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幼兒音樂活動中的合作與交流
一、幼兒音樂活動中合作與交流的意義
二十一世紀是信息化的時代,需要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中,有合作能力的人具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合作技巧,他們比較容易在競爭中獲勝取得成功。那么,在幼兒園科學地理解合作學習的基本內涵、把握合作學習的精神實質、有效地實施合作學習顯得尤為重要。合作能讓幼兒擺脫被動學習,發揮潛能,養成積極主動的學習習慣,也能使幼兒間的經驗、師生間的經驗互相影響、遷移、認同,從而成為共同的經驗。合作必然引起合作對象間的相互交流,兩者相互依存,相互推動,交流有助于提升與拓展合作能力,合作又能檢驗交流的成果。
音樂活動是幼兒喜歡的活動,音樂活動是孩子間合作與交流的有效載體。但往往許多音樂活動還存有一定的誤區,如把技能作為音樂活動的主流、僅僅以為音樂而音樂等等。在二期課改理念的引領下,我就一直在思考——怎樣改變傳統音樂活動中教與學的方式、怎樣使老師豐富的經驗和孩子們的創造力合二為一、怎樣通過音樂活動讓孩子學會學習,激活幼兒主動學習的欲望?我認為有效途徑之一就是“合作與交流”。 我試著以全新的音樂教學模式開展音樂活動,有意識的為幼兒創造合作交流的機會,盡可能地拓展音樂活動本身的內涵和功能。
音樂是陶冶性情的樂園,也是一門合作的藝術。樂團演奏樂曲時,多種樂器配合默契才能奏出心曠神怡的音樂來;合唱中歌唱者聲音強與弱、高和低以及與樂器、伴奏之間的和諧統一使歌聲悅耳動聽;舞蹈中除了舞蹈與音樂之間的密切聯系外,舞蹈者之間的肢體語言、眼神,隊形等都離不開合作。而在音樂背景下的學習一方面更易于幼兒開展合作,另一方面也能幫助個性內向的幼兒在借助樂器,小道具等情景下大膽的與伙伴交流。我就是充分運用音樂這一媒介,嘗試在交流與合作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與實踐。
二、幼兒音樂的活動中合作與交流的內容
音樂活動中合作與交流的范圍很廣,我主要是就唱歌、樂器演奏、舞蹈這三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
1.合唱中的合作與交流
合唱是集體合作的簡單形式。合唱中,每個幼兒都要適當控制自己的聲音使之與集體的聲音協調才能使整體的歌聲悅耳動聽。當有了一定合唱基礎后,就出現了領唱、輪唱、小指揮等個體與集體之間合作的比較復雜的演唱形式。這樣的演唱形式使幼兒的合作能力又提升了一步。在合作合唱的基礎上,通過互相傾聽歌聲進行交流,在交流中幼兒感受到什么聲音是優美的,什么樣的聲音才是和諧的,最后達成共識。因此,進行合唱活動時,應兼顧個體性和集體性的特征,把個別化學習與人際互動有機融合在一起,讓每個幼兒在反復的演唱體驗中學會如何與他人、與集體融合,包括聲音的融合、速度的融合、情感的融合,力求體現集體性與個體性的統一。
2.樂器中的合作與交流
樂器演奏是最能挑戰幼兒合作能力的活動項目之一。幼兒操作樂器大多以個別、小組和集體合作形式進行的。通過演奏,幼兒發現只有互相配合,有機排列組合才能發出最佳聲音效果;幼兒交流同一種樂器有幾種不同的演奏方法;在多種樂器中交流哪中聲音更好聽,哪中演奏法最合適等等。每種樂器的聲音高低、音色都各不相同,在演奏樂器或給樂曲配音時既要考慮到節奏、聲音高低、音色的協調,又要考驗幼兒相互合作的默契程度。所以,在樂器探索活動中更加需要幼兒密切合作和有效溝通。
3.舞蹈中的合作與交流
肢體語言和音樂的完美結合才能稱之為美的藝術。幼兒在舞蹈過程中,把自己對音樂形象和作品的理解用肢體語言以幼兒最本色的表現方式來呈現。幼兒主要是在動作、造型、隊型、性別和男女配對等方面合作學習。三三兩兩地配合,自由組合隊型,互相設計造型,設計舞蹈動作,編排微型歌表演等。從兩三個人合作發展到十幾個幼兒的大組合作、創作表演。而交流則更多以舞蹈語匯、情感為主要內容。通過交流告訴大家舞蹈所要表達的故事情節、美的意境、傳遞一種美的的信息。
三、合作與交流活動的指導策略
1、師生互動策略運用
音樂活動中的合作學習視教學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為促進幼兒發展的主要途徑,因而這種交流互動無論在內容還是形式上都與傳統音樂活動大不相同,師生之間的互動除單向型外,大致還有:雙向型——把音樂活動看成師生之間相互作用并獲得信息和經驗的過程,強調雙邊互動和交流,及時反饋。多向型——把教學視為教師與幼兒、幼兒與幼兒之間相互作用,共同獲得經驗,尋求共同發展的活動,強調多邊交流和互動。角色型——教師轉換角色,作為小組中的一員,與其他成員共同活動,不再充當信息源。音樂活動的合作學習就是這些互動的交互運用,有機結合。
2、合作與交流“三個時期”的策略運用
我在實踐研究中發現,幼兒在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基本上要經過三個時期:磨合期——發展期——成熟期。不同時期的活動要運用不同的指導策略。
(1)“磨合期”:這一時期,幼兒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合作經驗和交流的技巧,經常會為一點小事爭執,合作意識薄弱,合作成果不明顯。這時教師要幫助幼兒分析矛盾原因,提供參考方法,促成融洽的交流。我采用的支持策略是:支持合作,而不是競爭,鼓勵合作,而不是責備。幼兒不斷磨合,相互適應,并學會了理解、寬容、萌發了團隊精神,同時也啟發幼兒在矛盾中積累經驗,在沖突中尋找辦法。
例:在“春之聲”音樂主題活動中,當小朋友欣賞完歌曲“小籬笆”后萌發了用不同的方式來表現歌曲“小籬笆”的愿望時,我適時讓孩子們自由組合結伴,分別組成了三組,以舞蹈、音樂劇、樂器配器、說唱四種形式來表現,并跟蹤記錄小朋友的合作過程。
教師指導策略:磨合初期,?吹剿麄兏鏍罨虿粴g而散,舞蹈組幾個有個性的孩子,只聽到他們唧唧喳喳的爭論聲。樂器組一會兒找人,一會兒拿樂器,好不容易湊足了人,樂器又發出了陣陣噪音。音樂劇組干脆有兩個調皮的男孩把小姑娘惹哭了。看到如此情景,我沒有急著去干預孩子們而是耐心等待與觀察,提一些開放性的問題與孩子們商量起來:“你們需要幫助嗎?”;“怎么會吵吵鬧鬧?”;“有什么好辦法嗎?”……,試圖讓孩子們在失敗中尋求合作的好辦法,經過一番爭論小朋友也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了,你一言我一語的出主意,最后終于達成共識——大家合作是要有規則的。同時,我參與其中一組協助他們解決一些具體困難,并讓這一組的幼兒把經驗介紹給大家分享、交流。
“發展期”:經過一段時期的磨合,幼兒已掌握了簡單的合作的技巧,有較穩定的合作環境與合作習慣,他們開始分配任務、商量活動內容等等,形成“學習者共同體”,并開始在某個音樂領域中合作學習了。如:節奏小火車、樂器配故事、合唱中的領唱等等。我采用師生共同參與、共同監督與管理的策略,成為每一個“學習共同體”的合作者,幫助幼兒建立分工合作的規范,促成合作成功。
例:在“春之聲”的主題活動的發展期,幼兒在多次的爭論和失敗中,逐漸學會了小組合作。他們首先選一名大家信任的幼兒做負責人,然后彼此各抒己見,最后由負責人決定采納并結合大家的建議,直到小組成員全體贊同。樂器、說唱小組會根據男孩、女孩性別、興趣和各自的優勢來分配任務;舞蹈組開始設計的隊形變化,沒有考慮后排小朋友會被前排的遮擋,我就拋出一個問題:“后面的小朋友真漂亮,可是我要走到后面才看得見”。然后故意離開,留出思考的空間給幼兒。不一會兒,我看見她們已經站成了梅花點。原來,她們將平時參加演出的經驗進行了遷移和重組。
教師指導策略:我用樹立威信和幕后支持等手段來幫助小組負責人組織和管理。有時旁敲側擊,有時材料支持,有時個別指導,有時傳授訣竅等……。當小朋友遇到了一些技術性的困難如:經驗不足,能力懸殊大等。我就采用多向型互動形式引導幼兒交流經驗,資源共享。既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又適時的點撥啟發;既鼓勵幼兒張揚個性又要引導幼兒互相配合。并注意掌握指導的火候和分寸,使策略具有推波助瀾的作用。
“協調期”:幼兒已掌握了一定的合作與交流的技巧,幼兒之間合作越發默契,相互配合、相互交流、相互支持、互相依賴,進而使集體智慧在碰撞中激活起幼兒創造的火花,誘發出幼兒想象的靈感。當合作遇到瓶頸時,我采用及時提供各類有效援助的策略,幫助幼兒渡過難關。在這種情境下,幼兒會不斷修正個人目標,使之與小組目標一致。大家明白只有小組成員共同成功自己才能獲得成功。
例:當“春之聲”音樂主題活動進入協調期時,舞蹈組除了編排出優美的肢體動作外還有隊形變化;音樂組的男孩子們幫助女孩子制作道具,解決材料上的難題并設計劇情和動作,充分體現男孩子在音樂活動中的價值;說唱、樂器組的小朋友別出心裁地設計了宣傳口號——“請大家支持我們”……。并且徹頭徹尾地改變了歌曲“小籬笆”的表現形式:第一段朗誦加節奏配樂,第二段以流行的HIPPOP的說唱形式來演繹。整個活動孩子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潛能都被調動和挖掘出來。集體公開交流后又激起他們相互間想學習其他組的愿望,這樣就像滾雪球一般,幼兒又重新組合,再次合作……
教師指導策略:這一階段教師可引導幼兒輪換負責人,讓每個孩子得到鍛煉。能力強的幼兒學習如何耐心幫助能力相對弱的幼兒并能聽從他人的指揮、安排,共同體驗合作交流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
合作與交流中的三個時期之間沒有明顯的界限,既交叉呈現,又會出現反復和倒退,但總體呈螺旋狀上升。根據音樂活動性質不同三個階段發展的速度和進程也不同。因此教師要正確把握好每個階段的特點,細心觀察、靈活指導、及時捕捉,使每個合作團體成功跨越每一個時期。同時老師也要承認差異,采用多樣化手段促進幼兒進行合作與交流,恰當把握合作與交流的時機,以提高合作與交流的實效性。
總之,合作與交流以現代社會心理學、教育社會學、認知心理學、現代教育技術學等理論為基礎,利用音樂活動中的人際關系為基點,以目標設計為先導,以師生、生生、師師合作為基本動力,以小組、大組、集體等活動為基本教學形式。這是一種極富創意與實效的教學形式與策略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