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算理與算法并重,促進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
算理與算法并重,促進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摘要:算理就是計算過程中的道理,是指計算過程中思維方式,是解決為什么這樣算的問題。算法就是計算的方法,主要是指計算的法則,是指怎樣算的問題。本文旨在"算理與算法并重,促進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方面談談自己的一些淺見。
關鍵字:算理算法計算能力
一、算理與算法之間的關系。
算理是計算的理論依據,是計算過程中的道理,是指計算過程中思維方式,是解決為什么這樣算的問題,而算法則是依據算理提煉出來的計算規律和方法,主要是指計算的法則,就是簡約了復雜的思維過程、添加了人為規定后的程式化的操作步驟,主要是解決算的方便、準確,它是算理的具體體現。算理和算法是相輔相成的,算理是學生走向算法的橋梁,是學生學習算法的知識基礎,而算法是學生學習的中心任務。只強調算理,能理解了新問題,但無法實現計算方法上質的飛躍;只是強調算法,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利于學生進一步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感悟算理和掌握算法是計算教學的兩大任務,算法是解決問題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賴以成立的數學原理。"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聯系自己身邊具體、有趣的事物,通過觀察、操作、解決問題等豐富的活動,感受算理,學會算法。如在教學西師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三位數的加法例1:計算220+260時,就是根據數的組成進行演算的:220是由2個百、2個十組成的,260是由2個百和6個十組成的,所以先把2個十與6個十相加得8個十,再把2個百與2個百相加得4個百,最后把4個百、8個十合并得480,這就是算理;當學生進行了一定量的練習以后,發現了計算的規律:個位數只能與個位數直接相加、十位數只能與十位數直接相加、百位數只能與百位數直接相加,也就是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直接相加,最后再把幾個得數合并,這是學生感悟算理的過程;最后進行優化計算過程,為了便于計算一般寫成豎式形式,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抽象概括出普遍適用的計算法則:把相同數位對齊列出豎式,再從個位加起,滿十向前一位進一,這就是算法。
二、算理與算法并重、融會貫通。
1、引導研究,理解算理
學生只有理解了計算的道理,才能"創造"出計算的方法,才能理解和掌握計算方法,正確地計算,所以計算教學必須從算理開始。教學時要著重幫助學生應用已有的知識領悟計算的道理。例如教學西師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兩位書乘一位數的筆算12×4時,首先引導學生思考:你打算怎么計算12×4呢?使學生明白12是由1個十和2個一組成的,可以把12×4轉化成已經學過的乘法計算:先算4個10是多少,再算4個2是多少,最后把兩次算的得數合并起來,寫成的算式是:10×4=40,2×4=8,40+8=48。實際上這是口算的方法,口算的過程體現了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算理。當學生理解和掌握了算理之后,應引導學生對計算過程進行反思,啟發學生再思考:計算14×2要寫出三個算式,你的感覺怎樣?可以簡化一下嗎?怎么簡化?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同伴交流"創造"方便、快捷的計算方法:先算4×2=8,在個位上寫上8,再算10×2=20,在十位上寫2、個位上寫0,最后再把8和20加起來等于28,得出算理豎式。接著再啟發學生思考:還能再簡化嗎?通過師生共同研究,最終得出:加號可以省略,還可以把8個一與2個十直接合并,優化成簡化豎式。
2、加強直觀演示,重視操作,讓學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
算理是在直觀的基礎上形成表象,概念,并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認識活動的過程中不斷發展起來的,在操作時要讓學生看懂,并把操作和語言表述緊密結合起來,才能讓學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我在教學西師版數學五(下)異分母分數分數加減法時,學生在學習新知時遇到的挑戰。如何讓學生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我注重讓學生在數與形的結合中直觀地理解算理。在新知教學時,首先讓學生自主嘗試,或動手折紙、畫圖,或抽象演算,接著組織反饋交流,讓學生初步明確算理,即都是把異分母的分數轉化成同分母的分數,實質上就是統一了計數單位,使相同單位上的數相加,然后在練習中通過給圖形涂色、七巧板問題、特殊分數加法圖示等環節,讓學生深人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為幫助學生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依據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規律,呈現對應的圖形,以圖形來表達分數,以圖形來進行運算,以圖形來解釋算理(如下圖),從而使學生在直觀形象中理解算理,發展思維。
3、講清楚最基本的算理
"根據算理,掌握法則,再以法則指導計算"。學生掌握計算法則關鍵在于理解。既要學生懂得怎樣算,更要學生懂為什么要這樣算。如教學"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12×14時,要使學生理解兩點:首先,通過學生對題意的理解,12×14就是求14個12連加的和是多少,可以先求出4盒的支數是多少,即4個12是多少,再求10盒的支數是多少,即10個12是多少,然后把兩個積加起來,從而讓學生知道,計算乘數是兩位數的乘法要分兩步乘,第三步是相加,這樣使學生看得見,摸得著,通過例題教學,使計算的每一步都成為有意義的操作,讓學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其次,計算過程中還要強調數的位置對齊原則,"用乘數個位上的數去乘",就是求4個12得48個一,所以8要和乘數4對齊寫在個位上。"用乘數十位上的數去乘,就是求10個12個得12個10,所以2要寫在十位上",(如下圖)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數位對齊的道理。這樣,通過反復訓練,就能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法則。
4、教會他們理清思路
現在的西師版教材增加了學生"說一說"的訓練,老師可以讓學生經常說說自己的思路。如:教學兩位數乘整十數的48×10口算時,可引導學生這樣說:10個十是100,48個十是480,或者1個48是48,10個48是480,讓學生在基本理解算理的基礎上算一算96×10=、54×10=、85×10=,再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算法,然后讓學生討論:計算后,你發現了什么?讓學生掌握算理,學會算法,形成技能。可見,計算教學要在領悟算理基礎上掌握算法,最后形成計算技能。
5、重視溫故知新,引導已有計算能力的正遷移,為算理的理解作準備。
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曾說過,影響學生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知識的內因,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不同的基礎,加強新舊知識的聯系,引導學生運用舊知識經驗去解決新問題,從而創造條件實現知識正遷移。在新舊知識之間,探求共同因素,辨析相異因素,努力探求新知與舊知間的共同因素,才能促進知識正遷移。例如教學異分母的分數加減法時,影響學生學習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已有知識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兩點:一是相同計數單位相加減的原理,二是通分的概念。為幫助學生順利完成知識的遷移,通過復習分數的意義,計算+=?再現同分母分數加法,激活學生相關認知經驗,為進一步探索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做好準備。
6、重"算法",更應重"算理
教師在計算教學時常常容易忽略學生對于算理的有效理解與表達,而認為學生只要是掌握好了算法,能夠正確的計算有關題目就達到教學目標了,其實學生能很好掌握最優化的算法往往是有較清晰的算理的支持,一些計算能力強的學生,算理比一般同學更加清晰化,不但知道如何進行計算,還知道這樣計算的理由是什么?所謂追根朔源。下面是我在教學一年級(下)〈〈兩位數減一位數或整十數〉〉的教學片斷
師:從大屏幕出示的情境圖中我們得到了算式64-33,誰能說說64-33等于多少?
生:64-33=31
師:算得對。那么同學們能利用擺小棒的方法,來擺一擺計算過程嗎?擺好后跟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么擺的?
生擺一擺后,請學生上臺邊擺邊說你是怎么擺的?
師:剛才我們是通過擺小棒的方法擺出了計算過程?現在誰能結合算式用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來說一說你是怎么算的?
生:先算60-30=30,再算4-3=1,最后算30+1=31。
生:先算4-3=1,再算60-30=30,最后算30+1=31
片斷中我利用一年級學生思維的直觀性,先讓學生利用小捧來擺一擺,借助實物更直觀的把64-33的算理擺了出來,再引導學生脫離算式利用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來說出計算的過程,學生在教師有效引導下能較快的理清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7、呈現多樣化算法選擇最優化
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方面是暴露學生產生各種疑問、困難、障礙和矛盾的過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學生發展聰明才智、形成獨特個性與創新成果的過程。正因為如此,新課程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當然,強調探索過程,意味著學生要面臨問題和困惑、挫折和失敗,這同時也意味著學生可能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但是,這卻是一個人的學習、生存、生長、發展、創造所必須的過程,也是一個人的能力、智慧發展的內在要求,它是一種不可量化的'長效',一種難以言說的豐厚回報,眼前耗費的時間和精力應該說是值得付出的代價。"正如俗話所說的"失敗是成功之母",經過千萬次的失敗,愛迪生發明了燈泡;居里夫人發現了鐳的存在。"算法多樣化"是新課標改革的一個亮點,提倡并鼓勵算法多樣化,有利于"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但算法并不是越多越好。教學時我們面對學生各種各樣的算法時,要注意分析這些算法的特點、局限性,適時引導學生的思維,對算法進行優化。例如教學完乘法的運算定律后進行簡便計算時,要求對"25×48="怎樣簡便就怎樣計算,出現了25×48=25×4×12=100×12=1200,25×48=(25×4)×(48÷4)=100×12=1200,25×48=25×40+25×8=1000+200=1200等多種算法。"你們真聰明,想出這么多方法,現在請以小組為單位來計算24×25,然后互相說一說自己是怎么算的,再討論、比較一下哪種方法較便捷、合理。"于是他們開始了積極的小組討論,交流:"我是這樣算的","哦,原來你可以這樣算","我這樣算也可以,只不過比你慢一點"。后來在全班交流時,他們各抒己見:有人說第一種容易理解,有人說第二種比較方便,有人說第三種方法更加實在,有人說用豎式簡便…"你們都說的很有道理,這計算方法的多樣,就如同我們在生活中處理事件,有很多方法和渠道。可我們總是要尋找最簡單,最合理的方法來處理,希望你們能在眾多計算方法中通過嘗試、比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這算法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在學生相互的交流與探討中逐漸確立自己的計算方法,并在眾多的計算方法中,給他們一個充分自主的空間,讓他們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計算方法,并適時滲透一些數學思想。學生在發表自己的見解時,與他人比較、共享他人的學習成果,進行自我反思,直至產生共鳴,達到對算理的深刻理解,形成了優化算法的技能。
計算教學的目的不僅是讓學生獲取有關計算知識,更重要的是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力,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情感,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要算理與算法并重,促進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
【算理與算法并重,促進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相關文章:
統一算理與算法提高學生計算能力04-28
算理和算法04-28
計算教學中要兼顧算法和算理04-28
理解算理是學生掌握算法的基礎04-28
算法直觀與算理形象04-28
算理和算法的關系04-28
什么是算理和算法04-28
小學數學算理與算法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