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書筆記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書筆記了。但是讀書筆記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論語》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論語》讀書筆記1
這個假期,我讀了《論語》,其中有一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其不善者而改之”,給我留下非常深的印象。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總會有一個人可以當我的老師,學習他的優點。發現他們有缺點,就要趕快檢查自己是否也有那種不足,如果有,馬上去改正,這樣就會做得更加完美?鬃舆@種謙虛好學的精神,令人欽佩。
我們班里每個人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有的作文好,有的體育好,有的唱歌好,有的樂于助人……他們的優點都值得我好好學習,這樣我也會越來越優秀。
《論語》讀書筆記2
論語,感到收獲頗多,讓我汲取思想的火花、感悟智慧的光芒。
其一:學,然后知不足。
學,然后知不足,由此,我要進一步端正態度,持之以恒,在通讀的.基礎上再加以精讀,并學會結合實際進行研讀,提升自我。
其二:思,然后明目標。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有了知識,沒有思想,就是不切實際的罔。懂得了學習的重要性。通過學習獲得知識,不是最終目標。我們還必須學會思考人生,人應當成為怎樣的人?
一部《論語》,清晰地表明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人,應當成為君子!熬印,作為理想人格,孔子把它界定為“內圣外王”,如:“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等等,強調了作為君子既要有學問學識,還要有氣魄修養,學問加修養——所謂“內圣”才是君子。用今天的語言來表達,我把它理解為德才兼備。
又如:“天行漸,君子當自強不息”,“禹,吾無間然矣……”這里可以看到孔子極為推崇大禹,挑不出他任何缺點,禹把黃河長江水利治好,把土地開發出來。中華民族奠定了農業社會的基礎,發展成就了后來幾千年農業國的民族精神,是從禹開始的。禹之所以在孔子的心目中是真君子,就在于他做到了“外王”,即君子要不斷努力開拓,去建功立業,個人的存在要對社會有所貢獻。
《論語》讀書筆記3
歲月悠悠,古老的中國擁有五千年的歷史。在飛逝而過的五千年中,這龍的故土上出現了多少杰出的人物。如酒仙詩人李白;地動儀的發明家張衡;數學家祖沖之;偉大的設計師詹天佑……但是,有一位學術精湛的學者,他的許多有見地的思想,直到今天都令我們無法忘卻,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他就是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孔子。他的第子根據他的言行舉止寫出了響譽世界的《論語》。下面是我讀孔子《論語》的一些感想: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認為,沒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長久地處在貧困或安樂之中,否則,他們就會為非作亂或者驕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會行仁。這種思想是希望人們注意個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環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氣節。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笨鬃诱J為,一個人斤斤計較個人的吃穿等生活瑣事,他是不會有遠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與這樣的人去討論什么道的問題?鬃舆@些思想時至今日對我們仍有很大的教育作用,我們生活在一個不愁吃穿的年代,作為學生的我們應該樹立遠大志向,能享福也要做好吃苦的準備,不要被學習中的困難嚇倒,搞好學習,報效祖國。
孔子一身以仁德為道,一生安貧樂道。而我們現在呢?亂扔垃圾的現象隨處可見。讓我們來見證一下吧,國慶期間,全國各主要旅游景點游人散去后留下的是可觀的垃圾,神圣的天安門廣場,留下了九噸垃圾:香口膠,零食袋,紙屑等遍布廣場。海南三亞大東海景區三公里海灘遍布五十噸生活垃圾;長沙高速公路上遍地也是垃圾……與之對比鮮明的是像香港這個人口密度很大的全世界有名的旅游城市或像新加坡等國家,人們無論在大街還是小巷都很少找到一片紙屑。作為深受儒家學派思想影響的中國人,我們的傳統美德到哪去了呢?
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認為自己不情愿做的事情就不要推給他人去做。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想想別人,學會關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小悅悅事件的發生,震撼人心,全國上下議論紛紛。她被車撞倒后,有十八個路人陸續經過,竟然都視而不見。他們本來可以挽救一個活潑可愛的生命,可他們都選擇了放棄。然后,小悅悅又被一輛車二次碾壓之后,才被在路邊撿垃圾的陳阿婆發現,并把她送進醫院搶救。幾天后,小悅悅離開了這個美麗的世界。夏洛能編織出愛的大網,孔子為了見患了嚴重感染病的弟子回最后一面,可以不顧自己的安微。這不是我們常說的道德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些怕被人說而不管小悅悅的人,就可以把死亡和痛苦留給小悅悅來承受?孔子教導我們要心善如水,我想請問:對奄奄一息的小悅悅熟視無睹就是善嗎?
《論語》讀書筆記4
本書講述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孔子因材施教,對于不同的對象,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點,缺點,進德修業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這告訴我們現在的老師應該學習孔子這一點。
對于學習,我們要做到的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學到的知識,按時去溫習它,不也是很開心嗎?因為在溫習的'同時,我們把學過的知識不斷的鞏固,也許還能獲得新的東西,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復習完所學過的知識,就再也不用懼怕考試了,更別提說掛科了。
從《論語》中,我還知道了一個人有沒有學問,學問的好壞,主要不看他的文化知識,而是看他的道德修養,這好比當今社會衡量一個人的標準,并不是看學歷,也不是看文憑,而是看他的言談舉止與品質修養。也就是說,即使一個人沒有學習過什么,但他能做到孝,忠,信等傳統倫理,這也不能說他沒有文化知識,沒有道德修養。殊不知她所擁有的這些道德修養結石就是最大的財富了。
《論語》共20篇,其言語精練,內容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我感受到了《論語》擁有強大的文化底蘊。每一位學子都應對其進行品讀
感悟及求索。書中有著豐富的知識告訴我們要孝敬父母,有愛心,要以賢德的人為榜樣。把這些作為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后再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我們的視野,豐富我們的思想。
《論語》讀書筆記5
《論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文化遺產,在歷具有崇高地位,宋人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墩撜Z》不僅影響了中國歷史兩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圍內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被稱為東方的《圣經》。我讀論語的時間不長,也沒有通篇詳細的讀,但是卻在字里行間已經被孔子深深的
感動,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他的一生甚至都沒有一部自己的著作,僅憑著學生們記錄他言行的這部《論語》就能讓我們如此受用終生。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這樣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涉及政治、哲學、教育、倫理、文學、藝術和道德修養等各方面,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于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建國已六十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歲月,弘揚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優秀傳統文化,應該是“守成期”,順理成章的`天命。其實,儒學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不僅可與守成,亦可催人進取,儒家文化中蘊含的對現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僅是為某個階級服務的政治哲學,也是直指人
心的人生哲學。儒學在歷史發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運懸于一線之際卻總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是因為這其中蘊藏著巨大的潛能,那是超乎政治倫理之上,鮮活在平常日用之間,本于生命,積極進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人生,要有積極的心態,明確的目標,靠堅持不懈地努力行動來獲取成功,這是天地自然社會賦予人類亙古不變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終極目標、整體主題。而這些,卻是孔子給我們的啟示。
《論語》讀書筆記6
一本好書就好比一座礦山,只要你不斷地從中挖掘,反復品味,就能受益無窮。
讀一本好書,就像在和書的作者談話,因為書是作者內心所見,所感,所思。而我第一遍閱讀一本書往往沒有什么深刻的體會,但在深入的了解,思考,你就會發現一片好比天空和海洋一樣讓你寧靜致遠的世界。《論語》就是這樣一本好書,一本站在諸子百家頂峰的作品,其中包括了政治,人文,禮儀,道德等許多方面,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而這部經典之作在當下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
走進《論語》,跨越時空的障礙,何其有幸見到了和藹可親的孔子和他那些勤勉好學的弟子。我聽見了孔子對我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看見了孔子和他的學生們的學術討論,互相交換自己的志向,我感受到了孔子及其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和對自身嚴格的要求。我便向孔子提問說:“怎樣才能做一位君子呢?”孔夫子一縷胡須,呵呵笑道:“君子不器!薄熬犹故幨帲∪碎L戚戚”……我與孔子交談一番后,又看到了他的門生曾子,他一邊走一邊吟誦:“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他誦完后微笑著看著我,我猛然醒悟,他是在叫我每天反省自己過錯并加以改正,我謝過曾子,繼續往前走。不一會兒,看到一個衣衫襤褸的人正坐在路邊若有所思,心想此人一定是顏回了。便不由得低吟起孔子的那句話“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此情此景,孔子之言不虛啊!所有的身外之物都拋諸腦后,只想著去提高自己的學識和學養,我暗暗記下這一幕,不去打擾顏回。遨游在仁愛的`海洋里,我不能自已。
中華泱泱大國,上下歷史5000年,長江,黃河,遼闊中原,孕育了深厚的古代文化,它是《論語》,是中華五千年歷史的積淀;它是《論語》,是華夏璀璨文明的結晶;它是《論語》,是國家乃至世界的瑰麗寶藏。而《論語》讓我最受用的是它告訴了我生活中許多處人為事的道理:腳踏實地地做人、認認真真地學習、誠實守信地交友、孝順地對待家人,這樣會使我們變得更加完美。這就是論語的智慧,它像一劑良藥,治愈著我們的心靈,它是一盞明燈,點亮我們勇往直前的道路。
《論語》讀書筆記7
《論語》作為儒家的經典,已經傳承了幾千年,儒家思想也成為歷代統治者統治國家的思想!墩撜Z》及其意義不是我們所能評價的。而我看論語,體會到得就是《論語》中的忠君、愛國、孝敬父母長輩、義氣對待朋友,講誠信,對個人的要求,還有對學習方法的說法等等。
第一章的第一篇《學而》的開頭就講“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了又時常溫習,又能從已經學過的知識里得到新的知識。這也說別把學過的知識給丟掉了,經常拿出來溫習,那才是正確的學習方法。有朋友來請教他,他不倦的給人講解,就算朋友不理解,他也不會覺得厭煩,這就體現了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更注重個人的品德修養的主張,對我們也是有很大的教育意義的。
孔子認為一個人要忠于國家,首先得學會孝順父母,尊敬兄長。他認為一個人只有孝順父母,尊敬兄長他才能做到不犯上作亂,如果連孝順父母,尊敬兄長都做不到,又怎么能做到服從統治者呢?《論語》中孔子強調的最多的就是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師長!暗茏尤雱t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等等。而這是他所認為的治國之道,用人之本,而這體現的正海他得“仁”的思想。
孝順長輩,他指出,父母在家就不要遠游,“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侍奉父母要竭盡全力,他說:“對父母,要特別為他們的疾病擔憂,這樣才算盡了孝道!边有:“(當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僅僅是有了事情,兒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難道能認為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這些都是他對孝道的理解和闡釋,而這些,也是很值得我們去學習的,也是值得我們很多人去反省的,當今社會,這個問題已越來越多的被人忽略了。
對于朋友,首先要講誠信,他說:“一個人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它靠什么行走呢?” “講信用要符合于義,(符合于義的)話才能實行;恭敬要符合于禮,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绷x氣、誠信成了與人相處的基本,這與現在的“要別人尊重你,你就得先尊重別人”也是同樣的道理。
孔子的思想,認識和見解到現在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實在很多,值得我們反
省的也很多,在現在的社會里,我們缺失的東西實在太多,而現在提倡文化治國,就是復歸我們的傳統文化,而儒家的“仁”的思想正是我們需要重新找回,并學習,繼續傳承的東西,我想這對我們國民素質的提高是很有必要的。
當然,我現在看到的只是《論語》里面最表層的東西,甚至連表層的東西都還沒看到。我對自己的知識體系,也需要得到進一步的提高。《論語》里的思想更使我需要學習的。
《論語》讀書筆記8
在現代的社會里,處處都應存在著誠信。對于一個國家而言,誠信可以說是立國之本;對于一個企業而言,誠信可以說是立業之本。對于每個公民而言,誠信可以說是立身之本。
寒假期間,我又一次捧起《論語》這本書,饒有興趣地品讀起來。在這本經典著作里,遺留著古人燦爛的文化歷史,富有哲理的人生名句箴言,中華民族文明的精髓。即使今日,處在21世紀的新社會,《論語》仍在文化界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引領著人民朝著未來,文明跨步前進。
《論語》中,一句至理名言:人而無信,不知其可。最讓我刻苦銘心。從中,可見孔子對誠信的重視。在孔子看來,誠信是每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范疇,取得人們的信任比什么事都要重要。
“一個月包退,兩個月包換,終身維修。趕快拿起手中的電話訂購吧!”在許多電視頻道中,經?吹竭@排山倒海的場面,聽到這聲嘶力竭的呼喊的電視購物廣告。多功能手機,褪黑儀,增高鞋,這一種種廣告產品難道真的擁有那神奇的魔力嗎?其實不然。在前幾個星期,電視欄目里就揭開了電視廣告背后的神秘面紗。主持人帶著大家,一齊總結了電視廣告的種種特點,拍攝電視廣告的招招秘訣。其中主持人舉出了一個典型事例。廣告里介紹的一個號稱“排毒基”洗腳盆,聲稱只要你把腳放進去,并撒上一點鹽,就可以把你體內里各個部位的'毒素統統地排出來。從電視屏幕上,分明親眼目睹了那黑黃相間的毒素排出來。然而,買回洗腳盆的消費者發現,不只是放腳,即使放其他的物品,這水還是會變得渾濁不堪。看來,這毒素根本不是人體里散發出來的。記者通過調查,才發現:原來,洗腳水變色是由于洗腳盆里能量泵中的電極和溶于水后的精鹽發生電解反應所產生的。
無論是在生活、社會里的哪一個角落,都應保留著最為珍貴的誠信,才能取得別人對你的信任。失去誠信,就相當于一個健全的人失去了一雙明亮的眼睛,一只五彩的蝴蝶失去了一對翅膀。沒有了誠信,宏偉的企業項目將面臨失敗!沒有了誠信,人與人之間將不再存在著由信任搭建起的橋梁!沒有了誠信,世界將充滿著灰暗與欺瞞!“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論語》讀書筆記9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边@個暑假,我就背了大半部論語。別說里面的內容了,就單單簡介就把我嚇了一跳:1988年,第75位諾貝爾獎獲得主在法國巴黎說:”如果人類想在21世紀生存下去的話,必須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钡拇_,我讀了大半部論語,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學習的道理。
論語一共分二十篇,主要都是孔子說的話。背論語,真是受益匪淺。
8月8日,是奧運會的開幕式。有一個環節,是有2008個人在擊缶,他們一邊擊缶一邊誦論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當時,我大聲地跟著背,我弟弟則在一旁跟著小小聲的背。
論語蘊含的道理實在太多了,而且都是精華。我的理解雖然有限,但也理解了好些句子: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边@句話就是說,光讀書不思考,你是不會體會到其中的精華;光思考而不去學習,也體會不到其中的精粹的。就像我們吃東西一樣,如果我們不去細細品味,就不會嘗到它的精華所在。若光去品味,而不去嘗它表面的味道,那也沒用。兩全其美,那才叫好。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边@句話中的道理就是:見到品德高尚的熱愛學習的人,我們就應該像那種人學習;見到品德低下,不熱衷于學習的'人,我們就應該問問自己有沒有像那種人那樣。有時候,我們考試成績下來了,考了95分,自我感覺不錯,因為還有好多同學排在我后面呢。其實這樣想是不對的,連兩千多年前的孔子都知道這樣是不會有前途的。
我十分佩服孔子的智慧,沒想到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產生了那么多道理的精華,在我們現在那么發達的社會都那么需要它。
《論語》讀書筆記10
這周,同學們學習了《(論語)十則》這篇課文,這篇課文是二千多年前的偉大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和他的弟子的一篇語錄。這其中給我感受最深的兩則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前一則是說幾個人在一起行走,那么他們之中必定有人是我的老師;后一則告訴我們要實事求是,學習也是同樣的道理,要以誠實為先,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智慧。這兩句話雖然出自二千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是同樣具有教育意義。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一個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到許多人,而每個人都有許多長處,值得學習,可以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拿我們的班來說吧,在這個60人的集體里,就有許多小“能人”:有的擅長繪畫,有的寫著一手好字,有的是籃球場上的闖將,有的是象棋盤上的英雄,有的富有數學家般敏捷的思維,有的具有歌唱家的天賦……多向他們學習學習,多向他們的長處靠攏,正所謂“揚長避短”。這樣不就可以使我這株置身于萬頃細田中的小苗增添一些知識的養分嗎?
如果你想具有大海般淵博的知識,就應善于從生活中尋找良師益友,吸取他們的點滴長處。如果說拜能者為師是理所當然的話,那么“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就容易做到了。首先,你得放下自己那份強烈的虛榮心,不要為了一時渴望得到榮耀,而不懂裝懂,其結果只是無聊而又可笑的。
《論語》讀書筆記11
我不知古人所說的“半本《論語》治天下”是否用了夸張的手法,但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論語》威力非同一般。它對我們的影響是那么的深,即使今天,它的印象里還不小,因為《論語》的條條框框早就滲進了我們祖先的骨髓之中。
還記得小學二年級時首次背《論語》中的內容,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溫故而知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等。當時僅限于背誦而已,要說有什么理解,當首推“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了,因為當時認為朋及親戚和朋友,而父母的朋友和家里的親戚來,很多時候都會給我帶點零食或玩具什么的,這個當然要樂了。加之當時我也有了自己的小朋友,便認定它就是真理。對“溫故而知新”和“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理解,當時您要是讓給說一下,我倒是能背一大堆,但從心底里真是不明白——一本語文書就那么幾個字,你再怎么翻,也不會蹦出一個新的生字來,怎么溫古,怎么知新。渴裁唇兄谰褪侵,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都是知道啊?當然隨著對通假字的認識,這個解釋就沒了,但理解嘛,還是用困難的。
不理解不代表我不能去賣弄,當時去父親跟前背誦,背完后順便賣弄了起來,把自己的理解大講特講,不料父親卻用我背的東西給我反講了起來。當然我是迷迷糊糊聽完的,因為我還是不理解。
二八年級之后的一年,不知是語文書被詩詞給占了還是我忘了,腦中沒有《論語》的記憶。四年級一篇魯迅的《孔乙己》又讓它回到了我的視線。那時的影響是什么之乎者也的東西都出自于它,書呆子也出自于它。便從感情上有點小討厭孔子和《論語》了。
對《論語》的感情,很對時候像對父母的感情,總在變化,而且是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而變化。小學時自我意識不是那么的強,所以對《論語》的感情也是隨著書本而變化。等上了初中,學了古代史算是對《論語》有了初步的認識,覺得一本書能被那么久的.當做行為準則,的卻不易。加上初中語文書上又有了大篇章的《論語》內容,對它的理解算是又深入了一點吧。但總得來說還是以做人出事準則為準。
等到了高中,終于有機會讀了全本《論語》,由于高考的緣故,讀的不是很認真,所以讀完后能記住的還是那么幾句,也談不上有什么理解。
本學期,相對于高中有了更多時間去看書,所以便又找到《論語》看了一下。
《論語》整本書以孔子教導學生時對話的言語記錄為主,也有一部分孔子學生如顏回,曾參,子路等人的言語記錄。章節內容比較雜亂,每一篇不會固定講什么。每一篇的篇名都是由本篇第一句話而來,如“學而篇”就是由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得來的。雖說章節雜亂,但在書中處處見仁,時時見禮,義也多多,情也不少。
孔子對人的尊崇,是甚于于一切的,比如他說“人而不仁,如樂何,人而不仁,如禮何?”“茍志于人矣,無惡也”。同時他對仁的講解,也有許多不同,這點主要是踐行了他因材施教理念,如他對司馬牛和樊遲子宮就給出了不同的說法。《論語》中關于仁和禮的研究實在太多,也太高深,我實在沒法繼續說下去,所以這里我選了一個小點來說明一下——它就是《論語》中的情。
子路在論語中和孔子的對話不少,雖然孔子對他的評價不如顏回他們好,如孔子說“由好勇過我無所取材”。但師徒之情確實值得我們去學習。
《論語》中有這樣一個記載“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行。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在老師落寞的時候還能跟著老師,而且能夠把心中不快當面告訴老師的人,恐怕也就是子路了,讓顏回去肯定是不行的,孔老夫子也說了回是終日不違的的嘛!若是如此,便也就算了,畢竟子路實在老師落寞的時候去給老師發脾氣嘛!但后面他在老師發達的時候又去找老師麻煩了。書中這樣記載“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余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南子是當時衛靈公的夫人,把持朝政?鬃右娏怂,子路就不高興了,因為他認為老師的行為與他的言行不符。當然,孔子為了表明清白,只好用發誓這一最具威力的方法了,于是他便不斷的說“余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意思是我做了不正當的話就讓天來討厭我吧。今天我們是可以隨便發誓而不怕誓言兌現,可孔子那個年代是怕的啊。這是多么好的師生關系。今天誰還敢去說
自己的老師行為不當啊,至少為了可憐的學分也不會。又有幾個老師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對著一個自己的學生去做發誓那樣的是呢?當然,當著媒體他肯定會,作秀嘛。
總之《論語》還是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當然很有我們值得作為一個經驗而避開的地方,因能力有限,就不從大處著手,到此為止就行了。
《論語》讀書筆記12
通過聽朱先生的課,對《論語》乃至整個儒學的看法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鬃拥拇_是了不起的圣人,同時也認識到儒學與佛法大有相通之處。以下就學習體會略談數端:
一、以前雖然對《論語》并不陌生,但過去的理解非常浮淺。主要原因是態度與方法不正確,朱先生曾講過,讀《論語》,首先要把態度擺正?鬃邮鞘ト,自己是凡夫,對圣人要有至誠的仰慕與崇敬。《論語》是傳道、修行之書,僅靠邏輯分析、考據論證之類的現代學術方法是不能得門而入的,要靠真誠心去感通圣人之志。圣人的心是純然天真之心,圣人所講、所傳,無非也是這顆真心,我們只有發起真誠心,超越糾纏我們心性的世俗心,才能與圣人感通。如果真的能這樣,則《論語》就能不讀自通,王鳳儀善人就是這樣的例子。其次,《論語》作為修行書,處處體現著實踐精神,君子“先行其言,而后從之”,學《論語》不是靠嘴巴,而是用行動,要把圣人的思想落實在實踐中,落實在工作與生活細節中,特別要落實到家庭生活。一位居士曾說過,有的人在工作單位上是君子,可一回到家里就成了小人。修行人要特別注意這個問題,家庭是修行的第一道場,要在家庭生活中化稟性,去習性,格物至知。這很不容易,學生在這方面做得很差。
二、學佛前讀《論語》,都是為了學術研究。讀來讀去,總感到這本語錄體著作非常瑣碎,多是一些道德教訓,搞不清其主旨是什么;對書的結構、層次也不清楚。聽了朱先生的課后,才明白了這些問題。儒家學問的根本是心性,此心性也稱為明德、天命之性、誠、明、天等,王陽明稱之為良知,“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薄墩撜Z》中則多稱之為仁,仁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是真正的主人,只是凡夫把它迷失了。夫子之學,就是一個仁字,此仁即夫子之道,夫子一生的工作,是使眾生復歸仁性。錢穆先生《孔子傳》說:“其生命,其年歲,其人,即全在志學好學志道樂道之無盡向往無盡追求中。其所憤,所樂,亦全在此。此以外則全可忘。……故孔子畢生……其實則只是一志學志道好學樂道之人而已!(61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痹俞屧唬骸胺蜃又,忠恕而已矣。”這個“一”其實就是仁,曾子為什么解釋為“忠恕”呢?仁是道之體,忠恕是道之用,道體難以言傳,故曾子從用上說;而且,忠恕也是進入仁體的門徑。只要弄明白了仁這個根本問題,《論語》就容易懂了,《論語》全篇,其實都在講這個仁字。
夫子之學是形而上的仁與形而下的倫理規范的合一,儒家的道德是德性與德相之合體,仁作為德性,是無私無我的,偉大的,具有浩然之氣,是道德之本體;而德相則是德性的具體表現,是各式各樣的規范,是道德之現象。作為本體,德性永恒不變,不論什么時代,人的德性都是相同的;而德相則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鬃拥娜蕦W,體用一如,即事即理,體現了宇宙人生的中庸之道,為中華文明建立了根基。但近代西學傳入后,中國人的道德觀只涉及到德相,德性卻失落了,這樣,德相也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只剩下一個空殼,F在,這個空殼也不復存在了,我們生活在一個沒有道德的時代,自古迄今,道德之淪喪無過于今日。而道德重建,也只有復歸德性,才能成功。
聽朱先生的課還有一大收獲,就是弄清了《論語》全書的結構與層次。先生認為《論語》是根據《周易》編排的。學生對此感到很新奇,通過先生的講解,深感此說確實很有道理。在此基礎上,學生從自己所研究的美學專業角度,把《論語》當作一部美學書,因為仁就是真善美慧的合一,當然也是美的本體。從這樣的`角度理解,則第一篇為大道之美,道為乾、為體,第二篇為大德之美,德為坤、為用,第三篇為禮樂之美,禮樂以仁為體方美,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第四篇則為大仁之美,第五篇為涵養之美,第六篇為內省之美,第七篇為師道之美,第八、九兩篇為德行之美,第十篇是夫子的氣象風度之美。而每一篇,又分若干層次,如第二篇18至21章討論政治結構中君主、大臣、士、師各自的職分,說明諸方面結合起來,政治才能和諧。這些都在講課分析得很清楚,這樣,整篇《論語》的文脈就一目了然了。
三、先生在授課中還介紹了王鳳儀、劉友生、譚榮清的學問與德行,學生看了一些的資料,很受教育,得到很多的啟發。首先,王鳳儀是儒家血脈的傳承者,是儒家學說的大實踐家。近代以來,特別是新文化運動以后,隨著西學的傳入,知識界盡吹西風,儒家學說被歪曲并倍受打擊。然而,“禮失而求諸野”,在此危難之時,草根儒學家王鳳儀先生領導的道德運動異軍突起,并再傳至劉友生善人于當代,顯現出頑強的生命力,形成了具大的社會影響。然而從那時至今,知識界對此一直盲然無知,毫無反應,這說明近代以來,知識界不曾有過真正的學問。王鳳儀先生是儒學發展史上重要的人物,他出現在西方思想傳入中國的近現代,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說明儒家思想家完全能夠適應于當代社會。其次,王鳳儀的實踐與理論,也說明包括儒家在內的中國心性之學是真理,是具有實證特點的真正學問。王鳳儀并沒有讀過書,他的學問,全從自己的天性(仁、明德、良知)中流現出來,此天性人人皆有,是真實的存在,不管體驗到與否、發現與否,它都“客觀地”、“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地”存在于我們的內心深處。
只是一般人都被稟性與習性所控制,為恨怨惱怒煩所染污,這種天性便不能顯現。只要我們老老實實做格物至知、誠意正心的修證功夫,就能得到真實的受用。最后,對王鳳儀的學問(包括整個儒家學問)與佛法的關系,也要有清醒的認識。王鳳儀、劉善人雖然也談到過佛法、成佛等問題,但其學說只是佛法中的人天乘(屬凈業三福中的第一福),修到最高水平也只是命終后升天,是不能出離三界的,更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其學說沒有達到緣起性空、能所雙遣、絕待圓融的層次。有的人說,你連人都沒有做好,修佛能成功嗎?若論通途法門,靠自力斷惑證真,則這種觀點是正確的。但這種說法并不適合念佛法門,凈宗一法,以信愿感通佛的愿力,臨命終往生西方以出離三界,往生的基本條件是信愿行三資糧,除此之外,再也沒有更高的要求。
故《觀經》下三品往生者都是惡人,這正說明信愿力、佛力的不可思議。但現在有人把儒家學說(甚至《弟子規》)當成往生的條件,這種知見是大有問題的。但另一方面,念佛人也要認真學習儒家學說,實踐王鳳儀先生的學問,這能夠培養我們真誠心,格物至知以對治習氣,化稟性去習性以復天性,這都有利于增上我們的信愿力,有利于增高往生品位。
四、通過學習《論語》,對孔子的形象有了新的認識?鬃颖救说男蜗髴斒鞘裁?二千多年來,夫子被不斷解釋、演繹,形成了各各不同、差別巨大的形象系列,曾被稱為至圣先師,也曾被稱為喪家犬。這是一個解釋學問題,佛法則稱之為唯識所現?鬃拥男蜗笫怯山忉屨咝男跃辰缢經Q定的,人們所看到的孔子的形象其實是自我心象的外顯。通過學習《論語》,真切感受到孔子是一位超凡脫俗的圣者,也真切感到所有語言都不能完美地描述他,賢者顏淵倘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闭镜枚喔,就能看到孔子有多高。所有學問之中,只有佛法才是宇宙人生最究竟的真理,只有從佛法角度,才能真正理解儒家,正如張商英所說:“吾學佛,然后知儒!蓖恚瑢W佛然后才能識夫子面目。蓮池大師《竹窗隨筆》認為夫子是儒童菩薩,并說:“使夫子而生竺國,必演揚佛法以度眾生;使釋迦而現魯邦,必闡明儒道以教萬世。蓋易地則皆然。大圣人所作為,凡情固不識也。”大師道眼圓明,境界不可測度,我們當仰信祖師之言,不以凡情測度夫子。
學習《論語》的收獲是巨大的,聽朱先生講課也是非常愉快的,期待著先生講后十章,還有《大學》、《中庸》等。
《論語》讀書筆記13
孔子,春秋戰國時期之文人,其作《論語》流芳百世,流傳至今,幾乎無人不知,無鬼不曉。
《論語》,封面精致,外殼鵝黃,厚厚的,正上方用宋體寫著“論語”二字,下面寫著“孔子的智慧”幾個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畫,讓人一眼就喜歡上了這本書。翻開書頁,一股油墨香味撲鼻而來,!這本書我已經心儀很久了,還就是媽媽特意從書店買來的呢!
這本書中字字珠璣,其中我認為最精辟的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薄眱删湓。
第一句話的意思就是:“孔子說:“時常溫習學過的知識,這難道不快樂嗎?有朋友從遠方來做客,這難道不開心嗎?別人不明白我有學問,而我不介意因為學習就是為了自我,這難道不就是一個君子嗎?””告訴了我們:“常常持續愉快的情緒,做任何事就能夠得心應手。如果別人對你有誤會時,不要生氣或難過,只要你做的`就是對的,別人終究會明白的。”
第二句話的意思就是:“孔子說:“三個人一齊行走,除了我之外的兩個人,必須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選取他們的優點來學習,如果就是缺點的話,就把它當成一面鏡子,看看自我有沒有一樣的缺點,如果有就要立刻改過來!薄备嬖V了我們:“朋友或同學當中,每個人都有優缺點,重要的就是,我們能不能學習別人的長處和改正自我的缺點!边@兩句話寫得真好,我們大家也要好好讀讀哦!
《論語》,孔子智慧之精華,他告訴了我們怎樣做人,怎樣處事。做人,就就應要不能只修飾外貌,更重要的就是內心的修養;做人,就就應要對所有的人都要以愛心對待,也要多親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就應要假若發現了自我的任何缺點和過失,務必得勇于改過,不能故意不改,并裝作沒發現;做人,就就應要本著正大光明的態度來做事,這就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論語》讀書筆記14
《論語》里面還有這么一句話——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薄墩撜Z》一共分了二十篇,每章第一節的兩個字作為篇名,第一篇的名字取自開篇的兩個字:學而。整本書的第一句一般是是點題的部分,那為什么這句看起來平淡的話如此重要?宋代著名學者朱熹對此章評價極高,說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
孔子認為自己都無法達到知仁勇的境界,這當然是自謙。所以,子貢說,孔夫子說的'就是他自己。要達到知仁勇的境界確實很難,這是一個不斷自我更新自我提升的過程。只有擁有崇高的智慧,在面對世間繽紛復雜的事物之時,才能做到明辨是非,不被迷惑;只有擁有高尚的仁德,在面對個人得失和現實選擇之時,才能做到樂天知命,不患得患失;只有心中充滿了勇氣,在面對現實的困難和巨大挑戰時,才能夠意志堅定,無所畏懼。
學問修養上的三重境,如何做到人不知而不慍
人能夠真正做到了為學問而學問,就不怨天、不尤人。反省自己的學問、修養、做法種種的問題,但是自己的內心里并沒有怨天尤人的念頭。這樣才是君子,夠得上做學問,夠得上學習人生之道,夠得上講究人生哲學的開始。
《論語》里面的句子其實都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幾千年來經歷了無數人的閱讀、吸收和補充。我們今天對于《論語》的理解,不能只是停留于表面,而是要深入到它骨子里面的文化內涵和精神追求,這才是我們讀《論語》的價值所在。
《論語》讀書筆記15
《論語》既是通俗的,也是典雅的。常讀常新。
攬《論語》全貌,我們不難發現夫子是那樣的可親可敬,童真的爛漫和深刻的哲思天成一體,堅毅的性格與隨和的態度共伴一生,嬉笑怒罵無不真摯自然。
《論語﹒八佾(音義)篇》所載: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已,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古代木舌銅質的吊鐘)。”這段話大致的意思是,“儀地的一個官員想(通過夫子學生的介紹)見夫子,他說,凡大德之人來到此地,我還從來沒有未見到的。學生就把這個官員引見給夫子(注:可以肯定他們談的很投機),官員出來后說,你們這些弟子啊,何必整天哭喪著臉,天下遺失道統已經很久了,夫子是上天派來向世人敲響警鐘的!”
當年的夫子和我們當下一樣,都處在社會的.大轉型時期,面對“禮崩樂壞”時局,大家都在痛心扼腕。但以一己之力向時代發出吶喊,惟夫子一人。
我常為《論語》開篇三問而擊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初讀此文,頗有疑。問自己,學習怎么能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呢?干巴巴的書本啃到何時?朋友來了好好招待,噢,還說的過去吧……如果別人不了解、不理解甚至誤解了我的良苦用心,我還要當做沒事人一樣,這可能嗎
重讀這段話,甘似飴。原來,在古代“學”和“習”是兩種功課,古人稱理論知識的受教掌握為“學”,生活實踐的訓練體驗為“習”,二者缺一不可,不僅學得理論,更要反復練習運用于實踐,“習”的古義是鳥的羽毛,當鳥兒學會飛翔,自由遨游在天空,那是一種怎樣的快樂啊?!
夫子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庇终f,“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古之六藝,乃“禮、樂、射、御、書、數”,何止是光啃那些干巴巴的書本。夫子的時代還沒有線裝書,“有教無類”的思想,首倡私庠之濫觴,使王公貴胄之學走入尋常百姓之中,學其藝、觀其性、察其道,在反復的教習中,感悟、俯拾人生的味道,那是一種怎樣的快樂啊?!
同樣,“朋”和“友”古義里也是兩個概念,“同門曰朋,同志為友”,當志同道合的同窗師兄弟相聚在一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探尋世間的真理,學問的要義,這何嘗不是一種快樂……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澄懷觀道,玉宇清明。再來體會“人不知而不慍”,不會在為“誤解”而陷入煩惱執著,夫子還言道:“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边@樣一個推己及人的胸懷,不正是夫子文質彬彬、謙謙君子的真實寫照嗎?!
再讀此篇,淡如水。這三問,好似人生三境,反復玩誦每每都有收獲,好比“詩無達詁”,意猶未盡,經過歲月的磨洗,人性之真、人性之美、人性的淡泊,愈發凸顯了。
夫子是可愛的——諷其弟子宰予(白天睡大覺)“糞土之墻,不可圬(音烏,涂飾之意)也”;他是美食家“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還是音樂發燒友(在齊國聽到《韶》樂)“三月不知肉味”;也是位十足的書呆子“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夫子是現實的——他教子說話辦事“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他直指人心“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為了生存,自述“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做過魯國的司法部長(大司寇),直抒自己的法治理想“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更有窮途落魄時,路人的哂笑“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
夫子更是中華先民在追求美好理想過程中實現人格升華的典范——“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他初衷不改,一路前行,一次次振聾發聵的呼喚和追問,化作中華民族獨有的深入骨髓的精神氣質,以“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氣概,壯言壯志壯行,終成“萬世師表”,為后世景仰!
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與文化生活已打下《論語》等儒學經典深深的烙印,許多耳熟能詳、膾炙人口的成語多出于此,如見賢思齊、循循善誘、克己復禮、見義勇為、任重道遠、溫故知新、禍起蕭墻、當仁不讓……
許多名言、警句更是至今發散著智慧的光芒,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這些成語、箴言辭簡而意深,作為我們思想和行動的指南非常適宜。
夫子就是這樣一位讓“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深邃而又質樸的人。往事越千年,重拾國學經典,重樹文化自信,中華兒女有足夠的智慧與底蘊實現自己的百年復興夢!再讀《論語》,木鐸鏗鏗,聲猶在耳——
這是一位慈悲老人的諄諄教誨,頁頁叮嚀。 這是中華民族跨越千年的精神浩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