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省級課題結題報告

時間:2024-05-16 17:18:58 宇濤 報告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省級課題結題報告(精選10篇)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報告的適用范圍越來越廣泛,報告根據用途的不同也有著不同的類型。在寫之前,可以先參考范文,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省級課題結題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省級課題結題報告(精選10篇)

  省級課題結題報告 1

  我校《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與研究》課題是從20xx年9月開始進行實驗的。三年來,在區教育局和學校領導及有關專家的指導下,我們扎實開展研究,在實踐中積極探索更好的,更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取得了成效。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及動機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過這樣的口號:健康的一半是心理。這表明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信息社會,心理健康已是不容忽視的問題,對教育工作來說更為重要。特別是現在,學校的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由于家長和教師往往對學生心理教育存在著片面認識,導致兒童心理的不良發展。如有的學生雖然學習成績好,繪畫、唱歌能力都較強,但存在著自私、任性、缺乏同情心和毅力,自信心及團隊合作精神差等問題,更有甚者表現為厭學,情緒暴躁,懼怕挫折、自閉等心理疾病。這些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他們和諧健康成長。目前全國上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實現素質教育關注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構建和諧校園,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我校十分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學校課題組嘗試著在這方面做些探索,特確定申報了省級《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與研究》課題。

  二、課題研究的依據

  在實驗過程中,我們根據課題組研究的內容結合我校學生的實際和存在的問題,依據教育心理學,遵循小學生年齡特點和個性差異,遵循知情意行相統一的規律,堅持實踐育人。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和重點

  小學生心理健康立足于教育,重在指導。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性與針對性相結合;面向全體學生與關注個別學生相結合;尊重、理解與真誠相結合;預防、矯治和發展相結合;教師的科學輔導與學生的主動參與相結合。使受心理困擾或存在心理障礙的學生得到科學、有意義的心理輔導,增強他們的自我調控能力,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

  重點:人際交流,學習適應及個性輔導。

  四、課題研究的內容

  根據小學生年齡特點,我校選擇年級組為切入點,依據學生實際情況和存在的問題,心理健康教育開展在遵循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同時,各年級段側重點有所不同。

  1、低年級:減少對成年人的依賴,幫助學生適應新環境,新集體,新的學生生活與感受學習知識的樂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生興趣,嘗試建立適宜的人際關系,樂于與老師、同學交流;在謙讓、友善的交往中體驗友情。

  2、中年級:幫助學生認識社會,初步懂得社會法規,形成初步的學習方法,學會調整學習心態;在班級活動中善于與更多學生交往,學會調節處理人際關系,培養集體意識。

  3、高年級:幫助學生學會情緒調節的方法,初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學會健康生活,有一定自我監督能力,學會確定學習目標,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興趣與自信心,正確對待學習成績,克服厭學心理,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參與社會實踐,初步建立健康和諧的人際關系,培養開朗、合群、樂學、自立的健康人格。

  五、課題研究的途徑和方法。

  研究的途徑:

  1、聽取專家的心理輔導講座,以減少實驗中的盲目行為,使研究實驗更具針對性和科學性。

  2、加強與家長和學生的溝通,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

  3、加強教師間的交流,相互啟發,以積累更好的經驗。

  4、多開設體驗教育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

  研究的方法:觀察法、問卷調查法、談話法、行為分析法等。

  六、課題研究的步驟

  實驗周期三年

  (一)準備階段:

  1、組織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的有關理論知識。

  2、學習學校總課題方案。

  3、確定《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實踐與研究》這一研究項目,提出研究計劃。

  (二)實施階段:

  1、按研究計劃定期開展各項活動,如開設心理講座、召開家長會、開展體驗教育活動等。

  2、確定個體跟蹤輔導對象(個案),記錄及分析行為原因和教育效果。

  3、定期撰寫階段性課題研究小結,并收集相關資料。

  (三)總結階段:

  1、收集相關資料,聽取家長與學生的意見,并做好記錄。

  2、總結研究成果,撰寫總結性課題研究報告,匯報研究成果。

  預期成果:典型案例集、課題研究報告。

  七、課題研究過程概述

  1、確定研究對象,成立課題組

  20xx年9月,我校選定了本課題,成立了課題組,確定1—5年級學生作為實驗研究對象。

  課題組織機構:

  課題指導專家:

  課題負責人:

  課題組長:

  課題組成員:

  2、根據實際,實驗研究

  (一)加強宣傳,提高認識。

  為使心理健康教育達到全面普及,提高廣大教師和學生及家長對心理健康的認識水平。學校充分利用廣播、板報、心理講座,家長會等多種形式開展宣傳工作與學校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使全校廣大教師、學生、家長了解了什么是心理學,什么是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對個人學習、生活乃至工作的重要性,極大地認識到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和作用。

  (二)從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出發,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

  (1)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活動。

  學校辦學的宗旨是“一切為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的學生”。學生是學校的主體,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對象,為了能讓學生健康和諧發展,我們開展以下活動。

  ①建立個案庫。學校經過班主任的詳細了解與觀察確定了少數有較重心理困擾及障礙的學生作為個案跟蹤輔導對象,由年級組輔導教師一月一次開展交流談心活動并做好記錄,認真分析行為原因及教育效果,以便提高后期教育的針對性。目前,全校的心理輔導個案庫成員有20余人。經過一年多的觀察和教育,大多數學生能正常地學習,正常與同學交往,處事能力大有增強。

  個案一:五(3)班吳某,大腦有疾患,精神經常興奮,失控。一年來在年級組教師跟蹤教育輔導下,現在能正常隨班就讀。學生評價:他上課能靜心下來聽課,下課也能與同伴友好相處,不隨便攻擊別人。

  個案二:三(1)班xx,性情暴躁,多動,學習不能專心,課堂上行為隨意經常無故攻擊人。如今學生評價:上課能安靜上課,作業能及時完成,魯莽行為有所改善。

  個案三:四(2)班徐xx,表現為不與同學交往,平時不參加學校的集體活動,封閉自我。現在學生評價:如下課與同學玩耍,上課也能發言,集體活動表現也較積極。

  個案四:四(1)班韋xx,表現為個性偏激主觀,遇事沖動,以自我為中心,曾因一件小事與爺爺發生沖突,因而舉起斧頭砍爺爺被及時制止。現在家長評價:與人相處時較友善,學會怎樣文明理智去解決問題,能夠尊敬家長,遇事愿意與家長溝通。

  ……

  ②舉辦專題講座。為提高廣大學生調控自我行為的能力和素質,學校聘請專家舉辦講座,每學期不少于一次,指導學生調控自己的心理。安師院教育技術系任其平教授,致力于教育研究,他從孩子的心理特點出發借助講座形式與廣大學生交流,讓學生受益匪淺。20xx年底我校邀請了《知心姐姐》雜志社的編輯來校為學生做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講座,她深入淺出的講解,深受廣大學生的歡迎,大大提高了學生自我心理調適能力。

  ③舉辦心理健康板報。學校每學期舉辦一次心理健康專題板報展,讓學生們認識心理學,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讓更多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及自我調控的方法。

  ④開設心理咨詢與輔導,幫助學生解除心理障礙。學校開設了“知心姐姐信箱”,學生可以將自己成長的煩惱通過書信的形式投入信箱,輔導教師能很快給學生咨詢回復,引導學生學習,疏導學生思想。高年級組的心理輔導教師還組織五年級優秀學生成立了咨詢小組,共同商討成長中的煩惱,通過師生之間的朋友式交流,既解決了學生因學習方法不當,導致成績不好等方面的困惑,又增強了學生的交往能力。

  (2)加強學校與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溝通,優化家庭教育環境。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補充與延伸,并且影響著學校教育效果,也是學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我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視家長的參與。

  一是積極創設條件為家長舉辦心理健康知識講座,讓更多的父母在關心子女的生理健康的.同時,懂得如何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20xx年聘請了三院保健主任給家長做《兒童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報告;20xx年9月請安師院的嚴云堂教授為六年學生做《關注學生春期生理、心理教育》講座,對于高年級學生如何克服心理上厭學、說謊、早戀等現象做了深入淺出的分析,讓廣大家長深受啟發。20xx年9月請任其平教授給一年級家長做《如何幫助孩子適應小學生生活》報告。各類專家指導講座,讓廣大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減少盲目性,從而科學地引導他們熱愛生活,熱愛學習,關心社會,關心他人,培養他們的責任感,獨立性,自尊心和自制力,養成樂觀向上的心態。

  二是利用《家教周報》報紙,心理板報、廣播站及家長會等途徑,向家長介紹現代教育觀,讓他們知道減負減什么,家庭的民主氣氛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等有關知識,幫助家長建立現代育人觀,人才觀,讓學生有實踐的機會,參與的機會,體驗的機會,還給孩子一個平等的、寬松的、自由的成長環境。

  三是對個別有心理困擾的家長進行案例教育,進行對話,進行心與心的溝通與交流。對孩子們出現的問題及時與家長聯系,共同商討解決辦法。如今年剛畢業的學生王某父母離異,他跟隨父親與祖父母住。孩子缺少母愛,祖父母望孫成龍要求嚴格,父親不關心他還經常打罵,不準他與母親見面,孩子一度處在崩潰邊緣,在校表現自我保護意識強烈,不能與同學正常相處,攻擊性強,對不利于自己的任何言論存在強烈的敵意,并且有自傷發泄行為,學習成績也一路下滑。教師發現后馬上與家長聯系,結合家教理論向家長陳述利害。提出合理的建議,建議家長正確處理親情關系。給孩子一個相對寬松的環境,并對孩子進行不良心理的疏導,引導孩子正確看待自己和他人。通過家校合力,該生的不良心理和行為習慣得到有效矯治,學習成績也重拾升勢。

  (3)調節班主任工作心態,促進班主任工作水平的提高。

  班級是學校的基本單位,是學校的基層組織,學校對學生的教育主要通過班級來實施,而班主任是班級的組織者,管理者,和教育者,在學校教育管理及學生成長過程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課題將班主任列為課題組成員,對班主任進行培訓,聽心理輔導專題講座。學校課題組與教導處一起利用周三的教研會邀請安師院的任其平教授給本校教師進行了《關注心理,關愛生命》、《小學生心理教育》2次心理健康教育講座,任教授就新時期教師面對的壓力及如何調試自我心態給教師做了具體詳細的心理上的指導,同時就不同年齡階段,學生心理特點及對策做了科學的指導,讓廣大教師深受啟發,懂得運用心理學的方法解決學生中存在的這樣與那樣的問題,從而提高了教育教學的成效。不斷提高班主任管理班級水平,學校每學期開一次班主任工作經驗交流會和教育案例分析會,讓班級管理工作比較突出、學困生轉化比較成功的班主任給全體教師介紹經驗,讓廣大教師在交流中啟迪,在討論中感悟,從而不斷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提高我校班主任教師的整體育人水平。

  (4)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

  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須與學科教育活動相結合,向學生的日常生活滲透,向學生的教育的全過程滲透,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①通過課堂教學滲透心理健康知識。課堂是學校進行教育活動的主要場所,課堂教學不僅是科學知識傳授的過程,也是學生心理發展的過程。從教材內容看,各科內容都是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例如語文、思品、自然等學科可以陶冶學生心靈,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熱情;數學、科學課可以進行科學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熱愛科學情感;美術、音樂可利用特有的旋律、線條、色彩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塑造高貴優雅的品質;體育課鍛煉學生堅強意志,培養學生競爭,拼搏,進取的精神。

  ②積極營造優美的校園環境。學校是學生的第二個家,讓學生在不自覺中接受教育。因此,優雅、潔凈、文明的校園環境能給學生潤物細無聲的良好心理影響。今年學校積極創建“和諧校園”活動,體育大課間活動,開展創編新童謠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讓學生常常沉靜于寬松和諧氛圍中。校園里宣傳櫥窗每月更換一次,名人畫像,名人名言懸掛在走廊間,校風校訓赫然省目,墻壁上的學生書畫作品一學期更換一次等,這些使整個校園給人一種書香悠淳,潔靜典雅的心靈感染,時時給學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校園中央雕塑噴泉,假山浮石,名人雕刻,在蒼松翠柏的掩映下顯得格外和諧優美,這些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相得益彰,無時無刻不在觸動著學生的感官,使學生受到美麗熏陶和道德的感悟,在愉悅中受到教育,自覺地形成一種積極向上,和諧相容的心態。

  ③在少先隊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少先隊是少年兒童的自己組織,少先隊活動孩子們歡迎。我校充分利用少先隊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開展豐富多彩且有益學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動,讓廣大學生在參與活動中不僅提高能力,同時也進入特定的心理氛圍,受到教育。如針對學生參與意識強,表現欲強的特點,開展衛生評比、三好生評比、文藝表演等競賽活動;又如針對學生從眾心理強,熱情大方的特點,組織開展獻愛心活動,讓學生在各種活動中提高修養,促其養成良好習慣和健康心理。

  八、研究成果

  1、構建了我校心理教育的基本模式。

  第一,心理教育以學生為主體。

  心理健康教育應為學生服務。心理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滿足各類學生主體不斷發展的心理需要。

  第二,心理教育落實到外顯的行為上。

  學生的意識、情感、意志必然反映到學習、活動、生活的行為上。把對學生的教育要求及時轉化為行為訓練的要求,并注意從行為角度評價學生心理素質的變化,促進健康心理的形成和發展。一方面對學生的動機、興趣、意志、情感、性格等進行教育,一方面以影響學生學習生活、班級生活的主要障礙為切入點,確定每個階段的教育重點。為了使教師的行為符合心理教育的要求,學校對教師進行正確教育行為的訓練。

  第三,課堂教育是心理教育的主渠道。

  教師根據學生年齡發展的特點和不同學科教學的過程,有意識地在各科課堂學中體現心理教育,加強對學生健康心理的培養。在教學中出現問題時,教師不流露失敗、無奈的情緒,以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質影響學生。

  第四,寓心理教育于活動中。

  學校開展多種專門性的心理教育活動,挖掘各類活動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尤其是要有意識地增加各類活動中的心理教育含量,活動以學生為主體,生動、活潑、交互,師生平等融合,重在心靈溝通和心理感悟。

  2、提高了學生的心理素質

  通過心理教育講座和宣傳教育,學生掌握了基本的心理常識,自我調節控制情緒,學會做自己的心理醫生,學會當遇到自己不能排除的心理問題時,能坦然尋求心理幫助。學生的心理素質有了明顯的提高,表現在下面四點:

  (1)、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

  (2)、能與周圍的人正常交往,懂得分享與合作,樂于幫助別人,尊重別人;

  (3)、能自我接納,有自制力,能面對生活中的問題,適應環境;

  (4)、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形成健全的人格。三年多來,學生參加各級各項競賽一百多人次獲獎。

  3、提高了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

  研究中出人才,出經驗。經過三年多的探索與實踐,學校涌現出一大批心理素質好、教學科研能力強的優秀教師,成為學校辦學育人的骨干力量。他們在構建學生心理世界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優化自身的心理素質,促進專業發展,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創造力。20xx年,我校成功舉辦了班主任經驗論文研討會,20xx年10月學校召開全體班主任工作案例交流會。這些活動為老師們提供了學習交流機會,對工作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其中多篇班主任論文在市、區交流,鐘玲老師案例獲市“走進學生心靈”案例二等獎,鄒慧君工作案例《點燃學生心的燈》獲區一等獎等。

  4、編輯了家長心理健康教育論文冊。廣大家長通過講座,參與學校活動,極大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并嘗試積極動筆撰寫了教育論文。其中夏建利同志撰寫的《抓好思想教育,幫助孩子立志》一文獲省一等獎,儲流杰的《父母應該成為孩子心靈的導師》獲省優秀論文。

  5、近幾年師生心理無嚴重扭曲現象。個案庫的成立使學校個別心理狀態較差的學生及時得到有效的心理輔導,他們進步很大,也是我校取得可喜成績。

  6、建立家訪登記卡,規范了家訪工作。

  7、促進了學校綜合辦學水平的提高。

  幾年來,通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實驗研究,師生們以嶄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工作和學習中,推動學校各項工作再上一個臺階。學校先后被評為國家現代教育技術優秀子課題學校,安慶市“震憾心靈”教育故事優秀組織獎,國家現代教育技術優秀子課題學校,市語言文字規范化學校,安慶市示范家長學校大觀區科普特色學校及平安校園等多項榮譽稱號。

  九、反思與啟示

  1、心理健康教育要尊重、理解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學生能主動、健康地發揮。因此,對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時,教師不能居高臨下的說教,應多和學生談心,和他們交朋友,讓學生敢于接受教師,愿意和教師說心理話。教師在學生的心目中就是“知心姐姐”或“良師益友”。

  2、心理咨詢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

  心理咨詢工作日益發揮其獨特的作用,日益受到師生的歡迎。心理咨詢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將直接影響學校心理咨詢工作向縱深方面發展。

  3、加強教師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

  學校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好壞直接制約著學校可持續發展,因此讓更多的教師參加心理健康教育再培訓,讓他們有意識的參加此項工作,將會有效地促進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發展。

  省級課題結題報告 2

  自從我校學習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向各省市自治區下發了《關于全面啟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通知》之后,開展了“陽光體育運動”活動,保證了我校學生每天1小時體育活動時間,使學生從繁忙而又緊張的室內課堂中解脫出來,參加體育活動,達到真正的育人育體的宗旨。可是,對于一所西陲邊緣經濟條件比較落后的團場學校來說,我校的體育設施資源非常有限,根本滿足不了現有學生的需求。但是,我校的課程資源還是比較豐富的,有很大的開發和利用的空間。可見,合理開發體育活動資源尤為重要。為此,我校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具體要求積極開發并合理利用校內各種課程資源。我校的大課間體育活動和課外體育活動正是利用了校內課程資源(包括老師群體、師生關系、班級組織、學生團體、校風校紀、體育場地等),實現《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加強了對課程資源的識別、開發和運用的意識與能力。以下是我對大課間體育活動資源開發與課外體育活動拓展的一些見解:

  一、合理開發教師資源,實現學科資源整合。

  老師不僅決定課程資源的鑒別、開發、積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課程資源的重要載體,而且老師自身就是課程實施的首要的基本條件資源。大課間體育活動除了開發與利用《體育與健康》課程資源外,更重要的是實現各學科教育資源的整合。例如,活動期間,學生對于音樂節奏的把握,離不開音樂教師的教導;在編排民族舞蹈的時候,學生對于舞蹈動作的掌握,也離不開舞蹈教師排練;大課間期間,對于班級秩序的管理,離不開班主任老師。可見,開展這些活動光靠體育學科是不夠的。此外,還要積極開發校內場所和設施,如圖書室、實驗室、老師群體、師生關系、班級組織、學生團體、校風校紀、文藝演出、體育比賽、社團活動等,校內課程資源是實現課程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資源,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首先要著眼于校內課程資源。沒有校內課程資源的充分開發與利用,校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就成為奢談。

  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熱情參加體育活動。

  新課程強調,學校教育要“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能力、興趣等,并按自己的需要設計教育活動。讓學生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有利于學生動手,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我校的大課間體育活動很好地利用了學生這一重要資源。在活動過程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能力、興趣等,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開展大課間體育活動,對于培養學生熱愛集體,熱愛學校的團隊精神,增強學校凝聚力,增進師生情感,團結奮進,豐富校園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風,具有特殊的教育意義,同時對發展學生體能,增進身體健康,培養學生自我鍛煉能力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及心理素質、養成終身體育意識,陶冶學生的情操,開拓學生的創新思維,養成學生積極向上和豁達樂觀的健康生活方式,消除腦力疲勞,減輕緊張的課堂壓力,提高學習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三、開拓課外體育活動,創造活動的多樣性。

  培養學生的興趣,注意發展學生的能力,養成鍛煉的習慣,我們安排了長短跑,籃球、羽毛球、踢毽、乒乓球、體育游戲等。通過參加活動學生得到了鍛煉。小型競賽是非常適合少年特色的體育活動形式,深受學生歡迎,不僅推動群眾性體育活動的開展,而且活躍學生生活,培養學生榮譽感及集體主義精神,我們根據季節變化開展比賽,以單項分散為主,有班級隊列比賽,小足球比賽,跳繩,長跑比賽,廣播操比賽等。同時,創造性的開展一些有特色體育活動,例如:

  1、有趣的瓶子。(每位學生準備一個空礦泉水瓶子,可用砸、滾、拼、搭等方法進行活動。如:保齡球、砸瓶子、換物接力、蓋房子、把瓶子當成障礙或目標進行游戲、擲遠、套圈等);

  2、神奇的報紙。(每位學生準備一張報紙,可用頂、翻、踩、折、擲、踏石過河、紙飛機、過障礙、接力跑、翻斗龍等);

  3、各種動物的爬、走、跳。如:狗熊爬、鴨子走、螃蟹爬、蝦子 退、青蛙跳、兔子跳等,可練習,也可進行小型比賽;

  4、短繩游戲。(每位學生準備一根短繩,可用夾、甩、拉、拼、折等方法;

  5、用短繩做游戲。如:踩蛇尾、抓尾巴、拼圖、擲準、拉力賽等);

  6、游戲(貼燒餅、跳皮筋、陽光伙伴等);

  7、長繩。(每班兩根長繩,可進行各種方法的長繩練習。如:單人單跳、雙人單跳、加減跳、童謠跳、雙繩跳等);

  8、素質練習。如:立定跳遠、扶膝直腿走、踮腳尖走、高抬腿走、高姿俯臥撐、連續深蹲、原地高抬腿。

  四、合理安排校園場地,嚴格監督學生安全。

  每班班主任必須到本班活動場地,選擇、設計分散活動內容,組織安排本班學生站隊和活動。分散活動時以推薦內容為主,各班可根據實際情況操作,盡量做到顧全點面,讓每個學生活動起來,并注意安全。體育老師負責本年級班級的場地安排,并對學生的站隊、廣播操、分散活動進行指導與監督。活動必須由班主任到場負責管理,做必要的技術指導。加強安全防范管理。班主任必須加強教育,引導學生安全、文明、有序的參加活動。如果遇到小型體育競賽,體育老師必須提前到達比賽場地。各班快速、有序地進入比賽場地進行比賽。遇到陰雨天不能進行正常室外活動時,各班由班主任自行在教室進行室內游戲(器材自備)。

  以上所述是我的一些見解。總之,開發校內課程資源,要遵循實效性、因地制宜等原則,盡可能多地用最少的資金和精力因地制宜地開發與利用一切有利于有效達到教育教學目標和促進學生終身發展的課程資源。只有那些進入課程,與教學活動聯系起來的資源,才是現實的課程資源。學生通過“大課間體育活動”增強體能,促進身體健康;在和諧、平等、友愛的運動環境中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和情感的愉悅,培養創新精神;學會合作,培養團隊精神;培養運動的興趣和愛好,形成終身鍛煉的意識和習慣;形成積極進取、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

  省級課題結題報告 3

  一、引言

  “數字信號處理”課程是測試計量技術及信息工程類的專業基礎平臺課程,同時也是許多相關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入學考試或后續課程,在高校理工培養計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課程中涉及的基本原理和公式推導較多,需要“高等數學”、“信號與系統”等多門先修課程的學習,內容比較抽象,教學難度相對較大,該課程成為學生普遍反映的“頭疼課”,課題組教師多年來一直在尋找多種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并開拓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此基礎上,借深化課程改革以及專業綜合認證的契機,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提出數字信號處理課程的規范化建設。

  二、修訂課程大綱

  針對授課專業學生的知識體系和應用需要,進一步修訂與完善課程大綱,重點體現為教學目標的明確化與具體化,課程的教學目標與相關畢業要求有對應關系,指明要使學生能夠具備何種能力。教學過程圍繞如何達到教學目標組織教學,課程的教學內容體現對教學目標的支撐,考核方式要驗證對教學目標的達成。

  三、教學模式改革

  傳統教學采用多媒體+板書的授課方式,由于課程內容抽象、公式煩瑣,課堂教學具有一定難度,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比較困難,一些定理、公式往往不能完全理解,加上學時壓縮導致授課速度加快,對一些需要深入討論的知識點不能一一詳盡分析探討。多媒體課件的輔助使用能對理解抽象概念起到一定作用,但由于缺乏自主訓練,被動接受導致學生仍不能深層次的理解內容的本質,效果的改善不是特別明顯。本次教學模式改革宗旨是避免傳統、單一的課堂知識講授,以“讓學生動腦思考、動手訓練,促進知識到能力轉化”為目的,設計以能力培養為主的教學環節。

  這一教學改革方向,具體從修訂課程大綱、教學模式改革、課程考核方式改革和規范考核報告等幾個方面制定教學改革建設的方案和措施:

  1.針對授課專業學生的知識體系和應用需要,調整教學內容和方向,增加教學實踐環節,完備數字信號處理課程體系,包括完善教學體系、修訂教學大綱、實驗大綱和授課日歷等。

  2.針對傳統課程考核試卷成績權重過高,容易造成學生平時不重視、考前突擊的應試局面,提出多元化考核方式,改變以往以卷面考試為主要評測標準的做法,將學生在課程學習全過程中的表現均納入考核范疇,建立注重過程和綜合能力的課程考核機制。

  3.規范課程考核報告,在完成傳統成績分析的基礎上,考核報告圍繞對課程目標的達成與畢業能力的達成來量化,并根據達成度結果提出持續改進措施,形成教學過程的閉環結構,不斷改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果。

  4.深入開展教學方法研究與實踐,撰寫有關教學方法、教學改革等教學理論研究論文。

  四、課程考核方式改革

  我校“數字信號處理”總學時為40,其中理論36學時,實驗4學時。傳統考核方式為結課考試占80%,平時成績20%。由于結課考試權重過高,容易造成學生平時不重視,通過考前突擊應付考試的局面,陷入應試教育的誤區。本次課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路是豐富考核形式,建立基于過程的綜合考試方式,注重對知識應用能力、實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考核。課程考核應全面檢查教學內容完成情況,并且結合課程的教學目標,考查所要達成的畢業能力。圖1給出了課程考核構成示意圖。

  1.結課考試。結課考試各考題對應相應的課程目標,包括概念理解、理論計算、工程問題分析與設計,全面考察學生掌握知識情況。

  2.項目作業。項目作業是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環節,以團隊方式實施,原則每組3―4人,學生團隊自我組織和協調關系,通過分工合作、交流討論的方式完成相應任務,每組提交研究報告一份。報告需針對各個問題的提出解決方案,包括查了哪些資料、做了哪些嘗試、嘗試的效果、遇到的問題、問題的解決方法、遺留的問題、遺留問題的原因分析、方法的改進創新等,不限于以上各點。項目作業將以答辯的形式進行驗收,答辯結束后,學生需及r上交項目研究報告和PPT。報告內容的完整度與答辯過程分析問題的深入程度及解決問題方法的正確性、新穎性作為成績評定的依據。

  3.實驗考核。根據學生的實驗預習、實驗紀律、實驗動手能力及實驗報告結果,進行綜合評定。

  4.平時成績。平時成績包括作業成績和課堂表現和討論課成績。作業成績依據作業的實際得分計算。課堂表現的量化依據是隨堂回答問題和討論課環節學生的參與度、對問題的思辨能力與拓展能力。討論課成績依據學生資料查閱、知識熟練運用及體會、PPT制作等綜合評分。

  考核方式的多元化改變了以往以卷面考試為主要評測標準的做法,將學生在課程學習全過程中的表現均納入考核范疇,建立了注重過程和綜合能力的課程考核機制。

  五、課程考核報告規范化

  此次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環節是考核分析報告的規范化,報告由總表和附表兩部分組成。總表與傳統的試卷分析類似,包括課程的基本信息,如開課學期、班級、任課教師等,以及考核各環節的比重和成績分布情況。附表構成如表1。

  其中,課程目標和畢業要求由教學大綱給出。考核報告圍繞對課程目標的達成與畢業能力的達成來量化,并根據達成度結果提出持續改進措施,形成教學過程的閉環結構。

  六、結語

  本文針對“數字信號處理”的課程特點,提出了課程規范化建設方案。從大綱修訂、教學模式與考核方式的改革、考核分析報告的完善等幾個方面闡述了具體實施辦法。通過教改使教師有意識的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道德素養和業務能力,加強教師團隊建設,本次改革已在本專業試用一學期,結果表明,該門課程的規范化建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改變消極被動的學習習慣,變被動為主動,通過對考核分析報告中達成度的結果進行持續改進,必然會使教學質量得到進一步提高。

  參考文獻:

  [1]胡廣書.數字信號處理-理論算法與實現[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2]謝平,王娜,林洪彬.信號處理原理及應用[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

  [3]劉永紅,王娜.“數字信號處理”課程學習興趣的培養[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14,36(2):9-11.

  省級課題結題報告 4

  一、研究背景

  如今工業發展很快,酒釀這一傳統中國食品的制作進程漸漸轉至工業化,而手工制作酒釀的方法已經沒有多少人了解,所以我們提出該研究課題,期望能更多的掌控酒釀的制作方法和關于酒釀的知識。

  二、研究目的

  我為本課題所定的目的為:

  1、了解酒釀的常識,包括酒釀的來源、酒釀的別稱、酒釀的發展等。

  2、掌控酒釀的傳統制法,能自己親手做出酒釀。

  3、學會分組研究,自己總結歸納,及時發覺不足并進行改進,最后做出總結。

  三、研究資料及方法

  本課題小組分成三小組進行研究:

  1、【資料調查】:借助各類資料了解酒釀的來歷和它的演變進程、明白社么是傳統好處上的酒釀,收集關于如何制作酒釀的進程,制作出一份做酒釀所需要的原材料和制作進程,為問卷和實踐小組服務。

  2、【問卷調查】:設計一份問卷,其中應包括調查者是否吃過酒釀,是否愛好吃酒釀和對酒釀味道的評判,對釀的來歷的了解,并且是否了解酒釀的制作進程。然后完成這份調查,并且進行統計,得出結論。

  3、【實踐操作】:動手實踐,在掌控如何制作酒釀后,嘗試著自己收集材料,依照步驟制作酒釀,完成制作后能明白自己的成品是否存在缺點,并進行反復嘗試和改進。

  四、研究進程

  研究分四個階段進行,估計9周完成。

  第一階段:針對【資料調查】開始收集資料,能夠透過詢問身邊的老師同學或家長,也可透過網絡、電視節目、報紙及雜志來獲取信息,最后以PPT的情勢或以打印稿的情勢完成。

  估計2周完成

  第二階段:針對【問卷調查】與【實踐操作】,開始著手與問卷的制作和關于酒釀的制作。

  估計2周完成

  第三階段:針對【問卷調查】開始發放問卷,并且收集問卷;【實踐操作】開始對完成的.酒釀進行評判與改進。

  估計3周完成

  第四階段:針對【問卷調查】與【實踐操作】得出的結論進行總結與歸納,做出最后的小結,最后以打印稿的情勢完成。

  估計2周完成

  五、研究成果

  第一我們課題【資料調查】小組開始著手尋覓資料,并找到了酒釀歷史悠久,它源于漢,盛于清,是蒸熟的糯米拌上酒酵,發酵成的一種甜米酒,而且在各地都有不同的別稱醪糟、甜酒、甜米酒、糯米酒、江米酒、酒糟等,還知道了酒釀甘辛溫,含糖、有機酸、維生素B1、B2等,可益氣、生津、活血、散結、消腫等酒釀帶來的好處。

  在了解了酒釀的知識后,【問卷調查】與【實踐操作】小組開始分別制作問卷和制作酒釀。在問卷中我們提出了關于酒釀歷史、是否愛好吃酒釀、是否了解酒釀的好處和如何制作酒釀等問題。在完成調查后,發覺同學們廣泛聽說過酒釀,且大部分同學都愛好吃酒釀,但在酒釀的歷史與制作方法方面卻很生疏,在完成問卷后,同學們普遍對酒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與此同時,【實踐操作】小組已經開始著手制作酒釀,在老師的指導下,同學們都掌控了制作酒釀的步驟。經過了幾周的努力,同學們都各自有了收獲,并且酒釀也有了成品。圖附:

  之后,在指導老師進一步的指導下,制作的酒釀有待改進,有的糯米比較硬、有的味道較淡,在進一步的改進下完成了更好的作品。

  最后,在總結了各小組的資料后,完成了一封關于酒釀的PPT附:

  六、關于本課題研究存在問題的反思

  在本次課題研究中,【實踐操作】小組在制作進程中問題較多,例如水溫、酒酵的用量、放置時間等,但在老師的教誨下,問題一一解決了,并獲得了很好的成效。【問卷調查】小組在完成調查后,發覺同學們廣泛聽說過酒釀,且大部分同學都愛好吃酒釀,但在酒釀的歷史與制作方法方面卻很生疏,在完成問卷后,同學們普遍對酒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透過這次課題研究提高了我們的綜合素養,也拓寬了我們的知識面,更重要的是真正學會了一項本領,我們堅信我們選取是正確的,我們的研究是有價值、有好處的。

  以上是我們對于課題研究的階段總結,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這也正是我們在今后需要改進的地方,整體來說本次研究型課程獲得了成功。

  省級課題結題報告 5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地處甘肅省秦安縣興國鎮的秦安一幼,有著數量較多的“留守幼兒”,這些“留守幼兒”中的部分孩子在日常生活、學習、與同伴的交往、自我認同、性格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著問題,究其原因是這些“留守幼兒”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教養方式不科學、父母關愛缺乏、祖輩的溺愛等。因此,努力探索符合我園實際的“留守幼兒”教育的方法和途徑,指導“留守幼兒”家庭進行有效家園互動科學育兒,加強我園“留守幼兒”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養成的教育,糾正、防止我園“留守幼兒”出現心理、行為的偏差,使其健康發展,是解決我幼兒園“留守幼兒”教育問題的重要工作。

  二、課題的界定

  幼兒園留守幼兒:父母雙方或一方在異地務工或經商,與父母雙方或一方分離,由父母一方、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監護且在幼兒園接受學前教育的3-6歲兒童。

  幼兒園留守幼兒教育:幼兒園留守幼兒由于家長教育觀念陳舊、教養方式不科學、父母關愛缺乏、祖輩的溺愛等,出現了性格缺陷、不良行為,針對這種情況,加強對他們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養成的教育,使他們身心健康,快樂成長。

  三、研究的對象

  以本園3-6歲的“留守幼兒”及其家庭為研究對象。

  四、課題研究的目標和內容

  (一)研究目標。力求通過“幼兒園留守幼兒良好習慣養成的方法和途徑”的研究,指導我園留守幼兒家庭進行有效家園互動科學育兒,使在園的“留守幼兒”養成良好習慣和個性品德,促進“留守幼兒”素質的全面發展。

  (二)研究內容。調查、分析我園“留守幼兒”教育現狀,挖掘、總結和提煉現有的好的教育經驗,探索符合我園“留守幼兒”實際的養成教育的方法和途徑,促進“留守幼兒”健康人格的形成和整體素質的提高。

  五、課題研究的方法

  1.問卷調查法:組織教師對本班家長開展調查,收集我園留守幼兒在習慣養成、個性品德等方面的現狀及留守幼兒家庭的教育觀念、教育方法等的資料,為課題研究提供事實依據。

  2.觀察法:觀察、記錄、分析和總結我園留守幼兒一學年的行為習慣發展情況,為開展課題研究提供依據。

  3.訪談法:通過走訪留守幼兒家庭收集信息,進行分析總結,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

  六、課題實施步驟

  第一階段:前期準備和課題申報階段(20xx.7—20xx.12)

  1.成立課題研究小組,確立課題方案,明確分工,并成功申報。2.對課題研究人員進行相關的理論培訓。3.對留守幼兒基本情況進行摸底調查。

  第二階段:課題實施階段(20xx.1—20xx.12)課題全面開展,對留守幼兒進行跟蹤研究,指導留守幼兒家長科學育兒,家園合力促進留守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

  第三階段:反思總結、整理結題階段(20xx.1—20xx.5)1.對研究的成果進一步完善、驗證,撰寫經驗論文。2.整理、匯編課題研究過程資料,撰寫研究報告、編輯課題研究成果集,為推廣工作和開展進一步研究奠定基礎。3.完成課題的結題。

  3、充分發揮家長的作用,加強家園合作以及家長和幼兒之間的溝通。

  家長是游戲活動器具的參與者,使用者,傳播者,所以在家長的領域里,有無窮無盡的器具能被他們創造出來,創造條件讓家長與幼兒共同參與體育活動,利用共同參與活動的機會,幫助幼兒制作活動器具,讓這些器具成為幼兒園戶外體育活動器具的重要來源之一。

  4、有效地探究一物多用,促進了教師的發展,節約了能源,做到資源的合理化利用通過這個專題的研究,使我們教師開拓視野和思維,能充分發揮戶外體育活動相對自由、自主、輕松愉快等優勢,讓幼兒在積極主動的活動中得到發展,也提高了教師的教育能力。

  5、環保理念深入人心,教師幼兒家長都能夠真正的充分挖掘和利用身邊的廢舊物品,將變廢為寶,保護我們身邊的綠色環境。

  6、豐富了幼兒園自制體育器械的`種類和數量,進一步激發了孩子們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真正的發揮了自制器械的多用性、實用性,使幼兒的身體動作和創新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

  五、存在問題及改進

  1.對戶外器械的使用建立良好的常規和制度,在戶外活動中良好的制度不但可以保證孩子的安全,還可以減少自制器械的損耗。

  2.保證自制器械的數量。由于是自制的,第一比較麻煩,第二容易破損,所以要保證幼兒自制的數量,做到人手一物。

  3.創設游戲環境和情景,培養幼兒活動興趣。幼兒的想象力豐富,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在體育活動中也應遵循幼兒認知情感變化的規律,進行生動活潑的體育活動。給幼兒設置有趣的情景和環境,這樣幼兒會對活動充滿興趣。

  4.繼續思考、探索、開發一物多玩的方法,讓自制器械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化。

  5.自制體育器械的合理搭配。單一地讓幼兒玩某一種體育器械,一般不會讓幼兒有持久興趣,如果能將多種自制的體育器械合理搭配,不僅能提高幼兒活動的興趣,還可以達到多項鍛煉的目的。

  省級課題結題報告 6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的高耗低效一直是困擾語文教師的一個難題,一節課起承轉合、熱熱鬧鬧、洋洋灑灑,最后的反饋可能連最基本的知識點的掌握和運用都不盡人意。個中原因,雖說十分復雜,但教學內容的封閉和教學方法的陳舊應是問題的主要癥結。可能是由于語文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有一定的脫節,缺乏現代生活氣息;也可能是因為注入式的語文教學方法,讓學生缺乏自主的實踐機會,才導致了語文課堂氣氛的沉悶,學生學習興趣的下降。 影響了學生語文素養的養成和語文能力的提高,甚至導致語文教學質量適應不了現代社會的需要。由此可見,語文教學要走出困境,必須強調語文教學內容的開放性和語文教學方法的多樣性。

  新課程改革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最重要抓手,其基本理念“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要求,尊重學生的整體性與自主性。在課程實施上,尋求學生主體對知識的建構,倡導自主、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語文自主閱讀課堂的構建便是對這一理念的探索與嘗試。

  農村中學的語文教學,由于相對較閉塞的文化氛圍,相對落后的硬件設施與配備,加上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相對滯后。學生的課堂獲得常常有限,不愛讀書,不會讀書,讓學生的閱讀能力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基礎知識的積累也許可以通過機械的訓練和記憶有所提高,但閱讀理解類題目的考察,學生往往只能空洞地運用技巧,空有其形而不得其義。怎樣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提高閱讀的能力,繼而推進寫作能力及其他語文素養的進步也是本課題的研究希望嘗試解決或改善的。

  二、課題研究的價值和意義

  農村中學語文教學中,閱讀與作文能力的培養始終是比較難以產生效能的環節,教師常常歸結原因為“學生底子差,習慣沒有養成。”這固然是一個方面,但教師在教學傳統的束縛和應試教育的壓力下不愿或不敢放手也是一個主要原因。通過改善學生的閱讀環境,優化閱讀內容,引導學習閱讀的方法與技巧,強調閱讀中的學生自主性,從而幫助學生培養閱讀習慣,提高閱讀能力。

  三、課題的界定

  1、農村中學語文閱讀教學:就鄉村普通中學而言,在應試教育與傳統觀念的背景下,閱讀教學并不樂觀,存在著許多的不足。首先,受軟硬件條件的制約,學生閱讀資源并不豐富,閱讀氛圍不濃郁,難以養成有效的閱讀習慣。同時,教師教法的不合理,導致學生主體地位在閱讀課堂教學中的失落。無論是教師的分析教學,肢解教學,表演教學,都忽略了閱讀的本質,即忽視學生的主體體驗與感受。

  2、學生自主學習:《語文課程標準》把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自學學習課堂要求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合作探究,激發想象,從而提高自主閱讀的質量,培養自主延生的能力。

  3、語文閱讀:《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 語文閱讀承擔著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語感,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任務。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基礎工具學科,更是一門情感學科。從某種意義上講,又是一門德育教育學科。

  四、課題研究的主要依據

  1、主體性原則:學生是語文閱讀教學實施個性化的主體,教師在新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揚教學民主,促進師生之間平等和諧地對話與交流,努力做到把關注的目光,灑落在每位渴望知識的孩子身上,為他們的終身與未來著想。

  2、開放性原則:我們所處的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信息化和網絡化使世界陡然之間變得很小。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必然以大教育思想來指導自己更新閱讀教學行為,如對學生閱讀的評價體系呈現多樣化。使我們的語文閱讀與寫作具有前所未有的開放性,實現閱讀與寫作之間互動、互融、互促。

  3、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的原則:作為個性化的閱讀,理應吸收傳統語文閱讀教學有價值的內容,兼收并蓄,推陳出新。因為即使是應試教育,里面也有許多值得借鑒的東西。

  4、建構主義學習觀念: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對于世界的理解和賦予意義卻是由每個人自己決定的。我們是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來建構現實,或者至少說是在解釋現實,每個人的經驗世界是用我們自己的頭腦創建的,由于我們的經驗以及對經驗的信念不 同,于是我們對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異。所以,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由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動地建構知識的意義,這種建構是無法由他人來代替的。

  5、建構主義教學觀念: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教學不能無視學習者的已有知識經驗,簡單強硬地從外部對學習者實施知識的“填灌”,而是應當把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習者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新的知識經驗。教師不單是知識的`呈現者,不是知識權威的象征,而應該重視學生自己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傾聽他們時下的看法,思考他們這些想法的由來,并以此為據,引導學生豐富或調整自己的解釋。

  五、課題的研究目標

  1、通過開展閱讀活動,把學生由課堂“一方小池”引入廣闊的“生活海洋”,從死磕拆解課文到舉一反三,飲水思源至課外閱讀材料。創建書香課堂,讓學生在閱讀中去感悟,從而得到語言的熏陶和思想的啟迪。

  2、培養學生對于文本的分析與結構能力,能夠做到自主解析文本的體裁、內容、主旨等內容,能夠自主賞析文本語言,并做出圈點批注。能夠養成寫讀后感的習慣。

  3、追求多元閱讀,閱讀文本固然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但作為一門具有濃重人文性質的學科,閱讀的觸角可以多元,如對音樂影視作品的賞析與解構的初步能力。因為音樂的旋律感和結構性及影視作品的畫面感與作文寫作,閱讀體驗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六、課題的主要研究內容

  1、如何進行有效的課前預習,有效的課前預習需要學生把握文本的特點,有的放矢的確立教學重難點并通過自主思考與小組討論的方式解決。

  2、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包括哪些方面,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如何利用“自讀提示”找到閱讀的門徑,把握閱讀要點,培養閱讀能力,是學法指導不容忽視的內容。需要學生了解文體、理清層次、把握要點、明確要領。

  3、學生課堂學習卡的制作,由學生將自主研究的內容進行梳理,小組內進行交流。爭取“大家都來做小老師”

  4、課外文本拓展往哪里去,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將閱讀的觸角往經典,名作去發展,同時鼓勵學生寫一寫閱讀心得體會。

  5、我們是不是只需要閱讀文本,通過活動課,將學生的閱讀引入更廣闊的天地,自然,田野,音樂,影視都是閱讀的美好素材。

  七、課題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1、調查法。深入實際,有目的、有步驟針對可能影響,學生閱讀的各項因素進行詳實調查,準確定位所調查學生的現狀及癥結所在。

  2、行動研究法。教師在教學的實踐中,根據研究實際,情況調整研究內容、方法、程序等。

  3、文獻研究法。加強教育理論學習,借鑒各種教育書籍,報刊雜志中介紹的理論和經驗,多聆聽專家學者的講學,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使課題研究具有科學性。

  4、實際觀測法。通過學生學業成績測試作出對該課題效果的評判。

  八、課題研究的具體步驟及時間安排

  1、準備:撰寫課題研究方案,確定計劃,優化班級語文學習小組,整合優化現有軟硬件資源。

  2、實施: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及時進行研究、思考、比較與調整,同時記錄研究實施過程中的活動和心得體會。

  3、總結:撰寫研究報告,相關論文及整理學生的自主閱讀材料

  九、研究成果

  1、通過課題研究,有效培養了學生的閱讀習慣。課題開展以來,為了豐富學生的閱讀量,一方面建立起班級的圖書角,要求學生將自己家里的書精選一到兩本,帶進教室,由學生管理員統一管理。引導學生利用課間、午間輔導等碎片化的時間進行“見縫插針”式的閱讀。同時,利用學校現有的圖書資源,利用閱讀課的時間將學生帶進圖書室,自 選自讀,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學生的閱讀興趣與需要。再利用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課堂活動將閱讀的內容整理,匯總并反饋。通過演講、手抄報、寫讀書心得體會等活動形式,展示閱讀的收獲與成果。當學生從閱讀中有所收獲,并且能夠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喜悅與歸屬感,閱讀的習慣自然就漸漸地形成了。

  2、通過課題研究,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閱讀效率和能力。初中階段學生的閱讀往往只是從興趣出發,是一種盲目的,沒有目標的閱讀,培養閱讀的目標意識,是自主閱讀能力培養的重要方面。一份讀物到手,“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讀”是學生首先需要想到的問題。“是什么”即明確文章的文體,在了解文章文章主要內容的基礎上,根據文體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解析;“為什么”即感受文章主旨,體會文章情感,明確寫作目的,發現總結并嘗試學習文章的寫作手法與謀篇布局;“怎么讀”即閱讀方法的使用,“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圈點批注法,“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團隊討論法,“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成果展示法等等。帶著目標進入文本,有目的性地進行閱讀,不僅為學生課前組織有效預習提供了參考,更讓閱讀課堂更加的生動活潑,意趣盎然,目標達成的效果也更佳,進一步提升了閱讀的效率和能力。

  3、通過課題研究,進一步豐富了學生的閱讀內容。應試教育的慣性引導下,我們總是狹隘的認為,閱讀就是對文字的解讀,甚至就是對教材上的課文或是對試卷上閱讀理解的文章的閱讀,而閱讀的目的不過是為了達成課堂教學的目標,或者更功利一些地被理解為,能夠回答課后的問題或是能規范地解答閱讀理解的題目。教師人為地引導學生肢解文本,甚至斷章取義地生搬硬套答題的套路,以期應和答題的所謂“得分點”。忽視了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感受和真正的個人體驗和個性化的解讀和理解。事實上閱讀的形式不僅應該多樣,閱讀的內容更應該是多元的,讀書不僅可以“這樣讀”還可以“讀這些”。教材里的課文應該精讀細讀,推薦的名著應該賞讀品讀,其他的豐富多樣的閱讀材料多涉獵,勤探究,未嘗不是閱讀的好素材。所謂“開卷有益”讀一讀科技類的報刊雜志可以拓展學生知識面;時事類刊物可以深刻學生的思維與認識;即使是茶余飯后的消遣讀物:《故事會》《幽默大師》《小故事大道理》等等心靈雞湯類讀物也可以豐富學生的生活與想象。“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閱讀的源頭打開了,學生思想的潮水便汩汩地流向學習生活的各個角落,滋潤語文學習的方方面面。課題開展以來,對于閱 讀內容,我進行了一些嘗試,要求學生平時就看過讀過的內容進行整合與提煉,每堂語文課前利用五分鐘時間進行演講或展示,同時,自己在平時的閱讀中也做個有心人,看到網絡上有趣的微博,報紙上精彩的評論,甚至是視頻網站上的有趣演講都嘗試讓學生讀一讀,看一看,聽一聽,評一評,議一議。如復旦大學陳果老師的《大學生活導論》;優酷視頻上的《一席》;中央電視臺《開講了》等等,當學生將閱讀的觸角觸及到方方面面,角角落落,視野才能被真正地打開,閱讀才能真正成為一種需要。

  4、通過課題研究,引導學生由課內走向課外,從書本走入生活。新課標倡導學習應與生活實際相聯系,關注知識的積累,更看重知識在生活的運用。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一方面在閱讀的方式和內容上引導學生向多樣化多元化發展,另一方面,在空間與時間上也希望能夠將學生的閱讀課堂由課內拓展到課外,從書本走進生活。春暖花開,我帶著同學們在校園尋春,組織生動有趣,內容豐富的綜合性實踐活動,開展以“尋找春天的腳步”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秋高氣爽,讓同學們利用節假日,走進田間地頭,觀察莊稼的成長與收獲,體會豐收的喜悅與熱情,組織開展以《秋意濃》為題的征文活動,并編輯成小報,在學校櫥窗中展覽;學校開展感恩教育,結合活動內容,布置學生制作感恩卡片,附上自己寫的感恩小詩,將感恩之情流淌于精心勾畫的圖案與字里行間。同時,嘗試為學生編寫《學生檔案》,引導學生制作屬于自己的《成長檔案袋》,每學期,將自己最得意的一次作業、一份試卷、一篇作文,最喜歡的一篇文章等等收納保存,作為平時表現的參考。學生在自主參與的過程中,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高。另外,充分挖掘身邊的教學資源,關注農村中學學生的生活實際,突出閱讀內容的鄉土氣,以及寫作指導中寫出“鄉土味”,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尋找閱讀的共鳴,寫作的素材。

  5、通過課題研究,解放了老師更解放了學生。一方面,將老師從繁重的填鴨式的教學桎梏中解脫出來,專注于課堂內容的精選與梳理,本著“能讓學生做的,自己就盡量不要插手,更不要代勞”的原則,將課堂真正地交給學生。通過學習卡片的制作,小組作文等形式,將學習活動交給學生主體,讓學生在自主、合作、交流的方式下,共同完成學習目標。另外,鼓勵同學積極參與“大家來做小老師”的活動,根據單元內容與目標,每一單元選擇一到兩篇自讀或講讀課文,提前布置給自覺參與的學 生,并引導學生查找資料,制定方案,并撰寫備課筆記。這一活動,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課堂熱情,對教學的同學文本解讀與分析的能力更是有效的鍛煉和提高。在“教學相長”的過程中,共同進步。

  6、通過課題研究,鍛煉了自己教科研的能力,促進了自己的教師專業成長。課題研究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豐富,創新,總結與提高的過程。從開始的方案設計,論證與計劃,到真正開始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地開展課題研究活動。一點一滴的積累與落實都滲透著對教學的思考與探索。有“云霧中求索”般困惑的時候,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頓悟的瞬間,通過不斷的學習與交流,大膽的嘗試與實踐,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得到了長足的提高與進步。通過不斷的對教育理論的學習與豐富,教育論文案例的撰寫,課堂實踐的創新與求索,自己的專業素質與業務能力也有了進一步的提升。

  十、對課題的思考

  1、不可形式大于內容,自主課堂是將課堂主體讓位于學生的嘗試,但絕不可以忽視教師的主導地位,為了讓自主的課堂更加富有效率,教師的引導者的角色需要進一步的被放大。不是學生活動豐富,自說自話,熱熱鬧鬧就是自主課堂。課堂的靈魂依然在于對教學目標的達成,學習能力的生成,如果自主的形式大于了學習的內容,那就是本末倒置的浪費時間了。

  2、自主課堂不是創新而是回歸,是讓課堂教學回歸本質和規律的一種探索,它折射的不僅僅是課堂觀,更多的是教育觀、學生觀、學習觀等等。課堂本就應該是學生的課堂,老師只能引導學生思維,生成與鞏固,沒有辦法“代勞”。讓閱讀回歸其本該有的樣子,是該課題研究的目的和初衷。

  3、任重而道遠,需要長期的堅持。為了提升個人教科研水平,為提高教學質量服務,課題研究是起點,但絕不會是終點,通過研究,我發現了自身存在的不足,如理論知識的積累單薄,空有經驗積累,缺乏理論支撐。對于發現的規律無法用科學的方式進行歸納與總結。另外,活動開展的持續性還有待提高,很多的工作若能成為習慣,甚至成為傳統,對于語文學科的教與學都是十分有幫助的。教師的專業化成長是關鍵,“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想要成長為一個優秀的語文老師,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4、新形勢下會有新的挑戰和機遇。最近幾年的教學形勢變化明顯,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讓農村中學都開始被動“小班”,我校也與2013年起成為小班化試點學校。同時,省廳“五嚴”的下達與落實,要想保證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靠過去的加班加點肯定是不行了,只有立足課堂,提高教學效率,向45分鐘要效益才是正途。我校根據自身學情開展的“五三一”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就是一種嘗試。網絡時代,信息媒介的豐富,信息傳播途徑的豐富,內容的多樣與多元,“碎片化閱讀”時代的來臨等等,這一切都對當下的語文閱讀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是挑戰更是機遇。我相信乘著教科研的春風,以辛勤與付出澆灌,一定會有更多的收獲。

  省級課題結題報告 7

  一、問題的提出

  “美育教育應從娃娃抓起”。當前,將美育教育提升到改善全民素養,培育跨世紀人才的高度,是教育觀念上的一個新的進展和追求。美育作為陶冶情操、提高境界、開啟心智、激發制造力和想象力的一種潛在力氣,對于全面提高民族的文化素養,共性是對幼兒的健康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

  傳統音樂一般是指世代相傳,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音樂。民族音樂,它源于生活,與幼兒的生活閱歷親密相關,并且有著豐富多彩、令人喜聞樂見的形式,有著適合幼兒年齡特點,易于理解的資料。開發并利用鄉土音樂資源中有鮮亮民族特色,資料健康向上的精品對幼兒進行熏陶教育,能夠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永春地處閩南中部,有著濃郁的民族文化氛圍,各種傳統民間音樂豐富,如:鼓隊舞、高甲戲、南音、木偶戲、布袋戲、山歌等。然而,當前幼兒園對具有鄉土特色音樂資源的利用較為貧乏,缺乏對四周生活與地方本土音樂文化的挖掘、傳承與制造,以至很多富有鄉土特色的音樂慢慢失去流傳因此,我們試圖通過以開發利用鄉土音樂資源為主線,對弘揚民族文化,萌發幼兒愛國意識,完成《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出的“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踐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感受家鄉的變化和進展,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的教育目標有不行忽視的重要好處。選取貼近幼兒生活的藝術教育資料,開展有家鄉、民間特色的藝術活動,即是有可能的又是現實的。而且通過本課題的討論,我們還注意構成園本化音樂課程。

  二、理論依據

  建構理論、多元智能理論、布魯納提倡使用發覺學習法、陳鶴琴的生活即教育理論、《幼兒園指導綱要》中有關藝術領域的精神。

  三、討論目標、資料:

  1、挖掘、整理和討論適合學前教育的'音樂教育資料。

  2、探究民間音樂在幼兒園教育中的實踐途徑和方法。

  3、在實踐討論的基礎上構成有效、操作性強的園本化音樂教材。

  四、討論方法

  文獻法、調查法、行動討論法。

  五、討論步驟:

  (一)預備階段(20xx.1-20xx.3)

  1、課題組成員仔細學習曹冰潔、李晉媛音樂教育理論,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幼兒觀。

  2、制定課題方案,確定討論小組成員并進行分工。

  3、討論小組成員搜集材料并進行研討。

  4、課題組成員共同制定前測的測量指標。

  (二)詳細實施階段(20xx.4—20xx.5)

  1、對試驗班進行前測。

  2、進一步收集有關本地區民間音樂的教育資料,學習許卓婭的音樂教育理論。

  3、制定教育目標,依據目標選取活動資料,讓幼兒在活動中初步了解并感受本地區的民間音樂。

  4、探究如何在音樂活動中對幼兒進行有效教育的手段與方法。

  5、針對幼兒水平設計記錄表并進行跟蹤記錄。

  6、能大膽運用各種表現形式來表達出自己的情感體驗。

  7、請高甲戲團、木偶劇團的演員來園表演。

  8、建立學園小戲團、木偶團。

  (三)總結階段(20xx.5-6)

  1、整理成果資料,分析相關數據。

  2、參與撰寫課題報告,課題組討論成果溝通。

  3、匯編成果集(反思記錄、活動設計、民間音樂教材、主題活動方案、自編兒歌等)。

  省級課題結題報告 8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及意義

  新的《化學課程標準》提出將科學探究作為課程改革的突破口,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意識,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使獲得化學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也成為理解化學,進行科學探究,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和形成社會價值觀的過程。

  從時代發展來看,“21世紀,人類將走向以科學技術發展為前進動力和以學習能力為生存基礎的嶄新社會。顯然為學生準備多少現成的知識總是不夠用的,因此,要促進他們智慧才能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未來的文盲,不是不會識字的人,而是缺乏學習方法、開拓創新以及缺乏科學素養的人。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我們確定了 這一課題,通過該課題的實施,目的是還給學生屬于他們自己的學習時間和 學習空間,讓學生在探究中得到鍛煉與提高,在實踐中加深或拓寬與課本相關知識的學習,培養方法,提高技能,加深對化學的理解與熱愛,使化學教學與社會發展相適應。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探究性學習指學生在學科領域內或現實生活情境中選取某個問題作為實破點,通過質疑、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分析研討,解決問題;表達與交流等探究學習活動,獲得知識,激發情趣,掌握程序與方法。

  三、研究目標:

  1、通過在化學科的課堂教學中以探究性學習的思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教師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方法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各種能力,初步形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

  2、促進課題組成員的教育觀、人才觀、學生觀、知識觀、評價觀的轉變,推進探究性學習。構建適合探究性學習的化學課堂教學模式,探究引導學生了解和掌握科學方法的途徑與措施。

  4、加強化學實驗教學,著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實驗能力、自學能力。

  5、在化學教學中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使之學生的探索與綜合實踐活動課有機的整合。

  四、研究內容:

  選題立足中學化學的基本內容,用探究性學習的方式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深化和拓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化學實驗的探究的指導

  1.通過化學實驗來探究化學反應的現象和本質。如:在初步接觸化學階段,通過蠟燭燃燒的過程來來討論物質發生的變化,讓學生探究化學變化的本質特征和外部表現。

  2.設計最佳的實驗方案。如:設計實驗探究兩種或三種金屬的活動性大小;設計實驗證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氣;探究不同物質的溶解能力受溫度的影響等等。實驗室制取氣的活動性大小;設計實驗證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氣;探究不同物質的溶解能力受溫度的影響等等。實驗室制取氣體時如何從化學反應的條件、原料、化學反應的速率、成本、對環境的影響等方面考慮。

  3.改進實驗裝置。改進實驗裝置進行探究時,多采用列舉實驗不足之處的方法。如:實驗現象不明顯、實驗裝置復雜、實驗費時、費藥、實驗產物污染等,然后再針對這些缺點進行改進。如,改進課本證明微粒運動的實驗方案,減少氨氣在教室造成的污染。

  4.開展家庭小實驗。家庭小實驗對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非常的有利,需要學生在課外運用生活中的材料進行實驗設計。另外,家庭小實驗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其探究的欲望。例如:用鮮花和果汁自制酸堿指示劑,自制家庭凈水器,無殼雞蛋的制取等。

  (二)教材知識的重點和難點的研究。如:氧氣、二氧化碳性質的研究;碳酸鹽的檢驗,溶解時的吸熱與放熱現象的研究,影響固體物質溶解能力的因素研究等。

  (三)化學前沿知識的了解。包括新產品、新技術等。如:新穎材料在科技和生活中的應用,裝修產品對人體的影響;健康綠色食品的開發如有機蔬菜等。可讓學生通過多種途徑搜集材料與資料共同認識

  (四)化學實驗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

  化學實驗可以簡單地分析和檢測生活中的一些物質。如:淀粉的檢測;常見纖維的鑒定等。

  (五)與化學相關的社會問題的調查研究

  與社會相關的化學問題主要表現在能源、環境、材料三個方面。如:汶河水受到污染的調查;焚燒校園垃圾對環境的影響;雨水酸堿程度的調查等。

  (六)生活中化學問題的研究

  化學是一門與生活密切聯系的學科,生活中的化學問題涵蓋了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生活為化學探究性學習提供了豐富的課題來源。如:洗滌劑去污原理的探究,如何檢驗硬水與軟水,如何除去水垢的探究等等。

  (七)與其他學科相聯系的研究

  許多化學探究性學習的內容還涉及到很多物理、生物等相關學科的知識。如:能量、壓強的變化就涉及到物理知識;而蛋白質、糖類、脂肪、維生素的作用以及光合作用、新陳代謝等生命現象就和生物學密切相關,因此,研究性課題還可以選擇與其他學科相關的知識。

  四、課題研究的方法

  (一)個案追蹤法

  找出有代表性的`學生建立追蹤檔案,在自然常態教學條件下,用個案追蹤和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方法,提高總體學習效率。

  (二)行動研究法

  用課題組公開課形式,隨時切磋方法,達成共識,形成總結性文字材料,提高教學水平。

  (三)組織化學課外活動小組

  利用課余時間,積極報名參加課外化學興趣小組活動,如校本課程

  (四)觀察法

  教師觀察學生實驗的操作、現象、及實驗中出現的問題,認真做好記錄。

  (五)文獻法

  通過參考各種文獻開擴視野,提高探究水平 五、課題研究的步驟

  (一)準備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2月

  在此階段完成課題方案的設計,并請專家論證可行性;制訂課題研究計劃,申報確定課題;利用網絡非網絡收集各種實驗資料,為課題研究做好前期工作。

  (二)實施階段:xx年1月——xx年4月

  在此階段我們進一步學習理論,開展各項課題培訓工作;調查探索階段,開題,啟動課題實驗,設定實驗班或實驗個體,操作變量,跟蹤觀察、調查,收集階段實驗報告,撰寫相關實驗論文;做好個案分析,進行階段論證,撰寫階段實驗報告,形成化學教學探究模式的雛形。

  (三)總結階段:xx年5月——xx年9月

  對實驗實施階段進行總結、反思、歸納和提煉,總結整理研究成果,完成結題報告。

  六、課題研究的主要過程

  探究式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它不同于科學家的探究活動。與科學家的探究過程的主要區別在于,探究性學習必須滿足學生在短時期內學到學科的基本知識和學科的結構,所以這個過程在許多情況下都要被簡化,比如,提出問題這個環節,在大部分的教學活動中,都是由教師提出問題,或由教材提出問題。在獲取事實這個環節,常常是由教師和教材來確定研究方法、步驟、所用材料等,這樣就省去了學生設計實驗的環節。所以在探究性學習中務必要給學生提供進行完整科學探究活動的機會,這樣的活動雖然要用更多的時間,但對學生體驗科學家的探究過程是非常必要的。

  (一)、課堂教學首先成為課題研究的主陣地

  課堂教學不能為探究而探究,而應為適宜探究的單元、課題找到問題的切入點。例如《同步學習》上的探究題,期中期末試卷、單元檢測上的實驗探究題,教材上的活動與探究等。有的探究題側重于實驗儀器和藥品的選用,有的側重于實驗的設計創新,有的側重于物質性質的研究,有的則是課本知識的對比和深入等等,探究的選題和內容的確定也都是開放式的。以教材內容為載體,在課堂內進行探究式教學。由于時間有限,探究的重點必須要有針對性,這就要求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選擇適宜于探究式學習的教學內容,進行以引導探究型為主的不同探究類型、不同探究水平的教學過程的研究,設計不同的探究性課題進行教學。本課題將以教材為重點進行探究性教學設計,嘗試在課堂內進行探究教學。課堂探究教學設計的重點是思考哪些過程可以讓學生自主探究,哪些過程需要教師指點、啟發,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哪些資料和器材。探究形式可以是整堂課,也可以是片段式探究。

  (二)、校本課程的開發有力促進了課題的開展

  課題組籌備了一年的校本課程《生活中的化學》順利開展。校本課程緊密聯系生活實際,根據課程標準提供的情景素材,深挖教材內容,結合實際,以身邊的物質為切入點,為系統性的探究性學習尋找到了信息源。如在校本課程中我們做的實驗有魔棒點燈,水的凈化,如何檢驗硬水與軟水,自制簡易凈水器,自制酸堿指示劑,氧氣的制取與性質的探究,制作無殼雞蛋,如何除去水垢,化學冰箱與冰袋,指紋鑒定及檢驗加碘實驗中的碘元素等等。從而做到立足教材而不拘泥教材,忠于教材而不盲從教材,做好課外的研究性學習方案設計,用學生生活中的素材進一步增強了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初步形成了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提高了自主學習能力。

  省級課題結題報告 9

  20xx年1月11日上午,懷著對勞動課題研究的熱忱,帶著對勞動教育的思考,實中附小東明校區迎來了“十三五”規劃立項課題《農村小學開心種植活動的實踐研究》結題報告會。

  本次《農村小學開心種植活動的實踐研究》結題匯報活動由邱雪容老師主持,共分為講座引領和課題匯報、交流兩部分。

  首先是副校長王文藝帶來了精彩的講座《農村學校如何整合校內外資源,深入開展勞動實踐教育》。他從依托校外實踐基地、依托社區豐富的資源、依托校內課程資源三個方面對“農村學校如何整合校內外資源,深入開展勞動實踐教育”做了詳細的指導,為今后的勞動教育實踐指明了方向。

  接著是課題組負責人邱雪容老師就課題兩年來所做的研究和實踐作了詳實的匯報。其報告包括了課題的核心概念、課題界定、研究目標、研究方法、研究過程,以及課題所取得的成果等。

  在這次《農村小學開心種植活動的實踐研究》的課題結題活動中,東明校區領導高度重視,校長、副校長、德育主任參與研討交流活動。在課題組負責人邱雪容老師匯報后,大家圍繞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和今后的計劃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最后,校長邱志清提出今后學校的勞動教育要扎實、常態化持續開展,要強化對學生的評價體系。

  科研載道,行在路上!我校將繼續以課題引領發展,進一步做好課題研究工作。本課題雖然結題,但這不是一個結點,而是一個新的起點,今后我們將進一步深入開展研究,不忘初心,繼續砥礪前行。

  省級課題結題報告 10

  一、課題說明

  在當前教育領域中,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一直是討論的熱點。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的變革,如何實現家校共育成為了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關注的話題。本文以“家校共育”的主題為研究重點,探討如何實現家庭和學校的合作,創造出更加和諧的教育環境。

  二、研究目的

  通過對家校共育的了解、分析和研究,希望達到以下目的:

  1、探究家校共育的實際意義、方案與方式;

  2、研究家庭和學校在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探討兩者之間的配合與協調;

  3、分析影響家校共育的因素,提出可行的建議和措施;

  4、加強教師在課堂中對家校共育理念的引導與落實,更好地服務家庭、學生和社會。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資料搜集法、問卷調查法、數據分析法進行研究。其中,資料搜集法主要是通過文獻、媒體等途徑搜集和獲取相關資料,了解家校共育研究的發展現狀。問卷調查法則采用定向、隨機兩種方式,對學生、家長和教師進行調查,了解他們對家校共育的看法與意見。而數據分析法則對所得到的'數據進行搜集、整理、分類、匯總和分析,在此基礎上進行結果的揭露。

  四、研究結果

  1、家校共育的實際意義

  家校共育的實際意義是指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育人,促進教育公平與社會和諧發展。家校共育可讓學生充分利用家庭和學校的各種資源和經驗,更好地發展自己的潛能,實現個人和社會的和諧發展。

  2、家庭與學校在教育中的角色

  家庭和學校在教育中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在家庭中接受了大量的教育知識和教育意識,對孩子的成長發展具有重要影響;而學校則是孩子重要的學習和成長空間,學校要引導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幫助孩子發展德、智、體、美等方面的素質。

  3、影響家校共育的因素

  影響家校共育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區域性差異、社會、家庭和學校等多方面因素。具體存在的基本問題包括教育思想和理念的不同、家長和教師間的溝通不暢、教育資源的不平衡等。

  4、加強教師在課堂中對家校共育理念的引導與落實

  加強教師在課堂中對家校共育理念的引導與落實是推行家校共育的重要手段。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向學生灌輸家庭教育的理念,教育學生不斷發現和利用家庭和學校的資源,理解父母和老師希望他們取得心理、認知和行為上的進步,不斷提升個人綜合能力和素質。

  五、總結

  通過本次研究,我們發現了家校共育存在的有利影響和亟待解決的問題。為了更好地推廣家校共育,我們建議學校加強家校共育協調工作,構建家校共育平臺,促進兩者之間的有效溝通和互動;提高教師的家庭教育意識,引導家長積極參與學校教育,共同育人。家庭和學校的配合、協調和共同育兒將為孩子的成長、發展帶來卓越的價值。

【省級課題結題報告】相關文章:

課題研究結題報告07-09

課題結題報告范文02-21

有關課題結題報告11-01

《課題結題報告范文》02-04

數學課題結題報告10-08

勞動教育課題結題報告04-07

科研課題結題報告模板范文11-10

校本研修課題結題報告范文(精選14篇)03-29

小學數學課題研究結題報告(通用10篇)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