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歌》教案
《組歌》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課文內容,領悟詩中擬人形象的情感內涵。 2、品析文中意味深長的語句,理解詩中多樣化的擬人手法。 3、領會兩首詩的思想感情,學習借物抒懷的藝術構思。 4、感悟詩作閃爍著的理性光輝,引導學生熱愛自然、敬畏生命。 教學重點: 1、反復誦讀,感受詩作清麗流暢的語言風格。 2、深透理解文章的情感內涵。 教學難點: 分析詩中語意遞進伸展的層次。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人 詩人有一顆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筆下,浪和雨有生命,有靈氣,有個性,它們與自然萬物和諧共處,構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時,它們又閃爍著理性的光輝,給人以啟迪。 二、作者簡介:紀伯倫(1883-1931)黎巴嫩詩人、散文作家、畫家。 三、學習課文 (一)學習《浪之歌》。 (1)朗讀課文,學生在散文詩旁用旁批的形式寫下自己的短評。 如《浪之歌》開頭寫浪花對海岸的深情,浪花的性格是活潑的,她像一個純情的姑娘日日夜夜嬉戲在海岸身邊…… (2)學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歡的句子,并加以評析。 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獨特的感受。 (3)理解海浪的形象。 明確:海浪的形象是一個博愛者的形象。 (二)學習《雨之歌》。 (1)朗讀課文,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并加以評析。 學生交流自己的見解。 (2)理解文章豐富的內蘊。 明確: 風情雨態是難以描摹的,更何況所寫的并非是在特定情景中的某一場雨。作者在短短的篇幅中描繪了種種的雨:輕輕灑下的,如金線瀉地,珍珠拋落;伴同雷電而來的,瓢潑而下,療救饑渴的大地;叮咚作響的,輕叩著人們的心扉。 作者借助豐富的想像,藝術地描繪了“雨”的生活,借寫雨來贊頌人類七情之中最美好的感情——愛,并借以袒露詩人自我仁愛博大的襟懷,表現出對人生的思考。 作者是在寫雨的精魂,精魂離不了形體,從形體描摹入手,從與各種各樣外物的關系中展開,不求工巧,而求離形得魂,從一枝一葉中讓人想見全貌。如第四節寫雨在云彩和田野間傳信,天低云暗,雨絲綿綿,似乎把云彩與田野連結起來了,雨霽風止,云淡了,龜裂的土地平復了,確實如“這位干渴難耐,我去解除;那位相思成病,我去醫治。”“雨”是曠達的,對于自己的放逐,雖然有過淚,但它明白。“塵世人生也是如此:開始于盛氣凌人的物質的鐵蹄之下,終結在不動聲色的死神的懷抱。”對“死”的淡然態度,把“死亡”看成是必然到來的結局,因此甘于犧牲自己,造福萬物。 四、口頭仿寫訓練 朗讀<浪之歌>第五節“曾有多少次,當美人魚從海底鉆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賞星空時,我圍繞她們跳過舞;曾有多少次,當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傾訴自己為愛情所苦時,我陪伴他長吁短嘆,幫助他將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與礁石同席對飲,它竟紋絲不動,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無笑容。……” 要求運用“曾有多少次,當……時,我……;曾有多少次,當……時,我……;曾有多少次,我……”句式來說一段話。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學生說話要有一個中心,前后句連貫,銜接自然。 五、作業布置: 拓展閱讀,教師向學生推薦紀伯倫<組歌>中其他三首:<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要求學生用旁批的形式寫下自己的短評,并摘抄散文詩中的佳句。 教學反思:學生很喜歡這兩首散文詩,教師應鼓勵他們多讀讀思考,把握散文詩的語言特點。 板書設計 《浪之歌》 海岸的情人 擬 海浪: 人間世界的守護者 熾 人 熱 杰 情 作 滋潤萬物 深 《雨之歌》 “傳情的信使” 雨: (奉獻者和使者的形象)【《組歌》教案】相關文章:
《組歌》(節選) 教案04-25
《組歌》的優秀教案設計08-25
組歌的課堂實錄03-13
語文“四合一”課例:10《組歌》—《浪之歌》(教案)04-25
‘教案’教案04-28
‘教案’遠方教案04-28
‘教案’白鵝教案04-28
‘教案’人琴俱亡教案04-28
‘教案’狼(教案)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