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作用及局限性
閱讀是一種主動的過程,是由閱讀者根據不同的目的加以調節控制的,陶冶人們的情操,提升自我修養。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作用及局限性,歡迎大家分享。
作者簡介:
閆忠杰,學校:首都師范大學,專業:政治學理論。
摘要:民本思想在我國傳統政治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發源于商周時期,確立于春秋戰國時期,實踐內化于漢唐宋時期,在明清時期得以完善和轉變。中國傳統民本思想在維系中國封建統治的穩定性方面作用舉足輕重,但其本身也具有局限性,是為適應君主集權的封建統治而發源演變的,在當代中國其歷史余響仍然時有隱現。
研究綜述:
學術界關于民本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于民本思想的內涵的界定及其正面和負面的歷史作用。金耀基認為民本思想的基本含義有六個層面:
一是政治主體是人民,君在民下;
二是君主的地位必須征得人民的同意,人民有權推翻君主的統治;
三是君主的最大義務是保民養民;
四是義利之辨;
五是王霸之辨;六是君臣之際。張分田、張鴻認為民本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以民為本”,基本思路是“立君為民、民為國本、政在養民”。
關鍵詞:
民本;君本;局限性
一.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提出和歷史演進
商周時期——中國民本思想的發源:殷商和西周的統治者在總結前朝興旺更替的過程中,在建立新的政治和社會秩序時,逐漸形成了初步的民本意識。民本思想最經典的概括是《尚書·夏書·五子之歌》中的“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從殷商至西周,天得地位開始下降,民的地位開始上升,“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天與民的地位開始趨向于對等,民本思想開始萌發,但未能成為當時思想界的主流。
2.春秋與戰國——中國民本思想的確立:春秋與戰國時期,民本思想與政治實踐緊密結合。由于這一時期戰亂頻繁,各個國家的統治者都把民本思想作為籠絡人心和獲得支持的政治宣傳工具,以證明自身政權的合法性,民本思想因此得到蓬勃發展,各家各派都涉及到了民本思想,其中以儒家的民本思想為主流。儒家民本思想是關于君民關系的政治理論,其核心論點是“國家為君主之本,庶民為國家之本,所以安定民生為政治之本”。
儒家繼承了之前的關于民本思想的資源,系統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民本思想。
3.漢唐宋——中國民本思想的實踐和內化:西漢經歷了反秦斗爭和楚漢之爭,唐和宋都經歷了推翻前朝暴政、王朝更迭的過程,戰爭過后經濟遭到極大破壞,百姓利民深受戰亂之苦,得民者昌、失民者忘的道理更加深入到統治者的內心。這一時期,漢唐宋的開國者在建立國家的初期即采取安民、恤民、愛民的政策,民本思想由思想的認識層面上升到具體的政治實踐層面。由理論到實踐標志著中國的民本思想已經開始與政治活動發生了實質性的聯系。民本思想經過唐代的全面實施,到了宋代,民本思想已經進入了統治者的內心深處。北宋有西夏與遼的威脅抗衡,南宋有金朝與之角力,所以兩宋時期君臣必須善待人民,這是兩宋時期民本思想在統治階層和知識分子中牢固樹立的原因。
4.明清時期——民本思想的補充和完善:由于明末的政治黑暗和清初的血腥鎮壓和殘酷統治,民本思想在這一時期形成了不同于秦漢以來舊民本思想的新民本思想。黃宗羲提出“天下之變更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上承儒家孔孟重民思想,下啟孫中山與梁啟超的民治思想;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把人民看做是天下興亡盛衰的主體。相比而言,這一時期的民本思想的最大不同是“不僅反對壞皇帝,而且反對一切皇帝,不僅講民享,而且講民權。”明清時期的民本思想的這些新特點孕育了中國民主思想的萌芽,是對之前民本思想的補充和發展。
二.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實質及其歷史作用
1.實質及其局限性
(1)民本的前提是君本
中國傳統民本思想是以“君本位”或者“官本位”為前提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在中國封建社會政治形態中,君主始終作為國家政治活動主體而存在,從階層分布來看,君主一直處于金字塔的最頂端,這種等級森嚴的階層構成決定了君主實施統治的客體即是民。隨著時間的演進,雖然民本思想被納入頂層設計中,而且通過君主的(僅是賢明的君主)主觀意志上升為國家的政策,這種由思想層面到政策層面的轉化標志著民本思想已經內化為統治者治國的指導思想。但不可否認的是,民本思想是相對于君本思想提出的,它針對的政治主體并不是人民,而是君主。民本思想只是君主治國安邦的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通過“愛民、安民、恤民、養民、富民”的民本政策來鞏固君主集權統治。
而這種基于民本思想制定的措施反過來又強化了民本思想本身,導致民本思想產生了以黃宗羲“天下為公”的為代表的重大轉折。“資產階級充當了自身的歷史掘墓人”,封建統治階級也充當了自己的掘墓人,為自身掘墓的工具即是民本思想,這種自反現象也是人類歷史發展前進中不可阻擋的潮流。
(2)民本思想被倫理道德綁架,產生路徑依賴
在中國古代以血緣關系為根本的封建世襲政治制度中,政治與倫理道德始終混為一體,民本思想如果想實現由思想觀念層面向制度層面的轉變,并得到順利有效的實施,必須以統治階層尤其是最高統治者自身的道德表率為依托,而一旦君主個人道德墮落或者自上而下導致的官風腐化開始蔓延,道德表率效應消失,民本思想的制度基礎就會動搖甚至崩塌。另外,官風敗壞會導致民風惡變,金字塔最底層的民眾失去道德約束,君主推行民本措施的客體就會發生潰散。民本思想的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這種惡性互動使得民本思想的實施空間受到擠壓。因此,基于以上分析,在君主個人集權統治的封建社會,依靠統治者自身道德倫理維系的“愛民、安民、恤民、養民、富民”的民本政策天然就是十分脆弱的,君主個人的道德表率效應有多強大,民本思想付諸實施的制度依托就有多脆弱。
2.歷史作用
民本思想固然是以“君本位”或者“官本位”為前提,但是其核心還是在于民,肯定了民在政治和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國歷朝在戰亂頻仍年代,各交戰方為壯大己方力量,多以實施安民的政策來收買軍心民心,瓦解敵方軍心民心;大凡開國之初,由于統治根基未穩,君主為樹立自身的統治合法性,多采取撫民、恤民的民本舉措來申明其統治的道義合法性,達到鞏固執政基礎的目的;待到時局穩定,政治社會秩序得以重建和恢復之后,民本思想不僅僅是一種治國理政的思想,也是一種維持國家政治社會現狀的意識形態,后繼統治者多采取養民、富民的手段對被統治者,即民施加影響,以此來樹立其統治的業績的合法性;而至每朝每代統治后期,披在統治者身上的道德外衣被他們自己撕裂后,民本這種基于道德表率的統治思想便失去了其作用和影響。
無論是儒家還是其他各家都強調了民為本的治國思想在延續君主集權統治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道德土壤和生存空間始終能夠得到保持和延續。在古代中國封建社會,改朝換代是常有的事情,但中國封建社會治國理政思想的主流始終是“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中國傳統民本思想在封建世襲政治中發揮了固本安邦的舉足輕重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周秉鈞:《尚書易解》,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2]楊伯峻:《孟子譯注》,中華書局,2008年版。
[3]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2009年版。
[4]劉澤華:《中國古代真政治思想史》(修訂本),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5]王興國:《賈誼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注解:
①《尚書·泰誓中》
②劉澤華:《中國古代真政治思想史》(修訂本),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350頁。
③李偉:《明夷待訪錄譯注》,岳麓書社2008年版,第152頁。
【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作用及局限性】相關文章:
孟子的民本思想與以德治國論文摘要11-27
中國傳統教育的局限性05-13
中國傳統文化手抄報資料:臉譜的作用06-30
中國傳統文化手抄報資料:佛學思想06-30
荷葉的作用與副作用分別有哪些04-23
廣告的作用09-20
思想的作文12-16
思想的翅膀08-22
思想的升華11-16
思想作文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