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

時間:2023-01-24 12:58:49 教案 我要投稿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1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學第四冊P18-19例4、例5及P20練習四(2、3、4、)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課件演示:(情境圖)8個小朋友,在春天在哪里?的歌聲中,踏青尋找春天來了。在一片竹林中,小朋友看到熊貓媽媽帶著小熊貓挖竹筍,小熊貓請小朋友到家做客。

  2、小熊貓挖了12個竹筍,想把這些竹筍平均送給鄰居的王奶奶和它的三個小伙伴。每人送給幾個?

  師:小朋友,你們能幫助小熊貓解決這個問題嗎?

  出示: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里,每盤放()個。

  二、分一分,認識除法、除法算式。

  1、師:請你們用△替代竹筍,用小棒代替盤子動手分一分。

  學生動手操作。

  師:請告訴小熊貓:該怎樣分?分得的結果,每盤應放幾個呢?

  學生說一說分的方法、過程。

  2、數學王國小精靈:你們真能干!

  想一想:剛才這一平均分的過程,這樣的問題能不能也用一種方法來計算?也用一個式子來表示?12、4、3表示的意思,你會列式表示嗎?

  ①讓學生說一說,議一議,根據學生的發言引導,引出除法,列出除法算式。

  124=3/*

  除號(表示平均分)

  算式讀作:12除以4等于3。

  ②對照平均分的過程,在小組中說一說這個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

  3、操作:P18做一做

  分一分,用除法算式表示結果。

  ①師:你知道嗎?有多少塊餅干要分?要怎樣平均分?(明確:要把18平均分成3份、2份、6份。)

  學生用長方形分一分,再填寫算式。

  ②交流討論:

  你是怎樣分的?分的結果呢?

  算式怎樣寫,除號和等號后面的數是怎樣填出來的?

  這個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4、小結: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每份一樣多,這個過程和結果可以用除法算式來表示。

  三、解決熊貓媽媽的問題,進一步認識除法的含義。

  1、師:熊媽媽請小朋友幫助解決什么問題呢?

  出示:把20個竹筍,每4個放一盤,能放()盤。

  師:想一想,熊媽媽要分的總數是多少?

  按什么要求來分?該怎樣分?

  學生動手操作后,說說自己是怎樣分的。

  2、思考交流:

  師:你會用算式來表示分的過程嗎?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為什么這個問題也用除法來表示?(熊媽媽的問題也是平均分,所以用除法來計算。)

  3、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①師:除法算式中的三個數,能給它們起個名字嗎?(看書,對照算式說說。)

  ②想想平均分的過程,說說被除數20,除數4、商5分別表示什么。

  4、操作鞏固。P19做一做(1)

  分一分,用除法算式來表示。

  ①獨立完成。

  ②交流:分的結果和算式的寫法。

  ③讀一讀,說一說算式的意思。

  3、思考討論:

  師:想想說說,小熊和熊媽媽的這兩個問題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來計算?(因為他們都是把一些物體,一個總數平均分成相等的幾份。)

  四、做游戲。(課件演示:8個小朋友在樹林中采集活動)

  小朋友告別了小熊貓,來到樹林里采集,將采集到的東西進行平均分。

  (1)藍藍采了16個草莓,要平均分給大家,如果每個小朋友分4個,夠分嗎?(在p21第六題的圖上圈一圈,再列算式。)

  (2)東東、小立和玲玲捉到15只蝴蝶,用這些蝴蝶做成標本,每5只做成一版,可以做成幾版?(在p21第六題的圖上圈一圈,再列算式。)

  (3)小云和小麗把采來的'18朵花扎成3把,平均每把有幾朵?

  (4)我們平均分成2組做游戲,每組幾個人?

  五、課堂練習。

  P20第2、3、4題。

  獨立練習,然后在小組中交流自己的思考過程。

  六、總結。

  師:小朋友,今天,你們有哪些收獲?

  [課后小結]

  重視操作,豐富表象,形成概念。在教學中陳老師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通過實際操作,引導學生在分東西的實例中理解除法的意義,這樣的設計既注意了學生知識形成的過程,又能有意識的對學生進行觀察、操作方法的指導和訓練。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2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P18頁,例5,練習四中相關練習。

  二、教學目標

  1.知道除法運算的含義,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2.在溝通圖畫語言、文字語言和符號語言之間聯系的過程中,發展符號感,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3.感受數學的簡潔美。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知道除法運算的含義,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了解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難點:理解掌握除法運算的含義。

  四、教學準備

  課件、竹筍圖片、盤子圖片等。

  五、教學過程

  (一)理解圖意,明確問題。出示例題

  51.這幅圖什么意思?

  監控:

  (1)一共有多少個竹筍?從哪兒看出來的?

  (2)怎么分?從哪兒看出來的?“每4個竹筍放一盤”這句話什么意思?

  (3)出示問題“能放幾盤?”完整說一說這幅圖的意思。

  (二)活動中,學習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過程,繼續了解除法的含義,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稱。1.學習用除法算式來表示平均分的過程,繼續了解除法的.含義。

  (1)能放幾盤呢?誰來分一分?

  (2)匯報,展示分的過程。

  (3)我們剛才在干什么?

  (4)能用一個算式表示出大家分的過程嗎?20÷4=5(盤)

  (5)20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6)為什么這個意思用除法算式來表示呢?

  (7)你還能舉出像這樣的用除法解決的問題嗎?

  監控:他說的是一件什么事?就這個意思還可以怎樣表示?

  2.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1)20÷4=5,誰來讀讀這個算式?

  (2)誰知道這三個數在除法算式中分別叫什么名字嗎?

  除號前面的20叫做被除數,除號后面的數叫做除數,結果叫做商。(教師板書)

  (3)在這個算式中,被除數表示什么?除數和商呢?

  (4)12÷4=3中,被除數、除數和商又分別表示什么呢?(可以用話說也可以指圖說明)

  (5)誰來說一說,這些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10÷5=2 15÷3=5 18÷2=9

  3.討論,深化對除法意義的理解

  例4和例5,小熊貓和熊貓媽媽分竹筍這兩個問題為什么都用除法計算呀?

  (四)拓展應用,加深理解

  1.【基本練習】同學們學得很好,如果我們把例5改成“每5個放一盤,能放幾盤?”你們還能列出算式嗎?試一試。

  學法指導:如果有困難,請你們擺一擺手中的卡片,幫助自己列一個算式,同時讀給你的同桌聽聽。并說出被除數、除數和商各是幾?

  2.書19頁做一做。

  (1)明確要求。

  (2)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3)交流匯報

  (4)討論與總結

  ①觀察這些除法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指導學生用被除數除數等名詞來說)②被除數都是12說明什么?③除數越來越小,說明什么?

  ④商怎樣變化,說明什么?

  ⑤由此你有什么發現?想說點什么?

  3.

  (1)有()個氣球,每()個扎成一束,扎成了()束。

  (2)有()個氣球,平均扎成()束,每束有()個。

  = =

  討論:這兩道題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說說算式的含義。

  4.機動題:探究活動——分花

  (1)老師在實物投影上放12朵花,

  (2)全班分成3大組,第一組選人分花,第二組選人根據分花的結果列出算式,第三組選人,口答算式表示的意義。

  (3)更換出題、列式和說意義的學生,使參與的學生不重復。

  (4)每做對一題得10分,每做錯一題扣10分,看哪組得分多。

  (五)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把一個數每幾個為一份,分成幾份也用除法計算。)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3

  【教學目標】

  1、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溫故知新,繼續學習除法運算。

  2、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除法的意義。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3、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教學過程】

  一、設置問題,引導參與

  談話,出示例課件:

  (1)要求仔細觀察,看看需要解決什么問題?

  (2)小明和小紅是怎樣分蘋果的?你能用算式來表示嗎?

  (3)學生動手操作后教師課件演示分蘋果的過程,再列出算式。

  2、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為什么這個算式也用除法算式來表示?

  【設計意圖】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設置問題引發學生自主參與,通過觀察、操作、交流、解決問題等活動,強化應用平均分的`意識,溫故知新,為進一步學習除法運算奠定基礎。

  二、學習新知

  1、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1)除法算式中的三個數你能幫它取個名字嗎?

  (2)先讓學生自己取,然后請學生看書學習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請學生對照算式與情景,說說算式中各數所表示什么?

  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媽媽的這兩個問題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來計算?學生思考、比較、討論。

  【設計意圖】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設置問題引發學生自主參與,通過思考、比較,讓學生知道把一些物體或一個總數平均分成相等的幾份,就用除法來計算。

  三、應用,加深理解

  1、課本第19頁的“做一做”。

  (1)明確要求

  (2)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3)交流匯報。

  (4)小結。

  2、挑戰園地:

  (1)練習四第4、5題。先讓學生畫圈一圈進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寫算式。

  (2)練習四第6題:先讓學生看圖,敘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讓學生動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寫算式,最后讓學生對照圖說一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設計意圖】

  設計形式多樣,富有挑戰性的練習形式,讓學生動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動,營造出充滿生氣和激情的學習氛圍,滿足孩子們成功的喜悅心理需求,維持學習新知的興趣。

  四、課堂總結。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把一個數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除法.

  2.使學生知道:這種除法怎樣用除法算式表示.

  教學重點

  使學生明確把一個數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并能知道這種方法怎樣用算式來表示.

  教學難點

  理解除法的含義.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學生準備6個村和3個盤的圖片、12根小棒、12個小圓片、6支鉛筆.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導入課題.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除法.板書:除法的初步認識(二).

  2.師生分鉛筆,初步感知分的方法.

  (1)教師拿出6支鉛筆,先向學生明確:要把這6支鉛筆分給一些同學,每個同學給2支,可以分給幾個同學?接著教師讓學生細心觀察老師是怎么分的.使學生知道,教師把鉛筆先拿2支分給一個同學(教師要同時拿2支給一個同學),再拿2支分給一個同學,最后又拿2支分給一個同學,也就是每2支分給一個同學.分完后問學生:分給了幾個同學?學生觀察出:6支鉛筆,每個同學2支,可以分給3個同學.

  (2)讓學生想想剛才是怎樣分的?同桌互相說一說.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4,學生初步認識第二種分法.

  (1)教師要求學生拿出8個小圓片,按每2個放一堆,看看能分幾堆?

  (2)學生邊說邊操作,教師巡視,對操作錯誤的學生給予個別指導.

  (3)教師演示課件除法的初步認識(二).

  2.教學例5.

  (1)出示書上例5,左邊的桃子圖.

  ①教師敘述題意:有6個桃,每2個放一盤,能放幾盤?(板書或提前用紙寫好的貼在黑板上).

  ②教師問學生:每2個放一盤是什么意思.使學生知道:每2個放一盤,就是每2個分成一份.

  (2)教師讓學生拿出6個桃子的圖片,自己試著分一分.(邊說邊分,先 再最后).

  (3)指名讓學生回答分的過程,教師繼續演示課件除法的初步認識(二).要強調兩個兩個地分,每2個放一盤,也就是每2個為一份.學生跟著老師的演示擺自己的學具.

  (4)讓學生回顧分的過程和結果.教師提問,剛才我們是怎么分的?分得的結果怎樣?使學生知道:每2個分成一份(或2個2個地分的)分成了盤(板書:3盤).

  (5)教師小結.我們分桃的時候,把6個桃每2個放一盤,求能放幾盤?實際上就是把一個數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這種分法也要用除法來計算.

  (6)結合分的過程說明算式的寫法.

  ①桃子的個數6是要分的數,寫在除號的前面.(板書:6)每份的'個數是2,寫在除號的后面(板書:2);分得的份數是3,寫在等號的后面(板書:3).

  ②讓學生說一說62=3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6個,每2個分一份,分成了3份(板書).

  ③讓學生說一說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稱.6是被除數,2是除數,3是商.

  (7)引導學生看書,并說說例5的圖意,讓學生自己把剩下的桃子分完.

  (8)質疑問難,師生答疑.

  三、全課小結.

  我們今天繼續學習了除法,就是把一個數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

  隨堂練習

  先擺一擺,再寫出算式.

  1.12根小棒,每2根一份,能分成幾份?

  12□=□

  2.12根小棒,每6根一份,能分成幾份?

  __________

  第1題:先讓學生讀題,弄清題意,再讓學生用小棒擺一擺,邊擺邊說分的過程.按分得的結果,把算式填全,集體訂正.然后請學生說一說除法算式中每個數表示什么.

  第2題,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注意個別指導.訂正時讓學生說說分的過程和結果.也可以把1、2題進行對比,讓學生知道雖然都是12根小棒,因為第1題是每2根1份,第2題是每6根1份,所以分的份數也不同.

  布置作業

  略

  板書設計

  除法的初步認識(二)

  有6個桃,每2個放一盤,能放3盤.

  用除法并:62=3

  表示有6個,每2個分一份,分成了3份.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5

  教學內容:

  課本P14頁例5,練習三第4、5、6題。

  教學目標:

  1、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溫故知新,繼續學習除法運算。

  2、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除法的意義。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3、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教學準備:

  情景圖或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設置問題,引導參與

  1、談話,出示例5情景圖。

  (1)要求仔細觀察,看看需要解決什么問題?

  (2)熊媽媽是怎樣分竹筍的?你能用算式來表示嗎?

  (3)學生動手操作后教師課件演示熊媽媽分竹筍的過程,再列出算式。

  2、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為什么這個算式也用除法算式來表示?

  【設計意圖】: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設置問題吲哚發奧學生自主參與,通過觀察、操作、交流、解決問題等活動,強化應用平均分的意識,溫故知新,為進一步學習除法運算奠定基礎。

  二、學習新知

  1、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1)除法算式中的三個數你能幫它取個名字嗎?

  (2)先讓學生自己取,然后請學生看書學習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2、請學生對照算式與情景,說說算式中各數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媽媽的這兩個問題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

  來計算?學生思考、比較、討論。

  【設計意圖】: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設置問題吲哚發奧學生自主參與,通過思考、比較,讓學生知道把一些物體或一個總數平均分成相等的幾份,就用除法來計算。

  三、鞏固應用,加深理解

  1、課本第14頁的“做一做”。

  (1)明確要求

  (2)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3)交流匯報。

  (4)小結。

  2、挑戰園地:

  (1)練習三第4、5題。先讓學生畫圈一圈進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寫算式。

  (2)練習三第6題:寫出除法算式。

  說一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讓學生對照算式畫圖。

  【設計意圖】:設計形式多樣,富有挑戰性的練習形式,讓學生動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動,營造出充滿生氣和激情的學習氛圍,滿足孩子們成功的喜悅心理需求,維持學習新知的興趣。

  四、課堂總結。

  三維

  目標⒈知識與技能:鞏固除法的含義及除法各部分的名稱,為后面學習2~6的乘法口訣求商打基礎。

  ⒉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積極動手操作的能力。

  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養成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

  重點鞏固除法的含義及除法各部分的名稱。

  教學

  難點鞏固除法的含義及除法各部分的名稱。

  教法

  學法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演示法、練習法。

  教學

  準備練習題卡。

  主要教學流程

  完成教科書第16頁練習三的第7題。

  先讓學生獨立寫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講評。

  ⒈6除以3等于2。(復習除法的讀法)

  ⒉被除數是15,除數是3,商是5。(復習除法各部分的名稱)

  ⒊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復習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

  ⒋9個蘋果,每3個一份,分成了3份。(復習把一個數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二、完成教科書第16頁練習三的第8題。

  乘法算式:5×3=15

  除法算式:15÷3=5 15÷5=3

  要提問學生為什么這樣列式?

  三、找朋友:完成教科書第17頁練習三的第9題。

  一部分的同學拿口訣,一部分的同學拿乘法算式。先由拿乘法算式的同學讀算式,然后問“我的朋友在哪里”,拿口訣的同學就說“你的朋友在這里”。也可以交換著玩。

  四、完成教科書第17頁練習三的第10題。

  要學生自己獨立完成,然后全班講評。重點要問學生為什么這樣列式?

  五、課堂小結。

  教學內容:

  課本P13頁,例4,練習三第1、2、3題。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6

  1、口算乘法

  第1課時

  教學內容:P1例1、P2例2口算乘法

  教學要求:掌握口算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數的方法;并能正確、迅速地口算。

  教學手段:幻燈片、小棒、口算卡等及操作。

  教學過程:

  一、知識鋪墊:

  1、表內乘法口訣(可用口算卡進行)。

  2、50是幾個十?700是幾個百?

  3、8個十是多少?24個十呢?24個百呢?

  4、5個2是多少?

  二、新課教學:

  1、P1例1

  (1)引導學生擺小棒:每堆擺兩捆(每捆10根),擺3堆。

  (2)啟發學生議論: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可以用什么方法計算?

  用加法算:20+20+20=60

  用乘法算:20X3=60

  (3)引導學生看實物,理解算20X3的思維過程:3個2是6,3個2捆(2個十)是6捆(6個十),6捆就是60根,即3個20是60。結果與加法相同。

  2、小結:求3個20是多少,可用乘法計算。口算20*3這樣想:

  2個十*3=6個十=60

  3、P2例2

  (1)顯示例2幻燈片,讓學生觀察后掌握其數量關系。每堆有300塊小木塊,一共有4堆。

  (2)讓學生直接用乘法式子求出一共有多少塊。

  (3)讓學生口算結果,并說出怎樣想。

  (4)小結:求4個300是多少,用300X4計算。這樣想:

  3個百*4=12個百=1200

  三、練習設計:

  1、P1“做一做”。

  2、P2“做一做”。

  四、作業:

  1、復習P1例1 、P2例2。

  2、P4第1、2題。

  3、小學除法的初步認識是怎樣建構的.

  兒童的認知水平和思維特點決定了小學生學習數學需要觸類旁通,而小學這一階段學生的知識儲備處于匱乏階段。

  對任何知識他們都處于一種認知淺層,老師應如何使他們對學習的知識融會貫通呢?通過對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的解讀,發現蘇教版二(上)第四單元第一次教學除法,是學生學習除法列式的起步。該單元的教學必須扎實到位。

  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創設的生活情境中動手對實物擺一擺、分一分、試一試、想一想、議一議,讓學生在操作中體會平均分的意義,主動建構起對"平均分成幾份""每份幾個"等概念的理解。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7

  教學目標

  (一)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知道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

  (二)使學生初步學會除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

  (三)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除法的含義。

  難點:掌握第一種分法。

  教具和學具

  教具:6支鉛筆,8個正方體,6個桃,3個盤子。

  學具:8個小正方體,12根小棒和15個小三角形。

  教學過程設計

  (一)通過實物演示,知道平均分的含義

  教師拿出6支鉛筆,分給2個同學,可能有哪幾種分法?

  其中一人1支,另一人5支;

  其中一人2支,另一人4支;

  其中一人3支,另一人也3支。

  在這些分法中,前兩種每人分的不是同樣多,最后一種分的每人同樣多,我們叫它為“平均分”。

  怎樣進行平均分呢?

  教師拿出6支鉛筆,請3個同學到講臺前邊。教師把6支鉛筆分給3個同學,每人要分得同樣多,并請學生注意分的過程。

  第一次分,每人分給1支。最后教師問:“分完了嗎?”學生回答后,教師再接著分。第二次分,每人又分給1支,教師問:“分完了嗎?”(分完了)

  教師讓全體同學觀察,這3個同學每人分得幾支?學生回答:“每人分得2支。”教師問:“每人分得同樣多嗎?”這就叫做“把6支鉛筆平均分給3個人,每人2支。”

  (二)教學例1

  要求每個同學拿出8個小正方體,放在自己的桌上。然后把8個正方體分成4份,而且每份要分得“同樣多”,讓每個同學都動手擺一擺,分分看。教師巡視,了解學生擺的情況。

  學生擺完后,教師指定1名分得好的學生在黑板前演示分的過程,并說一說是怎樣分的。(學生:先拿出4個正方體,每份放1個,再拿出4個剩下的正方體,每份放1個)

  “每份分得同樣多嗎?每份是幾個?”

  教師指出:這就是把8個正方體,平均分成4份,每份2個。

  (三)學習“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

  教學例2,出示:“把6個桃平均放在3個盤里,每盤幾個?”(邊口述題目,邊拿出6個桃和3個盤子)

  “平均放在3個盤子里是什么意思?(就是每盤放得同樣多)

  “把6個桃放在3個盤里,每盤放得同樣多,應該怎樣放?”學生回答后,教師再向學生演示平均分的過程。因為要平均放在3個盤子里,因此,先要拿3個,每盤里放1個。然后再提問:“分完了嗎?”

  教師再把剩下的3個桃,每盤放1個,提問:“分完了嗎?”

  “每盤放幾個?”

  “是不是每盤同樣多?”

  “這樣分東西的方法叫怎樣分?”(平均分)

  像上面這樣把8個正方體平均分成4份,把6個桃平均放在3個盤里,都是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的問題,在數學里我們要用一種新方法——除法來計算。(板書課題:除法的初步認識)

  “÷”叫除號,寫的時候,先畫一橫線,上下各一點,橫線要平直,兩點要對齊。

  把6個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幾個?這道題的除法算式怎么列呢?(邊談話邊寫)要分的桃是幾個?把“6”寫在除號前面(板書:6÷);把6平均分成幾份?把“3”寫在除號后面;每份是幾?把這個“2”寫在等號后面。教師指著“6÷3=2”說明:這個算式叫除法算式,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

  接著引導學生讀出算式:6除以3等于2。再指名一兩名學生說出算式的意思,并讀出算式。

  然后讓學生打開書,引導學生看第45頁上小朋友分桃的圖。先要學生說說圖意,再指導學生用連線的方法,把右圖中剩下的.3個桃分完。

  (四)鞏固反饋

  1。做課本中第46頁“做一做”中的題。

  第1題的第(1)小題,先讓每個學生拿出12根小棒,動手擺一擺,然后把除法算式寫完全,再指名學生說出除法算式中每個數表示什么。

  第(2)小題,讓學生獨立做,教師巡視,然后集體訂正。

  第2題先引導學生看懂圖意,要分多少個球?怎樣分?讓學生實際連一連,表示分的過程。然后在書上填寫算式,并指名讀出除法算式。

  2。做練習十四的第1題和第2題。

  第1題,先指名讀出除法算式,再讓學生把除法算式的意思說完全。

  第2題,先指名讀算式,再讓每個學生用三角形擺一擺,然后填出得數,并說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小結:今天我們從動手分東西,學會了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的方法,還學會了除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本節課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除法的最基本含義是“平均分”。因此,在教學過程設計中,首先通過分東西,使學生了解哪種分法是平均分,哪種分法不是平均分。

  在此基礎上,研究怎樣分才能平均分。通過學生多次操作,對平均分有一定認識后,教師介紹“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時,用除法計算。把除法算式的讀法、除法算式的含義與具體操作緊密聯系起來。

  在鞏固反饋時,再一次動手操作,使學生進一步體會除法的含義。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8

  教學內容:授課日期:年月日星期

  課本p21、22頁練習四第7、8、9、10題。

  教學目標:

  1、進一步體驗除法算式與生活實際的密切練習。

  2、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分一分”活動,讓學生進一步體會除法的意義。

  3、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查漏補缺,反饋出現的問題,進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義,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準備:圖片、題卡或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談話: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讓我們從身邊找一找數學,用我們學過的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吧!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數學,能否舉出例子來?

  2、學生舉例。

  3、自己能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嗎?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身邊去發現除法問題,激發學習興趣。

  二、展開學習

  1、引導學生完成第22頁練習四第10題。

  (1)、請學生仔細觀察圖,了解到哪些信息?說給同桌聽一聽。

  (2)、要求學生獨立完成。

  (3)、指名回答,教師板書算式。說說算式表示的意思。

  2、引導學生完成練習四第8題。

  (1)、教師巡視

  (2)、學生交流匯報算式的意義。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看圖,進一步理解圖意,正確寫出除法算式,重點區別兩種不同的分法和得數后面單位名稱的寫法。

  三、拓展應用,加深理解

  1、引導學生完成練習四第9題。

  (1)、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

  (2)、指名匯報是怎樣計算的?

  2、引導學生完成練習四的思考題。

  (1)、同桌互相說一說自己的想法,算式的意義。

  (2)、全班交流匯報。

  3、引導學生完成練習四第7題。

  要求學生仔細觀察,獨立思考完成。

  【設計意圖】:讓學生用圈一圈物品的方法進行平均分。分后填寫算式。讓學生在獨立寫除法算式中熟悉除法算式的讀法、及算式各部分的名稱,加深對除法意義的認識。

  四、課堂總結。

  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9

  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學習內容是認識表內除法,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初步認識,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讓學生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這是學習除法計算的開始,是今后學習表內除法(二)以及學習多位數除法的基礎。

  學情分析:

  本單元是在學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義、學會利用乘法口訣口算表內乘法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在生活中小學生有分物品的經歷,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實踐經驗。為此,教學時要借助教材設計,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實踐活動機會。單元主題圖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熟悉的具體情境參觀科技園的準備活動。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認識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樣多的生活實例,通過直觀操作展示了除法在應用時的兩種實際操作的.方法,使學生理解除法的含義,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學生創設解決問題的情境,讓學生了解知識來源于生活,消除學生因為第一次接觸除法而產生的陌生感,從而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除法運算的含義。會讀、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2.數學思考:使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中提出數學問題,并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獲得使用數學的成功經驗,逐步形成用數學來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意識。

  3.問題解決:能夠比較熟練地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使學生初步認識乘、除法之間的關系。使學生初步學會根據除法的意義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情感態度: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及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

  除法的含義,用除法運算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第五課時

  除法初步認識練習課

  教學目標:

  鞏固除法的含義,及除法的各部分名稱。為后面學習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打基礎。

  教學過程:

  一、完成教科書第21頁練習四第7題。

  先讓學生獨立寫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講評。

  (1)6除以3等于2。 63=2 (復習除法的讀法)

  (2)被除數是15,除數是3,商是5。 153=5 (復習除法的各部分名稱)

  (3)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205=4 (復習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

  (4)9個蘋果,每3個一份,分成了3份。 93=3 (復習把二個數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二、完成完成教科書第21頁練習四第8題。

  看圖寫算式。呈現給學生實物圖,請學生寫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練習時,先借助畫面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再讓學生根據實物圖寫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之后,讓學生展示自己寫出的算式,說一說每個算式表示的意思,使乘法、除法的內在聯系自然滲透。

  三、找朋友:完成教科書第22頁練習四第9題。

  一部分的同學拿口訣,一部分的同學拿乘法算式。先由拿乘法算式的同學讀算式,然后問我的朋友在哪里,拿口訣的同學就說你的朋友在這里。也可交換著玩。

  四、完成教科書第22頁練習四第10題。

  要學生自己獨立完成,然后全班講評。重點要問學生為什么這樣列式?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10

  教學目標:

  鞏固除法的含義,及除法的各部分名稱。為后面學習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打基礎。

  教學過程:

  一、完成教科書第16頁練習三第6題。

  先讓學生獨立寫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講評。

  1、6除以3等于2。 63=2 (復習除法的.讀法)

  2、被除數是12,除數是3,商是4。 (復習除法的各部分名稱)

  3、把20個餃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205=4 (復習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

  4、28串葡萄,每4串一份,分成了7份。 284=7 (復習把二個數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二、完成完成教科書第16頁練習三第8題。

  看圖寫算式。呈現給學生實物圖,請學生寫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練習時,先借助畫面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再讓學生根據實物圖寫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之后,讓學生展示自己寫出的算式,說一說每個算式表示的意思,使乘法、除法的內在聯系自然滲透。

  三、完成教科書第17頁練習四第9題。

  和同桌一起完成,一邊平均分一邊寫算式。

  四、完成教科書第22頁練習四第10題。

  要學生自己獨立完成,然后全班搶答,然后思考怎樣才能填得又對又快。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11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12~14頁例

  1、例2。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與實踐活動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2.讓學生充分經歷“平均分”的過程,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導學生感受“平均分”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讓學生充分經歷“平均分”的過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各種水果圖片若干,紙袋若干。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談話。

  (1)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嗎?(做出神秘的樣子)今天是小精靈明明的生日。

  (2)多媒體顯示小精靈及錄音:小朋友們好。今天是我的生日,我特別高興。我邀請了一些客人。瞧,他們來了!(多媒體顯示4位小朋友)。媽媽端來一盤橘子,讓我分給4位朋友,我該怎么分呢?

  2.討論分配方案,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用1號袋中的學具擺一擺、分一分(每人同等數量的橘子)。(2)每人分到幾個橘子?為什么要這樣分?互相說一說。

  教師巡視了解分配情況。學生可能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①每人分得不一樣多。經過討論、交流,重新均等分配。

  ②把全部橘子分完,每人分得同樣多。

  ③只分了一部分橘子,但每人分到的是同樣多的。

  (3)學生匯報分配情況,展示分配結果,并說出理由。

  (4)教師小結:像這樣,每人分到同樣多的橘子,你知道數學上把這種分法叫什么嗎?

  揭示課題──平均分。

  3.舉例,感知生活中的平均分。

  你還知道生活中哪些現象是平均分?

  師小結:看來平均分在生活中經常用到。

  4.理解“份數”的含義。

  (1)這里有一些桃子,看一看是不是平均分的?用手勢判斷。多媒體依次顯示不同分法。學生判斷并說明理由。

  (2)比較。(多媒體顯示)

  通過比較,你發現了什么?

  (3)如果平均分成3份,你會分嗎?試一試。學生在題紙上分一分、畫一畫,然后相互交流。

  (4)學生展示分的結果,并進行評價。教師指導學生以合理、正確、美觀為評價標準。

  師:其他小朋友也想展示一下你的成果嗎?把題紙舉起來給大家看看。

  5.考考你。

  (情境)剛才,大家幫明明平均分好了橘子,明明很感激大家。現在他想把8塊糖平均分給4位朋友,應選擇哪種分配方法呢?多媒體顯示下圖:

  學生手勢選擇,并說明理由。

  師:第(3)種分法每份都是4塊糖,是平均分,為什么不選擇這種分法呢?組織學生討論:你覺得平均分物體的時候應注意些什么?

  引導學生說出,平均分不能只看結果,還要看平均分成幾份。

  二、動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1.師:小朋友們說得真好,老師要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明明的爸爸研究、種植的神奇樹結果子啦!(多媒體顯示神奇樹)。

  明明為了感謝大家,特意摘了許多,讓我分給大家。想要嗎?就在2號袋中。為了使大家都能得到不同的水果,要求:

  (1)請你把2號袋中的水果平均分給你們組的每一個人。想想怎么分?

  (2)動手分一分。分完后互相說說你的分配方法。

  2.學生操作分配,教師巡視指導,注意發現不同的方法。

  學生可能出現以下分法:

  (1)按個數一個一個地平均分給4個人。

  (2)先兩個兩個或三個三個地分,多出來的再一個一個或兩個兩個分,直到分完,(3)用乘法口訣來分。

  (4)用除法算一算再分。

  3.教師選擇有代表性的一些分法。讓學生在實物投影上演示他們的分法。師:你們真棒!想出這么多的分法。這些分法都很好,你最喜歡哪種分法?說說理由。

  三、拓展應用

  1.鞏固加深。

  師:這位小朋友愁眉苦臉,他一定遇到了問題。(多媒體出示題目)

  每個盤子里放同樣多的蘋果,應該放幾個?請你幫幫我!

  (1)師:想一想,也可以動手擺一擺,然后在小組里互相說一說。你是用什么方法分的?每盤放幾個?

  (2)如果有4個盤子呢?(多媒體增加盤子數)

  (3)這12個蘋果你還能平均分成幾份?每份幾個?小組里互相說一說、分一分。

  (4)全班交流。

  2.應用。

  (情境)明明的媽媽告訴我們一件事,有5個人要買同一筐橘子(多媒體顯示一筐橘子),為此發生了爭論。怎樣分才能使5個人都滿意呢?

  小組商量,全班交流解決。學生相互質疑、解疑。

  四、全課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想說些什么?

  [教學設計意圖]

  “除法的初步認識”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在生活中小學生有分物品的經歷,但缺少平均分的實踐經驗。因此,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通過實踐操作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在頭腦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成為本節課的重點,亦是關鍵所在。在備課時抓住這一關鍵,從以下幾方面來設計教案。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教材因篇幅的限制,提供給學生感知的背景材料極其有限,且信息都處于“靜止、儲存”狀態,不利于學生的感知和抽象概括。因此,在研究教材、學生的知識、技能、心理特點等因素的.基礎上,發掘教材潛在的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經教學法的加工,營造情境氛圍。架起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習之間,具體問題與抽象概念之間聯系的橋梁.使學生在積極參與、體驗,并在已有知識經驗的支持下,自主能動地探索,實現數學的再創造。

  課一開始,就以小精靈明明過生日給大家分橘子,使學生對今天要學習的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小學生對形象逼真、色彩艷麗、栩栩如生的動態圖畫、卡片、實物或生動的描述感興趣,思維被激活,為下面的學習開拓了空間。

  在學生已比較熟練地把一個具體數量平均分成幾份后,我鋪設了一情境障礙:5個人要買同一筐橘子,怎樣分才公平?這一源于生活的問題,使學生的思維再一次被激活,必然會發生爭論,在相互質疑、解疑中達到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

  2.重視操作,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教學中,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多次讓學生進行操作。把平均分物化成看得見、摸得著的材料。教學一開始,就是學生的操作:把12個橘子分給4個小朋友該怎樣分?在這里,未做任何提示,讓學生根據已有的認識水平去分,在交流中發現“每份分得同樣多”就表示“平均分”。

  接下來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平均分物品,在學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和結果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平均分的含義,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3.面向全體,體現差異。

  在教學過程中把提高與發展每個學生作為素質教育的落腳點,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各自的實際水平基礎上主動、充分地發展、提高。在設計活動時,人人動手分學具;在相互交流中,體會多種分法的共同性──每份分得同樣多。無論是一個一個地分,還是用除法計算,都給予積極的肯定,并讓他們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使師生能共同體驗成功以及成功帶來的喜悅。

  [教后記]

  1.在課堂教學中應充分尊重學生的見解,讓學生體驗到成功。

  要培養有個性、有創新意識的人才,就必須培養學生敢于發表見解、敢于提出不同觀點的勇氣和進行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不怕挫折的精神。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勉勵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并且不要輕意對學生的見解下結論;讓有不同見解的學生在情緒不沖突的情況下進行相互辯論,直至學生自己能分辨是非,統一認識。

  在理解“份數”含義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比較,發現雖然分的方式不同,但都是平均分成2份。這時一學生說:“我還有一種方法。”邊說邊走上講臺,用手比畫了一下。原來,他是把6個桃從中間分開(),這是學生生活經驗中最直接、最普遍的一種理解。這時又一學生說:“我還能把桃平均分成3份”。學生敢于不唯上、不唯書,敢于向教師挑戰.正是學生自主精神的體現。

  2.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多樣性交流。

  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不僅體現在他們各自的個體上,而且也體現在他們群體上。鼓勵學生間合作互助,集思廣益,依靠集體力量來主動積極地獲取知識。情商高的學生,總是有比較好的人際關系,并能較好地協調自己與他人的關系。當遇到問題或困難(有畏難情緒)時,總能及時找到指導、得到幫助和得到合作。因此,在教學中采用各種方式讓學生參與交流,例如,小組內互相說一說各自的分配方法和分配結果,讓學生進行個體與個體之間的交流;對于把一筐橘子平均分給5個人的問題,讓小組之間互相辯論,從而進行群體與群體之間的交流;讓學生到講臺上闡述自己分配的方法,臺下同學可向他提出問題或發表不同的見解,從而進行學生個體與全班同學之間的交流。啟發學生在課堂上踴躍地進行知識、情感的交流,思維的碰撞,幫助學生在交流中充分展現思維過程,將教師教學的過程演變為學生積極參與、不斷表現自我的、充滿生機、富有靈氣的學習過程,這樣才能體現自主合作和探究,才能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

  3.聯系實際,學以致用。

  本節課從引入體會平均分到練習應用,我都設計了有趣的生活情境,從中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很好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如在解決實際問題這個環節,學生對于把一筐橘子平均分給5個人的問題,在小組內、小組間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又離不開數學,從而體會數學的內在價值。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12

  教學內容:

  課本P13頁,例4,練習三第1、2、3題。

  教學目標:

  1、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溫故知新,引入除法運算。

  2、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理解除法的意義。

  3、讓學生認識除號,了解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教學重點: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

  2、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

  教學準備:情景圖等。

  教學過程:

  一、設置問題,引導參與

  1、談話,出示情景圖。

  2、提出問題:大熊貓想把12支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應放幾支?

  請小朋友想一想。

  3、開展活動,解決問題。

  (1)指名請學生上臺演示。鼓勵學生有多種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兩支兩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無論怎樣分,結果都是一樣的,每個盤子里放()支竹筍。

  (2)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設計意圖】: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設置問題吲哚發奧學生自主參與,通過觀察、操作、交流、解決問題等活動,強化應用平均分的意識,溫故知新,為引入除法運算奠定基礎。

  二、學習新知

  1、引入除法

  談話:剛才我們通過平均分幫助大熊貓解決了一個大問題。這樣的問題能不

  能用一種方法直接計算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種方法。

  揭示課題。除法

  問:把12支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放三支,每盤放得同樣多,是

  平均分嗎?

  像這樣的情況我們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2、介紹除法算式的讀寫。

  (1)以前我們學過加、減、乘法,它們都有各自的符號,今天老是再給你們介紹一個符號,它就是“÷”,讀作:除號。寫時先畫一條橫線,再上下各一點,橫線要直,兩點要圓且對齊。

  (2)學生練習書寫除號。

  (3)解決熊貓分竹筍的算式寫法。12÷4=3,讀作: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寫一寫,讀一讀

  讓學生吧12支竹筍分別平均分成兩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寫出除法

  算式,再讀一讀。

  【設計意圖】:在引導學生靈活應用平均分的'基礎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種方法直接計算呢?”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礎上讓學生參與“分一分,寫一寫,讀一讀”學習活動,給學生提供做中學的機會。讓學生通過操作進一步感受解決問題的過程,領悟除法意義。

  三、鞏固應用,加深理解

  1、課本第13頁的“做一做”

  (1)自己讀題,理解題意

  (2)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3)交流匯報。

  (4)小結。

  2、挑戰園地:

  (1)第一關(練習三第1題):“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請6名學生來抽卡,誰抽到哪一張就讀哪一張,讀

  得對的老師獎勵聰明星。

  (2)第二關(練習三第2題)“小幫手”。

  學生動手擺學具并填寫算式,教師巡視。

  (3)第三關(練習三第3題)“分西瓜”。

  學生先獨立思考并解決,然后交流。

  【設計意圖】:結合學生追求快樂的天性,好勝的心理,設計形式多樣,富有挑戰性的練習形式,營造出充滿生氣和激情的學習氛圍,并運用獎勵措施,滿足孩子們成功的喜悅心理需求,維持學習新知的興趣。

  四、課堂總結。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13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246~125頁乘法與除法、分數的初步認識,并完成練習二十三第1~4題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經歷對本學期所學知識回顧、梳理的過程,初步學會和復習的方法,逐步養成自覺所學知識的意識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過程與方法

  進一步理解兩、三位數乘一位數和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算理,提高學生的計算熟練程度和正確率;進一步提高學生的估算能力,體會估算的實際意義,養成估算習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進一步鞏固分數的意義,熟練地讀寫分數,會用分數表示實際操作結果,能熟練地進行簡單的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計算

  教學重點兩、三位數乘一位數和兩位數除以一位數

  教學難點兩、三位數乘一位數和兩位數除以一位數

  教具準備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回憶梳理本學期學習的內容

  (1)出示教科書第126頁主題圖,學生看圖,說說他們在做什么。

  (2)你能像他們一樣,回顧一下本學期的學習內容和自己的學習情況嗎?

  (3)小組討論:四人小組議一議本冊書包含哪些知識?在討論的基礎上,將小組的共同意見寫在卡片上。

  教師巡視,關注學生交流情況,引導學生按一定的順序梳理知識。

  (4)小組匯報

  出示小組匯報要求:

  ①請全體同學認真傾聽每一位小組代表的發言。

  ②請各小組記錄員邊聽邊用筆將其他小組與你們小組相同的地方勾畫出來。

  ③勾畫完之后,請各小組發言的代表對前面同學的發言只作補充,不作重復匯報。

  二、復習乘法與除法

  1.復習口算

  先以口算比賽的形式完成教科書第126頁第1題,補充以下口算題。

  80÷8=×5=4×25=65÷8=

  指名匯報,并分別說說是怎樣算的。

  2.復習筆算

  (1)問:用豎式計算兩、三位數乘一位數和兩位數除以一位數時要注意什么?

  (2)學生獨立計算教科書第126頁第2題,教師巡視,對學習困難的學生及時進行指導。

  (3)全班交流,指名板演,并結合題目說一說兩、三位數乘一位數和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計算方法。重點讓學生說一說乘數中間有0的乘法,如:304×5=

  3.復習估算

  (1)學生先談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應用過估算,是怎樣用的?

  (2)學生獨立完成教科書第127頁乘法與除法的第3題,同桌再相互說說自己是怎樣估算的'。

  全班交流,指名說出估算方法,如果學生有不同的估算方法,只要是合理的,都要給予充分肯定。如52×9≈,可以用50×9,也可以用52×10進行估算。

  三、復習分數的初步認識

  1.認識分數

  (1)學生先獨立完成教科書第127頁分數的初步認識第1題。

  (2)指名口答填寫結果,并說一說為什么這樣填。通過交流進一步強調平均分。

  2.簡單的同分母加減法

  (1)獨立完成教科書第127頁分數的初步認識第2題。

  (2)全班交流,匯報結果時,結合分數的意義讓學生說一說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四、全課

  今天我們復習了什么內容?是怎樣進行和復習的?你有什么收獲?

  五、練習:完成練習二十三第1,2,3,4題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14

  課題:

  除法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實錄及反思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學第四冊P18—19例4、例5及P20練習四(2、3、4、)

  教材分析:

  計算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除法是計算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學習除法概念的第一課。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得尤為重要。

  教材在編排時從分東西引入,通過分東西使學生初步領會除法的實際意義。例1通過讓學生動手分一些實物,借助同樣多,明確“平均分”的含義。例2使學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過程,直觀的理解“平均分”的含義。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讀、寫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義。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練習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實際操作題,讓學生親自動手擺一擺、分一分、連一連,再寫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說說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義。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分實物,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并且從“平均分”的過程清楚、直觀地了解除法的含義。

  2、學生認識除號,會讀、會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義。

  3、際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初步語言表達能力。

  4、培養學生探索知識的能力和對除法的濃厚興趣。

  教學重點:

  通過實際分東西,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

  教學難點:

  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各種水果圖片若干,紙袋若干。

  教學方法:

  講授法、演示法、小組合作、動手操作

  教學過程:

  一、理解平均分

  把8個圓片平均分成2份,你會分嗎?

  (1)動手分一分

  (2)同桌說一說:你是怎么分的?

  (3)匯報演示(課件展示)

  生1:我是這樣分的,3個一份,正好兩份。

  生2:我是2個2個分,先左邊4個,再右邊4個。

  生3:我是2個2個分,先左邊2個,再右邊2個,直到分完。

  生4:我是1個1個分,先左邊1個,再右邊1個,直到分完。

  ⑷小結:剛才小朋友對8個圓片進行平均分,有的是4個4個分,有的是2個2個分,有的是1個1個分,但不管怎么分,都是把8個圓片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4個,那就是平均分。

  二、除法的初步認識

  1、把12個圓片平均分,你想怎么分就怎么分,你會分嗎?

  (1)獨立動手分一分

  (2)同桌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3)匯報交流:出現多種情況(略)

  學生匯報分的過程和結果,教師同時繼續演示課件

  2、介紹除法的書寫來源

  “平均分”在數學中也可以用一種計算方法來表示——除法,除法的符號是除號,除號怎么寫呢?(師生交流書寫)“平均分”該怎樣用除法來表示呢?

  3、除法的含義選擇其中情況一種來講

  如:○○○ ○○○ ○○○ ○○○

  師:這幅圖是把多少個圓片平均分?平均分成多少份?每份是多少個?

  生:把12個圓片平均分成4份,每份3個

  (指多名學生說圖意)

  師:剛才說的圖意怎樣用除法算式表示呢?

  生1:12÷4=3

  生2:還可以列成12÷3=4

  師:先來看第一個算式,12÷4=3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說圖意)

  師:那12÷3=4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沉默)

  師:(引導)分幾個圓片?每份幾個?正好分成多少份?

  生:(說含義)

  4、理解除號的意義。

  追問,還有誰會列除法算式,你們怎么知道的?

  在學習的道路上,要多問幾個為什么?(根據同學們的發言,你有什么疑問。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學貴有疑,有疑問、有思考,你就會有進步)

  (除號表示什么意思?為什么要用除法來計算?)

  介紹除號的寫法:

  寫時先畫一條橫線,再上下各一點,橫線要直,兩點要圓且對齊。

  展開想象,你怎么理解并記住這個符號就是除號?(一條橫線可以看做是把物體進行平均分,上下兩個一模一樣的圓點可以看做是每份分得同樣多。)

  5、介紹除法算式的寫法、讀法

  我們把要分的蘋果的總數6寫在除號的前面。平均分的份數寫在除號的后面。每份分得結果寫在等號的后面。

  不看圖,你能說說6÷2=3,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把6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

  這個算式讀作:6除以2等于3。

  6、小結:把總數進行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對一幅圖,就可以列出兩道不同的除法算式。

  7、給其余幾幅圖列出相應的除法算式

  8、質疑:看書上例題,你知道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

  9、基本練習:

  書上的“做一做”————分一分,寫一寫,讀一讀

  (1)明確要求:讓學生把18塊餅干平均分成三人(2人)(6人),每人分幾塊?并一一寫出除法算式

  (2)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3)交流匯報。不看圖說說每個除法算式的意義。

  三、鞏固練習(略)

  1、先擺一擺,再寫出算式、

  (1)12根小棒,每2根一份,能分成幾份?

  12÷□=□

  (2)12根小棒,每6根一份,能分成幾份?

  __________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注意個別指導、訂正時讓學生說說分的過程和結果、也可以把

  1、2題進行對比,讓學生知道雖然都是12根小棒,因為第1題是每2根1份,第2題是每6根1份,所以分的份數也不同

  2、補充練習

  教師把10本作業本平均分給2名同學,每名同學分得幾本?

  課件出示題目,學生說說如何列式和算式中各數所表示的意義。

  四、歸納小結

  今天我們通過分東西學習了什么新知識?(板書:除法的初步認識)知道了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做。

  教學反思:

  (一)效果分析

  這是一節研討課,也是一節嘗試課,曾在多個班級試教過,嘗試著把包含除和等分除合并在一堂課上,主要觀點是:不區分兩種分法,認為“不管怎么分只要每份分得同樣多都是平均分”,能看圖列出兩道相應的除法算式,并對照圖說出含義。從幾節課的教學實踐來看,有成功之處,也有失敗之處,具體表現在:

  1、成功之處

  (1)不區分兩種分法確實是可行的,學生所有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特點及知識結構以及生活中的平均分是沒有兩種分法的。

  (2)看圖列出兩道除法算式,學生基本都會。我想,原因有二:

  ①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早已經受過熏陶,所以,根據圖意列出算式不成問題。

  ②受前面剛剛學過的“乘法”影響,學生自然能夠“照樣子畫葫蘆”,就能列出兩道除法算式。

  2、失敗之處

  看圖說意義,或對算式作出解釋,從學生上課的舉手可以看出,從練習中,從課后談話得知,學生掌握得不是很好基本上知道的人只要7,8人。

  原因分析

  (1)從教學內容處理角度來看,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理解除法的含義既是教學重點,又是教學難點,把兩種意義集中在一起教學,這不是難上加難嗎?從這個意義上講,消除一個“人為的教學障礙”而新生成一個“人為的教學難點”似乎有點得不償失。

  (2)從學生的學習出發點來說,由于前面的乘法學習已經取消了對”幾個幾“的理解。在第一節除法的初步認識中,讓學生高清12÷4=3,的幾份和份,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3)從除法本身的含義要講,12÷4=3可以理解成把12個圓片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也可以理解成12里面有4個3。

  反思:

  1、除法的初步認識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學生在原有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老師這節課主要是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主動掌握知識,一個新的數學知識有它的形成過程,在教學中如何提示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真正掌握知識是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去體驗,通過實際操作培養學生的動物實踐能力和初步的語言表達能力。

  2、這節課教學順序是:分實物→同樣多→平均分→認識除法→除法算式的讀、寫法及表示的含義。分實物,學生從分的結果中找出“同樣多”的一種,從而引入“平均分”的概念,但是教師并沒有抓住最佳的教學時機,在動手操作中,教師并沒有滲入“平均分”的概念,沒有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對將要學習的內容產生印象進入角色,錯過了最佳的教學時機。教師并沒有完全脫離教案,沒有從生活中分實物的問題中及時抽象出除法,沒有把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落到實處。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1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把一個數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除法。

  2、使學生知道:這種除法怎樣用除法算式表示。

  教學重點

  使學生明確把一個數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并能知道這種方法怎樣用算式來表示。

  教學難點

  理解除法的含義。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學生準備6個村和3個盤的圖片、12根小棒、12個小圓片、6支鉛筆。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導入課題、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除法、板書:除法的初步認識(二)。

  2、師生分鉛筆,初步感知分的方法、

  (1)教師拿出6支鉛筆,先向學生明確:要把這6支鉛筆分給一些同學,每個同學給2支,可以分給幾個同學?接著教師讓學生細心觀察老師是怎么分的、使學生知道,教師把鉛筆先拿2支分給一個同學(教師要同時拿2支給一個同學),再拿2支分給一個同學,最后又拿2支分給一個同學,也就是每2支分給一個同學。分完后問學生:分給了幾個同學?學生觀察出:6支鉛筆,每個同學2支,可以分給3個同學。

  (2)讓學生想想剛才是怎樣分的?同桌互相說一說。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4,學生初步認識第二種分法、

  (1)教師要求學生拿出8個小圓片,按每2個放一堆,看看能分幾堆?

  (2)學生邊說邊操作,教師巡視,對操作錯誤的學生給予個別指。

  (3)教師演示課件除法的初步認識(二)。

  2、教學例5、

  (1)出示書上例5,左邊的桃子圖。

  ①教師敘述題意:有6個桃,每2個放一盤,能放幾盤?(板書或提前用紙寫好的貼在黑板上)。

  ②教師問學生:每2個放一盤是什么意思、使學生知道:每2個放一盤,就是每2個分成一份。

  (2)教師讓學生拿出6個桃子的圖片,自己試著分一分、(邊說邊分,先再最后)。

  (3)指名讓學生回答分的過程,教師繼續演示課件除法的初步認識(二)、要強調兩個兩個地分,每2個放一盤,也就是每2個為一份、學生跟著老師的'演示擺自己的學具。

  (4)讓學生回顧分的過程和結果、教師提問,剛才我們是怎么分的?分得的結果怎樣?使學生知道:每2個分成一份(或2個2個地分的)分成了盤(板書:3盤)。

  (5)教師小結、我們分桃的時候,把6個桃每2個放一盤,求能放幾盤?實際上就是把一個數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這種分法也要用除法來計算。

  (6)結合分的過程說明算式的寫法。

  ①桃子的個數6是要分的數,寫在除號的前面、(板書:6)每份的個數是2,寫在除號的后面(板書:2)。分得的份數是3,寫在等號的后面(板書:3)。

  ②讓學生說一說62=3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6個,每2個分一份,分成了3份(板書)。

  ③讓學生說一說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稱。6是被除數,2是除數,3是商。

  (7)引導學生看書,并說說例5的圖意,讓學生自己把剩下的桃子分完。

  (8)質疑問難,師生答疑、

  三、全課小結、

  我們今天繼續學習了除法,就是把一個數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

  隨堂練習

  先擺一擺,再寫出算式。

  1、12根小棒,每2根一份,能分成幾份?

  12□=□

  2、12根小棒,每6根一份,能分成幾份?

  __________

  第1題:先讓學生讀題,弄清題意,再讓學生用小棒擺一擺,邊擺邊說分的過程。按分得的結果,把算式填全,集體訂正、然后請學生說一說除法算式中每個數表示什么。

  第2題,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注意個別指導、訂正時讓學生說說分的過程和結果。也可以把1、2題進行對比,讓學生知道雖然都是12根小棒,因為第1題是每2根1份,第2題是每6根1份,所以分的份數也不同。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相關文章: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12-16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12-16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01-28

除法的初步認識2 教案12-16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 魚兒12-16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最新09-16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人教版09-16

小學數學除法初步認識教案01-21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