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早教還是慢養,你更傾向于哪一個?
曾經,一句“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讓無數家庭趨之若鶩的加入到早教行列中。而近年來隨著各種國外早教理念的引入,家長們的選擇似乎更多了。一歲的嬰兒、甚或幾個月開始,就被送至各種大大小小的早教班,美其名曰:向歐美看齊!
仔細看,這句話其實還更廣范圍的被廣告商利用。似乎只有喝XX品牌的牛奶、用XX品牌的紙尿褲、用XX品牌的點讀筆、用XX的教材或者上早教課,才不會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就像一個公式,只要更換前半部分的內容,這個定理就可以成立了一樣。被攻陷的家長不計其數。因為,爸媽都不敢拿孩子的未來開玩笑。專家怎么說,我們怎么來,總是錯不了的。退一萬步講,別的孩子都這么做了,自己的孩子不這樣,差距就會越來越大。
慢養的的理念一經提出,就像平地一聲雷,立即引發了無數人的關注和深思。我們真的太著急了,等待一朵花開尚且需要時間,為什么在孩子的成長上卻要求一快再快,期望事事跑在前面?人生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長跑,是一場馬拉松——馬拉松從來沒人搶跑,因為絕不會“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孩子,你一定要慢慢來!這個理念引起了無數家長的共鳴,終于有一個理性支撐的借口讓孩子和自己不再那么累了。
早教還是慢養,你更傾向于哪一個?
可是,真的就可以放下了嗎?很快,我們會發現事情不是那么簡單的。雖然贊同這個理念,可是“輸在起跑線”的念頭還是會作祟。我們會悄悄地關注別的父母是怎么做的,同齡的孩子有沒有被送去各種早教班,大部分使用的是一些什么教材……于是,我們陷入了一個無比糾結的怪圈。一方面想給孩子減負,可另一方面又生怕減負所帶來的負影響。我們要對孩子的未來負責,畢竟這條路沒法再重走一遍。
于是,又有人重新對“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備受爭議的話進行了剖析:早教絕不是讓孩子早認字、背唐詩宋詞、學英語,而是提倡多進行親子互動、或者是給孩子提供一個相對寬松、溫馨的環境成長。這個方向似乎很寬很廣,落實到實處的話似乎又陷入了早教班的行列。因為,很多早教班宣稱的就是讓孩子玩啊,遵循他們的天性,在玩中長知識啊。不管是什么早教班,都說是以培養孩子的興趣為目的的啊。
如果僅僅是培養孩子的興趣,悅匯媽咪覺得這樣很好呀,無可厚非。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家長又會重新掂量了:鄰居家孩子上的XX繪畫班似乎更好,那個小朋友已經畫得像模像樣了呢;XX幼兒早教好像不錯啊,那個班的孩子已經會唱不少英文歌了……看到了嗎?我們往往注重的是后半句,是重結果的?磥,不是教育理念的問題,而是我們自身的問題。
不可避免,大部分父母都會焦慮:不參加早教班,這樣真的好嗎?等別的孩子什么都會了,我們的孩子才剛開始,這樣不會被耽誤嗎?
早教還是慢養,你更傾向于哪一個?
其實慢養并不是時間上的慢,而是說教育孩子不要太擔憂、太著急。不求一時的速度與效率,不以當下的表現評斷孩子,尊重每個孩子的差異。你的孩子也許是春天開花,而我的孩子也許是株臘梅,要在冬天綻放呢。
慢養還有研究結果做支撐:在學前班認識較多漢字的孩子,一年級的語文會領先其它孩子,但是到了二年級,水平就與其它孩子持平了。可前幾天看了個帖子,那個媽媽用自己孩子的親身經歷推翻了這個說法。她說自己的孩子沒有參加任何輔導班,可是上到初中的時候,明顯比別的孩子要落后一些,跟不上進度,于是很后悔小學沒有參加輔導班。
于是,本來就無比糾結的父母越發動搖了。到底要不要早教?參加什么樣的早教比較好?慢養理念會不會耽誤孩子?這本來就是個難題,因為,育兒從來就沒有唯一正確的方法!相同生活背景和學習經歷的雙胞胎尚且還有差異,怎么能指望專家們給你指出一條看似正確、無可非議的育兒康莊大道呢?
其實,如果父母能明白:早教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孩子的性格,鍛煉孩子的某種能力,比如手眼協調,交際能力等,不力求我們傳統觀念中的結果,那也是不錯的。但是如果孩子抗拒上早教,也不用強求,一切以孩子的興趣愛好為前提。畢竟,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與眾不同的。要遵循孩子的生長規律,允許他慢慢成長。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只是適當加以指引,或許能收獲得更多。
我們再來看看國外的“早教”都是什么:從小就和孩子平等對話;從小教育不要給別人添麻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了解交通規則;參觀政府部門、消防局、警察局……是不是差很多?
現在,我們有更多的資源可以享用,有更多的經驗可以借鑒。慢養、放養還是順養,取決于家長的思維模式。說到底,早教的主教場在于家庭的環境和父母長輩的影響,這些決定了孩子的性格和習慣。
【早教還是慢養,你更傾向于哪一個?】相關文章:
早教,選擇還是放棄04-29
這些早教重點 你知道多少?05-06
早教的正確方式,你知道嗎?04-30
經典早教故事03-10
早教的困惑04-29
早教的述職報告06-18
廚房的早教方法08-24
早教活動方案04-28
早教的活動方案12-11
早教實習心得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