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陜西省延安市統籌城鄉教育一體化
陜西省延安市通過"一校兩亮、一人兩項"深入開展校園文化建設,搭建素質教育創新平臺。圖為延安市寶塔區東關小學三年級學生在進行腰鼓演練.山丹丹開花紅艷艷。從安塞、吳起一路走來,在延安這片熾熱的紅色土地上,辦教育、抓教育的熱度如花海般蔓延。9月6日,陜西省延安市委、市政府印發《關于貫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實施意見》的通知,再次將城鄉教育統籌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提出在建設圣地延安、生態延安、幸福延安的重要時期,必須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到2020年,在全省率先實現城鄉教育統籌發展。
城里娃、農村娃,都是自家的娃。統籌城鄉教育發展,讓每個孩子享受同樣良好的教育,成為新時期延安人孜孜以求的目標。
"再難也要為學校建設趟出條路來"
把推進城鎮體系建設作為統籌城鄉教育發展的切入點,加快市縣城區學校增容擴建你能想象,在溝壑縱橫、山峁起伏的黃土高原,選一塊160畝的平地有多困難?
你能想象,靠能源支撐和推動經濟發展的安塞,讓石油、天然氣、電信、高壓線等17條管道從河灘移上山梁有多困難?
但是,為了建學校,再難的事也要辦,再難的事也能辦成。
讓我們走進投資1.5億元新建成的安塞高中看一看:塑膠操場、硬化路面、花園綠地…這是黃土高原的腹地,卻看不到一塊裸露的黃土地;專用教室、電教設備、男女宿舍、標準食堂…即使是大城市的學校,也未必有這樣好的條件。操場上,孩子們的笑臉感染著你,讓你不得不被安塞人辦教育的魄力所折服:征地不是問題,可以談;梯田不是問題,可以整;河灘不是問題,可以填;管線也不是問題,政府可以幫助協調;至于錢,更不是問題,安塞人說,為了娃娃的教育,啥都舍得!
安塞縣主管教育的副縣長趙燕說:"有了這所學校,全縣的初中畢業生,只要想上高中都能上。"
安塞高中的建設,是延安統籌城鄉教育發展的縮影。2010年6月,陜西省委、省政府《關于支持延安率先實現城鄉統籌的意見》出臺后,延安市委、市政府快速反應,在短時間內出臺實施意見。市政府提出了"合理布局、均衡資源、提高質量、加快發展"的城鄉統籌教育發展基本工作思路。把推進城鎮體系建設作為統籌城鄉教育發展的切入點,加快市縣城區學校增容擴建,提高城區學校的承載力,是延安統籌城鄉教育邁出的重要一步。
作為學校布局調整后全縣唯一一所高中,安塞高中曾有過一段不堪回首的過去。當時尚未實行初高中剝離,學校在縣政府旁邊一個逼仄的空間里倔強地生存著。每到秋季開學,校長延永君都要為安排學生寄宿發愁。"當時就算最大限度增加床位,也只能安排不到1000人寄宿。"延永君很無奈。
要新建安塞高中,擴大辦學規模,需要大面積土地,城中心區難以滿足,遷入近城的山區似乎成了唯一的選擇。于是,縣里果斷征地70畝,加上周邊國有土地90畝,規劃160畝作為安塞高中新校址。如火如荼的建設規劃,卻突然在十幾個輸油管線面前停下了腳步。"十幾條管道,還有高壓線都要挪到幾公里外的山上,為學校建設讓路,改造下來需要4000萬元。我們跟石油天然氣公司商量,他們出2000萬元,縣里出2000萬元,才把難題解決。"趙燕說。
到2009年學校建成投入使用時,保守測算也有1.5億元投入,F在全校3600名在校生,90%的寄宿生都住進了寬敞明亮的宿舍。2010年,安塞高中被評為省級標準化高中,是對延安以學校標準化建設為抓手,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一種肯定。
"窮不抓教育窮根難除,富不抓教育富難長久"
正確處理教育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做到發展教育"三個優先"
12歲的方宏靖去年秋天成為延安市吳起縣第二小學一名四年級學生,和她一起"插"進班的還有好幾個來自吳起周邊鄉鎮的農村娃。記者見到她時,這個班級里的體育委員正和小伙伴們在操場上玩著"撞拐"的游戲,紅撲撲的笑臉在陽光下格外燦爛。"這所學校好,教學樓很好看,同學也很合得來!"小姑娘在小小的內心里細細地比較著這里和自己從前就讀的廟溝鄉中心小學的不同。
作為縣城唯一一所寄宿制小學,吳起縣第二小學906名學生中就有650名學生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娃娃的學校像賓館,送進賓館啥都不用管"的順口溜,在當地廣為流傳。每間宿舍都有獨立衛生間,全天供應熱水。學校教師告訴記者,只要父母在縣上打工,娃娃們就可以送到學校讀書,不需要任何額外的證明和費用。
與吳起縣第二小學一墻之隔的吳起縣第二幼兒園,是一所2010年新建的公辦幼兒園,設施設備一應俱全,縣財政還出資為每個幼兒統一配備了寢具。這所能容納540名孩子的幼兒園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去年一年就有30多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園,享受和縣里孩子一樣的待遇。"面對記者的疑問,第二幼兒園副園長張郭燕非?隙ǖ鼗卮,"什么都不需要,只要家長帶著孩子來就行了。"因為在吳起縣,一所所高標準建設的幼兒園、小學、初中,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學都是"零門檻",只要有學位、能接收,就沒有任何理由把孩子拒之門外。
教育,曾經是改變山鄉命運的希望。如今,經濟發展了,手頭寬裕了,加大投入、優先發展教育、促進教育均衡,仍是陜北人心心念念的事:"窮不抓教育窮根難除,富不抓教育富難長久"。
吳起縣2010年實現地方財政收入18.11億元。面對著13.6萬人口中有10.8萬農業人口的結構性特征,吳起縣把教育的文章做到了城鄉統籌上,全速推進縣域內的全民免費教育。2010年,全縣學前教育實行了"兩免三補",即免除保教費、課本費,補助幼兒園運轉經費、教師津貼、幼兒生活費。
在延安,不論富裕縣還是貧困縣,優先發展教育,保障教育投入是排頭兵,財政對教育的支持力度沒有貧富之分。"截至去年底,延安的人均財力在全省排第一,有錢就要加大教育投入。我們必須達到國務院和省政府的要求,而且要'有過之無不及',超過這個配套標準。"在9月8日召開的延安市教育工作會議上,市委書記姚引良說,不管是窮縣還是富縣,都要達到要求。因為民族的振興、國家的發展和一個家庭的可持續發展,都離不開教育。
正是有了這樣的理念,延安市在全省率先全面推行了"兩免一補",志丹、吳起兩縣實現了15年免費教育;率先在寄宿制學校實施中小學"蛋奶工程",目前共有421所學校、16萬名寄宿學生受益。從今年秋季起,延安市實施了學前一年免費教育;將延長縣、洛川縣、安塞縣確定為農村學前教育推進工程試點縣,落實中省補助資金2090萬元。
"教育上的事都給解決,要錢給錢,要人給人!"趙燕的說法早已是安塞縣黨政班子的共識。新任縣委書記、縣長上任沒幾天,就下去轉學校,找問題、問困難。全縣學校取暖設施改造經費2000萬元、教學設施改造經費1700萬元,計劃報上去剛一兩周,就得到批復。安塞高中要招二三十名教師,每名教師每年的工資支出就要4萬元,縣里也是二話沒說就啟動實施。
"一校兩亮,一人兩項",讓娃們全面發展
把素質教育作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核心任務,著力創新學校人才培養模式
延安市寶塔區東關小學四年級(1)班學生張心悅,因為喜歡朗誦,10歲的她從學校評選小歌星、小舞星、器樂之星、宣講之星、書法之星的"五星"活動中脫穎而出,成為學校一名小講解員,為外來的客人講學校的歷史,講身邊的變化。"人人參與,人人有特長,一年學習一個本領",在東關小學已經形成傳統。
在安塞縣,"小學愉快教育"、"初中創新教育"、"高中研究性學習教育",作為該縣大力推進課程改革,促進教育內涵發展的三大教改實驗,依托微型課題研究的嘗試,已逐漸成為師生眼中的"香餑餑"。不用趕,不用催,教師和學生都樂在其中。僅在安塞高中,就有學生的8項小發明申請專利。
延安市市長梁宏賢將推動學校內涵式發展看作實現城鄉教育統籌的重點工作之一,他在延安市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要把素質教育作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核心任務,著力創新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深化教學方法改革,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校有80%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養成教育有難度,我們就從培養每個學生的文明禮儀、綜合素質、文明言行入手。"東關小學副校長張文娟說,學校僅去年招收的470名一年級新生里,就有近300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
延安市寶塔區教育局局長侯忠義介紹說,該區把"兩亮兩項"列入鄉鎮、學校年度目標責任考核,與教育教學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檢查、同考核。在音體美器材購置、圖書教材配備、活動演出、人員培訓等方面優先保證。同時,由區委、區政府協調延安市文物、文化等部門,在革命舊址、紀念地建立30余處中小學德育教育基地、社會實踐基地和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教育部門積極運作,促使每所學校就近聯系一處基地,開展"一校一點,百校一網"教育活動。
"學生基本達到會唱陜北民歌、會打腰鼓、會扭秧歌、會剪紙、會宣講延安精神這'五會'。"寶塔區副區長高鷹欣喜地說,在大力推進陜北傳統文化進校園、進課堂過程中,搭建成果展示、互動交流平臺,打造品牌學校和特色學校,基本形成了校校有特色、班班有特點、人人有特長的素質教育新亮點。
作為陜西省唯一在全市范圍內實施"率先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統籌城鄉一體化教育發展改革"兩項改革試點的地區,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延安市信心百倍、底氣十足地規劃出未來10年、20年的教育發展藍圖,也規劃出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美好愿景。
【陜西省延安市統籌城鄉教育一體化】相關文章:
“城鄉一體化”調查報告02-26
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發展水平自評報告04-03
統籌兼顧的近義詞及意思02-13
關于2022城鄉教師交流教育心得08-18
城鄉管理報告10-29
課后服務統籌方案范文(精選7篇)08-16
課后服務統籌方案(通用11篇)10-29
養老金全國統籌有什么好處03-05
陜西省遠程國培個人總結11-22
陜西省導游考試導游詞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