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三年級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計劃(精選5篇)
時間過得飛快,我們的教學工作又將續寫新的篇章,這也意味著,又要準備開始寫教學計劃了。好的教學計劃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年級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計劃(精選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三年級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計劃1
一、基本情況:
本級大部分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質,集體觀念濃厚,有較好的班風、學風,學生間能相互幫助。積極參加各項有益活動,課后自覺學習,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但有小部分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缺乏學習自覺性,有時放松自己的要求,違反課堂紀律,課后不復習,故學習成績不理想。為此,本學期結合實際情況,想方設法,把學風、班風推上一個新的臺階。
二、工作目標:
通過各種生動有趣的教育方式,加強對學生進行集體觀念、愛國主義、尊師守紀等思想品德教育。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促進良好的班風、學風形式。
三、教學措施:
1、堅持正面教育,采取擺事實、講道理的說服教育方法,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
2、結合思想品德教材特點,滲透到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靈活學習《小學生守則》及《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
3、以主題班會的活動課形式改變以往單一枯燥的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課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得到思想教育。
4、采用形式多樣的教育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5、以法治教,揚教育新風。認真學習素質教育基本要求,把轉變教育觀念真正落實到嚴格執行素質教育要求的實際行動中去,確立符合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標準要求的現代化評價觀念。
6、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不但做到補差,而且勤于培優;要全面關心學生成長,不僅要重視智育,而且更重視德育;要尊重學生,不但在課堂上要關愛,而且要在課外更要體現師情;要多調查分析,發現問題,及時處理,要既做學生的老師,又要做學生的朋友。
7、改革課堂教學,加大素質教育力度。
(1)課堂教學理念要新。按照課程改革的要求和現代化教學觀念,加強學科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學會學習,學會創新;促進學生自主發展,讓學生在“差異發展,體驗成功”中學有特長,發展個性,使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貫徹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之中。
(2)課堂教學目標要明。教學目標要明確具體,使每一個學生“會走進教材,能邁出課堂”。鼓勵教師嘗試計算機網絡支持下的課堂教學,讓學生時時動腦,突出思維訓練;讓學生時時動口,認清口語表達作用;讓學生時時動手,強化操作實踐。把信息技術納入學科教學,積極嘗試多媒體教學實踐。
(3)課堂教學策略要準。
、俳虒W形式:面對全班的講授,要啟發引導;同學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啟發,要差異發展;學生個體的獨立思考和動筆練習,要自主探索。讓學生在“多讀、多想、多說、多寫、多討論、多交流”中學會學習。
②訓練方式:輕聲自讀、自說、同桌互讀互說,小組討論探索、全班交流評價。教學時要增加自學環節,強化探索討論加強課堂訓練。
、壅n堂教學都要強調學生主動發展。教學時讓學生:動手做--實踐與操作;動眼看--觀察事物;動腦想--想象與分析;動口議—交流與討論;動耳聽—聽教師與同學的發言。
三年級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計劃2
一、新課程規范要求
1、《品德與社會》的內容規范由6個主題構成,即:我在生長、我與家庭、我與學校、我的家鄉(社區)、我是中國人、走近世界。這種主題式框架是各國設計綜合課時常采用的,也被稱為“同心圓擴大”的框架。
2、將學習內容和學習活動融為一體。多樣的教學活動,既將同學的經驗作為學習的基礎,同時也將形成新的經驗作為學習的目標。
3、依照綜合主題的方式出現課程內容。為體現課程的綜合性,有機整合各門課程內容的構建思路,內容規范的各局部和各條均不是依照學科體系和知識點出現的。每一條規范中,都盡可能地體現出知識學習,情感態度和行為能力養成融為一體的課程理念。
4、倡議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的意義。只有根據具體的同學背景、區域、學校特點和條件,將多種學習活動有機結合起來。
5、體現以同學為主體的改革思想。為了更好地體現課程改革的價值取向,內容規范基本上采用了主體表述的方式,并以行為化的表述出現。
二、教材設計思路
1、以兒童與自我、兒童與自然、兒童與社會展開,每一個人都在與自我、自然和社會的互動中謀求生長和發展,自我、自然和社會在每一個人身上交織在一起,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三對關系。其核心是兒童,偏重與兒童發展的課程設計則關注兒童的身心特征,設計出的課程符合兒童發展的基本規律,充沛貫徹了兒童設計課程的理念。
2、品德與社會課程所設計的健康平安地生活,積極愉快地生活,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動腦筋、有創意地生活。品德與社會是集思品教育、社會教育、生活教育和科學教育于一身的課程,這四種教育需要在本課程的目標和內容中有明確而具體的反映。健康平安地生活偏重反映了生活教育和科學教育的目標與內容;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偏重反映了社會教育和品德教育的目標與內容;動腦筋、有創意地生活偏重地反映了科學教育的目標與內容。
三、教學理念和建議
(一)全面掌握課程目標:品德與社會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協助同學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
(二)豐富同學的生活經驗:在教學時要善于調動和利用同學已有的經驗,結合同學實際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一起探究學習主題,不時豐富和發展同學的生活經驗,使同學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范的價值觀。
(三)引導同學自主學習: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同學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教師創設同學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同學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沛的空間。注意引導同學從自身的世界動身,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同學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和時鼓勵同學的各種嘗試和有發明性的考慮,引導同學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四)空虛教學內容: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要注重與語文等學科教學內容的緊密結合,注重與同學生活和社會的聯系,要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同學豐富多彩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教學內容可以從教科書擴展到同學的整個生活空間,包括社會生活中對兒童發展有意義的題材,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聯系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和時豐富、空虛課程內容,增進課程內容的實際性和親近感。
(五)拓展教學空間:教學要面向同學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同學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教學空間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應創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為此,鼓勵教師積極地開發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種課程資源,以滿足同學不同學習方式的需要。發明條件讓同學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逐步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
四、教學活動設計
我在生長:
1、開展“把各種有趣的`一分鐘記錄下來,說說自身的感想”等活動。設計自身的學習時間表。
2、結合實例,舉行把最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收入自身的錦囊的活動。
3、試著每天把自身的新發現記下來。
4、建立自身的學習檔案。
我與家庭:
1、觀察和體會日常生活中家長的辛苦勞累,選擇一些自身可以承當的家務勞動,堅持去做。
2、學會認識平安標志,維護自身。
3、模擬情境,和同學、老師一起演習生活中遇到過危險時應該怎樣自護自救?凑l反應快,方法多。
4、建立自身的平安卡。
我與同學:
1、為自身最要好的朋友和最喜歡的朋友設計小卡片,向他表達你的情誼。
2、可以講述同學們互相關心的事例和自身的感受。也可以針對同學中常出現的磨擦和抵觸,設置情景,討論解決的方法。
3、把你和朋友之間難忘的事情記錄下來,把你們的紀念物收藏起來,讓友情的芳香留在你們的記憶里。
我的家鄉:
1、想方法解開這些謎,找到這些“看不見的手”,了解他們是怎樣工作的。
2、協助鉛筆和米粒找到“媽媽”,看誰編的故事最有趣,說說找媽媽的感想。
3、家鄉的打工者帶著技術、資金回來了,與他們交談,了解他們的打算,試著說說你的想法。給在外地打工的親人寫一封信。
4、采訪身邊的打工者,寫下自身的采訪記錄。
5、尋找身邊的做出了一定成果的人物,了解他們的事跡,自身制作一張“狀元榜”。
我與社會:
1、用自身喜歡的方式去了解各民族的飲食習慣和特色食品。
2、選擇你喜歡的可行的方式收集資料,了解各民族的服飾特點。
3、了解一些民族的保守節日、特別的慶祝方式和來歷,把收集的資料與大家一起交流。
五、評價的方式和方法
(一)評價方式:本課程采用多主體、開放性的評價,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選用或綜合運用教師評價、同學自我評價、同學相互評價與家長、社會參與評價等方式進行評價。
(二)本課程倡議的評價方法:
1、教師觀察記錄。教師對同學在日常生活中表示出的情感、態度、能力、行為進行觀察,并做記錄。
2、描述性評語。在與同學進行充沛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對同學在一段時間內學習本課程的學習態度、表示等以描述性的語言寫成評語,鼓勵同學鞏固進步,修正缺乏,繼續努力。
3、同學自評。教師引導和協助同學對自身在學習中的表示與效果進行自我評價,以提高自我認識、自我調控的能力。
4、同學互評。同學依據一定的規范互相評價,這種評價可以協助同學逐步養成尊重、理解、欣賞他人的態度,相互促進。
5、作品評價。將同學調查、訪問、收集資料等活動發生的作品進行展示和交流,師生一起進行研討。
6、個案分析。教師針對某一同學學習的特殊狀況進行跟蹤評價,它有助于教師因材施教和個別化教學。
三年級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計劃3
一、教材分析:本冊教材共分五個單元:
第一單元《我學習,我快樂》,本單元體現了《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珍惜時間,學習合理安排時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獨立完成學習任務,不抄襲,不舞弊”等內容而設置的。人的一生是學習的一生。學習是人類進步和發展的基礎,是每一個人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幫助孩子從小樹立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小學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而實際生活中,中年級的孩子對學習的重要性的認識還不到位,不深刻,自控能力比較弱,缺乏科學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第二單元《家庭因我更美麗》,本單元體現了《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了解有關安全的常識,有初步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和自救的能力”設置的。讓學生學習料理自己的生活,盡量少給父母添麻煩;關心家庭生活,愿意分擔家務,有一定的責任感。知道在家庭中要講道德,家庭成員中要相互溝通、平等對待,能正確處理自己和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
第三單元《共享友愛陽光》,本單元體現了《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感受與同學間的友愛之情,學會和心理學平等相處、互相幫助,體會真誠相待,相互理解、講信用的可貴”等方面的內容。在今日社會,學會與他人共處并合作也是現代人的一種基本素質。對于兒童而言,學校和班級是他們最重要的活動場所,與同學平等相處、互相關愛就成為他們相互學習,形成優良個性品質的最佳平臺,對他們的心理發展與健康成長,以及將來順利地走向社會,融入社會,都具有特殊的`意義。
第四單元《謝謝你,家鄉的勞動者》,本單元體現了《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觀察周圍不同行業的勞動者,感受他們的勞動給從們生活帶來的方便,尊重并感謝他們,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了解家鄉的優秀人物,向他們學習”等內容標準。取材于學生社區生活,力求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興趣,觀察和訪問生活在身邊不同行業的勞動者,通過對他們工作和勞動時間、過程、成果等的了解,懂得勞動創造財富,勞動維系人們的生活的道理。
第五單元《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本單元體現了《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知道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習慣與風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進民族團結”等內容的要求。我國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風土人情,有著不同的民族文化。在偉大祖國這個多民族統一的大家庭里56個民族唇齒相依、親如手足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團結。
二、教學進度安排
略
三年級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計劃4
一、班級情況分析
三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會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材共設計了四個單元,這四個單元主題所涉及內容是對這個年齡階段兒童具有重要影響的'、在兒童生活中所發生的各種社會互動關系(如來自社會的愛)。
這四個單元教育主題是:第一單元主要是在愛的陽光下;第二單元主要是我們共歡樂;第三單元主要是生活不能沒有他們;第四單元主要是尋路和行路。
三、教材重點難點
“尋路和行路”這一教育主題是本冊教材的重難點,本主題以兒童的成長與安全的關系為教育內容,從校外探路出發,激發學生對出行有很大的學問認識,最后落實到保護自己的安全教育。
四、教學目標
總要求: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1、引導學生在家人愛的關懷下,懂得爸爸、媽媽的艱辛,以達到關愛社會。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會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理解感謝他人。
4、初步了解個人外出要注意些什么,初步學看平面圖,嚴格遵守交通規則、懂得安全的重要性。
五、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通過教學幫助學生懂得愛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
2、發揮藝術形式在本課程教學中的效能,重視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以人為本,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3、重視發展性教學評價方法的運用。強調評價過程化,重視兒童在活動中的態度、情感、行為表現,重視兒童活動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過程中的探索、思考、創意等。
4、開發教學資源,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使本課程教學走向家庭、社會,真正走進學生的實際生活,體現該課程的開放性、實踐性。
5、重視教學反思,在反思中與學生共同成長。
三年級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計劃5
一、 教材分析:
三年級下冊教材以單元編排的方式,每個單元反映生活的一個側面,突出一個鮮明的教育主題,這一教育主題表達了編者明確的設計意圖和課程標準中要求完成的教育內容。單元主題下設課文主題,每個課文題均來一個引導學生學習、研討的話題,下面又生成多個小話題。每課的內容力求打破學科界限,將各學科的內容綜合起來,體現綜合課程的特點。每個單元所涵蓋的課文內容表現為一組完整的經驗和一組有意義的學習活動。單元中的每一課又力求從不同的角度來表現單元主題所要達到的教育目標。三年級上冊共安排了四個單元主題,即:“我的鄰里生活”“我的成長與學!薄拔业某砷L與他人”“家鄉哺育了我”。這四個主題將來源于不同生活領域的素材整合為建立在兒童生活基礎上的主題與活動,這些主題與內容將品德教育與學生的社會性發展有機地融為一體。
二、教學總目標:
1、以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區生活為基礎,讓學生通過對生活的感受,獲得對家庭、學校、社區的初步認識,樹立最基本的社會公德意識。
2、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促進學生對社會的關注和對人的關注。
3、教材中沒有理性的說教,而是對兒童生活的真實呈現。都是從兒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現象切入,引起兒童對生活的思考和關注。
4、培養對學生道德判斷能力,面對生活中的各種現象,該學什么,不該學什么。
三、教學重點:
教材在選擇切入點時,力求從兒童的生活經驗和兒童感興趣的問題入手,采用第一人稱的.表現方式,來增強教材與學生的親近感。教學中應將學習內容和學習活動融為一體。教師要利用和開發地方教育資源,教師要聯系當地和學生的實際,及時地把社會中新的信息、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學生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不斷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提高整個教育的質量。
四、 教學難點:
1.初步了解兒童的基本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的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初步了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系。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五、 班級情況分析:
本班共有學生28名,其中女生15人,男生13人, 此班學生思想素質比較高,上進心比較強,人人熱愛班集體,個個能為班集體爭光添彩。學習的勁頭足,互助精神強,差生的學習習慣有了好轉,成績也在慢慢提高。此班干部責任心強,有為大家服務的精神。衛生意識比較強,良好的衛生習慣已經養成。但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優差懸殊較大,存在著嚴重的兩極分化,一部分接受能力偏低的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養成,上課聽講走神,愛擺弄小東西,思想開“小車”,作業態度不端正,書寫質量差,拖拉現象嚴重
六、 教學措施
。.利用直觀教具,引起學生的注意力。
2.通過各種有趣的機械操練、意義操練形式,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
。.充分發揮現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
。.力體現“用中學、學中用”的原則。
【三年級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計劃】相關文章:
思想品德教學計劃08-24
初中思想品德教學計劃10-12
中學思想品德教學計劃08-12
舞蹈課程教學計劃09-02
剪紙課程教學計劃06-17
三年級思想品德課教學計劃09-16
舞蹈課程教學計劃范文10-14
小學地方課程教學計劃09-15
書法課程教學計劃07-24
校本課程教學計劃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