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凈山:“梵天凈土”的魔幻現實主義 -資料
導讀:當“魔幻現實主義”再次成為一個熱門詞的時候,我腦海里映射出的是一幅幅瑰麗奇絕的大自然美景——蘑菇石、金頂、金刀峽、禪霧、佛雨,以及郁郁蔥蔥綿延無盡的原始森林……
這是地處黔東北、銅仁市轄的梵凈山,也是我國五大佛教名山之一、彌勒菩薩的道場,山上山下寺院眾多,置身其中,只覺勝景與佛境相融,現實與仙幻相通,不由煩憂皆忘,
梵凈山:“梵天凈土”的魔幻現實主義
。當下恰值秋季,正是梵凈山區域一年中最適合旅游的季節,秋高氣爽,空氣通透,山頂能見度好,視野極佳,此時環顧左右異峰突起的新老金頂、蘑菇石,抑或放眼遠眺,山巒疊嶂、層林盡染的美景盡收眼底,這種享受,俗世少有。
梵凈山:“梵天凈土”的魔幻現實主義
既然如此,我們為何不現在就出發?!
最自由愜意的是自駕游,這又可分為兩種方式:一是從家出發,一路北上西去,走走停停,沿途欣賞美景,可以把梵凈山、鳳凰古鎮、張家界等等毗鄰景區打包游覽;二是先乘高鐵至長沙,在當地租車前往,據我所知,在長沙高鐵站,就有神州租車的網點,先網上預訂好,下高鐵就可以取車,且目前是雙節過后的淡季,租車價格非常實惠,很多車型都可以在每天百元以內的價格拿下,還不限里程。從長沙全程高速到銅仁,最多也就5小時左右。另外,這一路因為都是在丘陵、山區穿行,路兩旁的景色也非常優美,空氣也非常清新,這樣的自駕本身就是享受。
龍泉禪寺 彌勒道場
梵凈山區域在任何時候,氣溫都要比市區低幾攝氏度,而山頂又要比山下低幾攝氏度。景區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即使在最熱的夏季,他們都建議游客帶上能防雨又能保溫的戶外衣物上山,秋季就更當如此,因此最適宜的穿著非沖鋒衣褲、戶外登山鞋莫屬了。
站在山門口,抬頭望是前方一片蒼茫大山,走進去,旁邊是一條流水潺潺的黑灣河。再前行不遠,就是重修后的龍泉禪寺,一尊高達28米的金色彌勒佛坐像奪人眼目。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長老為之親筆題寫了“彌勒道場,龍泉禪寺”八個大字。
既是彌勒道場,那就不能不說說彌勒佛。“彌勒”為梵文的譯音,意即“慈氏”。據佛經所載,他住于上界的兜率天,后降生人間,于龍華樹下繼承釋迦牟尼成佛。彌勒佛是舉世公認的快樂佛、歡喜佛、笑佛、幸運佛,他的慈容人見人愛,最著名的一副描寫他的對聯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明清之期,梵凈山“彌勒道場”便與五臺山“文殊道場”、峨嵋山“普賢道場”、九華山“地藏道場”,以及普陀山的“觀音道場”名傳天下。
梵凈山的索道頗值一提,全長3500米,但落差超過1000米,登上纜車的那一刻開始,一幅江山如畫的美卷徐徐展開,霜染紅葉,或深或淺,或紅或黃,與四季常青的喬木、灌木,以及如森林之須的樹掛,間雜調和,便是天成的工筆山水圖。打開車窗,山風徐徐,空氣清冽,呼吸幾口便心曠神怡。
攀新金頂 做活神仙
如果以為下了纜車,就到了山頂的核心景區,那就錯了。在以山著稱的“梵天凈土”,如果不爬爬山,是顯不出誠意的。這里離山頂平臺尚有600多級臺階,左右都可出發,一個是石階,一個是木階。
爬完這段路程,站在普度廣場,才真正算到了梵凈山的核心景區。廣場旁邊一座雄偉的大殿就是天王殿,是正在重修中的承恩寺的前殿。以前這里有兩座寺廟,天王殿所在的寺廟叫鎮國寺,上面的那道殘墻所在的寺廟叫承恩寺,
資料
《梵凈山:“梵天凈土”的魔幻現實主義》(http://salifelink.com)。這兩座寺廟,始建于萬歷年間。轉過頭去,一座巨大石峰,平地拔起,一柱通天,高94米,直徑37米。它就是梵凈山的象征“新金頂”。有人比喻它是“玉筍高標”,有人比喻它是“青獅嘯天”,更有人把它比喻成“佛手高舉二指禪”,為凡間指點迷津。
梵凈山現在其實有3個金頂:鳳凰山金頂、老金頂、新金頂。鳳凰山金頂最高,海拔2572米,因道路久廢,森林茂密,處于保護區的核心地帶,一般游客禁止前往。老金頂次之,海拔2493米,許多奇石都聚集在那一帶。新金頂海拔2336米,雖排行第三,但由于是孤峰兀立,直指蒼穹,峰頂還有兩間佛殿存在,人們登梵凈山往往以登上新金頂為榮譽、為自豪,所以一般人稱呼的梵凈山金頂,實際上就是新金頂。
新金頂峰頂至峰腰,有一道裂縫把金頂上半部一分為二,好似刀劈斧砍,所以叫做“金刀峽”。金刀峽最窄處,不足二三米,深處卻達三四十米。相傳此峰原本整體相連,釋迦牟尼佛與彌勒佛來此講經說法,因羨慕其地勢險絕,都想在這里設置道場。燃燈古佛知曉后,便手持金刀,朝峰頂一刀劈下,從此一峰分成二頂,釋迦居左,彌勒居右,各修其道,各說其法。按照佛家“豎三世佛”的'說法,燃燈佛代表過去,釋迦佛代表現在,彌勒佛代表未來。中國五大佛教名山中,唯有梵凈山是彌勒道場。如今兩個峰頂上,分別立著釋迦殿與彌勒殿,游人須先到釋迦殿拜現在佛,才能過渡到彌勒殿拜未來佛。聯結現在與未來的,是一座凌空飛架的“天仙橋”。
登新金頂,需要身貼石壁,手扶鐵索,仰面攀升,這是一項具有探險性的活動。由于身臨虛空,白云入懷,兩耳灌風,務必凝神靜氣,小心向上。從峰腳到峰頂,將經過靈宮殿、龍頭石(又名“頂胸石”)、觀音洞、定心水、天仙橋等景點。觀音洞是在絕壁上的石洞邊,依勢懸空建造的一座小石屋。石屋上面是金刀峽,壁立陡峭;石屋下面,是萬丈深谷,可以俯視太子石等奇觀。
站在極頂之上,腳下云蒸霧騰,眼底浩涉蒼茫。清代本地詩人謬云鵬曾在詩中寫道:“金刀劈破佛分地,鐵索牽掛人上天;轉眼風云相會處,平空移步作神仙。”
望“蘑菇石” 拜“翻天印”
從新金頂下來,往前走不遠就是天下聞名的梵凈山蘑菇石,主要由砂質板巖和石英砂巖構成。它高約10米,上大下小,既像是兩方巨石的重疊,又像是一萬巨石的連體生長。特別是它站在懸崖邊上,仿佛路斷途窮,危機四伏;加之亂云飛渡,八面來風,大有搖搖欲墜、一觸即傾之勢,然而它卻巋然不動。現在蘑菇石已經成為銅仁景點的標志,是梵凈山的“山徽”,被攝影家、畫家收入鏡頭,納入筆底。
蘑菇石對面平臺上有一塊上大下小的石頭,叫“翻天印”,下面有一道石墻圍住的地方,叫“九皇洞”,前后壘石為墻,上面蓋石板為瓦,中間供奉著九皇娘神像。
繞過“九皇洞”,邁步向前,就是高聳的山峰就是梵凈山的第二高峰,海拔2494米的老金頂,它的最高處,叫玉皇頂,需要經過萬名洞、接引橋等處,攀鐵索而上。
在山路邊的一側,有一塊《敕賜梵凈山重建金頂序》碑,該碑建于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是當時奉神宗皇帝(朱翊鈞)圣旨而建。碑文共1394字,由當時朝廷戶部郎中李芝彥撰寫。序文對梵凈山的地理位置、古跡名勝、歷史傳說、佛事興衰等,做了繪聲繪色的描繪,說梵凈山是“劍氣橫天,仙梯接斗”、“層巒聳翠”、“飛彩流丹”的勝地,是“四時有不謝之花,八節有長生之草”的“極樂天宮”。
“此黔中間之勝地有古佛道場,名曰梵凈山者則又是天下眾名岳之宗也”。幾百年前的人們,就已經這樣認為了。
【梵凈山:“梵天凈土”的魔幻現實主義 -資料】相關文章:
2.梵凈山 -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