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終身教育的概念及意義
終身教育 是指人們在一生各階段當中所受各種教育的總和,是人所受不同類型教育的統一綜合。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終身教育的概念及意義,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終身教育的概念及意義
一、現代終身教育確立的社會背景
教育應貫穿于人生的始與末,抑或人的一生應該接受教育的思想,在世界上許多國家,且在很長的歷史時期以來即已存在;但現代終身教育理論的確立,又與現代國際社會文化、經濟及各種社會內在因素的變化有關。上個世紀40年代開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始著力推廣終身教育理念,在1965年成人教育國際促進會議上,現代終身教育理論正式提出,其始作俑者包括三個重要的成人教育專家:保爾·朗格朗(Parl Lengrand)、羅伯特·哈欽斯(R.M.Hutchins)、埃托雷·捷欠比(Ettore Gelpi)。關于這些變化的因素,概括起來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新時期社會的、職業的、家庭日常生活的急劇變化,導致人們必須更新知識觀念,以獲得新的適應能力。
2.人們對現實生活及自我實現的要求不斷高漲
3. 人們要求對傳統學校教育甚至教育體系進行根本改革,從而期望產生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
二、終身教育的基本概念
“終身教育”這一術語自1965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持召開的成人教育國際促進會議期間,由保爾·朗格朗正式提出以來,短短幾年間,便在世界各國廣泛傳播。但“終身教育”的概念卻仍然沒有統一的認識,日本終身教育學家森隆夫的觀點較具代表性。
森隆夫認為,終身教育概念的建立應從制度、內容、方法三個方面來加以考慮。而這三個方面的因素具體而言又大致表現為:
(1)教育的終身保障——教育不隨學校學習的結束而終結,有限的人生應與無限的教育挑戰及機會聯系在一起,而且對此應給予制度上的保障。
(2) 對現代學問的追求——終身教育提倡的學習內容應不以個人的職業或專業為限,廣泛的教養教育、德育、體育以及一切現代學問等都應包括在學習之列。
(3)不成為未來的文盲——21世紀關于文盲的概念將不再局限于不識字,而是在于你是否掌握了自我學習的方法。因為現代社會每時每刻都有大量的信息產生,如果對新的事物不能正確判斷,不能迅速思考,那就無異于“文盲”。因此,終身教育的方法論,從某種程度上說,又可理解為“學習方法”的方法論,而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將教會每一個人不成為“未來的文盲”。
三、終身教育的意義
教育現象與人類的發展共始終,但教育從來沒有象現代這樣,與人的一生聯系如此緊密,終身教育作為一種教育哲學思想,它給我們大學生的啟示和思考是:既然教育不隨學校學習的結束而終結,那么我們如何處理好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關系?終身教育提倡的學習內容應不以個人的職業或專業為限,我們應該如何處理好專業學習與自我全面發展學習的關系?
擴展資料:
1.終身教育產生的背景
終身教育是適應科學知識的加速增長和人的持續發展要求而逐漸形成的一種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
2.終身教育的概念
終身教育,是指人們在一生中都應當和需要受到各種教育培養。包括各個年齡階段的各種方式的教育,如正規、非正規和非正式的各種教育,還有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社區)教育等。在內容上,它既包括基礎教育,也包括職業教育和專業性教育,以及社會、文化生活方面的教育。它是將終身教育貫穿于整個教育過程和教育形式中。
它具有兩個本質特征:一是貫穿人生始終的一種教育形態,具有時間的延展性;二是包括了所有現存的教育形態在內的教育過程,它并非單一或純粹的教育形態,更多的是一種教育理論和教育觀念。
概括起來,時間上延展和空間上包容共同構成了終身教育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3.終身教育思想的地位
終身教育是當今世界影響最廣泛、持續時間最長,最具生命力的教育思潮。(單選和判斷題備考)
4.終身教育思想的由來
終身教育作為一種思想,最早可追溯到古代希臘教育家和哲學家柏拉圖關于哲學的教育思想。柏拉圖提出教育目的是培養哲學王,哲學王的培養從3歲一直延續到50歲。
此后,亞里士多德提出的閑暇教育思想同樣具有現代終身教育思想的本質性萌芽。
到了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由于成人教育的大規模出現,傳統的學校教育體系被打破,而引入了成人教育的內容。此后,隨著工業革命進程的深入,成人教育不僅被公眾、社會意識所接受,而且,到了20世紀初期,一些思想家逐步意識到成人教育應是具有普遍教育形式和終身教育性的教育。由此,奠定了終身教育思想最終形成的歷史和思想基礎。
5.終身教育的發展歷程
(1)第一本專著:1929年英國成人教育家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終身教育專著《終身教育》。該書的核心思想是:學校教育僅僅是教育過程的開始,應該將各種教育(包括初等、中等、職業、大學教育)統一起來,將教育看成是真正貫穿于人的一生的活動。
(2)終身教育的概念化和體系化的形成:在20世紀60年代,其標志是法國成人教育家保羅·朗格朗《論終身教育》報告書的發表。所以保羅·朗格朗被稱為“終身教育之父”。該報告是他在196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的國際成人教育促進會上作的總結性報告。在這次大會上,還提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應批準把終身教育作為各國進行教育發展的重要原則的建議。由此,終身教育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和重視,發展成為一種世界性的教育思潮。
(3)終身教育體系的最終形成:作為一種世界性教育潮流,終身發展趨勢達到頂峰,是以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報告的發表為標志。該報告明確提出,“終身教育的概念是進入21世紀的關鍵所在”。并且,終身教育不再是一種烏托邦式的理想,而是已經成為世界領域內一種實實在在的教育現實。該報告還提出了教育社會化和社會教育化主張,這是現在盛行的學習化社會的最為核心的思想。
《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提出:“終身教育建立在4個支柱基礎上”,這“4個支柱”是指:“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和“學會生存”。(多選題備考)
6.終身教育的影響
終身教育思想的產生和發展,為建立新的全方位的立體的教育制度奠定了思想基礎,對當今世界各國教育的改革和發展,都產生了重要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多選題和材料分析題備考):
(1)形成了對教育的全新認識、全新理解
(2)促進了教育社會化和整個社會學習化
(3)加強學校與社區、職業界的結合
(4)由重視人的“受教育權”轉向重視人的“學習權”,強調學習者的主體性
7.終身教育的俗語
(1)孔子:學而不已,闔棺為止。
(2)劉開《問說》:理無專在,而學無止境也,然則問可少也?
(3)荀子:學不可以已。
(4)張岱《小序》:學海無邊,書囊無底。世間書怎讀得盡。
(5)陶行知:生活教育與生同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
類似的俗語還有很多,大家在平時也可以多多積累,考試時會以一些俗語來考查單選題或者判斷題。
8.走出終身教育的誤區(判斷題和材料分析題備考)
(1)終身教育就是成人教育。終身教育指人們在一生中都應當和需要受到各種教育培養,包括成人教育,但二者不能等同。
(2)終身教育就是為了發展人的職業能力。終身教育不僅為了發展人的職業能力,還發展人其他方面的能力,不能將終身教育的作用范圍縮小了。
(3)終身教育不包括非正規教育。終身教育包括各個年齡階段的各種方式的教育,如正規教育、非正規教育和非正式的各種教育。
終身教育的基本特征
終身教育這一概念及特征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常以客觀題的形式出現,考生對于概念是比較熟悉的,但是對于特征的掌握比較欠缺,在此進行詳細說明。
終身教育概念歷時30年的演變表明,雖然表述方式不同,但是有兩個貫穿始終的關鍵詞可以概括其內涵:一是整個的生命過程;二是完全的社會生活。前者說明了終生教育的內涵,后者則涵括了終身教育的外延。
終身教育思想作為一種不斷發展的思潮,學者們對它的理解見仁見智。我們認為,終身教育思潮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在教育目的的維度上,終身教育追求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統一。人是發展的目的,而不是手段。終身教育不是把人作為發展的工具而是作為發展的目的,強調人的主體價值的實現。社會發展和個人發展相互促進,一方面,個人的充分發展構成并推動社會的發展,反過來,不斷發展的社會又為個人的終身教育提供良好的環境。通過終身教育,個人和社會之間形成一種緊密的聯系。
第二,在個體受教育時間的維度上,終身教育不是學校基礎教育的延伸,也不能簡單地等同于成人教育,它是一種貫穿人的一生的教育。以前的教育體系把教育限制在人生的早期某個階段,終身教育則把教育延長到人的整個生命周期,通過教育促進人的終身持續發展滿足個人及社會的永恒要求。
第三,在教育內容的維度上,一方面終身教育的內容是綜合性的,它不僅僅是職業教育,也不僅僅是知識教育,而是包括參與社會生活所需要的知識、技能、情感道德等各個方面的整體意義上的教育,追求的是各種素質在個體身上的統一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傳統教育的內容是指向過去的,是對人類積累下來的知識的學習和吸收,而終身教育的教育內容是面向未來的,其基本特征是對不斷變化的社會的適應性和可持續的創造性。
第四,在教育主體的維度上,終身教育突破現在學校教育“師授生受”的局限,它甚至可以是一種沒有教師的教育。在更深層次的意義上,終身教育是受教育者向環境學習的自我教育,是一種自主的教育。“現在的教育體制認為教育只能由社會中的一部分人—教師來進行。而終身教育則認為,根據時間和情況的不同,是由社會整體提供教育機會……未來的學校必須把教育的對象變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受教育的人必須成為教育他自己的人;別人的教育必須成為這個人自己的教育。
第五,在教育對象的維度上,終身教育是面向所有人的。因為終身教育在根本的意義上是向環境學習。因此,所有人都可以成為受教育者。而與此相反現在的學校教育體制挑選部分“適合受教育的人”,而排斥那些經過某種選擇手段(比如升學考試)所認定的“不適合某個教育階段或某種教育形式的人”。
第六,在教育形式的維度上,終身教育是社區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以及社會機構教育的整合。終身教育要克服“教育是在學校中完成的”這樣一種偏見,學校教育體制的局限,實現多種教育形式的整合,最大限度地發揮社區、家庭和學校社會機構的教育功能,使時時為教育之時,處處為教育之地。
最后,在教育功能的維度上,終身教育成為促進人的發展的工具,徹底改變現有教育體系側重于選拔人才的狀況。在現在的教育體制下,教育成為篩選人的工具,而終身教育則認為,在人成熟的時期只限于一次的挑選有害于人的發展,教育應該在個體一生成長的各個階段都能使人的素質得到充分的發展。在終身教育的框架下,人的教育是延續不斷的。因此,所謂的教育的失敗者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正在受教育的人。總之,終身教育理念強調教育過程的連續性、教育內容的統一性、人的素質發展的整體性和育體系的開放性。
【終身教育的概念及意義】相關文章:
民生社區的概念及其意義12-13
校園文化建設的概念及意義04-22
盧梭的人民概念及其政治哲學意義12-10
儒家信觀念及其現實意義12-10
韓非的“法”與“術”概念及其現代政策意義12-07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終身學習觀念及意義12-11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終身學習觀念及意義12-11
終身教育初探12-10
終身教育思潮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