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中小學生研學課程方案

時間:2024-08-02 01:56:10 方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中小學生研學課程方案(通用12篇)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效開展,就需要我們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書面計劃,具有內容條理清楚、步驟清晰的特點。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小學生研學課程方案,歡迎大家分享。

中小學生研學課程方案(通用12篇)

  中小學生研學課程方案 篇1

  為深入學習黨的十九大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提升中小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根據《教育部等11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等文件精神,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目的意義

  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等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

  河南歷史厚重、山川壯美、人杰輩出、物產豐富、文化燦爛、源遠流長;河南是中華民族的孕育地,是炎黃子孫的根源地,這些都為開展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資源。開展研學旅行,有助于讓廣大中小學生在研學旅行中感受祖國大好河山,感受中華傳統美德,感受光榮革命歷史,感受改革開放偉大成就,感受地域特色文化;有助于推動素質教育全面實施,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引導學生主動適應社會,促進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激發學生對黨、國家、人民的熱愛之情,堅定“四個自信”的理解與認同;有助于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學會動手動腦、生存生活、做人做事,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工作目標

  注重因地制宜,突出河南特色,打造具有中原風格、國家標準、國際視野的研學旅行“五個一”精品工程:建設一批層次分明、各有特色、示范引領的研學旅行基地(營地);打造一批河南特色、主題鮮明、影響深遠的研學旅行精品線路;培養一批志在研學、專業過硬、結構合理的研學旅行師資隊伍;研發一套基層可推、一線可學、外地可鑒的精品研學旅行課程體系;建立一套責任清晰、科學規范、保障到位的研學旅行管理機制。努力形成基礎條件保障有力、安全責任措施到位、運行操作規范有序、活動品質持續提升、文化氛圍健康向上、學校和學生積極參與的研學旅行發展體系。

  三、基本原則

  (一)教育性原則。研學旅行要結合學生身心特點、接受能力和實際需要,注重系統性、知識性、科學性、自然性、生活性和趣味性,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良好成長空間。

  (二)實踐性原則。研學旅行要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引導學生走出校園,在與日常生活不同的環境中拓展視野、豐富知識、了解社會、親近自然、參與體驗。

  (三)安全性原則。研學旅行要堅持安全第一,建立安全保障機制,明確安全保障責任,落實安全保障措施,確保學生生命安全。

  (四)公益性原則。研學旅行不得開展以營利為目的的經營性創收,對貧困家庭學生要減免費用,切實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

  (五)協同性原則。研學旅行是個系統工程,涉及部門、單位要統籌協作,分工負責,創新體制機制,形成合力,實現資源共享。

  四、主要任務

  (一)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

  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對中小學開展研學旅行活動的統籌安排和指導。各中小學要結合當地實際,把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制定學校整體方案,做到有課時、有師資;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統籌考慮,促進研學旅行和學校課程有機融合;要精心設計研學旅行活動課程,做到立意高遠、目的明確、活動生動、靈活有效。學校根據教育教學計劃在正常上課時間靈活安排研學旅行時間,一般安排小學四到六年級、初中七到八年級、高中一到二年級(含中等職業學校),盡量錯開旅游高峰期,每學年安排一至兩次研學旅行。

  (二)加強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建設

  由教育行政部門牽頭,會同相關部門,依托河南豐富厚重的自然和文化資源、紅色教育資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以及大型公共設施、知名院校、工礦企業、科研機構、綜合實踐基地等資源,結合區情、校情、生情,遴選建設一批安全適宜的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對基地(營地)實行定期評估驗收和動態管理。各基地要充分挖掘特色資源,有針對性開發基地研學旅行特色課程,力爭做到“一地一特色,一地一品牌”。

  以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為支撐,積極推動資源共享和區域合作,打造一批主題相對集中、交通相對便利、體驗相對豐富的研學旅行精品線路。各地可結合本地特色資源,打造主題式研學線路,如:圍繞“老家河南”主題,結合河南的根親文化、黃帝文化、姓氏文化等資源,開展研學旅行活動;圍繞“紅色河南”主題,挖掘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等“河南三大精神”資源,開展研學旅行活動;圍繞“厚重河南”主題,結合我省五千年中原文明、八大歷史文化名城等豐富的歷史文化、世界遺產、非遺傳承、博物館藏等資源,開展研學旅行活動;圍繞“生態河南”主題,利用我省豐富的綠水青山、美麗鄉村、特色小鎮等生態資源,開展研學旅行活動;圍繞“出彩河南”主題,利用河南改革開放40年成果、科技創新、科研院所等資源,開展研學旅行活動。

  (三)加強研學旅行課程建設

  研學旅行課程是體現研學旅行教育性的核心,精心設計研學旅行課程是提高研學旅行質量的根本保證。要以教育部門和學校為主導,聯合基地和研學機構,將研學旅行作為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國情教育、綜合實踐教育的重要載體,根據學段特點和地域特色,開發具有河南特色的自然類、歷史類、地理類、科技類、人文類、體驗類等多種類型的活動課程,編寫適合我省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活動的專題讀本,逐步建立小學階段以鄉情縣情市情為主、初中階段以市情省情為主、高中階段以省情國情為主的研學旅行活動地方課程體系。

  (四)加強專業人員隊伍建設

  研學旅行工作要實行校長負責制,要確定相應的管理人員和教師作為研學旅行活動負責人。有計劃地培養一批研學旅行專業人員,按照不同學段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組織開展研學旅行的組織管理、安全管理、后期保障和突發應急處置等方面的專業培訓,提升輔導學生學習體驗等方面的知識與技能,培訓納入我省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培訓體系。學校教師組織研學旅行活動要計入教育教學工作量。

  (五)規范研學旅行組織管理

  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要探索制定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工作規程,做到“活動有方案,行前有備案,應急有預案”。學校組織開展研學旅行可采取自行開展或委托開展的形式,提前擬定活動計劃并按管理權限報教育行政部門備案,通過家長委員會、致家長的一封信、召開家長會、信息化平臺等形式告知家長活動意義、時間安排、出行線路、費用收支、注意事項等信息,加強學生和教師的研學旅行事前培訓和事后考核。學校開展研學旅行,需要配備一定比例的.學校領導、教師和安全員,也可吸收少數家長作為志愿者,負責學生活動管理和安全保障,與家長簽訂協議書,明確學校、家長、學生的責任權利。學校委托開展研學旅行,要與有資質、信譽好的委托企業或機構簽訂協議書,明確委托企業或機構承擔學生研學旅行安全責任。

  (六)健全經費籌措機制

  各地可采取多種形式、多種渠道籌措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經費,加大經費投入,探索建立政府、學校、社會、家庭共同承擔的多元化經費籌措機制。鼓勵通過社會捐贈、公益性活動等形式支持開展研學旅行。

  交通部門對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公路和水路出行嚴格執行兒童票價優惠政策,鐵路部門可根據研學旅行需求,在能力許可范圍內積極安排好運力。文化和旅游等部門要對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實施減免場館、景區、景點門票政策,提供優質旅游服務。列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游覽參觀點門票按規定實行全免,公益性博物館、科技館等按有關規定落實門票減免政策,其它場館門票價格在規定的優惠政策基礎上,原則上要低于社會旅游團隊價格,同時提供優質服務,對建檔立卡貧困學生參加研學活動的費用予以免除。銀保監部門會同教育行政部門推動將研學旅行納入校方責任險范圍,鼓勵保險企業開發有針對性的產品,對投保費用實施優惠措施。

  (七)建立安全責任體系

  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要制定科學有效的安全責任落實、事故處理、責任界定及糾紛處理機制,實施分級備案制度,做到層層落實,責任到人。教育行政部門負責督促學校落實安全責任,審核學校報送的活動方案(含保單信息)和應急預案。學校要做好行前安全教育工作,負責確認出行師生購買意外險,必須投保校方責任險,與家長簽訂安全責任書,與委托開展研學旅行的企業或機構簽訂安全責任書,明確各方安全責任。

  各地教育部門負責審核開展研學旅行的企業或機構的準入條件和服務標準。交通部門負責督促有關運輸企業檢查學生出行的車、船等交通工具;完善研學旅行基地周邊的公路標志標識設施,為研學旅行提供安全暢通的道路環境。市場監管部門要加強對研學旅行涉及的食品經營場所的食品安全監管。公安部門要加強對研學旅行住宿的賓館、酒店行業治安管理的指導,依法查處運行學生車輛的交通違法行為,積極為學生研學旅行交通安全提供保障和便利。銀保監部門負責指導保險行業提供并優化校方責任險、旅行社責任險等相關產品。共青團組織要將少先隊、共青團活動與研學旅行有機結合起來,鼓勵大學生參與研學旅行服務志愿者活動。

  (八)建立研學旅行科學評價機制和內涵發展機制

  建立河南省研學旅行專家庫,以課題研究為引領,探討推進研學旅行工作的有效模式,研究和解決研學旅行工作推進中的問題;結合研學旅行工作的開展,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研學旅行評價機制,對研學旅行工作進行全面科學的考核與評價,保障研學旅行健康、有序發展。學校要在充分尊重個性差異、鼓勵多元發展的前提下,對學生參加研學旅行的情況和成效進行科學評價,將研學旅行評價結果逐步納入學生學分管理體系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

  各地要注重研學旅行活動的內涵發展,定期組織開展各種研學旅行文化交流,鞏固研學旅行成果。中小學校在組織研學旅行時,要以啟發、引導為主,給學生提供充裕的時間和空間。研學旅行活動結束后,學生將研學的問題和成果進行梳理、提煉,并通過PPT、視頻、調查報告、漫畫、圖表、詩畫等方式進行匯報展示。學校可以通過舉辦研學旅行的研究報告會、征文、攝影、繪畫比賽等后續活動,鞏固研學旅行成果。各級教育部門要注重探索總結,加強學習交流,借鑒先進經驗,推動研學旅行工作深入開展。

  (九)加強研學旅行信息化管理

  依托河南省基礎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開展研學旅行課程、資源等相關工作的建設與交流工作,為研學旅行活動交流、展示等提供服務。依托省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匯聚研學活動生成的信息,分析評價學生研學旅行開展情況和成效,實現研學旅行分層級、分區域、全過程的信息化有效管理。

  五、保障機制

  (一)統籌協調,加強領導。由省教育廳牽頭,發改、公安、財政、交通、文化和旅游、市場監管、銀保監、共青團和鐵路等相關部門參與,共同組成河南省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省教育廳。各地要相應成立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工作小組,加大對研學旅行工作的統籌規劃和管理指導,結合本地實際制訂相應工作方案,將責任層層分解落實到相關部門和單位,定期檢查工作推進情況,加強指導督辦。

  (二)強化督導,規范管理。各級教育督導部門要把研學旅行納入專項督導范圍,重點對研學旅行經費保障、基地建設、優惠政策、部門職能、規范管理等工作落實情況進行考核督查,確保研學旅行收到實效。

  (三)以點帶面,整體推進。各地要定期總結本地研學旅行工作開展情況、取得成效和典型經驗,在穩步推進工作的同時,充分挖掘和提煉一批先進典型,以建設河南省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實驗區和實驗校為抓手,發揮試點的示范引領及輻射作用。

  (四)加強宣傳,營造氛圍。各地要積極宣傳中小學生開展研學旅行的重要意義、育人效果,及時宣傳好典型、好主題、好案例,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輿論氛圍。要充分發揮家長委員會、家長志愿者的作用,形成研學旅行工作的家校合力,借鑒省內外先進經驗,推動我省研學旅行工作健康快速發展。

  中小學生研學課程方案 篇2

  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以培養學生生活技能、集體觀念、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標,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深化基礎教育綜合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根據《教育部等11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教基一〔20xx〕8號)《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和《畢節市教育局等11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工作的實施意見》(畢教發〔2022〕3號)文件精神,結合我縣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充分依托地域文化,結合學校特色,以確保安全為基本前提,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引導學生從校內走向校外,近距離觸摸歷史、感知自然、陶冶情操,激發學生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之情,促進書本知識與社會經驗的深度融合,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高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人文素養,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則

  (一)教育性原則。堅持教育為先,結合學生身心特點、接受能力和實際需要,注重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和系統性,讓學生在研學旅行中感受祖國大好河山,感受中華傳統美德,感受革命光榮歷史,感受改革開放偉大成就,感受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夢想和使命,增強對堅定“四個自信”的理解與認同,促進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良好成長空間,使研學旅行真正達到“以研促學”的教育目的。

  (二)實踐性原則。堅持因地制宜,展現地域特色,引導學生走出校園,在與日常生活不同的環境中拓展視野、豐富知識、了解社會、親近自然、參與體驗,學會動手動腦,學會生存生活,學會做人做事。

  (三)安全性原則。堅持安全第一,建立安全保障機制,明確安全保障責任,落實安全保障措施,促進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意志堅強,確保學生安全。

  (四)公益性原則。堅持公益屬性,不得存在以營利為目的的經營性創收行為,對貧困家庭學生要減免費用。

  (五)規范性原則。堅持自愿原則,研學旅行要做到全程公開、透明、可監督,不得發生任何侵害學生權益的行為,不得帶有宗教色彩,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環境。

  (六)協同性原則。研學旅行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單位務必統籌協作,分工負責,改革創新,形成合力,資源共享。

  三、工作目標

  推進建立一套管理規范、責任清晰、多元籌資、保障安全研學旅行工作長效機制,開發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研學旅行活動課程,建設一批具有良好示范帶動作用的研學旅行基地,打造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研學旅行精品線路,評選一批活動開展效果明顯的'研學旅行示范學校,探索形成中小學生廣泛參與、活動品質持續提升、組織管理規范有序、基礎條件保障有力、安全責任落實到位、文化氛圍健康向上,各部門參與協作、齊抓共管的研學旅行工作機制。

  四、主要任務

  (一)提升中小學生核心素養。將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與綜合實踐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統籌考慮,促進研學實踐教育和學校課程教育有機融合,做到立意高遠、目的明確、活動生動、學習有效,建構“走下課堂、走出校園、走進社會、走向未來”的研學旅行課程模式,逐步建立符合縣域特色、學段特點、成長規律、切合學校實際的研學實踐教育課程體系。

  (二)制定研學旅行課程規劃。把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制定整體方案,做到有課時、有師資、有教案;把研學旅行與學校課程和學生學習相結合,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勞動教育、綜合實踐活動以及春(秋)游、軍訓課程等統籌考慮。根據教育教學計劃科學合理安排研學旅行時間,每學年不少于2次,小學四、五、六年級每次1-3天,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級每次1-5天的研學實踐教育,一般在學期中安排,盡量錯開旅游高峰期。寒暑假期間,鼓勵中小學生參與主題明確的1-7天研學旅行冬(夏)令營,鼓勵有條件的學校組織7-15天赴境外研學旅行。

  (三)完善研學旅行課程體系。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目標,以“行天下、學天下、研天下”為主線,以家鄉、祖國、世界三個層面為路徑,以地方、校本、主題課程為載體,根據學段特點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學以鄉土鄉情為主,初中以縣(市、區)情、市情為主,高中階段以省情、國情為主的不同層次和多種類型的研學旅行活動課程體系,力爭用5年左右時間,在全縣形成一批主題鮮明、特色突出的研學旅行主題精品課程。

  (四)規范研學旅行實施方式。以縣教育科技局和學校為主導,聯合基地和研學旅行機構,將研學旅行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國情教育、安全教育、團隊教育、科學實踐的重要載體,做到立意高遠、目的明確、活動生動、學習有效,避免“只旅不學”“只學不旅”或“研學旅脫節”現象。堅持目標導向、課程導向、實踐導向和成果導向,采取旅游觀光、學習考察、主題探究、親身體驗等方式,融專題研究、訪問調查、社會服務、設計制作、同伴互助為一體。

  (五)加強研學旅行課程和營地建設。根據研學旅行育人目標,依托自然文化遺產資源、紅色教育資源、綜合實踐基地、科普場館、現代農莊等,建設一批安全適宜、主題鮮明、體驗豐富的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營地,打造一批融歷史文化、現代工業、現代科技及生態文化為一體的示范性研學旅行精品線路,逐步形成布局合理、互聯互通的研學實踐教育網絡,為學校開展研學旅行提供菜單式服務。圍繞“紅色之旅”“生態之旅”“文化之旅”“科技之旅”主題,打造主題“串聯式”研學線路,按照一定主題,精心篩選打造1-2條面縣內示范性研學旅行精品線路,力爭用5年左右時間,建成縣級以上示范性綜合實踐或研學旅行營地3個以上。

  (六)打造研學旅行實踐基地。遵循研學實踐教育層次性、多樣性、走研性特點,依托自然和文化遺產資源、紅色教育資源和綜合實踐基地、大型公共設施、工礦企業等,探索創建“示范基地+”研學旅行教育實踐基地平臺,形成多層次、多維度、多領域、多類別的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為廣泛開展“研學實踐教育+”活動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為學生的研學活動留下寫實記錄,以滿足個性化、多樣化的研學實踐教育需求。

  (七)加強服務單位規范管理。縣教育科技局牽頭對全縣研學旅行和實踐教育進行歸口管理,做好研學旅行服務單位的認定管理及研學基地的申報創建工作,每年3月進行申報準入。由縣教育科技局牽頭組織專家進行審核,審核結果向社會進行公示。準入后的服務單位提交6個左右的示范產品項目(研學旅行課程和線路),供各中小學校開展研學旅行菜單式選擇,由學校與服務單位簽訂項目合作協議,具體組織實施。縣教育科技局對服務單位的資質證照、制度建設、場館設備、導師團隊、課程體系和安全保障等進行監督檢查和年終評估,實行目錄管理和退出機制。

  (八)加強專業人員隊伍建設。鼓勵各中小學校在教師專業發展、課程資源開發、學生活動組織、研學評價探索等方面與實踐基地開展合作。研學旅行營地根據需要合理配置專業人員,并按照不同學段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及育人需要,強化工作人員培訓,提升輔導學生學習體驗等方面的知識與技能。中小學校應確定相應的管理人員和教師,專門負責研學實踐教育工作,提高研學旅行在課程開發、主題確定、組織管理、后勤保障及安全管理方面的專業性。研學旅行營地須配備研學導師,研學導師必須具備教育教學、旅行組織、安全應急等專業能力。研學導師培訓與認定工作由教育部門聯合相關部門實施。

  (九)完善研學旅行評價機制。縣教育科技局將研學實踐教育納入綜合素質評價,完善管理服務平臺。學生評價分為收獲體會、團隊合作、行為習慣、調查訪問、探究學習等五要素。教師評價包括課程實施過程中基本品質和基本能力兩方面;基本品質包括責任心、自我專業發展意識、團隊合作意識,基本能力包括活動設計與規劃能力、組織管理與協調能力、探究與問題解決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教育測量與評價能力等。通過自評、他評、領導評、家長評、社會機構評等,促進研學旅行質量不斷提高。在充分尊重個性差異、鼓勵多元發展的前提下,學校對學生參加研學實踐教育情況進行評價,評價結果逐步納入學生學分管理體系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

  五、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協調。建立政府統籌、部門協作、教育行政部門主導、學校主體、家長支持的研學旅行工作協調推進機制。由縣教育科技局牽頭,縣委宣傳部、縣發改局、縣財政局、縣文廣局、縣交通局、縣市場監管局、縣公安局、縣金融辦、縣應急局和團縣委等相關部門參與,共同組成縣級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設在縣教育科技局,委托有關學校或機構,指導開展研學實踐教育工作。縣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工作協調小組負責加強對研學實踐教育工作的統籌規劃和管理指導,將責任分解落實到相關部門和單位,定期檢查工作推進情況,加強指導督辦。縣級協調小組成員單位的職責是:

  縣教育科技局:負責與各成員單位的聯系溝通,制定配套文件,明確政策要求,組織召開協調工作會議;牽頭審定學校、研學基地(營地)和承辦方(以下簡稱服務單位)的課程;指導學校研學實踐教育組織實施工作;組織相關職能單位對服務單位的認定和評價,開展研學導師的培訓工作;牽頭開展示范基地(營地)、示范學校、優秀案例、優秀文章的評選等。

  縣委宣傳部:配合縣教科局做好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工作指導、創建和管理工作。

  縣發改局:配合縣教科局做好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工作指導和管理,協調交通部門支持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工作。

  縣財政局:配合縣教科局、縣發改局采取多種形式、多種渠道籌措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經費,做好經費保障工作。

  縣文廣局:協調文化類基地(營地)做好研學實踐教育服務。根據《研學實踐教育服務規范》(LB/T054—20xx),配合縣教育科技局加強對服務單位的管理,確保行業誠信。協調相關旅游景區、景點對中小學生開展研學旅行實行門票優惠政策,提供優質研學服務。

  縣交通局:負責督促有關運輸企業做好學生出行交通工具的安全檢查;對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道路交通出行嚴格執行學生票價優惠政策。

  縣市場監管局:加強對縣內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的食品安全監督。

  縣公安局:配合縣教科局做好師生安全教育工作。學校組織研學實踐教育出發前,由學校所在地公安部門配合學校開展安全專題教育,強化師生安全防范意識;依法查處違法接送學生的行為,對研學實踐教育涉及的旅館業由屬地公安部門加強安全監督。

  縣應急管理局:配合文廣、教育部門做好突發事件的處置。

  團縣委:充分發揮團委、少先隊的組織優勢,協助做好研學旅行;充分發揮志愿者協會、各類社團優勢,協助基地(營地)做好研學實踐教育優質服務。

  縣金融辦:負責協調保險監管部門加強與保險公司的溝通、協調,督促保險公司認真履行保險合同,維護參保師生保險權益。

  (二)強化經費保障。采取多種形式、多種渠道籌措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經費,探索建立政府、學校、社會、家庭共同承擔的多元化經費籌措機制。對于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通過公路出行的嚴格執行兒童票價優惠政策,交通部門應根據研學實踐教育需求,在能力許可范圍內積極安排好運力。旅游行業主管部門應對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實施減免場館、景區、景點門票政策,提升優質旅游服務。鼓勵保險企業開發針對研學實踐教育的個性化服務產品,對投保費用實施優惠政策。鼓勵通過社會捐贈、公益性活動等形式支持開展研學實踐教育。

  學校組織的研學旅行,根據成本合理確定食宿、交通、活動等費用,所需費用一般由學生家庭承擔,相關費用標準、支付方式由學校負責告知學生家長或監護人。學校委托開展研學實踐教育的,由被委托方直接向參加研學實踐教育的學生家庭收取相關費用。學校自行組織開展研學實踐教育的,鼓勵由參加研學實踐教育的學生家庭通過互聯網等便捷方式直接向研學實踐教育承接方支付相關費用。學校教師組織研學旅行應計入教育教學工作量。學校組織的研學旅行應按照一定比例配備教師,教師參與組織研學旅行所需的食宿、交通、活動等費用不得分攤到學生頭上,應由學校予以報銷或通過社會捐贈等形式解決,且教師參與研學實踐教育的食宿、交通等條件原則上應與同行學生一致,不得搞特殊化。

  (三)強化安全管理。各中小學校組織研學旅行活動務必提前向縣教育科技局報備(資料包括開展研學實踐活動申請和方案、服務提供方資質資料復印件、安全管理工作方案和安全責任書、應急預案及操作手冊、安全教育培訓制度、保險購買憑證等),由縣教育科技局告知縣級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工作協調小組成員單位,取得一致許可后方可組織實施。各中小學校應研究制定研學旅行工作規程,做到“活動有方案、行前有備案、應急有預案”,研學實踐活動安全管理制度體系包括安全管理工作方案、應急預案及操作手冊、安全教育培訓制度等;要落實好行前告知制度,組織開展研學實踐教育行前應告知家長有關活動意義、安排、線路、費用、注意事項等信息。落實好各方安全責任,交通運輸部門應加強對取得經營許可的車船服務提供者的監督,完善研學實踐教育營地、基地周邊的公路標志標識設施,并提供合格的運輸企業目錄給當地教育行政部門,以供中小學選擇;市場監管部門應按照屬地原則,加強對研學實踐教育涉及的住宿、餐飲等公共經營場所的餐飲食品安全監管;公安部門應加強對研學實踐教育住宿的賓館、酒店行業治安管理的指導,依法查處違法運送學生的行為,并給于交通出行幫助;金融監管部門應指導保險行業提供并優化校方責任險、旅行責任險等相關產品。

  各鄉鎮(街道)中心小學、初級中學和各縣直(民辦)中小學要在每年12月20日前,上報本單位開展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活動工作總結材料到縣教育科技局基礎教育股。開展學生研學實踐活動的報告即時上傳,報告包括研學實踐活動時間、地點、體會以及相關照片、音頻和視頻等。

  中小學生研學課程方案 篇3

  為切實做好我縣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工作,根據《自治區教育廳等12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實施意見》(桂教規范〔20xx〕9號)和《百色市教育局等12部門關于印發百色市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工作方案的通知》(百教通〔20xx〕96號)等文件精神,結合我縣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重要意義

  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開展研學旅行,有利于促進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學生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之情;有利于推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引導學生主動適應社會,促進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高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人文素養;有利于加快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旅游需求,從小培養學生文明旅游意識,養成文明旅游行為習慣。

  二、總體目標

  以立德樹人、培養人才為根本目的,建設一批具有良好示范帶動作用的研學旅行基地,開發一批育人效果突出、地方特色鮮明的研學旅行活動課程,打造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研學旅行精品線路,建立健全一套規范管理、責任清晰、多元籌資、安全可靠的研學旅行工作機制,探索形成中小學生廣泛參與、活動品質持續提升、組織管理規范有序、基礎條件保障有力、安全責任落實到位、文化氛圍健康向上的研學旅行發展體系。因地制宜開展研學旅行,讓中小學生在研學旅行中感受祖國大好河山,感受中華傳統美德,感受民族特色文化,感受革命光榮歷史,感受改革開放偉大成就,增強對堅定“四個自信”的理解與認同;同時學會動手動腦,學會生存生活,學會做人做事,促進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意志堅強,促進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基本原則

  教育性原則。研學旅行要結合學生身心特點、接受能力和實際需要,注重系統性、知識性、科學性和趣味性,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良好成長空間。

  實踐性原則。研學旅行要以實踐育人為導向,突出地域特色,引導學生走出校園,在與日常生活不同的環境中參與體驗、拓展視野、豐富知識、了解社會、親近自然。

  安全性原則。研學旅行要堅持安全第一,建立安全保障機制,明確安全保障責任,落實安全保障措施,確保師生安全。

  普及性原則。學校組織的研學旅行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主體、面向全體中小學生,保障每一個學生都能享有均等的參與機會。

  公益性原則。堅持公益屬性,不得開展以營利為目的經營性創收,對特殊困難家庭子女要減免收費。

  規范性原則。研學旅行應做到全程公開、透明、可監督,不得發生任何損害學生利益行為。由研學旅行承辦企業、機構制定研學旅行學習手冊、將本縣特色鮮明的研學時間課程、行程安排、應急制度等融入研學旅行學習手冊中。

  四、主要任務

  在聯席會議的基礎上,探索建立一套管理規范、責任清晰、多元籌資、保障安全的研學旅行工作常態長效機制,開發一批育人效果顯著的研學旅行活動課程,建設一批站位全國、功能齊全、具有地域示范帶動作用的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打造一批具有樂業特色的研學旅行精品線路,形成歷史文化、現代科技及生態文化研學旅行格局。每年表彰2個優秀組織學校、評選10個好案例、20篇研學旅行好文章。20xx年,爭取建立2-5條精品線路;建設5個示范基地;評選5所示范學校;建設1個研學實踐教育營地,打造甘田研學實踐教育營地。

  五、實施步驟

  (一)準備階段(20xx年3月-5月)

  研究制定推進中小學研學旅行工作方案,成立“樂業縣中小學研學旅行工作領導小組”及“各學校研學旅行工作領導小組”,出臺系列工作制度,遴選縣級中小學研學旅行基地,開展第一批中小學研學旅行承辦企業(機構)認定工作,組織制定研學旅行課程體系,開發一批研學旅行精品線路。

  (二)組織實施階段(20xx年6月-12月)

  各中小學把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制定學校整體方案,安排學生開展研學旅行,舉辦研學旅行的研究報告會、征文、攝影、繪畫比賽等后續活動,并固化研學旅行成果。

  (三)總結推廣階段(2022年1月-3月)

  總結研學旅行工作取得的成果,交流推廣研學旅行經驗,對基地(營地)實施情況進行年度評估。對工作開展好的先進學校、先進個人等進行表彰。初步形成管理規范、責任清晰、多元籌資、保障安全的研學旅行工作常態長效機制。

  六、主要措施

  (一)制定研學旅行課程規劃。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指導和管理,精心設計研學旅行課程規劃。各中小學要把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制定學校整體方案,每學年安排一周研學旅行,做到有課時、有師資;把研學旅行與學校課程和學生學習相結合,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春(秋)游、軍訓、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等統籌考慮;根據教育教學計劃科學合理的安排研學旅行時間,每年至少安排1次,小學四、五、六年級2至3天,初中一、二年級3至5天,高中一、二年級4至7天的研學旅行,一般在學期中安排,盡量錯開旅游高峰期。寒暑假鼓勵組織中小學生參與主題明確的1-7天研學旅行冬(夏)令營,鼓勵中小學家長委員會組織或指導學生家庭利用節假日陪伴孩子外出研學旅行。

  (二)完善研學旅行課程體系。研學旅行課程是體現研學旅行教育性的核心。主要包括革命傳統、中國歷史文化、傳統民族文化、地域特色文化、特色農業與現代化建設、科普教育、地質科普、安全教育、生態文化、國際理解和成長實踐等方面。中小學校要根據學段特點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學以鄉土鄉情為主、初中以縣情市情為主、高中階段以省情國情為主的不同層次和多種類型的研學旅行活動課程體系。研學旅行課程由教育部門負責審定,由研學旅行組織實施人員使用,不得面向學生編制發放教材。

  (三)規范研學旅行實施方式。要以教育部門和學校為主導,聯合基地和研學旅行機構,將研學旅行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國情教育、安全教育、學科實踐教育的重要載體,突出研學旅行育人功能,發揮研學旅行與校內課程不同的育人價值,做到立意高遠、目的明確、活動生動、學習有效,避免“只旅不學”或“只學不旅”現象。采取游覽參觀、學習考察、主題探究、親身體驗等方式,融專題研究、訪問調查、社會服務、設計制作、同伴互助為一體。

  (四)加強研學旅行基地(營地)建設。根據研學旅行育人目標,依托中國樂業·鳳山世界地質公園、紅色教育資源和素質教育基地、科普場館、現代農莊、脫貧奔康產業園、鄉村振興產業園等,建設一批安全適宜、主題鮮明、體驗豐富的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基地,打造紅色文化、現代科技及生態文化等一批示范性研學旅行精品線路,逐步形成布局合理、互聯互通的研學旅行網絡,為學校開展研學旅行提供菜單式服務。

  (五)規范研學旅行基地(營地)管理。探索建立研學旅行基地準入標準、退出機制和評價體系。切實做好研學旅行承辦機構(旅行社或機構)和研學基地(營地)的認定和備案,對基地(營地)實行準入制,實施動態管理,并定期評估驗收。定期對研學旅行服務承辦機構(旅行社或機構)和研學基地(營地)進行多方位評價,評價結果作為準入和退出的依據。

  (六)加強專業人員隊伍建設。研學旅行基地(營地)根據開展研學旅行的需要合理配置專業人員,并按照不同學段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及育人需要,強化工作人員培訓,提升輔導學生學習體驗等方面的知識與技能。研學旅行基地(營地)要配備研學導師,研學導師必須具備教育教學、旅行組織、安全應急等專業能力。研學導師的培訓與認定工作由教育部門聯合相關部門實施。中小學應確定相應的管理人員和教師,專門負責研學旅行工作,提高研學旅行在課程開發、主題確定、組織管理、后勤保障及安全管理方面的專業性。

  (七)規范研學旅行組織管理。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要制定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工作規程,加強學生和教師的研學旅行事前培訓和事后考核,做到“活動有方案,行前有備案,應急有預案”。學校要通過家長委員會、致家長的一封信或召開家長會、網絡信息平臺等形式告知家長活動意義、時間安排、出行線路、費用收支、注意事項等信息,配備一定比例的學校領導、教師和安全員,負責學生活動管理和安全保障。研學旅行采取委托開展的形式,學校和委托機構共同擬定研學旅行計劃,按管理權限提前10天報教育行政部門備案、審核。

  (八)鞏固研學旅行主體成果。學校在組織研學旅行時,以啟發、引導為主,給學生提供充裕的時間和空間。研學旅行活動結束后,學生將研學的問題和成果進行梳理、提煉,并通過PPT、視頻、調查報告、漫畫、圖表、詩畫等方式進行匯報展示。學校可結合全縣性校園文化藝術節等項目,舉辦研學旅行的研究報告會、征文、攝影、繪畫比賽等后續活動,鞏固研學旅行成果。

  (九)建立研學旅行評價機制。開展研學旅行實驗區和示范校創建工作,認真總結經驗,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充分培育、挖掘和提煉先進典型經驗,以點帶面,整體推進,推動研學旅行工作的深入開展。在充分尊重個性差異、鼓勵多元發展的前提下,學校對學生參加研學旅行情況進行評價,評價結果逐步納入學生學分管理體系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

  七、保障機制

  (一)強化組織保障。成立樂業縣中小學研學旅行工作領導小組,分管教育的副縣長任組長,縣教育局局長和文化體育廣電和旅游局局長任副組長,縣發展和改革局、公安局、財政局、交通運輸局、市場監督管理局、衛生健康局、應急管理局、共青團樂業縣委員會、科學技術協會、樂業-鳳山世界地質公園樂業園區服務中心、雅長保護區管理中心、廣西樂業大石圍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等單位主要負責人為成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縣教育局,辦公室主任由縣教育局分管副局長擔任,相關股室負責人為辦公室成員。加快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分工負責、多渠道全方位的協作機制,加大對研學旅行工作的統籌力度和科學管理,逐步構建研學旅行實踐與理論體系,努力提高整體工作水平。

  (二)強化經費保障。根據研學旅行活動基本需求,確定收費項目及標準,逐步建立“政府支持一點、家庭支付一點、服務接待單位減免一點”的經費籌措機制。對建檔立卡、低保戶、貧困殘疾人家庭及特困人員等特殊困難家庭子女實施補貼政策,每年人均補貼500-800元,由縣財政統籌資金給予補貼,原則上對1-7天研學旅行進行補助。財政部門做好宣傳推介、教材開發經費保障。倡導和鼓勵愛心單位、愛心人士針對研學旅行開展公益資助。文旅等部門協調景區、景點、場館對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活動實行門票優惠政策,愛國主義教育場館(區、點)門票按照規定費用全免,其他場館(區、點)、基地(營地)門票優惠價格原則上低于社會旅游團隊價格和學生門票的價格。

  (三)強化安全保障。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校長是第一責任人。要建立安全責任體系,積極完善安全防范措施,制訂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安全預案和應急預案,加強監管力度,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責任落實、事故處理、責任界定及糾紛處理機制,實施分級備案制度,做好交通、食品、飲水衛生和突發事件應對等工作。要與家長、企業簽訂安全責任書,明確學生研學旅行安全責任。教育行政部門負責督促學校落實安全責任,審核學校報送的活動方案(含保單信息)和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投保校方責任險,督促學校做好行前安全教育工作。

  (四)強化課程保障。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對研學旅行課程建設的指導,對研學旅行課程進行審批,并對基地(營地)課程實施情況進行年度評估。

  中小學生研學課程方案 篇4

  為推進全國中小學研學旅行實驗區建設,加強和改進全市中小學實踐育人工作,根據《教育部等11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教基一〔20xx〕8號)、《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關于增補武漢市為全國中小學研學旅行實驗區的通知》(教基一司函〔20xx〕34號),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省、市中長期教育規劃綱要和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總體要求,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聚焦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突出“三個有利于”(有利于促進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于推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有利于滿足學生成長需求),發揮研學旅行在拓展教育形式、轉變學習方式、改進實踐育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形成武漢基礎教育實踐育人范式。

  二、工作目標

  (一)總體目標

  “十三五”期間,以立德樹人、培養人才為根本目的,以預防為重、確保安全為基本前提,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為著力點,以統籌協調、整合資源為突破口,因地制宜開展研學旅行,基本構建起與現代化、國際化、生態化大武漢相適應,與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相銜接的中小學研學旅行工作體系。讓廣大中小學生在研學旅行中獲得“四種感受”(對祖國大好山河的自豪感、中華傳統美德的親近感、革命光榮歷史的崇敬感、改革開放成就的認同感),實現“三個學會”(學會動手動腦、生存生活、做人做事),培養他們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具體目標

  1.構建政府主導、市區聯動、學校主體的工作機制,以系統化制度支撐研學旅行工作常態長效開展。依據有關法律、法規、政策和我市實際情況,研究形成研學旅行工作開展的管理模式和規章制度。

  2.形成普惠公益、普及公平、規范公開的服務規范,以陽光化運作推動研學旅行工作贏得認可認同。研制武漢市中小學研學旅行工作規程(服務指南)。

  3.建立學段銜接、學科連接、校館對接的課程體系,以課程化研學旅行促進寓學于游、寓教于行。出臺武漢市中小學研學旅行課程方案。

  4.整合各行各業、各級各類、各種各樣的優質資源,以多元化資源為學生成長提供更大更廣空間。逐年推介一批中小學生市內研學旅行基地(場館),爭取中部地區研學旅行營地建設項目落戶武漢。

  5.研制基于診斷、重于改進、易于檢測的評價標準,以科學化評價保障研學旅行工作落地見效。研制武漢市中小學研學旅行工作部門評價、學校評價、學生評價及委托企業(機構)評價標準并予實施。

  6.打造基層可推、一線可學、外地可鑒的精品項目,以品牌化戰略擴大武漢基礎教育影響力。逐年推出一批市內市外研學旅行精品線路和項目。

  三、主要任務

  (一)深化課程改革

  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和社會實踐活動計劃,按照“教育性、實踐性、安全性、公益性”原則,原則上,每學年在學期中間(不包括國家法定節假日),集中組織開展小學四、五、六年級4至5天,初中一、二年級5至6天,高中一、二年級5至7天的研學旅行,盡量錯開旅游高峰期。小學一至三年級、初三年級、高三年級學生的研學旅行工作,可以參照上述學段安排酌情開展。鼓勵有條件的城區和中小學校,積極探索出國(境)研學旅行。強化課程育人,尋找各學科教學與研學旅行有機融合的對接點和突破口。根據學段特點和地域特色,有針對性地開發多種類型的研學旅行課程,逐步建立小學階段以鄉情區情為主、初中階段以區情市情為主、高中階段以省情國情為主的研學旅行課程體系。同步研制推進研學旅行課程化的政策文件。

  (二)整合教育資源

  整合不同領域、不同地域研學旅行資源,依托我市現有愛國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基地、科技館、博物館、紀念館、大專院校、主題景區、大型企業、社區農村,有效發揮其教育功能。加強教育系統中小學生社會實踐(研學旅行)基地建設,爭取國家支持建設中部地區研學旅行營地,豐富研學旅行資源。以基地為重要依托,積極推動資源共享和區域合作,打造一批涵蓋紅色記憶、歷史文化、自然生態、工業科技、志愿服務等內容的示范性研學旅行精品線路,逐步形成布局合理、互聯互通的研學旅行網絡。借助教育云,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數字研學旅行資源建設。

  (三)推出服務規范

  根據《研學旅行服務規范》(LB/T054—20xx),制定研學旅行工作規程,在工作體系上確保規范的工作流程、安全防控、活動設計和課程支撐,在工作環節上做到“活動有方案,行前有備案,應急有預案”。全面落實中小學校作為實施研學旅行的主體責任,由學校根據實際確定組織方式(自行開展或委托開展)。自行開展研學旅行的,應根據需要配備一定比例的學校領導、教師和安全員,也可吸收少數家長作為志愿者,負責學生活動管理和安全保障,與家長簽訂協議書,明確學校、家長、學生的責任權利。委托開展研學旅行的,應與有資質、信譽好的委托企業(機構)簽訂協議書,明確委托企業(機構)承擔學生研學旅行安全責任。具體組織籌備研學旅行過程中,應提前擬定研學旅行計劃并按照管理權限報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備案,通過家長委員會、致家長的一封信或召開家長會等形式告知家長活動意義、時間安排、出行線路、費用收支、注意事項等信息,加強學生和教師的研學旅行事前教育、事中指導和事后評價。

  (四)構建評價體系

  建立研學旅行工作及成效評價機制,發揮評價導向、診斷、改進、激勵功能。加強委托開展研學旅行的企業(機構)和研學旅行基地(場館)評估,將評價結果納入社會誠信體系建設。整合各部門現有評價,制定研學旅行評價標準和委托開展研學旅行的企業(機構)、研學旅行基地(場館)管理辦法。

  四、重點項目

  (一)“走進愛國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基地”紅色文化課程建設項目

  充分發揮課程育人功能,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和要求細化落實到研學旅行之中,圍繞“走進愛國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基地”,依據中小學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情況,做好研學旅行課程設計,大力開展“紅色電子護照”和“紅色主題班會”教育實踐活動,推動研學旅行課程化。

  (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驗項目

  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挖掘祖國大好風光、民族悠久歷史、國家建設成就、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教育元素,將承續傳統文化的種子根植于研學旅行的沃土,著力以最美中國激發學生家國情懷和文化自信。

  (三)“創新素質實踐行”核心素養培育項目

  聚焦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我市教育品牌“創新素質實踐行”活動為重要載體,重視學科知識與學生真實生活、現實問題和個人成長的緊密聯系,豐富學生生命、生存、生活體驗,突出“三愛”(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三節”(節糧、節水、節電)、“三創”(創新、創造、創客)、“三學”(學農、學工、學軍)教育,培養學生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四)“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志愿服務項目

  弘揚武漢精神和武漢教育精神,深化全國文明城市建設,以志愿服務為切入點,激發學生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提高道德實踐能力尤其是自覺踐行能力,引導學生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的道德取向和道德力量。

  (五)長江中游城市群暨省會城市中小學研學旅行城際共同體建設項目

  圍繞國家教育戰略需求,以中小學研學旅行城際共同體為區域教育戰略合作著力點,聚焦合作機制共建、實踐資源共享、項目線路共設,探索區域教育轉型發展、合作發展新路徑和新模式,促進四地學生成長共進,研學特色共顯,教育合作共贏。

  鼓勵各區、各中小學校結合區情、校情、生情,發揚首創精神,探索五項重點項目以外、各具特色的研學旅行項目。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明確層級職責

  市、區成立由教育部門牽頭,宣傳、發展改革、經信、公安、財政、交通、農業、文化、食品藥品監管、旅游、金融、共青團、紅十字會等相關部門和組織共同參加的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工作協調小組(工作協調小組成員由各部門分管領導擔任,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設在教育部門),加強對研學旅行工作的統籌規劃和管理指導。市、區結合本級實際情況制訂相應工作方案,將職責層層分解落實到相關部門和組織,定期檢查工作推進情況,加強督查督辦,切實將好事辦好。各中小學校建立校長主責、分管校長主管、部門協作的組織實施機構,建立相關制度,制定研學旅行工作方案和應急預案,推動研學旅行工作有序開展。

  (二)加強實踐探索,推動工作落實

  堅持整體推進、穩步實施,按照逐步調整、漸進深化、持續完善的策略,在方案總體框架范圍內,根據區域現有條件和工作基礎,自主、有序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各項工作目標任務落實。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既可以從試點學校開始起步,由點及面,邊試邊推,將試點經驗輻射至其他學校;也可以全面鋪開,由淺入深,邊推邊改,逐步提高研學旅行工作水平。

  (三)加強財政引導,落實經費投入

  采取多種形式、多種渠道籌措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經費,探索建立政府、學校、社會、家庭共同承擔的多元化經費籌措機制,視情況由學校公用經費、家庭、社會資助合理分擔。經信、農業、文化、旅游等部門將研學旅行納入常態業務管理,指導相關單位開辟綠色通道,做好研學旅行服務、接待工作;對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實施減免場館、景區、景點門票政策,提供優質服務。交通部門對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公路和水路出行嚴格執行兒童票價優惠政策。金融工作部門負責加強與湖北保監局、省保險業協會的溝通協調,會同教育行政部門推動將研學旅行納入校方責任險范圍,支持駐市保險公司開發有針對性的產品,對投保費用實施優惠措施。鼓勵通過社會捐贈、公益性活動等形式支持開展研學旅行。

  (四)加強安全保障,履行安全責任

  制訂科學有效的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安全保障方案,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責任落實、事故處理、責任界定及糾紛處理機制,實施分級備案制度,做到層層落實,責任到人。教育行政部門負責督促中小學校落實安全責任,審核學校報送的活動方案(含保單信息)和應急預案。中小學校做好行前安全教育工作,負責確認出行師生購買意外險,必須投保校方責任險,與家長簽訂安全責任書,與委托開展研學旅行的企業(機構)簽訂安全責任書,明確各方安全責任。旅游部門負責審核開展研學旅行的企業(機構)的準入條件和服務標準。交通部門負責督促有關運輸企業檢查學生出行的車、船等交通工具。公安、食品藥品監管等部門加強對研學旅行涉及的住宿、餐飲等公共經營場所的安全監督,依法查處運送學生車輛的交通違法行為。金融工作部門負責指導保險行業提供并優化校方責任險、旅行社責任險等相關產品。紅十字會積極支持研學旅行工作,負責開展面向中小學師生的紅十字應急救護培訓和生命健康安全教育,提高應急救護能力。

  (五)加強經驗學習,注重宣傳引導

  加大與先進城市、其他實驗區以及國外研學旅行方面的學習交流,借鑒先進經驗,努力提高研學旅行工作水平。宣傳部門和相關單位應加強研學旅行工作宣傳,積極創新宣傳內容和形式,向社會和家長宣傳研學旅行的重要意義,向學生宣傳“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重大作用,總結推廣一批有特色、可復制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為研學旅行工作營造良好社會環境和輿論氛圍。

  中小學生研學課程方案 篇5

  根據《教育部等11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教基一〔20xx〕8號)和《自治區教育廳等12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實施意見》(桂教規范〔20xx〕9號)文件精神,為有效推進我縣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活動,深化我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結合本縣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和全國、全區、全市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秉承“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以德為先、以智為本、以體為重、以美為貴、以勞為基的“五育并舉”育人模式,著力提高中小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標

  以立德樹人、培養人才為根本目的,讓廣大中小學生在研學實踐中感受祖國大好河山,感受中華民族偉大文化,感受中華傳統美德,感受革命光榮歷史,感受改革開放偉大成就。同時學會動手動腦,學會生存生活,學會做人做事,促進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意志堅強,促進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他們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研發育人效果顯著的研學實踐活動地方課程,建設具有良好示范帶動作用的研學實踐基地,打造具有影響力的研學實踐精品線路,建立管理規范、責任明確、多元籌資、保障安全的研學實踐工作機制,探索形成中小學生廣泛參與、活動品質持續提升、組織管理規范有序、基礎條件保障有力、安全責任落實到位、文化氛圍健康向上的研學實踐發展體系。

  三、領導機構

  為有效推進中小學生全域研學實踐基地建設,決定成立大新縣中小學生全域研學實踐基地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名單如下:

  組長:xxx

  副組長:xxx

  成員:xxx

  領導小組負責統籌規劃和管理指導,推進縣域研學實踐基地建設工作,協調解決研學基地教育實踐活動的重大問題。規范研學實踐教育活動組織管理,制訂各類相應工作方案,建立健全工作機制,督促指導全縣中小學校開展研學實踐教育活動及評價工作。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縣教育局,辦公室主任由潘孟同志兼任,副主任由黃揚飛同志擔任,辦公室成員如下:

  成員:xxx

  四、基地建設及內容

  (一)明仕壯族農耕文化研學基地

  1.研學活動內容

  (1)壯族民俗文化體驗。參觀壯鄉民俗博物館,走進壯錦織布體驗館、傳統手工扎染體驗館、天琴制作學習館、繡球工藝實踐館、壯族建筑體驗館、銅鼓文化體驗館、古法紅糖體驗館、壯鄉美食工藝體驗館、壯族創意空間體驗館、民族服飾制作體驗館等11個場館,讓學生在實踐課堂中深入了解壯民族文化。

  (2)農耕體驗。基地分為傳統農耕教育和科技種植教育,以“耕讀犁園、多彩生活”為主題,以農耕文化體驗農村勞動生產過程,了解農村生產生活狀況,探索農業科技的發展歷程,科學普及農業生產技術,從而教育和啟發學生認識農村、關心農業、尊重農民,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學習、健康成長。

  (3)生態養殖體驗。參觀小龍蝦科技套養體驗館,領略稻田生態養殖模式,讓學生了解自然界物質循環系統在一定的養殖空間和區域內,可通過相應的技術和管理措施,使不同生物在同一環境中共同生長,實現在發展中保持生態平衡。

  (4)紅色革命教育。以堪圩起義烈士陵園為主要陣地,帶領學生瞻仰烈士陵園,傾聽堪圩起義故事,激發學生愛國情懷;以《重走小平路》為副線,帶領學生重走紅色道路,親身體驗革命先輩們的艱辛,培養他們堅韌不拔的精神。

  2.研學課程設置

  (1)主要課程:《最美壯鄉娃娃》《我和電影有個約會》《稻作文化和一粒米的旅行》《喀斯特地貌之謎》《探訪壯寨研木構》《重走小平路》《來明仕認識壯家非遺人》《我愛我的祖國》《探秘赤色邊關——碩龍地下長城》《對話自然——稻田里的小龍蝦》《對話春天——播下一顆理想的種子》《課本外的落花生》《對話春天——探秘油菜花》《天籟之聲——天琴》《壯族民俗——山歌》《非遺匠心——壯衣制作技藝》《我是建筑設計師》《古法紅糖——來自前年的甜蜜》等課程。

  (2)學科態度:致敬傳統文化,尋找傳承力量,保護“非遺”傳承民族文化

  (二)中越邊境國門教育基地

  1.研學活動內容

  (1)軍營體驗。參觀軍營,體驗軍事訓練科目,培養學生維護國家權益,保障國家安全責任感,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

  (2)參觀碩龍口岸。了解口岸的概念、口岸分類、進出口岸常識、口岸物流等重要性和口岸經濟對本地經濟的影響。使學生深入理解國家之間和平相處,民族友好往來的重要性。

  (3)參觀碩龍邊境地下長城。通過展示地下指揮所、地下傷員救治醫院、武器彈藥庫、糧食倉儲、人員轉移通道等歷史場景(圖片),使學生感受到戰爭的殘酷、慘烈,深刻認識和平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了解防空知識,增強國土意識、國防意識,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引導學生拓展思考防空洞在和平時期的作用,如戰事模擬演練場所、革命宣傳教育基地、防災應急避難場所等。

  (4)參觀德天跨國瀑布景區。了解中越邊境地區的民族性、特殊性、邊疆性實際情況,體驗中越民族文化差異,增進中華民族自豪感。參觀界碑及相關邊境邊防設施。觀賞中越835號國界碑,了解界碑知識,追溯835號界碑中越勘界定立新碑前后近代發展史。登臨德天銀盤山炮臺,了解廣西抗法名將蘇元春督邊英雄事跡。體驗邊境升旗儀式,提升中華民族自豪感。登高體驗懸崖玻璃棧道,高空觀瀾中越邊關風光,并參觀游覽炮臺山,進行歷史宣講。進行中越邊境民間習俗互動。

  2.課程設置

  (1)主要課程:《中越邊關文化差異》《探秘璀璨神秘邊境》《口岸帶來發展》《我為家鄉代言》《守衛邊境的戰士》《祖國西南邊疆紅旗飄》《德天十八怪尋游記》《腳步丈量邊境線》《重走德天邊關長征路》《登高望“越”探秘游》等課程。

  (2)學科態度:維護國家權益,保障國家安全,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

  (三)龍宮喀斯特地質地貌研學基地

  1.研學活動內容

  (1)探秘喀斯特巖溶洞穴。認識喀斯特巖溶地貌,了解喀斯特巖溶洞穴知識及喀斯特地貌的分布情況;身臨其境步入巖溶洞穴,零距離觀賞鐘乳石的形態萬千,大自然的天斧神功;探究喀斯特巖溶地貌的生命跡象和社會價值(縣志記載先人居住痕跡);通過鐘乳石的歷史痕跡及生長情況,了解其不可再生性,提升學生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學習地質相關知識,將書本中的知識與現實地質現象緊密結合。

  (2)體驗南國冰雪世界。針對南北氣候的差異,利用自然資源與科學技術的結合,使常年溫度在零下8度。讓學生了解氣候分布、變化及冰雪的形成,親自體驗冰雕、雪雕的藝術之美;參與堆雪人、打雪仗、滑冰雪等互動體驗。讓學生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學會綜合性、創造性地發現和解決問題,提升他們對氣候變化的興趣,培養學生學習和審美能力。

  (3)水果基地采摘體驗。帶領學生到果園采摘、品嘗水果,體驗采摘的樂趣和豐收的喜悅。了解水果的種植和養護,親近自然,在自己動手中感受收獲,在勞作的過程中凈化身心,使學生養成珍惜勞動成果的美德。

  2.研學課程設置

  (1)主要課程:《喀斯特巖溶地貌介紹》《地質巖層》《洞穴探秘》《冰雪的形成》《冰雕雪雕藝術》《生態保護從我做起》《我的水果樂園》等課程。

  (2)學科態度:了解南北氣候差異,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培養學生對祖國南北大好河山的認知,啟發學生的生態保護意識和愛國主義熱情。培養愛科學、愛探究、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思考與行為習慣。

  (四)恩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黑水河國家濕地公園生態生物多樣性研學基地

  恩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研學活動內容

  (1)參觀科普宣教中心多功能室。參觀恩城宣教中心的科學展示廳(生境視頻直播、科普小視頻、物種實體標本館等)、自然教育室、科普讀物室、黑葉猴生境演繹廳、自然科學大講堂等,讓學生深入了解恩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野生動植物世界和生物的多樣性,通過直觀的印象和感人的自然故事激發學生珍惜生命、熱愛自然,增強學生保護大自然和生態環境的意識。

  (2)戶外自然生態觀察體驗課堂。設置黑葉猴樂園課堂,讓學生了解黑葉猴的形態特征、生活習性、飲食習慣、肢體語言等特點,對黑葉猴產生喜愛之情;同時,以生動小故事的形式穿插介紹近幾年恩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對黑葉猴的保護情況以及保護黑葉猴的重要意義,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保護價值觀。設置五感課堂,充分調動人的感官(視覺、聽覺、觸覺、嗅覺),探尋森林秘密。通過趣味問答引發學生的好奇心以及學習探索的興趣和動力。通過深林觀察,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認知能力。利用引導學生用自然作畫以及完成自然觀察筆記的方式,提升學生的自然想象力和寫作能力。設置勇者之路課堂,為勇敢的挑戰者量身打造喀斯特石山森林探秘之旅。通過1.2km生態教育步道體驗,激發學生融入自然的興趣和挑戰自我的勇氣。在登山的過程中,通過觀察探索,收獲喀斯特森林生態系統自然知識。進行森林健身活動,提高學生觀察、思考、合作的能力和奮力前行的動力、耐力。

  (3)工作體驗課堂。到恩城站動物監測點安裝紅外相機、到巡護路進行巡護,在安裝和巡護過程中,讓學生學會使用望遠鏡、紅外線照相機等對野生動植物進行觀察、監測,讓孩子以“保護員”的身份參與野生動物保護工作,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

  (4)開展戶外自然觀察。通過自然觀察體驗活動,讓學生從自然中學習知識,直觀認知事物的本質,產生對大自然的濃厚興趣,增強愛護自然的意識;幫助學生全面理解森林、物種多樣性以及自然生態對人類生存發展至關重要等知識,從而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培養正確的生態文明觀,立志做生態文明的踐行者。開展昆蟲知識學習,開展一系列的昆蟲觀察、研究活動,設計學生可參與的昆蟲監測、調查項目,以寓教于樂、知行結合的方式增強學生對大自然認知,借助昆蟲易觀察、吸引人的特點,引導學生以認識昆蟲、了解昆蟲為基礎,深入理解昆蟲與植物、與其他野生動物的合作競爭關系。開展觀鳥學習,在保護區內利用觀察記錄以及研究鳥類生活的方式開展觀鳥活動,通過了解鳥類對生態平衡的維護作用(捕蟲、傳播種子等),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掌握與野生動物和睦相處的技巧,建立學生對科學觀察、科學監測野生動物的基本認知。開展手作步道學習,以保護區山上羊腸小道、水道、獸道為基礎,設計和實施手作步道體驗活動,讓學生在動手建設的過程中進行思考,從而逐漸感悟物種與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義,感受自然魅力。

  2.課程設置

  (1)主要課程:《探尋多樣生物,領略多彩生命》《探秘保護區自然生態,感受生命的力量》《手作步道,揭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我是金山銀山小衛士》《石山精靈的故事》《夜觀——動物交響夜》《聽,自然的聲音》《我是保護員》《黑葉猴樂園》《五感課堂》《勇者之路》《觀鳥》《昆蟲的一生》《承上啟下——昆蟲在自然中的生態地位》等課程。

  (2)學科態度:通過課程學習,培養學生熱愛生命、熱愛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積極態度及熱愛科學,樂于探究科學的精神。

  黑水河國家濕地公園:

  1.研學活動內容

  (1)游覽黑水河。乘船游覽廣西大新黑水河國家濕地公園(安平仙河景區),觀測水質監測站運行的原理,讀懂水質監測數值,明白大新母親河——黑水河優良水質的重要性,認識濕地常見的植物、鳥類、魚類以及昆蟲等,探索龍碧灘瀑布以及眾多島嶼形成的原因,讓學生感受到家鄉靈秀山水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豐碩成果,進一步培育中小學生愛濕地、愛家鄉、愛祖國的思想觀念。

  (2)參觀濕地公園科普宣教中心。參觀濕地展廳、生態體驗廳、濕地教室、生態認知園,直觀認識黑水河濕地生態系統,開展樂學濕地課程宣講,讓學生了解濕地動植物族譜、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濕地周邊文物古跡及傳統文化,激發起青少年愛護濕地、保護濕地的熱情。

  (3)學生實驗。通過黑水河國家濕地公園科普宣教中心濕地教室化學實驗體驗喀特地貌的形成,動手制作植物標本,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綜合素質。

  (4)參觀安平土司衙門。現場參觀土司衙門舊址,使中小學生更加真切地感受駱越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2.課程設置

  (1)主要課程:《黑水河濕地密碼——濕地的功能》《徐霞“喀”游記——喀斯特濕地》《黑水河水綠家族——濕地的水生植物》《歡迎光臨黑水河大酒店——濕地的鳥類》《喀斯特溶洞的秘密》《植物標本制作》《土司與濕地的故事》

  (2)學科態度:挖掘自然生態資源的新價值,拓展青少年知識結構,培養環境保護意識。

  (五)寶圩板價短衣壯民俗文化研學基地

  1.研學活動內容

  (1)觀看民俗表演及紀錄片。通過觀看“短衣壯”民俗表演及《板價村民俗風情錄》紀錄片,讓學生更加深入了解中越邊境壯民族傳統文化習俗。

  (2)游覽板價村和觀賞民族藝術畫廊。游覽板價村,感受淳樸的“短衣壯”族同胞濃郁的民俗風情,在此基礎上深入挖掘更多本土文化。觀賞板價村的民俗民風藝術畫廊,再次領略古駱越部落壯族的歷史、燦爛的風姿、獨特的魅力。

  (3)學習制作五色糯米飯和集體舂糍粑。觀摩、學習制作五色糯米飯和舂糍粑,讓學生了解壯鄉特有風味美食,學會壯族特色美食手藝,進一步認識五色糯米飯與壯族“三月三”、壯族祭祖娛神活動的文化內涵和民族地方的情趣。體會古壯人對吉祥如意,五谷豐登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有效傳承古壯民俗生活文化,培養學生形成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的美好感情。

  2.課程設置

  (1)主要課程:《我是非遺傳承人》《重走小平路》《傳統歷史文化》《駱越部族——短衣壯》等課程

  (2)學科態度:致敬傳統文化,尋找傳承力量,保護“非遺”傳承民族文化。

  五、課時安排

  各中小學校要把研學實踐活動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統籌考慮,促進研學實踐和學校課程有機融合,精心設計研學實踐活動課程,做到立意高遠、目的明確、活動生動、學習有效,避免出現“只旅不學”或“只學不旅”現象,初步建立小學階段以鄉土鄉情為主、初中階段以縣情市情為主、高中階段以省情國情為主的研學實踐活動課程體系,學校可根據教育教學計劃靈活安排研學實踐時間,盡量錯開旅游高峰期。一般小學四到六年級每學期安排1到2天,初中一到二年級每學期安排2到3天,高中一到二年級每學期安排3到4天。

  六、活動組織

  (一)縣教育局。負責審核學校報送的活動方案(含保單信息)和應急預案,督促學校落實安全責任,確保做到“活動有方案,行前有備案,應急有預案”。

  (二)全縣中小學校

  1.選定課程。各中小學校要主動與研學實踐基地做好對接工作,充分了解課程內容,結合校情、生情實際,選定研學課程內容。

  2.制訂計劃。各中小學校要結合研學基地課程內容,每年制定研學活動計劃,每年開展研學活動不少于2次,每次安排不能多于4個教學班,各學段參加活動對象為小學四至六年級學生、初中一至二年級學生、高中一至二年級學生。

  3.制訂方案。各中小學校必須在研學實踐活動開展前1周制訂研學實踐活動方案及應急預案,并上交領導小組辦公室審批,活動方案要明確活動目的地、主題、規模、時間、對象,確保對學生有教育意義和安全保障。

  4.選定線路。各校開展研學實踐活動出行前,須選定研學線路,校方從組織學生乘車出發至研學實踐活動結束返校,均按照研學實踐基地的統一要求,帶隊學校領導、教師和安全員(每個教學班安全員不得少于3人,可吸收少數家長作為志愿者,共同負責學生活動管理和安全保障)要全程配合基地研學導師組織學生參與教育體驗各類活動,活動結束后對學生參加研學實踐的情況和成效進行科學評價。

  5.出行前準備。一是確定研學實踐教育活動地點、時間、主題、規模。二是組織召開研學實踐活動主題班主任會議,下發《告家長通知書》,通過家長委員會或召開家長會等向家長宣傳研學實踐的意義,公布研學實踐活動具體方案及收費標準,征得家長同意,動員集體出行,學生自愿自費報名參加。三是向研學實踐基地提供參加研學活動人員名冊表(含帶隊教師、安全員)。

  (三)研學實踐基地

  1.研學實踐基地向校方提供研學實踐機構資質材料、活動方案、安全應急預案、費用支出預算、研學人員名單等審批材料。

  2.根據研學活動人員名單分車分組次,每車分3至4個小組。要配備活動保障組和研學指導師(以班級為單位,每班各2人)。

  3.向校方提供人員旅游意外險單圖片及名單、研學指導師證明、活動出行交通工具資料、司機駕駛資格證明。

  4.研學活動開展階段,由研學實踐基地按照原預定線路,全程組織開展各類教育體驗活動。

  七、職責分工

  建立健全安全責任體系,嚴格落實安全責任、事故處理、責任界定及糾紛處理機制,實施分級備案制度,做到層層落實,責任到人。

  縣教育局負責督促學校落實安全責任,審核學校報送的活動方案(含保單信息)和應急預案。

  各中小學校負責做好行前安全教育工作,負責確認出行師生購買意外險,必須投保校方責任險,與家長簽訂安全責任書,與委托開展研學實踐的企業或機構簽訂安全責任書,明確各方安全責任。審核研學基地研學實踐活動過程中食宿、交通、門票等收費項目。

  縣文化旅游和體育廣電局負責審核承接或組織開展研學實踐的企業或機構的準入條件和服務標準,并監督相關企業按標準執行,同時推薦一些優質企業參與到研學工作中來。

  縣發展和改革局(物價局)負責對研學基地研學實踐活動過程中食宿、交通、門票等收費項目的審定備案。

  縣交通運輸局負責督促有關運輸企業檢查學生出行的車、船等交通工具。

  縣公安局、市場監督管理局加強對研學實踐涉及的餐飲等公共經營場所的安全監督,依法查處運送學生車輛的交通違法行為。

  各研學實踐基地負責研學實踐過程中各個活動環節的全程組織管理和安全保障工作,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包括《研學實踐指導師安全培訓計劃》《研學實踐餐飲安全管理辦法》《研學實踐住宿安全管理辦法》《研學實踐乘車安全管理辦法》《中小學生研學實踐安全須知》和《研學實踐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組織購買意外傷害保險等。

  八、經費籌措

  根據《自治區教育廳等12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實施意見》精神,建立政府、學校、社會、家庭共同承擔的多元化經費籌措機制,解決中小學生研學實踐經費。學校開展研學實踐活動,要根據成本合理確定食宿、交通、活動等費用,學生所需費用一般由學生家庭承擔,相關費用標準、支付方式等由學校負責告知學生家庭,帶隊教師所需費用可從學校生均經費、培訓經費中開支。鼓勵通過社會捐贈、公益性活動等形式支持開展研學實踐。縣文化旅游和體育廣電局要對政府投資的場館實行免費開放,指導景區景點對中小學生研學實踐實施門票優惠,提供優質旅游服務。公益性博物館、科技館等按有關政策規定落實減免門票,自然保護區寒暑假期間要向中小學生免費開放,研學實踐基地收取門票、活動費用的,價格不得高于社會旅游團隊價格或學生門票的價格。縣交通運輸局要對研學實踐公路和水路出行嚴格執行兒童票價優惠政策。

  九、組織保障

  (一)加強隊伍建設。各中小學校要確定相應的管理人員,專門負責研學實踐工作,提高研學實踐在課程開發、主題確定、路線選擇、組織管理、后勤保障及安全管理方面的專業性。學校管理人員和教師組織開展研學實踐活動計入教學工作量。教育、文化旅游、科協等部門要對研學實踐的教師和管理人員定期開展培訓,促進其專業成長。研學實踐基地要根據研學實踐需要增加專業人員配置,并按照不同學段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及育人需要,強化工作人員培訓,提高講解、輔導學生、互動體驗等方面的知識與技能。

  (二)強化督查評價。建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活動評價機制,把組織學生參加研學實踐的情況和成效作為學校綜合素質考評體系的重要內容。要建立研學實踐目的地評價、管理、臨檢制度,重點對研學實踐基地的課程設置、接待數量、服務質量和社會效益等進行督查評價。要加強研學實踐基地建設、線路設計、課程開發、組織管理、網站建設等專題培訓,逐步提高研學實踐專業化管理水平,有力推動我縣中小學生研學實踐工作可持續發展。學校要在充分尊重個性差異、鼓勵多元發展的前提下,對學生參加研學實踐的情況和成效進行科學評價,將評價結果納入學生學分管理體系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

  (三)加強宣傳引導。廣泛開展研學實踐示范校創建工作,充分培育、挖掘和提煉先進典型經驗,以點帶面,整體推進。積極創新宣傳內容和形式,向家長宣傳研學實踐的重要意義,向學生宣傳“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重要作用,為研學實踐工作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輿論氛圍。積極探索有效形式,學習借鑒先進經驗,不斷提高研學實踐工作水平,推動研學實踐工作全面深入開展。

  中小學生研學課程方案 篇6

  為了進一步深化我校課程改革,構建具有鮮明學校特色的課程體系,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有效課程選擇,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特制定《臨城中學校本課程規劃方案》。

  一、總體指導思想

  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新頒布《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為指導,以“整體性、多元性、差異性、人文性”為開發原則,積極開發校本課程,創造性的實施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提高課程的適應性,促進學生的個性健康成長;提升教師的課程意識,促進教師的專業不斷發展;實現學校的課程創新,促進學校辦學特色的日益鮮明。

  二、校本課程的開發

  (一)校本課程開發的目標

  1、提高課程適應性,促進學生個性成長

  校本課程開發的目的就是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特點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讓自己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所以,我校校本課程開發要實現學生個性化健康發展的目標是:具備新的課程觀;學會選擇;具備自主、合作、探究精神。能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礎上,接受老師的選科指導,自行設計促進自己個性特長得到最佳發展的選課學習計劃。

  2、提升教師課程意識,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教師是校本課程開發的主要力量,其專業成長無論對學生、對學校、對課程開發本身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我校校本課程開發要實現教師專業發展的目標是:教師在進行必修課教學的同時,根據自己的個性和專長承擔1-2門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使自身的專業意識、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專業精神得到提升。

  3、實現學校課程創新,促進學校特色發展

  學校的地理位置、文化氛圍、心理環境、物理設施等都會給師生帶來這樣或那樣的影響,它們在某種程度上制約著師生的發展方向和發展速度。另一方面,學生的成長、教師的發展也就是學校的發展,學校特色的形成就是校本課程開發的自然追求,學校特色是學生和教師發展的自然結果。

  (二)開發校本課程的策略

  1、統一共識明確職責

  全體教師必須加強學習,更新教育觀、課程觀、教學觀、師生觀。明確學校教育共同體(包括校領導、教師、學生及其家長、社會各屆同仁等)就是學校課程建設的決策共同體。深刻認識校本課程的性質、特點、功能、作用,熟悉校本課程開發的基本程序與策略,確立自身在校本課程開發、實施中的地位、作用,提高學校整體課程建設能力。

  2、有的放矢逐步規范

  校本課程開發必須有的放矢。“的”就是學生的興趣、個性發展的需求、家長的期望、社會和社區對人才的要求以及學校在此基礎上制訂的學校課程發展規劃。因此,學校將進一步采取措施摸清家底,加大力度弄清學校校本課程開發的條件與局限:例如學校教師的知識、經驗與能力、教輔人員的特點狀況;學生的知識水平,各種課程材料和設備及其相應資金的實際狀況;課程計劃的彈性空間、社區潛在資源、學校特色以及學校教師、學生和家長及社區人士的認識水平和可能反應等。

  3、注重實效,多元開發

  校本課程開發就是要調整課程的內容,使各種有價值的知識都進入課程,落實新課程改革提出的校本課程比例。打破學科本位課程結構,加強人文課程、綜合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嶄新的教學方式,拓展視野,多元化開發校本課程。

  (三)開發校本課程應遵循的原則

  1、課程目標整體性原則

  校本課程,作為一個整體,都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素質、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為目標。課程設置要注重課程目標整體性原則。各類型、各科目課程在各素質的教育中,雖有側重不同、層次不同,但都具有滲透性、綜合性;不可能把某一類型、某一科目課程的教育,歸劃在某一單一素質的教育內。如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方面,探究型課程起著事實上的前沿陣地的作用,但基礎型、拓展型課程也同樣起著重要作用,占課程總課時量相當大部分的基礎型課程,理應是素質教育核心教育的主陣地。因此,從課程目標來說,各類型、各科目課程,在統一目標下,在不同層次要求、側重上功能互補遞進、合力形成一個整體;從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素質與發展學生個性特長來說,基礎型、拓展型、探究型課程作為課程來說,都是21世紀學生自身發展必不可缺少的必修課程,它們在課程體系中,有機地組成整體。因此在課程設置中,要從學生全面素質培養的整體性原則考慮,針對學校學生特點,構建課程體系與配置課程科目。

  2、課程結構多元性原則

  學生素質教育的多元性,決定課程結構的多元性。課程設置要注重課程結構多元性原則。圍繞著素質教育目標,為學生基礎學力奠基的基礎型、側重于提高學生某些方面素質與更好地發展個性特長的拓展型、探究型課程,有的單科性質的;有的綜合文科、綜合理科性質的;有的是大綜合科性質的;各類科目的設置呈現多元性。圍繞著素質教育目標,課程教育類型也呈多元性,課程設置中,有的科目指定為學生必學、有的科目組合在各個課程模塊中,形成各個領域、各個模塊,領域內的科目,學生必須學,但學什么,學生可自主選擇;有的科目規定學生必學,但在一定時段內,什么時間學,學生可自主選擇;有的課程可完全由學生自主選擇學或不學。環繞著素質教育目標,課程模式也呈多元性,有的科目注重全體學生共同教學要求的基礎學力;有的科目注重知識能力的拓展,為興趣、個性特長的發展奠定基礎;有的科目注重于學生自主學習,探索,研究,培養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為學生個性特長發展提供展現的舞臺。有的科目教學以課堂教學型為主;有的科目是課內外、校內外相結合,注重學生體驗、考察、實施開放型教學為主;有的以學生自學、討論為主;有的`是非課堂教學模式,教學要求、內容、方式、地點、對象、成果形式都由學生自主選擇。環繞素質教育目標課程教育周期也呈多元性;有長周期覆蓋整個中學階段的,有短周期以一學年、一學期為周期的,有不滿一學期的微型課程,有專題講座型、不定期型(研究型課程)等。因此在課程設置時,要從課程結構多元性的原則考慮,充分發揮各種類型、模式、周期的課程不同的功能,合理構建課程體系與配置課程科目。

  3、課程教學差異性原則

  素質教育必須堅持以學生為本,從學生發展出發。為學生在中學階段的發展與可持續發展,創造相對寬松而有效益的發展條件。課程設置要注重課程教學差異性原則,要承認并允許學生在中學階段學習基礎與能力、潛質發展的差異性。在基礎型課程中,也應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同一科目課程有不同層次教學內容與要求;在拓展型、探究型或研究型課程中,更應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設置不同層次的課程科目,或在同一領域、模塊課程科目中,有不同層次的教學內容與要求。要培養、引導學生學會對學習的自主選擇,尊重學生對自己所需要學習的課程、學習課程的進程與要求的選擇權利。因此在課程設置時,要從課程教學差異性原則考慮,認真落實為學生的選擇學習創設良好的條件。合理構建課程體系與配置課程科目。

  (四)校本課程的開發途徑

  學校在保證課程的基礎性和統一性的前提下,通過如下三種途經開發校本課程:

  一是課程改造。課程改造是指針對與原有課程準備對象不同的群體進行的修改,或者根據對課程內容、結構安排等的不同理解而進行的調整。一是對原來開設的活動課和選修課進行整理和改造,淘汰已過時的課程,保留并完善具有生命力的課程;二是對國外引進課程的本土化改造,如《劍橋英語》等。進行課程改造需要充分考慮多方面的因素。這些因素大致可以歸納為五大類,即目的、內容選擇、內容組織、學習經驗和學習資料。教師應該對上述五個方面進行綜合考慮,通過增加、刪減和改變順序與重點等方式對指令性課程、引進課程等加以修改,從而更好地適應學校和班級的具體情況,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二是課程選擇即“拿來”。就是把在社會上極具市場吸引力、深受學生和家長喜愛的校外課程有所選擇的“拿來”,為我所用。如《新概念英語》、《游戲編程》、《古文誦讀》等等。當然,這種“拿來”必須是教師在實踐中精心組織、分步實施的理性決策。

  三是自主研發。即把當地的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校本課程資源優勢,以我為主,研發新的校本課程。如突出學校特點的“特色課程”、地方性專題課程《臨城名人故事》、《臨城風景名勝》、《臨城地質》、《臨城物種》等等。

  三、校本課程體系框架

  2003年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出臺,為適應新課程改革要求,我校將要研發的校本課程歸納為五個大的系列:

  一是學科知識拓展系列:如對聯賞析、新聞寫作與欣賞、生活中的化學等;

  二是學科知識深化系列:生物、數學、化學、物理、信息技術奧賽輔導課、創新大賽輔導課等;

  三是綜合實踐活動系列:如社會調查與研究、數學問題研究、物理問題研究、化學問題研究、遠足、訪問、參觀考察、軍事訓練與國防教育、夏令營等。

  四是德育系列:如國旗下講話、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團課、黨課、理想教育、傳統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等;

  五是音體美武術等特色教育系列:如練聲課、鋼琴課、籃球課、排球課、素描課、工藝課等。

  學校計劃利用三年時間開發校本課程,使校本課程達到100-120門,建成學校校本課程超市,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課程選擇。

  四、校本課程的課程類型

  我們將“三板塊”課程(必修課、選修課、活動課)整合為基礎性課程和校本課程兩類課程。

  基礎性課程即國家課程計劃規定的學科課程,強調促進學生基本素質的形成和發展,體現國家對公民素質的最基本要求,是全體學生必修的課程。校本課程是學校為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發展學生的興趣特長,拓寬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展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根據現有的條件和資源、學生現狀以及學生、學校、社會未來發展的要求所開發的各種課程。我校校本課程將以深化拓展型課程、實踐探究型課程、學生個性化課程為體系構建。

  1、深化拓展型課程

  在基礎型課程的基礎上進行知識上的擴展和潛在能力的發展,著重培養為學生終身學習打基礎的發展性學力,兼顧學生例行性學力培養。學生可以分領域限定選學的課程,內容與要求有彈性、可變動,不重知識量,而重獨立的自學能力和學習習慣與方法的培養。其發展的領域有相同性,而層次與內容可有相對的差異性,對個性特長的培養具有從啟發到初步發展的功能。

  2、實踐探究型課程

  著重培養學生在實踐和研究基礎上創造性學力,包括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個性特長等,要求重視對學生合作學習、綜合運用、選擇組合等能力的培養。課程的領域可不同,層次也可不同,符合不同學段學生和學生群體內差異性的學習心理,是學生可以分類分層自主選學的課程。探究型課程內容,一般有相對明確的結論,重在研究過程。本類課程包括社會調查、社會實踐、社區服務、案例調查、專題討論、課題研究等項目。

  3、學生個性化課程

  學生個性化課程,即以學生個體為本位的課程,是指依據學生個體知識水平,興趣愛好、心理特點和發展傾向,由學生在教師參與下為自己設計的課程。個體課程表現為個人學習計劃、自我發展設計等有關自我學習目標達成、自我成長和自我實現的計劃、安排系統與活動過程。

  學生各有其不同的發展取向和成長路徑,他應該擁有自己的不同于“他者”的課程——學習者自己的課程。個體課程側重于關注學習個體的學習需要與發展特質,推動學生構建自己的學習方式,尋求適合于自己發展的途徑。

  五、校本課程教材的編寫

  1、編寫模式

  “在編寫中學會編寫”,采用“動態的開發模式”。也就是說,“目標、內容、方法、評價”相互多次循環,不斷修正,直到滿意為止。具體操作上,可以先確定目標,再編寫內容、制定方法和評價,也可以從內容到目標、方法和評價。整個過程要考慮到“目標、內容、方法、評價”等方面內容,甚至要考慮課怎么上、課型是什么、適應的對象是誰、開展的學生活動是什么等。做到“在編中學,學中編,動態開發,逐步完善”。

  2、教材定位

  主要為了激發興趣、拓寬視野,體現鄉土氣息,趣味性、科學性、知識性、思考性、創造性相結合。編寫時,可以以一科為主,吸收相關學科教師參與,開展跨學科研究。

  3、資料搜集

  大量收集和占有資料,是編寫的校本課程教材基礎和關鍵。資料搜集可以進圖書館,查閱地方志,也可以上網查閱,或請教于相關部門的專業人士。

  4、編寫原則

  編的過程就是“抄添裁”的過程,當然要“添”,要提煉加工,深入淺出。行文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發展水平。具體地說,還要牽涉字體、字號、顏色配比、圖文排版等比較專業的問題。我們可以把以下幾點作為編寫校本教材的基本原則:一是強調校本特色,突出鄉土氣息,拉近學生與社會的心理距離。二是圖文并茂,語言親切,具有良好的可讀性。三是科學性、知識性和趣味性、思考性、創造性有機結合。四是留給學生思考、質問和探究的空間。五是去除過于成人化的表述,拓寬知識的寬度,強調了編者對讀者需求的回應。六是編排要有意識地留下一些思考題,并且指出解決問題大致方向,強調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指導作用。

  5、課程標準:

  成書后,要有配套的課程說明或課程標準或課程綱要(包括課程目標、教學目標、內容范圍、教學方法、評價手段、實驗要求或擬開展的活動、參考資料或資料索引等)。

  6、設計要求:

  每本教材一般要求設計成8-10個專題,每個專題一般要求設計成1個課時,每個專題一般要求編寫成2000-3000字,每個專題一般應包括正文、問題與思考、活動與探討、積累與應用、推薦與建議等項目設計。每本教材總字數控制在16000-30000萬字左右。

  7、教材編審:

  學校成立校本課程教材審定委員會,對教材進行審定。

  8、編排印刷:

  由教務處組織,學校與校本課程教材編寫者簽訂印刷協議,由學校選定印刷廠,由印刷廠根據學校需求總數排版印刷。

  六、校本課程的實施

  校本課程體系的構建是一項任務復雜、艱巨的系統工程,我們一定要加強學習,更新觀念。加強領導,強化管理。加強科學研究,以科學研究成果指導課程改革實踐。加強教師和管理人員的培養,要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和提高。要積極探索,富有創造性地同時又一步一個腳印地做好課程改革的各項工作,以確保我校校本課程的順利進行,并取得扎實的成效。

  1、建立組織,分工負責

  為了確保校本課程開發工作扎實、有效地開展,學校成立以校長為主任的校本課程開發工作委員會和由專家、校長、教師代表、家長、社區代表組成的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負責統籌規劃和領導工作,制定管理條例和辦法,教務處負責落實具體計劃和管理工作。

  校長作為學校課程建設第一決策者、第一責任人,將按照國家的教育政策,為全校學生的最好發展、教師的專業化成長做出課程規劃及其他決定。

  教師將根據國家課程標準或其他課程文件,在自己的專業活動范圍內,從專業發展的高度,關注教育對象的需要,做出相關課程設計及其他決定,適時拿出《課程綱要》。

  學生也將確立正確的課程觀,在政策允許范圍內正確選擇自己的學習方式,選擇課程甚至老師,學會規劃自己個人的學習方案。

  學校將創造條件讓學生家長參與學校的課程事務,如了解課程、評價課程以及為修正課程提出建議;同時促進家長積極參與學校課程實施,如提供信息、協調資源等。

  2、科學安排,規范實施

  年級組向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將學生課程需求匯總發給教師,供教師參考。教師在學期結束前,申報下學期校本課程科目,填寫課程申報表,撰寫課程簡介然后上交年級組,由年級組報教務處將審批后的課程申報表匯總成《學生選修課程目錄與課程介紹》并下發給各年級組,年級組下發學生,供學生選擇;學生據此填寫參加課程的《申請表》交年級組并上報教務處,年級組、教務處根據學生的選擇人數(一般一個班不少于20人,方能開課)制定《課程安排表》;年級組根據《課程安排表》組織教學。

  校本課程的課時安排:校本課程每門課(或專題)一學期一般安排8—10個學時,個別系統性強的專題,可以申請兩個學段連接。

  校本課程授課的時間和地點:校本課程一般安排在下午第七、八節課進行;有些校本課程可以安排在雙休日和節假日進行。校本課程一般在校內進行;有些校本課程在有安全預案的情況下,可以安排在校外進行。

  校本課程的選課和授課:

  課程的開設打亂班級,學生自由選課;有些課程是同年級跨班選修,有些課程是跨年級選修。每位教師要切實做好校本課程的選題、開課工作,每個學期每門課(或課題)分課時教案不能少于8—10個。

  3、建立培訓、獎勵機制,保障師資

  校本課程門類較多,我校學生人數多,有許多課程和相關教學內容、教學要求、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都有很大不同。因此,教師培訓學習是課改工作成敗的關鍵。

  首先要利用省內外各級各類教師培訓基地,把教師送出去培訓學習;其次要把專家、課改先進學校請進校門進行大面積教師培訓提高;再次要組織校內教師間相互探索、相互學習、交流經驗,達到共同進步、共同提高。

  教師要以積極的態度投入到課程改革之中,要增強課改意識,轉變課程觀念,樹立創新精神,有能力指導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課題和綜合社會實踐活動;要寫出期末和學年結束教學情況總結,并提出改進和完善意見。

  學校要定期召開校本課程專題研究,鼓勵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探索教學規律,撰寫論文,以推動校本課程的不斷深化。

  學校要建立校本課程任課教師的教學業務檔案,教師要認真填寫校本課程申請,設計教學計劃,提供教案、研究成果等資料,記入業務檔案;要通過資料檢查、講課比賽、評教評學、召開師生座談會等形式了解教師的授課運行情況;要對擔任校本課程教學的工作量計算上采用等于或大于必修課的方法,體現在獎金或學期兌現中;要實行校本課程教學成果申報獎勵制度,對校本課程開發和教學中成果突出的教師,給予一定的獎勵。

  4、建立評價機制

  新課程已賦予校本課程以全新的涵義。因此,學校必須突破傳統課程觀念,充分估計校本課程實施中場地、設施、師資等的實際要求,課程表設定的困難,統籌兼顧,加大投入以確保校本課程健康實施。校本課程實施評價在學校校本課程實施評價工作領導小組主持下從師、生兩個方面進行:

  (1)對教師的評價

  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進行:

  ①學生選擇該課程的人數;

  ②學生實際課程授受的效果;

  ③學生家長的反映;

  ④學校領導、教師有關專家人士的評價;

  ⑤各種類型、多種途徑問卷調查的結果。

  (2)對學生的評價

  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評價:

  ①學生學習該課程的學時總量;

  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如態度、積極性、參與狀況等;

  ③學生小組評議和任課教師評價;

  ④學生家長的反映;

  ⑤學習的成果(將采用隨課程實施過程進行連續性與終結性相結合的評價方式,采用書面測驗、判定等級或書寫評語等多種評價形式,主要以學生檔案袋綜合展示。

  5、加強管理,調控運行,落實獎勵。

  校本課程要保證質量,充分發揮其功能,就要像必修課一樣有明確的要求和授課計劃,并嚴格管理,做到操作過程的規范,上課過程的調控,最后結果的考核,成績成果的獎勵。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采取校領導、教務處、學科組、年級組隨堂聽課,抽查教案與作業,組織公開課,召開師生、家長座談會,填報學情調查表等了解教學運行的動態。期末和學年結束時,要求教師認真總結寫出論文,學校擇優交流,裝訂成冊。

  對教師在工作量計算上適當傾斜,對學生實行學分制管理,規定學生取得必要的最低學分標準為畢業標準,否則為肄業(規定最高學分標準,超過者可提前畢業)。建立獎勵學分制,為學生學習優秀者的評價依據。

  中小學生研學課程方案 篇7

  為了貫徹山東省教育廳兩個規范,搞好以學校為基礎的課程創新,特別是學校課程的規劃研究,我校在縣教研室同志的指導和參與下,成立了以校長、家長、教師、社區人員組成的學校課程規劃組織機構,經過對學校課程的規劃反復研究、探討以及嘗試,逐步形成了一套有我校特色的學校課程規方案。

  一、開設背景

  1、學校的培養目標: 學校遵循“德育為首、教學為主、素質為重、育人為本”的辦學宗旨,堅持全面育人,張揚個性。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多年來,學校在教學中不僅注重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引導學生全面發展,還注重對學生進行特長培養:英語活動小組、編織小組、數學啟智園興趣小組得以廣泛開展。讓每一個孩子全面發展,讓每一個孩子個性張揚,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合格+特長”已成為學校明確的培養目標。

  2、學生的發展需要

  “我特別喜歡漂亮適用的小手袋、小荷包、中國結、要是我也會編該多好呀!”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如果能慧眼看天下,快嘴論時事,將來一定成為政治家。”“我喜歡英語” “我希望自己能說會道。”“我想成為邏輯推理高手”“我希望開設心理咨詢。”翻開學生的民意調查,走進孩子的世界,傾聽孩子的心靈呼喚,詮釋孩子的興趣需求,關注孩子的個性發展,學校將盡量滿足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要,設置可供學生選擇的學校課程。

  3、學校及社區發展的需要

  大張樓鎮一中一向以教學質量作為工作重心:以人為本,強調課程的人文化、生活化,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以校為本,注重課程的統整化、彈性化,形成學校特色,是學校發展的需要。

  讓學生學會生活,做生活的小主人,讓學生學會交往,做社會活動的小主人,與家庭,社區積極配合,開設“玩中樂、樂中學、學中樂”系列課程,為學生提供主動發展的機會,讓學生在生活、交往方面成為具有時代特點的中學生是社區與學校的共同期望。

  4、學校的課程資源

  學校教學設施齊全,有實驗室、圖書室、閱覽室、少年宮活動室等。學校活動場地雖然不大,但都有專門的訓練場所,有專兼職的教師,較齊全的硬件建設為學生多樣化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學校擁有一支敬業愛生、業務精良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有大批的骨干教師。有的能畫會描;有的.能說會道;有的思維敏捷;有的能寫一手好字;有的英語字正腔圓學校豐厚的人力資源為選修課程的開發提供了夯實的基礎。

  二、總體目標:

  依據國家、省、市、縣教育局指導性文件和學校的育人目標,考慮到學生的興趣發展需要和學校的課程資源,突出本校課程特色,經學校課程組織機構集體審議,初步確定我校學校課程的總體目標是:

  1、通過學校課程的開發,改變傳統的課程觀,設置可供學生選擇的、靈活安排的課程,構建學校新文化。

  2、通過學校課程內容的實施,滿足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要,強化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自主選擇意識。

  3、面向每一個學生,堅持全員參與,拓寬視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4、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和交往、動手、創新、探究等多方面的能力,加大學生對知識綜合運用的力度。

  5、提高學校教師的課程開發意識和課程開發能力,促進教師專業的發展。

  6、通過學校、家長、社區民主參與開發,豐富具有學校特色課程資源,形成學校特色。

  三、學校課程計劃

  學校課程結構與課程門類

  四、實施步驟

  (一)課程開設

  1、課程開發小組制定調查表,評估學生興趣發展需要,研究學校課程資源。

  2、根據學校教育實際,討論制定學校課程的總體目標,確定學校課程的大致結構。

  3、制定《學校課程規劃方案》,對教師進行培訓。

  4、教師根據自身專業、能力和《課程開發指南》自主申報課程,寫出課程簡介。

  5、課程開發小組對教師申報的課程進行審議,向全校學生宣傳、介紹。

  6、學生分年級根據自己意愿選擇課程,統計人數。人數偏多的課程,課程開發小組根據情況適當調整。

  7、開課老師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撰寫課程講義。

  (二)組織實施

  1、課程老師分析學情,確定目標,選擇內容,撰寫課程講義,交課程開發小組審議。

  2、每次課前備出簡案,課程開發小組定期檢查、督促。

  3、每次上課時間,課程開發小組進行檢查,登記上課人數,檢查課堂紀律,了解教學內容,切實保證學校課程質量。

  4、針對課程實施中的具體問題,定期召開學校課程教師的研討會,進行總結、交流、探討,確保課程內容順利實施。

  5、每期召開一次學生、家長代表會議,傾聽他們對課程內容及實施的意見,并反饋給上課老師。修訂、完善課程內容,調整實施方法。

  6、對個別教師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困難,課程開發小組及時給予引導、幫助,共同商量解決辦法。

  7、每期末教師對自己執教的課程進行自我評價、總結經驗、撰寫論文。

  五、評價設想

  1、對學生的評價

  ① 制定《學校課程學分制評價方案》,從“課前準備、參與態度、知識技能掌握、階段成果展示”四方面進行綜合測評。

  ② 學年修滿五分的學生順利畢業,可申報另一門課程。

  2、對教師的評價

  ① 每一堂課都有簡案,內容和形式受學生喜歡。

  ② 認真登記學生出缺勤,課堂組織紀律較好,不讓一個學生流失在課堂外。

  ③ 課堂實施中隨時關注學生學習興趣及效果,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及方法。

  ④ 期末按學分制評價標準,對每個學生學習情況作出實事求是的評價。

  ⑤ 制定學校課程獎勵制度,對參與積極,成績顯著的老師給予適當獎勵。

  3、評價結果向社會、家長公布。

  六、保障措施

  1、學校要有堅定明確的辦學理念和學校獨特的發展方向。

  2、學校要組成以校長為核心的學校課程規劃組織機構,群策群力,民主開放。

  3、經常組織學習和培訓,促進教師課程知識和技能的不斷提高。

  4、學校制度一系列學校課程管理制度和改進制度,建立學校課程內部監督機制。

  5、定期進行課程的教和學的評價,推進其深入持久進行。

  中小學生研學課程方案 篇8

  一、指導思想

  堅持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精神,引導和鼓勵廣大學生積極參加形式多樣、生動活潑、健康向上的體育、藝術活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通過課外文體活動工程建設,推進課外文體活動的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努力構建和諧校園、文明校園、活力校園。

  二、具體目標

  1、確保每個學生能夠掌握一定的科技技能,最好具有一項科技項目的特長。

  2、六至九年級每班每周開設一節科技活動課,開設科技活動興趣小組,確保大部分學生都能參與到科技活動中來。

  3、組織參加不同級別的各類科技競賽活動,爭取有名次,成績顯著。

  4、結合課外科技活動的開展,實施學生科技活動課題研究工作。

  三、建立組織機構

  加強領導,成立由王明強校長任組長,朱繼榮主任具體負責和各班班主任為組員的工作領導小組。具體分工如下:

  王明強:全面負責課外科技活動實施工程。

  朱繼榮:學生課外科技活動的課程保障及時間保證,興趣小組活動的落實,學生各類達標工作。

  高增堂:負責學科的課堂教學,學生各類競賽活動。負責制定學校科技活動的實施方案及活動組織,開展科技活動課題研究。

  四、主要具體工作

  1、增設一名科技專職教師,抓好師資隊伍建設。

  2、保證場地器材設施達標和安全。

  3、按照國家課程計劃開齊、開足課程。保證每周科技活動時間,并做到場地和指導教師到位。

  4、重視宣傳工作。通過學校廣播、黑板報及晨會、班會等形式加大宣傳力度。

  5、加強培訓。充分挖掘學校科技教師特長對全校教師進行培訓,特別加強對班主任的培訓。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滿足學生對課外科技活動工程對師資的高要求。

  6、要求各年級段制定切實可行的年級科技活動計劃,力求形式多樣,有吸引力,引導全體學生參與。

  五、學校文體工作特色經驗總結

  1、抓好師資隊伍建設

  (1)建設一支專兼并舉,高素質、有特長的指導教師隊伍。要充分發揮學校教師在文體方面的特長,加強教育與培訓,形成一支素質較高且相對穩定的學校指導教師隊伍。

  (2)建設一支指導學校活動,培訓學校教師的專業隊伍。發揮具有科技特長教師的.優勢,共同組成一支具有較高專業技能與知識水平的指導與培訓隊伍,促進學校指導教師特長的形成,提高活動的質量。

  2、構建四個層面活動

  開展以學校、年級、班級和小組為四個層面的活動,且每一層面的活動都能夠形成獨立的系列,促進活動內容和形式的豐富性、靈活性、趣味性和一定的挑戰性,激發廣大學生的參與熱情,形成良好的活動環境。

  學校在兼顧各個層面活動的基礎上,形成以年級為特點的課外科技系列活動,使之形成一個獨立的、完善的整體。

  3、加強宣傳引導,營造良好的外部氛圍

  加強對家長和社會的宣傳引導工作。通過家長會、宣傳欄、資料、學生等途徑,引導家長和社會正確認識實施科技教育的意義及積極作用。

  4、創設品牌活動項目,形成活動特色學校。

  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的身心特點、依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和所在地區特點,堅持教育性、科學性、趣味性和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原則,在體育、文化藝術、科學普及、游戲娛樂諸方面,創設出具有地區特色的學校品牌活動項目,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學校的特色,使廣大學生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學有特長。

  科技:鞏固現有的科技制作、科研實驗調查、小發明、三模比賽等品牌項目,鞏固和拓展新的特色項目,形成品牌。

  5、開發教育資源,拓展活的空間。

  堅持校內外的有機結合。利用校外的活動設施與場所,以及校外教育基地、文體場館的作用,并協調好有關單位與機構,為雙休日、寒暑假開展活動的學生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和多彩的形式,滿足不同特長、不同興趣、不同層次學生發展的需要。同時注意社區與家庭的參與,為科技活動的實施營造良好的氛圍。

  6、建立完善的制度,強化安全,規范運作

  在組織活動的過程中,要加強安全教育,對指導教師和活動設施嚴格把關,并制定出相應的安全措施、應急措施和防范措施,避免和防止意外事故的發生。同時,要建立起責任保險機制,依法處理傷害事故。

  中小學生研學課程方案 篇9

  一、指導思想

  以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為綱,以各科《課程標準》為標尺,以省教育廳、合肥市教育局《課改實施方案》為依據,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二、總體目標

  1、科學設置課程開設方案,加強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建設,注重學科整合,形成具有一六八中學特色的課程開設體系。

  2、開展教育教學改革,促進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建立與高中課程方案相適應的教學管理制度。

  3、建立以校為本的教師培訓和教學研究制度,形成與新課程實施相適應的教師專業發展機制,全面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

  4、建立與新課程相適應的綜合評價體系,充分發揮評價功能,促使學生教師和學生積極、主動、全面、健康發展。

  三、組織領導

  為切實加強對新課程實施工作的管理,學校特設課程實施工作領導小組,新課程實施辦公室和課程指導小組,學生課程實施活動小組。

  (一)學校新課程實施領導小組

  組長:xxx

  副組長:xxx

  成員:xxx

  其主要職責:承擔課程實施的領導和協調工作,把握課程實施方向,提供后勤服務保障。

  (二)學校課程實施辦公室

  主任:xxx

  副主任:xxx

  職責:負責組織新課程的具體實施工作,制定實施方案,組織實施指導,經驗交流,成果推廣驗收,與上級課改管理機構保持聯系,接受指導并獲取信息,制定教師培訓計劃,負責對課改材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總結。

  (三)課程實施指導小組

  組長:xxx

  成員:xxx

  職責:負責組織課程實施的具體研究和操作工作,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方案,組織各科教師進行課程的實踐活動;總結經驗教訓,收集課程個案,做好課程實施成果的收集、分析和整理,與第一線參加課程實踐的教師保持聯系,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及時提出調整意見。

  (四)學生課程實施協調和聯絡小組

  組長:學生會主席

  副組長:學生會副主席成員:各班級班長、團支部書記、學習委員

  職責:負責學生在課程實踐中的意見和建議的反饋;收集學生對課程的有關信息,及時組織學生參加有關課程的實踐活動;向參加課程的教師提供課程個案,協助教師做好個案的收集、分析和整理工作。

  四、具體措施

  新課程改革涉及面廣,是一項牽動學校整體的全面改革,更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工程。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要堅持以理論為支撐,以專家支持為依托,以實踐研究為主軸,創造性地開展教學及管理工作,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和學校教育教學質量。

  1、加強制度建設,強化管理保證新課程的實施

  (1)建立例會制度。在課改領導小組領導下,具體負責課改實驗的研究,組織管理、協調和實驗,利用每大周一次的備課組教師例會和教研活動,總結課改中出現的問題,共同商討解決問題的對策與措施。

  (2)建立教學研討制度。在課改領導小組的指導下,教育教學部、年級管理委員會定期組織教學研討課,積極探索新課改理念下的有效課堂教學模式。

  (3)建立家校聯系制度充分發揮家長學校的載體作用,加強與學生家長的聯系,組織家長聽課、座談會、交流會、咨詢活動等,使家長最大程度地參與到課程改革中來。

  (4)完善教師培訓制度,切實轉變教學觀念,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和業務能力。

  (5)完善教學獎勵激勵制度。課改領導小組組織形式多樣、內容廣泛的教學評比活動,對課改中成績突出的教師予以精神嘉獎和物質獎勵。

  2、抓好教學研討,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1)深入開展課題研究,將課題研究與“課改”實驗結合起來進行。確立課程觀念,切實改變課程功能。

  (2)理清課程結構,實施課程整合。著力于培養和發展學生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綜合能力,增強學生對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的責任感、使命感,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促進學生和諧全面地發展。

  (3)開發課程資源,從學生的經驗出發,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增強學生終身發展所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4)優化課堂教學師生關系和教學關系。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置疑、調查、探究。積極引導學生從事實驗活動和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學會學習,學會創造,使學生在“差異發展、體驗成功”中,學有特長,發展個性。

  3、完善評價和考核機制

  (1)完善對學生的評價和考核機制,促進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不同程度的提高。

  a、在評價過程中,把對學生的智力因素評價與非智力因素評價相結合起來,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

  b、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改變單純由教師評價學生的狀況,把教師評價、同學評價、家長評價及學生的自評結合起來;采取課堂觀察、課后訪談、作業分析、書面考試、口頭測試、動手操作、實踐活動等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實現評價形式地多樣化;堅持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充分發揮評價的診斷、激勵、導向功能,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2)改革對教師的評價方式,完善教育教學評價機制。充分調動廣大教師參與教學改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鼓勵教師在教學中對新課程的內容、結構、實施方式、操作途徑等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努力做到課課有反思,周周有回顧,月月有積累,期期有總結。堅持平時考核和集中考核相結合;結果考核與過程考核相結合;教師自評、同事互評、學生評價、家長評價與領導評價相結合。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方式的多樣化。

  (3)教育教學部、教研組、年級管理委員會應及時收集處理教師、學生的反饋信息,周期性地對學校課程執行的情況、課程實施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評估,調整課程內容,改進教學管理,形成具有一六八中學特色的課程評價機制。

  4、完善保障措施。

  (1)實行經費傾斜政策,選配文化素養較高、業務素質較好、教學水平較高、年齡結構合理的教師承擔課改任務。

  (2)確保學校經費優先用于開展活動,師資培訓,課題研究、設備添置,教學獎勵等,保證課改工作順利推進。

  中小學生研學課程方案 篇10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針,以新課程理念為導向,以提高教師業務能力、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為宗旨,以校本教研制度建設為中心,以課程改革實施過程中學校所出現的各種具體問題為對象,以課堂教學研究為主陣地,深入開展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解決新課程改革中的實際問題,深化我校課程改革實驗,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努力打造教育名校。

  二、目標任務:

  1、通過開展教研工作,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學習型學校,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和行為,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和教育科研能力,努力建設一支有較強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學水平的教師隊伍。

  2、通過開展教研工作,解決新課程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困惑,探究適合我校的教育教學模式,全面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能力、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我校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提升學校品味,再塑學校新形象。

  3、通過開展教研工作,建立適合我校發展的校本教研制度,完善教育教學管理機制,把我校建設成為有濃郁學習風氣和教研氛圍的學習化組織,實現校本教研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達到校本教研的全面創新,全面促進新課程改革。

  三、工作思路和活動形式:

  開展教研工作的目的是推進新課程實驗的實施,促進師生發展,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因此,校本教研的出發點必須放在課堂教學改革和課程改革實驗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上;突破點必須放在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上;生長點必須放在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和教師專業自我提升上,推進新課程實驗。

  我校教研工作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基本教研模式,以理論學習、案例分析、教學反思、結對幫扶、經驗交流、調查研究、說課、聽課、評課、教師間交流、專業人員與優秀教師教學指導、教學研討觀摩等基本形式,為教師參與校本教研創設平臺,以“發現問題——建立課題——行動研究——反思總結”為方式,開展校本教研活動。

  開展教研工作以教研組、備課組為教學研究的實體和中心,要通過開放式教研活動、促進式教研活動、針對式教研活動等形式,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四、重點工作與具體措施:

  (一)建立教研工作運行機制,保障教研工作有序開展,逐步實現我校教研工作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

  1、加強領導,明確責任。

  為加強學校教研工作的組織領導,成立以校長王天杰為組長,段永雄、韓德余為副組長,其他領導班子為成員的學校教研領導小組。負責我校教研的督導;制定發展規劃和學期校本教研計劃。另設學校教研指導組,由王天杰校長為組長,其他領導班子和全體教研組長為成員。負責我校教研的指導;與校外教研人員的協調;過程管理與措施落實,保證校本教研的有效實施。

  2、建立和完善學校教研管理機制。

  確立教研室——教研組(備課組)——教師三級教研網絡。設八個教研組,21個備課組。由教研組長、各年級備課組長具體負責校本教研的組織、協調和管理,在教研室的統一指導和協調下,正常有序地開展教研活動。

  逐步建立完善的我校教研管理體系,整合教研室、學科教研組和年級備課組的力量,形成教學、研究、培訓密切結合的教研系統,加強對教學研究的管理。以教研室為中心,逐級推進,層層落實,為學校教研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有力的組織支撐和保證。學校領導要實行包級包組責任制,深入教學第一線,參加教研活動,發現并解決校本教研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指導性意見和建議。定期組織檢查,通過學校三級教研活動,保證我校教研工作扎實有效地開展。

  實行教研組長例會制度。每月一次會議,各教研組、備課組每月采取書面形式集中或分散匯報教學研究、課題研究進展、取得的效果、存在的問題等各方面情況。學科間相互學習、共同交流、相互取長補短,使教研工作不斷進步。

  中小學生研學課程方案 篇11

  一 、指導思想

  升國旗儀式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極好形式。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的有關規定,根據我校實際情況,對師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革命傳統教育、艱苦奮斗教育以及其它方面的教育,特制定升旗儀式課程方案。

  二、課程目標

  1. 使我校升旗儀式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

  2.用不同主題的升旗儀式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三、課程內容

  1. 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

  2. 培訓升旗班

  3. 進行國旗下演講

  4. 學唱國歌、校歌

  四、課程的管理

  由團委具體負責,政教處、辦公室、信息中心、各班班主任協調配合進行升旗儀式。

  1.團委管理職責:組建升旗班;定制升旗服裝;安排每次國旗下演講;收集整理國旗下演講稿,并推薦校報;每年將國旗下演講稿印制成冊。

  2.政教處管理職責:安排校學生會紀律部檢查各班在升旗過程中的`紀律情況、通報紀律好的和紀律差的班級。

  3.辦公室管理職責:管理教師的升旗隊列;記錄教師的出勤情況;通報批評未出勤或紀律差的教師。

  4.信息中心管理職責:保障音響設備的正常使用。

  5.班主任管理職責:整理本班學生隊列,管理本班紀律。

  五、課程的實施

  1.每學期初利用一節課時在固定的教室對升旗班進行國旗法等課程培訓。

  2.每周一上午課間操時間為固定的升旗儀式課程時間,全校師生舉行莊嚴的升旗儀式。要求全校師生穿校服、戴胸卡、集隊迅速、列隊整齊。

  3.三名旗手負責每天早晨7:00(夏季)/7:20(冬季)升旗,下午7:20(夏季)/6:40(冬季)降旗。

  4.每周一如遇到惡劣天氣,每班在室內進行簡短的升旗儀式。信息中心負責播放國歌,全體師生在教室內起立,面對教室前方墻壁上的國旗行注目禮。團委負責組織,班主任跟班。

  5.每學期第一次升旗儀式由校長進行國旗下演講,以后安排德育校長進行兩次國旗下演講,其他領導不做硬性規定。

  6.升旗儀式程序:

  (1)出旗

  (2)升國旗,奏國歌

  (3)奏校歌,音樂班學生齊唱校歌

  (4)國旗下演講

  (5)升旗班退場

  中小學生研學課程方案 篇12

  進入新課程,我校作為江蘇省新課程改革全樣本實驗學校,學校嚴格按照體育與健康新課程的實驗要求,全面貫徹落實新課程理念,在高中階段實行選項教學,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緊緊圍繞“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這一課改核心理念,認真執行《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在課改實驗中正確把握好三維健康教育觀,把學生的發展視為課程改革的最高利益,將課程改革看作師生共建的歷程,在促進學生發展的過程中開發教師的潛能,創造性地實驗。

  “積健為雄”是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對我校體育工作的勉勵,現在已經成為我校的教育理念,把學校的教育理念與新課程理念相結合,構建江蘇省南通中學高中體育課程的特色和文化。因此,我們以“積健為雄”為指導,全面促進學生在身體與人格兩方面共同發展,以實現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

  二、目標定位

  學生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是根據大多數學生的基本要求而確定的,具體如下:

  1、愛好運動,積極參與各種體育運動,基本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和習慣,能測試和評價自身體質健康狀況,編制可行的個人鍛煉計劃,具有一定的體育文化欣賞能力。

  2、熟練掌握2~3項健身運動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學地進行體育鍛煉。提高自己的運動能力;掌握常見運動創傷的處置方法。

  3、全面發展與健康有關的各種體能,提高運動能力;熟練掌握一、兩種我國傳統的養生保健方法,能選擇人體需要的健康營養食品,形成健康的行為習慣。

  4、根據自己的能力設置體育學習目標,自覺通過體育活動改善心理狀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養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運用適宜的方法調節自己的情緒;在運動中體驗運動的樂趣和成功的感覺,正確處理競爭與合作的關系,表現出良好的體育道德和體育精神。

  學科建設目標

  當然對傳統體育課程進行改革,采用選項學習的方式進行體育教學,來達成學生的學習目標,這對于學科建設、教師自身也有著一定的要求。

  1、倡導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以運動技能傳授為載體,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2、建立新的課程結構。改變現行體育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內容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以適應學生發展的需求,體現體育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3、體現課程內容的現代化,改變現行體育課程內容“難、繁、偏、舊”的現狀,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注重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和能力。

  4、促進學習方式的變革。改變現行體育課程的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機械訓練的現狀,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需求,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勇于實踐,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5、形成正確的評價觀念。改變現行體育課程的評價過分強調運動成績的現象和過于注重甄別的功能,發揮體育課程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三、學校的基本情況

  1、學生基本情況。我校學生較多,高中部有48個班級。由于是城市學校,學生的體育興趣比較廣泛,學生對自身喜歡的運動項目有著一定的專項基礎。只是人數和班級較多,進行選項教學,需要合理的安排課務,涉及到主課為體育選修讓路。

  2、體育師資配備。我校體育老師在編人員較多,有二十一個,但實際情況是有兩個擔任后勤主任兼職體育教學,課務較少;還有一部分教師要承擔初中部的體育教學,進行選項教學,體育老師課務相應增多,工作量變大,開設選項教學有一定困難。

  3、場地器材設施。由于我校位于南通市市中心,商業區黃金地段,學校在活動場地上相對于同類學校,比較匱乏。我校現在有300米塑膠場地;完整籃球場有4片;半片籃球場20片;室內排球場2片,可供排球、羽毛球練習;乒乓球館1座;專用韻律操、健美操室內場地2片。在器材上,在當前的教學中,我們是較為充足的,完全可以滿足選項教學的需要。

  4、選項教學基礎。我校于1996年開始在高中實行選項教學,內涵和新課標精神相符合,基本教學形式也相差無幾,只是在成績的評定上有著不同,我們原來采用傳統的成績評定,以學生的技能掌握情況為主要的評價依據,而新課標以學分制來評定學生學習的五個領域的綜合成績。

  四、選項教學具體操作程序

  新的課程標準與教學大綱最為顯著的區別之一就是不再統一規定具體的教學內容,而是根據課程目標體系構建了五個方面的內容標準。可以說,這是一個根本性突破,教學內容的選擇空間達到了最大化,課程的靈活性和約束力得到了充分體現。各地、各校和教師在為實現課程目標,促進學生“身、心、社”全面發展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可以選擇多種不同的內容,采取多種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去進行教學。這就要求學校在確定學習內容上要注重學生的運動興趣與專長的形成。一方面充分利用學校體育資源盡可能多開設學習項目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另一方面針對學生學力狀況,開設一些有利于學生身心發展的項目。

  確定選項學習內容的流程

  在暑期學生返校日,我們發放了體育選項學習學生基本狀況調查表并回收,將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選項的意愿進行全面的調查和分析,并結合教師的知識能力結構以及學校的體育資源狀況,以“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作為選編教學內容的基本出發點,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興趣愛好,堅持健身性與文化性相結合,科學性和可接受性相結合的原則,我們在高中三個年級分別開設了以下學習內容供學生選擇。

  注:為必修,分別為一個學分。其中排球為我校傳統體育項目。

  學生選項的程序

  1、學生先行了解學校開設的.選項學習的內容以及各項內容開課教師的基本情況。為達到體育目標,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學校實行“完全開放式”教學。學生有自主選擇教師、上課內容。

  2、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與學力,每學年進行一次選項,高一、高二每次選4個模塊,高三選3個模塊。如分學習水平層次的內容,必須先修基礎水平層次,然后才能修高級層次學習。兩個水平修完后,選修其他項目。

  3、教師根據學生的選擇情況進行教學班的編制,確定學生選項學習的時間。

  課堂教學實施

  1、根據學校教育的總體要求和體育課程的自身規律,在高一年級面向全體學生開設不同項目的初級班,在高二、高三年級開設初級班、提高班,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水平、不同興趣學生的需要。

  2、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運動實踐中注意滲透相關理論知識,運用多種形式和現代教學技術手段,安排約10%的理論教學內容(每學期約3學時),擴大體育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

  3、建立專項備課組制度。建立跨年級的,以選項內容為依據的專項備課組,教師按自己的專長任課積極探究選項教學的特點,各專項組的老師根據我校實際情況,選擇或編寫具有學校特色的教材。并對教材進行分析,確定重點、難點,并根據教材內容,探索新的教學方法、新的突破口,努力實踐新課改。

  4、選項教學實行學生走班制。即年級內打破班級制,幾個平行班安排在同一課時授課。實施以學生所選擇的體育學習內容組織基本教學班。這種基本形式對于這種選項教學非常必要。其益處主要體現在可以發揮每個體育老師的專長,使資源得到最大合理化的利用。每個老師都有自己最為擅長的專項,在以學習內容組織基本教學班的教學中,這種特長可以充分得以展示,隨著教學的深入,對老師進一步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也有較大的促進。選修一結束,班級也隨之解散,因此這種是階段性的編班。

  教學評估

  學生評價實行學分制,在學分制的管理上,我們做了以下幾項工作:

  1、學生在三個學年內通過對必學和選學模塊的學習得到11個學分,為了注重學生愛好和專長的形成,各個模塊都以連續學習的形式集中編排。(健康教育除外)排球作為國家級體育傳統項目,我校也把它作為必學的模塊之一,把它和田徑安排在高一年級,并采用18學時連續教學的形式來完成。

  2、學生獲得體育課程學分并達到基本要求是學生畢業的必要條件之一。

  3、健康教育分散安排在三年中,以講座、參觀或結合專項內容進行學習。評價的主要內容

  (1)學生體質健康情況──執行《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試行方案)》。

  (2)體能──與不同學習水平相關的體能項目。

  (3)知識與技能──對體育與健康的認識,科學鍛煉的方法,體育技戰術知識與運用能力,有關健康知識的掌握與運用。與不同學習水平相關的運動技能水平及運用情況。

  (4)學習態度──學生對待學習與練習的態度,以及在學習和鍛煉活動中的行為表現。

  (5)情意表現與合作精神──學生在體育學習中的情緒、自信心和意志表現,對他人的理解與尊重,交往與合作精神。

  評價的基本方法

  1、評定標準

  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的評定應采用絕對標準與相對標準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如在《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試行方案)》的得分和等級評定中采用絕對標準。運動技能成績和體能成績的評定,可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評定方法進行。也就是說有些內容的考核在定量評價的基礎上,可結合每一位學生的基礎及提高的幅度進行最終的定性評定。在有關知識的考核中,可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評價方法進行。

  2、評定方法

  (1)《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試行方案)》的實施,可采用每學期測試的方式進行,學年成績以兩學期中的每一項最好成績計入總成績。(詳見學生體質健康表)

  (2)運動參與、心理健康、社會適應三個方面主要是觀察記錄學生對學習與練習的態度和行為表現,以及學生在體育學習和鍛煉中的情緒、自信心和意志表現,對他人的理解與尊重,交往與合作精神。可采用自評、小組互評、教師評等形式,記錄學生在每一單元學習過程中的情況進行,期終綜合這些情況進行總評。具體的單元評價的有關內容,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實際,各年級自行設置評定的具體內容。

  (3)運動技能和體能的評價是過程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動態評價,既要看學生的成績等級,又要看學生提高幅度的等級,進行評價。評價按等第制,采用自評、互評、教師評的形式進行。

  ①測試內容一般測試三次,為鼓勵和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可根據學生的要求再給一次測試機會。

  ②測試內容可根據課程教學進度和學生實際情況有選擇地進行測試(即學生可采用選項的方法進行)。

  ③每一考核項目的決定成績,可根據學生成績提高的幅度因人而宜決定。觀察學生成績提高幅度的初試成績可以是本學期的,也可以是跨學期的。如果本學期只進行了一次測試,可以參照上學期的最后一次測試成績,但是不同項目的成績不能相互參照。

  ④體育與健康知識掌握情況的評定可結合單元評定,以理論考核、課外作業、專題答辯等形式,采用等第制和自評、小組評、教師評的方法進行。

  ⑤期末可根據各項單元評定,結合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對學生的知識、體能和運動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采用合格、不合格的等第制或評語進行綜合評價。

  3、教學效果評價

  通過學生體質監測來獲取數據,并進行對比分析。建立學生體質管理系統(數據庫查詢系統)。

  五、排課的方法

  我校第一個安排的科目為體育,具體如何排課,如表所示:其一,通過積極爭取,體育課從上午第二節開始排課,實施選項學習的高中三個年級全部實現交叉上課,避免了場地與器材的沖突:其二:每一位任課老師基本保證每周14課時,(部分教師兼任初中的體育教學)達到滿工作量。

  六、選修模塊的設計(以田徑必修模塊為例)

  單元教學計劃設想

  七、實行選項學習應注意的問題

  滿足學生興趣選項學習的前提是滿足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特長。學生應該享有選擇學習模塊的主要或最大權利,離開了這一點,選項學習就是失敗的。因此在學生選項報名人數不均等的情況下,盡量不要進行行政干預,調整學生的選項志愿,可以考慮增加開設教學班,來保證學生的學習興趣。

  打造教師群體開設體育選項教學,促進學生運動能力、身體素質的提高,需要一支觀念新,素質高,善思考,勤努力的教師群體,打造一支適應新課程實施的教師群體,是實施新課程的關鍵。因此體育教師自身要不斷學習,深入研究,通過自學、校本培訓,學術交流等不同形式,不斷提升自身的業務水平。

  加強教學管理建立專項教學備課組制度;加強備課組的教研活動,在牢固樹立新課程觀的前提下,全力改革課堂教學,以選項學習為主要特點,以自主活動和體驗、探索為主要形式,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實踐能力、形成健康體魄、完善健全人格為主要目標,建立現代的課堂教學體系。同時由于選項人數的不均等,特別是某些模塊學生數太多,加強與班主任的溝通,發揮體育骨干的力量,做好學生管理工作。

  改革教學評價評價制度改革既是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體育選項教學得以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同時又是實施課改的重點和難點。因此需要積極探索新型的教學評價體系,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學校課程有效實施。

  加大場地設施建設由于選項學習采用專項分班,班級人數較少,但同時上課的老師的人數較多,對于場地設施的需求增加,需要學校對體育場地設施的投入適度增加,以保證選項教學的順利進行。

【中小學生研學課程方案】相關文章:

勞動教育研學課程設計方案(精選7篇)05-17

清明紀念烈士研學方案(精選21篇)04-02

研學冬令營方案(通用13篇)11-25

小學勞動教育研學方案(精選14篇)05-17

研學旅行課題研究報告,研學旅行報告怎么寫08-23

設計研學旅行一日游方案10-26

新少年夏令營研學活動方案(精選9篇)09-09

小學外研版英語學情分析方案(通用8篇)09-07

研學旅行活動計劃(精選13篇)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