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閱卷老師細說考生作文失分緣由
山東省今年作文話題是“時間不可以風化記憶”,很簡單的一句話,應該說立意是相對容易的。1、分析話題:一要抓住兩個名詞,時間、記憶,這兩個詞有主次之分,重點是記憶,記憶是留在腦海中的印象,可以是人、事、物,也可以是話語、情感、經歷,記憶可以理解為銘記,但是,這個“記憶”應該是包含有價值、意義的記憶,首先,記憶應該深刻,可以給人以啟發、教育、影響,使人反省;時間是次要的,不能將話題理解為“珍惜時間”、“合理利用時間”等意義,時間代表過程,是記憶的載體,為記憶服務。二要注意兩個動詞,風化、不可以,風化是記憶的變化過程,是由濃烈轉為平淡、模糊的過程;不可以,強調時間不能夠風化記憶,不會風化記憶,而不是不要風化記憶。三,分析話題,我們可以知道,作文主旨在揭示時間不能夠風化記憶、不能夠風化什么樣的記憶、為什么時間不會風化記憶。
2、閱卷時發現的文章立意偏題的比較少,歸納來看,主要偏題的立意有:
a、絕口不談記憶,說時間,比如時間寶貴、應該珍惜時間;
b、結合現在的和諧社會建設談,鼓勵創造記憶;
c、談我們要使時間不風化記。
3、閱卷過程中發現的失分現象:
(1)編身世,賺眼淚。
今年的作文試卷有不少考生都聲稱自己家中親友亡故,這和99年的“脆弱”有不少相似處。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爸爸媽媽叔叔舅舅姑姑姨姨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幾乎所有的血親在考生的手底下都“死”了一遍。我們不排除一些考生的的確確是親人兩界,情之痛處歷久不消,但是考生中哪里就有那么多自幼失怙者?諸如下面的句子在試卷中時有出現:
“爸爸,你在天堂還好么?時光流逝,現在我18歲了,但是我依然記得你當年牽著我的手送我上學的情景。不知不覺你已經離開我15年了。”
——15年前幾歲了?3歲就上學,神童么?作文首先講感情真摯,這樣的作文怎么可能得高分?何況這類的說法也似乎不道德了些。
(2)編寫故事,特別是愛情故事。
故事相當于記敘文,考生愿意模仿一些雜志上的“心靈雞湯”式手法,這種寫法必須記敘清晰有條理,而且短小精悍,不太適合800字考場作文“內容充實、中心突出”的要求。特別是當一些考生看重故事情節的完整性,從而將故事寫成流水帳的時候,更不容易看到文章里的點題之處了。
說到愛情,這的確是難以讓人忘懷的,但是高中生考場作文動不動就說初戀、說摯愛,是不是太早熟了?這樣寫的同學其文筆并不見多么精彩,何況有個考生堂而皇之的把“墮胎”“相好”等這樣的危言聳聽的字眼用在自己的經歷上,也太驚世駭俗了些。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某考生化身為卓文君講述不可磨滅的愛情記憶,文筆詩化,倒不失一篇佳作,但是點題略欠火候,立意略微淺薄,最終得分不盡如人意。
建議考生在高考這樣的考場上最好不要借題發揮,談說愛情。
(3)劍走偏鋒,文體不規范。
今年出現的考場文體很多,除了規范的議論問、散文、記敘文,還有實驗報告、藥品說明、病歷分析、采訪手記、穿越時空,書信等。書信體相對簡單,但是有不少學生不會寫稱謂、敬語,沒有寫發信人或時間,造成文體的不必要失分。而其他文體,雖然形式新穎,但是考生對文體的駕御能力不強,立意不突出,反而拉拽成績。
(4)材料老套,前篇一律。
今年的作文寫的最多的是中華屈辱史,特別是侵華戰爭、南京大屠殺、濟南殘案,連篇累牘的敘述日軍當年的暴行,有的說到“華沙一跪”、“參拜靖國神社”、“破冰之旅”,最后收筆說記憶不能夠風化,要牢記教訓。舉例次之的是張海迪、雷鋒、愛迪生以及徐本禹等感動中國人物,完整敘述這些人的身家背景,只在首尾處一二句重復點題。看的人煩不勝煩。
(5)羅列材料,不點主旨。
考生為了高考背了大量素材,但是用的生澀,而且不知道段段照應。
(6)組織材料,混亂無序
舉例論證的時候,最好是按照時間先后或者是空間的變化來安排材料的順序,但是很多考生在行文時想到一個是一個,一會兒是唐朝,一會兒是歐洲,一會兒又是春秋戰國,時間雜亂。建議考生在寫文章時能夠先大約在草稿紙上列出所用的例證,合理安排。
(7)殘文、短文、錯別字
屈辱——(曲) 努力——(駑) 佚事——(逸) 侵華——(傾)
風化——(華) 殘暴——(慘) 模糊——(摸) 牢記——(勞)
再一次——(在) 磨滅——(抹、摸) 氤氳——(陰蘊)
三閭大夫——(呂)
唐代的王昭君出使西域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語)
孔子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以上只是滄海一粟,考場壓力使得考生答卷時無暇顧及細小的問題,但是知識性錯誤會使考生的文化素養大打折扣,而今年山東卷嚴抓錯別字也讓不少考生的作文答題印象分大減。高考考場,謹小慎微,細化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