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之武退秦師》 教案
教學目的: 1.掌握文言詞語的含義及在課文中的用法。 2.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著重討論燭之武說退秦師的理由。 3.熟讀全文,背誦燭之武的說辭,并在此基礎上體會人物對話的語氣和氣勢。 教學設想: 1.借助多媒體課件了解與課文相關的背景,從而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誦讀———理解———研析,著重討論燭之武如何憑借三寸不爛之舌說退秦師。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有這樣一場戰爭:它沒有炮火、沒有硝煙;它不費一兵一卒、不動一刀一槍就使強大的敵軍不戰而退,繼而化敵為友。那就是發生在春秋時期弱小的鄭國與強大的秦國之間的一場特殊戰爭:燭之武退秦師(板書課題及作者)。關于這場戰爭,左丘明在《左傳》中用短小精悍的筆墨作了生動形象的描繪,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篇課文。 二、熟讀課文,理解重要詞語的含義及用法(師生討論完畢,借助多媒體課件展示) 1、通假字 無能為也巳 巳,同“矣” 共其乏困 共,同“供” 秦伯說 說,同“悅” 失其所與,不知 知,同“智” 2、詞類活用 A 使動 燭之武退秦師 退,使……撤退 若不厥秦 厥,使……減少 B意動 越國以鄙遠(意動,以……為邊邑) 既東封鄭(同上) C名詞動用 晉軍函陵,秦軍氾南(駐軍,駐扎) 以其無禮于晉(以禮相待、禮遇) D名詞作狀語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在東邊;在西邊) 夜縋而出(在夜晚) E形容詞作名詞 越國以鄙遠(遠方,邊遠的地方) 共其乏困(缺少的東西) 3、古今異義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以為,把…作為; 東道主,東方道路上的主人 行李之往來 行李,出使的人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那人 4、特殊句式 賓語前置: 夫晉,何厭之有? “夫晉,有何厭?” 省略句 (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主語) (晉惠公)許君焦、瑕(主語) 敢以(之)煩執事(賓語) 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氾南(介詞) 狀語后置 以其無禮于晉(于晉無禮──) 佚之狐言于鄭伯(于鄭伯言── 同上)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 同上) 三、了解燭之武退秦師的相關背景 1.多媒體畫面展示與這個故事相關的秦、晉、鄭三國位置圖,老師作簡要介紹: 秦國是當時的強國,國君是秦穆公即秦伯;晉國的國君是晉文公,晉文公重耳在外逃亡之時得到過秦穆公的幫助,秦穆公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重耳,結為秦晉之好,是世代姻親的友好國家。后來重耳回國做了國君,在城濮之戰大敗楚軍后,霸主地位已確立。鄭國是當時的一個小國,勢力弱小,燭之武是鄭國的謀士。現在是秦晉兩大強國聯合圍攻弱小的鄭國。(板書:秦晉圍鄭。播放秦晉圍鄭形勢圖)兩國的大軍已開到了鄭國境內:晉軍函陵,秦軍汜南。 2.討論:秦晉兩國圍鄭,為什么燭之武選擇退秦師而不是退晉師? 明確:以其無禮于晉(晉文公出亡過鄭時,鄭國沒有以應有的禮遇接待他) ;且貳于楚(從屬于晉的同時又從屬于楚)。這說明這次圍鄭主要是晉國為了報復鄭國,與秦國沒多大的利害關系,秦鄭兩國并無任何歷史瓜葛、現實恩怨,其矛盾是表面的、暫時的、可以化解的。況且秦晉兩軍一南一北,難通聲氣,具備破壞秦晉關系的條件。 3.既然如此,秦國此次東征源于什么目的? 一礙于秦晉聯盟,二源于東擴的野心。 四、研析課文,討論燭之武退秦師的理由。 1.“夜縋而出”說明什么? 明確:大軍壓境,國都被圍,城門也打不開,只能在夜晚用繩子拴著偷偷溜出城去。 2.面對國難當頭、兵臨城下、弱肉強食之勢,你們說該怎么辦?該怎么解除危機、拯救鄭國? 明確:外交手段。燭之武也正是用的妙語巧言(板書:妙語)。然而欲憑三寸不爛之舌說退蓄意來犯之師,何其難也!如果燭之武這樣說:秦晉以強凌弱,此非仁義之師、不義之戰;鄭國尚可一戰,勝負難以預料。秦穆公會耐心傾聽并改變主張嗎?顯然不會。燭之武這樣說“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仿佛他不是來拯救鄭國的,而是站在秦國的立場上,設身處地為秦國著想,這自然會引起秦的好感,從而消除對方的戒備心理,縮短雙方的距離,使秦伯愿意聽他把話說完,從而為進一步打動秦伯提供了可能。緊接著,燭之武從容不迫地推出了精心籌措的說辭:五論(板書:五論) ,即五點理由。 3.請學生模仿燭之武讀說辭,注意讀時的語氣和態度,讀完后請一同學作出評價并討論該用什么語氣和態度來讀?明確:不卑不亢,侃侃而談,誠懇。 分析完后請一同學再讀。 4.分析五點理由。在學生熟讀理解的基礎上,請學生七嘴八舌說一兩點理由,要求用詞語概括,并作適當分析。 (再次播放秦晉圍鄭圖) 明確: 越晉難治。秦國圖謀東擴,但秦在西、晉在中、鄭在東,隔著晉國,秦國是很難對鄭國實施長期有效治理和控制的。 亡鄭利晉。秦國勞師興眾,企圖瓜分土地,但最大的獲益者還是晉國,晉國疆土擴充力量增強,相對而言,即意味著秦國勢力削弱。 舍鄭利秦。保存鄭國,不僅無害,反而有益,秦國要擴大在中原的影響,鄭國作為“東道主”,可“供其困乏”。 晉人無信。縱觀歷史,晉國言而無信、過河拆橋、忘恩負義,從而勾起秦晉兩國的歷史糾葛,瓦解秦晉聯盟。 晉人無厭。從歷史說到現實,晉人不僅無信,而且貪得無厭,滅鄭之后必然要進犯秦國。 師生邊討論邊板書:越晉難治,亡鄭利晉,舍鄭利秦,晉人無信,晉人無厭。 5.燭之武的目的達到了沒有?何以見得? 晉軍為什么不愿向秦軍進攻? 晉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隱忍不發,隨機應變。因為如果這時進攻秦軍,晉軍就有可能處于腹背受敵的不利境地。而由此,也就證明了燭之武說退秦師的成功。 播放秦晉退兵圖(板書:秦晉退兵) 小結:由秦晉圍鄭,兵臨城下,鄭國危在旦夕之勢,到秦晉退兵、危機解除,總算是有驚無險。但如果燭之武沒有過人的膽識,沒有非凡的口才,沒有縝密的思考,又怎么能使秦穆公化敵為友留軍戍守?又怎么能使晉文公偃旗息鼓未敢妄動?正所謂“五論救鄭國,妙語退秦師”(板書) 四、課后感悟 談談你為什么佩服燭之武? v 1、志士。 由于長期未被重用,燭之武滿腹牢騷與委屈但他最終以國家利益為重,出使秦師。這足以說明他是個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 2、勇士。 兩方交戰,生死未卜;出使秦師,成敗難料。燭之武“夜縋而出”,勇入秦營,其知難而上、義無反顧的冒險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3、辯士。 燭之武在到了秦營之后,面對強敵,不卑不亢,侃侃而談。他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采用分化瓦解的辦法,一字未提鄭國的利益,卻成功說退秦師,充分展現了他的“辯士”形象。“辯士”形象是燭之武形象的核心。 所以說,燭之武是一個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是一個勇于出使,直入敵營的勇士,是一個機智善辯的辯士、外交家。【《燭之武退秦師》 教案】相關文章:
燭之武退秦師的教案08-25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03-10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12-14
《燭之武退秦師》譯文04-22
燭之武退秦師的作文09-23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15篇03-13
燭之武退秦師的作文通用11-15
《燭之武退秦師》優秀教案(精選7篇)11-17
《燭之武退秦師》知識點03-27
《燭之武退秦師》課堂實錄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