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7上教案6
第三課 傍水而居 課程標準 通過典型實例,比較我國不同地區在各自的自然環境條件下,人們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的特點,以及人地關系方面的主要問題。 通過典型實例,比較世界一些地區和國家在各自的自然環境條件下,人們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點。 教學要求 1.通過太湖流域城鎮的形成與發展,大魚島漁村生產生活發生的變化,以及水城威尼斯的繁榮與面臨的問題,理解傍水而居的人們的生產和日常生活狀態。 2.能根據資料和圖片描述水在這些地區所起的作用。 3.針對這些地區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區域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設想。 [課時安排] 建議教學2課時。 [新課導入] 導入方法一:敘述引入 古人說仁者愛山、智者樂水,描述了山和水對人類的生產生活的不同影響。人類傍水而居,形成了水鄉城鎮、美麗的漁村、繁華的都市。這里的景色、人們的生產和生活與山區的景色、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差異。我們今天就來了解傍水而居的生活。 導入方法二:提問引入 設問:教材為何要以水鄉孕育的城鎮為題?孕育如何理解?為何不用河流邊的城鎮?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 [水鄉孕育的城鎮] 1. 水孕育了鄉的教學建議 教師展示或播放典型的水鄉城鎮(如周莊、烏鎮)的圖片或錄像,請學生觀察水鄉城鎮景觀有哪些特色(如建筑特色、交通工具等)。然后引發學生思考,那里的景觀和我們生活的地區的景觀有哪些差別?引導學生理解水鄉城鎮所有的特色與水的密切關系。如今在太湖流域的一些水鄉古鎮里還保留著極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吸引著四方游客來此體會小橋、流水、人家的詩情畫意和獨特風韻。 問:太湖美在哪里? 教師給出中國地圖,請學生找出太湖在我國的位置。再請學生讀圖4-14,找出圖中的主要河流(包括運河),旨在讓學生認識到太湖流域河湖密如蛛網、湖泊星羅棋布的特點。 再找出圖中的城市,說明城鎮的數量和分布情況,旨在讓學生認識到太湖流域城鎮密集、沿河湖分布等特點。啟發學生思考水鄉為什么被喻為魚米之鄉?進一步討論太湖流域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 2.水鄉孕育了城鎮的教學過程 學習閱讀卡,明白歷史上太湖周邊的城鎮是怎樣興起的,發展情況如何。然后教師總結太湖流域最初的形成、發展情況。 農村百姓進行交易活動的場所、貨物的集散地--交易的頻繁、交易人數的增多、商品的豐富--出現店鋪、街道、簡單的手工作坊--出現以從事商業和手工業為生的人--出現小城鎮。 教師最后總結:水是生命之源,人們的生活離不開水,農業生產離不開水,所以最初人們多是選擇傍水而居。水網密集,為農業、工業生產提供用水,為貨物運輸、物資集散、城鎮交通、人員往來提供便利的條件。是水養育了兩岸的人們,是水孕育了一座座城鎮。 3.新型城鎮悄然興起的教學過程 教師介紹今天鄉鎮企業蓬勃發展的水鄉城鎮(其中要說明鄉鎮企業、城市化的概念)的新面貌,同時播放城市化后的水鄉城鎮景觀,如華西村。 讓學生觀察說明它們在景觀上有哪些變化(建筑、街道、公共設施等),思考水鄉城鎮化給當地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的影響。 課后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比較好地做到四個“有機結合”:把角色扮演和問題探究兩種不同的教學類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把激趣和獲取新知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把觀點、方法的滲透和學習過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把課內知識的運用和課外小組合作活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且取得較好的效果。在本課教學中,仍有幾個問題值得探討:一是教學內容較多,課堂如何把握好教學節奏值得探討,如果將此課內容一分為二,教師就可以補充更多的知識和設計更有效的活動;二是課后小組自編報紙的制作,一定要落實、交流,讓每個學生參與,實施成功教育和培養學生合作精神、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第四課 草原人家 課程標準 2-5 通過典型實例,比較我國不同地區在各自的自然環境條件下,人們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的特點,以及人地關系方面的主要問題。 2-7 通過典型實例,比較世界一些地區和國家在各自的自然環境條件下,人們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點。 教學要求 1.通過澳大利亞現代化大牧場和內蒙古草原風情這兩個案例,初步學會分析大草原的自然環境特點;從草原生活角度入手,體會牧民們如何利用不同的自然條件安排生產生活,感受多姿多彩的牧區生活。 2.能夠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有用的信息,能夠運用各種資料(如景觀圖等),描述一個地區自然環境的基本特征。 3.通過對澳大利亞大牧場的經營特點和內蒙古草原游牧文化的描述,了解草原文化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感受牧民對草原的熱愛之情,認識人地關系的協調對發展的重要性。 結構分析 草原是世界陸地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陸地上分布最廣的生態系統,草原為眾多的人口提供了生存、發展的空間和必需的資源;草原牧區生活與文化自然應成為形形色色的區域生活中的一個角色。本課雖然只安排了兩個案例,但它們是最有代表性的兩種草原生活模式。從這兩個案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草原環境的一些共性,草原發展的悠久歷史和未來。 本課的兩個案例,分別側重于草原的生產和文化兩個方面。 現代化的大牧場--圍繞澳大利亞的自然環境與牧業和牧場現代化兩個方面展開。首先通過一首膾炙人口的民歌歌詞,將學生的思緒帶到了澳大利亞遼闊的牧場上。接著教材分析了澳大利亞成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的自然原因。在氣候、水、土壤、地形和生物等自然條件中,教材選擇了其中最主要的氣候、地形因素。 在此基礎上,教材進一步闡述了澳大利亞牧場畜群放養、羊比人多、規模大、牧民定居和機械化水平高等特色,突出了澳大利亞的牧場現代化的特點。 在案例的最后,教材揭示出澳大利亞畜牧業經久不衰的背景原因--國家工業化;同時通過馳名世界的澳毛制品和羊毛的出口,點出畜牧業對這個國家經濟的影響。 草原風情--圍繞草原牧區文化生活展開。教材直接闡述了草原牧民鮮明的文化生活特點,嗜食肉奶、穿蒙古袍、住蒙古包和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以及那達慕大會等,讓學生從圖文之間感受草原風情,盡情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教材進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關注草原對牧民生活的影響。 教材呈現形式不僅可使學生們仿佛親臨其境,更有利于他們觀察發現問題、自主分析;對教師來說,課文內容環環相扣,知識拓展余地大,有利于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靈活安排教學。 [新課導入] 導入方法一:復習導入 可從第四單元已經學過的區域生活,承上啟下,引出本課內容:我們已經漫游過平原、山地,拜訪過水上人家,大家是不是還意猶未盡呢?今天我們的神奇之旅將從這里出發(展示一幅澳大利亞草原圖片),在牛羊成群、廣闊無邊的大草原上漫游。 導入方法二:開門見山 今天我們要到大草原去,探訪草原人家。請大家說一說你印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樣的,描述一下你心目中大草原上的生活情景。并根據學生們的話題,活調整教材中兩個案例的授課順序。 [現代化的大牧場] 1.澳大利亞牧業分布的教學過程 引導學生讀圖4-23,思考下列問題: ○澳大利亞的位置有什么特點?這種特點對澳大利亞的氣候有什么影響? ○澳大利亞的降水有什么特點?其畜牧業的分布又有什么特點? ○澳大利亞的牧業分布與等降水量線之間呈什么關系?為什么會是這樣? 通過以上活動,讓學生學會分析影響澳大利亞畜牧業分布的自然原因,進而學會分析一個地方的生產方式與當地自然環境之間的密切關系,樹立因地制宜的思想。(注意:以上問題均以學生作答為主,老師只作點評) 2.騎在羊背上的國家的教學過程 在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時,應提示學生注意澳大利亞具有三個方面的優勢。 ○澳大利亞地勢平坦、開闊、干旱、草原面積廣,是發展畜牧業的重要前提條件。讓學生思考:澳大利亞人是如何根據自然環境來選擇他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的。 ○可以讓學生們課后收集資料,開展探究性的學習;也可以由教師直接提供相關資料,介紹澳大利亞選擇優先發展畜牧業的歷史背景。 ○羊比人多。羊的數量多年來一直在1億只以上,澳大利亞全國人口只有1700萬,平均每人擁有羊6只以上。 ○羊毛量大質優。羊毛產量位居世界第一,出口量居世界前列,為國家賺取大量外匯。同時可以利用圖4-25給予補充說明。 3.牧場現代化的教學過程 通過討論展開話題,比如:事先發給學生一篇澳大利亞牧場主的一日等介紹大牧場日常生活的報道或記實文章。 教師組織學生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牧場主家庭擁有的牧場有多大規模?這個家庭能提供多少勞動力?這些勞力平時都做些什么活?牧場的經營有因為人手不足而帶來麻煩的嗎? ○他們為什么選擇定居,他們在大草原上怎樣放牧羊群? ○今天,牧區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涌向城市,尋求更多的工作機會,牧民數量越來越少,牧場的衰敗往往是必然的趨勢。但是澳大利亞是通過何種妙方使自己的畜牧業興盛不衰? ○澳大利亞怎樣使自己的畜牧產品在國際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地位? 通過這些討論,讓學生進一步認識澳大利亞牧場的現代化。 [草原風情] 1.引入 正如澳大利亞人所說的:沒有羊,就沒有這個國家。草原上的牧人用勤勞和智慧創造出財富,同時他們更是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播者,那些產生于草原上的風俗習慣被一代一代的牧羊人傳承保留了下來。 課文圖文結合,讓學生感受濃郁的草原風情。與前面的圖4-24加以比較,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它們之間存在的差異,一起探討其中的原因。 首先引導學生【7上教案6】相關文章:
7加6教案03-30
指尖上的蝴蝶教案03-14
我上中班教案01-04
大班綜合教案:我要上小學了(精選6篇)07-19
教案《6和7的認識》10-18
《6和7認識》 教案08-12
《清明上河圖》教案03-06
《鴨子上橋》大班教案03-18
在莫泊桑葬禮上的演說的教案02-25
《月亮上的足跡》教案范文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