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回族的風俗習慣
回族的風俗習慣回族有哪些風俗習慣? 回族群眾在飲食、服飾、喪葬等方面有這樣一些風俗習慣。
飲食。以米、面為主,吃牛、羊、雞、魚肉等。逢年過節炸“油香”、“馓子”等食品。回民很愛喝茶,招待客人時,還要在茶里加上冰糖、紅棗等。清真風味小吃享有盛譽。回族(及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禁食豬、血液、自死動物等不潔之物和酒,以及“誦非真主之名而宰的動物”(即非經阿訇屠宰的動物、禽類)。其中禁食豬為最嚴格。忌諱別人在自己家里吸煙、喝酒;在吃饅頭、烙餅時,忌囫圇吃,一定要掰作兩瓣或更多的小塊吃;禁用食物開玩笑;不能用禁食的東西作比喻,如形容辣椒的顏色象血一樣紅等。
服飾。一般中年以上的男子都戴白色小帽,穿白襯衫、黑坎肩;婦女戴黑、白或綠色的蓋頭,老年婦女愛穿黑色大襟衫襖,農村婦女喜歡穿色彩鮮艷的服裝。?
喪葬。普遍實行土葬、速葬、簡葬(或稱薄葬)。回族稱死亡為“歸真”。一般在三日內即行埋葬。要請阿訇主持殯葬,將死者凈身后用白布包身土葬,用移尸匣運入墓地。
回族人民很講衛生,飯前飯后要洗手擦凈,一般家庭都是窗明幾凈,一塵不染。他們尤其重視水源衛生。
歷史上,回族人從出生時開始,就要請阿訇起回回名字,結婚時請阿訇證婚,死亡后請阿訇主持殯葬,各方面均受伊斯蘭教的影響。特別在飲食習慣上,回民忌吃豬肉,不吃一切動物的血和自死之動物,等等。這原是《古蘭經》的規定,千百年來已經逐漸變成了回族的風俗習慣。由于歷代統治階級實行反動的民族同化政策,對回民風俗習慣橫加干涉,甚至借以挑撥民族關系,制造民族糾紛,而廣大回族人民則愈加維護這些風俗習慣,同反動的民族同化政策相對抗。在這種斗爭中,伊斯蘭教曾起到回族人民加強團結、反對民族壓迫的作用。
回族除受伊斯蘭文化的影響外,由于回漢雜居和使用漢語,還日益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強烈影響。明代回族人的衣著已逐漸與漢人相同,使用了漢族的姓和名。明代晚期,回族人已經“士農工商通與漢人相同”,但是,在共同心理狀態、經濟生活、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等方面,回族仍表現出自己的特點,被認為“同類則相遇親厚”、“自守其國俗,終不肯變”。
隨著回族軍士的到處鎮戍屯牧,工商業者的貿易往來,官吏學者的宦游,宗教人士的傳教活動以及反壓迫斗爭后的流動遷徙,回族人逐漸形成了小集中、大分散,愈來愈分散的居住特點。在全國,回族主要與漢族雜居。在邊疆,回族與當地民族雜居;在內地,回民多分布在沿水路和陸路交通線上;在農村,回民往往自成村落;在城鎮,則多聚居關廂或若干條街巷。在室內正屋中,喜貼山水花卉畫。但因為伊斯蘭教反對任何偶像崇拜,故不掛人物像和動物圖片,凡有眼睛的圖像不能張貼。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些禁忌不那么嚴格了。為了宗教活動和生活習俗上的便利,回民習慣在住地修建“禮拜寺”,明末清初則統稱清真寺,多圍寺而居。
在飲食上,回族人普遍吃牛、羊、駝等反芻類偶蹄食草動物,不吃馬、驢、騾、豬、狗肉,不吃動物血液和自死動物。尤其禁食豬肉。回族很講究飲食衛生,注意淋浴和洗滌。走進農村回族清潔整齊的屋內,往往可看見門后房梁上吊著一個水罐,下面有通下水道的淺坑,這里是人們經常沐浴大凈的地方。平時洗臉、洗手,則用湯瓶,而不用臉盆。湯瓶又名洗壺,它最早從阿拉伯傳入,現在城里的回族飯館,也常掛著一塊繪有“湯瓶”的清真木牌,有的還在湯帆”F加添“虎圖白”棍或阿文的“清真言”,以示這是地道的伊斯蘭文化。
回族有兩大節日即開齋節和古爾邦節,來源伊斯蘭教。齋戒為穆斯林“五功”之一。開齋節即是齋戒期滿的日子。一般在回歷的第九個月舉行齋戒、齋戒期滿,十月一日為開齋節。古爾邦節在開齋節后的第70天,回歷的十二月十日舉行。因為十二月十日是教徙赴麥加朝覲的最后一天,大家宰殺牛羊慶祝,聚餐聯歡。
【回族的風俗習慣】相關文章:
回族04-29
回族婚俗01-02
回族民風民俗作文11-04
村子里的回族散文04-30
回族古籍散論04-29
回族教育問題管窺04-30
回族經堂語的語言問題04-30
回族人的民風民俗作文11-07
回族作文400字三篇12-06
西北回族的房屋建筑特點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