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教育改革期待“去偽存真”-一場專家研討會引起的反思
學者批中國知識界“官云亦云” 期待教改去偽存真新華網北京2月14日電題:教育改革期待“去偽存真”——一場專家研討會引起的反思
新華社記者吳晶
“領導力”為何一躍成為教育研究的熱門方向?明明還在研究階段的課題如何引領研究?“一人一票”的民主形式能否客觀評價學術成果?……中國教育學會近日發(fā)起的一場討論,引發(fā)專家學者對教育問題的反思。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項賢明指出,教育領域存在諸多真問題與偽問題,比如始終困擾著中國高等教育的“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在國際高等教育同行眼中,便是一個“偽問題”,因為在國際教育界,世界一流大學“誰說了算”,無可定論。
“很多教育問題根本沒有搞清楚是真問題和假問題,也有很多問題是真問題得出假結論,因此耽誤教育改革和發(fā)展。”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勞凱聲說。
在勞凱聲看來,用素質教育取代應試教育,在實踐中做不到,因為素質教育需要用自由的受教育時間來換取更為豐富的教育資源,而當前的教育體制又無法保證充足時間,因此真問題就出現了假結論,也就是一些校長說的“初中搞素質,高中搞應試”,最終依然是“換湯不換藥”。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部長石中英認為,當前教育改革的很多問題依然與教育規(guī)律背道而馳。比如,在學術研究領域,完全講民主是不符合大學管理特點的。許多學校現在采取“一人一票制”來評價學術成果,市場的邏輯、政治的邏輯、管理的邏輯都帶進大學,但學術成果一定要尊重學術專家尤其是學術帶頭人的教育規(guī)律卻被忽視了。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耿申認為,近年來教育研究領域新詞迭出,人才學、班主任學、學校學等都是一時冒出來又“不了了之”,說明教育理論體系始終不牢固,容易被偽問題沖擊,造成對實踐進程的干擾。
“產生偽命題、偽結論的根本原因,還是缺乏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項賢明指出,很多研究者對基層不了解,其研究過程往往就是設計調查問卷,鮮有實地調研,通過數據作結論往往會望文生義,或用外國的東西解釋中國的問題。
此外,項賢明還認為,中國整個知識界缺乏獨立精神與自由思想,一方面是人云亦云,甚至官云亦云;另一方面是缺乏科學民主的決策機制。
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鐘秉林指出,學會作為國家級教育研究平臺,發(fā)起此次討論,希望能去偽存真,產生教育自身真正有價值的概念,為教育改革明確思路、厘清方向。
【教育改革期待“去偽存真”-一場專家研討會引起的反思】相關文章:
去偽存真的近義詞04-29
去偽存真的近義詞及意思05-02
研討廳中專家的權重確定及方案評價研究04-30
研討廳中專家意見的可靠性研究04-30
教育專家: 匯聚新疆研討出國留學等工作04-28
我期待一場雨隨筆散文05-02
民辦教育改革與發(fā)展專題現場研討會綜述(二)04-30
區(qū)研討課教學反思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