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兒童發育過程中飲食指導
兒童發育,取決于良好的飲食習慣,那么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飲食應該如何調整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于兒童發育過程中飲食指導,歡迎閱讀!
兒童發育過程中飲食指導 1
兒童健康成長是每個家長的心愿,良好的營養狀況是兒童正常生長發育的基本保證,為了使兒童能達到最佳的營養狀態,飲食攝入、飲食環境和飲食行為等因素都是非常重要的,為了促進兒童的健康成長,請廣大家長關注以下五個焦點。
焦點一、影響兒童體重和身高增長的因素
影響兒童體重增長的因素主要為營養和遺傳,影響兒童身高增長的主要因素有遺傳、營養、睡眠和運動。營養是兒童體重、身高生長的重要基礎,其中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是兒童生長所需要的三大營養素,蛋白質的攝入對身高和體重的增長是十分重要的,此外礦物質和維生素對兒童身高和體重的生長也有很大影響。充足的睡眠和適量運動能促進兒童攝入的營養素的吸收,生長激素一般在睡眠時分泌,睡眠時間和睡眠質量對兒童身高生長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后天良好的營養、充足的睡眠和適量運動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兒童的生長潛能。
焦點二、 兒童營養投入和營養產出的'概念
營養投入主要指兒童攝入的營養素,是保證兒童正常生長發育的基礎,營養環境和營養習慣也可納入營養投入的范疇,因為這兩個因素都影響兒童的營養素攝入。兒童從胎兒時期開始,每一階段都需要充足的營養以滿足生長發育的需要,生長發育是不可逆的過程,任何階段的營養不良在后期都無法彌補。
營養產出指的是兒童的營養狀況,有合理的營養攝入,才有良好的營養狀況。例如嬰兒期營養不良導致的生長遲緩,后期即使營養充足,也難以彌補受阻的生長,很可能影響兒童的最終身高。因此家長應該重視兒童每一階段的營養,任何時候都應注重兒童的均衡膳食及合理營養,以保證兒童良好的營養狀況,即良好的營養產出。
焦點三、平衡膳食是促進生長發育的最佳飲食模式
膳食品種多樣化是平衡膳食的主要內容,兒童應該吃各種各樣的食物,至少從大類上應該吃主食、動物性食品、蔬菜水果、奶,各類食物中盡量做到品種多樣化。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兒童發育過程中飲食指導 2
一、葷素搭配,保證優質蛋白的攝入
兒童正處于快速生長發育時期,應選用葷素搭配的飲食模式。
蛋白質是一切生命的物質基礎。優質蛋白是維持孩子正常生長發育所必需的營養素,所以兒童每天都應該攝入適量的優質蛋白。大多數動物性食物中都富含優質蛋白,而在植物性食物中,豆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特別是大豆含蛋白質高達36%以上。豆制品中的蛋白質可以與動物蛋白媲美,但也不能完全代替動物性蛋白。此外蛋類也是優質蛋白質的重要來源,奶類是嬰幼兒蛋白質的最佳來源。
為充分發揮食物蛋白質的互補作用,在調配膳食時應遵循三個原則:1.食物的生物學種屬越遠越好。2.搭配的種類越多越好。3.食用時間越近越好,同時食用最好。
為改善膳食蛋白質質量,在膳食中應保證有一定數量的優質蛋白質,一般要求動物性蛋白質和大豆蛋白質應占膳食蛋白質總量的30%~50%。
孩子可以每天吃1個雞蛋、適量的畜類和禽類;每周吃2次魚蝦,但要保證質量;每周也可以吃1~2次動物內臟, 1次不要超過50克。
二、粗糧和細糧搭配
谷類按食用習慣可分為粗糧和細糧,常見的粗糧有玉米、小米、高粱和薯類等。細糧有大米、小麥、大麥等。
為孩子選擇五谷雜糧是很有必要的。從營養角度來說,粗糧比精米精面中含有更多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從健康角度來說,粗糧中的膳食纖維有助于孩子的排便;從生長發育角度來說,粗糧可以更好地鍛煉孩子的咀嚼能力。
孩子8~9個月時就可以試著吃少量粗雜糧了,可以從比較容易咀嚼和消化的粗糧開始,然后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地增加,特別是各種帶皮的豆類,如黃豆、紅豆等。
另外,不要給孩子吃純粗糧,可以按照合適的比例與精米或精面混合,這樣不僅口感好,還更容易消化吸收。
三、奶類每天不能少
奶類是自然界中唯一含有機體所需全部營養素的食物,是一種營養成分齊全、組成比例適宜、易消化吸收、營養價值高的天然食物,奶類食物主要提供優質蛋白質,維生素、鈣等。
斷母乳后的孩子要使用配方奶或牛奶等作為母乳的替代品,而且要一直喝下去,持續終生。所以有人提出“一生莫斷奶”的口號。
牛奶中富含優質蛋白和鈣,每100克牛奶中約含蛋白質3克、鈣104毫克,蛋白質可以從雞、鴨、魚、肉中獲得,但要想為孩子提供足夠的鈣,則非牛奶莫屬。
建議孩子每天牛奶的攝入量為:6~12個月,800毫升左右(配方奶);12~18個月,700毫升左右;18~24個月,600毫升左右;2歲以后,400~600毫升。
四、吃水果要適度
水果富含維生素C、鉀、鎂、可溶性膳食纖維等營養素,也含有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有機酸、天然植物香精等既健康又美味的物質,是很適合孩子選用的食物之一。
但是對于孩子,水果不是多多益善。
味道酸的水果中含有較多的果酸,對孩子的胃有一定的'刺激。因此一開始應選擇味道較淡或偏甜,吃起來較面的水果給孩子吃,如香蕉、蘋果、蛇果等。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可以選擇的水果種類會越來越多。
水果中蛋白質和脂肪含量極低,孩子吃太多的水果會影響正常食物的攝入,從而減少蛋白質和脂肪的攝入量,影響孩子正常的生長發育。所以建議孩子每天的水果量在150~200克,也就是相當于一個中等大小蘋果的量。
另外,媽媽們在選擇水果時,有些容易引發過敏的水果,如杧果、桃子、菠蘿、柑橘、獼猴桃、楊桃等,可以先不給1歲以下的孩子食用,等孩子大些了,再試著食用這類水果。
五、烹調油種類要豐富
烹調油是脂肪的主要來源。人體對脂肪的需求量與年齡相關,年齡越小,對脂肪的相對需求量越大。舉例來說,0~6個月的孩子每日脂肪提供的能量占總能量的比例為45%~50%;6~12個月為35%~40%;而成年人則為25%~30%。
食物中脂肪的來源很多,雞鴨魚肉、蛋黃、全脂牛奶、黃豆、各種堅果中都含有一定量的脂肪。
脂肪的另一個重要來源是烹調油。不同的烹調油所含的脂肪種類各有特點,如橄欖油和油茶籽油中含有較多的單不飽和脂肪酸,主要為油酸;亞麻籽油及核桃油等油脂中含有較多的α-亞麻酸;而玉米油、黃豆油中含有較多的多不飽和脂肪酸,如亞油酸等;花生油和香油中單不飽和脂肪酸和多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則介于橄欖油和玉米油之間。
脂肪酸對于孩子的正常生長發育來說是必不可少的。經常為孩子換一換烹調油的種類,可以保證脂肪酸的攝入均衡。
六、孩子的菜宜清淡少鹽少調料
年齡小的孩子腎臟發育尚未完善,如果攝入較多的食鹽,會增加孩子腎臟的代謝負擔。
過早地在孩子輔食中添加食鹽、白糖等味道較重的調味品,會養成孩子重口味的飲食習慣,降低嬰幼兒對天然口味食物的接受度,養成偏食和挑食、偏咸好甜的習慣,增加兒童期及成人期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所以孩子的飲食一定要清淡。
爸爸媽媽們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可以按照以下原則:
1歲以內的孩子輔食中不添加任何的食鹽和白糖。
1歲以后可加少量食鹽,并隨孩子年齡的增長逐漸放寬,但也應少于成年人的量,一直到孩子18歲,就可以按照營養學會建議的成年人的每日食鹽量攝取了。
味精和雞精的主要成分都是谷氨酸鈉。味精相對純度較高,是以谷氨酸鈉結晶的形式出現的;而雞精則是在味精的基礎上再添加其他物質,如糊精、白糖、核苷酸、食鹽及雞肉粉等混合而成。其中谷氨酸鈉和核苷酸的作用類似,都是能產生“鮮”的原因。
使用味精和雞精會增加孩子的攝鹽量。味精的主要成分為谷氨酸鈉,雖然不是食鹽,但含鈉量可不算低,而雞精中除了含有味精的成分外,還額外添加有食鹽。
從孩子添加輔食后一直到3歲左右,都是口味養成的重要時期,如果此時養成孩子嗜食“鮮味”的飲食習慣,將來孩子可能會難以接受更加天然的原味食品。
所以,建議3歲以內孩子的菜肴中不要添加味精和雞精。
七、洋快餐要少吃
西式快餐,我們通常也稱它們為“洋快餐”。
從營養和健康的角度來說,洋快餐要少吃。絕大多數的洋快餐都較多使用油炸或燒烤的加工方式,如炸雞塊、烤雞翅等,營養素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損失;同時還有很多的甜品,如各種“派”、飲料、冰激凌、奶昔等,這些都屬于高能量、高脂肪、高糖的食物。
洋快餐中蔬菜很少,人體必需的各種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的含量都較低。經常或過量食用這類食物會造成孩子體重超標或肥胖,甚至造成血脂、血糖、血壓超標,而且一旦孩子吃慣了洋快餐,也很難接受味道清淡的健康食物。
控制洋快餐,必須“從娃娃抓起”,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及口味,盡量少吃洋快餐,只把它們作為偶爾的調劑。
八、吃零食要適度
有些家長不讓孩子吃零食,覺得零食既不健康又會影響孩子的正餐。那么零食究竟該不該吃呢?
中國營養學會最新發布的“學齡前兒童膳食指南”中是這樣說的:“零食對學齡前兒童是必要的,對補充所需營養有幫助。”
所以,對于孩子來說,吃零食既可以補充正餐攝入的不足,也可以為孩子帶來童年的樂趣。希望孩子把零食吃得合理又健康,要注意以下幾點:
零食的時間:在正餐前1.5~2小時,這樣就不會影響正餐的攝入,同時也為孩子補充了能量和營養。
零食的種類:選擇零食的原則為清淡、易消化、有營養、不損害牙齒的小食品。可選擇的零食種類包括餅干、堅果、面包、牛奶、水果(鮮榨汁)等。
零食的量:一般孩子每次零食的熱量在80~100千卡。大致相當于130毫升酸奶或20克奶粉或1個小雞蛋或半個蘋果的量。
零食的次數:孩子每天的零食并不是想什么時候吃就什么時候吃,一般每天2~3次是比較合理的。
【兒童發育過程中飲食指導】相關文章:
飲食與兒童大腦發育12-08
兒童飲食與智力發育12-08
損害兒童腦發育的飲食12-07
營養在兒童發育過程中作用12-11
枸杞花藥發育過程中鈣的分布12-07
飲食型態決定孩子發育狀況12-08
營養與兒童的形體發育12-11
有助于胎兒大腦發育的飲食12-08
愛吃甜食的兒童發育較快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