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細節》讀書心得8篇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但是心得體會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育的細節》讀書心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育的細節》讀書心得1
我讀了朱永通寫的《教育的細節》一書,下面就說說自己閱讀之后的收獲和體會。
書中我讀到了很多生動的故事和作者對這些故事的解讀。比如,可以讀到“一厘米”的故事,讀到賈春英老師改變一個同學著裝的故事;讀到原泉州第二實驗小學林校長對非教育行為說“不”的故事以及他的認識:“學校不是為榮譽而生存的,學校是為孩子健康發展而存在的”。從這些故事中,讓人內心感觸很深。
閱讀本書,使我意識到細節的力量。研究細節可以幫助我們關注細節,從習以為常的細節審視和反思自己整個的教育觀念,研究和改進自己的實踐操作,從細節入手的改變可以使教育觀念和教育的原理、原則落地生根;提供細節變革的參照可以幫助我們教師找到變革的抓手,使變革變得更加真實可靠。閱讀的本質是閱讀自我,閱讀帶來反思。反思自己的教育工作,閱讀中,我不時審視自己是否關注了這些教育細節,在處理這些細節時自己是否合格。審視的結果不時使自己坐立不安,恨不得重新來過。希望自己重新來過,我把這看成自己讀《教育的細節》的最大收獲。
話說:“勿以善小而不為”。意思是說,不要因為這件好事是小事而不做。作為一名教師,如果你不能在細節上影響學生,便不能當好學生的導師。要照亮別人,自己身上必須要有火種。空洞的`教育不如言傳身教。教育孩子愛祖國,那么在舉行升旗儀式時,教師首先要做到嚴肅,莊重,不交頭接耳;要求孩子保護環境,教師自己看到校園中的紙屑時,應該第一時間彎腰拾起,而不是漠然走過;教育學生要愛勞動,教師就應該熱愛勞動。
教師的勞動是一種以人格培育人格,以靈魂塑造靈魂的勞動。教師的人格和靈魂并不只是表現在大是大非上,更多的是表現在平時的一言一行里,表現在與學生相處的一點一滴中。這些細節就如同一絲絲“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春夜喜雨。抓在細微處,落在實效中,品德教育緊靠講道理,提要求是不夠的,還需要教師把生活中的小事做好,做到位。
《教育的細節》讀書心得2
我讀完朱永通老師的《教育的細節》,感受到朱老師偉岸的身軀內藏了一顆敏感細膩的心。《教育的細節》中有許多處說出了我的心聲,說出了我想表達卻表達不清的東西,引起我極大的共鳴。為此我做了大量的摘錄,比如:“學校的風格是一種說不出的味道,一個人的品位就是這種味道長時間培養起來的。有時候,一所學校的味道有可能在學生的記憶里嵌留一輩子。”“任何一所學校的細節,都不是與生俱來的,往往和它的文化有疏密不一的聯系。看一所學校是否有人文氣息,不用去琢磨那些貼在墻上給人看的標語或理念,也不用費心去加減乘除一個個考核指標的得分,有時一個細節,就足以說明問題了。”
前段時間,電視劇《太陽的后裔》成為熱門話題,劇中傳遞了許多正能量的東西。劇中有一個細節對我觸動很大,就是余震發生時,年輕的李醫生為保全自己撇開一時半會兒也救不了的傷員而逃離廢墟。事后這件事一直折磨著他的內心,在地震過后他不僅沒有向家人報平安,連即將臨盆的妻子都沒有聯系,他一臉愁苦抑郁地不斷投入更危險的工作,在工作中尋找救贖,直到那位傷員原諒了他,他才解脫,心靈如釋重負,微笑重返臉龐。這個細節沒有明顯的說教,而是通過人物的自責、內省、自救而詮釋人生的意義。正如《教育的細節》中所說:“堅持一厘米之變,即從能改變的地方開始,一厘米一厘米地努力去改變。小如一厘米的改變,如果它挑戰了習以為常的教育行為中反教育的‘習慣無意識’,積少成多,就能引發更多更大的改變。在我看來,與其整日期盼外在強有力的制度變革來改變一切,不如向內求和向外做,秉持一厘米之變的信念和行動。”一部充滿正能量的電視劇可以贏得那么高的點擊率,對年輕人的影響那么大,不得不讓身為教育者的我們反思:對孩子的道德教育應該如何進行才有效?
學生的成長是如此的美妙和神奇,它不僅愉悅著教師的心靈、推動著學生自己的`發展,也帶給家長們信心和希望。學生是成全和成就教師的貴人。所以我特別認同永通老師所說的:“好的教育,一定是讓人如沐春風的情感教育。教育的人間情懷,勝過無數的教科書和僵硬的規章制度。它是教育者伴隨自身的生存狀態而來的人生體驗和生命感悟,是教育彌足珍貴的精神資源。”
《教育的細節》是一本好讀的書,符合崇尚簡單質樸的我的胃口。書中無論理和例都通俗易懂,很接地氣。看得出身為編輯的作者是真正熱愛教育,真正走進了學校、走近了教師,不僅為中國教育的前途憂心忡忡,也設身處地地在為教師的發展著想。如同他在書中所寫:“事實上,在今天中國僵硬的教育體制下,不管是誰,都只能在體制的隙縫間做一些細小的嘗試和努力。如果你想跟游戲規則說‘不’,爭取一點個人自由呼吸的空間,結果可想而知:你必須付出巨大的代價。正因此,那些穿越俗世利益的拒絕聲,自然多了些許悲壯美。”經典的教育范例值得教師和教育管理者反復咀嚼和回味。知微見著,守正待時。本書中,作者精心選擇的范例,無論從教育性、哲理性、典型性等方面來看都堪稱經典,相信閱讀此書的每一個讀者都會從書中得到啟發,激起對教育現狀和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的反思。
《教育的細節》讀書心得3
剛拿到這本書,就被里面一個個生動的例子吸引。“把你送到小班去”“對你真棒的質問”“你們喜歡不喜歡呀”這些熟悉的例子都是曾經發生在我的身邊。特別看到“為什么她總是最后一名”這個例子,讓我想到了不管我接手哪個班級,似乎總有那么一兩個孩子有這樣的問題。
筆者舉的這個例子很貼近生活,里面老師的做法其實是有普遍性的。老師們因為礙于日常生活環節的時間安排,所以很難有時間心平氣和的去和這樣的孩子交談。看了這本書,讓我突然想到,是不是真的是因為沒時間,還是自己對孩子沒有真心的接納。環節時間緊湊不是客觀原因,是自己浮躁的心造成了與孩子之間的障礙。讓孩子懷疑到老師對自己的關心是否真誠。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聽到也許這些孩子就是被我們無形中加倍的放大了這一個缺點,以至于遮蔽了孩子身上其他的優點。看來真的是要時刻提醒自己始終要以接納、尊重、信任的態度了對待孩子。其實這些動作慢的孩子身上有很多優點,比如:這樣的孩子做事往往很仔細、謹慎。我們應該多挖掘孩子的優點,保護孩子的自尊心,給他想要改變自己缺點的信心與勇氣。
真的.很喜歡這本書,里面一個個的細節看起來似乎是小事情,但確實是我們一線老師們經常會遇到,甚至是常犯的一些錯誤。書中的“細節透視”對每個案例都進行簡單的理論闡述,剖析了細節背后的積極或消極意義,讓我感受到了小細節,大學問的魅力。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會努力做好每個細節,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夠茁壯成長。
《教育的細節》讀書心得4
讀完這本書后,我覺得我從書中吸取了很多有用的東西,給我今后的工作會帶來很大的幫助。我希望教育工作者們都來看看這本好書。盡量給孩子們一定的自主權,讓他們有時間和自由去探索一個豐富多彩、安全可靠的環境。要知道玩耍對于小孩子來說并不是什么分散精力的壞事,相反,那是他們了解世界的一個重要途徑。要理解并尊重孩子自身的興趣愛好與能力發展水平。只要我們明察秋毫,他們就會給我們指明方向。
蘇格拉底說:“沒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生活。”成功的教育細節中的每一個都發人深思,第一遍看完這本書后我又細細研讀了第二遍。在重讀的過程中,我也在思考這樣幾個問題:我在實際的工作和生活中應該如何利用這些案例呢?我可以試著做哪些工作?我應該在哪些方面有所改進?我應該怎樣靈活地應用這些道理來處理自己特殊的情況呢?反思自己的教師職業生涯,雖然已經是有近20年的老教齡了,但也容易生成一些慣性,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對幼兒的關注、對家長工作等反思的深入還是不夠的,通過學習和自省也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能不斷反思、不斷創新,形成對教學工作的新動力。
教育如果有大事,那就是孩子們在乎的事。孩子們在乎的事是什么呢?是這堂課好不好玩、有沒有趣,是新發下的語文書里有沒有好看的故事,是課間能不能到操場上追跑打鬧,是學校讓不讓去郊游,是體育課會不會被主科占用,是老師的一個微笑,是校園里的一片紅葉……這些事都能讓孩子們或歡呼雀躍或“黯然神傷”,大人眼里的這些小事恰恰是孩子們的大事,恰恰是教育的大事,又是教育的細節。可惜我們的教育者常常忽略這些細節,卻喜歡去做大事——給學校一個大大的理念,在墻上寫上大大的標語,讓孩子喊出大大的口號。
其實永通寫的所有的小事、細節,無非是呼喚教育、呼喚學校、呼喚老師給孩子以平等、尊重和愛。
把小事做到一個個小孩子的心坎上,用細節體貼每個學生細密的心思——這或許就是我們教育的大事。《教育的細節》里班主任堅持“睡眠第一”而非“作業第一”感動了我;宋校長說“開慢點,寧可遲到也不要急”感動了我;清林小學校長楊勇為了讓學生享受一地落紅之美而特地交代校工不要把紫荊花的落花掃光感動了我;龍崗外國語學校和晉江實驗小學用心為孩子們設計方便放書包的.課桌感動了我——他們在乎孩子的感受,他們拿孩子們的小事當大事,他們把關乎孩子們的細節做成了精品,洋溢著濃濃的人情味兒。
《教育的細節》好像是我在內心深處一直呼喚的一本書,好像是我很想對老師、家長們說的一些話,好像是我天天看到聽到感受到的一個個故事,所以很親切很柔軟。
讀完這本書后,我覺得我從書中吸取了很多有用的東西,給我今后的工作會帶來很大的幫助。
《教育的細節》讀書心得5
近段時間在我們工作室的建議下,翻開這本由中學高級教師許傳利撰寫的教育書籍,感受頗深。這是一本重在中學教育的書籍,它所折射出的教育原理、教育思想、方法等對我們高中教師日常教學和工作影響深刻。
開篇的教育熱點探討如“禁補令”為何成了“禁不靈”。初中和高中的“中考及高考”的升學壓力大,也在無形中成為廣大家長、老師和學生的沉重包袱。為了能在殘酷的競爭中成為佼佼者或者不被淘汰,家長能做的就是給孩子施壓,報各種補習班;老師能做的就是執行領導的施壓政策,完成指標;學生能做的就是接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
事實上,不管是教育所涉及的任何一方,他們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能在這個社會脫引而出,或者說有一席之地。說得更白點,就是這個社會的各項制度,如考試制度、評價制度、用人制度等等,無一不反映出一個人想要成功就必須刻苦學習,拼盡全力考入好的大學。對于此現象,作為新課程改革中的教師的我們感到無比痛心,素質教育的旗幟高高掛,應試教育卻依舊深入人心。
在“問題生”更需關懷中提到經濟學中的名詞“邊際效應”。何為“邊際效應”?簡單地說就是對于需要或缺乏某種東西的人來說,給予其這樣東西的附加值遠比給予不需要或者不缺乏的人要大得多。將這一效應應用于教育中,也就是說對于“問題生”“后進生”,他們缺乏老師的人關心、鼓勵、表揚;而優等生則對老師的表揚與關心早已習以為常,無論老師再怎樣發自內心的贊揚,優生都不以為意,因為他們“嬌生慣養”慣了,而對于“問題生”,老師的一個親切的眼神都會成為他們肯定自己的源泉。對于“問題生”,他們之所以成為問題生,是因為所有人對他們漠不關心,冷嘲熱諷,家長如此,老師如此,就連同伴也如此,長此以往,惡性循環。如果在教育中,我們教師能發現這一點,多對他們愛護、關懷、理解、體貼,他們就會產生積極情緒,并逐步朝向正常轉化,這一過程也可以與家長溝通,家校共同努力,使得問題學生重新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從而肯定自己,進而督促自己向優生發展,因此,對問題生的轉化,情感教育很重要。
下面我摘錄一些許老師的觀點和語錄,談談我的一些粗淺的看法和認識:
1師生關系的零距離與溫熱有隙效應。零距離由此衍生出一些非理性的做法和一些形式化的操作,違背了教育規律,于切實改善師生關系無益。無數事實證明,追求“零距離”在理論上是值得商榷的,在實踐中是應當緩行的,在后續影響上是令人擔憂的。保持距離,適度交往是人際關系的適度準則。教師還是應該與學生保持適當的距離好,保持“親而不熟,敬而不遠”的狀態更益于恰到好處地體現“師表”的作用。“師道尊嚴”并非都是“發霉的奶酪”凡事都有底線,就像木桶都有鐵箍。放開了,就全散了。
2教師著裝不能過于“隨便”。服裝有人的第二皮膚之稱。教師的著裝必須有助于育人的功能發揮。由于教師人際交往的主要對象是學生,教師著裝時尤其要把握“性的吸引力”這個維度,有研究表明,學生最受不了教師的幾大衣著:低腰、低胸、透明,緊身,下擺喇叭超大的褲子,顏色太過艷麗,濃妝艷抹;男教師蓄長發,女教師爆炸式發現。教師應該如何著裝,并非一己之事,還需與其具體的職業性質結合起來,掌握一個恰當的分寸、尺度,應該在尊重教育對象、契合教育規律的前提下,做到衣著個性與教育規范、個人形象與職業形象的有機統一。教師的服飾也是一種軟環境,同樣具有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教師的著裝除了摒棄“薄、透、露”外,還應注意:莊重整潔、典雅大方;重在得體,切忌太土;與時俱進,儒雅宜人。
3新課改謹防“唯新主義”:所謂唯新主義就是新的兩個凡是“凡是新的就是好的,凡是新的就要緊跟”。要處理好如下關系:繼承與創新、基礎與提高、能力與知識、個性與主體、模式與經驗、激勵與求實的關系。所謂教育模式是為解決特定問題,在一定抽象、簡化、假設的條件下,再現原型客體的某種本質特征的方法,它是溝通教育理論和教學實踐的“橋梁”,是一所學校長期穩定使用的教育方法經過概括、抽象而逐步演變形成的。
4構建和諧校園,校長須處理好另外的十大關系:
“決策力”與“執行力”的關系
“一位管理者的成功,5%在戰略,95%在執行”;
校長的決策力:善于規劃學校近期與遠期的'發展目標,確立學校特色發展方向,制定出既符合教育發展規律,又切實可行的教育計劃,具備扎實豐富的、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業務理論知識和計劃管理的能力。換言之,就是要建立學校共同愿景,在全體教職員工中形成比較一致的教育理念,激發全體教師共同參與。
作為校長還需要有將決策力轉變為現實的執行力。
所謂執行力,是通過一套有效的系統、體系、組織、文化或技術操作等辦法把戰略決策轉化為結果的綜合實力。
校長決不能“第一年宏偉藍圖,第二年糊里糊涂,第三年唯利是圖,第四年一塌糊涂。
“制度”與“制裁”的關系
學校管理既要有“制度約束”也要有“人文關懷”。須知,對教師這一特殊群體而言,言之有“禮”比“言之有理”更為重要。如果不是簡單地以“制度”去“制裁”教師,而是靈活運用人際關系心理效應,就比較容易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使人盡其才,才盡其能,從而使工作達到最優。
“門房”與“心房”的關系
在管理工作中一定要把人的根本需求與特殊性作為出發點,使各項工作合于人性。換位思考就是一個重要的方法。
“拇指”與“食指”的關系
管理的藝術不在于做指示、下命令,而在于如何激勵、喚醒、鼓舞師生為學校的工作目標去奮斗,校長對學校工作的管理,不能僅僅滿足于“食指效應”——指點工作,指點方向,而更應發揮“拇指效應”——激勵先進、激勵師生,讓教師感受到學校領導的真情與關愛。
“價值”與“分值”的關系
“領導”與“引領”的關系
領導者,應具備“君子三變”的素質,《論語》記載:“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作為校長應該在引領方面下功夫。
“20%與80%”的關系
“無為與有為”的關系
“教學”與“教研”的關系:“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虛”。
“政令”與“朝令”的關系:校長應該在組織上、制度上、措施上、方法上確保“政令”相對的穩定性、持續性、導向性。
5班主任隊伍的現狀及對策
班主任分類:經驗型、科學型、高壓型、保姆型、燈草型、
經驗型:這類班主任的特點是擔任班主任工作的年限長,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人生閱歷豐富,工作起來不溫不火,按部就班,管理常常建立在“經驗”和“體會”上,這類班主任時學校常規管理得以落實的基礎。
科學型:思想活躍、積極進取、事業心濃、責任心強,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論素質,且善于吸取先進的教育理論及先進的管理方法,工作熱情高,方法較靈活,業務能力強,教學受到學生歡迎。這類班主任不僅在常規管理中能做到井然有序,所組織的班會或其他活動也往往很有創意,班級干部管理能力強,學生自律覺悟較高,學習成績普遍較好。是班主任隊伍中的優秀分子。
高壓型:這類班主任工作方法簡單粗暴,不善于做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對班級的管理“高壓”多于引導,訓斥多于激勵。學生對班主任又畏懼感,一般能言聽計從,但對任課教師則尊重不夠。師生關系貌似融洽,實則虛假。班集體似一潭死水,缺乏應有的生氣;班級組織紀律尚好,但學生的成績普遍較差。這類班主任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愿望良好,但是缺乏經驗,急于求成;另一種是對班主任工作不是出于熱愛而是迫不得已,心有怨氣,借“壓”整人。這類班主任約占總數的1%—3%,是班主任隊伍中的稀有元素。
保姆型:熱愛班主任工作,事業心較強,但缺乏科學管理的經驗,對學生常常無原則地呵護溺愛,甚至將班級學生視為私有財產,容不得有關領導及任課教師的批評和指責。這類班主任工作勤勉,工作量大,成天忙忙碌碌,但管理效果不突出。這類班主任多為剛剛步入教壇的年輕女教師,約占總數的5%—10%,是班主任中的常見因素。
燈草型:他們對學校安排的班主任工作能推則推,實在不行則原則上同意領導的“分配”。班主任工作一般無長遠規劃,猶如燈草,領導撥一下就動一下,毫無主動性。對班級同學較為冷淡,對班干部缺乏應有的指導和培養,平時對班級情況亦少主動過問,一旦出了問題就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成天忙于救火,收效甚微;一旦出了問題,不愿意從自身找原因,不是指責學生及其家長的素質差,就是私下抱怨學校領導或其他教師對自己要求過高,既聽不見不同意見,又不愿意化力氣鉆研現代教育理論,既壓不住臺,也叫不住座,班級秩序混亂,學生情緒低落,后進生面大,根本無法完成學校領導下達的各項任務。這類班主任雖然人數極少,但對學校的聲譽及所在的班級學生的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學習成績提高等都有一定的負面影響,是班主任隊伍中的“阿斗”分子。
以上是我對《教育細節的深度反思》近期時間的一些隨意閱讀,感悟膚淺。這本書,又一次讓我學會"聯系實際、取其精華"的閱讀方法。我不是領導,不是校長,只是個平凡的老師,有一些實際存在的問題,雖然提出,卻也難以解決,我可以操作的內容是有關于教育教學的。此書教育教學方面的建議,值得我在日常教學中推敲,實踐。另外,了解了幾個名詞。"緘默知識"是我了解的新名詞,這也是我受到啟發的所在。如此來說,"百年樹人"的價值越來越被教師感知。顯性的知識是我們能夠直接感覺到的,還有一部分知識就是"緘默知識",是難以表達的,卻也有老師的教育作用。"第三教學"的意思也是初次涉獵,對我有用的教育格言、教育方法在以后的讀書過程中不斷摘抄,予以積累。
《教育的細節》讀書心得6
自古至今,教育就被認為是高高在上的,正是因為它的高高在上,它的神圣不可侵犯性,有時候難免被人在心理上束之高閣。外人只看到它的燈火輝煌,把它臆想成遙不可及的神話,卻往往忽視了它的“泥土氣”。教育,從來都是一個根植于生活的土壤,進而不斷枝繁葉茂的復雜過程,在這個成長壯大的過程中,教育始終與生活難舍難分。生活的復雜多變性決定了教育的瑣碎性,只有把這些瑣碎一一咀嚼之后,我們才能發現教育的真諦,只有當我們不再拒絕泥土的芳香的時候,我們才可能找到教育的質感。最近網上廣泛流傳的一句話是: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同樣的,在教育這片廣闊的土地上,我們不該止步于眼前的茍且,更應該追求詩和遠方。為了詩和遠方,我們不得不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為行走在路上的教育者,在教育場上盡情綻放。
雖然我們每天都在喊著“細節決定成敗”、“教育無小事,細節見本心”,然而,真正能做到精細教育的,卻少之又少。教育與細節,無非兩個方面,一是,教育深陷瑣事的泥潭,不能自拔,不斷喪失教育的本心;二是,教育脫離生活的瑣細,成為搖搖欲墜的空中樓閣。朱永通教授的《教育的細節》一書,如當頭棒喝般敲打眾人,讓我們醍醐灌頂,在教育這塊“硬骨頭”上不敢半點松懈。
教育處處在,處處皆教育,所有的教育都隱藏在每個不起眼的角落。把小事做到每個孩子的心坎上,用細節體貼每個學生細密的心思——這或許就是我們教育的大事。這讓我想到朱教授曾講到的一個真實的教學故事,它講到:龍巖一中有一個姓林的語文老師,個子很矮,在某次堂課上,有三個男生搞惡作劇,把兩個黑板擦都放到林老師看得到卻夠不到的地方。但是林老師整堂課和往常一樣仍在黑板上寫滿了板書卻沒有提黑板擦的事。臨下課在回顧這節課的內容時拿出手帕把黑板擦得干干凈凈,然后告訴他的學生們,知識只有留在心中的才有價值,因為留在心中的知識是不用擦,也永遠擦不掉的。下課后三1 / 3名男生主動跟林老師承認了錯誤。這個故事不僅讓我們見識了這位矮個子林老師的偉岸,也讓我們看見“美好的教育背后迷人的東西——教師個人的功底和修養”。林老師這種以柔克剛的教育方式值得我們每一位老師學習。教育的高明之處是,于無聲處讓“危險”無處遁形。
學校是講愛的地方,因此在學校里,最重要的是要給學生安全感和愛的示范,教師要學會在嚴厲與關愛之間尋找平衡點。對于遲到這種在學校司空見慣的行為,一般的老師會采取學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比如讓學生在班級內當義工,為班級做貢獻,以此“將功補過”;而河南的艾瑞德學校,遲到的學生會悄悄進入班級,一聲不響地坐到自己的位子上,而正在上課的老師和其他學生也只是報以微笑,給遲到的學生留有充分的愛和尊嚴。這樣的效果遠遠要好于個別極端教師的處理方式:那位因學生軍訓遲到而不得不體罰學生的、被開除的老師,我們在唏噓不已的同時,也難免感嘆當下的教育教學方式。這位教師的教育方式固然有所瑕疵,但我們不得不回過頭來反思我們的教育:如果這名老師能從愛出發,以愛化解學生遲到后的不安,效果會不會更好?這種極端的處理方式不僅不能保證這名學生改掉遲到的習慣,而且還提前結束了了自己的教育生涯;如果此前的學校對這名學生的教育有所成效的話,學生的遲到問題壓根不會出現,正是之前教育的紕漏,使這位教師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罰,顯得愛不夠,難免遭人重議;不罰,則責任心不足,同樣會被詬病。這名教師的“不幸”就在于,在嚴和愛之間錯失了分寸。無論我們的教育方式如何轉變,我們都不能忘記教育的本心——愛。
這就是教育的細節,這就是細節里的教育。
也許我們一個關愛的眼神,就能喚醒孩子求知的本能和欲望;也許我們一句鼓勵的話語,就能撫慰孩子忐忑不安的心靈;也許我們一個真心的示意,就能讓孩子們彼此“一笑泯恩仇”;也許作業本上的一個笑臉,就能讓孩子愛上我們的課堂;也許我們偶爾的“視而不見”,就能讓孩子喜歡上我們的學校;也許我們那些“愛的縱容”,就能挽救一顆無處安放的心;只有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愛如潮水”,學生才會愛上我們的人,愛上我們的科目,進而愛上我們的教育。
只有愛和尊重,才是教育得以生根萌芽的肥沃土壤;只有愛和尊2 / 3重,才是教育最純的底色;只有愛和尊重,才能保證教育朝著更人性化的方向發展;只有愛和尊重,才能觸摸、感受到教育的真諦;也只有愛和尊重,才能使我們的教育永葆生機和活力。
只有懷著對教育的敬畏之心,我們才能真正找到教育的質感。
《教育的細節》讀書心得7
閱讀朱老師的這部專著,是我們的學習任務。我一直是個乖巧的學生,好好讀了,再寫點,算是作業。
我理解的這本書的核心就是一句話:如何對治我們石化的觀念。文本敘述會有個視角或者叫切入點也可,此書定位在學校教育語境里。
觀念石化絕對是一件壞事,會害自己。同時由于我們每個人都處在社會網的某個位置上,你的石化又會因為你所站立的位置輻射出去而造成相應的危害。朱老師在教育言教育而已。沒有痛心疾首的呼吁,只有娓娓道來的溫和的理性。
教會一個老師做老師的是學生,教會一個母親做母親的是孩子。大凡我們能以開放的心面對學生或者孩子這一面鏡子,從全面到具體,你會有不同層次的看見,而且看見會越來越多。譬如定睛凝視鏡子你會看見額頭被剛才圓珠筆不慎滑過留下的.一條線,擦拭。有看見就會有行動。這是自然的事。唯一怕的是我們不肯看不肯直面。
秋陽·創巴仁波切在闡述禪修概念的時候說:禪修表示自己面對現實的意愿。我花了一年半的時間閱讀靈修類書籍以及嘗試著在生活中貫徹,逐漸明白的所謂禪修不關宗教信仰,不是教會頑石,恰恰說的是我們如何活的問題。如何活?保持覺察的心,面對當下,直視自己心智的活動,觀念即在心智里。
禪修既是一個決定,一個開始,也是無比漫長的過程。從不再逃避,回過頭來面對自己面對現實,禪修開始。然后看見心智里無數的念頭如風起,如云涌。有些來來去去,有些盤桓得久些,但總歸會消散會離開。但不止這些,遠遠不止,禪修就是面鏡子,僅僅是面鏡子,越看眼睛的透視力越好,越看見問題,不回避去面對,解決一次就多增加了一點覺察力。僅此而已,僅此而已。禪修不是修仙成佛之路,只是不斷地和自己過不去。甚至沒有成為更好的自己的許諾,別信張德芬的那套。沒有完滿,完滿在遠方。遠方,除了遙遠,還有什么?
還是回到朱老師的這本書上。說教師和教育的事。很簡單,我們選擇教師這個行業,就將自己放在這個職業所有的關系網中。
首先整理,以求認識。師生關系,也即教和學的關系,是核心關系,至于其他關系不過是這組關系的派生。然后是一個恰好做了老師的人如何在這些關系中面對現實,修煉自己。克里希那穆提在《論關系》一書中曾強調了關系之于修煉的意義。我所認識的那些證悟了的人,沒有一個是避世的,反而活在最紅塵之中。而且很有意思的是,無論是最初接觸但很快就拋掉的德芬,還是后來的江本勝、胡因夢、源淼、肯·威爾伯夫婦、榮格、希阿榮博堪布、沙吉難陀、索甲仁波切……叫得出或者已經叫不出名字的,有意思的是大家不約而同地走向了教育這一塊,不止學校教育。也就是創巴所說的造福眾生的大乘佛法的精神。而克里希那穆提更是連宗教佛法信仰都不提了的,他有個觀點是:教育就是解放心靈。教育工作者尤其不能是心靈禁錮之人。
朱老師敘述的就是心靈解放之途——保持對細節的覺察能力,同時迎來“非常開闊、非常美麗且大有可為”的教育境況。
上述這些,就是我解讀的《教育的細節》的內容,拋磚,期待玉來。
《教育的細節》讀書心得8
作為教師,從書本中獲取知識就顯得尤其重要。人類創造的知識財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寒假里我認真學習了《幼兒教師88個成功的教育細節》這本書。
這本書的作者是格溫.斯奈德.科特曼,在美國馬里蘭大學獲得幼兒教育專業學士學位與碩士學位。她從事幼兒教育事業近30年,當過幼兒園教師、幼兒園園長、大學教師和教育培訓者。本書著重介紹如何培養幼兒的社交技能和建立積極有益的家園關系兩個方面的內容。她以講故事的方式提供了88個幼兒教師與孩子、與家長相處的細節,包括如何與孩子交流、如何應對孩子的錯誤、如何幫助孩子學會合作與分享、如何與家長合作等。對于幼教工作者而言,可將此書比喻成自己的私人導師。
翻開書的第一輯,第一個章節的題目《使用非語言交流方式》首先吸引住我:當筆者與故事中8歲的男孩做了15分鐘的游戲后,這樣寫道“男孩小心翼翼地伸出手來碰了碰我的胳膊。他這個動作對我來說意義非同一般。因為這不是處于他的好奇,而是想向我表達他的友好。”故事后附有一段“小貼士”以及給教師自省的幾個問題——“問問自己”:我有沒有使用非語言教師方式呢?我會不會用肢體語言來向小孩表達自己的贊賞與肯定態度呢?雖然是短短數語,但帶給我深深的思考,面對孩子,我們應如何走進他們心靈給他們愛,書中對此給了點睛的指導,這在工作中是很受用的。
我非常贊同作者從始至終闡述的觀點:盡量給幼兒一定的自主權,讓他們有時間和自由去探索一個豐富多彩、安全可靠的環境。要知道玩耍對于小孩子來說并不是什么分散精力的壞事,相反,那是他們了解世界的一個重要途徑。要理解并尊重孩子自身的興趣愛好與能力發展水平。只要我們明察秋毫,他們就會給我們指明方向。
蘇格拉底說:“沒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生活。”88個成功的.教育細節中的每一個都發人深思,第一遍看完這本書后我又細細研讀了第二遍。在重讀的過程中,我也在思考這樣幾個問題:我在實際的工作和生活中應該如何利用這些案例呢?我可以試著做哪些工作?我應該在哪些方面有所改進?我應該怎樣靈活地應用這些道理來處理自己特殊的情況呢?反思自己的教師職業生涯,雖然已經是有10幾年的老教齡了,但也容易生成一些慣性,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對幼兒的關注、對家長工作等反思的深入還是不夠的,通過學習和自省也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能不斷反思、不斷創新,形成對教學工作的新動力。
威廉.詹姆士說過:“智慧就是懂得應該忽略什么。”我相信,細節決定成敗,不要放過日常工作中、與孩子們相處中、處理事情過程中的任何小細節,用心對待與孩子們的每一天,一定能在保教實踐中提升自己與孩子、與家長相處的智慧,走向成功的職業人生。
【《教育的細節》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教育的細節心得05-06
《教育的細節》讀書心得03-04
教育的細節讀書心得03-04
《教育的細節》讀書心得9篇03-04
《教育的細節》讀書心得7篇03-13
《教育的細節》讀書心得(通用21篇)06-13
細節決定成敗大班的教育心得09-13
教育的細節讀后感09-20
《幼兒園教育的50個細節》讀書心得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