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課程改革調查報告
在現實生活中,報告使用的頻率越來越高,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內容的完整。那么,報告到底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課程改革調查報告,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課程改革調查報告1
國家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實驗在吉林省全面展開。整個改革涉及到培養目標的變化,課程結構的變革,國家課程標準的制定,課程實施與教學改革、教材改革,課程資源的開發、評價體系的建立和師資培訓等,是一個由課程改革所牽動的整個基礎教育的全面改革,體現了從課程功能、課程結構、課程內容、學習方式、課程評價、課程管理等方面的轉變和改革。教師和學生以及家長都熱切期待高中生活能變得自主、快樂、豐富多彩。但到目前為止,似乎師生的現狀沒有實質性的變化,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和學生感覺“負擔加重”的呼聲更是一浪高過一浪。
一、教師工作任務和工作情緒更加緊張
1、新舊工作任務和要求產生的新舊負擔疊加。新課程改革之前,教學工作圍繞課堂展開,主要任務是課堂教學,備課以及作業批改等等常規任務。但是新課程改革以后,首先是加大了研究性學習的力度和范圍,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研究性學習活動,必然需要教師作為指導老師,而學生小組數目十分龐大,結果就是一個教師要帶很多學習小組,個別學科教師缺乏就有可能帶7—8個學習小組,僅表格和審核,工作量就驟增。加上日后的學習指導,修改等等工作,耗費的時間驚人。其次是校本選修課的開設,校本課程作為一項新興的課程設置到學校的課程體系中,對于在傳統教學中浸泡了很多年的教師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挑戰。課程的設置和開設,對于我們教師來說,壓力巨大,逼迫教師進行深入的學習和研究一些很陌生的知識。教師需要從頭開始學習、思考、整理、規劃,最后才能開設。而教學的新任務還沒有適應過來,原來的教學常規一點都沒有減少,教師依舊需要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考試命題、試卷的批改、談心等常規教學任務,還需要不折不扣的完成原來的教學任務,更值得一提的是,新舊課程不是替換而是疊加,需要對新教材進行大量的鉆研和印證、刪減、補充,有想做的更好的教師還要把本省教材以外的其他版本教材認真對照,分析,這又增加了許多新任務,而這一切都必須在日常工作中同時完成和進行的。這一切還不算更加耗時、耗力、耗人員的全省綜合素質評價的幾十項、幾千學生、兩三天內就必須上傳的微機錄入工作。
2、學習參加培訓徒勞無功,又必須自己串課參加。新課程實施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口號就是:不培訓不上崗、先培訓后上崗。所以每一個教師都必須進行新課程的教育培訓。筆者參加過很多次新課程培訓活動,每次培訓都需要2-3天的時間。很多外地教師都是風塵仆仆的從外地趕來參加培訓,2-3天就把整個學期的教學內容進行解讀和宣講,很多教師每次都是朦朦朧朧過來,糊里糊涂回去,培訓效果很差。問題是現在的培訓方式依舊是傳統的培訓模式,一個主講教師講一天,一群老師聽一天,這種已經被新課程否定的滿堂灌式的教學方式,竟然在新課程培訓上不停的使用,不知道我們的培訓機構的人是怎么想的。按照筆者的理解就是主講教師半天,然后主講教師和一群教師互動交流半天,把普通教師不清楚的、不明白的地方和主講教師進行面對面的溝通和交流,這樣也許培訓的效果也好一點。
3、對教師的心理承受能力提出了巨大而無法排遣的挑戰。新課程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給廣大任課教師帶來了極大的心理負擔,原因首先是我們很多教師對新課程根本不熟悉、或者說理解不到位。部分學科教師反映,確有一些學科教材內容比以前多、要求高、難度大,在36學時的模塊課程時間內難以完成教學,選修、必修知識懸殊過大,相當部分的學生難以跨越;一些學科知識點分布和結構及其不合理,同時,一些學科根據需要增減的課程內容的科學性如何、相應的課時是否配套、要求是否合理、可操作性如何等問題都沒有在實際教學實踐中給出明確的詮釋,不知道新課程實施以后到底給學生、課堂、教學、學校、考試帶來什么樣的變化,處于很迷茫的狀態。由于大多數省份都是在高考前一年才出臺高考方案,因此在前兩年的高中教學中,教師對新高考到底考什么、應該學到什么程度心里沒底。一方面需要拿出教學成績,為了確保教學內容沒有遺漏,學校和教師對新內容不敢有一點怠慢,對原來高考的內容也不敢貿然放下不管。本著“寧濫勿漏”、“寧深勿淺”的原則,另外一方面新課程強調的是學生的`終身發展、強調學生的體驗、不過分的強調學生的學習成績,淡化學生的學習成績。結果是左右為難,考試還是這樣考、分數還是那些分數、比較還在那里比較、競爭還在那里競爭。萬一哪位教師在聯考中失敗,不被罵死才怪。當然罵一兩下還是好的,搞不好,不要你教了,你一邊涼快去吧!
4、教師編制等配套政策不到位,造成教師工作量不均衡。
教師編制結構性短缺問題客觀存在。新課程大大提高了對音、體、美、史、地、生等學科的重視程度,綜合實踐活動、學生社團活動等也都需要這些學科教師帶動,但由于過去對這些學科不重視,導致這些教師嚴重短缺,造成一部分教師負擔過重。如體育學科,新方案增加了許多選修模塊的教學,加上這兩年中教育部對學生體育活動的時間要求不斷增加,體育教師的數量顯得相對不足。再如,新課程方案增設了通用技術課程、研究性學習等課程,但是并沒有在教師編制與職稱評定等方面給出配套政策,給學校帶來現實的困難。
出現了上述現象的根源毫無疑問在于當前應試教育對學校教學的牽制。應試、升學壓力使高中教學難以擺脫“圍著高考轉”的怪圈。考綱、考點就是學校課程教學目標的意識還相當程度地存在。因此,高中的辦學理念和辦學體制還有待隨著評價考試制度的改革進一步得到完善。
二、學生的學習任務不減反增
1、學生的初高中銜接存在一定問題。
有教師反映,新課程初、高中教材知識體系上的差異導致學生知識結構存在偏差,如學生對有機化學的學習需要的立體幾何的知識基礎,在很多地方因課程計劃和教材版本的問題沒能得到很好的協調;物理模塊學習中需要的數學知識,在課堂中學生也反映常出現“沒學過”的現象。更有教師提出,由于現行中考制度和課程管理的缺失,一些地區的非中考科目,如地理等完全不被初中校重視,學生學習只為應付會考,基礎知識十分薄弱。高中教師在進行模塊教學時往往需要重新補課,致使教學時間不夠用。學生的任務無限制的增加,使學生的課余時間幾乎全部被擠占,更談不上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和空間了。
2、教師對課程標準把握不準、人為拔高教學要求,給學生帶來過重的負擔。很多高一年級的教師是上屆高三畢業班轉下來的。這些教師對以往高考命題的重點和目標要求輕車熟路,對新課程標準的各年段目標要求卻并不熟悉,因此容易不自覺地用高三學生的能力標準來要求高
一、高二學生,而且把舊教材的內容不斷的補充到新課程的日常教學中,學校給的課時又相對的比以往大大減少,導致每節課的實際容量足以讓學生對所謂的新課程在短時間內產生厭倦甚至消極的應對態度,從而在心理上增加對新課程適應的負擔。
3、教師對新內容和新教法不熟悉,題海戰術仍在適用。
教師對新內容和要求不熟悉,對組織小組合作、指導學生探究以及探究“度”的把握等尚處于摸索階段。在這個過程中,課堂出現一些形式化的低效和無效的現象影響了學生對正常的教學進度的知識接收量的積累。另一方面,一些教師或因把握不住教學的重、難點,而面面俱到、照本宣科,仍沿用傳統的機械訓練、題海戰術,使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同樣影響了課堂效率。教輔資料的不配套也嚴重影響了正常的課程實施。許多教輔資料仍按原大綱要求設計練習,結果造成教師按課程標準和實驗教材要求開展教學,但學生在做教輔習題時卻常常遇到新舊教材的知識性沖突和理解性障礙。學生、家長的信心受到打擊,心理恐慌和壓力迫使他們加班加點去攻克教輔中的一道道難題,無形中增加了課業負擔。
4、課程管理缺乏經驗帶來學生負擔的增加。
按照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學生的高中基礎知識過關由以往的三年完成9科會考任務,變成了新課程下的每年都要進行9科的復習,目的就是適應省會考辦提出的會考可以無限制參加,直至考到A為止。這樣學生尤其是中上等的學生,擔心會考的成績不能得到全部的A,怕影響自己的高考前的自主招生或者保送等優勢,就總是處于準備會考的狀態下,原來會考使學生可以每年考三科,就按照文理科選擇完成非高考學科的基礎知識結業,但現在中上等學生在三年中始終惦記著還有哪些科目沒有得到A,就始終得繃緊這跟弦,造成學生對所謂的新會考制度缺乏信心和興趣,也就談不上對新課程相關制度和政策的喜歡,更談部上推崇了。
三、“減負”的可為空間
在現行人才選拔模式的社會、文化背景下談高中學生的負擔減輕問題,某種程度上,說什么都顯得蒼白無力。但我們不能放棄改革的現任。新課程的到來,雖然不可能解決基礎教育存在的所有問題,但至少希望新課程的推進要有助于這些問題的解決。針對問題,我們呼吁各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采取有力措施緩解矛盾與壓力,保證高中課改健康地朝著素質教育的方向發展。
1、政府部門應為教師提供特殊的政策與專業支持。日本的教育改革實驗首先是在大學附屬中小學進行的。建立這些學校的目的就是先行接受改革實驗,這些學校的條件和教師獲得的支持與回報也不一般。正在進行的香港普通高中課程改革也為實驗教師準備了“教師專業準備津貼”,協助學校實施高中新課程。這些津貼主要用于聘用代課教師、邀請客座講師、重新調配資深教師擔任新高中統籌主任等。同時,香港特區政府還預備了多元學習津貼,用于高中新課程開設的一些新科目,如視覺藝術、設計與應用科技等。若學校缺乏足夠的師資,教育統籌局便使用“多元學習津貼”,協助學校組成聯盟,合作開設這些新科目。此外,還設有“高中新課程過渡津貼”,用來購置所需要的教學資源和設備,作為推進高中新課程的啟動經費,為期三年。在我國目前的經濟條件下,各級政府和部門的支持,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實驗的可持續性。
2、加大學校的辦學自主權。
高中校長在學校人事安排、排課、選課、模塊考試時間和內容上應該有更多的自主空間。調研中我們的教師一致反映,因為要照顧到全市的整體教學效果,導致作為課程改革的樣本校在課程選擇、教學進度等問題上受到嚴重制約,導致我們與其他大市的重點中學相比,教學進度嚴重滯后,影響學生高考前的模擬成績的提升,對學生順利愉快充滿信心的迎接高考產生了很大的負面效應。此外,如北京市為促進學校課程多樣化發展,采取分類指導的方式,不僅建立了不同類型的樣本校,還在全市統一的課程設置計劃之下,通過申報與評選,確立了10所完全自主設置課程的實驗學校。這些學校在100%開設選修Ⅰ課程的基礎上,自主開發了多樣的選修Ⅱ課程,學校有權自行設定課時的長短,并有資格自主安排會考和模塊考試。這為今后學校自主發展,走向多樣化奠定了基礎。
3、使考試評價制度改革方案與課程實施方案同步。與新課程教學相配套的各項考試評價制度越早出臺,越有利于明確課程改革的方向,越有利于學校、學生和家長情緒的穩定。將高考改革方案與課程實施方案同時出臺,以保證教學更加從容、有序。
4、加強有效教學的研討,提高課堂質量。
課改初期一些課堂出現的形式化、低效、混亂的狀況,說明教師對探究、合作等新的教學方式還不熟悉,我們要更加重視教學方式的轉變、優化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過程。只有在自主選擇和自主學習的狀態下才有可能獲得真正的高質量的教育。
我們相信,在眾多關心、關注教育未來發展的有識之士的建議、調研過程中,新課程改革的未來會更好。我們也祝愿新課程改革一路走好。
課程改革調查報告2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報表的使用越來越頻繁,大部分報表都是在事情做完或者發生之后才寫的。那么你知道標準的正式報告格式嗎?以下是邊肖先生編寫的初中語文課程改革調查報告,歡迎大家分享。
基本信息:
今年上半年,我市被確定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七年級語文選用江蘇教育版國家標準語文實驗教材。大約有130名教師參加了實驗。在過去的幾個月里,我們深入學校聽講座,與老師進行討論。我們對我市七年級的語文實驗教學進行了檢查和了解。一般培訓后——教材和教學方法培訓——觀察和討論課程;成立課程改革實驗中心小組,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體現課程改革的精神、要求和意圖。我認為實驗工作開始得很好。
主要表現為:
——教學目的是育人。具體來說,發生了以下“五個轉變”:即學科本位和教材本位的弊端得到了較好的克服,學科和教材的側重點發生了變化,轉向以學生和學生的學習為主;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和習慣初步形成,大部分教師開始從教師向教育者轉變;從“教”到“學”的轉變;教師的教學設計從“教案”變為“學習計劃”,從課堂變為“學校”;
學生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的轉變;教學目標從單一向多元的轉變。總之,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盡最大努力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
——教學任務明確。教學目標明確,教學內容豐富,基本克服了知識標準的弊端,兼顧和體現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統一。
-教學方法合理化。以教師為主導、單向灌輸的弊端已基本克服,部分教師課堂的課堂教學模式發生了顯著變化,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習為主體,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意識和課堂結構初步形成。比如唐莉的《星星》課堂教學(見教研網站)就體現了這一點。
-教學風格民主化。教學尊嚴的傳統意識和習慣基本被拋棄,平等、和諧、合作的師生關系在課堂教學中初步建立。比如市二中沈巍“正午一天”課的教學結構和學習活動的設計就充分體現了這些(見教研網站)。尊重和鼓勵已經成為大多數教師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有效手段和自覺行為。輕松生動的課堂教學環境建設取得初步成效。
——創新教學實施。許多教師已經從教材和教參的奴隸和搬運工中解放出來。而是以課程改革精神和課程標準為指導,結合學校教育資源的實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膽彌補教材不可避免的不足,創造性地設計和組織教學。比如江甸中學陳治春老師寫的《春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課堂記錄(見教研網站)增強教材的適應性和教學效果,增強師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
有問題:
1、實驗訓練還是不夠,需要更大的努力和不懈的努力。
課程改革的系統性和艱巨性決定了課程實驗的研究和培訓任重道遠。雖然我市的實驗培訓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實驗教師對課程改革和教育教學理念轉變的認識還沒有完全到位。我們發現教師聽課時“新教材舊教法”的現象依然存在。即使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得到認可,也需要時間才能成為教師自覺的行為習慣和能力。
2、有的老師對課改的體檢不完全了解,角色轉換不到位。課程標準建議教師努力提高課堂教學,從整體上考慮知識與技能、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整合。然而,我們的一些教師仍然沒有意識到教師角色的真正變化。雖然這些老師也注重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但學生們還沒討論,他連忙把結果說出來,生怕“浪費時間”,無法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還是分層次提問,提前把學生引入自己的陷阱,說教性太強。個別老師培訓前后的課基本相同,變化不大。有的老師有這樣一種困惑:課程改革要不要進行,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要不要培養,課程改革要不要重在基礎,重在“雙基”?讓學生多讀書多實踐,在實踐中培養學生扎實的基本功,其實和課改并不矛盾。而且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素養以語文能力為核心,是語文能力、語文知識、語言積累、思想感情、思維品質、審美情趣、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融合與融合。語文素養不僅表現在較強的讀寫能力上,還表現在較強的綜合應用能力——在生活中使用語文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應在讀寫、閱讀、口語交際、綜合學習和作文五個方面的教學實踐中,切實落實“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總體目標,確保三個緯度的目標真正落實。但是有些老師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3、學科實驗教學沒有取得實質性突破。
由于教師對課程改革、課程標準和語文教學缺乏宏觀、系統、完整的.認識,實驗教學實踐往往相互忽視,如課程改革與語文學習的精神、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學生情感和能力的發展、閱讀教學等方面的教學。往往難以協調、恰當把握、和諧推進。例如:
(1)我市學科實驗教學在轉變風格、發展學生情緒方面取得明顯突破,在轉變教學方法、體現學習過程方面取得進展,而在語文素養的培養和學習方法的引導方面存在明顯不足。
②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是本次課程改革的標志性任務。但在實驗教學中,我市部分學校的語文教學并沒有真正實現從灌輸、變相灌輸到探究的轉變,課堂教學合作有余,自主不足。
③由于傳統語文教材和語文教學的影響,新教材的創新、突破和亮點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實驗教學和討論式多文本閱讀教學,但對作文、口語交際和綜合學習的研究還不夠。
4、有的老師基本功不夠,調控課堂的能力不強。有時學生提出的問題不能得到正確的肯定或否定;對于文中的重點和難點,要講清楚,不能講清楚;模讀未能起到示范作用,比大多數學生大聲朗讀更糟糕。一個老師布置習題的時候,只肯定了寫在黑板上的學生答案,卻在臺下展示了幾十個學生的發言,這也反映出老師調控課堂的能力不強,沒有注意到每個學生的發展,不能用課改的理念來指導教學。
5、《學習與評價》和《語文讀本》編寫的很好,但是我市還有相當一部分學校沒有訂購,給學生的學習帶來很大的困難。學校經費緊張,學生不敢訂輔導書。結果,很多七年級學生只有一本語文學習教材。在其他學校,圖書館的開放時間很難保證。老師安排課后收集資料,學生往往不知所措。課后拓展課程資源非常困難。
一些建議:
課程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這是一項全新的工作。沒有人教過新的語文課本,也沒有現成的模式。要靠廣大一線教師在實踐中學習探索。如果教師自發行動,缺乏良好的組織,顯然不可能保證大量學生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為了有效實施語文新課程標準,我們應該利用好江蘇教育版國家標準七年級語文教材,及時解決實驗中的各種問題。因此,我提出以下建議:
1、各個學校的語文學科組都要高度重視實驗工作。每學期要經常組織學校新課程標準和新教材的討論觀察活動,集體備課活動要突出江蘇教育版教材的備課內容。要采取多種形式,走出去,請進來,積極開展校際學習交流活動。同時要不斷“充電”,練內功,努力提高自身素質。
2、每個學校都要成立課程改革領導小組,校長或主任為組長,具體負責本學校課程改革的教學和指導工作。
3、建立備課網絡和集體備課制度,確保集體備課到位。以學校為單位,集體備課,每周集中一次,保證用集體研究的最佳教案進行教學。
4、建立聯絡官定期匯報制度。我們將與市課程改革中心小組成員在各自的學區巡回講課,并給予具體指導。各校備課組長應向各學區課改中心組成員匯報教學中遇到的困難,研究如何解決。
5、建立定期的研究班制度。各學區根據具體情況制定時間表,安排各個班級、學校的研究班時間,為大家提供研究平臺,共同探討閱讀課、寫作課、口語交際課、綜合實踐活動課、閱讀欣賞課的教學方式。同時每個學區要選擇一所學校作為語文課程改革的示范學校,讓其他兄弟學校可以借鑒。
6、要建立學生成長檔案。讓學生收集自己優秀的論文、日記、作文,放入成長記錄袋。開展優秀作品展示、手抄報、作文集錦設計。調動學生積極探索的興趣。
一些計劃:
在新課程標準和新教材的實施中,我們語文學科計劃在下學期做好以下工作:
(1)組織初中語文課改試卷、江蘇教育版語文教案、課堂記錄競賽,匯集學生單元,考試優秀作文。放在我們房間的主題網頁上。
②繼續組織寫作、閱讀欣賞、口語交際、綜合實踐活動等方面的培訓和講座。
③舉辦觀察活動,包括學生寫作、讀書筆記、課后寫作、課堂作文、手抄報、文學期刊展覽。其目的是進一步促進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給老師提供例子。由此,我們真正邁出了學習新教材的一步,使我們的語文課程改革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課程改革調查報告3
在這次“學子看改革—中小學改革開放30周年社會調查活動”的調查中發現,課程的改革是最受關注的。有70%的家長是反對減少主課的,而有90%的學生是贊成的,這說明這樣的改革,對于學生而言是受益的,而家長的反對是為了增加孩子的學習量來提高學習成績。
在多數家長看來,學生的職責就是學習,只有加大學習量,才能取得好成績。其實這種理解是很片面的。從這次的調查不難看出,多數家長的觀點與學生的觀點是背道而馳的。學生不一定只是學習課本上的知識,那是很有限的,在家庭、社會的生活中,我們同樣可以學到很多的知識與道理。
這樣的改革對于學生自身的確是有益的,可也要引發家長的思考,學生真的就只能學習嗎?那豈不是成了學習的機器?我們學生也要有自己的'思想,也要有自己的空間與時間,有自己的自由。在緊張的學習中學點其他輕松的課程,不也是一種學習嗎?
很多孩子都因父母的逼迫而去勉強自己做不喜歡,甚至是討厭的事,最后離家甚至是尋死;也有很多父母強迫孩子學習,長大后一個個卻變成了只會讀死書的書呆子,這是多么悲哀的事實啊!我們知道這是大人們愛我們的方式,但是,你們有沒有想過我們內心的感受呢?
其實家長的反對也是合情的,但卻是不合理的。家長望子成龍,盼女成鳳,一心想讓自己的子女出人頭地,長大有好的生活,不再像他們一樣辛辛苦苦一輩子。可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好生活不一定要靠拼命地學習,反之,拼命的學習也不一定就有好的生活。
所以,請家長們多給孩子點自由空間,讓我們也有自己的一片晴空吧!
【課程改革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課程改革教研體會08-09
課程改革方案04-23
課程改革的文化使命04-27
實行新課程改革的反思08-10
課程改革工作總結04-28
關于新課程改革的心得05-02
孔子的教育思想與課程改革04-29
中職課程改革的措施研究04-30
數學新課程改革探討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