夫叔瞻勸鄭文公要以禮待重耳,鄭文公卻以“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為由,不聽叔瞻勸告,對重耳不禮。貳是從屬二主的意思。大家看地形圖。當時,春秋諸侯國爭霸,鄭國繼從鄭莊公死后,國勢江河日下。然而,它正處在中原地區(qū)的中心位置,一旦晉國、楚國動起手來,倒霉的往往是鄭國。因為兩頭受氣,鄭國就練圓滑的夾縫生存技巧。就如兩年前的晉楚之間的城濮之戰(zhàn),戰(zhàn)爭前期,楚國實力明顯優(yōu)于晉國,鄭國原先是出兵幫助楚國。但后來晉國使用了謀略最終取得了決定性優(yōu)勢,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人九次出使晉國,與晉國結(jié)盟,但是晉國還是心懷芥蒂,同時也是為了爭奪霸權(quán),在兩年后再次向鄭國發(fā)動了戰(zhàn)爭。(2分50秒)

  這一段主要告訴了我們什么事情?

  生:晉秦圍鄭,以及圍鄭原因和圍鄭的局勢。(板書:晉秦圍鄭)

  “春秋無義戰(zhàn)”從課文我們得知秦國與鄭國并無直接的矛盾和沖突,秦國之所以與晉國聯(lián)盟就是想從中獲利。而且他們并不駐扎在一塊,這就為燭之武成功說退秦君埋下了伏筆。鄭國士大夫佚之狐也看出了其中的貓膩,向鄭伯推薦了燭之武。我們接著看第二段。請一位同學讀一下第二段,注意節(jié)奏和情感。(1分)(生讀)(20秒)文中共出現(xiàn)了幾個人物?

  生:三個。佚之狐、鄭伯、燭之武

  佚之狐他說了什么?他的話起到了什么作用?

  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大家注意言于鄭伯曰,與上一段無禮于晉一樣是個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對鄭伯說。若是假如的意思。國家危急,佚之狐向鄭伯獻上獻上計謀,可以看出佚之狐什么性格特點?有知人之明和愛國精神。佚之狐推薦燭之武,可見他對燭之武非常了解,同時也表現(xiàn)了佚之狐對時事的洞察力和預(yù)見性。(板書:佚之狐慧眼識才)鄭伯聽從了佚之狐的意見,從是聽從的意思。那燭之武有何反應(yīng)?辭曰,辭是推辭的意思。燭之武為什么要推辭呢?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誰來翻譯一下這句話

  生:我年輕力壯的時候,尚且比不上人家,現(xiàn)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很好,大家注意,也和已都是語氣詞,這里是兩個語氣詞連用。已同矣。燭之武真是比不上人家嗎啊?如果真是這樣,佚之狐還敢說“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嗎?不是,據(jù)馮夢龍編的《東周列國演義》記載,燭之武,是三朝老臣,但始終得不到升官,在鄭國一直擔任“圉(yǔ)正”(養(yǎng)馬的長官),大概相當于《西游記》里所說的“弼馬溫”吧。被舉薦使秦時,已年過七十,須發(fā)皆白,身子傴僂,步履蹣跚。一個人才長期被淹沒,國家危急了才想起我這個七十多歲的老頭,你說燭之武會沒有怨言嗎?有。對此,鄭伯是如何說服燭之武的呢?(2分30秒)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請一位同學翻譯一下:我不能早些任用您,現(xiàn)在情況危急了才來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你也沒有好處啊。

  大家注意,這里的是,是個代詞,代替前面所說的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這件事。這是一個判斷句式。我們現(xiàn)代漢語中也有判斷句,比如說“我是中國人”,常用一個系詞“是”來連接。但是古代漢語中的判斷句不用系詞,大家可能會誤以為“是寡人之過也”這里的“是”就是系詞,不對,實際上這里的“是”是個代詞。那什么是判斷句呢?判斷句是根據(jù)謂語的性質(zhì)給句子分類得出的一種句型,一般是用名詞或名詞性詞組作謂語,對事物的屬性作出判斷,即說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理解判斷句需要注意以下兩點:1、動詞謂語句不是判斷句。尤其是用“為”構(gòu)成的句子有時與判斷句十分相似。如,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這里的“為”很像現(xiàn)代漢語的的系詞“是”,但在古代漢語里面“為”是一個意義非常廣泛的動詞。因此這不是判斷句。2、語義上不表示判斷的句子不是判斷句。這主要在于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古代,判斷句的句式有1、……也“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2、……者,……也“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3、是……也。“是寡人之過也”

  可能同學們一時難以明白,沒關(guān)系,大家做下筆記,以后我們接觸文言文多了,有了語感就能理解了。面對一個小小的養(yǎng)馬官的抱怨,作為一國之君的鄭伯,他首先承認了自己的過錯,一方面,國家危難,確實需要燭之武出馬,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了鄭伯胸襟開闊,敢于認錯。(板書:鄭伯勇于認錯)同時,他站在燭之武的角度說,國亡了,對你也沒有好處呀。其實,燭之武已經(jīng)七十多歲了,鄭國滅亡也不會真對燭之武有什么致命的害處,然而燭之武還是冒著生命危險答應(yīng)了下來。這也看出了燭之武藝高人膽大。(板書)其實,牢騷歸牢騷,國難當前,愛國之人都不會退縮的。另一方面,作者這樣安排劇情豐富了人物的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同時,也造成了波瀾起伏的效果,引人入勝。這一段寫燭之武臨危受命(板書)(2分20秒)

  結(jié)語:國難當前,燭之武又是如何憑著自己三寸不爛之舌說服秦君,化解國家危機的呢?課后請同學們仔細閱讀第三段,試著給燭之武說的話分層次,并且擬個小標題。好,今天的課到這。同學們再見!

  5、板書設(shè)計:

  一、晉秦圍鄭人物形象:佚之狐慧眼識人才

  二、臨危受命(主板書)鄭伯勇于認錯

  燭之武藝高人膽大

  第二課時

  1、導入:

  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燭之武退秦師》(板書)我們上一節(jié)課學習了文章的第一第二自然段。同學們都知道當時鄭國被晉國、秦國圍攻,鄭國危在旦夕。在這樣危急的時刻,佚之狐向鄭伯推薦了燭之武。燭之武被推到了拯救國家的風口浪尖上,身負使命的燭之武是如何憑借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說服秦君,化解國家危機的呢?今天我們接著學習課文最后兩段。

  2、分析課文/整體感知

  大家看到第三段,夜縋而出,縋是指把人用繩子綁上,從高處放下放。燭之武要去見秦君,得乘著夜色偷偷地讓人從城門把他掉下來,說明了什么?

  生:形勢很危急

  對,也從側(cè)面寫出了燭之武為了國家做出的英勇表現(xiàn)。四個字寫出了事情經(jīng)過,點出氛圍,表現(xiàn)人物性格特征,這樣凝練的手法是《左傳》特色之一。

  燭之武見到秦伯說,秦晉圍鄭,鄭既之亡矣。既是已經(jīng)的意思。秦國、晉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jīng)知道自己就要滅亡了。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若,假如。以,是介詞,拿、用,句子省略了賓語,敢以之煩執(zhí)事。執(zhí)事是對對方的尊稱,這句話是說,如果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的話,就冒昧地用這種方式麻煩您。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倍鄰,鄰之厚,君之薄也。哪位同學翻譯一下。

  生:越國別的國家來把遠方的土地當作邊邑,您也知道這樣很難。為什么要滅掉鄭國而給鄰國增加土地呢?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

  很好,課文的注釋也很詳細。大家注意,這里的以是連詞,表目的。鄙,本來是名詞,邊邑,現(xiàn)在活用為動詞,把……當作邊邑。亡是一個使動用法,使……亡。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供其乏困,君亦無所害。大家注意,這里有幾個古今異義詞。以為,古意是把……作為,是兩個詞,以之為。現(xiàn)代漢語則是一個詞組,以為。東道主在這里的意思是東方道路上的主任,現(xiàn)在泛指主人。行李,大家看注釋23,是指出使的人,現(xiàn)代漢語指出門所帶的包裹。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作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供給他們?nèi)鄙俚臇|西,您也沒有什么壞處。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所知也。而且您曾經(jīng)對晉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應(yīng)把焦、瑕二邑割讓給您。(然而,)他早上渡河歸晉,晚上就筑起防御工事,這是您知道的。這里的晉君是晉惠公。這句話是個雙賓語句。為晉君賜,給晉君恩賜。大家學英語也接觸過,雙賓語是指由直接賓語和間接賓語組成。一般是間接賓語緊接在謂語動詞后,如晉君就是間接賓語。朝、夕是極言晉惠公言而無信之快。誰來翻譯一下: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生:晉國,何時才能滿足的呢?已經(jīng)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邑,又想往西擴大邊邑。如果不使秦國土地減少,將從哪里取得取得它所貪求的土地呢?秦國受損而晉國就會受益,希望您考慮這件事!”

  何厭之有是個倒裝句,大家以前也見過,應(yīng)該是有何厭。是賓語前置,之不用翻譯,是用來提賓的。東和西都是方位名詞做狀語。封,原本是名詞,疆界,這里用做動詞,成為……疆界。肆是擴張的意思。闕,使動用法,使……削弱。圖是考慮的意思。

  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說通“悅”高興。還,撤退。

  上節(jié)課老師布置大家在課后認真思考怎么給燭之武的十句話劃分層次,不知道大家都認真思考過了嗎?現(xiàn)在我們集體朗讀燭之武的說辭,從秦晉圍鄭到唯君圖之。秦晉圍鄭,預(yù)備讀。(生讀)好,現(xiàn)在分為兩個小組,討論一下燭之武對秦君所說的話可以分為幾個層次,并且擬個小標題?很好,其實同學們都劃分得不錯。這段話也可以分為五個層次。第一層就是第一句話,秦晉圍鄭到敢以煩執(zhí)事。說的是“坦言亡鄭”(板書),第二層越國以鄙遠到鄰之厚,君之薄也。表明“亡鄭有害”(板書),第三層從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到君亦無所害,擺明“舍鄭有益”(板書),第四段從且君嘗為晉軍賜矣到君之所知也,這是“援引歷史”(板書),剩下的是最后一層,“推測未來”(板書)我們現(xiàn)在就來看看燭之武說辭的精妙之處。

  第一層是“坦言亡鄭”。燭之武剛一見面就說這樣的話,有什么好處呢?

  生:使秦君高興

  對,燭之武就是要第一時間消除對方的戒備。大家注意關(guān)鍵字“秦晉”大家看到第一段,課文在描述事情時說的是“晉侯、秦伯圍鄭”這是因為這場戰(zhàn)爭確實是晉國挑起的.,秦國只是從中協(xié)助。但是燭之武卻有意把秦國放在了第一位,意在凸顯秦國的優(yōu)勢,表明鄭國的生死大權(quán)全在您秦君手里了。燭之武這一份尊重和恭維實在讓秦君心里很受用,也就給了燭之武往下說的條件。其實,這句話還有更深一層作用。大家想文中共涉及了幾個國家?三個,晉、秦、鄭。春秋之戰(zhàn)就是利益之戰(zhàn),鄭國坦言亡鄭,就表明了我已無力與你爭奪什么,現(xiàn)在關(guān)鍵的是您秦君要考慮的是如何從亡鄭中比晉國奪得更多的利益。燭之武一句話就將秦國的矛頭從鄭國身上轉(zhuǎn)移到了晉國身上。這是“以退為進”(板書)

  就在秦君心里不由地開始活動時,燭之武不失時機地拋出了土地問題。大家看示意圖。秦國要想占有鄭國,得跨過晉國,這很不利于管理,如果放棄,那辛苦打下的江山就只能拱手相讓,秦君會樂意嗎?況且,土地就如西瓜,就只有那么大,別人占得多了,你相對就少了。這是“先示其害”(板書)

  聽到這,估計秦君心里也在琢磨著。先示其害后,燭之武接著誘之以利。“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供其乏困,君亦無所害。”您滅了我們鄭國不僅無利還有害,不如留下我們還可以為您出使的人提供住宿和物資。(板書:誘之以利)

  秦君動搖得更加厲害了,燭之武引出了歷史上晉國對秦國言而無信的例子。(板書:晉不可信)到最后劈頭直說:“夫晉,何厭之有”并且推測晉國滅了鄭國后為了擴大土地必定轉(zhuǎn)而對付秦國。(板書:晉無所厭)

  短短125個字,燭之武層層深入,從不同角度說服秦君。燭之武似乎處處為秦國著想,從而打動了秦君,最后使秦君不僅放棄了攻打鄭國還與鄭國建立了聯(lián)盟關(guān)系。這是本文的高潮部分,為燭之武說退秦師(板書)

  秦國原本是與晉國結(jié)盟攻打鄭國的,突然轉(zhuǎn)了方向,晉國會有什么樣的反映呢?我們接著看最后一段。同學們齊聲朗讀最后一段。子犯請擊子,預(yù)備讀(生讀)

  誰來翻譯一下這一段

  生:子犯請求攻打秦國,晉文公說:不行,假如沒有那個人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依靠別人的力量,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用散亂代替整編,這是不武的。我們還是回去吧。

  大家注意,微,是表否定的假設(shè)。如果沒有。因:依靠。武是指在使用武力時應(yīng)遵守的道義準則,如現(xiàn)在的成語“勝之不武”。去,是離開的意思。現(xiàn)代漢語往、到。比如說我們?nèi)ネ馄偶摇?/p>

  晉國軍隊終于撤離(板書)

  結(jié)語:這件事情到這里就告一段落了,整個課文我們也學習完了。在課后同學們試著將文中的古今異義詞和一些詞類活用找出來,寫在作業(yè)本上交上了。大部分都在課堂上說過,不會很困難。我們下節(jié)課再進行總結(jié)。

  3、板書設(shè)計:

  坦言亡鄭——以退為進一、晉秦圍鄭

  亡鄭有害——先示其害二、臨危受命

  舍鄭有益——誘之以利三、說退秦師

  援引歷史——晉不可信四、晉師撤離

  推測未來——晉無所厭

  第三課時

  1、導入:

  同學們,我們已經(jīng)把《燭之武退秦師》課文疏通了字詞,理清了文章脈絡(luò),還著重學習了燭之武巧妙地說辭,今天我們一起來領(lǐng)略《左傳》的寫作特點。

  2、學習《左傳》寫作特點

  ㈠.伏筆與照應(yīng)

  這篇課文雖短,但在敘述故事時,卻能夠處處注意伏筆與照應(yīng)。例如,在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時,說是“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說明秦、鄭并沒有多大的矛盾沖突。“晉軍函陵,秦軍氾南”,為下文燭之武“夜縋而出”,出使并說退秦軍埋下了伏筆。“夜縋而出”照應(yīng)了開頭的“秦、晉圍鄭”,“國危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應(yīng)了上文秦、晉雖是聯(lián)合行動,但貌合神離,既沒有駐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動也不需要通知對方,這就為秦、鄭聯(lián)盟提供了條件。

  ㈡.波瀾起伏

  這篇課文充滿了波瀾,顯得生動活潑。如,大軍壓境,鄭國危在旦夕,不禁讓人捏著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薦,使鄭伯看到了一線希望。讀者滿以為燭之武會順利出使敵營,挽狂瀾于既倒,誰知他卻因長期得不到重用而“辭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鄭國的希望又趨渺茫。鄭伯的自責,也增添了文章的戲劇性。再如,秦國退兵后,子犯建議攻打秦軍,秦、晉關(guān)系頓時又緊張起來。晉公講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場虛驚。課文有張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藝術(shù)感染力。

  ㈢.詳略得當

  這篇課文主要是表現(xiàn)燭之武是怎樣說退秦師的,所以重點放在燭之武的說辭上。對“退秦師”的前因后果,只作簡略交代。在燭之武“夜縋而出”的前后,鄭國君臣和百姓是怎樣焦急地等待燭之武的消息,秦國君臣又是以怎樣的場面和驕橫態(tài)度接待這位即將亡國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筆墨塑造燭之武的形象,從而做到繁簡得當,層次井然。

  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我們會對左傳的藝術(shù)特色有更深的理解。

  現(xiàn)在我們來總結(jié)文中一些重要的字詞句。從同學們交上了的作業(yè)看,同學們都做得不錯,(看實際的具體情況)現(xiàn)在我們就一起總結(jié)一下。

  3、總結(jié)詞類活用、通假字、古今異義、文言句式以及重要的虛詞

  1、詞類活用

  ①晉軍函陵(名詞作動詞,同下文“秦軍”)

  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使鄭亡,動詞使動用法)

  ③鄰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詞活用作名詞)

  ④越國以鄙遠(鄙,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鄙;遠,形容詞用作名詞,遠地)

  ⑤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朝”、“夕”,名詞活用作時間副詞)

  ⑥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東”、“西”均為方位名詞作狀語;封,名詞活用作動詞,作疆界。)

  2、通假字

  ①今老已,無能為也已(已,通“矣”,語氣詞,”了”)

  ②共其乏困(共,通“供”)

  ③何厭之有?(厭,通“饜”)

  ④秦伯說(說,通“悅”)

  ⑤失其所與,不知(知,通“智”)

  3、古今異義

  ①行李之往來(行李,古義:出行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

  ②若舍鄭以為東道主(以為,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義:那人;今義: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去,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5若舍鄭以為東道主(東道主,古意:東方道路上(招待使節(jié)的)主人)

  4、文言句式

  ①以其無禮于晉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鄭伯曰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③夫晉,何厭之有?賓語前置,“有何厭”。

  ④是寡人之過也。判斷句。

  ⑤(燭之武)辭曰省略句

  ⑥敢以(之)煩執(zhí)事省略句

  ⑦若舍鄭以(之)為東道主省略句

  ⑧(晉)許君焦、瑕省略句

  ⑨子亦有(何)不利焉省略句

  5、重要虛詞

  1、以

  ①以其無禮于晉(因為,連詞)

  ②敢以煩執(zhí)事(拿,用,介詞)

  ③越國以鄙遠(表順承,連詞)

  ④焉用亡鄭以陪鄰?(表順承,連詞)

  ⑤若舍鄭以為東道主(把,介詞)

  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連詞,表順承)

  ②夜縋而出(表修飾,連詞)

  ③若亡鄭而有利于君(表順承,連詞)

  ④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表轉(zhuǎn)折,連詞)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語氣詞,表陳述)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副詞,為什么)

  ③若不闕秦,將焉取之(疑問副詞,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疑問代詞,哪里)

  ⑤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代詞,之)

  ⑥永之人爭奔走焉(兼詞,于此)

  “之”的意義和用法見課后第三題。

  4、其

  ①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代詞,指代“行李”)

  ②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代詞,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與,不知(代詞,自己的)

  ④吾其還也(證據(jù)助詞,還是,表商量)

  5、之

  ①公從之(代詞,代佚之狐的建議)

  ②是寡人之過也(的)

  ③行李之往來(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④何厭之有(賓語前置,有何厭之)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學習本文精彩的人物語言——說理透辟,善于辭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掌握文章中出現(xiàn)的古漢語常識,注意多義詞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義和用法。

  能力目標 訓練學生古文句讀能力和概括能力;了解燭之武說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認識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情感目標 正確認識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臨危受命,不避險阻,只身說服秦君,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燭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瀾起伏,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

  難點 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對《左傳》的語言特點有所了解。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識史書

  1、1955年,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沖破重重阻撓回國,當時美國的海軍處長金波爾說:“我寧可把這家伙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無論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個師。”一個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個師嗎?今天我們要學的《燭之武退秦師》會告訴我們答案。

  2、本文選自《左傳》,我們初中的時候也學過一篇選自《左傳》的課文,是《曹劌論戰(zhàn)》。

  3、關(guān)于《左傳》:

  ①請一位同學讀注釋1。

  ②補充《左傳》常識:

  《左轉(zhuǎn)》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傳”意為注釋,《左傳》為給儒家經(jīng)典《春秋》所作的注釋性文字。《左傳》全稱是《春秋左氏傳》,又名《左氏春秋》,另外還有兩本書也是對《左傳》的闡發(fā):《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因此我們把這三本書叫做“《春秋》三傳”。

  《左轉(zhuǎn)》記述了春秋間240多年的歷史,不僅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而且還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頗具春秋時代歷史散文的特色。它內(nèi)容豐富,規(guī)模宏大,忠于歷史事實,生動、真實地反應(yīng)了奴隸社會崩潰時期的重大變化,為后人提供了那個時代廣闊多彩的社會生活畫面。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的各種矛盾斗爭,各諸侯國之間頻繁的`爭奪戰(zhàn)爭,各種禮儀制度、社會風俗、道德觀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瑣事在《左傳》中都有大量記載。

  總之,《左傳》無論對后代史學和文學都有極大的影響,在藝術(shù)上的成就令人驚嘆,為后世敘事散文樹立了典范。

  4、補充:關(guān)于古代姓名。

  燭之武是不是姓燭名之武?

  不是。燭之武——燭表示地名,以邑名為氏。“燭地,名叫武的人”。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為氏。“佚地,名叫狐的人”。

  5、史書體例:

  ①通史:不間斷地記敘自古及今的歷史事件,如《史記》。

  ②斷代史: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如《漢書》。

  ③編年體:以年代為線索編排的有關(guān)歷史事件,如《左傳》

  ④國別體: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的歷史,如《戰(zhàn)國策》。

  ⑤紀事本末體:以事件為主線,將有關(guān)專題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創(chuàng)于南宋的袁樞,如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

  ⑥紀傳體: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如《史記》。

  6、背景資料:與課文有關(guān)的一些歷史事件。

  (1)秦立晉君:公元前651年,晉獻公卒,晉國陷入內(nèi)亂。晉國大夫里克殺了晉獻公的庶子夷齊、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獻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納大臣呂省、卻芮的意見,厚禮賄賂秦國,答應(yīng)割讓晉河東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擁立夷吾為君。

  (2)惠公背約:公元前650年,晉惠公借秦國之力即位后,對割讓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鄭赴秦國,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許為由食言。

  (3)重耳過鄭:公元前637年,晉公子重耳在齊國居五年后,離開齊國。經(jīng)曹、宋路過鄭國。鄭國大夫叔瞻勸鄭文公要以禮待重耳,鄭文公卻以“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為由,不聽叔瞻勸告,對重耳不禮。

  (4)鄭楚結(jié)盟:公元前632年4月,晉楚爭霸中原,戰(zhàn)于城濮,楚軍大敗。晉文公尊周攘夷,成為春秋霸主之一。當時,鄭國處四戰(zhàn)之地,無險可據(jù),又自無禮于重耳之后,故背晉助楚,因此,鄭文公曾到楚國慫恿楚成王出兵作戰(zhàn)。楚敗,鄭文公內(nèi)心恐懼,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晉國請罪求和。五月,晉侯、鄭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陽西)。晉文公受周天子冊命與四方諸侯盟于踐土(在衡雍之西),晉文公為盟主,鄭參與踐土之盟,但晉、鄭間的隔閡并未消除。鄭既慫恿楚國出兵攻晉,又盟于晉,這就是文中所言“且貳于楚也”之“貳”。

  《燭之武退秦師》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與城濮之戰(zhàn)僅隔兩年。因此,秦、晉圍鄭可以說是城濮之戰(zhàn)的余波。

  二、解文意

  1、播放錄音朗讀,注音讀準字音,了解課文主要內(nèi)容。

  2、字音:

  ①生字:函(hán) 氾(fán) 佚(yì) 縋(zhuì) 闕quē)

  ②多音字:朝(zhāo) 逢(páng)(人名逢孫)

  3、指名朗讀后分組合作探究翻譯。

  第一、二組:第一、二段。

  第三、四組:第三段開頭至“君亦無所害”。

  第五、六組:“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至結(jié)尾。

  要求:參照注解,動口動腦,疏通文意,翻譯指定內(nèi)容;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問老師;每組派一名代表展示。

  4、文言知識檢測(搶答方式)

  重點字詞

  1、夜縋而出(名詞作狀語)

  2、敢以煩執(zhí)事(表謙敬的副詞)(對對方的敬稱)

  3、越國以鄙遠(以……為邊邑,意動用法。形容詞活用為名詞,遠方的國家)

  4、焉用亡鄭以陪鄰(疑問代詞,為什么)

  5、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于此.兼詞)

  6、既東封鄭(名作狀)(使……成為邊邑,使動用法)

  7、夫晉,何厭之有(句首發(fā)語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8、闕秦以利晉(使……削減,使……得利,使動用法)

  9、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古: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主人)

  10、行李之往來 (古:出使的人;今:外出之人隨身攜帶的物品)

  1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沒有,否定副詞)(那個人)

  12、不知(通“智”)

  13、吾其還也(表示商量語氣、還是)

  詞類活用

  1、晉軍函陵,秦軍范南。軍:駐軍,名詞作動詞

  2、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損害,形詞作動詞

  3、且貳于楚也。貳:從屬二主,數(shù)詞作動詞

  4、既東封鄭。封:以……為邊界

  5、夜縋而出。夜:在夜里,連夜名詞作狀語

  6、與鄭人盟。盟:結(jié)盟,名詞作動詞

  文言句式

  1.何厭之有?(賓語前置)

  2.以其無理于晉。(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3.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通假字

  1.失其所與,不知。知:智,明智

  2.秦伯說,與鄭人盟。說:悅,高興

  3.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共:供,供給、提供

  4無能為也已。已:矣

  5、何厭之有。厭:饜,滿足

  6、焉用亡鄭而陪鄰。陪:倍,增加

  古今異義

  1、行李之往來。行李:出使的人

  2、舍鄭以為東道主。東道主:東方道路上的主人

  一詞多義

  若

  如果,連詞。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你,代詞。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像,動詞。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知

  知道。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明智。失其所與,不知

  能

  才能,名詞。今老矣,無能為也。

  能夠,動詞。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

  說

  陳說,動詞。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雜說,名詞。故為之說,以俟觀人風者得焉

  通“悅“。秦伯說

  辭

  推脫,動詞。不辭勞苦

  告別,動詞。停數(shù)日,辭去

  推辭,動詞。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鄙

  邊遠的地方,名詞。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邊境,名詞。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淺陋,鄙俗,形容詞。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之

  到,動詞。輟耕之壟上

  他們,代詞。子犯請擊之

  的,助詞。是寡人之過也

  結(jié)構(gòu)助詞,無意義。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三、析情節(jié)

  1、指名回答:課文講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呢?

  秦晉圍鄭,鄭國危在旦夕,燭之武奉鄭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國,說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場戰(zhàn)禍。

  2、梳理情節(jié):

  秦晉圍鄭

  臨危受命(亡鄭利晉闕秦;存鄭利秦;晉忘恩負義,不可共事)

  智退秦師

  晉師撤離

  3、練習:試用一副對聯(lián)概括各部分內(nèi)容。

  大兵壓境,小國告急。

  鄭文公誠心悔前過,燭之武大義赴敵營。

  勇士闖虎穴,巧言退親師。

  秦穆公度勢盟鄭,晉文侯審時班師。

  四、賞形象

  1、根據(jù)“夜縋而出”這一細節(jié),發(fā)揮想象,將下面的句子補充完整。

  有一位 的老者,在一個 的晚上,

  被放到 的城外,走進了 的秦營,這需要 何等的勇氣!

  2. 自主思考:

  (1).晉、秦兩國為什么圍攻鄭國?

  晉、鄭矛盾,與秦無關(guān)。為下文敘事埋下伏筆。

  (2).鄭伯是怎樣說服燭之武的?

  態(tài)度誠懇,勇于自責,并曉之以理。

  (3).燭之武用哪些事實和事理說服秦伯退兵?其中哪一點最關(guān)鍵?

  亡鄭不利于秦;存鄭有益于秦;晉國過河拆橋,貪得無厭。

  (4).晉文公為什么不愿向秦軍進攻?

  不仁,不知,不武。

  (5)小結(jié):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一言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 燭之武在劍拔弩張的敵對情勢下,憑借自己的三寸之舌,說服秦伯不僅撤走了圍鄭的秦軍,反而派兵保衛(wèi)鄭國,迫使晉軍也不得不撤兵,從而消除了鄭國的危機。

  3、人物形象歸納:

  (1)、燭之武: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知難而上,義無返顧的勇士;口若懸河,巧言善辯的辯士。

  (2)、鄭伯:善于納諫;勇于自責;善于言辯。

  (3)、秦伯:貪婪,自私,不講信用,見利忘義。

  (4)、晉文公:貪婪,但理智,能隱忍不拔,隨機應(yīng)變,審時度勢,雄才大略。

  5、如何看待佚之虎的人物形象(是伯樂還是狐貍)?

  找學生讀佚之狐的那句話: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談對佚之狐的看法。

  首先,佚之狐是一個“慧眼識英雄的伯樂”。是他發(fā)現(xiàn)并舉薦了燭之武這匹千里馬給鄭伯,從而挽救了鄭國覆亡的命運。不可否認,佚之狐是一個胸藏韜略,臨危不懼,遇事冷靜,能謀善斷,高瞻遠矚的杰出之士;他對天下形勢洞若觀火.“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軍,師必退”。寥寥數(shù)語,足見其不同凡響。

  思考:他真的是慧眼識英雄的伯樂嗎?據(jù)史料記載,說服秦伯的初定人選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勸退秦師,但他為什么自己不去而舉薦了燭之武呢?

  明確: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說服秦伯誰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惱了秦伯,自己掉了腦袋不算,還可能被牢牢的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讓后人指指點點。抬出燭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幾率,在成就燭之武的同時自己也落個“伯樂”的美名。所以說他是一條狡猾的狐貍!

  五、探藝術(shù)

  1、指名朗讀第三段,注意讀出語氣。

  2、分析燭之武退秦師,為何能夠成功。

  討論:燭之武如何一步步說服秦伯的?

  燭之武的語言藝術(shù):

  奉承示弱,鄭知亡,抬高你

  順勢陳弊,若鄭亡,削弱你

  以利相誘,若不亡,有益你

  以史挑撥,揭痛處,離間你

  順勢推測,若鄭亡,威脅你

  陳述利害,君圖之,服了你!

  僅僅用了125個字,娓娓道來,環(huán)環(huán)相扣,不僅退卻了秦軍的千軍萬馬,還與秦軍結(jié)成同盟關(guān)系,讓秦軍幫著戍守鄭國。這就是燭之武的殺手锏!更是燭之武的智慧,這就是“史上最智慧的中國好舌頭”!!

  后人云:大兵壓境把鄭圍,生死存亡勢堪危!秦伯帳前七旬翁,寥寥數(shù)言大軍歸! ——楊華當

  3、總結(jié):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那些鮮活的身影卻依然存留在人們的心頭。象燭之武這樣的識大體顧大局,臨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說就是國家的脊梁!其勸說的語言藝術(shù)更是中國史上的經(jīng)典!

  六、聯(lián)現(xiàn)實

  如何說服生物老師楊老師不在語文作文課上考試生物呢?請試著用燭之武的辦法!

  (1)奉承示弱,抬高你——

  老師:為人好、水平高;能力強、身體壯;

  我:長得黑、個子低;考得差,好害怕!

  (2)順勢陳弊,削弱你——

  如果您占用作文課考生物,會占用課時講卷子,語文老師也得給我們補回課來,課程就會很緊張,馬上又期中考試了,不僅講不完,而且我們也沒時間復習了,我們會在背后議論你!對你的光輝形象有損!

  (3)以利相誘,有益你——

  聽說你愛吃……如果不考,我們?nèi)嗤瑢W一人給您……

  (4)以史挑撥,離間你——

  你不記得曾經(jīng)占用了語文早讀五分鐘,語文老師氣得臉都綠了,背后對著我們的面不少罵您,您看他那么小肚雞腸呀!那話也太難聽了!您要聽嗎?

  (5)順勢推測,威脅你——

  如果這次你再占用人家兩節(jié)作文課,語文老師估計還是打不過您,但依他那小肚雞腸的性格,肯定還要全校瞎嚷嚷!說的話肯定難聽!

  (6)陳述利害,改變你——

  不考對您好,考對您不好,您考慮考慮吧!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6

  一、教學目標:

  1、識記作家與作品。

  2、重點掌握“鄙、微”等多義詞的意思。

  3、掌握“行李、東道主”等古今異義的詞

  4、掌握文中出現(xiàn)的詞類活用的現(xiàn)象和特殊句式。

  5、賞析文中人物形象和本文的寫作技巧。

  二、十三經(jīng):

  周易、尚書、傳詩、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傳、谷梁傳、論語、

  孝經(jīng)、爾雅、孟子

  三、重點實詞:

  貳:①不專一,引申為從屬二主

  ②重復

  不遷怒,不貳過

  辭:①告訴,講話

  請辭于軍

  ②推辭,不接受

  ③告別

  ④文體的一種

  鄙:①邊境,邊遠的.地方

  ②庸俗,淺陋

  ③看不起,輕視

  卑鄙:

  軍:①駐扎

  濟:①渡河

  ②成功

  ③幫助,接濟,……有利,有益

  微:①隱蔽,藏匿,引申為不顯露的,暗中,伺機

  ②深奧,微妙

  ③稍微

  ④如果不是,如果沒有

  ⑤非,無

  因:①依靠,憑借

  ②依照,根據(jù)

  ③趁著

  ④沿襲

  ⑤由于

  ⑥于是,就

  ⑦由,從

  ⑧通過,經(jīng)由

  陪:①增加

  ②與:①結(jié)交

  ②對付

  ③參加

  ④贊許,引申為幫助

  ⑤句末與其詞

  敝:①壞,破舊

  ②損壞

  ③疲憊,衰敗

  四、文中虛詞

  以:①介詞,因為

  ②介詞,用

  ③連詞,相當于“而”

  ④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⑤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⑥動詞,去,往,到

  其:①第三人稱代詞

  ②指示代詞

  ③連詞,相當于如果,假如

  ④句中語氣詞,表示揣測,反問,期望或命令

  五、古今異義詞

  行李---出使的人

  今:出門帶的包裹

  夫人---那人

  今:妻子的尊稱

  以為---把…作為

  今:認為

  東道主---東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請客的主人

  去---離開,距離

  今:與“來”相對的動作

  六、詞類活用

  晉軍函陵軍,名動用法駐扎

  既東封鄭東,名狀用法在東邊封,使動用法,使…成為邊疆

  越國以鄙遠鄙,名意動用法以…作為邊疆把…作為邊境

  與鄭人盟盟,名動用法訂立盟約

  退秦師退,動使動用法使…撤軍、退兵

  闕秦以利晉利,名使動用法使…得到好處

  越國以鄙遠遠,形作名詞偏遠的地方

  若不闕秦闕,動使動用法使…虧缺

  肆其西封肆,形作動詞擴張

  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形作動詞損害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亡,使動用法使…滅亡

  七、特殊句式

  狀語后置……以其無禮于晉于晉無禮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

  且貳于楚也且于楚貳也

  佚之狐言于鄭伯于鄭伯言

  賓語前置……何厭之有有何厭

  省略句……晉軍函陵晉軍(于)函陵

  敢以煩執(zhí)事敢以(之)煩執(zhí)事

  辭曰:臣之壯也(燭之武)辭曰

  八、討論:燭之武是如何巧退秦師的?

  先討秦歡心——以退為進

  陳亡鄭利晉——以害動秦

  主存鄭利秦——以利誘秦

  責晉貪不義——大功告成

  九、課外延伸

  晉靈公不君(文章略)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7

  教學目標

  1、梳理基礎(chǔ)知識,掌握重點實詞、虛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文言現(xiàn)象。

  2、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 識記文中的文言現(xiàn)象。

  2、 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參考

  語文教學參考書 鼎尖教案

  授課方法

  點撥法,鞏固法

  教學輔助手段

  多 媒 體

  無

  專用教室

  無

  教學過程設(shè)計

  教

  學

  二次備課

  二、教學過程:

  閱讀下文,完成7~11題。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7. 下列加點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 越國以鄙遠 越國:國名 B. 若不闕秦 闕:虧損,削弱

  C. 唯君圖之 圖:考慮,謀劃 D. 不知 知:同“智”

  8. 對燭之武勸說秦伯退兵,分析正確的一組是( )

  ①晉國貪得無厭,時時圖謀擴張領(lǐng)土。

  ②晉國經(jīng)常背信棄義,不足依賴,秦不應(yīng)與之共事。

  ③晉楚兩國有相互勾結(jié)以排擠秦國之勢。

  ④秦晉滅鄭,有利于晉,不利于秦。

  ⑤鄭國朝秦暮楚必將亡國,只有跟隨秦國,鄭國才有出路。

  ⑥秦鄭交好,有利于秦,不利于晉。

  A. ①③⑤ B. ②④⑤ C. ①②④ D. ②③⑥

  9. 燭之武的話中表現(xiàn)外交辭令中婉曲表達方式的是( )

  A. 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 B.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

  C.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D. 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三、課堂小結(jié)

  10. 燭之武勸說秦伯退師的理由,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

  A. 秦軍欲越過晉國并看不起遠方的鄭國,這實際上是很困難的事。

  B. 相鄰的晉國實力雄厚了,實際上自己的力量就削弱了,保留下鄭國對秦也是會有好處的`。

  C. 秦對晉侯有過恩賜,但晉侯回國后就違背承諾,并迅速筑墻防守。

  D. 如讓晉占領(lǐng)了鄭,那么他們還要擴張勢力,勢必危及秦的安全,這種損秦肥晉的做法,實不足取

  11、見導學案

  【翻譯略】

  【解析】

  7. A解析:越過晉國。

  8. C

  9. B解析:其中的“敢”是個謙詞,“執(zhí)事”也是對對方的一種尊稱。

  10. A解析:文中沒有“看不起”的意思。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8

  教學目標:

  1、了解燭之武的說服技巧;

  2、了解燭之武、秦公、晉文公等人物的形象特點

  3、概括全文內(nèi)容,歸納詞類活用、古今異義、 通假字、文言特殊句式等。教學重點:

  1. 準確理解和把握燭之武說退秦師的原因。

  2. 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積累文言詞語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語法現(xiàn)象。

  3. 結(jié)合時代背景,理解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和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學難點:對古今異義詞、被動句的掌握。

  預(yù)習要求:

  1 、了解《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的概況。

  2 、了解寫作時代背景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則情形,不知大家還記得不?

  “如血殘陽下,有一位衣著灰褐色戰(zhàn)袍,胯下一匹膘壯大馬、手持丈八蛇矛的武將立于長板坡當陽橋頭,但見他髭須倒豎,怒目圓睜,厲聲喝道:“燕人張翼德在此,誰來與我決一死戰(zhàn)?”再看對面,滿山遍野,旗幟遮天,陣前一面書有斗大的“曹”字的戰(zhàn)旗正迎風招展。原來是曹操的軍隊列陣在此。

  但見對面那些戰(zhàn)旗被武將的斷喝亂了分寸,出現(xiàn)了一片慌亂。武將又大喝:“張翼德在此,誰與我決一死戰(zhàn)?”對面曹軍的后陣竟出現(xiàn)了混亂。武將見此,又大喊:“戰(zhàn)又不戰(zhàn),退又不退,卻又如何?”話音未落,只見曹軍中有一戰(zhàn)將(夏侯杰)墜于馬下,百萬曹軍如退潮的海水般“嘩”地退后十幾里。同學們知道這個武將是誰嗎?”

  教師分析:張飛!桃園三結(jié)義之一的張飛!對,就是張飛。他在我們的印象中是一個武夫的形象,喝退百萬雄師,倒也不足為奇。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位文人,看他是如何在溫言細語中退卻百萬雄師,使自己的國家免于覆亡的厄運的。 這就是我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燭之武退秦師》主角燭之武。

  二、解題:燭之武是一個人,而秦師,雖然我們不知道具體的數(shù)目,但是就算沒有十萬百萬也有成千上萬吧。一人退一萬人,這可比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牛多了,后者只是把人擋在門外就可以了,而燭之武,本文的主角卻是讓這攻城的幾萬人老老實實的請回家了,這氣魄,這能力,不平常吧!他是怎么退的,是像張飛一聲大吼,用勇退,還是像諸葛亮用自己的智慧智退,這個問題相信我們通過今天的學習之后都會有一個答案的。

  三、相關(guān)知識介紹:

  《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左傳》,大家請看注釋①,《左傳》又稱《左氏春秋傳》,作者左丘明。它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它記敘了東周前期240多年的歷史、經(jīng)濟、軍事、外交等方面的內(nèi)容,既具有研究先秦歷史的史料價值,又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它與《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四、課文講解:

  (1)第一段

  原文: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請全體學生一起朗讀,并回答這一段話主要講了什么?)

  字詞分析:

  1 、實詞:

  1且貳于楚也。 “貳”原為數(shù)詞,這里活用為動詞,屬于此類活用現(xiàn)象,譯為從屬二主。 ○

  2晉軍函陵,秦軍氾南。“軍”原為名詞,意思是軍隊,在這個句子中活用為動詞,譯○

  為駐扎,駐軍。

  2 、虛詞

  1“以其無禮于晉”。“以”是表示原因的連詞,譯為因為。 ○

  2“以其無禮于晉”。“與”是介詞,譯為對。 ○

  譯文:晉文公、秦穆公聯(lián)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并且在與晉國結(jié)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jié)盟。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南。

  教師提問:這一段只有短短的25個字,卻蘊含了豐富的信息,哪位同學能回答一下這一段提供了哪些信息? (學生答,事件:秦晉圍鄭,以及事件的起因)

  教師分析:

  “晉侯、秦伯圍鄭”,兩個超級大國加兵一個弱國,類似于20xx年爆發(fā)的伊拉克戰(zhàn)爭,美英聯(lián)軍進攻伊拉克。且秦國和晉國的關(guān)系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比一般的親密的還要親密,就像夫妻一樣,我們不是常說“秦晉之好”嘛,這關(guān)系可比于美英兩國親密多了;好了,找好幫手了,接下來要弄個師出有名。總不能一聲不吭上來就打吧,理由呢,人家找的很充分,就是“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你看,理由還不只一個,這理由夠充分了吧;“晉軍函陵,秦軍氾南”,這兩處肯定是軍事咽喉之地,從軍事學角度言,秦晉聯(lián)軍是占盡天時、地利、人和,鄭國“危矣”,鄭國呢,它該怎么辦,是舉白旗投降,還是謀

  算著把這兩老大哥給請回去呢?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一下第二段,看鄭國是如何解決這兵臨城下的危機的?

  (2)第二段

  原文: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教師朗讀,并提出問題,請同學們思考一下鄭伯怎么說服燭之武接受任務(wù)的)

  字詞分析:

  1 、通假字:

  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已,通 “矣”,了。)

  2、句式

  1省略句○

  (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 (省略主語“燭之武”)

  ②倒裝句/狀語后置

  佚之狐言于鄭伯。(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句,句意是:佚之狐對鄭文公說。

  3、判斷句○

  是寡人之過也(“??也”表示判斷,“是”為指示代詞,譯為這。)

  4、省略句 ○

  許之。(省略主語“燭之武”。句意是:燭之武應(yīng)許了他。)

  (教師明確譯文)

  譯文:佚之狐對鄭伯說:“鄭國處于危險之中,如果能派燭之武去見秦伯,一定能說服他們撤軍。”鄭伯同意了。燭之武推辭說:“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現(xiàn)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鄭文公說;“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xiàn)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就答應(yīng)了。

  教師提問:鄭伯是怎樣說服燭之武接受任務(wù)的`呢?

  (學生回答,??)

  教師分析:

  在這一段出現(xiàn)了三個人物:佚之狐、燭之武、鄭伯,我們來看一下他們在這一段各有什么樣的表現(xiàn)?這一段主要運用了語言描寫,那我們大家一起來看一下這些語言各自體現(xiàn)了他們怎樣的性格特點。

  ①佚之狐: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A佚之狐對國家所面臨的局勢有非常清晰的認識。這個時候如果貿(mào)然應(yīng)戰(zhàn),無異于是一以卵擊石。所以派遣使者去進行游說才是最佳的選擇。這說明佚之狐頭腦清醒,能夠準確的評估局勢,審時度勢。

  B對于使者的選擇,他認為被鄭文公所冷落的燭之武有勸退秦師的才能。足見佚之狐眼光之獨到,能夠慧眼識英才,充當伯樂。

  C“見秦君”而不是晉君,發(fā)動戰(zhàn)爭的是晉國,秦國與鄭國并無太大的沖突。所以從秦方面入手就較為容易。可見,佚之狐考慮周全,深謀遠慮。

  ②鄭文公:

  “公從之”,——佚之狐的意見很容易被采納,鄭文公決策及時果斷,并且善于采納建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面對燭之武的抱怨推辭,他將錯誤攬到自己身上態(tài)度誠懇。而后,又一針見血指出亡鄭于燭之武也是不利的,可說是軟硬兼施,迫使燭之武答應(yīng)退秦。這樣,一位善于納諫,勇于認錯,善于言辭的君主形象就躍然紙上。

  ③燭之武:

  先是推辭:“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言語中含有抱怨發(fā)牢騷的成分。燭之武長期不被重用,知道國家面臨危難是,鄭文公才任用他。有些不滿的情緒無可厚非。況且鄭文公所指派給他的任務(wù)意義重大,這句話其實也蘊含了試探的意味,可見燭之武的謹慎。

  “許之”,在鄭文公的勸說下,燭之武接受任務(wù)答應(yīng)前往說服秦君,足見其深明大義。既然有退秦師的人才,那么他有時怎么退的呢?接下來進入本文最精彩的環(huán)節(jié)——智退秦師。

  (3)第三段

  原文: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全體同學一起朗讀,并思考問題:燭之武是怎么樣一步步說服秦公的)

  字詞分析:

  1 、實詞

  1“越國以鄙遠”, “鄙”原為邊遠地區(qū),邊疆,為名詞,這里活用為動詞,譯為“把??○

  作為邊境”。

  2“焉用亡鄭陪以鄰”, “陪”,讀beì,增加的意思。 ○

  3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東道主”一詞為古今異義現(xiàn)象,在現(xiàn)代漢語中是請客的主○

  人,而在本句中譯為“東方道路上接待客人的主人。”

  ○4 “行李之往來”, “行李”,一詞為古今異義現(xiàn)象,在現(xiàn)代漢語中是出門時所帶的包裹等,而在本句中譯為出使的人。

  ○5 “共其乏困”,”共”通 “供”, 供給、供應(yīng)。讀gōng ;“乏困”,一詞為古今異義現(xiàn)象,在現(xiàn)代漢語中是疲勞的意思,而在本句中譯為缺少的東西。

  ○6“夫晉,何厭之有”,“厭”通 “饜”,滿足。

  ⑦“即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東”,“西”,名詞作狀語,向東,向西;“封”名詞意動用法,使??成為疆界。)

  ○8 “若不闕秦”,”闕”,動詞使動用法,使??削弱。

  ○9 “闕秦以利晉”, “利”,名詞使動用法,使??獲利。

  10“秦伯說,與鄭人盟”, “說”通“悅”,高興。讀yuè。 ○

  2 、虛詞

  1“將焉取之”,“焉”譯為“于何”,“在哪里”。 ○

  2“唯君圖之”,“唯”是句首語氣助詞,表示希望語氣,譯為“還是”。 ○

  3 、句式

  1省略句 ○

  A 、若舍鄭以(之)為東道主(省略介詞“以”的賓主“之”)

  B 、(燭之武)夜縋而出。

  2、賓語前置句 ○

  “夫晉,何厭之有?”,“有”的賓語“何厭”前置,“之”作為標志。翻譯時要調(diào)整為“有何厭”。

  (譯文:夜晚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上放下去,去見秦伯,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jīng)知道要滅亡了。如果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那就煩勞您手下的人了。越過晉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境,您知道是困難的,您何必要滅掉鄭國而增加鄰邦晉國的土地呢?鄰邦的國力雄厚了,您的國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假如放棄滅鄭的打算,而讓鄭國作為您秦國東道上的主人,秦國使者往來,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所缺乏的東西,對您秦國來說,也沒有什么害處。況且,您曾經(jīng)對晉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應(yīng)把焦、瑕二邑割讓給您。然而,他早上渡河歸晉,晚上就筑城拒秦,這是您知道的。晉國有什么滿足的呢?現(xiàn)在它已把鄭國當作東部的疆界,又想擴張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損秦國,晉國從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國受損而晉國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秦伯高興了,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并派杞子、逢孫、楊孫幫鄭國守衛(wèi),就率軍回國。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9

  知識與能力

  1、了解《左傳》及有關(guān)文學常識。

  2、歸納整理文言文常見字詞、句式。

  3、分析燭之武這一人物形象。

  過程與方法

  1、探究式。引導學生分析探究人物形象。

  3、問題式。梳理故事情節(jié)。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學習燭之武臨危受命,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2、通過燭之武的說話藝術(shù),學會如何與人交流、溝通。

  教學重難點:

  1、體會燭之武退秦的語言藝術(shù)魅力。

  2、分析燭之武的人物形象。

  課時安排:2-3課時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在前兩節(jié)課上,我們已經(jīng)基本疏通了文言字詞,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黑板上展示的這三句話,請三位同學依次翻譯加點字詞和全句

  1、鄰之厚,君之薄也。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今天,讓我們再次走進群雄逐鹿的春秋時期,感受那一段浪潮澎湃的歷史。

  二、整體感知

  如果讓你們依據(jù)標題寫一篇文章文章,你們會寫哪些內(nèi)容。

  1、 為什么退秦師 2、怎樣退秦師 3、結(jié)果如何

  現(xiàn)在,我們一起來看看本文是怎樣展開描寫。請一位同學來朗讀全文。

  三、具體分析

  1、 文章哪句話交代了燭之武退秦師的背景

  秦晉圍鄭

  (問:為何用“圍”而不是“伐” 答:“圍”點出形勢更加危急,一觸即發(fā))

  2、為何秦晉圍鄭

  表面: 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PPT展示春秋時期形式簡圖

  深層:春秋時期,各國之間戰(zhàn)爭頻繁,主張師出有名(比喻做事有充足的理由)。

  真正的目的就是為了吞并鄭國。

  PPT展示秦晉圍鄭形勢圖,問:既然秦晉為盟友,但又駐軍兩地?

  答:1、兩國之間其實還是有一定間隙

  2、為下文給燭之武創(chuàng)造機會,夜訪秦營說秦做鋪墊。

  全班齊讀第一自然段

  快速閱讀第二自然段,找出對燭之武的描寫內(nèi)容

  1、他人舉薦(佚之狐言于鄭伯)

  引導學生將此處對人的描寫歸納到描寫手法中的:側(cè)面描寫

  2、分析燭之武所說的話: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抱怨,不滿的情緒)

  3、先推辭,后答應(yīng)了鄭伯的請求、先推辭,后答應(yīng)了鄭伯的請求

  引導學生將此處對人的描寫歸納到描寫手法中的:正面描寫

  全文中對于燭之武的形象塑造,最多是哪個方面的描寫(語言)

  全班齊讀第三段,分析這一段燭之武所說的話的深層含義,同位之間相互討論

  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設(shè)身處地 消除戒心)

  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亡鄭危秦)

  (舍鄭利秦)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所知也。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晉人無信)

  (何厭之有)

  用一個字概括這三大行為(引導學生):捧 誘 挑

  根本這樣情況出現(xiàn)的原因:利益(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力往)

  4、說秦結(jié)果

  秦:退兵,派兵護鄭

  晉:退兵(不強大,秦鄭結(jié)盟)

  全班齊讀最后一段

  5、再次總結(jié)燭之武形象

  大義 大勇 大智(全班齊讀)

  探究拓展:

  分析《鄒忌諷齊王納諫》與《燭之武退秦師》的藝術(shù)特色(PPT展示)

  燭之武退秦師:以利益得失勸退秦師

  鄒忌諷齊王納諫:借用妻、妾、客的回答,談及國家大事。身份、地位、需求不同,雖答案相同,但由自我感受展開的反思。

  課堂小結(jié):

  通過今天對于文章的梳理和了解認識到了這位有勇有謀有義的燭之武。感受到《左傳》這部作品的藝術(shù)魅力。

  作業(yè)安排:

  配套課后練習

  板書設(shè)計:

  燭之武退秦師

  他人舉薦 (側(cè)面描寫)

  大義

  燭之武 大智 (正面描寫)

  大勇

  教學反思:

  1、 教學過程的主要環(huán)節(jié)相對比較完整,但對于環(huán)節(jié)之間的'邏輯性仍然有待調(diào)整和提高。在今后的教學設(shè)計中,要注意教學流程之間的環(huán)環(huán)相扣。

  2、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課堂內(nèi)容的分配要注意詳略得當,尤其是教學重點部分。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是對于燭之武的人物分析,教學難點是體會燭之武退秦的語言藝術(shù)魅力。但在文本分析中,說秦結(jié)果的安排稍多。

  3、 在提問學生的過程中,語言的精準性有待進一步的提升。

  4、 在分析燭之武的論辯藝術(shù)時,可引導學生對晉候,秦伯的動作,表情等猜想、揣度背后的深意。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10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學習本文精彩的人物語言——說理透辟,善于辭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 2.掌握文章中出現(xiàn)的古漢語常識,注意多義詞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義和用法。

  (二)能力目標

  1.訓練學生古文句讀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假字的準確識別運用

  (三)情感目標

  1.正確認識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臨危受命,不避險阻,只身說服秦君,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2.了解燭之武說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認識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燭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瀾起伏,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

  難點: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對《左傳》的語言特點有所了解。

  解決辦法

  1.注意與已有知識聯(lián)系,初中已學過《曹劌論戰(zhàn)》,對《左傳》有了一些了解,要在此基礎(chǔ)上有所拓展。要使學生有意識地關(guān)注《左傳》在先秦文學史上的地位,并自己參看有關(guān)書籍。

  2.引導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對《左傳》的語言特點有所了解。

  課時安排

  3課時

  學生活動

  1.課前預(yù)習。

  (1)借助工具書,通讀原文。

  (2)參考有關(guān)資料,對《左傳》在先秦文學史中的地位及《左傳》的語言特色有所了解。

  (3)初步了解故事情節(jié),特別注意對燭之武這個中心人物的把握。

  (4)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及難點。

  2.課內(nèi)采用講析與討論相結(jié)合的教學方法。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疏通課文,把握課文的結(jié)構(gòu)。

  2.了解背景知識,作家、作品。

  二、整體感知

  1.解題

  本文選自《左傳》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記公元前630年鄭國燭之武利用秦、晉矛盾,向秦伯分析了當前的形勢,采取分化瓦解的辦法,說明了保存鄭國對秦有利,滅掉鄭國對秦不利的道理,終于說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圍鄭的秦軍,反而派兵保衛(wèi)鄭國,迫使晉國不得不撤兵,從而消除了鄭國的危機。燭之武臨危受命,不避艱險,只身說服秦君,解除國難,表現(xiàn)了他深明大義和捍衛(wèi)國家主權(quán)的使命感,以及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2.時代背景

  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導致事情發(fā)生的原因有二點。其一,鄭國曾二次得罪過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跑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時晉、楚之戰(zhàn)中,鄭國出兵助楚國,結(jié)果城濮之戰(zhàn)以楚國失敗告終。后鄭國雖然即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jié)好,鄭伯甚至與晉侯“盈于衡雍”,但最終沒有感化晉國。其二,晉秦兩國聯(lián)合圍攻鄭國,是因為晉秦都要爭奪霸權(quán),均需要向外擴張,晉國發(fā)動對鄭國的戰(zhàn)爭,自然要尋找這樣得力的伙伴,秦晉歷史上關(guān)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晉聯(lián)合也就必然了。

  3.主要人物介紹

  燭之武是中心人物。雖然“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滿腹的委屈和牢騷,但在國難當頭,深明大義,以捍衛(wèi)國家主權(quán)的使命感只身赴敵營,以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鄭國的危機。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說服了秦伯,具有較強的感染力。

  佚之狐,慧眼識英雄的伯樂。“若使燭之武見秦軍,師必退”,說明佚之狐對燭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夠的了解,對鄭、秦、晉三國的形勢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預(yù)見性。

  鄭伯,勇于自責者。當鄭國所處危險境地,需燭之武退秦師時,燭之武卻流露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的滿腹委屈與牢騷。面對此,鄭伯先是“是寡人之過也”以自責,從諫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揚先抑,設(shè)想假如鄭國滅亡的話,對燭之武也無好處,這種透徹的分析,誠意的表白,終于感動了燭之武,使之臨危受命,義無反顧赴敵營。

  4.本文學習的知識點

  (1)熟悉課文,達到背誦。特別注意把握課文的支撐句:

  ①秦、晉圍鄭,……且貳于楚也。

  ②吾不解早用子,……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③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吾其還也。

  (2)準確分辨一詞多義。如若、論、辭、鄙、微、之等。

  (3)注意通假字:共——供;說——悅;知——智;

  (4)正確把握詞類活用詞。如:鄙、東、西、敝、軍等。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預(yù)習課文

  (1)通讀全文,作必要的閱讀標記,查閱工具書,自行疏通課文。

  (2)標出課文的結(jié)構(gòu)層次。

  (3)了解《左傳》在先秦文學史中的地位,及《左傳》的語言特色。

  2.學生討論,教師小結(jié)。

  討論題:

  (1)燭之武不拘形象從哪些情節(jié)中可以看出?

  (2)從本文的寫作特點中,看《左傳》文學的價值。

  關(guān)于燭之武的人物形象:在第二部分中“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暗寫燭之武在年輕時并沒有得到重用;“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流露出他滿腹的委曲和牢騷。這一情節(jié)的描寫,使在鄭國危于旦夕之際,鄭伯由于佚之狐的推薦看到的一線希望又趨渺茫。鄭伯用自責化解了燭之武的不滿,使他只身卦秦。文章在有張有弛,曲折有致中顯示燭之武不計個人得失,以國家利益為重的愛國精神。

  再有,在燭之武說退秦師的第三部分中,說理透辟,文章的主旨,決定了文章必須著意描寫人物語言,使辭令引人入勝。陳辭先站在秦國的立場上說話“秦、晉圍鄭,鄭既知之矣。”再說明亡鄭只對晉國有利,對秦國有害無益。

  第三部分,燭之武說退秦師。

  燭之武首先向秦穆公承認鄭國處在危亡的境地,把這件事放在一邊不再談。然后一面說明秦國滅鄭則無益而有害,舍鄭則有益而無害。一面舉出事例,說明晉國不可信賴,秦國不應(yīng)與晉國共事,晉國得到鄭國,必將進而損害秦國。燭之武利用秦、晉兩國的矛盾,根據(jù)事理和事實,把秦滅鄭和秦與晉共事的害處分析得十分透徹,終于說得秦穆公不僅撤兵回國,而且留下一部分人助鄭防御晉。

  第四部分,晉師撤離鄭國。

  當晉國的監(jiān)軍秦國成為鄭國的.盟友后,晉侯毅然撤軍。說幫伯而退晉師正是燭之武所要達到的目的。

  三、總結(jié)、擴展

  本文是一篇記述古人辭令的散文。鄭國被晉、泰兩個大國的軍隊所包圍,國家危在旦夕,燭之武奉命說退秦軍。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辦法,一番說辭,使說服了秦君。撤出圍鄭的軍隊,并派兵助鄭國防守,致使晉軍不得已撤退,從而解除了鄭國的危機。這篇文章,贊揚了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能夠臨危受命,不避險阻,只身去說服秦君,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同時也反映了春秋時代各諸侯國之間斗爭的復雜性。

  這篇文章選自《左傳》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記公元前630年鄭國利用秦、晉矛盾,說退秦國圍鄭之師,瓦解秦、晉聯(lián)盟,保住了鄭國的歷史事實。

  《左傳》的文學價值很高,作者善于突出事物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善于用簡潔的語句寫出復雜紛繁的過程。《左傳》對戰(zhàn)爭的描寫尤為出色,它注意從政治上分析各方力量,寫出戰(zhàn)爭的性質(zhì)和起因,并由此在開始便預(yù)示出戰(zhàn)事的勝負。在敘述交戰(zhàn)過程時則詳略有致,曲折生動,形象逼真。《左傳》還善于用精煉的筆墨刻畫出人物的細致動作和內(nèi)心活動,使人物躍然紙上。《左傳》中有許多外交辭令也很出色。這些對后代的文學,特別是對敘事、議論的文字影響甚大。

  本文燭之武的話雖系外交辭令,但說得透徹在理,實事求是,層層深入,簡明得體,令人信服。與戰(zhàn)國時代縱橫家的危言聳聽是不一樣的。《左傳》的作者能用少量文字把這些復雜曲折的意思記載得十分清楚,這種精煉的文筆很值得學習。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在波瀾起伏,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中,把握人物的不同性格特點,把握說理透辟,善于辭令的語言特點。

  二、整體感知

  本文情節(jié)充滿了波瀾,起伏跌宕。雖是一篇說理性的文章,但毫無呆板之意。人物就是在這樣的情節(jié)中展示不同的性格,外交辭令,敘事描寫各盡其妙。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復述故事情節(jié)

  2.導入新課

  (1)從初中已經(jīng)學習的《曹劌論戰(zhàn)》引發(fā)拓展,明確《左傳》在先秦文學史上的地位,提出本課要求,對《左傳》的語言特點要有所了解。

  (2)作家、作品介紹。

  (3)時代背景介紹。

  (4)進入課文內(nèi)容的討論。

  提問:

  全文中心寫了件什么事?故事情節(jié)是怎樣展開的?

  (參考答案)

  全文以燭之武說退秦軍為中心。全文故事情節(jié)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秦、晉圍鄭,既點出了戰(zhàn)事爆發(fā)的原因,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又為下文“燭之武退秦師”埋下了伏筆。

  第二部分,燭之武臨危受命。鄭國君決定通過外交途徑來解除危機,佚之狐向鄭伯推薦了燭之武。鄭伯自責,情真意切感動燭之武,燭之武以國家利益為重,決定只身見秦伯。進而闡述保存鄭國,對秦的好處,利用秦晉的矛盾,指出晉國的貪得無厭,滅鄭之后必然要進犯秦國,使秦國意識到與鄭訂閱盟約不助鄭的危險。終于達到秦鄭為盟有的結(jié)果。

  燭之武奉命說秦,完全是為了鄭國的利益。但在說辭中表現(xiàn)的則是處處為秦國著想。使秦君易于接受。一個面臨亡國之危的小國使臣,面對強大國家的君主,不卑不亢,從容辭令,語言分寸,恰到好處,可見語言藝術(shù)達到的水平。

  關(guān)于從本文的寫作特點,看《左傳》的文學價值。

  本文突出的寫作特點有二。其一,波瀾起伏跌宕有序的情節(jié)展示。其二,說理透辟,善于辭令的語言。從這些特點中,我們可以看到《左傳》較高的文學價值。左傳寫了400多次軍事行動,著名的大戰(zhàn)如城濮之戰(zhàn)、殽之戰(zhàn)、邲之戰(zhàn)、鞌之戰(zhàn)、鄢陵之戰(zhàn)等都寫得非常出色。《左傳》寫戰(zhàn)爭,是放在大國爭霸的背景下來展開的,把描寫的重點放在戰(zhàn)爭的性質(zhì)和起因、戰(zhàn)前的策劃和戰(zhàn)后的影響等上,對戰(zhàn)場的正面交鋒則采用略寫。這樣寫既寫出了某種歷史的必然,也有利于刻畫人物。《左傳》寫戰(zhàn)爭也非常注意謀篇布局,情節(jié)曲折細致,文章波瀾起伏,跌宕多姿。有時在緊張的氣氛中穿插一些生動有趣的情節(jié),使文氣優(yōu)游不迫,搖曳多姿。

  《左傳》是編年體的史書,但在文學上也是不可多得的好作品。它善于刻畫人物,往往通過人物的語言和行動表現(xiàn)人物鮮明的個性,如鄭莊公的陰險虛偽、老謀深算。而且隨著歷史事件的進展,也寫出了人物性格的發(fā)展,如晉文公的成長就是。《左傳》中描寫的人物,形象生動,性格鮮明,善良正直或險惡邪僻,無不惟妙惟肖,宛如明鏡照物,妍媸畢露。語言生動活潑,簡潔精妙,達到著墨少而寓意繁的效果。《左傳》作為一部記載春秋時期歷史的史書,既寫了各國之間的交兵,也寫了各國之間的外事來往。在寫外事交往中,人物極擅外交辭令。《殽之戰(zhàn)》弦高巧遇秦軍的那段講話,名為犒師,實為警告,迫使秦軍不敢輕舉妄動;孟明歸國前明明是表示改日必將興師報仇,卻說“將報君賜”。有理有節(jié)、機智橫生,往往使敵國折服。它語言簡潔,敘事生動,而又變化萬千。這一切,都顯示了它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左傳》無論對后代的史學或文學,都有極大的影響。在史學上,司馬遷繼承并發(fā)展了《左傳》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寫成了文史兼優(yōu)的《史記》。司馬光以《左傳》為法,寫出了著名的《資治通鑒》等。在文學上,《左傳》對后代散文影響尤大,很多散文家都把《左傳》視為文章的楷模。尤其唐宋以后,古文家取法先秦,多摹《左傳》。小說家、戲劇家都從《左傳》吸收營養(yǎng),并從中吸取創(chuàng)作的素材。

  第三課時

  一、明確目標

  總結(jié)全文,歸納文言知識,擴展知識。

  二、整體感知文從秦、晉聯(lián)合出兵圍鄭起,到秦、晉分別撤軍離鄭止,情節(jié)緊湊完整、波瀾起伏,記敘簡潔,重點突出,詳略得當。學習本文,就要著重領(lǐng)會以下幾點:

  1.學習本文精彩的人物語言。

  2.起伏跌宕,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設(shè)計。

  3.有關(guān)古漢語常識。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目標完成過程

  以訓練式,分類歸納有關(guān)古漢語常識

  1.通假字

  (1)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給。句意是:秦國的外交使臣經(jīng)過鄭國,鄭國可以供給他們所缺少的物資糧秣等物。)

  (2)秦伯說。(說,同“悅”。句意是:秦穆公聽了很高興。)

  (3)失其所與,不知。(知,同“智”。句意是:失掉了盟國,不是聰明。)

  2.古今異義詞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一個代詞“夫”與名詞“人”表達:“那個人”之意。今常為一詞,尊稱一般人的妻子。)

  亦去之。(去,離開。今常用于從所在地到別的地方,或過去的時間。)

  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今常用于出門時所帶的包裹、箱子、網(wǎng)籃等。句意是:秦國的外交人員經(jīng)過鄭國,鄭國可以供給他們?nèi)鄙俚馁Y糧。)

  3.一詞多義

  封

  (1)既東封鄭(做疆界,動詞) (2)肆其封(疆界,名詞)

  之

  (1)唯君圖之(代詞,指闕秦以利晉)

  (2)子犯請擊之(代詞,代秦軍)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詞“的”)

  (4)燭之燭(介于姓、名之間的助詞)

  (5)臣之壯也(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其

  (1)君知其難也(他的,代詞)

  (2)吾其還也(表希望的語氣副詞)

  (3)以其無禮(鄭國,代同)

  以

  (1)敢以煩執(zhí)事(拿,介詞)

  (2)以亂易整(用,介詞)

  (3)以其無禮(因,介詞)

  4.詞類活用

  越國以鄙遠。(鄙,名詞作動詞,作為邊邑。句意是,越過別國而以遠處地方為自己的邊邑。)

  既東封鄭。(東,方位名詞作狀語,向東面。句意是,既然晉國把鄭國作為東西的疆界。)

  肆其西封。(西,方位名詞作定語,向西面。句意是:擴展它西面的疆界。)

  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形容詞作動詞,損害。句意是: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傷害他。)

  晉軍函陵。(軍,名詞作動詞,駐扎。句意是:晉軍屯駐在函陵。)

  5.古漢語句式

  (1)判斷句

  鄰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斷。句意是:鄰國的勢力雄厚了,也就是您秦國的勢力削弱了。)

  以亂易整,不武。(否定判斷句。句意是:用自相沖突改變步調(diào)一致,不是威武。)

  (2)倒裝句

  夫晉何厭之有。(賓語前置句。句意是:晉國哪有滿足的時候。)

  佚之狐言于鄭伯。(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句,句意是:佚之狐對鄭文公說。)

  (3)省略句

  許之。(省略主語“燭之武”。句意是:燭之武應(yīng)許了他。)

  敢以煩執(zhí)事。(“以”后省略了賓語“之”〈代亡鄭的事〉。句意是:請拿此事麻煩您的左右。)

  總結(jié)、擴展

  正確把握文言文的文意,并正確進行分析評價,就要掌握評價文意的方法和技巧。這是應(yīng)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了解文章的歷史背景,這對準確地理解,分析和評價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了解作者生平及概況,正確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如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才能做出正確的分析和評價。

  3.從內(nèi)容到結(jié)構(gòu)對文章進行整體把握,這是進行分析評價的基礎(chǔ)。對記敘性的文章,要重點搞清人物、事件,前因與后果,記敘與議論;對議論的文章,要把握文章的觀點,正確理解觀點與材料的關(guān)系。

  4.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具體地歷史地,實事求是地分析作品的思想意義。

  如此,我們才能正確把握文意,并準確進行分析評價。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1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了解《左傳》等文學常識;掌握文中出現(xiàn)的文言現(xiàn)象。

  2、過程與方法

  在熟讀成誦的基礎(chǔ)上,賞析人物形象和寫作技巧。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學習燭之武臨危受命、大智大勇的愛國精神。

  【教學重點】

  積累文言詞語;

  體會《左傳》的語言特點和敘述技巧;

  分析燭之武這一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領(lǐng)會和學習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用伏筆和照應(yīng)的寫作技巧。

  【教學方法】誦讀法、歸納法、合作探究法。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二、解題

  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鄭國做了兩件對不起晉國的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jié)果是楚國大敗。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jié)好。但仍未感化晉國。

  晉國為什么要聯(lián)合秦國攻鄭呢?因為當時秦國也要爭奪霸權(quán),也需向外擴張。發(fā)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zhàn),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間的戰(zhàn)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lián)軍,另一方則是以楚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lián)軍。兩年后,當晉國發(fā)動對鄭國的戰(zhàn)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伙伴。

  秦晉歷史上關(guān)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擴張的欲望,于是秦晉聯(lián)合也就必然了。

  三、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教師范讀并正音

  汜(fán)南 佚(yì)之狐 共(gōng)其乏困 秦伯說(yuè)

  秦軍氾(fàn)南 夫(fú)晉,何厭之有 無能為(wéi )也矣

  若不闕(quē)秦 微夫(fú)人之力不及此 夜縋(zhuì)而出

  杞(qǐ)子 逢(páng)孫 失其所與,不知(zhì)

  2、學生自由朗讀

  四、布置作業(yè)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導入新課

  二、研習課文,疏通字詞句。

  (一)學習課文第一段

  1.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串講課文。

  實詞:禮,禮遇,以禮相待。貳,從屬二主,不忠誠。軍,名詞做動詞用,駐軍。

  虛詞:以,因為。

  句式:“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是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句,“以其于晉無禮,且于楚貳也”。

  2.分析理解

  思考:第一段共五個分句,語言簡練,但字字均很重要,它實際上交代了什么?

  明確:一個弱小的鄭國,同時受到兩個強國的進攻。大軍壓境,國都被圍,氣氛十分緊張。“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說明這次圍鄭主要是晉國為了報復鄭國,與秦國并沒有多大的利害關(guān)系,為下文燭之武說退秦軍埋下伏筆;“晉軍函陵,秦軍汜南”,既然兩國軍隊并沒有駐扎在一起,也就為燭之武的分化瓦解工作提供了可能。“函陵”“汜南”均屬鄭國領(lǐng)土,分別為晉、秦所占,一是說明晉秦聯(lián)軍來勢兇猛,勢不可擋;二是暗示著鄭國有機可乘。

  開篇寥寥數(shù)語,既點出了戰(zhàn)爭爆發(fā)的'原因、敵我雙方力量的對比,又為下文“燭之武退秦師”埋下了伏筆。

  (二)學習課文第二段

  1.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串講課文

  實詞:辭,推辭。

  虛詞:若,假如。猶,尚且,還。已,同“矣”。而,卻。

  句式:“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中“之”是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翻譯時可不翻譯出來。

  一詞多義:

  若 ①如,像:“豈若吾鄉(xiāng)鄰之旦旦有是哉”;

  ②如果:“若使燭之武見秦君”;

  ③人稱代詞“你”:“若毒之手”。

  2.分析理解

  (1)思考:佚之狐的話表明了什么?

  明確:佚之狐向鄭伯推薦燭之武。“國危矣”承上而來,再次強調(diào)鄭國所處的危險境地。“若使燭之武見秦師,師必退”,說明燭之武具備了擔此重任的非凡才能。

  (2)思考:燭之武的推脫之辭以及鄭伯聽后的表現(xiàn)說明了什么?

  明確:“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暗寫燭之武在年輕時并沒有得到重用;“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則流露出滿腹的委屈和牢騷。但是,即使是在“無能為也已”的情況下,仍被委以重任,其才識已可想而知了。面對燭之武的牢騷,聰明的鄭伯沒有表現(xiàn)出絲毫不滿,也沒有給予什么安慰和許諾,而是光用“是寡人之過”自責,從諫如流,情意真切。他的一番誠意感動了燭之武。

  3.教師總結(jié),引發(fā)學生思考

  “文似看山不喜平”,這篇課文充滿了波瀾,顯得生動活潑。如大軍壓境,鄭國危在旦夕,不禁讓人捏著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薦,使鄭伯看到了一線希望。讀者滿以為燭之武會順利出使敵營,挽狂瀾于既倒,誰知他卻因長期得不到重用而“辭曰”,使鄭國的希望又趨渺茫。鄭伯的自責,也增添了文章的戲劇性。

  (三)學習課文第三段。

  1.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串講課文。

  實詞:縋,用繩子拴著人(或物)從上往下送。敢,敬辭。執(zhí)事,對對方的敬稱。鄙:以……為邑。陪,增加。東道主,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行李,出使的人。封,以……為邊界。肆,延伸。濟,渡過。

  虛詞:以,來。

  通假字:闕,同“缺”,損害。 說,同“悅”,喜悅。

  一詞多義:

  夫:①發(fā)語詞:夫晉,何厭之有

  ②男人:遂子孫荷擔者三夫

  ③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理解分析

  (1)思考:燭之武為什么一見到秦伯就說“鄭既知亡矣”?

  明確:燭之武采用了先抑后揚的辦法。一上來,使秦伯認為燭之武完全是站在秦國的立場上。這就引起秦伯對燭之武的好感,愿意聽燭之武把話說完,這就為進一步說服秦伯提供了可能。

  (2)思考:燭之武為什么能成功說服秦君?

  (僅提出問題,引發(fā)思考,下節(jié)課具體討論)

  (四)學習課文第四段

  1.在教師指導下,串講課文。

  實詞:敝,損害。與,結(jié)交,親附。

  虛詞:以,用。其,表商量語氣,還是。

  通假字:知同“智”,明智。

  一詞多義:

  微 ①隱約地:微聞有鼠作作索索

  ②假如沒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③細小:防微杜漸

  之 ①到:輟耕之壟上

  ②助詞“的”:是寡人之過也

  ③代詞:子犯請擊之

  2.分析理解

  思考:子犯請求攻擊秦軍,在盟友變敵友的情況下,晉文公為什么不愿向秦軍進攻?

  明確:晉文公是一個講恩情、講仁義、講智謀的人。在盟友變敵友的情況下,晉侯并沒有感情沖動,而表現(xiàn)出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這種隱忍不發(fā)、隨機應(yīng)變的胸懷和謀略,正是晉文公終成霸業(yè)的根本原因。

  三、布置作業(yè):總結(jié)本課文言知識

  第三課時

  一、復習鞏固、導入新課

  二、分組總結(jié)文言現(xiàn)象

  (一)通假字: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已,通 “矣”,了。)

  (2)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共,通 “供”, 供給、供應(yīng)。讀gōng)

  (3)夫晉,何厭之有 (厭,通 “饜”,滿足。)

  (4)秦伯說,與鄭人盟 (說,通“悅”,高興。讀yuè。)

  (5)失其所與,不知 (知,通 “智”,明智,聰明。讀zhì)

  (二)古今異義

  ①行李之往來 (行李,古義:出行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

  ②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以為,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

  (東道主,古義: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今義:請客的主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義:那人;今義: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三)一詞多義

  封 :

  (1)既東封鄭(做疆界,動詞) (2)肆其西封(疆界,名詞)

  之 :

  (1) 唯君圖之 (代詞,指闕秦以利晉)

  (2)子犯請擊之 (代詞,代秦軍)

  (3)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詞“的”)

  (4)臣之壯也 (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其:

  (1)君知其難也 (他的,代詞)

  (2)吾其還也 (表希望的語氣副詞)

  (3)以其無禮 (鄭國,代同)

  以:

  (1)敢以煩執(zhí)事(拿,介詞)

  (2)以亂易整 (用,介詞)

  (3)以其無禮 (因,介詞)

  (四)詞類活用

  1.名詞作狀語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東:在東邊。

  夜縋而出 夜:在夜里。

  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 朝、夕:在早上,在傍晚。

  2.名詞活用作動詞

  晉軍函陵 軍:駐軍。

  越國以鄙遠 鄙:作為邊邑。

  既東封鄭 封:疆界,這里作動詞。

  與鄭人盟 盟:訂立盟約。

  3.動詞活用作名詞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 賜:恩惠

  4.動詞的使動用法

  燭之武退秦師 退:使……退。

  若亡鄭而又益于君 亡:使……亡

  5.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共其乏困 乏困:缺少的東西。

  6.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損害

  (五)特殊句式

  1、判斷句

  ①是寡人之過也 (“……也”表示判斷)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斷)

  2、省略句

  ①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汜南(省略介詞“于”)

  ②(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 (省略主語“燭之武”)

  ③若舍鄭以(之)為東道主(省略介詞“以”的賓主“之”)

  3、倒裝句:

  ①賓語前置句

  夫晉,何厭之有?(“有”的賓語“何厭”前置,“之”作為標志。)

  ②狀語后置

  以其無禮于晉(介賓短語“于晉”作狀語,后置,翻譯時要調(diào)整為“于晉無禮”)

  且貳于楚也(于楚從屬── 同上)

  佚之狐言于鄭伯(于鄭伯言── 同上)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同上)

  三、問題探究

  1、學生齊讀第二自然段燭之武的語言,并思考:燭之武是用哪些事實和事理說服秦伯的?

  學生自由發(fā)言后,教師板書總結(jié):

  當前:越國鄙遠論——言地域政治

  亡鄭陪鄰論——言利益分配

  舍鄭有益論——言兩國邦交

  過去:過河拆橋論——言歷史糾葛

  未來:晉國擴張論——言爭霸現(xiàn)實(最關(guān)鍵)

  2、晉軍為何不愿向秦軍進攻?

  明確: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弊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

  3、燭之武形象分析。

  學生討論,教師明確:深明大義,不卑不亢,能言善辯,有捍衛(wèi)國家主權(quán)的使命感。

  四、總結(jié)本文的寫作特色

  1.伏筆與照應(yīng)

  這篇課文雖短,但在敘述故事時,卻能夠處處注意伏筆與照應(yīng)。例如,在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時,說是“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說明秦、鄭并沒有多大的矛盾沖突。“晉軍函陵,秦軍?錟稀保?為下文燭之武“夜縋而出”,出使并說退秦軍埋下了伏筆。“夜縋而出”照應(yīng)了開頭的“秦、晉圍鄭”,“國危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應(yīng)了上文秦、晉雖是聯(lián)合行動,但貌合神離,既沒有駐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動也不需要通知對方,這就為秦、鄭聯(lián)盟提供了條件。

  2.波瀾起伏

  這篇課文充滿了波瀾,顯得生動活潑。如,大軍壓境,鄭國危在旦夕,不禁讓人捏著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薦,使鄭伯看到了一線希望。讀者滿以為燭之武會順利出使敵營,挽狂瀾于既倒,誰知他卻因長期得不到重用而“辭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鄭國的希望又趨渺茫。鄭伯的自責,也增添了文章的戲劇性。再如,秦國退兵后,子犯建議攻打秦軍,秦、晉關(guān)系頓時又緊張起來。晉公講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場虛驚。課文有張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藝術(shù)感染力。

  3.詳略得當

  這篇課文主要是表現(xiàn)燭之武是怎樣說退秦師的,所以重點放在燭之武的說辭上。對“退秦師”的前因后果,只作簡略交代。在燭之武“夜縋而出”的前后,鄭國君臣和百姓是怎樣焦急地等待燭之武的消息,秦國君臣又是以怎樣的場面和驕橫態(tài)度接待這位即將亡國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筆墨塑造燭之武的形象,從而做到繁簡得當,層次井然。

  五、課堂總結(jié)

  六、布置作業(yè)

  七、板書設(shè)計

  八、教學反思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12

  [學習重點]

  1、了解《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的概況。重點了解《左傳》作為先秦歷史散文杰作的基本內(nèi)容和語言特色。

  2、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的知識,以培養(yǎng)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學習難點]

  1、掌握正確誦讀方法,養(yǎng)成閱讀文言文的良好習慣,在課余拓展遷移中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燭之武智退秦師的政治活動,鑒賞燭之武的嫻熟而精要的外交辭令。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雜談

  〖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shù),促進高中語文教學〗

  借助示意圖形投影,使學生學得易學得好:

  運用圖片投影,利用具體、直觀的圖形;輔助教學,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文言文教學中,常涉及古地理等文化常識,學生對此較陌生,給理解課文造成了障礙。如《燭之武退秦師》一課記敘的是春秋時期秦晉鄭之間一場即將爆發(fā)的戰(zhàn)爭。如果學生清楚秦晉鄭三國的地理位置,那學起課文來就容易得多了,所以,在新課導入時投影《秦晉鄭地形示意圖》,加上教師的導語,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又化難為易了。

  〖讓教案預(yù)設(shè)富有彈性〗

  對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作出思考:

  傳統(tǒng)“教案”中,教師是本著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從教的角度出發(fā),設(shè)計教學過程。“學案”中則必須將學生放在首位,對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作出思考。如學生學習《拿來主義》時可能會問:為什么法國的香粉、美國的電影也會使人產(chǎn)生恐怖?學習《燭之武退秦師》會問:為什么佚之狐認為“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學生能提出這些問題是十分可貴的,這說明他們認真地鉆研過課文。同時,他們對解決這些問題也就充滿了期待。如果教師只是看看教參、讀讀課文是發(fā)現(xiàn)不了或者說估計不出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的,因此必須站在學生學的角度去思考:哪些是注釋中沒有或解釋得不清楚的,哪些是容易引起懷疑的,哪些是容易激發(fā)學生聯(lián)想從而產(chǎn)生較高層次的問題的……“學案”中對學生的提問準備得越充分,上課就越從容,而問題能當場得到解決,反過來又促進學生自學的積極性,形成良性循環(huán)。這樣的課堂,就是互動的、活潑的、充滿靈氣的。

  〖自主、合作、探究──新課標下語文閱讀教學初探〗

  學生成為自主學習者:

  閱讀教學往往容易走入“以教師的教代替學生的學”的誤區(qū),其結(jié)果是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吃力,因為課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tài),知識掌握勢必不牢。所以閱讀教學要避免“滿堂灌”,應(yīng)倡導自讀──質(zhì)疑──討論,強調(diào)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中心,讓學生自己去探究課文,發(fā)現(xiàn)問題,然后通過師生互動,相互討論,最后解決問題。教師不必顧慮這樣組織教學會影響教學進度,也不要擔心自己準備的知識沒有全部傳授給學生,關(guān)鍵要看學生的思維是否在課堂中得以充分的發(fā)揮,學生的能力是否在課堂中得到培養(yǎng)和提高。這里的學生自讀不是盲目的自讀,而是有針對性的閱讀,是教師提出有關(guān)知識讓學生進行重點閱讀,或是讓學生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疑難問題。自讀、質(zhì)疑的過程是學生探索、研究的過程,討論的過程是使探索、研究形成結(jié)論的過程,這樣的教學,才能最大程度上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自主學習不僅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積極主動去掌握知識,而且會發(fā)現(xiàn)教師發(fā)現(xiàn)不了的問題,將課堂教學引向深入。如《燭之武退秦師》一文的教學中,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東”和“西”是否都可以理解為名詞作狀語?(提出問題的學生認為這兩個詞的用法有區(qū)別)。這個問題問得很深入,是學生探索研究閃出的思維火花。許多參考資料上都認為“東”和“西”是名詞作狀語,課文注釋“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往西擴大邊界”也有視它們?yōu)槊~作狀語的傾向。但深入探究句子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這兩個詞在用法上確有區(qū)別:“封”,名詞作動詞,解釋為“把鄭國當作邊境”,“東”放在動詞之前,理解為名詞作狀語,但“又欲肆其西封”中,“西”處在動詞之后,名詞之前,把“西”也理解為名詞作狀語,理由不充分,這里的“西”實際上就是名詞修飾中心語,充當定語,此處“西”沒有活用現(xiàn)象。

  因此在閱讀教學應(yīng)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激發(fā)其學習興趣,調(diào)動其持久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了解自己,了解學習的對象,根據(jù)各自的特點和需要,調(diào)整學習心態(tài)和策略,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

  〖教學互動:增強語文教學藝術(shù)氛圍〗

  靠表演圓一段夢想:

  只有讓學生主動閱讀、主動感悟和主動評判,才能透過語言文字,透過作品,透過故事梗概,深入地感知大千世界中千奇百怪的人物心理,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悲歡離合的各種情感。

  當代中學生多有追星的現(xiàn)象,他們崇拜的無非是明星們的演技、風度和氣質(zhì),以及觸動他們心靈、唱出他們心聲的表演內(nèi)容。他們情不自禁地模仿著、向往著,做著一個個多姿多彩的夢。針對學生有表演的渴求,就要給他們表演的機會。

  表演形式是多種多樣的:配樂詩朗誦、即席演說、分角色朗讀、舞蹈、小品、相聲、課本劇、歌唱、講故事、說評書等等,可根據(jù)授課內(nèi)容作適當?shù)陌才藕驼{(diào)整。學生把題海游弋、高考獨木橋的艱辛變成表演的快樂,為了表演,他們細心地查著字典、詞典及各種資料;為了表演,他們分析討論著文章語言的意蘊,揣摩著人物的心理、動作和表情,那種“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的“苦”字早已變成一件樂事,以學為樂,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在教學《燭之武退秦師》一文時,讓兩個同學上臺用白話表演燭之武說退秦伯的過程,原文只有一句“秦伯說,與鄭人盟”,表演者(秦伯)將大手一揮,言辭鏗鏘地說:“好!秦國馬上與鄭國結(jié)盟。”這里的動作和語言看似平淡無奇,但仔細研讀后才發(fā)現(xiàn),他的這個突破可謂妙絕:其一,體現(xiàn)了燭之武憑“三寸不爛之舌”勸說秦伯,效果之好,達到了令秦伯當即立斷地與盟友晉文公分道揚鑣的地步;其二,體現(xiàn)了秦伯作為一個君王的銳利眼光和在勸說中對國際國內(nèi)形式的正確把握;其三,體現(xiàn)了秦伯畢竟不是一個剛愎自用的國君,這正是后來秦國不斷發(fā)展壯大的原因。

  這樣的突破,老師當場給予肯定。經(jīng)過了表演之后,還應(yīng)該引導學生:高超的表演才能可以初步從模仿電影電視開始,逐步學會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感悟社會和人生,努力在生活與作品的坐標系里找到讀書與自我的位置。最終超越于作品之外和自我之上,表演出一種真真實實的生活。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反思

  下面是我跟大家分享的《燭之武退秦師》教學反思,當時在教這篇文言文的時候發(fā)現(xiàn)的問題,今天來跟大家分享下。

  作為高中第一篇文言文教學,這對于學生而言是有學習難度的,主要是因為學生的初中語文在教學上沒有對語文語法進行落實,學生基礎(chǔ)相對薄弱,這使得我們高中的語文教學顯得很被動,不利于高中語文教學內(nèi)容的縱深開展。同時,作為新教師缺少初中的教學準備,很難做到把初高中的教學有效的聯(lián)系起來,這樣在教學中就需要注意把握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以此優(yōu)化自己的教學設(shè)計,力求做到知識點的不遺漏及知識點的銜接。

  為了更加細致的分析自己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和內(nèi)容,下面,我簡要的列出本課的教學設(shè)計思路,如下:

  1、首先進入文本,讓學生分成男生、女生兩大組進行朗讀,并進行對比、點評。從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語文課的特色少不了朗讀,這是在我的教學設(shè)計中要突出的一個重點,“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尤其是文言文的學習,也需要重視語文的語感培養(yǎng),同時在閱讀中提煉出文章的內(nèi)容,鍛煉口語表達能力。

  2、《燭之武退秦師》這篇文章中,我抓住一個線索——就是:退!主要分為四個步驟,即①為什么要退? ②誰去退? ③怎么退? ④退的結(jié)果如何?從這個角度走進文本,進而深入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作品分析等等。

  3、在課文進行到最核心內(nèi)容,即燭之武怎么退秦師這一部分時,又要求學生繼續(xù)朗讀課文,并且我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了相應(yīng)的語氣,節(jié)奏,感情基調(diào)等方面的提示信息,請同學們根據(jù)提示進行朗讀訓練。

  4、本課教學設(shè)計中的重點就是討論燭之武能夠說退秦師所運用的游說藝術(shù)。深入分析燭之武說服秦君的三點理由,注意引導學生思考,能夠更深入的把握文章的主題,并且理解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這種謀略的存在的出發(fā)點和原因等等。可以適當?shù)臄U展,目的是引導學生從中能夠有自己的思考。

  5、最后講到晉文公被迫退兵,分析其退兵的最根本原因,從中歸納總結(jié)主旨,引導學生把握敘事結(jié)構(gòu)。進而從課文學習中得到些體會,如寫作中,或者口語表達中能夠?qū)W以致用。

  到這里,這是在匯報課設(shè)計中所希望展示的所有教學內(nèi)容。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的問題如下:

  1、教學在備課過程中應(yīng)始終圍繞著三維目標的實現(xiàn),不僅要備教案,備教材,更主要的就是備學生。所以教師應(yīng)明確教學目的而實施教學計劃,盡管這是一堂教學匯報課,但是卻不應(yīng)該因此打亂學生學習和接受的習慣,教學過程中切忌過急、過快的完成課堂教學任務(wù)為主,和忽略了學生學習效果的反饋。即我在本節(jié)課授課中應(yīng)以學生為主體,而不是作為我的展示為主,忽略了對學生文言文基礎(chǔ)知識的滲透,這使得學生在學習和理解文言文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一些問題和困惑。

  改進計劃:在今后的文言文教學之前,重點的是梳理課文中出現(xiàn)的文言文基礎(chǔ)知識點的講解,并且重視總結(jié)歸納,給學生建立知識點之間的鏈接,同時適當?shù)难a充現(xiàn)代漢語語法知識,給學生打好文言文學習的基礎(chǔ)。

  2、在本課的設(shè)計中,圍繞一個“退”的線索開展教學,雖然看上去目標非常的突出,教學思路很清晰,但是我卻忽略了教學中應(yīng)該注意的一個問題,就是教學重難點的把握。在課堂教學中過于追求形式上的完美,而忽略了文言文教學的重點是以字詞為主,以講解文言知識為核心,進而擴展文學知識和文化知識的理解。所以,我的設(shè)計中課堂結(jié)構(gòu)分配不盡合理,應(yīng)該把教學中關(guān)于“退”的幾個不重要的問題一筆帶過,因為不是重點,也不是考點,甚至可以跳過不講,不占用學生寶貴的課堂時間。進而把文言知識點串聯(lián)在課文教學的設(shè)計中,并力求當堂消化。同時,在課堂設(shè)置中應(yīng)以教學目標為基礎(chǔ),“一課一得”便是收獲,不求多、不求泛、而求透徹,應(yīng)充分體現(xiàn)語文教學的特色,一堂課應(yīng)以基礎(chǔ)的文言知識教授為主體。在此基礎(chǔ)上,進行拓展教學,而不應(yīng)喧賓奪主,把語文課變成歷史課。

  改進建議:在我今后的文言文教學中,要以學生為本位,優(yōu)化課堂結(jié)構(gòu),細化每一個步驟。在課堂教學時間安排上要做到突出重難點,這部分要多花時間講解,并且注重學生的吸收和理解。而相對不重要的知識點,教學中應(yīng)簡要的概括和總結(jié),進行一下梳理,要求學生識記即可,不要在這部分的教學內(nèi)容花費太多時間,導致課堂教學低效率。

  3、我在課堂教學中,低估了學生的學習能力,設(shè)置了太多的小問題,使得課堂環(huán)節(jié)重點不明晰。有些問題實質(zhì)是無效的提問,并且問的太細小就顯得零碎,沒有整體感。

  改進步驟:今后在備課中要注意多設(shè)置大問題,并且組織好自己的`過渡語言,使得上一個問題和下一問題間能夠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逼近。如:通過改變課堂設(shè)置的角度,在文章的核心部分“如何退”這一問題上,可以通過對人物形象的分析來解決問題。讓學生多說,多思考,適當?shù)慕o予補充。切忌以自我思想為導向引導學生說出教師心中的標準答案,不要太多的分析“策略”問題,限制了學生的個性化解讀。

  4、要注重實現(xiàn)傳統(tǒng)課堂與有多種課程資源整合的課堂間有效的結(jié)合,要注意度的把握和恰當?shù)倪\用。多媒體資源是很好一個輔助教學的手段,但不是主體,并且不同的課型有不同的要求,要明確并不是什么課都適用,所以教學應(yīng)有一個清楚的認識,運用的好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這一問題中,我曾經(jīng)接觸過中學語文教學名師程翔,他的觀點就是在某些情感類的文章教學中,有時候反而是傳統(tǒng)課堂的教學效果更理想,不希望用外在的教學資源肢解了對課文情感的把握和理解,破壞了教學情境和氣氛。而對于類似說明文一類文章的教學時,因為學生缺少直觀的形象認識,缺少體驗和感悟等,可以借助多種教學資源豐富學生的感官,進而更好的使學生深入理解文本,達到教學效果。那么,經(jīng)過評課后,我也在思考,到底文言文的教學是應(yīng)更適合哪一類的課堂?我也學習老教師的經(jīng)驗,學習同事的教學方法,并且在后面的文言文教學中實踐探索,我認為如果能夠較好的設(shè)計一個多媒體課件,在文言文教學中效果比傳統(tǒng)課堂,即以教師主導走進文本的效果更好。當然,這一點還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總結(jié),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過早下結(jié)論。

  好處是:一、在多媒體等資源的輔助下,可以有利于教師展示已經(jīng)梳理出來的知識點,給學生直觀的展示,更容易把握重難點。二、在課堂中合理的運用,可以使課堂不那么沉悶,讓學生多種感官受到刺激,保持注意力,激發(fā)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三、教師在講授過程中,可以更好的把握教學思路,從而促使目標的實現(xiàn)等等。

  要注意的是:一、課件上展示的是教師的教學思路,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經(jīng)過學生的談?wù)摵螅處熥詈蠼o予糾正和指導。所以,課件上不要展示出標準答案。二、教師的現(xiàn)代教育技術(shù)水平的運用能力,課件怎么樣才能更有效的輔助教學?是漂亮?是色彩、花樣多變?是字體復雜?……所以,教師要加強自己媒體資源運用的技術(shù),才能設(shè)計出為課堂服務(wù)的好的教學資源。

  5、還有一些就是語速的把握,教態(tài)的自然,板書的設(shè)計等問題也要在今后的教學中更加規(guī)范化,把功夫用在平時,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來夯實自己的教學基本功,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成長起來。

  最大的感悟是:通過一節(jié)課的教學匯報,深感肩上的擔子重了,教師是靈魂的工程師,要想干好這份工作,除了熱愛還遠遠不夠,更要學會專研。所以,作為新教師本身缺乏經(jīng)驗,有諸多的不足,那么在今后的工作中更應(yīng)該努力加強自己的業(yè)務(wù)能力和業(yè)務(wù)水平。把這份職業(yè)變成事業(yè),變成興趣,變成自己孜孜不倦追求的理想。放下繁雜的思想包袱,靜下心好好的投入到教學工作中,要不斷學習,在學習中成長。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13

  一、學習目標

  1、正確理解文中詞語的含義,尤其是下列十五個詞語:

  貳、軍、辭、鄙、陪、行李、共、濟、肆、闕、說、若、夫、微、之。

  歸納其中四個詞語的義項:

  若、夫、微、之。

  2.弄清楚課文所記事件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jié)果。

  3.準確理解和把握燭之武說退秦師的原因。

  4.朗誦全文。

  二、學習重點

  1.積累文言詞語知識,培養(yǎng)閱讀能力。

  2.賞析作者刻畫和表現(xiàn)燭之武思想性格的藝術(shù)手法。

  三、背景分析

  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魯僖公三十年)。在這之前,鄭國有兩件事得罪了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魯僖公二十八年)的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jié)果城濮之戰(zhàn)以楚國失敗而告終。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子人九出使晉國,與晉結(jié)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晉侯及鄭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終也沒能感化晉國。晉文公為了爭奪霸權(quán)的需要,還是在兩年后發(fā)動了這次戰(zhàn)爭。

  晉國為什么要聯(lián)合秦國圍攻鄭國呢?這是因為,秦國當時也要爭奪霸權(quán),也需要向外擴張。發(fā)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zhàn),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戰(zhàn)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lián)軍,另一方則是以楚國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lián)軍。兩年后,當晉國發(fā)動對鄭國的戰(zhàn)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伙伴。秦晉歷史上關(guān)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這時的秦也有向外擴張的愿望,所以,秦晉聯(lián)合也就必然了。

  四、學法指津

  學習這篇課文,可用五個字來概括,這就是:讀、解、辨、理、誦。

  讀:朗讀課文,這是最基本的一步。要讀準字音、讀通順句子,可多讀幾遍,把文章讀流暢,并對課文內(nèi)容有個大致了解。

  解:理解詞語,可與讀同步進行。要認真查看課文注釋,必要時還應(yīng)翻閱有關(guān)字(詞)典,以準確把握有關(guān)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辨:分辨詞義。要利用學過的有關(guān)知識,結(jié)合具體語境,認真分析比較,對文中的一些多義詞作義項歸納。

  理:梳理課文。可根據(jù)本文主要人物和事件,依據(jù)文章順序思考下列問題。

  1.本文記敘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課文題目即是。由此可加深對文章題目作用的理解。)

  2.主要人物(燭之武)是在什么情況下”出場”的?(是在秦晉兩個大國圍攻一個小小的鄭國,鄭國面臨覆滅的危險情形之下,鄭大夫佚之狐向鄭伯推薦他去見秦伯,以退秦師。)

  3.燭之武為什么能臨危受命?(一是鄭伯態(tài)度誠懇,勇于自責,并曉之以理;一是燭之武深明大義,有愛國思想且腹有良謀、成竹在胸。)

  4.燭之武為什么能夠說服秦伯退兵呢?(主要是燭之武善于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言談中又似乎處處都在為秦國的利益著想,從而打動了秦伯,讓秦怕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見。)

  5.晉文公為什么不愿向秦軍進攻呢?(主要是晉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隱忍不發(fā),隨機應(yīng)變。因為如果這時進攻秦軍,晉軍就有可能處于腹背受敵的不利境地。而由此,也就證明了燭之武說退秦師的成功。)

  賞:欣賞特色。這篇文章最有特色之處就是描寫燭之武說服秦穆公退師的那段話,為此,可思考如下幾個問題:

  燭之武是怎樣一步步說服秦穆公的?這說明他具有哪方面的突出才能?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寫人物語言方面達到了什么水平?

  點撥:燭之武為了說服秦穆公退師,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戰(zhàn)術(shù),大體說來分為五步:

  第一步:欲揚先抑,以退為進(鄭知之矣)。

  第二步:闡明利害,動搖秦君(鄰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著想,以利相誘(君亦無所害)。

  第四步:引史為例,挑撥秦晉(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測未來,勸秦謹慎(唯君圖之)。

  這段說辭,只有125字,表現(xiàn)出燭之武高明的心理戰(zhàn)術(shù)和精彩的外交辭令。他看準了秦晉聯(lián)合攻鄭各有所圖,而若取鄭則客觀上只會對晉有利,而對秦不僅無利,還會招禍。若秦穆公明白了這一層,就很可能反過來棄晉幫鄭,燭之武抓住了秦穆公這一心理、曉之以利害,終于打動了對方。而燭之武的說辭更妙之處在于他心里處處為鄭著想,但口口聲聲說的是為秦,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說辭,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層層緊逼,句句打動對方,顯示出極強的說服力。

  這說明作者在描寫人物語言方面,尤其是在描寫外交辭令方面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誦:朗誦全文。朗誦既是學習文言文的手段,也可以說是目的之一。通過背誦可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包括字詞句和內(nèi)容特點等),同時也可增強文言文語感和積累文言文素材,為提高閱讀文言文能力奠定基礎(chǔ)。要注意,應(yīng)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朗誦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五、課文研讀

  (一)第一段。

  1、基礎(chǔ)知識。(1)給下面加點字注音。

  且貳于楚也。(èr)秦軍汜(fàn)南

  (2)解釋下面加點詞。

  ①以其無禮于晉因為。(因為)(禮遇,以禮相待。)

  ②且貳于楚也(從屬二主)

  ③晉軍函陵(軍,名詞做動詞用,駐軍。)

  (3)“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是什么句式?答: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句。

  2、課文分析。

  這一段寫秦、晉圍鄭。共有五個分句,語言簡練,從情節(jié)發(fā)展上看,從兩個方面為下文作了鋪墊。這兩方面的情況是:

  ①這次圍鄭,晉國為了報復鄭國,與秦國沒有多大利害關(guān)系,為燭之武退秦師埋下伏筆。

  ②兩國軍隊沒有駐扎在一起,也就為燭之武的說服分化提供了有利條件。

  (二)第二段。

  1、基礎(chǔ)知識。

  (1)給下面加點字注音: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yì)

  (2)解釋下面加點詞。

  ①豈若吾鄉(xiāng)鄰之旦旦有是哉(如,像)

  ②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如果)

  ③若毒之乎(人稱代詞“你”)

  ④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推辭)(尚且,還)(同“矣”)

  (3)翻譯下面句子。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我年輕力壯的時候,尚且趕不上別人。)

  2、課文分析。

  這段寫燭之武同意“見秦君”。俗話說:“文似看山不喜平。”請說明這一段如何寫得波瀾起伏,曲折生動的。(字數(shù)不超過150個字)

  秦晉大軍壓境,鄭國危在旦夕,不禁讓人捏著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薦,使鄭伯看到了一線希望。讀者滿以為燭之武會順利出使敵營,說服秦軍,誰知他卻因長期得不到重用而推辭,使鄭國的希望又趨渺茫。鄭伯的自責,感動了燭之武,他終于以國家利益為重,答應(yīng)“見秦軍”。

  (三)第三段。

  1、基礎(chǔ)知識。

  (1)給下面加點字注音。

  夜縋而出(zhuì)

  (2)解釋下面加點詞。

  ①夫晉,何厭之有(代詞,那)

  ②遂子孫荷擔者三夫(男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那)

  ④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啊)

  ⑤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句尾語助詞)

  ⑥焉用亡鄭以陪鄰(何必)

  ⑦若不闕秦,將焉取之(哪里)

  ⑧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供其乏困(東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出使的人)(供,供給)

  (3)說明下面加點詞的活用特點。

  ①越國以鄙遠。

  鄙:名詞作動詞,當作邊邑。

  遠:形容詞作名詞,遙遠的地方。

  ②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闕:使動用法,使減少。

  ③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封:使動用法,使之為邊界。

  2、課文分析。

  (1)燭之武為什么一見到秦伯就說“鄭既知亡矣”?

  燭之武采用了先抑后揚的辦法。一開始,燭之武使秦伯認為燭之武完全是站在秦國的立場上。這就引起秦伯對燭之武的好感,愿意聽燭之武把話說完,這就為進一步說服秦伯提供了可能。

  (2)燭之武說服秦退兵最重要的理由是什么?請予以概括。(不超過20個字)

  亡鄭只對晉國有利,對秦國有害無益。

  (3)除上述理由之外,燭之武說服秦退兵的理由還有什么?請予以歸納。

  ①保全鄭國有利于秦,”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②晉國曾對秦國忘恩負義,過河拆橋。

  (四)第四段。

  1、基礎(chǔ)知識。

  (1)解釋下面加點詞。

  ①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因為)

  ②以亂易整,不武。(用)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損害)

  ④失其所與,不知(結(jié)交)(智)

  ⑤吾其還也(表商量語氣,還是)

  2、課文分析。

  晉文公為什么不愿進攻秦軍?

  晉文公是一個講恩情、講仁義、講智謀的人。在盟友變敵友的情況下,晉侯并沒有感情沖動,而表現(xiàn)出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這種隱忍不發(fā)、隨機應(yīng)變的胸懷和謀略,正是晉文公終成霸業(yè)的根本原因。

  附譯文:

  九月十三日,晉文公聯(lián)合秦穆公圍攻鄭國,因為鄭文公曾對晉文公無禮,而且還依附楚國。這時晉軍駐扎函陵,秦軍駐扎汜水之南。佚之狐向鄭文公說:“國家危險了,如果派燭之武去見秦君,秦國軍隊一定會撤退。”鄭文公聽了他的意見。燭之武推托說:“臣在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xiàn)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鄭文公說:“我沒有及早重用您,現(xiàn)在危急時才來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答應(yīng)了。

  當夜把燭之武用繩子從城墻上墜下去。見到秦穆公,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jīng)知道就要滅亡了!如果鄭國滅亡對您有好處,那就值得煩勞您的左右。越過其他國家而在遠方設(shè)置邊邑,您知道這是很困難的。哪能用滅鄭來加強鄰國呢?鄰國實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滅鄭國而使它成為您東方道路上的`主人,貴國使臣來往經(jīng)過,供應(yīng)他們的食宿給養(yǎng),這對您也沒有壞處。再說您也曾經(jīng)施恩于晉惠公,他答應(yīng)給您焦、瑕兩地,可是他早晨剛剛渡河回國,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這是您所知道的。那個晉國,哪里有滿足的時候?它既以鄭國作為東邊的疆界,又要擴張它西邊的疆界,如果不損害秦國,它到哪里去奪取土地呢?損害秦國而有利于晉國,希望您還是多多考慮這件事。”秦伯很高興,與鄭國訂立盟約,委派杞子、逢孫、楊孫戍守鄭國,自己就率軍回國。

  晉國大夫子犯請求襲擊秦軍。晉文公說:“不可,如不是秦國國君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這個地步。依靠過別人的力量而去損害別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國,是不智;用沖突來代替聯(lián)合,是不武。我們還是回去吧。”于是晉國的軍隊也撤離了鄭國。

  《燭之武退秦師》要點

  (一)、詞類活用

  (1)且貳于楚也

  (2)晉軍函陵,秦軍汜南

  (3)臣之壯也

  (4)今老矣

  (5)越國以鄙遠

  (6)鄰之厚,君之薄也

  (7)共其乏困

  (8)君亦無所害

  (9)且君嘗為晉君賜矣

  (10)既東封晉,又欲肆其西封,夜縋而出

  (11)若不闕秦

  (12)與鄭人盟

  (13)不仁,不知(智),不武

  (14)唯君圖之

  1.名詞的活用

  A.名詞活用為動詞

  (2)軍——駐軍,駐扎

  (5)鄙——原為名詞邊邑,此為名詞意動用法,以遠方為邊邑

  (12)盟——訂(建)立同盟

  (13)仁——不符合仁道;智——不算明智;武——不是英武

  (14)圖——計劃、考慮

  B.名詞作狀語

  (10)東、西——向東、向西

  夜——在晚上

  2.動詞的活用

  A.動詞活用為名詞

  (8)害——害處

  (9)賜——恩惠,好處

  B.動詞的使動用法

  (11)闕秦——使秦闕(減少土地)

  3.形容詞的活用

  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3)(4)壯——壯年人,老——老年人

  (5)遠——遠地

  (6)厚——雄厚的勢力,薄——單薄的力量

  (7)乏用——缺少的東西

  (二)、特殊句式

  1、倒裝句

  (1)以其無禮于晉[于(對)晉無禮介賓短語后置]

  (2)且貳于楚[于(對)楚從屬——同上]

  (3)佚之狐言于鄭伯[于(對)鄭伯言——同上]

  2、省略句

  (1)()辭曰:“臣之壯也……”(省主語”燭之武”)

  (2)()許君焦、瑕(省主語“晉惠公”)

  (3)夜縋()而出(省賓語“燭之武”)

  (4)晉軍()函陵,秦軍()汜南(省略介詞“于”)

  作為一篇記敘文《燭之武退秦師》故事雖不長,然而記敘文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卻大都具備,給人以美的享受。整個情節(jié)發(fā)展脈絡(luò)是:

  起因——發(fā)展——高潮——結(jié)局——尾聲

  故事的主角是燭之武,因而凡是涉及燭之武的情節(jié)都作了詳寫;其他情節(jié)均為略寫,而且,用“略”,更凸現(xiàn)了“詳”。

  六、課外閱讀

  課文《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左傳僖公三十年》,下面一段宋襄公的故事,則選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閱讀后,回答問題。

  宋公及楚人戰(zhàn)于泓。宋人已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后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

  解釋下列句中斜字在文中的意思:

  (1)宋公及楚人戰(zhàn)于泓

  及——于——

  (2)楚人未既濟

  既——濟——

  (3)及其未既濟也,請擊

  及——請——

  (4)又以告

  以——告——

  (5)既陳而后擊之

  既——陳——

  【答案】

  (1)及——與;于——在

  (2)既——完全;濟——渡河

  (3)及——趁,乘著;請——請您允許

  (4)以——把(這種意見);告——告訴,報告

  (5)既——已經(jīng);陳——通“陣”,此處為動詞擺好陣勢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14

  原文

  晉侯、秦伯圍鄭①,以其無禮于晉②,且貳于楚也③。晉軍函陵④,秦軍氾南⑤。

  佚之狐⑥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⑦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⑧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⑨。”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⑩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譯文

  晉文公和秦穆公聯(lián)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晉文公出亡過鄭時,鄭國沒有以應(yīng)有的禮遇接待他)并且依附于晉的同時又依附于楚。(鄭伯有晉盟在先,又不肯專一事晉,猶生結(jié)楚之心。)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水的南面。

  (鄭國大夫)佚之狐對鄭伯說:“鄭國處于危險之中了!假如讓燭之武去見秦伯,(秦國的)軍隊一定會撤退。”鄭伯同意了。燭之武推辭說:“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現(xiàn)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鄭文公說:“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xiàn)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就答應(yīng)了這件事。

  夜晚(有人)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上放下去,見到了秦伯,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jīng)知道要滅亡了。假如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那就煩勞您的手下了。越過別的國家把遠地作為(秦國的)東部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您)為什么要滅掉鄭國而給鄰國增加土地呢?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做東方道路上接待過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nèi)鄙俚臇|西,對您也沒有什么害處。而且您曾經(jīng)給予晉惠公恩惠,晉惠公曾經(jīng)答應(yīng)給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晉惠公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這是您知道的。晉國,怎么會滿足呢?(現(xiàn)在它)已經(jīng)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要擴大它西邊的邊界。如果不使秦國土地減少,將從哪里得到它所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國對晉國有利,希望您考慮這件事!”秦伯很高興,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派杞子、逢孫、楊孫守衛(wèi)鄭國,于是秦國就撤軍了。

  子犯請求襲擊秦軍。晉文公說:“不行!假如沒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用散亂(的局面)代替整齊(的局面),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們還是回去吧!”晉軍也就離開了鄭國。

  教學目標:

  1. 了解《左傳》的相關(guān)知識,積累文學常識,積累文言文常見的字詞和句式,培養(yǎng)歸納整理字詞的能力和習慣,培養(yǎng)合作學習的能力。

  2. 學習概括要點的方法和作品的敘事結(jié)構(gòu)和敘事藝術(shù),挖掘人物深層次的精神品質(zhì)。

  3. 學習燭之武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計個人恩怨,臨危受命,只身說退秦軍,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精神以及體會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敵人的外交才能。

  三. 教學重難點:

  1. 積累和歸納常見的文言詞語和句式,學習概括要點的方法。

  2. 梳理文章的結(jié)構(gòu)和內(nèi)容,理解古代戰(zhàn)爭的實質(zhì)。

  四. 知識分析:

  1. 整體感知:

  本文記述了秦、晉聯(lián)合攻打鄭國時的一個故事。燭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說明了保存鄭國對秦有利、滅掉鄭國對秦不利的道理,說服秦伯撤走了圍鄭的秦軍,而且派兵保衛(wèi)鄭國,迫使晉國也不得不撤兵,從而解除了鄭國的.危機。

  燭之武臨危受命,不避艱險,只身說服秦君,解除國難,表現(xiàn)了他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2. 把握結(jié)構(gòu):

  3. 寫作特點:

  (1)伏筆與照應(yīng)

  (2)波瀾起伏

  (3)詳略得當

  4. 分析主要人物:

  (1)燭之武:能言善辯,深明大義,有捍衛(wèi)國家主權(quán)的使命感,有高超的外交才能。

  (2)佚之狐:有知人之明和愛國精神。

  (3)鄭伯:能引咎自責,從諫如流,善做思想工作。

  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力圖體現(xiàn)“重在自主,重在發(fā)現(xiàn),重在探究”的教學理念。

  首先,學生的鑒賞活動貫穿教學的始終,無論是對文本意義的讀解,還是對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師傳遞、告知的,而是由主體通過探究發(fā)現(xiàn)的。在課堂上,鑒賞主體擁有比較充分的鑒賞權(quán)、思考權(quán)、發(fā)言權(quán),這就為主體“發(fā)現(xiàn)”提供了保證,學生不再是名義上的、形式上的主體,而是實質(zhì)性主體——成為學習過程的真正主人。

  其次,利用了研究性學習的方式,重視對學生信息搜集和篩選能力的培養(yǎng)。教學中通過組織學生課外的分組、結(jié)合話題指導材料搜集、篩選,對于改變學生原來被動的接受和教師教什么我聽什么的學習方式會起到較好的促進作用。

  第三,強調(diào)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改變教師原來單一的講解傳授方式,依靠材料,依靠學生小組的合作、探究和競爭,變知識的接受為生成。利用現(xiàn)代媒體,利用網(wǎng)絡(luò),利用發(fā)放的資料,利用生生之間思維的碰撞,打開了克服重難點的大門。我覺得,這對于古文學習方式的改變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第四,將滲透古文化的精髓,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教學中,原本深奧的人生哲理,遙遠的古文常識和古人思想,通過研究學習的形式,通過互相間的探討,通過閱讀他人的解讀,化為簡單的切合學生實際生活的話題,得到了落實,符合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提高了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值得探討改進的地方:學生的課外預(yù)習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有效地掌握,畢竟學生的學習大多還是停留在傳統(tǒng)的接受型上,習慣很頑固。閱讀大量的資料,對于教學進度的完成是一個挑戰(zhàn)。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15

  教學目標:通過研讀課文,品味語言,體會燭之武辭令之妙,讓學生感悟他語言的力量及其語言背后的那顆愛國憂國之心,同時引導學生運用所學材料拓寬寫作思路。

  教學重點:燭之武辭令之妙,愛國之深。

  教學難點:從不同角度運用所學材料,學以致用,以一當十。

  教學方法:互動研討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已經(jīng)知道燭之武退秦師靠的不是千軍萬馬,也不是張飛的一聲大吼,更不是楊六郎的一桿長槍,而是靠他的三寸之舌處處為秦著想?yún)s使鄭國轉(zhuǎn)危為安。他是如何站在秦的立場上為秦著想?yún)s使鄭國轉(zhuǎn)危為安的呢?

  二、齊讀課文第三段,思考燭之武的一番話是站在鄭國的立場上嗎?為什么?

  1、學生回答

  2、老師創(chuàng)設(shè)情境把學生帶入語言現(xiàn)場,感悟燭之武辭令之妙

  把第三段還原成燭之武和秦伯的對話,走進語言現(xiàn)場。

  燭之武:“鄭既知亡矣。”

  秦伯:“那你來干什么?”

  燭之武:“為了您呀!”

  秦伯:“此話怎講?”

  燭之武:“我憂心如焚,我寢食難安,因為亡鄭對您不利呀!”

  秦伯:“請講。”

  燭之武:“秦晉兩國相距很遠,晉國和鄭國才是近鄰,越國以鄙遠,您該知道管理它的難度,實際上是增加了鄰國的土地,鄰之厚,是不是越發(fā)顯得君之薄呀?這不會是您此行的目的吧?”

  秦伯:“當然不是,我該怎么做呢?”

  燭之武:“存鄭倒是對您有利呀,您可以把鄭國作為東道主,秦國使者往來,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所缺乏的.物資,累了可以在鄭國歇歇腳,渴了可以在鄭國喝口水,這樣不好嗎?”

  秦伯:“是呀,我——”

  燭之武:“您也許還記得,應(yīng)該也不會忘記,晉國曾經(jīng)做過過河拆橋、忘恩負義的事吧?”

  秦伯:“可不是,想想我都來氣,背信棄義的家伙!”

  燭之武:“像這么一個不靠譜的家伙,又那么貪得無厭,您說,他滅鄭后,能善罷甘休嗎?東滅鄭,西呢?西呢?該進犯秦國了吧,您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危險嗎?”

  秦伯:“先生您真是一語點醒夢中人呀!否則,我還蒙在鼓里呢!來人,退兵!”

  秦晉圍鄭為利而來,燭之武退秦為利而來,秦伯退兵為利而退,晉侯退兵為利而退,利是目的,退是手段。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燭之武為鄭而來卻為秦著想,利也;存鄭亡鄭想的還是利;回顧歷史展望未來說的都是利。燭之武用他的三寸之舌,用他的智慧和膽識,巧用一利字讓鄭國轉(zhuǎn)危為安。

  3、假設(shè)談話方式,讓學生比較

  假如燭之武一開始就挑撥離間,結(jié)果會如何?假如燭之武直接求秦退兵,結(jié)果又如何?

  4、小結(jié)燭之武的語言藝術(shù):

  以退為進欲擒故縱示之以弊誘之以利

  回顧過去晉不可信展望未來晉不可靠

  5、教師小結(jié):明明為鄭而來,卻處處替秦著想,這就是語言的藝術(shù)性,技巧性,也是語言產(chǎn)生的力量;當時機成熟時再行挑撥離間之計,更容易彰顯語言的力量,退秦也更易成功。危如累卵的鄭國轉(zhuǎn)危為安,一場危機就這樣在燭之武的三寸之舌下化解了,沒有動一兵一卒,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語言的技巧語言的魅力呀!

  三、燭之武在強秦面前不卑不亢,成竹在胸,這份自信來自哪里?

  1、學生回答

  2、師生小結(jié)

  有勇有謀有膽有識審時度勢辯才十足愛國憂國不計得失

  正是:危亡之際挺身行寶刀未老史留名

  單憑三寸不爛舌說退秦國虎狼兵

  四、如果把這則材料運用到我們的作文中,可從哪些角度來運用呢?

  1、學生回答

  2、出示課件給學生更多運用角度

  語言的力量口才與成功

  愛國位卑未敢忘憂國茍利國家生死以

  機遇與準備才能與機會發(fā)現(xiàn)人才伯樂和千里馬

  選擇個人與集體個人與國家大我與小我

  手段與目的隱忍不發(fā)知錯能改雙贏

  有志不在年高天生我材必有用如何應(yīng)對逆境

  ……

  3、出示例文,給學生更好的寫作指導

  伯樂不來,我自薦之

  毛遂自薦說服楚王,解了邯鄲之圍,展示了自己非凡的才華;鄒忌主動拜見齊威王,以自身的體悟勸齊威王廣開言路,使齊國不必用兵就可戰(zhàn)勝敵國;曹劌主動請見魯莊公,抓住戰(zhàn)機一鼓作氣,打敗強大的齊國。此三者都是主動推銷自己,展現(xiàn)自己的才華,利國利民利己。而鄭國燭之武是三朝老臣皆不得重用,雖有滿腹經(jīng)綸卻不懂得毛遂自薦,不懂得給自己尋找更多施展才華的機會,若沒有佚之狐的慧眼識英雄,恐怕要永遠湮沒在歷史風塵中了。伯樂不來,我自薦之。只有主動推銷自我,主動表現(xiàn)自我,才能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創(chuàng)造人生的輝煌。

  機遇與成功

  當機遇沒有來臨時,仍要積極準備,完善自己,把自己磨礪成金子,機會一旦來臨,便會閃耀于史冊。燭之武三朝為官,滿腹經(jīng)綸,卻一直不得重用,這使得他到了七十多歲的高齡,仍有滿腹牢騷。其間忍受的寂寞痛苦,是常人難以想象的。但他沒有自暴自棄,而是以驚人的毅力來砥礪自己,飽讀經(jīng)書,關(guān)心時事,終于在人生的最后時刻,“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為自己人生劃上一個完美的感嘆號。燭之武用自己畢生精力、一生的才能等待這樣一個機會,當這個機會出現(xiàn)時,他毅然把握住這個機遇,不僅化解了一場殘酷的戰(zhàn)役和生靈涂炭的悲劇,還為自己的人生揮灑了精彩的一筆,還讓自己成為歷史星空中璀璨的明星。由此觀之,機遇是給有準備的人準備的,唯有胸中有竹才能把握機遇,創(chuàng)造成功。

  有志不在年高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燭之武就是一匹蓄勢待發(fā)的老驥。也許他也曾因人生虛擲而悲哀過感傷過,但他并沒有放棄對國家與人民安危的關(guān)心。我們可以想象出多少個日夜他翻看竹簡的手勢與眼神,想像出多少次他側(cè)耳細聽,焦急地渴盼著能從王宮中傳來征召自己的聲響。如果沒有對國家樸實的愛與時刻準備著為國家效力的心,一個小小的“弼馬溫”,一個須發(fā)皆白的老者,怎么能對晉國的歷史、對晉國國君的為人那么清楚,怎么能對秦伯的心理、對秦-晉之間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可見,即使烈士暮年,他依然一刻不停地關(guān)注著天下形勢,從沒有放棄過濟天下蒼生的理想。只要國家需要,只要自己一息尚存,不管命運對自己如何不公,仍會挺身而出,為國家為蒼生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熱。真是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活百歲!

  五、小結(jié):

  本節(jié)課,我們感悟的是語言的力量,傳承的是愛國精神,運用的是語言文字,學到的是說話的藝術(shù),愿我們都做中華文化的傳承者。

  六、作業(yè):

  利用比干、韓愈和魏征、鄒忌、觸龍等相關(guān)事例,寫一篇以“忠言不逆耳”為題的文章。

  七、板書設(shè)計

  燭之武退秦師

  以退為進

  示之以弊退秦利秦退

  誘之以利

  挑之以史圍鄭晉退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相關(guān)文章:

燭之武退秦師 教案12-17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12-17

《燭之武退秦師》 教案12-17

燭之武退秦師的教案08-25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09-29

燭之武退秦師11-03

燭之武退秦師..09-29

燭之武退秦師09-29

《燭之武退秦師》...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