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陜西省導游考試導游詞

時間:2024-01-30 11:56:22 導游詞 我要投稿

陜西省導游考試導游詞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導游,常常要根據講解需要編寫導游詞,導游詞不是以一代百、千篇一律的,它必須是從實際出發,因人、因時而異,有針對性的。優秀的導游詞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陜西省導游考試導游詞,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陜西省導游考試導游詞

陜西省導游考試導游詞1

  今天是個天氣晴朗的大好日子,我們將用2個小時的時間,沿著關中道西行135公里,依次經過西安市、咸陽市、興平市、周至縣、楊陵農業城、眉縣,后抵達太白山,進行旅游觀光活動。旅游觀光活動將持續7個小時左右,午餐在太白山用,晚餐我們返回西安用。我今天會和大家一起努力,帶大家游覽好有“關中八景”之稱的太白山,請大家多多配合,如有問題或意見,不用客氣,請大家及時指出來。

  概況

  先介紹一下太白山名稱的來歷。有兩種主要說法。其一與陜西方言有關,“太白積雪六月天”是有名的關中八景之一,太白山山頂6月積雪,在6月炎陽的高照下,皚皚白雪反射陽光成縷縷銀光四射,很好看、很漂亮、很白。陜西的關中一帶,用方言說很白很白,就是白得很、白得太太、太白咧,人們長期叫起來,后就把它叫做太白山。

  其二跟一個傳說有關。相傳關中一帶在遠古的時候就是一塊富饒美麗的地方,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足。這樣好的一塊地方被遠方的一條惡龍看中了,惡龍想霸占,太白金星看到后,就和這條惡龍大戰9天9夜,終于趕跑了惡龍,但是他還是不放心,要永遠守候在這里,后太白金星的身軀當真變化成一座巍峨的高山,直插云霄,所以這座山就被稱做太白山。

  提起“太白”二字,人們不免想起唐代大詩人李白李太白,李太白的名字是否和太白山有關系不得而知。但太白山從古至今就是詩人、名僧、文豪的游覽之地,李白就有一首“登太白峰”的詩寫道:“酉上太白峰,夕陽窮攀登……舉手可近日,前行若無山……”的壯麗詩篇,表現了詩人對太白山的贊美和熱愛。今天我們就沿著詩人的足跡前去觀賞太白山。

  現在簡單介紹一下太白山的情況。太白山是秦嶺的主峰,高3767米,大家可能都知道秦嶺是中國南北的分界線,我們平常所說的南方人、北方人就是以此為界;秦嶺也是中國兩大水系長江水系和黃河水系的分水嶺;也是中國主要稻米生產區和小麥生產區的分界線;也是面食區和米飯區的主要分界線。南方人多吃米、多吃魚、多吃菜,聰明、細膩;北方人多吃面,生性耿直、厚道。所以我們沿途多見到的是小麥地。太白山處在我國中部,從山麓至山頂,相對高差很大,動植物都有明顯的垂直分布規律,當地人生動地稱之為“高二丈,不一樣”。

  白居易有詩為:“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從這些諺語和詩詞中亦能反映出來這些特征。我們今天攀登太白山,隨著我們的攀登、位移,自然景觀會不斷地變化,下面有側柏林景觀,到達2200米時,就是松櫪林,再向上還有樺木林、冷杉林等,后還有落葉松林和高山苔原景觀帶。但是上邊氣候瞬息萬變,忽陰、忽晴、忽霧、忽雨、忽大風,忽冰雹,變幻莫測,很是神秘,很多人迷路、遇險都在此處,但是今天大家不要怕,緊跟著我走,不要離隊。

  太白山

  現在已經抵達太白山,大家跟隨我依次攀登,沿途會有很多文化遺存,也有很多名勝奇景,我會一一講解給大家聽。前面這個池子叫三官池,池水清澈見底,是當地群眾祈雨之地,非常靈驗,如果你們那兒雨少受旱,也可祈點雨帶回去,但是每次祈雨一定要到這里來。我們前邊這座山峰名叫萬勿山,群壑排列似牙勿,所以稱此名,中間的那一處山峰挺秀峻拔、聳人云霄,故名日獨秀峰。前邊兒處地方叫二仙水、望仙嶺、沖天嶺、分水嶺、觀云海等。

  我先簡要介紹一下太白湫泉,大家想必看過電視紀錄片太白大爺海潛水探險的片子吧?!兩位潛水勇士從結冰的湖面潛入了我國內地海拔的高山湖泊——三太白池(海)里,撈了一塊珍貴石頭,供地質研究,創造了潛水史上的一個壯舉,撈出來的這塊石頭,更是珍貴,對太白山的形成等有很大的科研價值。

  其實,太白山處處都是寶,如果大家今天運氣好的話,還會碰到很珍貴很珍貴的東西,動物方面有大熊貓、金絲猴、扭角羚、錦雞、太陽鳥等,碰到的話千萬不要打擾它們,因為在這兒我們是客,它們才是這兒真正的主人。中草藥方面有很多名貴藥材,比如:太白貝母、雪山一枝花、手掌參、天麻等,不過我們不認識,千萬不能亂采。這里許多植物是有毒的`,千萬小心。如果我們團里有懂地質的人,千萬不要錯過機會,這里有引人入勝的第四紀末期的冰川遺跡,有冰斗、角峰、冰川湖、幽谷、羊背石等。

  已經到山頂了,這個平臺叫拔仙臺,是第四紀冰川遺跡的一個角峰,如果天氣好的話,我們可以俯瞰北邊滔滔之渭水,壯觀至極。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湖,就是大爺海(大太白海),另外還有二爺海(二太白海)、三爺海(三太白海)、玉皇池、明星池等,分布如串珠,保存完整,水寒如冰,水穩如鏡,清澈碧藍,巖影波光,繡麗動人。白云藍天映人湖面,隨風變幻,景致萬千,大家好好感受一下這心曠神怡的感覺吧。

  大家登山的途中看到許多老太太拿著饅頭、黃紙和香登山,雖然登得很吃力,但從不泄氣,為什么呢?因為當地人認為太白山是一座神山,如果身體有病想康復,想發財,想要男孩,想要夫妻和睦,都可到沿途廟宇中燒香許愿,據說非常靈驗。大家如果有什么要祈求,燒香不燒香無所謂,只要心誠祈求就行,這就是平常所說的“心誠則靈”,太白山也會祝登過它的人幸福安康,永伴終生!

陜西省導游考試導游詞2

  今天,我將帶領大家游覽我們這個留壩縣美的地方。留壩縣地處秦嶺南麓,漢江上游,“面巴蜀而背秦川”,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生態環境優越,地質地貌特征獨具特色,歷史文化積淀豐厚,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旅游資源,這其中以紫相山有代表性。

  紫柏山氣勢磅礴,從遠處看,猶如“龍騰虎躍”,因此,又名“如龍山”。

  紫相山,位于留壩縣城西北15公里處。海拔1000-2610米,年平均氣溫6-l2攝氏度,氣溫2l攝氏度,空氣涼爽宜人。

  紫柏山集名勝古跡、秀麗風光、珍奇動物、稀有植物、瀑布溫泉、礦產資源、原始森林于一體,成為歷代隱士出沒、真人坐禪、游客云集之地。既有“世外桃源”、“人間仙境”之譽,又有“留侯避谷”之聞。特別是宏大的洞廊、石柱、石筍、清泉、暗流……極富有詩情畫意。紫柏山的獨特地貌和生物群落,以及奇風異俗等,構成 “紫柏山奇觀”,極具豐富的文化,是理想的旅游、探險、度假、避暑和休閑勝地。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巨石叫諸葛撫琴石,位于較寬闊平坦的東溝口,谷口山崖挺拔,頂端青松掩映中凡立一石,高十余米,形若巨人彈琴抒懷,民間稱做“諸葛石”。相傳,諸葛亮在街亭失守后,沿古陳倉道退兵營盤,為了防御張合的追兵,曾在這里駐寨扎營。諸葛亮常站在山崖高處巡視野練,日察魏營,夜觀星相,天長日久化影為石。

  這個地方大家一定是覺得有點奇,怎么到處都是一個又一個天坑。這個地方叫“八十二坦”,又稱紫柏天坑。這里位于2600 仍米以上的紫柏山巔,是全國絕無僅有的山岳景觀。其主要特點是:位居山頂,形狀如盆,深度一般在數十米到百米不等,中央多有垂直向下的“無底洞”或甘甜豐美的泉水。天坑中多奇花異草,少喬木。人們把這些天坑按其特點分為長青坦、鍋底坦、牧羊坦、臥云坦、迷魂坦、貝母坦等,并賦以美麗動人的傳說。紫柏天坑是世界地質史上一大奇觀,正待你去揭開它那神秘的面紗。

  這里可欣賞到我們這里美的奇景----紫柏晴嵐。紫柏山四季示遮霧障,難窺其容。逢霏霏霪雨初弄之時,可見山中云蒸霞蔚、金光萬道,山巒丘丘壑游動于云海之間。當四周云霧不斷從林間、谷底簇擁升起,飄向頂峰,沫后新日沖開重重迷霧,但見巍巍紫柏,遍披“龍鱗”,萬頃松針之上,霧珠晶瑩閃爍;九十二峰如朵朵盛開的蓮花,令人驚嘆不已。這廣奇觀就是“紫柏晴嵐”,今又名 “紫柏云海”。清人載陳慶怡題詩贊:“晴色排空際,嵐光拂百堆。奇峰九十二,面面白蓮開。仙子何年隱,而今安在哉?蒼蒼嶺上松,時有鶴歸來。”

  張良廟,是陜西省批核定的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在留壩縣北17公里處的紫柏山下廟臺子街上。張良廟傍山依水,古樸典雅,終年云霧繚繞,頗有仙家靈氣。柴關、紫柏二山在此形成一個圈椅狀,廟前一水和廟后一河又是環抱之態,廟四周幽靜肅穆,方圓百里蒼松紫柏挺拔蒼翠。鳥語清脆,空谷傳音;再加以廟宇玲瓏,樓臺迭現,常使風塵仆仆的游客,如處云霧縹緲,變幻無常之境,頓生飄飄欲仙、游身世外之感。張良廟融名勝、古跡、文物、風景于一體,成為陜南著名的游覽勝地。

  張良廟原在紫柏山頂,約在明清之際移至山下,初建的具體時間不祥。廟有6大院,150余間殿宇,總面積1.4萬平方米。廟門是彩石基座,磚構券洞式牌摟。

  來到山前,青磚砌成為山門,可見上方橫刻“漢張留侯詞”五個朱紅大字。廟門右側豎一石碑,上書“紫柏山漢張良留侯辟谷處”。“留侯”是他的封號,故廟名為“留侯詞”,俗稱“張良廟”。

  進大門是一座連通二門的大木橋,名日“進履橋”,取張良在坦橋為黃石公進履之意,是根據“祀橋納履”典故而設計建造的,橋建于1847年,橋長8.6米,寬3.65米。兩邊有牛肋欄桿,并設坐椅兩排。橋廊山風幽涼,橋下溪水瀑暖。唐代詩人李白詩日:“我來祀橋上,懷古欽英風。”蘇轍也曾在這里吟誦:“曾聞祀上逢黃石,久矣留侯不見欺。”贊揚了張良一生有始有終,里表一致。

  公元前218年春秦始皇東游到博浪沙,張良為報國破家亡的仇恨,雇力士倉海君椎秦失敗以后,隱居于江蘇下邱。

  一日,張良來到沂水河祀橋散步,見橋墩上坐著一位老翁,須眉皆白,身著褐色麻布短衣,手拄一根赤黑色的手杖,腳穿一雙黑色麻布鞋,上面沾滿了油膩污垢。

  這老翁見張良走過來,有意將腳上的鞋子 (古時稱“履”)墜落橋下,對張良喊道:“孺子,把鞋給我撿上來!”張良是飽讀詩書的貴族公子出身,知道“孺子”是對小核子或對婦女、卑賤奴隸等的蔑視稱呼,而且還是叫去給拾雙臭鞋,這明明是在侮辱自己,非常生氣。但又看老人這么一大把年紀,一定是自己不能下去,便強忍著怒氣,下橋去把鞋撿了上來。不料老翁又叫張良把鞋給他穿上。張良心想,既然己經撿上來了,穿一下倒也沒什么,就擦干凈鞋上的泥,一條腿跪下來,恭恭敬敬地給老翁把鞋穿在腳上。老翁笑了笑,也不道一聲謝,拄起手杖就走了。張良驚奇這老翁好生無禮,看著他走了很遠。老翁回頭一望,見張良還在目送他,忽又轉回來,對張良說:“五天以后天明來此橋相會。”說罷又走了。

  第五天天剛亮,張良來到這橋上。老翁已先到了,生氣地對張良說:“與老人家約會怎敢遲到?”叮嚀張良,要他再過五日來此相會,說罷就走了。第二個五天雞叫的時候,張良就來到橋上。誰知老翁又先到了,又叫張良再過五天來此橋相會。

  到了第三個五天的.前夜,張良沒有睡覺,他想再不能因為遲到受老翁的批評,因此不到半夜就來橋上等候,終于比老翁早到了。老翁來后,見張良早已坐在橋上,就對張良說:“應當這樣,”并稱贊他 “孺子可教矣”。然后取出一編竹簡送給張良,叮囑道:“讀此書,將來可做帝王的老師,十年后可以興天下。十三年后,到濟北谷城山下見我,看到黃石一塊,那就是你的老師。”老翁說完后,就不見了。

  張良得到這編竹簡后,天亮翻開一看,原來是一部《太公兵法》。《太公兵法》傳說是妻子牙輔佐周武王消滅商封時所著的兵書,這部兵書在秦始皇并吞六國時,有人將此書帶至深山隱藏起來。張良得此書以后,在下邳苦讀十年,后來輔佐劉邦成就漢室帝業。

  現在,我們來到的地方碑石林立,它就是匾聯石刻區。張良廟的愿聯石刻200余通,囊括了宋、元、明、清上下900年間的書法佳作,這些匾聯石刻形式多樣,磚、石、木刻均有,篆、隸、楷、行、草書俱全;風格各異,或遒勁雄渾,或娟秀雋永,或剛柔相濟,或舒展灑脫;內容更是豐富多彩,抒發思古之幽情,感慨天下興亡,褒揚英雄美德,吟唱壯美河山,追述道教活動,各具匠心;例如,“急流勇退”、“機諫得宜”、“智勇深沉”。殿堂立柱飾有眾多對聯,如:“秦世無雙國士;漢廷名臣”;“富貴不淫,有儒者氣;淡泊明志,作平地神”,等等。

  越過遍立歷代名人碑的前、后過庭,進入二山門便是大殿院。大殿院是張良廟的主題----人生業績的光輝點。殿內有留侯金身塑像一尊;殿中丹燈放彩,雕梁畫棟,其上有 “二龍戲珠”,“雙鳳朝陽”,“仙鶴翔云”,“野鹿喜摘菩提果”,“山虎棲臥梧桐旁”等繪畫。殿室丹柱豎立,楹聯多副。農歷三月二十五日是張良的誕辰日,這里每年郡要舉行廟會,獅舞、龍燈和彩船云集,誦經者亦是空前。

  殿上懸有白金匾額,上有四個金光燦燦的大字:“帝王之師”。觀后,不由得使人想起《唐詩》李商隱的詩句:“張良黃石術,便為帝王師。”這座殿院當然是專為此題設計的。西漢建國之時正是張良隱退之時。他在秦嶺深處的紫柏山麓,日與百姓為伍,躬耕田畝;夜與琴書相伴,悟道參禪。馮玉祥將軍在此留下敬仰張良的對聯:“收秦關百二山河奇謀獨運,輔漢家統一事業成功不居。大殿右側 “南花酣”的池邊有張良“辟谷學仙”的“辟谷亭”。有于右任題碑:“送秦一椎,辭漢萬戶”,贊其“做大事,不做大官”的高風亮節。

  大殿左側北園建有“洗心池”,清洌一潭,青天白云映人池底,便游客在此得到精神的洗滌。“北花園”西北角階下豎一大碑,高260厘米、寬84厘米,上刻 “英雄神仙” 四個大字,頗為愛好書法的游客所贊賞。階上有一六角亭,名日“拜石亭”,取張良拜黃石公為師之意。

  拜石亭北有一四方亭,名日“回云亭”,取功成身退、返回去山之意。亭前柱石刻對聯:“赤松黃石有深意,紫柏青山無俗情。”

  再經翠竹庇蔭的曲徑盤道攀援直上便到了廟中的制高點,人間仙境的“授書樓”,它取黃石公給張良授書之意。

  張良廟巔頂之景 “授書樓”建于1850年,樓名取自“黃石公授書”的歷史典故。云梯盡處的授書樓,掩映在紫柏青松林間,隱沒于云海怒濤之中。其樓八角展翅,凌空欲飛。閣樓兩層,由四根巨柱貫頂,直沖霄漢。緣梯而上,憑欄遠眺,祝峰環抱,云海沉浮,松柏疊翠,花草競秀。嚴冬時節,則千峰玉砌,萬壑銀鑲,玉樹瓊花,美不勝收,盡顯神仙洞府之妙。

陜西省導游考試導游詞3

  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陜西關中“唐十八陵”中規模的一座,位于禮泉縣城東北20多公里處。陵園規模宏大,總面積2萬余公頃,被譽為“天下名陵”和世界的皇家陵園。地上地下遺存了大量的文物。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實物見證,是我們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難得的文物寶庫。

  來到昭陵,一定要給大家先講講李世民這位偉大的唐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在中國歷史上被公認為垂范千秋的皇帝楷模,他有勇有謀,幫助父親李淵打下江山,于公元627年由高祖李淵禪位登上皇帝的寶座,在位23年。這位皇帝即位后任人賢、廣開言路、虛心納諫,在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以及民族關系等方面實行了一系列順應民心和歷史發展的政策,開創了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國力強盛、吏治清明、思想文化日益繁榮、民族關系友好和睦的一代盛世,因而聲名遠播,創造了我國歷史上盛極一時的“貞觀之治”。

  公元636年,文德皇后長孫氏病故。太宗遵其 “因山而葬”、“儉薄送終”的遺囑,選距長安約80公里的九嵕山為陵址,定名昭陵,安葬了文德皇后,此后繼續營建。九嵕山海拔1888米,山勢突兀,地處涇河之陰,渭河之陽,南隔關中平原,與太白、終南等山峰遙相對峙。東西兩側,層巒起伏,氣勢磅礴,蔚為壯觀。

  九嵕山主峰頗為神奇:從南面觀之,形似圓錐;從西南面望之,形若覆斗,很像日本的富士山;從東面看之,形同筆架,號稱“筆架山”。公元649年,唐太宗病故,與文德皇后合葬后封固陵墓,陵墓修建工程至此竣工。陵墓地宮坐北朝南,建在南面山腰的峭壁間。從唐貞觀十年 (636年)唐太宗文德皇后長孫氏人葬到唐開元二十九年 (741年),昭陵陵園建設持續105年之久。

  昭陵是關中“唐十八陵”中規模、陪葬多的一座。同時它還開創了中國封建帝王“依山為陵”的先河,也可以說是唐代“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因山為陵,就是選擇自然山峰,從旁邊鑿洞為埏 (音yan,墓道)道,在山峰的底部修造地下宮殿。據有關資料記述,昭陵從埏道至墓室深約230米,前后安置五道石門。

  地宮寬敞富麗,幾乎與長安城的宮殿差不多。埏道兩側設東西兩廂,廂內放置石柜,柜內有裝殉葬品的鐵匣。陵山上還為護陵人員修建了游殿和房舍等。為了解決來往不便的困難,又沿山崖修了棧道。經過1000多年的滄桑變換,昭陵的地面建筑早已蕩然無存,現僅存幾處廢墟,如朱雀門、獻殿、祭壇、司馬門、皇城等。據記載,皇城建筑曾經遭到火焚,公元798年重修房屋378間。

  昭陵陵園方圓60公里,共有陪葬墓167座,其中以魏徴、李靖、李勣 (徐懋功)的墓與眾不同;太宗李世民的靈寢位于陵園北端,像皇宮在長安城北部一樣,居高臨下,氣勢壯觀雄偉,為以前帝王陵園所無法比擬。因山勢陡峭,來往不便,于是順山旁架設棧道,繞山300米,才能到達墓門。后來為了圍固山陵,將棧道拆除,與外界隔絕。陵山有內外兩重垣墻圍繞,外城遺址已難考證,方形的內城依山婉蜒,墻四隅建有角樓,正中各開一間:南“朱雀”,北“玄武”,東“青龍”,西“白虎”。陵園內主要建筑是獻殿和寢宮。

  獻殿位于朱雀門內,正對山陵,存放李世民生前使用器物,是舉行祭祀活動的場所。1992 年在獻殿遺址曾發現一件殘缺吻,高1.5米,寬0.65米,底長1米,重約150公斤,可見原建筑規模之宏偉壯觀。寢宮建筑在陵山垣墻外的西南角,去陵十八里,封內一百二十里,是供太宗靈魂起居的場所,為守陵官員、宮人所住。詩人杜甫在《重經昭陵》中寫道:“靈寢盤空曲,帝子守翠微。再窺松柏路,還見五云飛。”可見,當時昭陵不但險峻,而且已是松柏成陰。

  昭陵的營造工程是由唐代著名美術家閻立德設計的,在規模和布局上都有獨特的風格。馳名中外的“昭陵六駿”就是唐太宗在公元636年埋葬文德皇后長孫氏以后,詔令雕刻列置于昭陵北麓祭壇內的。六駿是六匹曾隨李世民南征北戰,為唐王朝的統一戰爭立過戰功的駿馬。石刻駿馬姿態各異,但都矯鍵雄強,生氣勃勃。

  “昭陵六駿”石刻吸取了佛教藝術的浮雕法,以熟練的技巧、簡潔的手法刻畫真實的事物,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可惜這幾件藝術珍品在19世紀20年代遭到破壞,其中有兩件被盜運到國外,現存美國費城的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其余四件在盜運時被發現,運回西安,今陳列在西安碑林石刻藝術博物館內。在盜運過程中,這六件石刻都被打成數塊,馬身上原刻有射中的箭,現已模糊不清;太宗所題贊詞和馬的名稱也都看不見了。所幸還有北宋游師雄立的昭陵六駿碑,以線刻手法記錄了六駿浮雕的細部、名稱、毛色特點、戰功及太宗贊六馬的全文。

  這里是與六駿石刻一同列置在祭壇的十四國君長石刻像。這些石像早年也被毀,現僅存四座像的題名像座。石像的形象沒有具體記錄,有些資料只說是“逾常形”,可知比普通真人的形體高大、魁偉。

  唐代盛行在墓前立碑和在墓室內放置墓志石的風氣。昭陵大部分墓前有碑,幾乎每座墓內都有墓志石。大部分碑石現都保存在昭陵博物館內。

  唐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唐太宗又是一個很有作為的皇帝,因此昭陵被譽為 “天下名陵”。1961年,國務院公布昭陵為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在我們到的這里就是唐朝三朝元老李勣墓。李勣(594-699年),原姓徐,名世勣,字懋功。曹州離狐(今山東菏澤)人。唐初大將,諸葛亮式的人物,能掐會算,曾運籌惟握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他17歲時,參加隋末的'瓦崗農民起義軍,與秦瓊、羅士信不同,李勣可是瓦崗軍元老級的人物,因功封東海郡公。瓦崗軍失敗后隨李密舊部歸唐,任右武侯大將軍,封曹國公。賜姓李,因避唐太宗諱,單名勣。他曾奉事李淵、李世民、李治三代皇帝,在很多戰役中建有大功,深得唐太宗賞識。在他生病時,唐太宗曾經親自為他剪須和煎藥。

  李勣死后,唐高宗為他修建了陵墓。他的墓冢由3個高約6丈的錐形土堆組成,土堆下部合在一起,上部形成倒“品”字形的3個山頭,象征陰山、鐵山和烏德鞬山,意思是為表彰他生前破突厥之戰功。這座墓前有一遍石碑,高5.6米,碑座為1.2米巨龜形,碑首雕刻6條龍。碑文由唐高宗李治親自撰書。武則天稱帝時,李勣的孫子徐敬業起兵討伐。李勣不但被剝奪官爵,他的墳墓也曾經被挖開,棺材被劈碎。武則天死后,唐中宗為李勣追復官爵,并重新安葬。

  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昭雪平反后重新修復的李勣墓。墓前有石人1對,左側有石羊、右側有石虎各3對。墓內出土的一頂三梁進德冠,是目前發現的一唐帽。還有一幅《歌舞圖》,也是研究唐代舞蹈的極為珍貴的資料。在其他很多陪葬墓中也出土了神態各異的胡俑和駱駝俑,這些都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初唐時期 “絲綢之路”的盛況,體現著初唐時期中國各民族的大融合。

  50多年來,從昭陵及其陪葬墓里發現和出土了大量碑石和墓志銘。這些碑石不僅是研究我國書法藝術的寶貴實物資料,也是研究唐代歷史的稀有文字資料。因為這些碑石和墓志的內容除對死者歌功頌德外,對其官品職務、重要功績及立功年代也有較詳細的記載,這些都與當時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等重大事件有著密切的聯系。

  昭陵碑石形體高大,雕刻精細,均為初唐著名書法家書寫的名人墓碑。另有唐高宗李治御制御書的《李勣碑》、孔穎達碑座的刻字,尉遲敬德墓志蓋的“飛白書”等都是稀世珍品。

  初唐盛行楷書,著名的書法家有歐陽詢、儲遂良、褚世南和薛稷,號稱 “初唐四大家”。在這里可以看到他們的典范佳作。例如,褚遂良所書的房玄齡碑,書法秀逸柔婉,筆力豐滿;歐陽詢所書的溫彥博碑,字體疏朗,筆力道勁,是歐陽詢傳世的后一件作品。美中不足的是,這些碑石均有破損。

  這批藝術瑰寶在20世紀20年代曾遭令人痛心的破壞。當時軍閥混戰,碑石無人過問,一些不法書商勾結地方官吏,將碑石拓片出售,價格高達2000兩銀子。為了進一步抬高價格,他們拓片后把碑上關鍵的字,如時間、人名、地名砸毀,讓后人再拓不出完整碑文。后來的拓碑者也如法炮制,以致有的碑石甚至被砸成幾段。

  昭陵及其陪葬墓出土文物中數量多的是陶俑。這種彩繪釉陶俑的制作工藝也很獨特:它以瓷土作胎,焙燒成型后,施以鉛釉,然后再經燒制便成釉俑。昭陵出土的這種彩繪釉陶俑造型美觀,姿態多樣,神情生動。

  多種多樣的發型和服飾反映了當時的物質文明和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例如披翻領長大衣的男立俑,著翻領袍的女站俑和頭戴翻沿帽、足登小蠻靴的騎馬女俑等。還有頭戴翻沿帽、敞胸襟、滿臉絡綢胡、深目高鼻的陶俑,很明顯,這些都是西域人的形象。攜帶水葫蘆及野雞、野兔的駱駝,則表現商旅們在“絲綢之路”上長途跋涉的情景。彩繪釉陶俑僅流行于初唐,是這一時期特有的,為我們研究這一時期的文化藝術提供了很有價值的實物資料。

陜西省導游考試導游詞4

  毛主席說:“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躍”。今天,我就帶領大家參觀一座雄關,它叫金鎖關。

  金鎖關雄峙于銅川市印臺區金鎖鄉人民政府附近,這里兩水交匯 (淌泥河與柳林河)、三山鼎立 (東馬欄山、西仲家山、北女回山),峽谷絕壁,天然奇險,為關中的北大門,是三秦的軍事和交通咽喉要地。有 “金鎖天塹,鷹鶴難飛”之譽,是“榆塞秦關襟喉要地”,自古就為兵家必爭之地。

  我們現在就來到了金鎖關。金鎖關的左邊峽谷為神水峽。它位于馬欄山與女回山之間,是銅川漆水河的主要支流淌泥河的河谷。河谷兩岸山峰突兀而起,峰巒疊樟,險峻異常。谷地有公路蜿蜒北上,是關中通往陜北的主要通道。

  公路西側山崖上清晰可見 “雄關天塹”四個大宇,為清光緒年間陜西巡府葉伯英所題刻。而有邊川谷為柳林河谷,它處于女回山與仲家山之間。明凈的柳林河水穿谷而過,與淌泥河交匯于此。此河谷則是通往寧夏及甘肅的交通要塞,自古就見證了唐朝皇室及其重臣和玄奘前往玉華宮避暑的`情形。

  據史料記載,1129年,宋軍將領劉延亮曾屯兵于神水峽,截斷了北上進犯宋地的金兵。1551年,陜西巡撫張菏認為“金鎖關至為要沖,宜筑城戍守”,以防河套之地叛匪突犯西安。兩年之后,同官知縣亢慶鴻在三山之間筑建了高大的關城。至此,金鎖關長期駐有重兵把守,變得更為險峻。1633年,陜北農民起義軍將領張獻忠率軍攻破并燒毀關城。1678年,守備官由金鎖關移駐耀州,僅留有外委把總1名,守兵20名駐守此營。從此,關城日漸廢毀。

  但現在,我們可以看到金鎖關關城遺址仍依稀可辨。關城東西約寬100米,南北約長500米。有南北兩門。北門外橋北三岔路口,俗稱 “三關口”(今西包公路從此通過),南口通西安,北口通陜北。淌泥河水從關口流過,稱 “北水關”,分一道、二道卡門。西口通甘肅、寧夏,柳林河水從關口流過,稱 “西水關”,一道卡門。卡門城墻,原用正方條石筑成,其城洞遺跡猶存。

  這座古代雄關歷經各朝,特別是唐、宋以后,北御遼金,西防西夏,屯兵駐守,攻占不休。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及抗日戰爭期間,金鎖關成了國民黨封鎖我陜甘寧邊區的重要據點。盡管如此,仍有無數熱血青年冒死來到這里,沖關而過,奔赴延安。1946年9月,西安八路軍辦事處的同志在撤離西安時也曾在此與國民黨激戰,并取得了勝利。因此,有許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如朱德、周恩來等曾路經這里,并留下了許多詠頌這雄關天塹的詩句。

  金鎖關崖壁陡峭,遍山勁松,谷幽水急。每逢初春,關外積雪消融,而關內仍屬銀白世界。清晨紅日東升,映在白雪與綠草之上,將金鎖關映襯得分外妖燒美麗。因此,金鎖關的“三山春雪”自古就為文人們所樂道,也留下了不少贊美的詩句。我們現在身在雄關險谷,耳邊似乎仍有刀載相撞、戰馬嘶鳴的回音,金戈鐵馬,兵戎相見的戰爭場面仍依稀可見。而在金鎖雄關也確實殘存著不少的古代遺跡,流傳有許多膾炙人口的趣聞野史,其中尤以宋時楊家將的故事廣為流傳。

  據說,800多年以前,北番遼國日益強大,不時南下侵犯宋朝疆域。一日遼將率兵十萬,將長安圍困。楊六郎騎馬應戰,搭弓射箭就射得遼兵抱頭鼠竄。待跑出300里之后,遼兵發現楊六郎射出的箭插在了金鎖關的南門之上。見狀,遼軍一面驚叫,一面逃出了金鎖關。

  楊六郎在收復了金鎖關之后,就率兵駐扎在這里。直到今天,仲家山上還有楊六郎插旗桿石;女回山上有其屯兵的山寨;楊家坪相傳為楊六郎演練軍馬的場所;而附近的巖洞稱“六郎洞”,據說曾為六郎的居所;而棋盤川里的馬家寨有一清澈的山泉,據說是巾帽英雄穆桂英的黃騾馬馬蹄刨出來的;因此叫做“馬刨泉”。雖說這一切只是傳說,但是金鎖關南門在毀壞以前,上面確實插有一文鐵箭。

  我們眼前的那座山名叫女回山,也叫做 “搬轉山”。如果仔細觀看,大家會發現,這里的山峰走勢都為南北方向。而女回山卻特立獨行,為東西走向。這里也有一個凄苦的傳說:秦時始皇征集百萬民工建造長城,孟姜女的新婚夫也未能幸免,據 《舊唐書》記載,孟姜女為陜西同官人。

  她在苦等丈夫數年之后,因相思甚苦而決意到陜北尋夫。殊不知,其夫已死,且尸骨已被砌入長城之中。孟姜女長哭不止,哭倒了長城。為了躲避秦兵追趕,孟姜女身背丈夫遺骨選到了此處。而此時秦兵己追到身后。只見孟姜女使盡全身力氣,硬是將這一南北走向的山峰搬轉了方向,變成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這樣。此山擋住了秦兵。孟姜女也得以逃回家鄉----同官,即今天的銅川。這座山峰因此被稱為 “女回山”或 “搬轉山”。

  現在我們來到了西水關外北山下。這里山上曾造有太量摩崖造像,后來在炸山取石時毀壞。而關城南門外淌泥河東岸細砂石崖上,有公元689年雕刻的阿彌陀佛像,1573-1619年雕刻的作品也有遺存。我們可以看到大小不等的石窟摩崖造像20多拿。大的近似真人,小的不及手掌,個個生動逼真。

陜西省導游考試導游詞5

  咸陽市位于陜西省關中平原中部,距省會西安25公里。全市轄2區10縣1個縣級市,總面積10196平方公里,總人口500萬,市區非農業人口53萬。

  咸陽歷史文化悠久,公元前350年,秦孝公遷都咸陽。公元前2,秦王贏政統一六國,建都咸陽。咸陽是當時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咸陽還是漢、晉、隋、唐等12個王朝的京畿重地,古絲綢之路的站,素以"秦都、帝陵、明城"聞名于世。

  咸陽地理位置優越,咸陽自古為交通要沖。古時,咸陽北有關中通往河西走廊的涇河谷地;南扼渭水漕挽天下;西通隴西;東處涇渭交匯地帶。目前,咸陽位于亞歐大陸橋中部及關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帶中部,是我國西部重要的區域中心都市和西北地區的空港都市,具有承東啟西的經濟地理位置。

  咸陽交通便捷,咸陽公路、鐵路、航空立體交通網絡四通八達,距市區9公里的航空樞紐-咸陽國際機場已開辟了國內外60多條航線,年旅客吞吐量1000多萬人次;歐亞大陸橋隴海鐵路橫穿東西,西安至平涼的鐵路即將動工興建;公路縱橫交錯,西安至榆林、西安至寶雞、福州至銀川的高速公路和312、310、210國道橫穿全市。市區公交車、出租車服務文明周到,非常便利。

  咸陽是陜西重要的旅游都市,是著名的'中國金字塔之都,目前已發現帝王陵墓27座,其中 4A級景區、女皇武則天和唐高宗李治的乾陵,是世界上一一座兩朝皇帝、一對夫妻的合葬墓,乾陵東邊西望,像一位女性的軀體仰臥大地,北峰為頭,南二峰為胸,人們常說它是女皇武則天的絕妙象征。乾陵司馬道兩側的大型石刻華表、翼馬、駝鳥、翁仲、六十一蕃臣像、無字碑和述圣紀碑等是乾陵石刻的杰出代表,體現了唐王朝高度發展的封建文化和石刻藝術。

  "南方才子北方將,咸陽塬上埋皇上"。在浩如煙海的五陵原上,東西一字排開,星羅棋布地屹立著9座儼如金字塔般氣勢恢宏的漢代帝王陵墓。西漢十一位皇帝中的九位埋葬在這里。形成了蔚為壯觀的百里漢文化旅游長廊。4A級景區、漢武帝劉徹的茂陵是漢陵中規模的一座,著名戰將霍去病墓前的石刻是我國迄今發現早、保留完整,具有藝術價值的大型石刻群,被視為人類藝術之瑰寶。

  漢景帝劉啟的陽陵已發現90多座從葬坑,出土文物4萬多件,其中斷臂裸俑被稱為"東方維納斯",漢陽陵是世界上座全地下遺址博物館;是世界上座將現代科技與古代文明完美結合的博物館;是中國座真實展示現場發掘過程和文物遺存的博物館;是中國座讓游客零距離、多角度欣賞文物遺存的博物館。

  3A級景區、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開創了中國古代皇家墓葬依山為陵的先河,是世界上的皇家陵園。被譽為"天下名陵"。昭陵碑林是中國三大碑林之一,共搜集昭陵六駿碑、唐太宗像碑、昭陵圖碑等,具有很高的價值。

  咸陽不僅歷史文化悠久,而且自然景色秀美,山水風光旖旎。位于旬邑縣的石門山森林公園,林木參天,流水潺潺。禮泉關中香湖水面廣闊、景色宜人,與乾陵、昭陵遙相輝映,相互烘托,是關中地區美的水上樂園。淳化仲山、永壽翠屏山、涇陽張家山也是省內外游客休閑娛樂的愛慕之地。

  咸陽是中國文化之都,地區文化積淀深厚。昭陵的70余通書法名碑被譽為中國書法藝術寶庫;昭陵六駿被稱為中國石刻藝術的典范;被列為國寶的茂陵石刻,以其造型簡潔粗獷,創意大膽新奇,刻功精確細膩征服了無數專家和游客。后稷教稼臺如同寫在大地上的中華農業史書,記載了炎黃民族發展農業遠在世界各國之先的光榮歷史。

  咸陽宗教文化影響深遠,彬縣大佛寺主尊大佛高20米,為陜西大佛。咸陽民俗文化豐富多彩,三原孟店周家大院、旬邑唐家莊園民俗風格獨特,磚雕、石雕、木雕巧奪天工。民間剪紙、刺繡、編織以及踩高蹺、皮影戲、牛拉鼓等民間藝術歷史悠久,技藝精湛,為本市開發文化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陜西省導游考試導游詞】相關文章:

陜西省導游證考試導游詞10-16

關于陜西省釣魚臺的導游詞11-14

導游資格考試導游詞06-14

湖北省導游考試景點導游詞04-18

導游大賽導游詞06-15

麗江的英語導游詞_云南導游詞10-02

世界著名遺址導游詞_導游詞01-29

經典導游詞03-15

如何給導游寫導游詞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