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南岸區農民培訓工作調查報告 -調查報告
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保證,農民技術技能培訓不僅僅是農村教育問題,而且是個社會問題。2006年11月,根據重慶市市農業局的統一部署,南岸區農林水利局對我區農村經濟現狀暨農民教育培訓現狀進行了專項實地調研。
一、南岸區農業概況
南岸區幅員260平方公里,轄7個街道、7個鎮,69個行政村,全區農業人口10.9萬,農村勞動力6.5萬人,現有耕地面積5.22萬畝。南岸區堅持實施基層農業服務體系人才知識更新工程,每年對全區專業大戶和有培訓需要的農戶全員進行3—5天專業技能實地培訓。同時對農村富余勞動力進行了轉移培訓,每年培訓人數約2200多人,順利實現了再就業。目前,全區農業初步形成了花木(優質水果)、觀賞魚、生態休閑農業三大支柱產業。
二、調查方式及參與調查農戶情況
根據要求,我區在農業比重相對較大的長生橋鎮、迎龍鎮、廣陽鎮和峽口鎮4鎮,采取抽樣選點的方式進行調查,抽選到長生橋鎮、峽口鎮、迎龍鎮三個鎮后,繼續采取抽樣到村和農戶的方式選擇具體調查對象,在每個鎮抽三個村,每村抽9家農戶,共計81戶。調查以入戶問卷結合村民座談、村干部總結陳述的方式進行。
(一)參與調查農民年齡結構:本次調查的農民中,男性54人,占66.67%;女性27人,占33.33%,接受調查的農戶目前的職業主要是務農。其中年齡最小的21歲,最大的65歲,35歲以下18人,占21.97%;36歲至60歲53人,占65.07%;61歲以上10人,占12.96%。結果顯示,目前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流失情況嚴重,留守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普遍年紀偏大。
(二)參與調查農戶耕地結構:參與調查農戶耕地面積為160畝,人均0.48畝,其中種糧耕地面積占17.88%(為自產自用),花木果園面積占70.15%,養殖水面面積占11.97%,表明被調查農民已基本完成從種糧為主向發展經濟作物為主的轉變,耕地總體價值得到進一步提升。
(三)參與調查農戶收入結構:參與調查的農民及其家庭成員中有30%常年外出務工,有60%參加過本地短期務工。平均務工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40%,部分家庭則比例更高,達70%左右。從務工人數看,外出務工人員(包括常年和短期)占總勞動力的46%。參與調查的農民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434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001.69元(主要是果樹、花木等經濟作物),占29.17%;養殖業收入680.97元,占19.83%;非農收入1751.34元,占51%。調查表明目前我區農業比重較重的區域,農戶增加收入的主要方式已從一產業為主轉變到以二三產業為主,一產業已從傳統的糧食作物為主轉變為以經濟作物為主。
(四)參與調查農戶教育培訓情況:參與調查農民平均受教育程度僅6.84年,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57人,占70.54%;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24人,占29.46%。近五年參加過農業實用科技推廣短期培訓的有61人,占有75.3%;未參加過的有20人,占24.7%;參加培訓的人員平均受訓天數為3天。希望通過培訓增加家庭收入的有76人,占94%;希望通過培訓提高務工就業技能的有61人,占75%;希望通過培訓提高生產技術的有48人,占59% ;無明顯培訓目的“湊熱鬧”的有8人,占9.8%。通過培訓或宣傳,農民對當前國家的減免農業稅、良種補貼、糧食直補、農機補貼、農業綜合補貼等五大政策的了解程度分別達到100%、81%、93%、48%和70%。調查表明,農民目前普遍使用的農業技術和知曉的農業政策70%來源于農業部門(農技中心)的推廣宣傳,表明明農業部門仍然是農民接受農業科學技術的主要渠道。
三、農民期望的技能教育培訓的主要特點
調查表明:我區農民目前對教育培訓的期望呈現以下特點:
(一)非農產業技能培訓和學歷教育對年輕人更具吸引力
被調查35歲以下農民中75%的人愿意參加城市就業技能培訓,有48%的愿意參加大、中專學歷教育。由此表明,身處都市發達圈的農民對城市化進程有了一定的認識,知道征地補償只是暫時緩解生活困境,而就業是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的根本途徑,因此普遍希望具有成為市民后的就業技能。希望培訓和學習的專業主要是建筑、裝飾、修理、餐飲、家政、物業管理、計算機操作等。
【南岸區農民培訓工作調查報告 -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鎮農民增收調查報告(精選7篇)08-29
失地農民和就業社會保障調查報告11-11
社會工作的調查報告03-22
調查報告04-17
減肥調查報告05-27
餐飲調查報告07-05
環境調查報告06-12
學生調查報告06-15
禮儀調查報告06-05
建筑調查報告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