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評課稿(精選12篇)
評課是教學、教研工作過程中一項經常開展的活動。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數學評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數學評課稿 篇1
觀摩了小班數學活動《排排看》,我談一點個人的看法。具體分以下幾個方面來評述:
一、選材貼近生活。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生活中,孩子們隨時會觀察到、感受到有規律的排序的物體給我們生活帶來的美感和節奏感。所以我們可以發現黃老師選取的這個內容來源于生活。另外,黃老師在活動設計時充分考慮到了孩子的生活經驗,利用孩子們經常玩的積木來展開活動,一方面貼近孩子的生活,另一方面更激發起了孩子學習、發現的樂趣。
二、目標制定合理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它的正確制定和達成,是衡量一堂課好壞的主要尺度,那么從黃老師對此次活動的教學目標制定來看,是全面、具體的,她從能力、知識、情感來制定的,在目標的制定時也考慮到了小班孩子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在活動中,黃老師也緊緊圍繞著目標來開展每個環節。
三、過程注重探究
陳鶴琴先生曾說過:“兒童的世界是他自己去探索去發現的,他自己所求來的知識才是真知識,他自己所發現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秉S老師非常注重孩子探究能力的培養,為幼兒提供了便于探究的操作材料,鼓勵幼兒通過直接操作材料,去觀察、去發現、去思考,滿足了幼兒的好奇、探究、希望嘗試的欲望。黃老師始終為孩子創造一個輕松的學習氛圍,讓孩子主動參與到觀察、分析、探究的學習活動之中。通過孩子動眼、動腦、動手、動口,讓孩子在師生共建的科學氛圍里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同時體驗成功的樂趣。實現了“孩子是科學學習的主體。” “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 這一理念。
四、環節緊湊有序。
本次活動設計條理清楚、從易到難、層次分明。黃老師從“簡單的顏色排序”引起孩子的興趣;隨后又通過孩子的觀察、老師的總結得出排序的規律。接著再通過孩子的探究、合作操作,感知按照一種規律排序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方法,充分發散了孩子的思維;最后又回歸到生活,激發起孩子繼續尋找生活中的排序現象的興趣。整個課堂教學有序有線、豐富多彩,使幼兒至始至終保持很好的注意力和探索興趣,活動效果好。為孩子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小學數學評課稿 篇2
“數學思考”是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總復習的一個內容。平時,這幾個類型的問題是編排在數學奧賽內容里。現在在復習內容中出現,而且只是很小的一節,主要是為了在學生心中滲透“數學的思想”方法,去解決實際生活中復雜的數學問題。同時也積累一些解決問題的策略。黃老師上的這節課有其成功之處,如:
1、讓學生經歷“數學化”的過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逐層探究,發現規律——進一步探究,推導總線段數的算法——拓展延伸”是王老師本節課運用的教學模式,設計了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讓學生經歷“找規律數線段”的探究過程,再回歸生活加以應用,提高學生靈活解題的能力。讓學生經歷“數學化”的過程,學會思考數學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2、給學生提供探究的空間。
黃老師以“探究活動”貫穿整節課,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通過畫一畫、猜一猜、數一數、比一比、說一說,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領悟,由具體到抽象由易到難,自然過渡、水到渠成。
3、注重學生的思維提升。
本節課的教學,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化繁為簡的數學思想。以《曹沖稱象》這一故事導入,讓數學課饒有生趣。然后讓學生在草稿紙上任意點8個點,再將每兩點連成一條線,看似簡單,連線時卻很容易出錯。這樣在課前制造一個懸疑,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欲望,同時又為探究“化難為簡”的數學方法埋下伏筆。在探討總線段數的算法時,同樣延用從簡到繁的思考方法,先探究3個點時總線段數怎么計算,之后列出4個點和5個點時總線段數的算式,讓學生觀察發現這些算式的共有特征:都是從1依次加到點數減1的那個數,從而讓學生明白總線段數其實就是從1依次連加到點數減1的那個數的自然數數列之和。接著讓學生用已建立的數學模型去推算6個點,8個點時一共可以連成多少條線段。這樣既鞏固算法,同時還回應了課前游戲的設疑。最后拓展提升,還原生活,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整個過程都在逐步地讓學生去體會化難為易的數學思想,懂得運用一定的規律去解決較復雜的數學問題。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練習反饋 ”新課標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黃老師的這節課,給了我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 因為畢竟這是數學奧賽的內容,有點難度。既然已編入了教材,就應讓所有的學生能接受它,特別要照顧中下生。畫一畫時,有的后進生不知怎辦,還不知如何去合作,有的還把三個點點在同一條直線上,致使答案不一。在合作之前把要求說得更明確些,學習效果會更好些。
小學數學評課稿 篇3
課題:《9加幾》《8加幾》
年級:一年級
時間:
今天在南校聽了四節課,都是關于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計算課。四位老師的教學準備都很充分,環節設計合理、過程銜接過渡自然,引導及時,教學過程中師生關系融洽,互動充分,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努力實踐了生活化的學生課堂。學習效果理想。
下面簡單說一下聽課后的體會和收獲:
共同的優點:
優點:
1、信息窗的使用充分,借助信息窗的生活化情景,引導學生在經歷發現信息整理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9加幾、8加幾的計算。
2、倡導算法多樣化,尊重學生的個性化思考和選擇。注重及時反饋,了解學生學習情況
2、注重了算法的'優化。
3、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效果好。
4、教師的問題引領到位,學生的思維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對學生的學習能夠及時進行評價,激勵性評價較多。
5、教師的板書引領直觀,富有指導性,重點突出。尤其是關于湊十法的過程的呈現,及用△代替物品來畫圖演示圈一圈,湊成十,直觀,導向性強。
6、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很及時。
7、學生的主體性強,計算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4、練習設計題型比較豐富,圈一圈、算一算,看圖計算,看誰算得快,題量充分。注重了練習的趣味化、針對性,層次性。
四位老師,教學中各有特色的體會
辛老師教學中在引導學生有序發現信息、整理信息并板書引領方面做得很好;
禹老師把湊十法編成了順口溜,學生易記,值得學習。
侯老師和宗老師注重了引導學生對湊十法的操作體會,讓抽象的知識直觀化,在體驗中進一步感悟、內化湊十法;侯老師還注重了數學競爭情景的創設(數學城堡活動),小組合作意識和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宗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對臨時出現的問題及時調整教學過程,及時引導解決方面值得學習。
建議:
1、練習設計若增加解決生活化得問題,效果更好。
2、稍加強主板書的突出,導向性更強。
小學數學評課稿 篇4
一、課前引入比較有新意
數學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來展開教學,所以艾老師在本節課開始時,先讓學生來猜一猜發到的古文中有幾個字,這樣一來,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體現了學科間的聯系。另外,讓學生先來估計一下有幾個字,也培養了學生對數的估計能力,同時通過這一活動,也可以了解到學生的知識的基礎,充分了解了學生的認知起點以后,也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調整教學,學生已經會的,就不必過分強調,對于學生還未理解的,就可以放手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中獲取新知。
二、注重學生對于1000的概念理解
發展學生的數感是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任務之一。數的認識由100以內擴展到1000以內,數目增多了,增大了,內涵更豐富了,抽象程度也更高了。在引出1000之前,蔡老師首先讓學生明白數數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進行,但是隨著數量的增大,可由之前的一個一個數,十個十個數擴展到用更大的.計數單位來數。為了讓學生建立具體的數感,教師又利用小棒,讓學生從一個一個數到十個十個數,再到百個百個地數,最終引出10個一百是1000。在整個過程中,針對學生的認知特點及時進行強化,相信學生腦中所建立的1000這個概念,已經相當深刻了。隨后,蔡老師又讓學生再去數一數剛才的古文,“你打算怎么數?”學生很自然地便能夠自主優化出最佳的數數方法,一百一百地數。通過這一活動,再一次強化了1000在學生腦中的印象以及對于1000的感受與認識。這一系列的教學設計,都充分體現了教師對于教材、對于學生的充分鉆研。
三、運用計數器讓學生明確數的組成
對于不同的計數單位,所表示的數的意義是不同的。蔡老師運用計數器直觀地向學生展示1000以內數的組成,通過在計數器上撥出不同的數,使學生在了解到數的組成的同時,也解決了讀數中出現的幾個特殊情況,當中間出現0時,不能省略,因為這一個0是表示占位。
四、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數是數出來的。
本節課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充分重視數數。教師設計了各種形式多樣的活動引導學生數數。如讓學生從千字文中找到第985個字后接頭往下數,在這一過程中,蔡老師首先讓學生自己再數一數,然后由學生上臺示范數,再由學生自己數,最后讓全班一起數,讓學生充分感受數數的過程,突破學生在數數中遇到整十整百的難關。隨后, 又能過三輛火車,由淺入深,體現了練習的層次性與開放性。最后又通過生活中的數,讓學生體驗到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密切了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小學數學評課稿 篇5
今天聽了高老師的《射線、直線和線段》這一課,真是受益匪淺。我從中得到啟發,對這個內容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射線、直線和線段》這一課是學生已經認識了線段的基礎上,重點認識射線和直線,并掌握它們的特征。射線只有一個端點,可以向一端無限延伸;直線沒有端點,可以向兩端無限延伸;復習線段有兩個端點,不可以延伸?此坪芎唵蔚腵知識,可讓學生能掌握,并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而老師卻做到了。
一、思路清晰,過度自然。
這一概念。接著讓學生觀察一些圖形,找出不同。然后依次出示直線、線段、射線。再對比。對比法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這樣學生很快的掌握這個知識,通過對比學生很容易看出它們之間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從而突破本節的重難點。
二、語言豐富,課堂調控自如。
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真羨慕射線,你們都把它記住了!”“直線它好傷心呀,你們都把他忘了!”“同學真會學習”,“她懂得用小手告訴老師”?高老師總能把話說到點上,學生的積極性就被調動起來了。不難看出老師的基本功比較扎實的,對教材也做了深入的研究。
小學數學評課稿 篇6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評課稿 今天我們有幸聽了中心小學龔老師的一節數學課,我覺得這節課質樸文華,耐人尋味,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知識目標和技能目標的和諧統一。
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去經歷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理解并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并能運用公式進行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讓學生在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培養應用意識,同時在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等學習活動中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培養符號感。從這節課的教學實施上看,基本達到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欲望和興趣。
二、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讓學生在動手實踐、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索。
新課伊始,教者運用多媒體出示了等寬不等長和等長不等寬的兩組長方形,通過觀察,讓學生初步感知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和寬有關系,為學生探索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做孕伏和鋪墊。在例1的教學中讓學生小組合作:用若干個小正方形擺三個不同的長方形,填表并交流所擺的長方形的面積各多少平方厘米?然后通過例2的教學,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讓學生測量、觀察、匯報交流測量的方法和結果:可以沿著長擺一行,共用5個小正方形;沿著寬擺一列,共由4個小正方形,說明每行5個小正方形,共可擺4列,共需要擺20個小正方形,面積就是20平方厘米,最后出示試一試中的長方形,學生在小組里交流想法,再向全班同學匯報。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小組討論:通過剛才的實踐和合作學習交流,你們覺得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和寬有什么關系?怎樣求長方形的面積呢?總結抽象概括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學生的數學學習的是充滿了觀察、操作、探索、抽象、概括與交流等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讓學生擺一擺、想一想、說一說,親歷操作——思考——交談——抽象概括的過程,讓學生自主探索得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開展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通過交流與思考獲得豐富的學習體驗,讓學生在合作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在主動參與、樂于探索中發展自我。
三、知識遷移、主動建構,推導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
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基本觀念有兩條:一是兒童的認識是在主客體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應十分強調活動;二是主體的認識是一種主動、積極的建構過程,其中“同化——順應——平衡”是建構的基本環節。在探索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時教者先出示一個長方形并求長方形的面積(長5厘米,寬3厘米),然后借助多媒體演示:將長方形的寬分別增加1厘米、2厘米,使之變成長都是5厘米,寬分別為4厘米、5厘米的兩個長方形,并根據“長方形的面積=長×寬”計算兩個長方形的面積并引導學生觀察長為5厘米,寬為5厘米的長方形:這是個什么圖形?它的。面積怎樣計算的?
由長方形的面積公式能否推導得出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學生討論并交流: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教者引導學生積極探索,主動建構,將正方形的面積公式納入長方形的面積公式中,也只有經過學生主動建構概括的知識,才能真正納入自己已有的知識結構中,優化了學生思維過程,取得了認識上的'平衡。
四、拓展練習,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在完成基本練習后,教者設計了一道拓展題進行深化練習,請同學們拿出一張正方形紙(邊長為10厘米),學生獨立求出正方形的面積,再請同學們將這張正方形紙沿著某條線對折,使這張正方形紙對折后兩邊的部分完全重合,有幾種折法?會求出對折后圖形的面積嗎?學生根據要求對折成長方形或三角形,并計算出三角形的面積:10×10=100(平方厘米) 100÷2=50(平方厘米),教師這時因勢利導:我們雖然沒有學習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但我們會在今后學習中進行研究。最后一題的設計獨具匠心,讓學生在題目的拓展、延伸中動手操作,并設置三角形面積計算的懸念,始終讓學生思維處于興奮的最佳狀態,使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學習,在實踐操作中創新,滿足了學有余力學生的需求,實現了“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基本理念。
當然,蔣老師這節課也有不盡如人意的的地方,主要體現在課堂有效教學的問題。例如,在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要適時加以點撥,學生合作交流還有些不到位的地方,關于有效學習的問題,我們今后將會從效果、效率、效益三個層面,在校本教研時做進一步探討。
小學數學評課稿 篇7
這是一堂令人耳目一新的課,一堂用全新的教育理念突現教與學的好課。
其一,教師巧妙地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套圈游戲作為教學情境,把數學知識融合在學生感興趣的活動之中,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數學,并以此貫穿全課始終。這就為學生架起了通往學習的橋梁,為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奠定了基礎。因此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愉快,更是學得主動。
其二,把競賽機制引入課堂,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勝心,并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和競爭意識。
其三,關注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是本節課的另一亮點。比如:在總結連加的方法時,不是教師傳授給學生,而是通過學生自主探究,獨立完成,教師只是畫龍點睛般地加以引導,師生一起歸納出連加豎式的3種寫法。較好地培養了學生主動探求新知的意識和能力。
其四,恰到好處地培養了學生的估算意識。
其五,較好地培養了學生解決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最后一道練習題,教師僅僅給出三件玩具的價格和600元錢,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使學生的智力得到開發,能力得到培養,素質得到提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碰到,也經常要用到。
當然,這節課也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方面略顯不夠。例如:在第一輪比賽中,比較誰勝誰負,應該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因為教師一開始并沒有強調要用套圈總數的多少來評判勝負,所以,從次數方面來說,男生兩勝一負,說男生贏也是有道理的,教師不僅應該給予肯定,更應抓住這一契機讓學生自己找一個評判標準,這樣引入新課更自然,更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
第二,在第二輪套圈比賽時,男生的兩次套圈得分明顯低于女生時,教師如果能在這個地方提出一個問題:“男生還有沒有贏的可能呢?”則會錦上添花。
第三,學生“說”的過程體現不夠,教師在提出一個問題后,往往只滿足于一、二個學生的回答,沒有照顧大面積學生。
1、教師注重教給學生思考的方法,重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整節課,教師善于啟發學生從多角度、多方面去挖掘其思路,鼓勵他們大膽的講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并及時給予肯定或鼓勵,但在鼓勵學生想法,算法多樣化的同時,又不忘教給學生一般的優化的計算方法,讓他們的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都得到了共同的發展。
2、教師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整個教學過程,教師幾乎沒有代替學生做過任何結論,教師總是引導學生發現問題,然后引導他們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獲得學習體驗。
3、教師大膽沖破教材原有的框架,活用教材,將套圈的游戲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設計的活動,比賽極具開放性,讓學生個性得到了張揚。
4、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首先是這節課以套圈的游戲引入新課連加,并且貫穿整個課堂教學,讓學生玩中學,樂中悟,更是因為教師營造了一種親切,平等,民主的學習氣氛,讓學生自然的融入課堂,讓他們的熱情始終高漲。
5、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本課最后設計的應用延伸題目,就是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真正實踐了人人學有用的數學這一新課程基本理念。
不足之處:
教師在有一個環節擦掉了第一個學生的板書,這對那個學生是個小小的打擊;教學的形式還可以多樣化,例如在中間設計學生以小組的合作交流的形式環來調節課堂;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也有待加強,在課堂中有的學生在回答老師的問題,但有幾個小朋友卻在玩東西,這說明還有一部分學生沒有帶動起來。
總的來說,我認為這是一堂成功的課,具體來說有如下幾個特點:
1、教師能創造性運用教材,優化內容,將連加的數學知識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套圈游戲貫穿始終,符合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使課堂氣氛良好,教師的思想具有超前意識。
2、營造了寬松的教學氣氛,發揚教學民主,本節課教師充分抓住學生好玩,愛玩的天性,用游戲的形式將知識賦予其中,再加上親切的語言,得體的教態,使整個課堂活而不亂,井然有序。
3、體現了算法多樣化,突出算理,突出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會做還要會說,譚老師不僅教給了學生連加的方法,更是注重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讓學生將算理講得清清楚楚。
4、突出了讓學生解決問題這一新的教育理念。在本節課的練習環節,教師創設了“我與丁丁比賽”的教學情境,通過比賽,使學生知道,不一定要算出總分也能判斷分數是否超過丁丁,從而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4、密切與生活的聯系,加強應用意識。練習有一定的密度,體現了不封頂,不保底的思想。
同一學生回答次數過頻,其他孩子發言的機會太少。其次是鞏固練習的形式是以看屏幕的練習為主,學生動筆寫的習題少。動口,動手,動腦多種感官結合不夠。再有,課的延伸還可以設計得精致點。這堂課給人的感覺是水到渠成,如沐春風,教師教得親切,自然,活潑,學生學得輕松愉快,有以下優點值得我們學習:
1、教學設計新穎別致,整堂課不覺得在學,而覺得是一堂套圈的活動課,學生是參與者,教師是評委,在玩中學,比生硬的說理更讓人信服,更富有感染力,哪個學生不好玩,不好動?這堂課滿足了學生的興趣,所以氣氛也相當的活躍,無疑,教學設計是成功的。
2、教學流程生動,流暢,層次感強。如三次套圈,每次的目的都不同,第一次引出連加,第二次引出連加中的進位,教師并進行重難點引導,第三次是估算,也是在游戲中進行,為后來的環節打下基礎,最后,用600元錢買價格不同的動物娃娃,夠不夠?將連加運用到生活中,一氣呵成,環環相扣,層層鋪墊,教學環節相當嚴謹。
3、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課標倡導的學習方式,這節課也把權力下放,教師只作點拔,成為活動的組織者,巧妙設疑,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拓展他們的解題思路,激活他們的思維,如套圈比賽,男女生競爭,提高了學生的主動參與的面和質量,讓人覺得是學生在推波助瀾,學生們自主合作完成了學習任務,有一點啟發:只要教師放開你呵護的雙手,就會發現,孩子也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
幾點建議:
一、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能否多舉幾個例子;
二、在學生上臺套圈時,能否交給臺下的同學一些任務,如讓他們算結果等;
三、課堂要有小結,但這堂課的小結過于匆忙,流于形式
小學數學評課稿 篇8
《找次品》是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數學廣角的內容,F實生活生產中的“次品”有許多種不同的情況,有的是外觀與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標準等。這節課的學習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觀與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質量有所差異,且事先已經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輕(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測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個次品。今天,聽了張老師執教的《 找次品》,本人認為張老師在教法、學法等方面做了一些新的嘗試,努力改變以前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機械訓練的學習方式,實施新課程倡導的建立具有“主動參與,樂于探究,積極交往”等特征的新的學習方式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通過學生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學習、人人動手的形式,使每個學生都動起來,讓學生經歷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的活動過程,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優化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等方面收到較好的成效。
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本節課,張老師用“美國挑戰者號失事”作為引入,通過課件這樣一段動態的影像資料導入,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在給眼睛和心靈極大震撼的同時,讓學生了解事故的原因是由一個不合格的零件造成的,不但讓學生從血的教訓中,懂得了次品的危害,而且了領悟到嚴格檢驗的必要性,同時把人文教育滲透在教學情景中。
二、聯系生活實際,注重學生自主探索
根據學生生活經驗,教學中選取了學生熟知的身邊的實例活動,密切了數學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聯系,調動了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使學生覺得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這樣就激發了學生探究問題的強烈欲望,激活了學生的思維,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并延伸到課堂外,讓學生繼續探尋知識,感悟了新知,發展了數感,體驗了成功,獲取了數學活動經驗,真正體現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1、新課開始,張老師首先安排了從3個正品中找出一個次品來,就是從3瓶口香糖中找出一瓶少了3片的,這樣設計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為學生喜聞樂見,也為下面探究如何找次品作好鋪墊,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表現欲。增加課前準備題從三瓶中找次品,利于學生進入研究狀態,也考慮照顧到中下層次學生。
2、緊接著張老師刻意安排了從4瓶中找次品這個環節,這一環節的作用就是為后面研究5和9瓶中找次品打基礎,看似渺小,其實起奠基作用,讓學生感悟從4瓶中找就要比從3瓶中找多了1次。為接下去體現劃歸的數學思想做準備。也為最佳策略的成因探索埋下伏筆。
3、最后安排從5瓶中找次品,僅要求學生說出找次品的方法,
不需要進行規律的總結,讓學生感受到問題解決策略的多樣性。在這一環節中,讓學生動手動腦,親身經歷分、稱、想的全過程,從不同的方法中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但考慮到學生用天平來稱在操作上會很麻煩,以前對天平的結構、用法以及平衡與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經有了很好的掌握,為了便于學生操作和節省時間,張老師讓學生用手模擬天平來進行實踐探究。圖示法較為抽象,對學生來說不容易理解,在這里只是讓學生初步感知,教學時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同步板書,便于學生理解每項數據、每種符號的含義,為后面的.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
三、嘗試解決實際問題,尋找最優策略。
在解決9瓶口香糖中有一個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平稱,至少稱幾次就一定能找到這個次品的問題時,張老師首先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嘗試稱出從9瓶中找出次品的方法,以及發現最佳方法:平均分成3份去稱,保證能找出次品所需的次數最少。在小組匯報時,老師將學生的操作過程用列表板書,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并初步掌握這種分析方法!冻鍪颈砀瘛芬龑W生得出規律:待測物品數量為3的倍數時,只有平均分成3份稱才能保證找到次品的次數最少,其它任何一種分法都比它多。接著用12去驗證發現的規律的正確性。最后運用規律解決27、81、243瓶…中去找次品,讓學生感悟這里其實有規律可尋。學生通過對比,自悟出找次品的最優方案,使求知成為學生自覺的追求,促使學生對學習產生了強烈的需求,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培養了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注重對學生學習的評價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就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老師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時機讓學生質疑,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發現問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使學生學會思考,樹立問題意識。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采用語言、表情、手勢等多形式多角度的評價,激勵不同層次的學生參與學習,使人人都不怕失敗、勇于探索,在嘗試體驗中感知知識,提高綜合能力,使全體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一定的發展。
小學數學評課稿 篇9
評課作為教學研討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經常開展。然而我們平時較多地關注上課、說課討論好課的標準、好課的設計與落實,較少把我們的視點聚焦于評課方面。
底氣造就了大氣
大氣的評課猶如一篇宏偉的文章,從大處入手,從理念思考,有理有力地闡述。大氣是優秀評課者的追求,然而大氣是需要底氣作后盾的,這份底氣來自于評課者對教育、教學理論的積累與理解;來自于評課者對的教學方法、模式的實踐與反思;來自于評課者對課程教材的思考與挖掘
歸納成就了提升
優秀的評課決不等同于面面俱到的評課,需要突出重點、歸納共同點、揭示令人深思之處這一切都需要運用到歸納,而良好的歸納能力需要教師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在具體操作中,就如曹培英老師介紹的那樣,找準評課的視角,視角可以不同、但觀點需要精辟,以點帶面、以一破十,最重要的是,歸納的過程需要評課者注重平時對理論的積累,同樣需要評課者對眾多的視角進行整合,選取最有價值的一點或幾點展開,歷經這樣的過程,對評課者而言同樣是一種業務的提高。
教學評價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關鍵環節,而教師的課堂教學評價更是教學活動中過程性評價的重要體現。能否使學校的課堂教學評價具有科學性、目的性和多樣性,以便激勵廣大教師積極參與課程改革,直接影響到教師工作潛能的提升和發展。
把握公開課的評價角度
在對課堂教學進行宏觀管理過程中,通過一定規模的公開課教學,開展評價活動,使教師不斷改進課堂教學,確實是推進新課程行之有效的途徑之一。然而,在這樣的活動中,除遵循課堂教學評價的一般規律外,針對不同的授課目的、把握不同的評價角度尤為重要,因為這直接關系到活動的效果及影響,如對授課人的教學評價或者對一個教研群體的評估。
評課內容:
1、評教學目標
1)教學目標的確定:全面、具體、適宜制訂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導向性。
全面,指能從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幾個方面來確定
具體,指知識目標要有量化要求,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要有明確要求,體現學科特點
適宜,指確定的教學目標,能以課標為指導,體現年段、年級、單元教材特點,符合學
生身心特點和認知規律,難易適度
2)教學目標的實施:教學目標明確地體現在每一教學環節中,教學手段緊密地圍繞目標,為實現目標服務。盡快地接觸重點內容,重點內容的教學時間得到保證,重點知識和技能得到鞏固和強化。
2、評教材處理
知識教授得準確、科學,準確把握教材重點難點,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抓住了關鍵。
精心組織、處理教材:根據教學規律、教學目的、學生的知識基礎、認知規律以及心理特點,對教材進行合理的調整,充實與處理,重新組織、科學安排教學程序,選擇好合理的教學方法,使教材系統轉化為教學系統。
3、評教學程序
(1)看教學思路設計
教學思路設計,符合教學內容實際,學生實際;有一定的獨創性,給學生以新鮮的感受;教學思路的層次,脈絡清晰;教學思路實際運作的效果好
(2)看課堂結構安排
課堂結構也稱為教學環節或步驟,一節好課的結構是:結構嚴謹、環環相扣,過渡自然,時間分配合理,密度適中,效率高。
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與銜接恰當
(a)計算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要看教學環節時間分配和銜接是否恰當,要看有沒有前松后緊或前緊后松的現象,要看講與練時間搭配是否合理等。
(b)計算教師活動與學生活動時間分配,要看是否與教學目的和要求一致,有沒有教師占用時間過多,學生活動時間過少的現象。
(c)計算學生的個人活動時間與學生集體活動時間的分配。要看學生個人活動,小組活動和全班活動時間分配是否合理,有沒有集體活動過多,學生個人自學、獨立思考和獨立完成作業時間太少的現象。
(d)計算優差生活動時間。要看優、中、后進生活動時間分配是否合理,有沒有優等生占用時間過多,后進生占用時間太少的現象。
(e)計算非教學時間,要看教師在課堂上有沒有脫離教學內容,做別的事情,和浪費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的現象
4、評教學方法和手段
1)教學方法因課程,因學生,因教師自身特點而相應變化的。量體裁衣,靈活運用。
2)面向實際,恰當地選擇教學方法,在教學方法多樣化下一番功夫,使課堂教學超凡脫俗,常教常新,富有藝術性。
3)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
看課堂上的思維訓練的設計,要看創新能力的培養,要看主體活動的發揮,要看新的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要看教學藝術風格的形成等。
4)看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看教師是否適時、適當地用了投影儀、錄音機、計算機、電腦、電視、電影等現代化教學手段。
5、評教師教學基本功
1)看板書:好的板書,首先,設計科學合理,依綱扣本。其次,言簡意賅,有藝術性,再次,條理性強,字跡工整美觀,板畫嫻熟。
2)看教態:據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表達靠55%的'面部表情+38%的聲音+7%的言詞。教師課堂上的教態應該是明朗、快活、莊重,富有感染力。儀表端莊,舉止從容,態度熱情,熱愛學生,師生情感融洽。
3)看語言:教學也是一種語言的藝術。教師的語言,有時關系到一節課的成敗。教師的課堂語言,首先,要準確清楚,說普通話,精當簡煉,生動形象,有啟發性。其次,教學語言的語調要高低適宜,快慢適度,抑揚頓挫,富于變化。
4)看操作:看教師運用教具,操作投影儀、錄音機等熟練程度。有的還要看在課堂上,教師對實驗的演示時機、位置把握得當,照顧到全體學生。課上演示和實驗操作熟練準確,并達到良好效果。
6、評學法指導
(1)要看學法指導的目的要求是否明確
幫助學生認識學習規律,端正學習動機,激發學習興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逐步提高學習能力,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
(2)學法指導的內容是否熟悉并實施
7、評師生關系
(1)看能否充分確立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2)看能否努力創設寬松、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
如何評一堂數學課?既看學生,又看老師。
看學生:
①看學生是否積極參與。
②看學生是否體驗、感受、經歷數學學習過程。
③學生是否在學習活動中學會了什么。
、軐W生在課堂中學會了什么?得到哪些有助于自身發展的能力。
看老師:
①是否關注每一位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是否得到和諧時學生愉悅的學習交流。
、谑欠駥W生進行有效性指導。
、凼欠駷閷W生提供優秀的學習資源,為學生創設有利于學生思考、探索的空間。
、苁欠耜P注了課堂上的生成。
小學數學評課稿 篇10
本課的重點是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體會代數法的優越性。
難點是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老師用談話的方式導入,使學生了解古代數學名著中的.數學問題上,感受古代數學文化。
新授課用的是講授法,講授了假設法的解題方法,使學生明白了:把1只雞換成1只兔就會多2條腿,10里有5個2,所以多余10休腿就可以給5只雞每只添上2條腿換成5只兔。大多數學生掌握了此方法,效果很好。接著學生又嘗試假設都是兔,自己解決了問題。
建議:在此教師應該讓學生比較一下兩種方法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不同點:一種是假設都是雞,一種假設都是兔。
相同點:都是把兩種動物化成一種動物來研究,把繁瑣的嘗試過程化成了簡便的算式。
接著教師又講授了列方程的方法,這個內容的數量關系比較簡單,建議讓學生自己找出數量關系列出方程,教師可把講解的重點放在如何解這個方程上,以幫助學生解決難點。
解出答案后可讓學生不嘗試驗證:4×5+2×3=26(只)。
到此建議教師作一個小結,比較假設法和列方程,來體現列方程的優越性。使學生初步體會代數的方法特點是:數量關系明確,便于理解。假設法需要進行調整、替換;列方程不用考慮怎樣調整比較簡捷。
練習的設計注意了拓寬學生的視野,使學生體會到“雞兔同籠”問題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感受數學的價值。
總之,教師老態親切、自然,講授條理清晰,能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任務。
小學數學評課稿 篇11
整堂課看似平平淡淡,但老師一步一個腳印地帶領學生深刻領悟“搭配中的學問”,探索出搭配的順序和“決竅”,一切是如此順理成章,又是那樣扎實平穩。對于這樣一節有效的課堂,我想,權用三個“注重”或許可以逼進有效教學背后值得遵循的教學規律。
1.注重生動評價,強化有效引領。
陳老師在上課時不僅注重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更注重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如指名板演衣服的搭配方法后,老師馬上請這三位同學解說自己的搭配思路,隨后便抓住時機問學生:“你認為她這種方法好嗎?為什么?”,很好地幫助學生理清了搭配的順序,成全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學資源、信息要素的協同促進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
2.注重細節觀察,強化有效建構。
在學生為搭配的衣服連線后(該生沒有按順序連,但答案是正確的`),老師立即問學生:“剛剛這位小朋友在連線時出現個小問題,你們發現了嗎?”,指導重新連線后還要求學生說說板演者的連線方法。從這些細節可以看出陳老師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她鼓勵學生發現板演或回答時的細節錯誤,無形之中就給學生一種學習的緊張感,使得他們更加認真地投入到課堂當中來。
3.注重原始創新,強化多維發展。
通過衣服實物的搭配和連線的方法,陳老師鼓勵學生充分開動腦筋,想出了各種搭配的方法。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也確實找出了許多不同的方法,真正達到了探究“搭配學問”的目的。這樣,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創造”,這種“創造”源于他們的生活經驗,能有效擴充、完善對“搭配學問”的獨特解讀。
小學數學評課稿 篇12
這四位老師的課堂教學風格,她們的教育教學理念,深深地震撼著我;聽了這四節課,讓我受益匪淺。下面,我就談談我的幾點看法。
一、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緊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過去的“復習導入”、“直接導入”等新課導入方法大多被“創設情景”導入法所代替,內容生動、學生熟悉、感興趣的教學情境層出不窮,課堂所追求的“讓學生真正成為主體,擁有學習主動權”,在預設好的情境和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得以落實。這四節課都體現了這一特點。
如,何老師《搭配中的學問》這節課中,教師依據本課的內容和要求,貼近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基礎,巧妙地創設情境:課前--握手游戲,引導學生按一定的順序一個一個地去握,才不會重復、不會遺漏,從而引出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課中—搭配衣服、搭配早餐,讓學生展開思維的翅膀去猜測老師的穿法,幫老師搭配上裝和下裝。再利用所學的知識,創設“世博中心—臺灣館—中國館”的路線的選擇等一系列學生所熟悉的、直觀的、蘊含數學內容的生活情境,讓學生結合親身經歷,加深學生對所學數學知識的感悟,從而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探索新知的積極性。
因此,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一定要考慮到情境創設的有效性。教師在設計教學情景時,一定要關注教材資源,關注學生的實際,關注學生的差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創設的教學情境要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學生積極主動思考,達到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實踐提示我們,學生探索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往往來自充滿誘惑或新奇的問題情境。精心創設與生活緊密相關的問題情境,能引導學生從熟悉的生活環境來感受數學,一方面可以使學生逐步養成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的良好習慣;另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潛能。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有效激發學習潛能,是促成數學課堂教學向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方式轉化的必要前提。
二、探究有效的學習過程,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教學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進行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其核心是調動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它不僅僅是一個認識過程,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參與實踐操作活動,親自體驗數學知識,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同時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建構主義學習觀也認為,學習不是老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建構的過程。如,《分蘋果》一課,郭老師在引導學生探究10的組成時,讓學生動手分蘋果,把10個蘋果分成幾和幾,從而探究10的加減法。教師充分為學生創設操作和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分蘋果的過程中,體驗10的各種分法,以及10的加減法。整堂課,學生情緒高昂,課堂氣氛熱烈、融洽。
又如,何老師《搭配中的學問》也是以“活動”為基礎,組織學生“經歷”了一個個學習過程,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更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如,“搭配衣服”的活動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出現,以“兩件上裝和兩件下裝”的學具為載體,通過“想一想、議一議、擺一擺、說一說”的活動,讓學生想一想、議一議有幾種不同的搭配方法,再利用學具動手操作擺一擺,最后反饋時,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從而得出上裝和下裝有4種不同的搭配方法。在引導搭配的表示方法時,讓學生說一說、畫一畫,在紙上用數字、字母、文字等形式來表示,并用連線的方法連接起來。這些都是學生通過親身經歷來體驗和感悟的。學生的手、腦、眼、口等多種感官直接參與了學習活動,不僅解決了數學知識高度抽象性與兒童思維發展具體形象性的矛盾,經歷了實物操作(擺一擺)到圖形符號(即用數字、字母、文字等連一連)的過程,將數學變成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理解得了的數學事實,而且使全體學生都積極主動參與。并且能充分地感悟:只要做到有順序地搭配就能不重復、不遺漏地把所有搭配找出來。
三、合理安排有效的課堂練習,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課堂練習是檢查認知目標的主要手段,安排一個緊湊、短時、有效的課堂練習可以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師的教學效果。有效的課堂練習還能為教師提供教學反饋,從而修改教學方案、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實踐表明,有效的課堂練習也是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必要手段。
在四節課中,教師能根據教學的需要,設計練習,鞏固知識,形成技能和技巧,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在練習的設計上,老師們都表現出以下幾點:
首先,練習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如,《生活中的比》,為了幫助學生理解什么是比時,教師設計以下練習:下面哪些題目可以用比來表示?如果能,就寫下這個比,并求出比值,求出來的比值表示什么意思?……這樣的練習針對性強,可以幫助學生總結規律。
第二,練習設計具有趣味性。為了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擺脫機械重復、枯燥乏味的練習。四位老師都精心設計了具有趣味性、符合兒童年齡特征的形式多樣的練習。如,搭配早餐,《分蘋果》一課中的對口令、過河、打地鼠、爬臺階摘蘋果等形式的練習。設計這樣的游戲類練習,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作業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快樂。
第三,練習設計具有探索性、層次性。如,“路線的選擇”這一道練習題:“世博中心至臺灣館有2條路,臺灣館至中國館有3條路,”根據此情景,你能提什么數學問題?如果在世博中心至臺灣館再修一條路,臺灣館至中國館多修2條路,一共有幾種不同的走法?這道練習既能幫助學生理解搭配的問題,考查學生對這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又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有效的課堂練習是學生對數學進行有效學習的有力保證,也是課堂數學有效性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運用有效的課堂評價,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
“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這是新課程提倡激勵性評價的宗旨。四節課中,老師們都不吝嗇對學生的評價。如,教師在提問時都盡量使用委婉而友好的語氣,評價學生的語言都是多表揚、多鼓勵,適時適度地對學生的表現進行積極的評價,如“你回答的聲音真響亮,要是你以后也能這樣就更好了”、“你很有生活經驗,這樣的題目也難不倒你”、“你想的方法真簡便,從這就看出你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等等,這些積極的、激勵性的正面評價,有助于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從而促進教學。此外,教師的表情、手勢及姿勢也能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起到催化劑的作用。
總之,在四節課中,老師們能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心理特點,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真正成為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促進者。讓整個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
【小學數學評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搭配評課稿(精選16篇)04-23
小學數學獲獎評課稿(通用11篇)04-10
人教版小學語文評課稿(通用14篇)03-21
譯林小學英語評課稿范文(通用14篇)04-03
生活中的比評課稿(通用11篇)11-03
花鐘評課稿范文(精選11篇)04-11
軸對稱圖形評課稿(通用12篇)04-09
作文教學評課(通用12篇)09-29
教研活動評課主持稿(通用12篇)12-16
英語教師評課評語(精選30篇)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