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高校如何面對高考生源持續減少

時間:2023-05-02 06:04:58 教育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高校如何面對高考生源持續減少

作者:中國教育報 陳志文

原文地址:面對生源下降,我們向定位與特色借力

高校如何面對高考生源持續減少

今年高考報名人數達912萬,這是自2008年高考報名人數創下最高記錄以來,連續第5年下降。1999年,隨著高校擴招,高考報名人數曾大幅度上升,2008年,創造了歷史最高記錄,達到1050萬人。但從2009年起,報名人數開始快速下降,2009年全國只有4個省市考生人數上升,總體下降3.8%,為1020萬人,2010年全國呈現全面下降,總體下降至957萬人。

5年減少138萬人,持續的高考報名人數減少的背后,是全國生源的大幅度下降,目前在校中小學生人數已不足兩億

生源大省河南,2013年約有考生75.8萬人,與2008年最高峰時的98.8萬人相比,五年來萎縮了約23%,減少了23萬考生。其中2011年下降10.2%,凈減人數遠遠超過北京、上海高考總人數。

上海是全國生源下降最早的地區之一。2007年,上海高考報名人數就出現下降,截至今年,仍然在持續下降,已經減少了近50%,報名人數已經不足6萬人。

讓我們欣慰的是,和以前相比,今年這一下降勢頭明顯趨緩。2012年報名人數為915萬人,2013年僅下降3萬人。與最多63萬的下降量相比,應該說高考人數下降的趨勢基本穩定,進入一個平臺期。但和1050萬人相比,總人數已經下降了138萬。

從全國來看,絕大多數地區報名人數仍然在持續下降,但個別考生大省已經止跌回升,從一個側面印證了生源下降趨勢有所緩和。山東在連續下降4年后,報名人數2013年首次出現增加,比2012年增長9000多人。

高考報名人數下降并非今天才出現。縱觀高考恢復30年來,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1978年到1982年間,高考報名人數也有一個快速減少的4年,其主要原因是恢復高考后帶來的爆發式增長,以及后來的自然回落,逐漸進入常態。

但最近幾年高考報名人數下降,與30年前有著本質的區別,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計劃生育政策導致的適齡人口的快速下降。根據人口專家的預測,2017年到2020年,我們的適齡人口的下降才將告一段落,逐漸探底回升。

無論如何,人口的下降,或者說迅速下降,已經成為一個無可爭辯的事實。對于經濟來說,勞動力紅利正在快速消失,對于社會服務來說,老年社會在快速到來,對于教育來說,則意味著巨大的調整時代到來。

上世紀90年代末,我們在校中小學生數量近3億人,中小學校60多萬所。但伴隨著人口出生率的大幅度下降,中小學生數量每年以數百萬減少。截至目前,全國在校中小學生已經不足兩億人,學校數量也迅速從60多萬所下降至32萬所左右。

除了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導致生源的直接減少外,出國留學人數的大幅度飆升,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2012年末,美國發布的開放報告顯示,在美國際學生總體僅增長6%的同時,來自中國大陸的學生卻增長了23%,其中本科留學生增長31%。同時,中國留學生已經占到赴美國國際學生的25%以上。

2000年前后,我國出國留學出現較快增長態勢,尤其是最近幾年,進入一個高速發展期。2007年到2011年,連續4年增速超過20%。2007年出國人數還大約是14萬人,2010年就實現了倍增,達到28萬人。2012年則達到了39.97萬人。

雖然我們可以調整讀普通高中的比例以平衡高考生源快速下降趨勢,但對于教育來說,整體性的生源下降是必然的,如何應對?如何讓有限的投入達到最大的效益,這需要政策、智慧,更需要勇氣。

一方面,高考報名人數持續下降,另一方面,高考錄取計劃仍在增長,如果不做必要調整,有些省份錄取率可能實現100%

生源下降的同時,因為各種復雜的因素,全國招生總量仍在持續增長,直接沖擊著高校的招生。

1999年開始的高校擴招,到2007年基本告一段落,2008年開始進入一個平緩增長期,教育部明確提出控制招生規模的增長速度。當年招生計劃比2007年僅增長5%。但因為前期的慣性增長,即便保持5%的增長量,當年招生計劃也高達599萬人。此后數年,教育部一直嚴格控制招生計劃增長速度,但2012年,全國招生計劃也已高達685萬人。

1977年-2012年高考報名人數和錄取人數

2012年河南高招錄取情況

廣東省2012年第一批本科普通類院校征集志愿投檔情況(部分)

報考人數在下降,錄取人數持續增長,一增一減,讓各地高考錄取比例飆升。2008年,全國計劃錄取比例還只有57%,2009年,就增長到61%,2010年則升至69%,去年則高達75%。

在上海,高考生源下降與招生量不斷攀升的矛盾表現得尤其突出。早在2007年,上海的報名人數就開始下降,上海市相關部門及時調減招生計劃,讓計劃招生錄取比例一直保持在85%左右。如果不及時調減招生計劃,即便是保持2006年招生計劃,2008年上海就會出現錄取率達100%的現象。

北京有著同樣的尷尬。2013年北京市屬高校招生計劃多達8.35萬人,但北京市符合報名資格的總人數僅有7.27萬人,其中參加統考的考生只有6.7萬人。如果像上世紀90年代那樣,地方高校主要在地方招生的話,北京一些市屬高校就將出現無學生可招的窘況。

在這個一增一減中,部分省市調減得當,甚至未雨綢繆。如山東省教育廳在2008年就專門召開會議,向全省高校發出預警:2008年后,高考考生數量將逐年下降,2013年將達到最低,下降幅度有可能超過50%,學校需要做好應對。

2009年湖南高考考生有50.7萬人,2010年,報名考生大幅度下降至41.3萬人。但與此同時,湖南的錄取計劃還在以較大幅度增長,這就直接導致了湖南高考錄取比例從2009年的58%,直接飆升至2010年的82%,創下錄取比例全國增長最快紀錄。

河南近年一直是全國第一生源大省,錄取比例一直墊底。但因為各地生源減少,各地高校紛紛增加在河南的招生計劃,讓河南錄取比例也迅速從2008年的42%增長至2012年的86%,趕上了上海與北京等教育發達地區的錄取水平。

分數線降至150分可以上大學,但仍然無法招到學生,招生“計劃錄取比例”開始出現低于“實際錄取比例”的逆轉

錄取比例的快速攀升,對于考生與家長,無疑是一件好事情,但對于高校來說,卻有點苦不堪言。

2012年,全國多數地區專科錄取分數已經降至180分,北京等地則只有150分。即便是山東這類分數線高居前列的省市,錄取分數也只有180分。

即使降至這樣低的分數,2012年全國各省市、自治區普遍未能完成招生計劃。

以生源大省河南為例,2012年,河南高招計劃錄取69.3萬人,比2011年計劃增加了4.2萬人,計劃錄取比例為86%,趕上了北京、上海。但當年河南僅錄取考生55.18萬人,實際錄取比例只有76%。作為生源大省,上大學最難的地方,竟然有14萬的招生計劃無法完成,根本原因是當年專科錄取只完成了招生計劃的75.4%。當年總的招生計劃只完成了79.6%。在山東,2011年就出現了4.2萬專科計劃沒有完成的窘況。山東2012年高考招生最后一批征集志愿投檔時,有5.6萬個計劃等待考生,只投出不到3000人,上百所高校出現了零投檔。

不僅僅是專科,本科也已經面臨無法完成計劃的尷尬。北京2012年高考中,參加本科二批錄取的299所院校實際錄取12834人,比計劃招生減少394人。山東省招生考試院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山東高考本科二批普通文理類一共征集33220個計劃,其中文史類占三分之一,缺額11033人,理工類缺額22187人。

山西、陜西等教育并不發達地區同樣出現了數萬招生計劃無法完成的情況。

從計劃錄取比例86%到實際完成76%,是一個特別值得注意和反思的數字。

在過去幾十年中,教育管理部門最頭疼的是各地與學校屢屢突破招生計劃。據筆者統計,截至2010年,各地還普遍出現實際錄取比例高于計劃錄取比例的現象,即高校不僅招滿了,還多招了一些,但在2011年,這一現象與趨勢大變,普遍無法完成招生計劃。

過去高高在上的高校,開始成為被選擇的對象。有些高校不得不投入到生源爭奪戰中。與以往不同的是,對于很多高校,過去是爭取好生源,現在是爭取完成招生計劃。

對學費的高依賴運行模式,在生源不足的背景下,已嚴重影響到高校的生存,也迫使高校必須調整發展思路

好不容易完成了招生計劃,緊接著是快速增長的不報到率的攀升。這一點,越來越超越了學校的掌控。由于不報到率涉及學校聲譽,很難掌握實際數字,但根據專業人士的估計,目前很多專科學校報到率普遍不足70%,一些三本院校則不足90%。

招生計劃無法完成,招到的學生又不能全部報到,這些都對高校的生存造成了空前壓力,生存危機已經迫在眼前。

很多地方院校對學生學費的依賴程度非常高,如下圖所示,北美學者劉繼安根據《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做的一個普通高校歷年收入結構變化,可以清晰地看到學生學費在高校經費中的比例不斷增大。高校的整個財務支出中,對學生學費的依賴程度逐年遞增,平均已經超過30%,部分高達40%到60%,在這種生存狀況下,招不到學生,或者錄取了不報到,都將直接影響高校的發展。

同時,多數高校的管理體制缺乏靈活性,生源下降,收入減少,但學校無法做出及時的調整,運行費用仍然居高不下,那么,學校很有可能因缺少資金而無法健康運轉。

生源下降給高校帶來了變革的壓力與機會,讓高校不得不認真思考及應對,并積極去改變,而這種壓力,往往比教育管理部門的要求來得更迫切。筆者認為,高校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及應對。

一是學校要注重辦學的定位與特點。辦學的定位與特色,實際是一所學校立足的根本。但長期以來,一些高校并不真正關心定位與特色,存在千校一面的實際問題,即專科學校努力辦成本科的濃縮,目標就是升本,本科學校的目標與榜樣則是“211”高校,“211”高校努力的目標則是“985”高校,“985”高校學習的榜樣則是北大與清華。當考生與家長有了充分的選擇權,招生計劃無法完成時,辦學特色與質量就成為一個最直接與實際的指揮棒。也只有在這種壓力下,學校才有最真實的動力去做變化與調整,去認真思考學校的定位:我是否有足夠的實力去做一個研究型大學?我要去做一個有什么特色的應用型大學?我所開設的專業是否適應了社會的需要?教授的講課能力如何?而不是盲目攀比科研實力與經費。

二是學校要更好地為學生服務。在高等教育從賣方市場轉入買方市場的背景下,學生從入口(招生)到學習過程中(在校服務),乃至最后出口(就業)過程中獲得全方位服務才有可能真正被重視。原因也比較簡單,教育是講口碑的,你的畢業生與在校生都是你最重要的傳播者,他們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你的生存與地位。

三是學校要增強品牌意識。受傳統文化與賣方地位的影響,高校在對自我營銷上一直是排斥的。當高校不得不面對考生與家長的挑選時,甚至搶奪生源時,對于多數并不知名的高校,就需要有強烈的品牌意識,嫻熟的市場競爭策略與手段,而不再只是簡單、空泛的宣傳而已。在這方面,早于我們面臨生源下降危機的日本與臺灣地區的高校,為我們提供了很多可借鑒的經驗。

四是學校應積極開拓新市場、新生源。在計劃生育政策還無法調整的背景下,生源下降將是一個長期問題,會越來越嚴重。在提高自身質量,辦出特色的同時,高校還需要積極開拓新服務與新市場。一方面是做好繼續教育,另一方面,就需要在吸引國際生源上下功夫,吸引更多來華留學生。上世紀90年代,日本生源持續下降后,日本文部省制定了很多優惠政策以吸引留學生。一般來說,一名國際學生,其帶來的經濟效益往往是國內學生的3倍。對于我國高校而言,吸引國際留學生,不僅可以解決生存壓力,更是一個提高學校辦學質量與辦學層次的重要路徑與手段。

(作者系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

【高校如何面對高考生源持續減少】相關文章:

高考生源持續下降 部分高校面臨倒閉04-25

高考報名人數持續減少 高校面臨存亡危機04-25

高校面臨存亡挑戰:生源持續下降錄取比例提高04-25

生源減少危及高校生存 退出機制呼之欲出04-25

生源減少棄考加劇 中國高校或現“破產潮”04-27

自考生源減少 高校競相出招“爭搶”落榜生04-27

高考生源銳減 高校實力決定生存狀況04-25

生源減少民辦初中校長撓頭皮05-02

面對高考如何緩解考試焦慮05-01

如何減少高考英語語法題的解題錯誤?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