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小學數學課題研究結題報告

時間:2024-04-09 22:39:56 曉鳳 報告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小學數學課題研究結題報告(通用10篇)

  隨著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報告對我們來說并不陌生,報告包含標題、正文、結尾等。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報告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數學課題研究結題報告,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數學課題研究結題報告(通用10篇)

  小學數學課題研究結題報告 1

  一、選題依據

  20世紀中期興起的人本主義教育觀把主體意識推到極致,認為教育是為學生個人自由的發展提供服務的提倡學生在愛教育過程中自我選擇、自我設計、自我奮斗,最終達到自我實現,奠定了“綜合性學習”,倡導創造能力的理論基礎,現代課程觀認為課程就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探究,一起探索其所不知道的過程,從而實現認識領域的拓展和延伸,而不是教師向學生傳遞教師所知道的過程。聯合國教科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提出的“終生學習”、“全人發展”等思路,在教育的空間和時間兩個緯度上,加強教育和實際的聯系,把教育從學校延伸到家庭生活的聯系,把教育從學校延伸到家庭乃至整個社會和人的一生。

  就我們數學教學而言,它傳承了中國傳統教育的特點,在內容上,一味地給下一代傳授人類已經取得的科學知識和應用這些知識經驗化了的技能,而舍棄了獲得這些知識的過程和方法,使其失去了親自探索和發現鍛煉的機會;在組織形式上,沿襲了幾十年來夸美紐斯老人家創立的“班級授課制”,以致“整段的時間被鈴聲打碎,連貫的空間被圍墻隔開”,學生在同一片天空中呼吸著同一種空氣,幾年以后成了同一種模子中澆濤出來的標準件。數學教育成了單純的傳授而疏遠了探索研究,數學學習成了單純的繼承而遠離了創新發展,以致人們提到學習便理解為知識的傳承,而提到探索、研究、創新性的學習,反而感到陌生,如此種種。長期以往,我們有意無意地實現了教育的“另一種功能”,扼殺了人類所具有的創造精神。小課題研究,作為研究性學習的一種形式,是一種嶄新的學習方式。學生可以在實踐中選擇課題,在主動探索中獲取知識,并能綜合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它充分體現了問題性、綜合性、實踐性、社會性、開放性這幾大特點,可以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與處理信息的能力。很多的實際問題,不是一個學科知識可以解決的,必須尋求相關的多個學科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才行。

  綜合課程是力圖實現所有課程的整合,其目標是培養個性健全的人,把學生視為“完整的人”,把“探究性”、“創造性”、“發現性”等視為人的本性,概括起來,綜合性學習的過程是積極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從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來看,學生的創造潛力,探究意識和求知欲在綜合性學習過程中,更容易被激發。綜合性學習特別重視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應用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策略,更注重學生學習創造性與主體性人格的培養。

  早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教育思潮,就開始重視個性發展和個體發展的智慧,尊重兒童的興趣,主動性和積極性。自然主義教育家主張讓兒童自己在實踐中鍛煉觀察力、求知欲、創造力。并積累學習經驗。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杜威為代表的進步主義教育更加關注兒童,把教育與社會生活聯系起來,提出“兒童中心論”、實驗“活動過程”。以瑞士皮亞杰和美國布魯納為代表的教育觀真正地從學生“學”的角度研究教育的問題,為綜合性學習奠定了心理學基礎。他們認為學生的主體認知結構和建構過程不能簡單的靠教師教,而要通過學生的主動作用才能獲得,因此提出了“發現學習”。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斷加快,各國紛紛出臺各種措施,在注重教育歷年上突破的同時,都強調學生的學習方式的改變,并試圖以此作為突破口來體現新的教育理念。美國強調的“探究”為特征的學習策略,采用的“以項目為中心”的學習和“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這兩種模式從根本上講是一致的,具有相同的理念、方向,強調以形式4為中心,以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全發展為主,體現了學生學習方式的個性化,另外,一些國家開發綜合學習課,首先使學生能把各科所學到的知識、技能在實踐中綜合運用,從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國外,讓學生做課題研究是很流行的。在國內,這類研究雖然近幾年才開始,但在很短的時間內便紅火起來了。據了解,隨著研究性學習的興起,小學生搞課題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近年來有較多的學校也進行這方面的研究。為了有別于成人的課題研究,把小學生的課題研究叫做“小課題”。

  二、研究內容

  研究的基本內容:小課題研究中教師角色與地位;小課題研究內容與生活的聯系;小課題研究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研究的重點:小課題研究內容與生活的聯系;小課題研究與其他學科的整合

  研究的難點:小課題研究與其他學科的整合

  三、研究方法

  借助課堂教學和課外研討活動等形式,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積極探索學科教學的.新教學模式。

  本課題研究主要采取實驗法、個案法,分析法、研究法,實施的過程中結合問卷、聽課、評課、案例分析進行,從根本上改變教與學的關系,打破教師一統課堂的教學模式,將課堂的學習與課外的應用有機的結合起來,要從傳統的從教材中學習數學轉移到在生活中學習數學。而且提倡多學科的綜合學習,結合本子課題的實際,我們采用以教學試驗法為主,以其他方法為輔助進行研究。

  四、研究成果

  1、《小學數學小課題研究與綜合性學習的研究》論文集

  2、實驗記錄冊

  3、結題報告;

  4、學生小課題研究作業

  4、實驗課例及活動光盤

  五、課題研究進度計劃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年8月—20xx年10月)

  設計課題實驗研究方案,確定實驗班級,選擇實驗教師,制定實驗計劃,申報立項

  第二階段:實施研究探索階段(20xx年11月—20xx年7月)

  培訓實驗老師,每位教師必須學習現代教育理論及小課題有關的知識。做好實驗前期的測試工作。對實驗班學生進行摸底調查:通過問卷、測試等各種調查、做好記錄,加強理論學習,認真收集、整理、分析各實驗階段的實驗數據,并定期進行統計分析,注重實驗各階段的過程調控,按時撰寫實驗階段性總結。培養一批優秀實驗教師,設計并展示一批優秀作業,探索數學學習新模式。力爭探索出一條有利于兒童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途徑,使實驗教師的教育科研水平及業務能力都有一定的提高。

  第三階段:結題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2月)

  要拿出具有科學性、系統性、實用性的研究成果:系列論文、優秀教案集、案例集,學生小論文、小課題演示文稿、結題展示課、實驗報告等。

  六、完成課題的可行性分析

  1、課題負責人的研究水平、組織能力和時間保證

  我們學校課題組成員有一定的研究能力。課題負責人譚冬梅從教以來,一直積極參與教育科研工作。對“愉快教學法”、“嘗試教學法”進行過探討,并先后參加了全區“九五”規劃課題“動象教學法”的研究;自治區電教館組織的“聽算訓練與測試”的課題實驗;基礎教育改革的北師大教材的實驗;自治區地方課程數學科的“學科探究”一書的編寫工作。曾被聘任為全區教育科學規劃項目“動象教學法”總課題組理論組成員。該同志有一定科研、組織能力。課題組成員都是我校各科的教學骨干,他們曾參加過課題的研究并有一定的教學經驗,例如覃燦玲主任曾參加自治區“目標教學”的子課題實驗。周志勇主任曾參加自治區的“活動導學”的課題研究。梁潔霞老師參加全市的數學教師基本功比賽獲得二等獎。他們都是青年教師,沒有太重的家庭負擔,而且對科研有一股熱情,因此他們有足夠的時間投入到課題研究中。

  2、參加者的理論水平和時間保證

  課題組成員由教導處覃燦玲、李靜、周只用三位主任、科任教師等17組成,其中高級教師9人,一級教師4人,實驗教師全部為三十五歲以下青年教師,有較高的學歷層次,其中大學本科生4名;具有一定的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有98%的成員曾在各類刊物上發表過論文或曾在各級論文評比中獲獎。

  七、完成本課題研究任務的保證措施。

  1、領導重視,學校副校長親自擔任課題組負責人,并直接參與研究。

  2、實驗隊伍強大,課題組成員由具備一定理論水平的且有班級工作實踐的、熱心現代教育研究的教師骨干組成。

  3、學校保證完成課題所需的時間和各項條件,并承擔課題的業務管理和財務管理。

  小學數學課題研究結題報告 2

  一、選題的現實意義

  1、目前小學數學課內外作業的現狀:

  ①長期以來,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作業內容拘泥于課堂知識,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試卷中出現的形式作為課外作業的模式,完成同步練習,機械、重復的較多。作業陷入機械抄記、單調封閉的誤區不能自拔。那些限于室內,拘于書本的靜態作業使學生埋頭于繁瑣重復的書面練習而苦不堪言。作業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圍著書本做文章的現狀,削弱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泯滅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

  ②通過調查發現由于教師在布置練習時只從本身意志出發,而忽略了學生的心理需求,練習、作業形式單調,書面作業似乎是其唯一的形式,毫無新鮮感可言,更談不上趣味性,致使眾多小學生逐漸形成不良的作業習慣。

  ③我們的教育活動以理論學習為主,以課堂教學為主,評價教學的手段也以考試為主,應試教育傾向嚴重,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較差,缺乏創新的精神和能力。

  2、時代的呼喚。

  ①新課程明確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重視課程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增選在現代生活中廣泛應用的內容,開發實踐應用環節,加強實驗和各類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樂于動手、勤于實踐的意識和習慣,提高實際操作能力。”

  ②數學來源于生活,也應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各類數學問題。練習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繼續,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強知識與實踐的聯系在數學練習中變得十分必要。從課改精神出發,改革練習設計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使練習的內容體現個性化、生活化和社會化,作業的形式強調開放、探究和合作,練習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讓學生動起來,使練習活起來,促進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在開放中創新,以便收到較好的效果。

  基于對練習重要性的認識和練習現狀的分析和反思,我們提出了“小學數學練習設計的有效性研究,旨在通過研究,改變傳統的練習觀,確立效率意識,從現狀出發,從“有效”入手,反思當前哪些練習是有效的,哪些練習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使學生學得既扎實又輕松,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減負提質”。

  二、研究目標

  通過數學練習設計的有效性的研究,著眼于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主性,構建和諧、高效的數學課堂,促進教師轉變數學活動的視角:培養學生樂于動手、勤于實踐的意識和習慣,提高實際操作能力。以“數學”的`本源為追求,以“有效數學活動”為載體,以“學生和諧發展”為核心的目標,探尋一條有效地促進學生愛學數學、動手學數學的活動組織模式。

  三、概念的界定

  練習是掌握數學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能力、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途徑。練習有無效練習與有效練習之分。練習設計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學生快速、深刻地鞏固知識,熟練技能,同時還要能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本課題中所指的練習包括課堂內的各種練習,如書面練習,口頭練習,動手練習等;同時也包括課外的練習。

  四、實施策略

  1、課內練習有效性的實施

  數學課堂練習是一堂數學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進一步深入理解知識、掌握技能技巧、培養積極的情感和態度、促進學生深層次發展的有效途徑;所以一節數學課,練習是否有效,將是一節課的點睛之筆。因此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計練習的內容和形式,既要整體考慮練習方式,又要考慮練習的具體內容,把握好練習的度和量,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課外練習有效性的實施

  ①課前作業。調查表明,大都的數學老師不太習慣給學生布置預習,有的老師會把上課做的教具也會給學生準備好。而我們覺得有些內容學生可以看懂的,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去預習,有些教具學生能準備的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準備。

  ②課后作業。在平常的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布置的作業越多,學生錯的也越多,因此在課外作業上我們要求少布置或不布置書面作業,而布置一些其它形式的課后作業。

  (1)實踐性作,實踐性作業,不但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而且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拓展性作業。這種作業不僅使學生獲得了課本上的基本知識,而且使學生主動地把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讓他們真正理解數學在社會生活中的意義和價值。如在教了利息后,讓學生向銀行職員或家長調查,詢問提前支取或延后支取的利息情況。

  (3)研究性作業。通過設計一些小課題的研究,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實施的原則

  1、針對性原則

  針對性原則是指練習要根據不同內容的特點,根據學生的現實狀況,緊扣教學目標,突出教學內容的重點,還要注意前后知識的聯系,要注意對后繼知識的延伸和拓展,使學生通過練習有所提高,從而真正地實現“練在關鍵”。

  2、趣味性原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在練習中,結合學生已有知識設計生動活潑、富有情趣的習題,讓學生能感受到數學的趣味性,對數學產生親切感,這樣有助于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

  3、生活性原則

  練習要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親身感受到數學問題就在我們身邊,認識現實中的生活問題與數學問題之間的聯系,從而學以致用,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開放性原則

  練習無論是在內容的選取還是形式的呈現,都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間、自主創新的機會,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

  5、層次性原則

  層次性原則包含兩個意思,首先從學生方面來考慮,練習必須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既要關注后進生和中等生,同時又要關注優秀的學生,讓差生吃飽,讓優生吃好,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其次從知識系統上來考慮,練習必須要按照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淺入深的規律逐步加大難度。

  六、理論依據

  ①建構主義的學習觀。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構自己的理解。學生是自己知識的建構者。”維果茨基提出:“人的心理過程的變化與他的實踐活動過程的變化是同樣的”,杜威更提出“教育基于行動”。因此,以數學活動為主線,有效地開展教學是學生學習的重要途徑。

  ②“數學化”理論。

  “數學化”理論認為:人們用數學的方法觀察現實世界,分析研究處種具體現象,并加以整理和組織,以發現其規律,這個過程就是“數學化”。“數學化”是學生認識世界、把握世界的方法和過程。學生通過“橫向數學化”把生活世界引向符號世界,又通過“縱向數學化”把符號世界一步步地完善。學生的“數學化”的進程貫穿在其所經歷的數學活動中,活動是學生“數學化”的根本途徑。

  ③有效教學理論。

  有效教學理論認為,教學就其本體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潛能,促使人身心發展的一種有效的實踐活動。有效教學理論的核心是教學的效益。

  (1)“有效教學”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

  (2)“有效教學”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

  (3)“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要求每一個教師不斷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

  (4)“有效教學”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學需要教師掌握有關的策略性知識,以便于自己面對具體的情景作出決策。小學數學練習設計的有效性研究,就是在這一教學理論的指導下,研究數學活動設計,以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益。

  七、研究對象

  本校四年級學生。

  八、研究方法

  調查法:主要用于量化分析,做好前測后測記錄,為制定“測量評估”指標,總結經驗,提供事實依據。

  個案研究法:選取具有一定代表意義的學生或班級作為個案研究對象,對學生做好跟蹤調查,為他們建立研究檔案,以此作為研究資料。

  經驗總結法:對實驗中出現的成功經驗和失敗的經驗都要進行及時的總結。

  小學數學課題研究結題報告 3

  一、課題說明

  我們發現目前小學數學在作業設計與布置方面存在很多單一、守舊、呆板等問題,基于以上情況,我們認為有必要對小學數學作業設計進行改革,所以我們提出了《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多樣化的研究與探索》這一課題,因而本課題研究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課題充分借鑒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結合本校實際,通過研究,試圖改變目前傳統的作業形式,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設計新型作業,以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同時,研究符合新課程標準的學生作業設計評價標準,以使教師布置作業更具科學性,也為教學管理者提供一個評價教師布置作業的標尺。這對改變目前教師在布置作業時隨意性現象具有重要的意義。圍繞課題先期進行的工作與研究,如對國內外相關資料進行搜集和整理,掌握第一手資料,對當前課外作業設計現狀進行調查與分析,組織課題組學習等,既是課題得以立項的基礎,又是課題研究深入的保證。這使得本課題的研究有著較為堅實的基礎和保障。我們認為,本課題研究思路清晰、研究目標具體、研究方法適切,各項準備工作充分,具備了課題開題的條件,一致同意開題。同時課題組的全體成員緊扣課題研究目標、抓實研究過程,注重資料積累,豐富研究內涵,不斷提高課題研究的科學性、規范性和創新性,力爭在小學作業的設計與評價研究方面早出成果,形成學校鮮明的特色。

  通過這一課題主要想解決以下主要問題:讓作業設計多樣化,比如采用設置作業超市、數學圖畫、數學手抄報、數學小制作、數學日記、數學小游戲、數學童話、數學故事、數學實踐活動、數學成長記錄等方式,讓作業成為學生學習、發現、創造、游戲的樂園,使他們充分地張揚個性,實現學習的自主性,力求解決當前作業布置中存在的要求的“統一性”、形式的“單調性”、完成的“強迫性”、內容的“隨意性”、習題的“呆板性”問題,使作業突出體現多樣化,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均衡發展,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該課題的研究目標是:

  1.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以《數學課程標準》為依據,順應小學生的心理與年齡特點,設計多樣化的作業形式,比如:書面作業、操作作業、實踐作業、數學圖畫、數學卡片、數學日記、數學手抄報、數學故事等,努力提高學生素質。

  2.通過多樣化的作業設計和探索,讓學生快樂地學習數學,掌握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獲得數學方法與技能、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通過研究,提煉經驗,探索規律,為廣大教師提供有價值的小學數學作業多樣化的設計。

  二、具體工作

  1.多次召開課題組會議,調查了解課題研究的實施情況,不斷討論研究的主要內容,總結課題研究中的得與失,討論下一步工作,制定下一步課題研究計劃,撰寫專題總結,完成課題階段性總結。

  2.發動課題組成員搜集理論資料,進行理論培訓和學習,并寫出理論學習心得體會,為課題研究做好鋪墊。對研究方案進行分析與再修改,為后續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

  3.根據教師個人的理論學習和學生的意愿,切實做好作業設計多樣化研究工作,多方位、多角度布置學生感興趣的作業,設計學生喜歡的超市型作業、操作型作業、實踐型作業、調查型作業、圖案型作業、日記型作業、數學手抄報、數學故事等,促使每位研究人員多思考、多總結,真正讓作業設計成為學生喜歡數學的理由。

  三、取得的主要成績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探索,該項研究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1.學生在學習興趣、主動性、自主性等指標上有明顯的提高。作業形式與內容的改革以后,學生自己主動做作業不讓家長督促的占80%,以前只有50%的學生做得到。

  2.學生學習負擔有所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和絕對負擔都有一定程度的減輕。在作業改革以前,有58%的學生家長反映作業量對自己的孩子來說比較多,現在只有22%的學生家長反映學生作業量比較多。90%的家長反映學生做完作業后仍有時間自由支配。在這段時間里60%的學生做自己感興趣的事。

  四、存在的突出問題

  1.課題借鑒的理論書籍太少,學校只有一本,只有依靠上網搜集資料進行理論學習,影響了課題的深入開展。

  2.缺乏指導力度。課題研究要想出成果,除了個體的努力外,還要靠指導。目前來說,我們還沒有很好的找到突破口,缺乏理論和專家的指導,沒有大的進展和突破。

  3.課題管理不到位,教師精力投入不足。

  部分成員課題研究的主動性不足,研究不夠深入,不夠重視平時資料的搜集與整理。在研究過程中發現,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對課題研究的精力投入不足是研究的一大問題。在課題研究方面,思路不夠清晰,積極主動性不強。

  4.過程研究材料的總結、整理不夠及時。

  在作業設計上的一些行為顯得非常粗糙和隨意性,落實的'力度就不夠。再加上不善于總結提煉,一學期下來,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徒勞的,沒有進行分析和反思,就難以在下一階段有意識地去改變。只有不斷地發揚成功的做法,修正不足和問題,我們的課題研究才能不斷深入,不斷獲得新成果。

  雖然有時進行課題研究總結,可以說總結資料也十分豐富,但過程性的研究資料卻相對不足。雖然多次要求按時上報過程研究資料,但效果卻不很理想。即使能按時報來的資料,參考、推廣價值也不高,純粹為完成任務。

  五、采取措施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將采取下列改進措施促使課題順利完成,在小學數學作業的設計研究方面早出成果,形成學校鮮明的特色。

  1.召開課題組成員會議,進一步明確分工,落實達成的措施,并定期匯報,保證課題順利有序開展,獲得預期成果。

  2.投入資金購買有關課題方面的書籍,組織課題組成員認真學習。

  3.邀請有關專家對課題進行理論方面的輔導。進一步加大對課題的管理、指導力度。及時收集課題研究資料,總結研究成果,為結題做準備。一是定期上報課題研究階段性成果材料。小論文、總結、經驗體會等均可。二是學期末課題組要進行專項總結,把一學期來做的主要工作、取得的經驗、存在的問題,進行細致地分析、研究,形成書面材料。三是定期舉辦課題研究交流、展示活動,及時總結成功的做法,交流、推廣經驗,以此促進本校小學數學教學水平的整體提高。

  六、反思及展望

  課題研究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在取得了一些可喜進步的同時,我們也深刻地反思著:課題研究堅決不能只是停留在口頭上,要體現在行動上,需要每一位教師的積極參與,需要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有高水平的專業指導是保障,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的大膽實踐是核心,領導群體的高度重視是關鍵。

  對課題研究的展望:作為一所普通小學,我們的研究成果應該有著一定的輻射性,我們將對今后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多樣化的研究與探索更加規范化,合理化,更加充分地調動參與課題研究教師的積極性,推動教研課題研究逐步深化。我們也誠懇地希望得到各級領導、專家的大力支持,繼續深入進行對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多樣化的研究與探索的實踐研究,爭取能夠取得較大的成果,順利完成這項研究工作。

  回顧過去的工作,我們雖然取得了點滴成績,但我們清醒地意識到我們任重而道遠,我們絕不會沉浸在暫時的喜悅之中,我們的全體研究成員將繼續努力拼搏,扎扎實實研究和推進課題的研究,去不斷迎接新的挑戰,力爭讓作業設計多樣化成為學生喜歡數學的真正理由。

  小學數學課題研究結題報告 4

  一、課題的提出: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人們已經清醒認識到,要全面實施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的數學教育,就必須整合數學課程內容,優化數學教學方法,開發出一套與數學教學緊密聯系的能夠促進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變革的教學資源。《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廣大的數學教育工作者和數學教師,都應該“因地制宜,有意識、有目的地開發和利用各種數學課程與教學資源”。教學設計與課堂教學本身包含著教師大量的決策過程,而這個決策過程更是以一定的教學資源為支撐。研究表明,開發出豐富的教學資源,對于實施新課程,深化小學課堂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充足而富有個性的教學資源可以優化教學內容,改變教學方式,從而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形成“探究式”的學習方式等。當今社會計算機、多媒體、互聯網等信息技術迅速發展,很多城鎮學校都把它作為數學課程與教學的重要資源,加以開發與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教師面臨的課程教學內容不但不會減少,反而會不斷增加。我們必須尋求現代社會的最新信息與課堂教學方式的最佳結合點,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資源的分布,開發出一套完整的優質的數學資源,幫助教師在有限的課時內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可以說,數學課程能否順利實施,教學質量能否提高,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學資源的開發和應用。

  二、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課程資源”?課程資源也稱教學資源,就是課程與教學信息的來源,或者指一切對課程和教學有用的物質和人力。課程資源的概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課程資源指有利于實現課程和教學目標的各種因素;狹義的課程資源僅指形成課程與教學的直接因素來源。凡能支持學校教學活動的開展,解決教學問題所必需的各種條件因素都是教學資源。它主要指教學活動場所、教學時間、學校設施、儀器設備、師資配備、圖書資料、社會信息、校風班風、師生人際關系等,即影響教育教學活動的一切因素。但是,由于很多教學資源并不一定直接進入課堂教學,不能直接為教學所引用,不能直接進入學生學習活動范圍或成為活動對象。所以,本課題所指的“教學資源”特指能夠直接為教師的課堂教學和學生學習服務的,并能被師生直接利用,有可能成為教學內容的參考輔助資料。教學資源的開發,就是尋找一切有可能進入課堂教學,并能與教育活動相聯系的有用資源。一般地,教學資源并不能給教師的教學帶來直接的利益,因為教學資源增多,意味著教師教學內容選擇的余地加大,機會增多。這樣在滿足教學的多種需求的同時,也增加了教學決策的難度。因此,教學資源的利用研究正是要解決師生、教材、教參三者的關系,從而實現教學效率的最優化。

  三、理論依據:

  1、心理學依據

  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他們抽象思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生動形象的事例,這就決定了他們對現實世界中直觀、生動形象且與現實生活密切相聯的事物感興趣。而生動豐富的教學資源是課程與教學內容的重要補充,它可以將一個個知識點轉化為一個個與現實生活緊密相聯的生動活潑的事例,為學生喜聞樂見,從而開闊學生視野,降低知識的難度,提高學生的興趣。

  2、教育學依據

  現代教育學認為教學過程中的最佳組合是充分發揮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作用。它首先表現在師生心理的最佳組合。教學資源的合理使用,有助于教師靈活地處理教材,豐富教學方法,從而促成師生最有效的活動,擴大知識容量,縮短教學任務完成的進程。教學中巧妙地使用教學資源,能樹立學生的創造意向,激發學生創造的欲望和創造才干的發揮,使學生心理實現“想學要學”的質的飛躍,使學習成為學生自身的需要。

  3、系統學依據

  學習必備 歡迎下載

  系統不是各組成部分的機械相加,而是體現各組成部分在系統中的有機結合。課堂教學包括教師、學生、教材及教學資源等要素,只有諸要素的組合結構達到優化,整個系統的功能才能優化。教學資源的恰當使用,能有效調整教學系統各要素之間的關系,達到教學效果的最佳狀態。

  四、研究目標:

  1、遵循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精選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與技能,從學生的興趣與經驗出發,及時體現社會、經濟、科技的發展,為學生提供多樣、有趣、富有探索性的素材內容。

  2、打破教材作為唯一課程資源的局限,合理構建數學課程資源的結構與功能,在資源的開發和應用方面,進行結構上的突破,體現時代發展的多樣化需要。

  3、有計劃、有目的地促進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整合,變革師生的教與學的方式,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4、應用課程教學資源,為教育教學服務,同時利用互聯網等參與資源的開發與建設,貢獻自己的教育成果并與廣大同行交流、分享。

  5、通過課題的.研究,鼓勵學生學會合理選擇,有效利用數學課程資源,增加和豐富自己的學習生活經驗,能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五、研究內容:

  我們根據研究的任務和目標,結合數學課程資源的特點與分布,確定課題研究的內容分成四個方面:一是校內課程資源的開發應用、二是校外課程資源開發應用、三是信息技術資源開發應用、四是其它資源開發應用。

  六、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對近幾年來有關新課程方面的文獻資料、研究成果進行系統歸納比較,篩選出有效的經驗,為本課題的研究所借鑒。

  2、過程研討法:針對實驗過程中的實際問題進行研討、分析,加強對變量的研究,不斷改進操作方法提高實驗操作質量。

  3、行動研究法。即行動者用科學的方法為解決自己實踐中的問題而進行研究。其主要環節包括計劃、行動、考察和反思。

  4、實驗研究法:通過對實驗因素和無關因素的控制,探索小學數學課程資源開發的實施原則、方法和途徑,應用課程資源進行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5、調查研究法:通過調查、調研、測試、開座談會等手段。理解課程資源的含義,了解課程資源的分布,發現實驗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使實驗研究更具有針對性和實踐性。

  七、研究步驟:

  1、第一階段(2006.9—2007.1)實驗準備階段。

  成立課題研究小組,通過調查收集資料,對資料進行初步整理,制訂實驗方案,提出實驗假設以及完成實驗的總體設計。

  2、第二階段(2007.2—2008.1)實驗研究階段。

  按實驗方案組織實施,抓好實驗過程的數據收集,整理,加強實驗過程管理,開展形式多樣的研討活動,不斷提高研究成效,做好聯階段性成果的總結和經驗推廣。

  3、第三階段(2008.2—2008.9)實驗總結階段。

  對整個實驗研究進行系統總結,整理實驗材料,寫好實驗報告,邀請有關領導專家對實驗成果作出鑒定,積極做好實驗成果推廣和深化研究。

  八、研究措施:

  學習必備 歡迎下載

  在課題的研究實施過程中,我們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成立研究小組,落實研究計劃

  1、成立課題研究組織機構。此項課題由溧陽市小學教學能手陳軍老師任組長并主持研究,研究成員均為大專以及大專以上學歷的中青年老師。這為課題研究提供了人才力量。

  2、建立了教科研究制度。我校先后出臺《竹簀中心小學教育科研管理制度》以及《竹簀中心小學教科研獎勵辦法》,以此來規范和激勵教科研行為。

  3、課題研究直接納入年終考核。對課題組成員的研究直接寫入《竹簀中心小學崗位考核方案》,年終按各自的研究成效分配酬勞。并在發揮老師間相互競爭、自主研究的同時,我們又通過專設的集體成果獎,激發教師的團結協作精神,發揮他們群體自主研究的作用。

  (二)加強業務培訓,培養數學骨干

  在課題的研究實施過程中,結合我校數學教學與研究實際,本著以科研促提高的宗旨,初步培養出了一批業務能力強,教學水平高的數學教師隊伍。同時加大數學教師的培訓力度,讓他們參與活動及比賽,以提高其學科教育能力。近年來,學校每年都要輸送部分骨干參加省、市級數學新課程等方面的培訓,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次,學校充分利用本校力量,組織數學骨干教師對其他年輕老師進行培訓,以提高全體教師的教學能力。

  (三)營造資源氛圍,開發應用資源

  (一)開發校內課程資源:

  1、開發教師自身資源:

  (1)開發和應用教師自身的情感資源。讓情感成為促進學生發展的催化劑。教師用自己的情感輸出,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

  (2)教師充滿魅力的語言是十分豐富的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自身的語言資源在數學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語言資源包括導語、結語、評價語。

  (3)教學中恰當地使用體態語,可以增強教學的效果。體態語能生動、形象、鮮明地揭示概念的屬性,描述抽象數量關系的具體特征。教學中應讓教師的面部表情、手勢動作、情感神態等成為一種教學資源。

  2、開發學科知識資源:

  (1)本學科中的資源:

  ①開發本學科中的人文資源:包括數學家的故事、數學史話、中外數學、古代數學的研究成果等。

  ②開發本學科中的德育資源:通過情境設計,數據計算,教育學生要節約一分錢、一張紙、一滴水,培養學生勤儉節約的好品質;通過地圖展示,使學生知道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物產豐富、人口眾多的國家。

  ③開發本學科中的系統知識資源:就是要把數學各知識點相互聯系,構成一定的體系。如商不變的規律、分數的基本性質和比的基本性質,我們可以把這三者歸納整理在一起進行教學或復習。

  (2)開發其他學科中的資源:

  ①開發語文學科中的資源:語文是和數學有著緊密聯系的一門學科,語文學科中蘊含大量的詞匯、豐富的語句和優美的篇章。我們可對語文學科中所藏有的數學資源加以合理的利用。

  ②開發科學學科中的資源:科學課中的自然現象、研究方案、探究活動、教學實驗等都可對其進行細加工變成數學教學資源。

  小學數學課題研究結題報告 5

  摘要:數學作業是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最基本的活動形式,學生數學概念的形成、數學知識的掌握、數學方法和技能的獲得、學生智力和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的培養,都離不開數學作業這一基本活動。本課題通過在實踐中探索優化小學數學課堂作業設計、課外作業設計、單元作業設計的研究,通過教師設計、建立模型――交流研討、修改設計――實踐檢測、驗證效果――反思小結、完善設計的優化過程,形成了優化小學數學學科作業設計的策略,有效地促進了數學教學質量的提高,促進了學生的成長,教師的發展。

  關鍵詞:優化小學數學作業設計

  《優化小學數0學學科作業設計的研究》是紅河州教育科研“十一五”規劃一般課題(編號:1151028)。本課題按計劃應在2008年9月結題,研究時間為兩年。但由于在研究過程中,我們對研究的方向作了調整,并于2008年9月向紅河州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提出延期一年的申請,所以到現在才結題。課題研究期間得到了上級領導和州、市教科所的關心、指導和幫助,得到了我校領導和學校教科室的關心和支持,得到了學校全體數學教師的積極支持和參與,加之我們課題組七位教師團結協作,充分發揮了集體智慧的力量和攻堅克難的精神,使得我們的研究工作得以順利進行并達到了預期目標。現將我們研究的情況向各位領導和專家匯報。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1、新課程作業觀的要求。新課程的作業觀認為:“要讓學生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并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所以,學生的每一次作業都應成為學生成長的生長點,讓學生在生成問題、解決問題,又不斷生成問題、不斷解決問題的探索中成長;在知識的不斷運用中,在知識與能力的不斷互動中,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不斷碰撞中成長。因此,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設計符合學生實際的數學作業,促使學生全面的發展是新課程作業觀的要求。

  2、減負精神的要求。在數學教學中,數學作業是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最基本的活動形式,學生數學概念的形成、數學知識的掌握、數學方法與技能的獲得、學生智力和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的培養,都離不開數學作業這一基本活動。數學教學中,要做到“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提高教學質量”,優化數學作業設計就顯得很重要。在對教師、學生和家長的問卷調查中我們了解到,教師布置的作業多以課本上的習題和練習冊中的習題為主,很少有教師去分析課本上和練習冊中的'習題是否適合本班學生實際,是否能促進學生有效地學習。因此,使布置的學生作業缺乏針對性和必要性,學生仍停留在以“練”為主的機械操作的作業模式中。導致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怕做作業,甚至于不完成作業。“作業”中的“作”是“作出”,“業”是“業績”,換句話說,作業理應是教師科學設計的結果,是教師智慧的結晶。為倡導教師優化數學作業設計的意識,讓“減負不減質”真正落到實處,開展優化小學數學學科作業設計的研究是廣大一線數學教師要面對并解決的具體課題。

  3、我校大班額的教學要求。我校班級人數較多,大班額教學給教師作業的批改帶來較大工作量,教師都希望從大量的作業批改中解脫出來,抽出更多的時間去分析教材、分析學生情況,設計少而精的作業,有效的提高教學質量。

  基于以上因素,我校開展本課題的研究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學習者的學習是主動的,是通過對外部信息的選擇和加工主動建構信息的意義。這種建構不可能由其他人替代完成。

  因此,教師不是簡單的知識呈現者,他應該重視學生自己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傾聽他們的看法,共同參與學生的探索,引起學生間的交流、質疑,從而使學生不斷豐富或調整自己的理解,以建構清晰、完整的認識結構。根據建構主義的理論,要有效地完成知識的建構過程,學生必須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建構意義的教育理論是優化作業設計的理論基礎。

  2、人本主義理論。

  人本主義體現了學生的主動發展思想和主體發展地位,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教師的任務不是教學生學習知識,而是為學生提供各種學習資源,創設有利于學生發現創新的信息平臺,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促進學生個體的可持續發展。

  3、《數學課程標準》理念。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數學學習的培養目標是讓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現代數學論認為:獲取數學知識并不是最終目的,運用知識去解決科研、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才是我們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數學課程標準》中的這些觀點對優化作業設計具有指導意義。

  4、關于“優化”的理論。

  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認為:教學過程最優化是指在規定限度的時間內取得最大可能的教學效果。數學作業(包括課內作業、課外作業、單元作業)是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它的優化是指從一定的標準來看是最好的。標準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效果和時間,既提高質量,又不增加負擔。因此,優化的理論是衡量優化作業設計成功與否的重要理論。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

  1、通過開展本課題的研究,形成優化小學數學學科作業設計策略,切實改變目前普遍存在的數學作業高耗低效的現象,有效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2、通過研究,提高教師作業設計水平,為我校教師今后的作業設計提供借鑒。

  3、通過優化作業設計,不僅讓學生快樂地學習數學,掌握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獲得數學方法與技能、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四、課題研究內容、重點和難點

  1、研究內容

  開展優化課堂作業、課外作業、單元作業設計的研究,進行優化作業設計策略探索,形成優化作業設計的模型。

  2、研究的重點

  (1)在實踐中探索優化作業設計策略。

  (2)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提高數學質量。

  3、研究的難點

  (1)把優化作業設計的策略上升為理論。

  (2)減輕學生過尊重課業負擔,提高教學質量。

  五、課題研究方法和技術路線

  1、研究方法

  作業設計的過程實際上是對理論認識的再現過程,沒有科學理論的指導,作業設計就很難達到一定的高度。作業設計過程同時也是一個不斷修改、提高、完善的過程,從理論的學習中進行作業設計,從作業設計中加深對理論的理解。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是我們優化數學作業設計行動的指南。因此,本課題研究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行動研究法:

  ①從教師教學工作需要出發,在實際的數學工作中尋找問題,并在教師們的教學過程中研究;

  ②在研究過程中及時了解、觀察群體或個體的行為變化,以獲得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

  (2)文獻法資料法:搜集與本課題有關的信息和資料,拓寬思路,為研究提供更為完善的方法,全面把握研究方向。

  (3)調查研究法:通過問卷調查,了解數學作業設計現狀和存在問題,確立課題研究的方向和內容。

  (4)經驗總結法:通過對實踐活動中的數學作業設計案例,進行歸納與分析,使之合理化、科學化,形成系統的優化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策略和模型。

  2、技術路線

  本課題研究遵循“以人為本”的理念,從教師、學生、家長的需要出發,以下面的流程為主線,開展研究活動。

  通過問卷調查確立研究的方向和內容――加強理論學習――建立初模――交流研討――實踐檢測――反思小結的形式展開研究活動。理論學習:組織課題組成員閱讀相關理論書籍,以先進的教育理論來指導研究工作。搜集與本課題有關的信息和資料,借鑒方法和經驗。建立初模:在研究中,課題組合理分工,參與研究的教師,結合實際每人負責設計一個或幾個的作業設計的初期模型。

  交流研討:課題組成員結合學生的學情等對教師設計的數學作業模型進行討論交流,設計教師依據交流意見和建議修改和完善作業設計模型。

  實踐檢測:設計教師把設計的作業模型拿到課堂上進行嘗試練習,教師要對學生作業進行批改,并作好作業情況記錄。

  反思小結:檢測結束后,組織教師反思小結,驗證作業設計的有效性,針對學生練習的情況,再度質疑,提出存在的問題,為下一個作業設計模型的完善提供經驗。

  小學數學課題研究結題報告 6

  一、問題的提出

  1.問題提出的背景

  課堂上教師們都喜歡那些口齒清楚,聲音響亮,愛動腦筋,積極發言,敢于交流的學生。然而老師們會發現,課堂上這樣的學生只有一小部分,大部分學生都是“觀眾”和“聽眾”,表現沉默,特別是農村小學里面的孩子。沉默的學生往往表現各有不同。一是沒有發言的愿望,學生身在座位,心不在焉,對于老師提出的問題,漠不關心。二是沒有發言的內容,學生當教師問題提出時,看似在認真思考,卻不會思考,沒有答案,當然也就不舉手發言。三是沒有發言的習慣,這些學生往往認為自己來到學校就是聽老師講課的,不是來發言的,于是穩坐泰山,似乎胸有成竹,卻不舉手發言。四是沒有發言的勇氣,生在農村,見識狹小,感覺低人一等,即使聽懂了問題,有了答案,也缺乏膽量舉手發言。這些沉默的學生往往被教師忽視,失去了許多對話和交流的機會,不利于這些孩子的成長。

  2.問題研究的必要性。

  許多學生課堂沉默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且,情況還是相對嚴重的。首先,課堂沉默的學生人數眾多。據我觀察,這些沉默的學生大約占本班級學生的60%,幾近三分之一,比例之重,令人驚訝,而且,似乎還有繼續增加的趨勢。其次,課堂沉默的學生被“邊緣化”。課堂上活躍的學生備受教師的寵愛,對話交流的機會多,知識掌握得好,反過來促使這些學生更加喜愛發言,于是形成良性循環;而那些課堂沉默的學生,越是不發言,越是成績落后;越是成績落后,也就越是不發言,形成惡性循環;不久,發言乃至班級事務與他們似乎無關,他們已經成為班集體的“邊緣人”。三是課堂沉默的學生成長受限。課堂沉默的學生因為不發言,不參與,久而久之,對學習環境產生漠視的態度,習慣一旦形成,問題也就接踵而至,學生語言能力退化,語言習慣惡化,思維能力下降,朗讀水平下滑,不擅交際,個性無法得到張揚,喪失勇敢表達自己的勇氣;這些將嚴重限制學生的成長。

  二、課題的界定和依據

  1.課題界定:

  (1)關鍵詞之一:“農村小學生”。是指在農村小學就讀的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小學年段的學生。這些學生年齡小,并且由于地域的文化局限、家長文化水平的局限、教育條件的局限,呈現膽量小、見識少、能力弱、陌生感強等特點。

  (2)關鍵詞之二:“課堂沉默”。“沉默”即不愛說笑(《現代漢語詞典》)。這里的“課堂沉默”是指不愛說話,不會說話和不想說話;即不發言,不參與。課堂沉默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有知識儲備不足的原因,也有發言能力欠缺的原因,還有信心不足、膽量不足的原因。

  (3)關鍵詞之三:“調查與對策”。本課題主要采用教育調查法進行研究。用觀察法把“積極發言”“能夠發言”“勉強發言”“從不發言”的學生區分開來,確定各類學生人數和比例。用問卷和訪談的方法研究三類學生,特別是“從不發言”的學生的外在和內在的原因,并制定相應對策。

  (4)“農村小學生課堂沉默的現狀調查和對策研究”就是針對農村小學生的特點,運用教育調查的方法深入了解學生“課堂沉默”的形成原因及引導對策。

  2.政策、理論依據:

  (1)新課標的能力要求。《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學生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意思,能認真聽別人講話,努力了解講話的主要內容,與別人交談,態度自然大方,有禮貌,有表達的自信心,積極參加討論,對感興趣的話題發表自己的意見。”

  (2)新課程的指導思想。《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個性,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加強思想品質和道德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這一段在《綱要》中沒有找到)

  (3)主體教育理論。把學生當成教育的主體,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主體性,是素質教育的要求,是未來社會發展的`要求。主體性的特征有選擇性、自主性、能動性和創新性。這是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而主體性的培養首先要克服消極參與、膽怯害羞、思維怠惰等課堂沉默的現象。

  (4)人本教育理論。現代教育中“以人為本”的思想逐步為教育工作者所接受。教育的本質在于“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為了每一位學生健康地、積極地、主動地、活潑地發展。教育工作者必須眼中有人、腦中有人、心中有人。

  (5)多元智能理論。每一位學生大約有8項不同的智能,而這8項不同的智能強弱各有不同,因此需要區別對待,需要實事求是地對待,需要因材施教。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有發展的潛力,相信每一位學生都有發展的空間。特別需要認真對待語言智能相對較弱的學生,降低要求,注意引導,提供平臺和機會,采用恰當的方法和手段,讓后進生逐步先進。

  三、研究的內容

  1.農村小學生課堂發言的情況調查。利用問卷調查、個別訪談、召開座談會等方式,從“積極發言”“能夠發言”“勉強發言”“從不發言”四個方面把學生進行歸類,算出各占比例。特別是要調查學生課堂沉默(“勉強發言”“從不發言”)的學生的數量和所占比例,為分析形成原因奠定基礎。同時,調查學生“積極發言”“能夠發言”的學生的人數及其比率,準備分析原因,為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和積極發言提供借鑒。

  2.農村小學生課堂沉默的原因調查與分析。從教育學、心理學、生理學的角度分析學生課堂沉默的原因:知識的缺少(因為知識儲備不足,問題難以理解),能力的缺乏(語言表達,特別是口頭語言的表達能力不強,限制了學生的參與與發言),信心的缺失(對自己的理解水平、參與能力以及語言表達缺少信心,不敢參與,不敢發言,生怕被別人取笑),習慣的缺欠(主動參與和積極發言是一種良好的習慣,而有些同學沒有養成這樣的喜歡,只習慣于聽別人說,看別人做), 認識的缺憾(以為發言是那些愛表現的學生的事情,自己來學校就是為了聽老師講課的,接受式學習的方式主導著他們)。

  3.制定“課堂沉默”的應對措施并付諸實踐。一是主體性培養,讓學生了解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積極發言的重要意義,把自己當作課堂的主體。二是層次性提問,設計各種不同層次的問題,讓水平參差的學生都有問題可以回答,滿足各種水平的學生的參與需要。三是發展性評價,及時地、準確的、針對性的表揚性評價,讓學生在發展性評價中感受成功的快樂,樹立信心。四是民主性氛圍,用和諧教育、民主教育、平等教育等思想,為改變“課堂沉默”營造寬松、和諧、民助、愉快的教育教學氛圍。

  4.引導學生積極發言的個案研究。選擇數個“從不發言”的學生,觀察他們的學習和生活的習慣,深入分析他們“從不發言”的原因,針對性制定引導措施,并采用行動研究的方式,引導學生積極發言。從這一過程深刻了解“課堂沉默”的原因,制定對策。

  四、研究的過程與方法

  1.研究的過程:

  (1)申報階段:認真選題,制定研究方案,申報課題。

  (2)準備階段:制定研究計劃,進行文獻研究,進行相關問卷調查、個別訪談、召開座談會。

  (3)實施階段::分析原因,制定對策,并付諸實踐。先進行個案研究,總結經驗,然后推廣全班。同時,撰寫可以研究相關論文。

  (4)總結階段::收集整理課題研究的過程性資料,進行分析、歸納、提煉、總結,撰寫研究報告,申請成果鑒定。

  2.方法的選擇:

  (1)觀察研究法。通過此方法了解課堂沉默的學生數量、學習習慣以及研究前后的變化。

  (2)調查研究法。通過此方法去了解沉默學生的家庭、社會背景,進而了解他們沉默的原因。

  (3)個案研究法。通過對班級個別沉默嚴重的學生進行了解,制定措施,實施教育,觀察結果,探索規律。

  (4)文獻研究法。通過《教育學》、《心理學》等相關文獻的研究,為此課題奠定理論基礎;同時,了解同類課題研究的現狀,為本課題研究提供借鑒,為創新性研究奠定基礎。

  (5)行動研究法。針對課堂沉默形成的原因,制定相應對策,在課堂上運用,觀察效果,并根據反饋的問題,調整對策,繼續深入研究。

  五、研究的條件及研究成果

  1.研究者是一個積極進取,要求嚴格的一線教師,并熱愛教育科研,關注學生的變化,善于反思。在校級教科研中積極主動研究,并獲得學校好評。

  2.研究者一直奮戰在一線,語文老師兼班主任,幾乎每時每刻和學生在一起,有著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觀察學生,與學生交流,深入實施課題研究。

  3.研究者教育教學改革的意識比較強,經常嘗試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實踐,有相當的實踐經驗,并經常反思,因此每年都有案例獲獎。

  4.預期研究成果:課題研究報告一份.

  小學數學課題研究結題報告 7

  一、課題的提出和意義

  數學活動課是小學數學課程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局部,它以數學學科課一樣以社會發展需要為依據,以提高同學的數學素質為核心。它以同學發展為基點,考慮到數學學科知識基礎的要求,充沛發揮同學個性特長,強調同學的個性發展。通過數學活動,手腦并用,獲得直接經驗,擴大視野,增加才干,培養對數學的興趣和特長,培養同學的思維品質,提高同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長期以來,小學數學課程基本上是學科本位主義課程,以致于給人一種錯覺,認為唯有數學學科課程才是最科學的趨向,不少教師對數學活動課感到茫然,存在著認識上的“盲區”,實踐中感到棘手的問題很多。為此,我們選擇了“小學數學活動課的實施”這一課題,試圖通過不時地實踐、探索,上好數學活動課,提高同學素質。

  二、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課題組把小學數學活動課的內容劃分五個方面:

  ⑴生活中的數學;

  ⑵生產中的數學;

  ⑶科學技術中的數學;

  ⑷與各學科相關的數學;

  ⑸智力活動中的數學。

  課題組在確定小學數學活動課內容時,除了圍繞目標考慮知識性、科學性、教育性和可接受性以外,還著重注意以下三個“性”:

  1、趣味性。

  小同學好奇、好動、好問,求知欲強,根據小同學的心理特點,盡可能使活動題材新、奇、趣,為同學所喜聞樂見。

  在活動過程中做到“五個化”:

  ⑴活動形式游戲化;

  ⑵列舉范例生活化;

  ⑶化解疑難故事化;

  ⑷數的演算奇妙化;

  ⑸介紹人物傳奇化。

  例如,根據街頭現象設計的“轉轉糖游戲”和“一元錢摸球中大獎”為題材的數學活動課,就是取材于生活,以模擬的轉糖,摸球開始,引導同學用數學知識去揭密,明白了這些都是騙局,使同學不只學習和運用了數學知識,還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2、考慮性。

  思維是智力的核心。數學活動的開展,必需讓同學通過活動,明白一個道理,悟出一種思想,掌握一種方法,以而發展同學的思維能力。例如,在五年級“丈量的學問”一節數學活動課上,教師啟發同學如何利用普通的度量工具,去比較準確、簡單地量出一張紙的厚度,一個呼啦圈的周長和一捆亂鐵絲的長度等。通過實踐活動和思維活動,同學總結出“聚少為多,化曲為直,變長度為重量”的.方法。一下課,同學們高興地說:“我們一下子聰明了許多!”

  3、實踐性。

  在學科課程的知識教學中,小同學往往感到數學知識籠統,學起來很枯燥。數學活動課則測重于指導同學運用所學到的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同學理論聯系實際的積極性。這種活動應盡可能反映實際的需要,使其成為日常生活中具體運用所學到的數學知識的一種嘗試或模擬。例如,在數學活動課上,教師帶領同學走出校門,組織“小交警”活動,不只在繁華地段協商交通,同時還進行機動車和非機動車的流量統計,回校制成統計圖,小朋友們的聰明才智和綜合能力得到發揮,同時對學習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學習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三、課題研究的主要效果

  1、激發了同學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同學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初步形成了開展數學活動的基本方法,掌握了設置活動課程的第一手資料,為學校全面推行活動課程和進行規范化管理提供了經驗。

  通過研究,課題組總結了開展數學活動的基本做法,可以歸納為兩個點:設計活動內容和形式時要根據小同學的年齡“特點”以和同學的生活經驗,知識基礎,作為對活動內容的“支撐點”;“圍繞三個字”活動的組織和展開時要突出一個“動”字,貫穿于一個“趣”字,體現一個“能”字。做到同學寓學于玩,玩中求知;以趣激學,趣中探知,使枯燥知識趣味化,書本知識實踐化,從而加深和拓寬同學的知識面。

  3、數學活動課程教學流程的探索,為學科課程課堂教學改革打開了思路。通過幾年的實踐,已基本形成了比較幼稚的教師為主導,以同學為主體的活動課程的教學“流程”。這一在教師主導下同學自主學習的“流程”,符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符合終身學習理論,是在培養適應未來知識經濟社會所需要的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4、使教師的教育觀念逐步更新,教學水平有一定的提高,教學效果亦有明顯的提高。

  四、問題研討小學數學活動課程存在著許多問題,如:

  1、缺乏完整、科學的教學內容序列;

  2、缺乏對活動課程的有效評價等。

  小學數學課題研究結題報告 8

  一、課題的提出及意義

  數學活動課是小學數學課程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以數學學科課一樣以社會發展需要為依據,以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為核心。它以學生發展為基點,考慮到數學學科知識基礎的要求,充分發揮學生個性特長,強調學生的個性發展。通過數學活動,手腦并用,獲得直接經驗,擴大視野,增長才干,培養對數學的興趣和特長,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但長期以來,小學數學課程基本上是學科本位主義課程,以致于給人一種錯覺,認為唯有數學學科課程才是最科學的趨向,不少教師對數學活動課感到茫然,存在著認識上的“盲區”,實踐中感到棘手的問題很多。為此,我們選擇了“小學數學活動課的實施”這一課題,試圖通過不斷地實踐、探索,上好數學活動課,提高學生素質。

  二、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課題組把小學數學活動課的內容劃分五個方面:

  ⑴生活中的數學;

  ⑵生產中的數學;

  ⑶科學技術中的數學;

  ⑷與各學科相關的數學;

  ⑸智力活動中的數學。

  課題組在確定小學數學活動課內容時,除了圍繞目標考慮知識性、科學性、教育性和可接受性以外,還著重注意以下三個“性”:

  1、趣味性。小學生好奇、好動、好問,求知欲強,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盡可能使活動題材新、奇、趣,為學生所喜聞樂見。在活動過程中做到“五個化”:

  ⑴活動形式游戲化;

  ⑵列舉范例生活化;

  ⑶化解疑難故事化;

  ⑷數的演算奇妙化;

  ⑸介紹人物傳奇化。例如,根據街頭現象設計的“轉轉糖游戲”和“一元錢摸球中大獎”為題材的數學活動課,就是取材于生活,以模擬的轉糖,摸球開始,引導學生用數學知識去揭密,明白了這些都是騙局,使學生不僅學習和運用了數學知識,還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2、思考性。思維是智力的核心。數學活動的開展,必須讓學生通過活動,明白一個道理,悟出一種思想,掌握一種方法,以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五年級“測量的學問”一節數學活動課上,教師啟發學生如何利用普通的度量工具,去比較準確、簡單地量出一張紙的厚度,一個呼啦圈的周長和一捆亂鐵絲的.長度等。通過實踐活動和思維活動,學生總結出“聚少為多,化曲為直,變長度為重量”的方法。一下課,同學們高興地說:“我們一下子聰明了許多!”

  3、實踐性。在學科課程的知識教學中,小學生往往感到數學知識抽象,學起來很枯燥。數學活動課則測重于指導學生運用所學到的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積極性。這種活動應盡可能反映現實的需要,使其成為日常生活中具體運用所學到的數學知識的一種嘗試或模擬。例如,在數學活動課上,教師帶領學生走出校門,組織“小交警”活動,不僅在繁華地段協助交通,同時還進行機動車和非機動車的流量統計,回校制成統計圖,孩子們的聰明才智和綜合能力得到發揮,同時對學習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學習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三、課題研究的主要成果

  1、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初步形成了開展數學活動的基本方法,掌握了設置活動課程的第一手資料,為學校全面推行活動課程和進行規范化管理提供了經驗。

  通過研究,課題組總結了開展數學活動的基本做法,可以歸納為兩個點:設計活動內容和形式時要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學生的生活經驗,知識基礎,作為對活動內容的“支撐點”;“圍繞三個字”活動的組織和展開時要突出一個“動”字,貫穿于一個“趣”字,體現一個“能”字。做到學生寓學于玩,玩中求知;以趣激學,趣中探知,使枯燥知識趣味化,書本知識實踐化,從而加深和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3、數學活動課程教學流程的探索,為學科課程課堂教學改革打開了思路。

  通過幾年的實踐,已基本形成了比較成熟的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課程的教學“流程”。這一在教師主導下學生自主學習的“流程”,符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符合終身學習理論,是在培養適應未來知識經濟社會所需要的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4、使教師的教育觀念逐步更新,教學水平有一定的提高,教學效果亦有明顯的提高。

  四、問題探討

  小學數學活動課程存在著許多問題,如:

  1、缺乏完整、科學的教學內容序列;

  2、缺乏對活動課程的有效評價等。

  小學數學課題研究結題報告 9

  一、課題提出

  在新課程理念的感召下,數學課堂教學發生了深刻性變革,有效的課堂教學正逐漸成為教育教學的焦點。但由于我們的新課改實施的時間還不長,有些教師還不能深刻地領會新課程的新理念,很好的運用教學新策略,致使目前不少的數學課堂教學出現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走形式。在課堂教學中,為了提問而提問,為了活動而活動,為了合作而合作,為了練習而練習,更多的只是因為要“體現新理念”而走走形式,做做樣子而已,這也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必須面對的一個難題。因此,如何讓我們的教師擁有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理念,掌握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或技術,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難題。特別是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在新課程改革進行之時,討論課堂教學有效性就顯得十分迫切與必要了。基于此背景,我們提出“小學數學實施有效課堂教學的案例研究”的課題,試圖通過研究,實現課堂教學最優化。

  二、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理論。該理論對發展和完善我國的課程和教學理論、指導和促進我國的課堂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意義。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靈魂就是認為,人的知識不是被動地接受的,而是通過自己的經驗主動地建構的,指出教學應當力求使學生自己進行知識的建構,而不是要求他們復制知識。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是學習活動不可替代的主體,在學習活動中,學生具有主動選擇、發現、思考、探究、應答、質疑的需要與可能。小學數學課程教材實施的教學策略,教學方法研究,就是將這一先進的教學理論實施于教學改革的實踐中去,充分發揮其指導意義。

  2、有效教學理論。該理論源于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有效教學理論的核心是教學的效益。“有效教學”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有效教學”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要求每一個教師不斷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有效教學”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學需要教師掌握有關的策略性知識,以便于自己面對具體的情景作出決策。

  3、兒童心理學研究揭示兒童心理發展的原因和根本動力是兒童心理內部矛盾,即兒童的需要和兒童已有的心理發展水平之間的矛盾。學生能否掌握知識技能,既依賴于教學的內容和方式,也依賴于學生能否產生生動的學習活動,這就要求我們的數學教學不是簡單地“授予”或“移植”,而應是在了解兒童的基礎上引發他們的興趣,激發其參與學習活動的動機,引導學生在親身參與的各種活動中掌握知識,發展智能和形成個性。

  三、研究目標

  1、通過實驗,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幫助教師自覺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善自己的教學行為,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數學教學效益和質量,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全面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探索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情境創設、課堂提問、合作學習、習題設計有效性的教學策略,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數學課堂教學環境,創設主動參與的時間和空間,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肯鉆研、善思考、勤探索的科學態度,讓學生在不斷探索與創造的氛圍中,得到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3、通過實驗,進一步優化教學策略、教學方法,發揮實驗班的輻射作用、示范作用,帶動其他教師運用研究成果,開展教學活動,進而推動我校教改的深入開展,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四、研究內容

  (一)、情景創設的有效性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景中學習數學”是新課標的一個重要理念。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學生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1、創設的情境要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對情境的興趣指向性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因此,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學習者的原有知識、技能和年齡、心理發展的特點,創設他們感興趣的,能激發他們求知欲的情景。

  [案例1]《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導入情景創設:

  1、出示圖片:

  2、師:小狗和小兔要進行一次跑步比賽,他們繞上圖中兩個不同的場地同時出發,最后兩人幾乎同時沖過了終點線。小豬裁判也說不出誰最先沖過了終點,就判定兩人并列第一名。可是小狗和小兔都認為雖然同時到達終點,但自己跑的路程要遠些,自己才是第一名,于是他們就爭吵了起來。這可讓小豬裁判為難了。同學們,你能幫幫小豬裁判嗎?

  [分析]:合理、適度的情境,能有效的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案例1]是三年級的`教材,教學中教師設計了小動物賽跑的情景,富有童趣,比較符合這一學段學生的年齡特征,所以學生的興趣很高,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小狗和小兔吵架的原因正是本節課要探索的問題。

  [思考]:小學生由于認知發展、心理年齡特點等原因,的確需要生動、有趣的情境。但“生動、有趣”并不是有效情境的標準。關鍵是這些情境是否符合他們的“胃口”,能否激發學習的欲望,有效促進學生“快樂、有效”的學習。只有基于學生實際、有助于學生實現生活經驗數學化的情境才是有效的情境。

  2、情境創設要以生活體驗為出發點。

  學習數學的目的之一就是讓學生能夠解決生活當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從生活實際中選取一些與數學相關的實例或模擬情境,能使學生產生一種熟悉感、親切感,產生解決問題的迫切欲望,激發學習的興趣。

  [案例2]在一次教研活動中,有位教師在教完“圓、角、分的認識”之后,創設了一個去超市購物的模擬情境,讓學生扮演售貨員、顧客,進行小物品的買賣。

  [分析]:在教學中,該教師創設了一個購物的模擬情境,讓學生體驗實際生活。我想,通過該活動,能使學生更好的鞏固所學的知識,又能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思考]:有時,學生由于經歷有限,缺少某些生活的經驗,給學習造成一定的困難。這時,教師就要創設生動具體的生活情境及時進行補充,以親歷生活體驗為出發點,以回歸生活應用為著陸點,這樣的數學情境才能有效的促進學生學習、發展。

  3、情境創設要力求真實。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情境創設中,強調創設盡可能實在的真實情境,因為真實的情境接近學生的生活體驗。

  [案例3]有位年輕老師。上完平均數的意義后,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

  師:大家想去春游嗎?

  生:想!(大家異口同聲地大聲回答)

  師:出于安全考慮,學校只同意我們在江郎山、仙霞關、浮蓋山、月亮湖四個景點作一選擇。老師考慮了一下,決定選擇游客最少的一處作為我們春游的景點。我想請同學們幫忙完成這項工作。接著,老師出示了各景區最近一周的游客人數統計表,讓學生計算各景區最近一周平均每天的游客量。整堂課,學生們都非常活躍,學習積極性很高,也取得了較好的學校效果。但在下課之后,當學生知道剛才老師說的都不是真的,大家都表露出了失望的神情。

  [案例4]同樣也是“平均數的意義”的教學,某教師在本節課的前一周有意的安排了一次以小組為單位的班級歌詠比賽。在教學中,他創設了這樣的情境:上周歌詠比賽的成績已經出來了,請同學們來看看哪個小組的成績最好。出示:

  組別:評委1 評委2 評委3 評委4

  第一組 96 94 97 94

  第二組 95 96 96 92

  第三組 94 95 97 94

  第四組 96 94 96 93

  [分析]:情境[4]編造了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情境——春游,讓學生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去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讓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從設計意圖分析,是好的。但這畢竟是一個“假情境”,可以想象,以后學生面對這種人為編造的“假情境”,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探究問題的主動性是不可充滿激情的。而在情境[4]中,教師創設的是一個學生親自參與過的生活情境,他們一定急于知道比賽結果,這就能很好的激發他們求知的欲望,更能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思考]:最優化教學是教學活動的理想目標,良好的情境創設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但教學過程受到教師、學生、媒體等許多因素的影響,創設情境畢竟只是進行教學的一種手段,所以在情境創設中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尤其是客觀現實,要考慮其是否為創設情境準備了條件。我們設計的情境要有一定的真實性和現實意義,更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

  (二)、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課堂提問是小學數學教學中進行啟發式教學的一種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學的核心”,是教師們經常運用的教學手段。然而,由于諸多原因,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出現,不該問的而問,低效的重復性應答式的提問,以問代講形成滿堂問等現象還較為常見,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課堂教學效益的提高。如何增強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值得我們去探索。

  1、問題要少而精

  [案例5] 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時,兩位教師設計的問題如下:

  1、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什么樣的圖形?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高和三角形的底、高有什么關系?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和原三角形面積有什么關系?怎樣求三角形面積?為什么要除以2?

  2、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可以拼成我們以前學過的長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邊形嗎?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高和原三角形的底、高相等嗎?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原三角形面積的幾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樣計算?三角形面積又怎樣計算?三角形面積為什么要除以2?

  [分析]:相同的內容,不同的提問,所能收到的效果也是不同的。相比之下,前者所包含的思考容量較大,更能激發學生的思維,突出了平行四邊形與三角形各部分之間的關系這個重點,達到了教師問得精,學生想得深的效果。而后者的問題顯得過于直白,不利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對問題進行分析推理,自主

  的去探索,邏輯思維能力得不到有效培養。

  [思考]:教學中,教師的提問要抓住教學內容的特點、數學知識的關鍵(重點、難點)與本質,運用歸納和綜合方法,盡可能設計容量大的問題,避免問題過于繁瑣、直白,以提高學生思維的密度與效度,達到以“精問”促“深思”的目的。

  2、問題難度要適度

  難度是指問題的深度與廣度,難易適度就是指問題要切合學生實際。控制難度要考慮三個因素:一要切合學生的知識基礎。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問題要求的知識與學生已有知識缺乏有意義的、本質的聯系時,問題就顯得太難了。二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教師設計的問題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積極思考都能解答。三要考慮問題的解答距。心理學家把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稱之為“解答距”,并據此將問題分為四個級別:微解答距(不用思考,看書即可回答)、短解答距(書本內容的模仿與簡單變化)、長解答距(原有知識的綜合運用)、新解答距(采用自己獨特方式解答)。教師設計問題時要合理調配四種級別的問題,一般情況下,要以后兩種問題為主。這樣的問題經驗性重、聯系性緊、趣味性濃、探究性大、穿透力強、覆蓋面廣。

  (三)、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新課標》明確指出:“老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于是與其相適應的數學組織形式—小組學習,被廣泛的引入課堂,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但在課堂上,我們看到的更多是一種形式上的合作。那么,如何讓合作學習有效呢?

  1、合理組建合作小組

  組建合理的合作小組,能有效的提高合作的效率。如何組建?我想首先要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興趣愛好、學習能力、性別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定。同時還要考慮到成績好、中、差的搭配。其次組內成員要有明確的分工。在一個階段每人都有相對側重的一項職責,擔任一個具體的合作角色,如:組織者、記錄員、資料員、發言代表等,并在一定的時間后要進行角色的互換,以便每個成員都能在不同的位置得到體驗、鍛煉和提高。

  2、選擇恰當的時機、內容

  1、在教學的重難點是進行合作。

  [案例6]某教師在教學“長方體體積公式”時,把全班學生分成了4人一組,讓他們合作動手搭“積木”探討用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木塊拼出不同的長方體,說出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并填寫下表。

  長㎝ 寬㎝ 高㎝ 體積(立方厘米)

  長方體1

  長方體2

  長方體3

  完成后,讓學生觀察表中每個長方體的長、寬、高、體積數據之間的關系,推導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通過合作,學生很快完成了表格,并在觀察、思考之后,自主的發現了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

  [分析]:這一課的難點是:讓學生把三角形轉化成以前學過的圖形,推導出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在教學的重、難點處組織了小組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自己解決問題。不僅有效的突破了教學重、難點,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2、在需要操作時進行合作。

  [案例7]《三角形的面積計算》的教學:師:能否把三角形轉化為我們以前學過的圖形,從而得到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要求小組合作,通過剪一剪、拼一拼把梯形轉化為其他圖形。不一會兒,各小組便陸續得出能轉化為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或正方形,經過推理,得出了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分析]: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可見,動手操作對于培養學生的思維的重要性。而且在訓練有素、配合默契的團體合作過程中動手操作,能充分發揮各人特長,集眾人智慧于一處,往往效果不錯。

  3、教師要進行恰當的引導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在合作學習活動之前,教師必須講清合作學習的具體要求,每一個步驟該怎樣做,目的是什么。還應該通過適當的示范來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好學生積極采取討論、舉例、引證、實驗、診斷、歸納、演繹等探究形式,有效地開展小組的合作性學習。

  隨著新課改向縱深發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已經成了一個戰略性問題,這就要求每一位教師處理好創新與繼承的關系,拋開形式主義的束縛和功利主義的誘惑,潛心鉆研,勇于探索,最終有效的完成教學任務。

  (四)、習題設計的有效性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數學教學實踐中,數學課堂漸漸變活了,學習內容的開放,靈活,使學生的學習有了更多自由度。但是,有些教師為了注重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及自主探索精神,一堂課下來只推導了一個公式或證明了一個法則,連基本的練習都沒有幾個,還有些教師前半堂課采用新課標理念,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可是到了習題練習的部分,采用的還是機械練習的方法。雖然我們提的是素質教育,但在某些時候,衡量一個學生是“優生”還是“差生”,一個教師是否優秀,無形當中還是以成績為衡量的唯一標準。因此,有些教師就運用題海戰術來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教師都背上了沉重的負擔。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練習的功能也應與之相匹配,把握練習設計的創新與實踐原則,克服練習中存在的一些低效的,無效的問題,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和創造性在練習中不斷得到發展。那么,如何進行有效的練習設計呢?

  1、結合情景設計習題。

  [案例8] 有一位老師在教學人民幣后,創設了這樣一個場景:在各學習小組的桌面上分別擺了許多的學習用品(標有單價),每小組設兩名售貨員,其余均為顧客,然后進行購物模擬實踐活動。活動開始后,同學們很快的就進入了各自的角色,而且積極性非常的高。

  [分析]由于該老師創設了一個極具真實的情景,學生的興趣馬上來了,都積極的投入到購物當中。賣(買)了什么?多少錢?找出(回)多少錢?都能比較迅速、準確的得到結果。有理由相信,通過此環節,學生以后在生活實際中也會獨自進行購物了。當然,解決書本上的題目更應沒有問題了。這樣的教學既讓學生學習了知識,又讓學生得到了實踐,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習題的內容要活。

  有趣的練習,能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能穩定學生的注意力深化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在設計時,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應盡可能地選擇生動活潑的習題,讓學生感到數學魅力無窮。教學中,可以根據教學目標挖掘習題本身之內在力量,設計游戲,猜謎語,兒童走迷宮等活動,開展口頭練習、書面練習、實踐練習等。題型上,可以補充、匹配、補缺、畫圖等,習題要富有思考性,操作性、靈活性、迷惑性,真正做到讓每一個學生動起來,讓學生“思維”飛起來,只有讓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才能產生學習欲望和學習興趣,從而產生強大的學習動機,這時學生即便遇到困難,也會去克服困難,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使練習產生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3、習題的形式要多樣。

  教師的作業設計應不拘泥于傳統的書面作業的形式,可以是口頭形式的,也可以是操作演示形式的,還可以展示創作成果等等。學生完成作業時,可以采取相互競賽,也可以采取相互合作的形式。例如,學習完利息這一知識后,可以針對不同的學生設計不同的主題作業:調查目前銀行利息情況并做專題小報告、幫助家長擬訂一份儲蓄計劃、學習填寫存單、計算利息稅等。如此豐富的作業,一定有合適各個學生的作業內容,學生也一定會選擇符合自己專長和個性的題目去完成。相信學生的解答是豐富多彩而富有創造精神的。

  [案例9]學校余老師在教學“千米的認識”這一內容時,為了讓學生對長度單位有一個具體、生動的概念,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組帶好米尺和卷尺,來到學校的操場上,分別量出1米、10米、100米的長度,讓學生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不同的長度(重點在100米),再問學生1千米的長度有多長(學生回答:10個100米那么長)?并讓學生感受,問學生從校門口到哪里大約是1千米。你走1千米要幾分鐘?(有學生根據走完100米的時間推測出走完1千米所需時間)。你還有其它辦法知道1千米有多長嗎?(有學生回答說通過看摩托車的里程表可以知道1千米的長度等等)。

  [評析]通過讓學生到操場上量、測、算、估的方法,使學生能在實踐活動中主動地探求知識,并有自己有效的學習方法,這樣的教學是扎實有效的。

  4、習題要少而精。

  有效課堂練習設計不僅要有習題數量的保證,更要有練習質量的保證。努力做到練習少而精,確保練習一步到位。心理學研究證明:第二次重復學習,識記效果提高18%,第三次重復學習,識記效果提高了7%,由此可見練習次數絕不是越多越好。

  那么,要想精練,練習的設計就要以一當十,以少勝多,抓住有代表性,有典型性的習題來練。練一題,管一類,重在讓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力求以數量相對較少的練習獲得知識的全面到位,方法全面掌握,智力能力有效提高,從而達到練習的優化,以少勝多的目的。實踐證明,練習的份量多,勢必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影響學生的學習情趣和身心健康,學生為完成作業量而草率從事,降低練習效率。反之,練習份量少些,完些作業的時間充裕,學生作業才能做到認真、仔細、工整、準確規范。

  (五)、課堂評價的有效性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由此我們可以認識到,數學課堂教學中評價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必須從只關注學生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掌握情況,轉移到全面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個性、認知、能力等各方面的發展上來。

  1、運用不同的尺子評價學生

  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學生。多元智力理論認為:每個人都同時擁有九種智力,只是這九種智力在每個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組合存在,使得每個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學校里沒有所謂的“差生”存在,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也是出色的。這樣的學生觀可以使教師樂于從多角度來評價、觀察和接納學生,從而發展學生的潛能。

  2、評價方式多元化

  由于小學生的有意注意持續時間比

  較短。所以,有的教師(特別是低段教師)在一節課中接二連三打給學生進行“小紅花”、“五角星”等物質獎勵。雖然,這種評價方法有一定的可取之處,提高了一部分學生的積極性。但如果一節課中過多的使用這種方法,學生就會產生“厭惡”的情緒,也就不能保證學生注意力的集中。甚至有的學生會把更多的心思花在怎樣得到獎勵上,減少了傾聽和思考的時間,而且還容易滋長“功利性”的心理。因此,教師需要采取多元的評價方式,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

  五、研究方法

  1、實驗總結法:設實驗班,確立實驗對象,進行有控制的實驗并及時總結。

  2、文獻研究法:主要研究國內外關于課堂教學有效策略的理論和經驗。

  3、行動研究法:在實驗班進行探索研究,總結出方法即在其他班級進行驗證,在探索、驗證的過程中不斷修改完善實驗方案。

  4、對比法:定期對實驗班和對比班的學生進行對比,及時總結得失。

  5、訪談法、調查法:通過對學生的訪談、調查,了解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情感,以便更好的開展研究。

  六、研究成效

  (一)、通過研究,促進了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和學習方式的轉變。在“以學定教,以教促學”這一核心理念的指導下,課堂中教師的教學行為有了明顯的轉變,由此帶來的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聯系得到了溝通,學習的興趣得到了提高,學習的差異得到了尊重,學習的空間得到了拓展,學習的潛能得到了開發,良好的學習習慣得到了培養。更重要的是,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自主意識得到了明顯的轉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正在逐步形成。

  (二)、通過研究,轉變了教師的觀念,促進了教師專業知識的發展。

  1、自本課題研究以來,我校的數學老師學習了大量的相關課題研究資料與理論知識,有利的促進了教師專業化成長。

  2、通過研究過程中各種方法的嘗試,提高了教師教學行為的有效性。形成了有效使用教材、開發課程資源和動態生成的策略;提高了小組合作學習和課堂提問的實效性;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提高了教師的教育機智;加強了教師對課堂教學的反思,促進了教師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的發展。

  (三)、通過研究,使學校數學課堂教學呈現出新的特色。

  八、問題和思考

  實現優化、高效的課堂教學是我們長期的追求。為此,我們付出了多年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研究的困惑和問題也是必然存在的。

  1、本課題在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上取得了較明顯的效果,在提升教師的教學策略上也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但從學校整體層面看,師生教學方式改革的力度還不夠大,部分課堂教學的創新意識還不夠強。

  2、課題研究為教師專業成長構建了進步和發展的平臺,但教師的教學素養、人文素養也始終是制約課題深入實施的瓶頸。如何進一步促進每一位教師更新教學理念,自主地開展日常形式的教學研究,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教師成長機制,從根本意義上促進教師的發展。

  小學數學課題研究結題報告 10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國外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開始于20世紀上半葉。60年代以后,西方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比較活躍,而且成果豐富。這時候研究的注意力擴展到了整個課堂教學活動,并且已經分析了各種影響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因素,并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有效教學策略。我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受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和新課程理念的影響,我國教育理論工作者和廣大中小學教師又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上開始關注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生命狀態和生活狀態,努力探索新的教學方法,思考如何真正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并嘗試建立一套科學的評價體系。但相關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論層面上,缺乏實踐指導性。因此,如何讓我們的教師擁有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理念,掌握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難題。為了還孩子們高效的課堂,減輕課業負擔,我們提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的研究”的課題,試圖通過研究,實現課堂教學策略最優化。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一)、研究目的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這就要求老師有效地改進教學行為,樹立教學的有效性理念,讓數學教學更加關注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更加關注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更加關注數學活動的組織,用最有效的教學方式和組織形式引導學生內化數學知識,體驗數學價值,發展數學意識,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標準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我們改革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有效性勢在必行。

  (二)、研究意義

  課改以來小學數學教學面臨的現實困境:

  1、三維目標的割裂:其一,“游離”于知識、技能之外的過程、方法,為活動而活動。其二,“貼標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三,只關注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

  2、教學內容的泛化:學科味不濃,教材受到冷落,學科特有的價值沒有充分被挖掘出來。

  3、教學活動的外化: “自主”變成“自流”;合作有形式卻無實質;探究有形無實。

  4、教學層次的低下: 教師越教,學生越不會學,越離不開教,學生雖然獲得了知識,但學習能力并沒有真正的提升,所以,教學層次也就始終上不去。

  5、預設生成的沖突:一是出現不負責任的沒有預設的課堂,二是出現沒有生成的不精彩的課堂。理想的數學教學不把考試作為唯一的追求,但又能夠經得住應有的考試。即不為分數卻能贏得分數。實現“教得有效、考得滿意、學得快樂。”

  我校目前數學課堂教學現狀及時需要改變

  (一)、目前有部分教師缺乏理論支撐,在教育教學觀念上,往往還停留在“講授——接受”的層面上,拿著新教材,唱著老歌謠。學生的能力、素質得不到充分的發展。

  (二)、不能結合實際,因材施教,照搬照抄一些優秀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案例,不管本地實際,不研究學生特征,教學時心中無學生,滿足于是否把教案完成了,忽視學生的動態生成,呈現一種教學形式化的趨向。

  (三)、課堂效率不高,導致學生的作業量增加。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有效性教學(effective teaching)是20世紀極具代表性的一種教學理論,是一種教學思想,無數的國外學者對其進行了不懈的研究,并在20世紀80年代形成了一股研究的潮流,之后逐漸影響到我國(由臺灣擴展到大陸)。孔企平教授在《新課程理念與小學數學課程改革》一書中,比較系統地論述了有效教學與學生參與的關系,從中指出了有效教學的特征、原則和研究的具體內容。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博士崔允漷在《有效教學策略的建構》中,對有效教學策略的理論和教學三階段的實施策略作了一定的闡述。專家們的關注,引領我們要直面教學現狀,努力改進教學方式,優化教學策略,實施有效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四、課題研究的目標:

  (一)、我們將從心理學角度分析當前教師課堂教學中存在的錯誤觀念及其產生原因,澄清教師的教學觀念,來改變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

  (二)、我們將以課堂為載體從教師行為,學生行為,師生共同行為三方面研究小學數學問題情境創設的一般操作模式,總結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類型及途徑,構建一套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新模式。

  (三)、我們將為學生提供提問的平臺,從三大方面來培養學生提問能力。第一,提供有“生命”的材料激活學生的數學問題意識。第二,增強學生質疑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問題意識。第三,培養學生的數學認知,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

  (四)、我們將從小學數學課堂提問、課堂互動、課堂反饋、課堂小結等方面總結小學數學教師課堂教學的方法技巧以及策略。

  五、課題研究的內容:

  (一)、調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影響因素。

  (二)、影響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三)、有效的情境創設策略

  (四)、有效的課堂提問策略

  (五)、有效的活動教學策略

  (六)、有效的課堂練習策略

  (七)、有效的課堂評價策略

  六、課題研究的方法:

  (一)、調查法:對課堂教學現狀進行調查、分析、研究,建立課題實驗的現實基礎。

  (二)、文獻法:查找已有的與有效教學策略相關的文獻、資料、成果,進行驗證和實踐。

  (三)、觀察法:通過觀察了解學生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教學,對學習產生的變化作出客觀的評價。

  (四)、行動研究法: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改變一定的教學方法模式,其目的是把實踐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素質教育落實在新課程優化課堂教學這一主陣地上。

  (五)、經驗總結法:運用經驗總結法來構建開放的、多元化的、有效的課堂實施和經驗。策略,并推出一批有推廣價值的實施方案。

  (六)、案例分析法:通過對案例的分析來構建具有本學科特色的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并探索出有價值的研究經驗。

  七、課題研究的步驟:

  研究時間為二年,即從20xx年4月到20xx年4月。具體安排:

  第一階段:實驗準備階段(20xx年4月——20xx年7月)

  1.建課題組,制定課題方案及實施計劃。

  2.查看搜索相關文獻資料,把握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

  3、負責人提供相關理論材料并組織閱讀學習,每兩周檢查一次,要求組員撰寫學習心得。負責人聯系并組織講座,開展交流研討,根據研討內容,目的是制定下階段的研究方向、計劃和具體分工。

  4.調查教師課堂提問現狀及分析、練習題內容設計及呈現方式、學生喜愛的情境創設評價手段、喜歡什么樣的數學活動(前測)

  5.開展研討,布置分工。

  第二階段:實施研究探索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1月)

  1.培訓實驗教師,學習新課程下數學有效性教學的理論知識。

  2.做好實驗前期的測試工作。對學生進行摸底調查;通過問卷、測試等各種調查、做好記錄,認真收集、整理、分析各階段的數據,并定期進行統計分析,注重各階段的過程調控,按時撰寫階段總結。

  3.定期召開課題研討會,進行教學設計,教學案例,教學論文比賽,制作一批優秀課件,設計并展示一批優秀課例,探索新課程下數學有效性教學策略。

  第三階段:結題階段(20xx年12月——20xx年4月)

  1.撰寫研究報告、結題報告。

  2.調查教師課堂教學現狀及分析(后測),撰寫《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的研究》

  八、課題研究的主要過程

  (一)、對小學生數學學習現狀和影響小學生主動學習的因素進行調查分析。

  成立課題組,明確實驗內容和要求,并對課題進行研究。健全研究制度。為了確保我們的研究工作能有條不紊的開展,每學期初以備課組為單位,確定研究計劃、研究主題、安排了課題組成員的交流活動時間,為深入開展課題研究提供了保障。

  (二)、實驗信息的收集整理。

  分階段召開課題研討會,交流階段性研究成果,定期請專家指導。

  (三)、及時總結,撰寫階段性課題研究報告。

  立足課堂,把課題研究和課堂教學緊密結合起來,多形式、多渠道開展課題研究,規范課題研究的過程管理。及時召集課題組成員匯報實驗情況,交流方法、心得,總結經驗,互學互進,共同提高發展。歸類收集實驗過程中各種資料,形成初步結論。進行全面分析,撰寫實驗研究總報告。并進行推廣工作。

  九、課題研究成果:

  課題歷時兩年多,課題組教師都以課題為載體,不斷地在教學實踐中摸索并及時總結自己的經驗和想法,形成策略。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極大地促進和提高了教師對有效課堂教學策略的認識,比較系統地總結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的具體內容和形式:

  (一)、總結出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影響因素。有學者指出:教學活動是多種因素參與的活動,其中最基本的要素是活動主體(教師、學生)、活動客體(課題或教材)、教學手段。教師、學生、課程、教學手段可以看成是內在地規定了教學活動狀態空間結構的4個緯度。教學有效性不僅受這些參與因素的影響,而且也受這些因素相互作用方式的制約。

  我們認為從新課程目標要求來看,影響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最主要的因素有五個,即教育目標達成的有效性、主體參與的有效性、知識建構的有效性、師生互動的有效性、學生發展的有效性。

  (二)、分析了影響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因素。影響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原因多種多樣,通過對本課題的研究,圍繞影響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性因素,進行有針對性地分析和研究。造成課堂教學有效性不高的因素主要有三個方面:學生、教師、客觀教學環境。

  1、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主體的興趣、素質都是影響教學有效性的根本問題。家庭環境的影響。家長沒有讀過多少書,文化程度低,甚至大部分是文盲,他們不能輔導孩子的同時,更忽視了孩子學習的重要性,重養不重教。

  學生的行為習慣。學生有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直接影響學生課堂學習效率,也直接影響學生的整體素質發展。教師是學習的主導者,是學生學習的引路人,教師的素養更是影響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問題。

  2、教師的觀念。教師的觀念是否正確在教師的教學中起著至觀重要的作用。在我們的觀察中發現,教師的教育觀念存在著以下一些區別。

  一是我教你學,你聽著就好。

  二是只求形似,不求實效。學生是主體,課堂要還給學生,結果課堂是學生的了,教師卻收不住了,這樣的課堂也談不上實效。教師的個人素質。教師的個人素養直接關系著課堂教學的成敗。通過我們的調查研究,教師的個人素質還是有差異的。同樣的教材同樣的學生,不同的老師教學效果是不一樣的。

  教師個人素養對課堂教學所產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這幾個方面:對教材的理解把握,教學過程的設計,課堂練習的設計,教師的課堂語言。

  3、客觀教學環境。教材和生活實際有差距,教學設施的影響。

  (三)、探索出了小學數學有效的情境創設策略:

  1、情境創設要有現實生活性

  情境的創設應符合客觀現實,要選擇和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富有時代氣息的內容。因為當學習材料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系時,學生對學習最感興趣。創設教學情境還要根據學生的不同年齡而有所區別:對于低年級的學生而言,發生在他們身邊的、可以直接觸摸到的顏色、聲音、動畫成為他們喜聞樂見的內容,教師要多創設美麗生動的童話故事、活潑有趣的游戲、直觀形象的模擬表演等情境。對于高年級的學生而言,教師既要安排一些有趣的數學直觀性活動,更要側重創設有助于學生自我持續性發展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盡量用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

  2、情境創設要有明確針對性

  情境的創設要有利于學生通過觀察和操作、猜想和驗證、思考和分析、歸納和抽象等數學活動的開展,經歷從實際問題到數學問題、從具體問題到抽象概念、從解決問題到進一步應用和拓展數學化的全過程,使學生頭腦中的那些非正規的數學知識和數學體驗上升發展為科學的結論。在數學教學中,材料和活動的情境創設應針對教學內容的特點,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

  3、情境創設要有生動趣味性

  課程程標準要求我們關注學生的興趣和經驗。情境的創設都是以學生感興趣的事件為背景,來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愿望,進而促使學生帶著問題樂意、自覺地以主人翁的態度積極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之中,使情境的創設既滿足學生的學習欲望,又能學好數學知識增強學習能力的作用。

  4、情境創設要有發散思考性

  解決數學問題的核心是要引起學生的思考,提高學習活動的思維含量,解決問題的過程應該是一個積極思考的過程。這就要求創設的問題情境必須要有思考性,要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間。作為數學情境的材料和活動,必須富有啟發性和思考性,能激活認知,引起學生廣泛的聯想和思考。

  5、情境創設要有自主探究性

  教學的本質特征不在于訓練,應讓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思維。作為數學情境的材料和活動,應該能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學生產生強力的探究欲望和創造動機。

  (四)、提煉出了小學數學有效的課堂提問策略:

  1、問在教學重點、難點處。

  教師的提問,應突出實質問題,準確把握重點、難點,抓住那些至關重要的內容,對于哪些內容該如何提問,怎么提問應“心中有數”。還可在預設時根據學生不同的情況進行預設,臨場才能做到將“意外”轉變為課堂的資源,甚至成為課堂的“亮點”。

  2、問在知識本質處。

  新課程實施以來的數學課堂,教學的形式較以前更豐富了,課堂氣氛活躍,但要想通過課堂,使學習更有效,如何使數學的本質得到有效地揭示無疑是一個重要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在揭示知識內容本質處“精心”設問。

  3、問在認知提升處。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個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這種個性的激發,體現在數學課堂上,則需要教師通過提問,適時加以引導,抓住時機,為學生的思

  維能力發展拓展空間。

  (五)、總結出了有效的活動教學策略:

  1、做好課前預設鋪墊

  在課前老師要注重對學生知識水平和心理情感的分析,并對教材進行認真細致地分析。在分析的基礎上選定數學活動,不要為活動而活動,要明確活動的具體要求和活動的具體目標。

  2、活動有章可循。

  為了避免在課堂中過分各自為政的局面,我們應該提倡尊重前提下的“自由”,自由中有條理。要有組織紀律的技巧。對低年級學生來說要注重趣味性,多準備一些如“大眼睛、小眼睛,誰的眼睛最漂亮”這一類兒歌。有時也可以運用小紅花獎勵,但要注意不能夠在課堂上當場發放以免影響學生的注意力,可以在課前準備一個評比表。對中、高年級學生就要以自我督促、生生督促為主,要把規則內化到他們心里,使學生從內心感受到獨立思考是美、遵守規則是他應該做到的。

  3、活動失敗及時補救

  課堂中到底會出現什么樣的意外和狀況這是任何人都無法百分之百估計到的事情,因此教學也是一門讓人遺憾的藝術。但作為我們老師要敢于承認這種失敗,并且采取一定的補救措施。

  (六)、研究出了有效的課堂練習策略:

  1、精心設計適量練習

  學生的個體差異決定著作業量的不同,每個孩子知識儲備不同,自身學習素質不同,作業量應有所不同。根據能力的高低而布置相對較多和少的練習。

  2、潛心布置適度練習

  學生的練習內容與其知識的寬度有關,能力稍差的孩子做基礎練習,能夠穩中有升,學有余力的學生多做發散思維的練習,不斷拓寬其知識寬度。

  3、練習回饋學生學習態度

  作業批改與否以及批改的質量和學生的整體進步密切相關,為后進生轉化和臨界生的管理找到了一種合適的途徑。

  4、練習體現趣味與生活延伸

  練習設計生動活潑的游戲兒歌,豐富精彩的拓展閱讀,靈活多變的實踐作業,和精巧有趣的趣味數學等。把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相連。

  (七)、探討出了有效的課堂評價策略:

  1、即時評價

  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為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重視課堂即時評價。教師可以根據情況采取不同的方式。如用激勵性的言語評價,如“你真棒!你真聰明!”等;用肢體語言評價,如對學生點頭表示肯定,或者拍拍肩膀,摸摸腦袋等;也可以采取形象的評價,如用“小星星”“小紅旗”等,把對學生的表揚與鼓勵用更形象的方式來體現。

  2、延緩評價

  在小學數學課堂上,許多新知識都需要教師設計適合學生進行探索交流的教學環節去引導學生發現并掌握,學生之間交流的意見難免會發生碰撞,這時教師不能立即給予肯定或否定的評判,而應以鼓勵的行為方式或語言,或提問或實驗,讓學生暢所欲言,集思廣益,最后再根據學生的回答,點撥引導,讓學生在不斷的爭辯中明確認識。

  3、個性化多元多層次評價 不同的學生在學習的習慣、學習的態度和能力上會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也要求教師應該根據每個學生的情況實施不同的評價,在不同個性特點的學生身上都能發揮其應有的激勵作用,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實施個性化評價:設立多元化的評價指標。如教師評價學生的課堂作業完成的速度、整潔程度、正確率等多角度進行評價,制定多層次的評價標準。如對于優秀、中等和學困生可以進行分層評價,讓學生在不同的層面都能擁有優秀的等級。

  十、課題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及今后的設想:

  當然,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我們也有困惑和不足,留待以后作進一步的實踐和更深入的思考。

  (一)、有效課堂教學策略還有待繼續深入研究。雖然我們對小學生數學有效課堂教學策略作了較為廣泛的研究,但由于有效課堂教學策略的相關理論理解還不夠深,還不能系統、深刻地進行總結和概括,對各類內容各類策略研究還不夠深入,我們將繼續把有效課堂教學策略作為校本課程的一個重要領域來對待。

  (二)、學生有效課堂教學策略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掌握和運用有效的有效課堂教學策略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如何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掌握這些有效課堂教學策略是我們需要面對和繼續研究的問題。

【小學數學課題研究結題報告】相關文章:

數學課題結題報告10-08

有關課題結題報告11-01

《課題結題報告范文》02-04

課題結題報告范文02-21

小學數學結題報告08-13

《小學數學學習評價實施研究》結題報告07-21

《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方法的研究》課題結題報告08-12

省級課題結題報告(精選10篇)05-16

思維導圖課題結題報告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