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之武退秦師教案
教學目的:
1.理解本文的思想內容。
2.翻譯文言句子,體會人物對話的語言和特點。
3.辨析多義詞。
4.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體會人物對話的語氣和特點。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方法:點導法。
第一課時
一.教學導入 :
同學們,從另一個角度看,人類的發展史可以說是一部軍事外交的發展史,在我國歷史上出現了許多的軍事外交家,他們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既保國家人民安全,又為中國歷史寫下一篇篇瑰麗詩章。燭之武就是這樣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二.預習檢測:
1.文學常識填空:
本文選自《左傳》。它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相傳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又稱《左氏春秋》,主要記載了東周前期240多年間各國的史實,也是優秀的散文著作。
2.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氾(fan)南 佚(yi)名 夜縋(chui )而出 若不闕(que)秦
杞子(qi)楊孫戍之(shu)失其所與,不知(zhi)
3.朗讀課文注意斷句:
①晉/軍函陵,秦/軍犯南。
②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③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一.閱讀分析課文第一段:
1.“侯”“伯”是什么樣的職位?(第一段包含什么文化常識?)
答:春秋時期諸侯有公、侯、伯、子、男等五個爵位,等級依次有高低。
2.“以”是什么用法?它還有哪些用法呢?
答:“以”是因為的意思,它還有“根據”(田家侯之,以興農事)、“把”(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用”(屠暴起,以刀劈狼首)、“來”(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
1.第一段中兩個“于”的用法是否相同?試具體說說它們各是怎樣的意思?
答:不同,前一個是“對”,后一個是“向”。
2.第一段中兩個“軍”字是什么意思?它用法是什么用法?
答:都是名詞作動詞,駐軍。
3.晉侯、秦伯為什么圍攻鄭國?
答:因為鄭國不敬重晉侯,又依附楚國。
4.你認為晉軍和秦軍出兵的理由是否正當呢?
答:不正當,鄭國的做法是出于為自己的國家安全著想,并沒有不對的地方。
5.作者開頭指明原因有何用意?
答:為后文寫燭之武退秦師埋下伏筆。
小結:本段用簡要的文字交代了晉軍、秦軍伐鄭的原因,為下文燭之武退秦師設伏,這是先秦散文的常用寫法。這是故事情節的開端部分。
二.分析第二段:
1.第二段中四個“之”是什么用法?怎樣翻譯?
答:第一個是代詞,代佚之狐的意見;第二個“之”是取消句子獨立性,結構助詞;第三個“之”是結構助詞“的”;第四個“之”是代詞,代鄭伯。
2.第二段中的人物稱呼怎么理解?
答:“公”對諸侯王的稱呼;“臣”是官員。百姓在帝王面前的自稱,“子”是對別人的敬稱;“寡人”是古代帝王自謙的稱呼。
3.這一段作者既有對燭之武的直接描寫,又有對他的間接描寫,請指出來。
答:通過“佚之狐”來寫燭之武是間接描寫,說明燭之武有非凡的才能。其余是直接描寫,表現燭之武自謙,通情達理、忠誠愛國的品質。
4.鄭伯有著怎樣的品格?通過寫鄭伯也可以表現燭之武,這種寫法又叫什么?
答:鄭伯的自責表現了他的大度和坦誠;這種寫法是側面描寫,起襯托作用。
小結:本段寫佚之狐推薦燭之武及燭之武臨危受命。這是故事的發展部分。
三.作業 :
1.練習一(背誦課文)
2.補充作業 :印發資料。
第二課時
一.朗讀課文,復習第一課時內容。
1.翻譯1.2段。
2.背誦并說說前四段大意。
二.分析閱讀第三段:
1.本段中的三個“亡”字意義和用法有何不同?
答:第一個“亡”是滅亡、亡國之意思,動詞;第二個和第三個都是消滅,使……滅亡的意思,作使動詞。
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與“且君嘗為晉君賜矣”中的兩個“為”字的意思是否相同?“為”字還有哪些用法?
答:不同,前者是當作的意思;后者是給予的意思。這兩處都是動詞。“為”還有的用法是:①為了(故為之說,以俟乎觀人風者得焉)②做(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③認為(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④叫做,是(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
3.本段中“東道主”“往來”“行李”等與現代漢語是否相同?
答:“東道主”“行李”跟現代漢語不同,“東道主”是東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是出使的人。“往來”則與現代漢語相同。
4.這一段有三個通假字,請找出來,具體說明。
答:“共其乏困”的“共”通“供”,意思是供給;“何厭之有”的“厭”通“饜”,意思是滿足;“秦伯說”中的“說”通“悅”,意思是高興。
5.燭之武是怎樣勸服秦伯的?
答:燭之武說話站在秦國的利益上,說明鄭亡對秦國的重大影響,使秦伯不敢參與“圍鄭”。
6.燭之武勸說秦王用了哪些道理?
答:①鄭亡對晉有利,對秦反而有害。②晉國受了秦國恩怨,反而對秦有防范之心。③鄭國滅亡后,秦國也將受到晉國的侵略。
小結:這一部分集中筆墨表現燭之武的口才和聰明智慧。這是故事的高潮和結局。
三.分析閱讀第四段:
1.“微”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我們曾經在哪一篇課文學過這個詞?
答:沒有的意思;曾經在《岳陽樓記》中學過這個詞即“微斯人,吾誰與歸”。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中“因”的用法是什么?我們還學過它的用法嗎?
答:“因”的用法是介詞,意思是依靠。它的用法還有:①于是(定伯因復擔鬼,鬼無重)②根據(因地制宜)
3.“以亂易整”中的“易”的意思是什么?這個詞還有哪些用法?
答:“易”的意思是代替;此外“易”字還有:①變更(寒暑易節,始一返焉)②容易(人之為學有難易乎)③改換(一客數敗,嗤其失算,欲易置之)。
3.晉文公的性格在最后一段得到了充分的表現,說說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答:講求仁愛、機敏聰慧,有長遠眼光的人。
小結:這一段寫晉軍撤退,鄭國解圍,這是故事的尾聲。
四.改寫練習:四人合作(每人一段)用現代漢語把本文改寫成的一篇小說(記敘文)或者評書。
五.作業 :
1.課后練習2、3。
2.補充作業 :同步訓練。
六.教學后記: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相關文章: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03-10
燭之武退秦師的教案08-25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12-14
燭之武退秦師 教案04-25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04-25
《燭之武退秦師》 教案04-25
燭之武退秦師04-30
燭之武退秦師的作文09-23
《燭之武退秦師》譯文04-22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15篇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