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論語》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體會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書筆記吧。但是讀書筆記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書筆記《論語》,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書筆記《論語》1
每個國家都有自我的國學,都有自我的文化,這是這個國家國民生存方式、生活方式、生產(chǎn)方式、思維方式、交往方式的抽象與概括,是該國家國民智慧的結晶。它既是民族的、國家的,同樣也是人類的、世界的。
國人研究國學,提倡國學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我們當代大學生更有必要去學習國學。
提起國學,不能不談《論語》,而要談《論語》,又怎能不談孔子——這位我國歷史上眾人皆知的大教育家呢
從第一次接觸古文,就了解到了孔子所提倡的“有教無類”,得知了他的“禮教”與“仁政”。孔子創(chuàng)立的私家設教授徒事業(yè),對我國的教育事業(yè)的前進無疑是一次巨大的推動。他廣收門徒,打破了貴族壟斷學校的局面,培養(yǎng)了大批杰出人才。他的教學經(jīng)驗十分豐富,其中不少的零點知灼見直到今日,仍有其現(xiàn)實意義。
列夫·托爾斯泰有這么一句話:“產(chǎn)生巨大后果的思想,常常是樸素。”我覺得這句話很恰當。
我想,四處游說的孔子沒有想到,他創(chuàng)始的儒家學說,能夠成為幾千年來中國歷代王朝的統(tǒng)治思想。
在今日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和外來文化相互交會的時候,我們學習國學,不僅僅發(fā)揚了中華民族文化的遺產(chǎn),并且對于我們自身的修養(yǎng)也是有益的。
自從我學習了《論語》,我覺得我的學習、為人處事等方面,都受到了其潛移默化的作用。如:“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矣。”它端正了我的學習態(tài)度,不以穿著、打扮、享受為目標,而是進取主動地用知識來武裝自我的.頭腦,使自我不成為腦子貧窮的人。又如,在為人處事上,我學會了“與朋友交而守信”、“人不知而不慍”的進取人生態(tài)度,使自我成為大家歡迎的人。
同時,我對儒家思想中“為人道德修養(yǎng)”興趣最大,感觸最多。孔子認為,作為人,必須注重自身道德修養(yǎng)。“隱側之心”,“閆恥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是人生則有之。“儒學”注重為人須有“孝悌心”,而后方可仁愛。仁愛之人必會與人為善。對此,我極為認同。
孔子把道德修養(yǎng)看的相當重,認為有人才能稱為君子。“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學以致其道”;“朝聞道,夕死可也”……無一不蘊含儒家思想“重道”的理念。“君子懷德”,“德不孤,必有鄰”,“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敬而勿失,與人恭而有禮。”……又無一不體現(xiàn)出,儒家思想要求注重道德修養(yǎng)的理論。其實在當今社會,仍必須進一步加強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而我覺得其根源還是告誡全體社會成員都能足夠注重自道德修養(yǎng)。
每當我讀《論語》,都能由衷的感到孔子的偉大,《論語》的精深,這也讓我懂得了國學。懂得了它的美麗與寂寞:它的寂寞是因為無人欣賞它的美麗,而它的美麗正是因為它承受了無人欣賞的寂寞。
古人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我們不能裹足不前,不能沉溺其中,但應用它們?yōu)樽晕艺樟燎斑M的道路。在08年,萬眾矚目的北京2008年奧運會開幕了,國人期盼的開幕式面紗被掀起。頓時,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被世人所共享。《論語》、古箏、太極、京劇、山水、文房等等,國學之多,門類之廣,真可謂是文化藝術的熏陶之作。各國的運動員、記者、政要、觀光客人齊聚北京,參與盛會,全球億萬觀眾從電視收看直播。開幕式上,展現(xiàn)了中華幾千年禮貌,在適合的情景里,有古代文士齊聲吟唱《論語》開篇的孔子名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此句引用于奧運開幕式,意在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不分膚色、不分國籍,來者就是客,并且是上客,體現(xiàn)了中國人好客之道,待人之禮。其心赤丹,令人嘆服,故場面宏大,高朋滿座,喜笑顏開,共賀盛事。
其實與國學接觸不是一天兩天了,但真讓我確切地講出其含義,就有點茫然不知從何講起,也許是它包含的資料太博大精深了,也許是我悟性太差,始終難以全部理解它的深奧。
這或許就是國學的魅力所在,它是我們禮貌古國的瑰寶,是華夏民族的燦爛文化,是蘊涵著真理的藝術品。
身為中國當代大學生,更應珍惜它,深刻學習它,時時用它來警戒我們自我,如果不這樣,那我們又如何對得起古代先賢的這番苦心呢這樣才不愧為泱泱五千看歷史古國的炎黃子孫!
讀書筆記《論語》2
仲尼停息在兩千年前的風波里,他的思想?yún)s成了長明燈。一燈既明,便是希望。萬人壘土,即成河山。——題記
記錄過往的書第存留至今的有許多,而讓人如品嘗般的細細品嘗的佳作卻很少。我有幸在距春秋戰(zhàn)國數(shù)千年的今天,打開了千年前的孔子及其弟子的教誨。穿越千年與孔圣人來了場跨世紀談話。
“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立下高遠的志向,在這六藝訥以仁德之心去實現(xiàn)。初讀只知字面意,再品已是字中人。孔子的道似是天道似是人道,不過后世的人們普遍認為那是人道,而天道因才疏學淺無法觸及。而這其中所蘊念的人道則是教會我們?yōu)樘幦颂幨乐溃灰匀实轮拇耍灰孕∪酥亩染又梗⒆阌谑篱g要以君子的品行為準則,要以寬容之心待世人。孔子的`寥寥數(shù)語蘊含了不可丈量的大學問。
“禮之用,和為貴。”禮樂的運用最恰當?shù)氖呛停@是孔子的想法。而《左傳》有云:“中國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故稱夏。”中國自古便被成為禮儀之邦,可見對于人們的重要性。而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這件事孔子認為季氏所做大逆不道有違禮樂,我同意。不過在我看來禮樂在現(xiàn)代社會更像是這個社會的規(guī)則,而這個規(guī)則就相當于法,觸犯了這條法律的紅線便超越了規(guī)則,這時你便會失去自由失去一切。禮樂就像是新時代的法律,是為了讓我們能更好地行使公民的權利,讓這個社會更和諧。
讀書筆記《論語》3
感謝學校開了讀經(jīng)典這門課程,我們語文謝老師帶領著我們早晚吟誦。在幼兒園的時候背誦過《三字經(jīng)》、《弟子規(guī)》之類的國學經(jīng)典,我對古文化很好奇,雖然很多不太理解其中的`涵義,但是謝老師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多讀書慢慢就能體會書本中的道理,引導我們走向正確的人生道路。
老師告訴我們,《論語》是我國儒家經(jīng)典核心著作,記載著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多么有用途,“修身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對我來說有些深奧,但是從讀經(jīng)典這幾個月以來,加大了識字量,拓寬了知識面,提高了朗誦能力,對學習尤其是學習語文助力不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只有認真讀書,才能實現(xiàn)人生價值。
書中篇篇經(jīng)典,“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一節(jié)我最喜歡,意思是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yè)是否溫習了呢?我們要誠實守信,不撒謊,學習認真,溫習功課,不辜負父母老師的期望和朋友的信任。時刻提醒自己,約束自己。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意思是說要孝順父母、尊敬師長、認真學習文化知識,做好這些,可以開啟我們的智慧,陶冶我們的性情。當然這些很多是老師和父母講給我聽的一些理解,我要按照孔子說的那樣要求自己更加努力的讀好經(jīng)典,不斷提高自己。
讀書筆記《論語》4
真理是最樸素的,就好像春天永遠播種,秋天要收獲一樣。當我捧起《論語》時,就好像坐在杏壇之下、白果樹旁,聽圣人諄諄的教導,如沐春風,心靈在激蕩中得到慰藉。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洳簧普叨闹薄W屛覍W會了謙遜,知道了“見賢思齊”的內涵,懂得了人無完人、人人皆有閃光點的道理。在我自大、驕傲時能低下高傲的頭、彎下不可一世的胸膛。虛心向他人學習,讓我變得充實;發(fā)現(xiàn)他人的缺點,讓我學會了自省。
雖不為師,但老師的教學方法卻與我息息相關。圣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的啟發(fā)誘導教學法讓我從另一個角度學會了學習。在我學習中陷入了困境,欲求而不得之時,我知道了應該如何應對,在什么情況下是向老師請教的最好時機,充分發(fā)掘了我的潛能,又讓我享受到了欲求而得之的快樂。
圣人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讓我在學習中幾多埋怨的心結打開了。長期以來,我因為對數(shù)學缺乏學習的興趣而沒有學習的動力。在其他學科的成績在班內名列前茅時,唯有數(shù)學成績像耀眼流星后微弱的尾巴。為此,我痛苦過,也努力過,但付出之后的結果總不令人滿意,數(shù)學成了讓我恐懼的學科。在這種境況下,我步入了八年級,這時候我突然發(fā)現(xiàn)老師問我的問題我總能回答出來了,上課時也不再心情忐忑了。漸漸地,我有了主動學習數(shù)學的沖動,課堂上準確的回答,老師的表揚讓我的.信心也足了(實不知我回答的問題都比別人的簡單)。成績竟然真的突飛猛進的上升。后來,當我問起老師他是怎么讓我這塊頑石開竅時,他只笑著說了一句話:當時你的底子有點差。我明白了······此時,我仿佛從老師的笑容中看到了圣人的影子。
“賢哉,回也。”我在學習與生活中的點滴進步,總能從老師或者家長那兒得到獎勵,有時雖只是一個贊許的眼神,也會令我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和愉悅,從而增強了我學習的動力。“非我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當我犯錯時,老師和家長又儼然像孔圣人一樣對我嚴加管教,受到應有的懲罰。句句嚴厲的話語會令我如醍醐灌頂,激活我內心深處的良知,在反省中再走人生路。
《論語》,沒有讓我做到“齊家、治國、平天下”,但打開《論語》,我就如穿越了時空的隧道,正坐在杏壇邊、白果樹下,傾聽圣人的諄諄教導,那一句句話語如心靈的及湯滋潤著我的心田,凈化著我的靈魂。
《論語》,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本書,謝謝你與我同行。
讀書筆記《論語》5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孔子在這段話中,談到了看待他人的標準。這里的“縲紲”原來意思是捆綁犯人的繩子,在此代指監(jiān)獄。傳說公冶長雖然家庭并不富裕,卻十分有才能,甚至懂得鳥語。這樣一個身負奇才的能人,卻不知為什么鋃鐺入獄。作為公冶長的老師,孔子了解他的為人,認為這黑鍋并不應該由他來背,“非其罪也”。但別說是古代,就算是現(xiàn)在,人們只要一得知某某蹲過監(jiān)獄,上過勞改所,就惟恐避之不及,哪里還記得去想一想:這人真的有罪嗎?因此,不難想見公冶長出獄后遭世人冷遇的凄涼境況了。
但是,孔子卻不以世俗的眼光來打量這位落魄弟子,更不因公冶長曾坐過牢而疏遠、羞辱他。相反,孔子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自古以來,世人一提到談婚論嫁之事,莫不是講究門當戶對,攀龍附鳳。孔子當時名滿天下,想攀這高枝的人想來也不會少了。但是孔子卻選中了公冶長這個當過囚犯的.窮小伙兒,只因為他從公冶長身處窘境而不怨的平淡中,嗅出了君子的氣息。這就說明,在孔子的眼中,品行第一,財富和地位倒是次要的了。
子謂南容曰:“幫有道,不廢;幫無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更奇的是,孔子繼而又為自己哥哥的女兒相中了一位乘龍快婿——南容。他既入得孔子的法眼,自然有其過人之處。依孔子的形容,南容是一個很有才具的人。他無論在盛世還是亂世,都可以進退自如。這樣的人,確實是鳳毛麟角。
從公冶長和南容的例子中可見,孔子的相人之術實在是高超。不為名利所惑,看中人的本性和真才實學。這般眼光的父母之命,實在是讓人嘆為觀止。
讀書筆記《論語》6
《論語》既是通俗的,也是典雅的。常讀常新。
攬《論語》全貌,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夫子是那樣的可親可敬,童真的爛漫和深刻的哲思天成一體,堅毅的性格與隨和的態(tài)度共伴一生,嬉笑怒罵無不真摯自然。
《論語﹒八佾(音義)篇》所載: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已,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古代木舌銅質的吊鐘)。”這段話大致的意思是,“儀地的一個官員想(通過夫子學生的介紹)見夫子,他說,凡大德之人來到此地,我還從來沒有未見到的。學生就把這個官員引見給夫子(注:可以肯定他們談的很投機),官員出來后說,你們這些弟子啊,何必整天哭喪著臉,天下遺失道統(tǒng)已經(jīng)很久了,夫子是上天派來向世人敲響警鐘的!”
當年的夫子和我們當下一樣,都處在社會的大轉型時期,面對“禮崩樂壞”時局,大家都在痛心扼腕。但以一己之力向時代發(fā)出吶喊,惟夫子一人。
我常為《論語》開篇三問而擊節(jié)——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初讀此文,頗有疑。問自己,學習怎么能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呢?干巴巴的書本啃到何時?朋友來了好好招待,噢,還說的過去吧……如果別人不了解、不理解甚至誤解了我的.良苦用心,我還要當做沒事人一樣,這可能嗎
重讀這段話,甘似飴。原來,在古代“學”和“習”是兩種功課,古人稱理論知識的受教掌握為“學”,生活實踐的訓練體驗為“習”,二者缺一不可,不僅學得理論,更要反復練習運用于實踐,“習”的古義是鳥的羽毛,當鳥兒學會飛翔,自由遨游在天空,那是一種怎樣的快樂啊?!
夫子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又說,“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古之六藝,乃“禮、樂、射、御、書、數(shù)”,何止是光啃那些干巴巴的書本。夫子的時代還沒有線裝書,“有教無類”的思想,首倡私庠之濫觴,使王公貴胄之學走入尋常百姓之中,學其藝、觀其性、察其道,在反復的教習中,感悟、俯拾人生的味道,那是一種怎樣的快樂啊?!
同樣,“朋”和“友”古義里也是兩個概念,“同門曰朋,同志為友”,當志同道合的同窗師兄弟相聚在一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探尋世間的真理,學問的要義,這何嘗不是一種快樂……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澄懷觀道,玉宇清明。再來體會“人不知而不慍”,不會在為“誤解”而陷入煩惱執(zhí)著,夫子還言道:“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樣一個推己及人的胸懷,不正是夫子文質彬彬、謙謙君子的真實寫照嗎?!
再讀此篇,淡如水。這三問,好似人生三境,反復玩誦每每都有收獲,好比“詩無達詁”,意猶未盡,經(jīng)過歲月的磨洗,人性之真、人性之美、人性的淡泊,愈發(fā)凸顯了。
夫子是可愛的——諷其弟子宰予(白天睡大覺)“糞土之墻,不可圬(音烏,涂飾之意)也”;他是美食家“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還是音樂發(fā)燒友(在齊國聽到《韶》樂)“三月不知肉味”;也是位十足的書呆子“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夫子是現(xiàn)實的——他教子說話辦事“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他直指人心“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為了生存,自述“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做過魯國的司法部長(大司寇),直抒自己的法治理想“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更有窮途落魄時,路人的哂笑“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
夫子更是中華先民在追求美好理想過程中實現(xiàn)人格升華的典范——“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他初衷不改,一路前行,一次次振聾發(fā)聵的呼喚和追問,化作中華民族獨有的深入骨髓的精神氣質,以“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氣概,壯言壯志壯行,終成“萬世師表”,為后世景仰!
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與文化生活已打下《論語》等儒學經(jīng)典深深的烙印,許多耳熟能詳、膾炙人口的成語多出于此,如見賢思齊、循循善誘、克己復禮、見義勇為、任重道遠、溫故知新、禍起蕭墻、當仁不讓……
許多名言、警句更是至今發(fā)散著智慧的光芒,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這些成語、箴言辭簡而意深,作為我們思想和行動的指南非常適宜。
夫子就是這樣一位讓“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深邃而又質樸的人。往事越千年,重拾國學經(jīng)典,重樹文化自信,中華兒女有足夠的智慧與底蘊實現(xiàn)自己的百年復興夢!再讀《論語》,木鐸鏗鏗,聲猶在耳——
這是一位慈悲老人的諄諄教誨,頁頁叮嚀。 這是中華民族跨越千年的精神浩嘆……
讀書筆記《論語》7
想找出一本影響了中國的書并不難,從《詩經(jīng)》到《易經(jīng)》從《左傳》到《史記》都影響了中國,但要找到一本能夠長遠地影響中國發(fā)展進程并且對中國人的精神品性影響深遠的書,恐怕也只有儒家的經(jīng)典之作——《論語》。
每個星期的星期五下午,最后兩節(jié)課是信息和《論語》閱讀課,我覺得算是最放松的課了吧。信息課上完后,《論語》閱讀課并不會讓我感到有壓力,老師帶著我們讀論語,釋論語,析論語,并且結合日常生活。論語中大多都非常貼近生活,做人也好做事也罷,都適用至今。
李榮浩的一首歌《年少有為》中,有一句歌詞是這樣的:“假如我年少有為,不自卑,懂得什么是珍貴。”是啊!假如我年少有為…相信有很多和我差不多大的人,關于這句話都有自己深刻的感受吧。在這碩大的宇宙,我什么也算不上,我很平凡,很脆弱也很頑強。《論語》中有一則是孔子對自己人生的規(guī)劃,“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隨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的規(guī)劃,可我們一介凡人有幾個能做到這樣的。但我們在風華正茂的年代應該根據(jù)自身情況確立自己的理想,平凡中亦可活出偉大。
未來好像十分遙遠,但作為一名高中生,眼下我們每天不得不面對繁重的學習任務,正如孔子的那些弟子一樣,他們每天也像我們一樣。只是他們是拜孔子為師,主動向學;而我們現(xiàn)在大多是被動學習,疲于奔命。孔子有很多弟子都非常的勤奮,而顏回是最勤奮的那個,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意思是,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每次讀到這里,我都會覺得汗顏,那么惡劣的環(huán)境,能樂觀相學。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有顏回一半刻苦勤奮好學,我相信給我們肯定不會差,我想告訴那些和我一樣正在努力的同學們,眾生皆苦,你也不能輸啊。
《論語》在中國甚至世界都是一本極具影響力的書,教會我們很人生的道理,多希望每個人在閑暇之余都能閱讀閱讀《論語》,學習學習前人的經(jīng)驗,這樣或許就會讓你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彎路。
讀書筆記《論語》8
《論語》為四書之一,經(jīng)典之一,過去考取功名的教科書,這個過去指的是科舉時代,明代起,還必須用朱老夫子的注解。在我,所謂受過現(xiàn)代教育的人,只聽過半部《論語》治天下,至于《論語》是個什么樣子,沒有讀過。覺得那是舊的東西,沒用的東西,如果去看是個搞笑的事情。
這是南懷瑾老師講解《論語》的書,南老謙虛地稱為《別裁》,原來自己曾經(jīng)那么多耳熟能詳?shù)母裱院途涑鲎浴墩撜Z》,如: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
子曰:詩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鳳鳥不至,河不出圖,洛不出書
后生可畏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子曰:“當仁不讓于師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子夏曰:“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
………
好多好多,自己竟然不知道。
南老師娓娓道來,用平直易懂的語言,親切地述說著孔子思想的精髓,敢于挑戰(zhàn)朱老夫子和前人的權威,重新詮釋被誤解的儒家思想,引領著我去解讀儒家真正的意義。讀來不枯燥,不是老學究似的,生硬的一句解釋一句,那樣肯定會打嗑睡的.。
《論語》二十篇本身就是一篇文章,前后連貫,不可分割。都在說明一樣東西:怎樣為人處事,怎樣完善自己的品格修養(yǎng)。
南老師以自己半生修習佛法的經(jīng)驗,從“體、相、用”上來解釋儒家思想的“仁”,也說了宋代理學家盜用佛、道家的觀點來解釋儒家學說,最后又打擊佛道的不應該,讓人心中一亮。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個“學”,原來不僅僅是學習,而是“學問”,這個學問不是通常的知識,是做人做事的修,這一點是始終貫穿整部論語,也是孔子的偉大之處,這是南老師的觀點,讓人信服。
書中這樣被先儒們誤讀的詞還很多,“里”、“命”……
儒學能夠流傳幾千年,孔子能夠尊為圣人,聽了南老師解讀才覺得原來他是名至實歸的,原來這位圣人竟如此地被冤枉過。看來一種學說或思想流傳久了也有流弊,后人總是以自己的認為來解釋前圣先賢,傳統(tǒng)文化離我們竟?jié)u行漸遠。
讀書筆記《論語》9
讀了《論語》,儒家思想讓我倍受感觸。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边@句話我剛讀時就能領悟其中的含義:別人的言行舉止,必定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書上記載:有一次,孔子在東游途中,被一位小孩攔住了去路。孔子從車中探出頭來,問這位小孩的姓名,并告訴他自己的身份。小孩聽到后便得知他就是那博學的人——孔子。問道:“夫子可知道,天上有多少顆星星,地上有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孔子聽后大驚,羞愧得搖搖頭。小孩洋洋得意起來:“告訴你吧,天上有一夜星辰,地上有一薦五谷,人有黑白兩根眉毛。”孔子聽后不得不佩服,連忙下車行禮,對小孩說:“知識是無止境的,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笨梢姡粋人不論學問有多高,都要謙虛,知識是無止境的,世界上哪兒都是一種學問,千萬不可因為對方閱歷淺而嫌棄。因為孔子謙虛好學,所以他的學問不斷增大,尊敬他的人越來越多。
《論語》中也有這樣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一句話充分地表達了孔子好學、知趣與豁達大度的胸懷。對于我們來說,光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就足夠讓我們去刻苦學習。孔子的品德一直處于世人所說的“最高境界”,他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事父母幾諫”可謂是個經(jīng)典,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這句話的意思是:侍奉父母,如果他們有不對的地方,得輕微婉轉地勸阻。我們何嘗做到?我們遇到這種情況,通常都是大大咧咧地喊叫父母這您們做錯了。這不僅損害了和父母的關系,還會使家庭氛圍緊張。我覺得這是孝敬父母的常規(guī)知識。
還有一句“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這句話易懂,意思是:父母在世,不出遠門,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必須有一定的去處。當今社會,“孝”的本義是好好侍奉父母,晚輩侍奉長輩。每個當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學有所成,過上繁榮的生活,但他們的內心更需要的是自己的孩子能陪伴在自己的身邊。我在電視上看到過這樣一則廣告:一位年邁的父親與女兒的對話,父親都說在家鄉(xiāng)過得很不錯,不用女兒回家陪他,其實,他的雙腿已經(jīng)不靈便了,他的老伴患了重病,醫(yī)藥費都壓在了他的身上,而女兒卻渾然不知。這則廣告看哭了多少人。陪伴,是孝敬父母的基本要求。
人都會逝去,但是人的一生不在于活的時間是否長久,而是在于這活的時間里自己所做的一切有沒有價值,有沒有讓自己后悔。做一個道德的人,展放出人生的生命力,讓自己活出精彩,活出價值,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
讀書筆記《論語》10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儒家重要經(jīng)典之一。《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 成書于春秋戰(zhàn)國之際,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到漢代時,有《魯論語》(20篇)、《齊論語》(22篇)、《古文論語》(21篇)三種《論語》版本流傳。 《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jīng)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jīng)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范。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并無緊密聯(lián)系,只是大致歸類,并有重復章節(jié)出現(xiàn)。 現(xiàn)在通行的《論語》20篇,內容以倫理、教育為主。《論語》在漢代有《魯論語》、《齊論語》與《古論語》等不同本子流傳,后來統(tǒng)一于鄭玄。現(xiàn)存舊注有魏何晏注、宋邢邴疏《論語注疏》、宋朱熹《論語集注》及清劉寶楠《論語正義》等,今注本有楊伯峻《論語譯注》。
我所看的《論語》是被后人分為二十章的。并且以每一章頭兩個字命名。比如第一章“學而”,就是本章第一句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其實,我細讀《論語》也是初次,粗讀有些時候了,但是畢竟自己沒有文科的功底,只是泛泛的看看,這次的任務卻是又一次讓我捧起了《論語》,由于要記筆記,并且要進行交流,所以逼著我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細讀。想要說明的是,既然是《讀書筆記》,里面會有好多的東西不是我的而被我利用,只是偶爾加上點心得而已,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二)學而第一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其基本意思是:凡是學習過的東西,要經(jīng)常復習,那不是一件很高興的事嗎?有遠方的朋友來拜訪,不也是很高興的一件事嗎?當別人對自己不了解時,自己也不會生氣,那不正是君子的一種品質嗎?
這里的第一句是告訴大家一個學習方法。單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學”就要時時的溫習,你才能掌握的牢靠。但是,換個思路想過來,這個“習”是不是還可以理解為“實踐”或者“應用”、“體會”的意思。就是說要懂得去印證你所學的東西。比如說你今天學到的東西,真正應用到生活當中了,并且應用之后回過頭來看你所學到的理論是正確的,這個時候你感覺得到學有所用了,學習的時間沒有白白的浪費,你才確實感到是件很高興的事了。
第二句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一句說的是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的好客之道,中國不愧為禮儀之邦。換個思路再去理解,先看“遠方”,如果只理解成空間上的或時間上的當然無可厚非,但是還可以理解成思想或者其他領域的“遠方”呢?比如,是那些原先對你有成見、對你不認可或者對你有誤解的人,經(jīng)過了解而認可了你,從思想的遠方和你拉近了距離,而成為了好朋友,那不也是一件很高興的事嗎?這個時候再回過頭來看這個“有朋”的“朋”,那就是雖說你們思想上有隔閡和距離,但你卻是一直以“朋”來看待的才行,不然,你一直以敵對的態(tài)度,那是不會“有朋”又自“遠方”而來的。
再來看最后一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說的是君子之道,在這里我想還是按照自己的一己之見打破常規(guī)來說。我們再回過頭來先看前兩
句。第一句,學而??你在生活中不斷學習,不斷實踐,增加了自身的閱歷以及修養(yǎng),然后有朋??就從“遠方”來了。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之后就到了第三句,人不知??到了這個時候,還是有人不能理解你,說你裝腔作勢,如何如何??而這個時候呢,你也不生氣,必定人們的思想不可能都一樣。必然要有分歧。你也能給予理解。并且還當他是‘朋’。這樣你在學而??慢慢他也會從‘遠方’來到你的身邊的。到那時難道不是‘不亦樂乎’的一件事嗎。
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這句的意思:一個做人非常講究孝悌的,則很少有犯上的了,不好犯上的人,而喜歡作亂那是從來都沒有的。要成為君子,則要從根本出發(fā),腳踏實地,一步一步的修來。孝悌是什么,他就是做人的根本啊。孝弟,這個‘弟’是‘悌’。從字眼上理解,孝講的是對長輩的感情(不單單是父母),悌是兄弟間的'感情。這句話雖然容易理解,但是要讀懂這句話就必須深究。
有子(孔子的學生)稱‘孝弟’是‘為人之本’。就是說,孝弟是做人的根本。而事實上中國人在幾千前年的潛移默化當中也確實把他作為自身修養(yǎng)根本,做人的根本了。我們現(xiàn)在的人交朋友,不也是要先看看這個人孝順不孝順嗎?如果一個人不孝順,大概也沒什么可做朋友的地方了。連和自己最親近的人都沒有什么感情更別提什么‘外人’了。所以,只要一個人“孝悌”了,那么“本”就立了,這個人在外就不會亂惹事了,不會亂惹事的人就不會做出謀反叛亂、投敵賣國的勾當,所以,“孝”才是做人的根本。
我認為,這句話對現(xiàn)今社會還是很有用處的,“孝”之本身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精神文明的精髓,我們自古就有:“以孝治天下”和“忠孝必出于孝子之門”之說,那么,既然孝是做人的根本,那么我們不都應該檢點自己并認真地按照去做嗎?如果大家都這樣去做了,我們的尊老愛幼不就成為一種良好的風氣了嗎,我們的社會不就和諧了嗎。
3、學而的第四句,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嫡傳了孔子的事業(yè),著了《大學》,然后孔子的孫子子思又傳承了曾子,而著了《中庸》,而后子思又傳道于孟子。四個人雖然同出一門,但思想?yún)s是有所不同的,性格與想法上也是有出入的。
第四句話容易理解,不過大家不要小看了曾子好象隨便說說自己每天都要做的三件小事,既給人辦事進不進心那,對別人有沒有講信用啊,今天是否學到了東西,有沒有仔細體會啊。雖說是簡單的幾句話,但我認為,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認認真真的作到了,那也就與圣人也相差不遠了。所以,我讀這句話的體會是:最偉大的事往往在最平凡當中,只是注意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而已。
讀書筆記《論語》11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譯】孔子說:“(許多人)對品德不去修養(yǎng),學問不去講求,聽到義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憂慮的事情。”
【筆記】夫子言此四端,乃學人之常理,人之常經(jīng),故夫子諄諄以教。修德,以日新;學以日進;聞義而行之;不善而改之。
7.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譯】孔子閑居在家里的時候,衣冠楚楚,儀態(tài)溫和舒暢,悠閑自在。
【筆記】志懷天下不見用,也不影響夫子閑居之心情。能安住當下,同樣需要心志篤定的,若多欲又如何能得申申夭夭之態(tài)呢?夫子之道,能退能進,進則以濟天下,退亦足養(yǎng)乎身心。有大志,而不為大志所累,方是從心所欲不逾矩之功夫。
讀書筆記《論語》12
那些話語在無聲中穿越四季,比曾經(jīng)更永恒,延長到了下個冬季。——題記
“溫故而之新,可以為師矣”,“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瑩衿渖普叨鴱闹洳簧普叨粗保笆耪呷缢狗颍簧釙円埂薄?/p>
一條條古訓在耳邊輕吟,每一條都富含著深刻的道理,引人沉思,《論語》中的博大精深,不是一時半會就可以領悟明白的,它跨越了千年塵埃,吹散了腐朽陰霾鑄成了不朽的千古絕唱。曾經(jīng)我認為,這個世界上是沒有一種叫做”永恒”的東西的,那些一直被人們都傳通的事都發(fā)生在看不見的地方,讓我們無從感觸,而直到我接觸《論語》后,才知道為什么它要以流傳千古,因為它的一切內涵都是與生活和做人的基本道理息息相關的。一直在努力的表達著,用僅存的溫暖去書寫。
它讓我們懂得了什么呢?和那片天空一樣柔軟的感受,它們一直帶著”有意義”快活的前行,無所顧盼的前行。簡潔的`話語中透出須臾般永恒的真諦,它讓我懂得了用不同的方式思考。
它讓我懂得了什么呢?天空的尉藍,云朵的匿跡,暗影收斂的腳步,知道與理解的誠實,父母與親人的憂慮與愛,學習與思考的正比性。它讓我懂得了一定要好好珍惜,要堅持最初的方向。
它讓我懂得了做呢?還以為道路一直都會平坦,航程一直都有光束,行途一直都有溫暖,自己會一點點放棄。它讓我懂得了五彩與繽紛的夢,雖然喜愛,卻是為了更有意義的美好事物的存在。
在《論語》寬闊的道路上前進,總會路過那些溫良與美好,總會學會善良高尚,去相信航程絕不會是無盡天光,去相信幸福的曙光。
《論語》使我懂得的,使我堅信的,就隨著它的流傳而日久彌新,不被風化。
讀書筆記《論語》13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在象牙犀角,在良才美物基礎上做進一步的精雕細琢)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孔子夸子貢罕見的段落。孔子對弟子的態(tài)度精準,知人。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通常理解為順,但孝的核心理解是敬。)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無違的是禮。孝要立一個標準,不能以最高的標準為標準,不能輕易把人歸為不孝。儒家的根本在于風俗教化。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化妝的時候后于素(素為原本的好的質地))”曰:“禮后乎?”(若禮為后,則仁在先)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子貢與子夏都是文過于智。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朱子非常明確的區(qū)分了一和貫。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表達到了無比的確信。孔子一生的原則不過是忠和恕。盡己與推己。在中庸中,忠恕不是道,但在論語中,忠恕則是道。一以貫之的貫字上。中心為忠,如心為恕。
子華使于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孔子給的少,說明不該給)請益(多給點吧)。曰:“與之庾。”(孔子并不是在乎這個數(shù)量)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到)齊也,乘肥馬,衣輕裘。(這里面的肥和輕不能少)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程子的解)。
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有常職,因此有常祿),辭(推辭)。子曰:“毋!(不要)以與爾鄰里鄉(xiāng)黨乎!(可以給你的鄰里鄉(xiāng)黨)”。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真正對人生有獨到見解的人),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到死都不知反悔),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臨大事而有畏懼之心,凡是能承擔的.就是輕易不答應事情的人),好謀而成者也(善于思考,有謀略、有決斷,好謀而成的反面是多謀少決)。”
又是夸顏回。有人用我們,我們就能有所成就。沒有就將自己的精力收藏起來,安心于平常生活。戰(zhàn)爭的事情,孔子是教的,但是不喜歡弟子動則提戰(zhàn)爭,如子路。
子曰:“從我于陳、蔡者,皆不及門也。”
孔子一生最艱難的時間就是在陳蔡。子曰:“衣敝緼袍(穿著破舊的袍子),與衣狐貉者立(與衣著最華貴的人而沒有任何恥),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本意為即無害人之心也無求人之意,真正關注內在的,才能忽略掉外在),何用不臧(夸子路引了詩經(jīng)的話,儒家引經(jīng)典很多是斷章取義的話)?’”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夫子“發(fā)了個表情”,于是大家就不說話了)“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讀書筆記.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舍之則藏,在最普通的日子里精神生活的煥發(fā))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為什么對子路呵呵)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讀書筆記《論語》14
論語,就是記錄圣人孔子的言行的書。讀了之后,你能夠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負,他的很多高尚品德就是當今很少人有的。他不僅僅教會人們就應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嚴謹?shù)囊?guī)范自我,以行動來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成為圣人,就就是因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累積成了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給我們的思想帶來了無窮的寶藏。
讀了論語通譯,雖然不能看了古文就明白如何翻譯成現(xiàn)代文,但就是在注釋的幫忙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訴我們的。覺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時就能明白的這些道理,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此刻都還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就是《學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句話翻譯過來就就是: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我,只憂慮自我不理解別人。就是啊,現(xiàn)實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個個都渴望理解。人們視理解為溝通感情的紐帶和聯(lián)系心靈的橋梁。大家都期望人與人的相處就應多一點寬容和尊重,多一點容忍和諒解。但就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復雜。若時時都想得到別人的理解,恐怕就是不可能吧。因為,人生沒有相同的路,每個人都不一樣,兩個思想志趣不一樣的人對待同一件事,兩種價值取向相異的人看待同一個問題,要彼此理解不就是強人所難嗎?人不就是從一個模子里造就出來的,你有另人頭痛的事,我也有。我們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我的要求去看別人,去苛求別人,于就是我們之間有了“墻”,于就是你苦惱,我也苦惱。但就是,人們有沒有想過,許許多多的小事,為什么必須要他人明白,必須要他人理解?其實,應對種種的不理解,只要我們給他一個微笑,用寬闊的胸懷去應對,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就是行變法,落得“五馬分尸”的結局;達爾文在說物種進化的時候被人們罵成瘋子;助人為樂的雷峰經(jīng)常被人嘲笑,他們這些舉動,又有誰能理解?如果他們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樣捍衛(wèi)真理?他們最初不被理解,就是因為他們的追求走在了時代的前列;他們最終名垂青史,就是因為他們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現(xiàn)實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這個東西。他們能夠追求別人的理解,以別人的議論為自我的主題,以別人的言談作為自我追求的目標,以別人的反應來調整自我的.行為方式,甚至要去討好別人,為了所謂的理解,寫了一些優(yōu)柔寡斷毫無逐漸的可笑人生。他們真的明白理解嗎,他們覺得他們真的就是在理解別人,并換取別人的理解嗎,不就是這樣的。
理解不僅僅僅只就是你需要別人來理解你,根本就不就是同路人為什么要逼迫別人理解你,難道就是為了得到別人的同情和憐憫?這樣作難道不會太悲哀了嗎?于就是,終日沉浸在觀察別人對自我的態(tài)度之中,優(yōu)柔寡斷,碌碌無為。不再努力改造自我的生活,不再努力實現(xiàn)自我的價值,卻只就是追求理解。理解不就是牽強的,就是需要別人有和你相同的東西然后互相共鳴而產(chǎn)生的。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么關系,只要我們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別人,想必別人也必須能理解你的吧。孔子很早就這么說過了,不擔心別人呢不了解自我,只憂慮自我不理解別人。
大千世界,蕓蕓眾生,人不光為理解而活!
“理解萬歲”?
不被理解又有何妨。
讀書筆記《論語》15
通過聽朱先生的課,對《論語》乃至整個儒學的看法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孔子的確是了不起的圣人,同時也認識到儒學與佛法大有相通之處。以下就學習體會略談數(shù)端:
一、以前雖然對《論語》并不陌生,但過去的理解非常浮淺。主要原因是態(tài)度與方法不正確,朱先生曾講過,讀《論語》,首先要把態(tài)度擺正。孔子是圣人,自己是凡夫,對圣人要有至誠的仰慕與崇敬。《論語》是傳道、修行之書,僅靠邏輯分析、考據(jù)論證之類的現(xiàn)代學術方法是不能得門而入的,要靠真誠心去感通圣人之志。圣人的心是純然天真之心,圣人所講、所傳,無非也是這顆真心,我們只有發(fā)起真誠心,超越糾纏我們心性的世俗心,才能與圣人感通。如果真的能這樣,則《論語》就能不讀自通,王鳳儀善人就是這樣的例子。其次,《論語》作為修行書,處處體現(xiàn)著實踐精神,君子“先行其言,而后從之”,學《論語》不是靠嘴巴,而是用行動,要把圣人的思想落實在實踐中,落實在工作與生活細節(jié)中,特別要落實到家庭生活。一位居士曾說過,有的人在工作單位上是君子,可一回到家里就成了小人。修行人要特別注意這個問題,家庭是修行的第一道場,要在家庭生活中化稟性,去習性,格物至知。這很不容易,學生在這方面做得很差。
二、學佛前讀《論語》,都是為了學術研究。讀來讀去,總感到這本語錄體著作非常瑣碎,多是一些道德教訓,搞不清其主旨是什么;對書的結構、層次也不清楚。聽了朱先生的課后,才明白了這些問題。儒家學問的根本是心性,此心性也稱為明德、天命之性、誠、明、天等,王陽明稱之為良知,“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論語》中則多稱之為仁,仁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是真正的主人,只是凡夫把它迷失了。夫子之學,就是一個仁字,此仁即夫子之道,夫子一生的工作,是使眾生復歸仁性。錢穆先生《孔子傳》說:“其生命,其年歲,其人,即全在志學好學志道樂道之無盡向往無盡追求中。其所憤,所樂,亦全在此。此以外則全可忘。……故孔子畢生……其實則只是一志學志道好學樂道之人而已。”(61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釋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這個“一”其實就是仁,曾子為什么解釋為“忠恕”呢?仁是道之體,忠恕是道之用,道體難以言傳,故曾子從用上說;而且,忠恕也是進入仁體的門徑。只要弄明白了仁這個根本問題,《論語》就容易懂了,《論語》全篇,其實都在講這個仁字。
夫子之學是形而上的仁與形而下的倫理規(guī)范的合一,儒家的道德是德性與德相之合體,仁作為德性,是無私無我的,偉大的,具有浩然之氣,是道德之本體;而德相則是德性的具體表現(xiàn),是各式各樣的規(guī)范,是道德之現(xiàn)象。作為本體,德性永恒不變,不論什么時代,人的德性都是相同的;而德相則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孔子的仁學,體用一如,即事即理,體現(xiàn)了宇宙人生的中庸之道,為中華文明建立了根基。但近代西學傳入后,中國人的道德觀只涉及到德相,德性卻失落了,這樣,德相也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只剩下一個空殼。現(xiàn)在,這個空殼也不復存在了,我們生活在一個沒有道德的時代,自古迄今,道德之淪喪無過于今日。而道德重建,也只有復歸德性,才能成功。
聽朱先生的課還有一大收獲,就是弄清了《論語》全書的結構與層次。先生認為《論語》是根據(jù)《周易》編排的。學生對此感到很新奇,通過先生的講解,深感此說確實很有道理。在此基礎上,學生從自己所研究的美學專業(yè)角度,把《論語》當作一部美學書,因為仁就是真善美慧的合一,當然也是美的本體。從這樣的角度理解,則第一篇為大道之美,道為乾、為體,第二篇為大德之美,德為坤、為用,第三篇為禮樂之美,禮樂以仁為體方美,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第四篇則為大仁之美,第五篇為涵養(yǎng)之美,第六篇為內省之美,第七篇為師道之美,第八、九兩篇為德行之美,第十篇是夫子的氣象風度之美。而每一篇,又分若干層次,如第二篇18至21章討論政治結構中君主、大臣、士、師各自的職分,說明諸方面結合起來,政治才能和諧。這些都在講課分析得很清楚,這樣,整篇《論語》的文脈就一目了然了。
三、先生在授課中還介紹了王鳳儀、劉友生、譚榮清的學問與德行,學生看了一些的資料,很受教育,得到很多的啟發(fā)。首先,王鳳儀是儒家血脈的傳承者,是儒家學說的大實踐家。近代以來,特別是新文化運動以后,隨著西學的傳入,知識界盡吹西風,儒家學說被歪曲并倍受打擊。然而,“禮失而求諸野”,在此危難之時,草根儒學家王鳳儀先生領導的道德運動異軍突起,并再傳至劉友生善人于當代,顯現(xiàn)出頑強的生命力,形成了具大的社會影響。然而從那時至今,知識界對此一直盲然無知,毫無反應,這說明近代以來,知識界不曾有過真正的學問。王鳳儀先生是儒學發(fā)展史上重要的人物,他出現(xiàn)在西方思想傳入中國的近現(xiàn)代,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說明儒家思想家完全能夠適應于當代社會。其次,王鳳儀的實踐與理論,也說明包括儒家在內的.中國心性之學是真理,是具有實證特點的真正學問。王鳳儀并沒有讀過書,他的學問,全從自己的天性(仁、明德、良知)中流現(xiàn)出來,此天性人人皆有,是真實的存在,不管體驗到與否、發(fā)現(xiàn)與否,它都“客觀地”、“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地”存在于我們的內心深處。
只是一般人都被稟性與習性所控制,為恨怨惱怒煩所染污,這種天性便不能顯現(xiàn)。只要我們老老實實做格物至知、誠意正心的修證功夫,就能得到真實的受用。最后,對王鳳儀的學問(包括整個儒家學問)與佛法的關系,也要有清醒的認識。王鳳儀、劉善人雖然也談到過佛法、成佛等問題,但其學說只是佛法中的人天乘(屬凈業(yè)三福中的第一福),修到最高水平也只是命終后升天,是不能出離三界的,更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其學說沒有達到緣起性空、能所雙遣、絕待圓融的層次。有的人說,你連人都沒有做好,修佛能成功嗎?若論通途法門,靠自力斷惑證真,則這種觀點是正確的。但這種說法并不適合念佛法門,凈宗一法,以信愿感通佛的愿力,臨命終往生西方以出離三界,往生的基本條件是信愿行三資糧,除此之外,再也沒有更高的要求。
故《觀經(jīng)》下三品往生者都是惡人,這正說明信愿力、佛力的不可思議。但現(xiàn)在有人把儒家學說(甚至《弟子規(guī)》)當成往生的條件,這種知見是大有問題的。但另一方面,念佛人也要認真學習儒家學說,實踐王鳳儀先生的學問,這能夠培養(yǎng)我們真誠心,格物至知以對治習氣,化稟性去習性以復天性,這都有利于增上我們的信愿力,有利于增高往生品位。
四、通過學習《論語》,對孔子的形象有了新的認識。孔子本人的形象應當是什么?二千多年來,夫子被不斷解釋、演繹,形成了各各不同、差別巨大的形象系列,曾被稱為至圣先師,也曾被稱為喪家犬。這是一個解釋學問題,佛法則稱之為唯識所現(xiàn)。孔子的形象是由解釋者心性境界水平?jīng)Q定的,人們所看到的孔子的形象其實是自我心象的外顯。通過學習《論語》,真切感受到孔子是一位超凡脫俗的圣者,也真切感到所有語言都不能完美地描述他,賢者顏淵倘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站得多高,就能看到孔子有多高。所有學問之中,只有佛法才是宇宙人生最究竟的真理,只有從佛法角度,才能真正理解儒家,正如張商英所說:“吾學佛,然后知儒。”同理,學佛然后才能識夫子面目。蓮池大師《竹窗隨筆》認為夫子是儒童菩薩,并說:“使夫子而生竺國,必演揚佛法以度眾生;使釋迦而現(xiàn)魯邦,必闡明儒道以教萬世。蓋易地則皆然。大圣人所作為,凡情固不識也。”大師道眼圓明,境界不可測度,我們當仰信祖師之言,不以凡情測度夫子。
學習《論語》的收獲是巨大的,聽朱先生講課也是非常愉快的,期待著先生講后十章,還有《大學》、《中庸》等。
【讀書筆記《論語》】相關文章:
《論語》讀書筆記09-17
網(wǎng)絡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07-18
《論語》心得體會(精選22篇)10-20
行政法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09-02
邊城讀書筆記10-15
《守株待兔》讀書筆記08-16
哈姆雷特讀書筆記07-29
童年讀書筆記07-18
簡愛讀書筆記08-08
散步讀書筆記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