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問題出在不會思考

時間:2023-04-27 14:19:32 教育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問題出在不會思考

問題出在不會思考

王棟生

學生議論文寫不好,多數情況下不是表達技巧的問題,而是不會思考,沒有思想。觀察學生,可以發現,凡是有些探究意識、愛思考問題(甚至經常說“感到苦悶”)的學生,發議論的水平相對比較高。思考意識來自獨立的生命意識,有了屬于個人的閱讀,有了屬于個人的思考,意志不再由“統一思想”取代,人也就慢慢地“立”起來了。

2010年諾貝爾化學獎三名得主之一的根岸英一,在獲獎后曾“重走學習路”,回到他讀書的小學和中學。在他的高中母校,學生圍著他提問。有學生問他,剛才您在演講中說學校比國家重要,老師比學校重要,是這樣的嗎?根岸笑著說:“是的。但我還想說的是:比老師更重要的是自己。”——他的意思不難理解。學校是具體實施教育的地方,教師是具體的引導者,而最終一切都要靠自己,通過自己的思考去理解,去發現,去接受,去創造。有獨立思考精神的人,才是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有可能成為民族的希望。

這些年,教師們反映議論文教學困難多。除了高考作文的指揮棒有問題,我更多關注到的是,現今的教育似乎并不提倡“獨立思考”。——雖然大家也講“思考”重要,然而一旦學生的思考不是“標準的”而是“獨立的”,麻煩就來了,人們似乎看到了一個異端,看到了一個叛逆,看到了一個需要“幫扶”或“會商”的對象……為什么會這樣?一般情況下,是教育者自己沒有明白這樣一條教育常識:教育的目的是教會學生思考;只有自由的思想才能產生創造力。愛因斯坦說過一句話,很多讀者可能沒注意,他在《社會與個人》一文中指出:“只有個人才能思考,從而能為社會創造新價值。”——這句話在當下特別有思考價值,在教育領域更有警醒意義。我們在工作中常見到不少貌似真理的教育言論,實質就是千方百計地想用統一思想代替學生的個人思考,把學生的腦袋當作傾倒思想垃圾的容器,不但讓他們的思維形成固定模式,而且以平庸的勤奮為教育“達標”。如果我們的教育只是教會學生聽從服從,不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意識與能力,那怎么能指望從學校走出有創造力的一代人呢?順民,是不敢思想也不會發出聲音的。剛剛18歲,就知道察言觀色,就知道緘口不言,就知道要自覺地設立思維的禁區,那樣的“語文”,學了有什么用呢?

在高中教學,時間久了,和學生也比較親近,常有學生向我傾訴他的苦惱,他會問:“我能有什么價值?誰會聽我的?”——是的,不但學生,也常有教師感慨:“我們即使想到了,又能怎么樣?”然而我的問題是:“如果你連想也不愿想,或是不敢想,那豈不是更可悲?”

因為熱愛生活,人才會去關注社會;如果人對生活失去了愛,當然也就不再會有思考的興趣,也會因此逐漸喪失思考的能力。對民族的感情,對人生的追求,對生活的愛,推動我們去探究,去思考。而這種探究的結果,往往也直指道德,直指靈魂,直指社會;越想越深,越想越遠,越想越苦惱,越想,也越能“看透”,而即使“看透”了,也不放棄理想。——人的“境界”,不就是這樣生成的嗎?我在和學生的交流中曾說出這樣的體會,我驚喜地發現,學生也在經歷這樣的過程,雖然僅僅是開始。

我主張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做更多的啟思導疑工作。我在寫作教學中,經常作這方面的引導:這個問題怎么會是這樣的?如果事實真的是這樣,那為什么另一部分人并不認同?我們為什么不思考辨析一下雙方或三方、甚至更多方面不同的立場和觀點?我們為什么不去聽取他們提出的依據和分析?他這樣說,也許有他的道理,他也許掌握了我們不知道的情況……

胡適說:“做學問要于不疑處有疑,做人要于有疑處不疑。”其實,教會學生“懷疑”比教會學生“相信”可能要容易一些,因為社會生活中“輕信”的教訓總是很多,只是學生難得把這種“社會經驗”用到學習上來。我覺得,雖然做了很多努力,然而由于各種限制,我們沒能教會學生足夠的思考方法,沒能有效地啟發他們舉一反三,更沒能注意啟發他們在實際生活中運用這些方法發展自己的思維。

如果學生在學校學會的方法不能直接或間接運用于觀察社會生活,思考生命歷程中的問題,而僅僅用來對付考試,這種“教育”不僅自欺欺人,也是相當可憐的。比如,時下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明白:“逆境成才”,“順境更應當成才”;“知足常樂”,“在工作和事業上不知足才能常樂”;“班門弄斧”,“如果不敢班門弄斧,就很難成為真正的人才”……非常簡單的“辯證模式”,仿佛“思維”要學的就是這一套。有新教師看到學生作文談勤奮、談節儉、談“讓世界充滿愛”,很激動,但三兩個星期下來,他不但沒有什么新鮮感,反而會感到疲勞;三年下來,他的學生肯定能寫出所有這類程式化的“思辨”文章,卻不會對學校生活、對教育現象發表獨立的見解,也不會分析簡單的是非黑白。有位大學文學院教授曾疑惑地發問:“現在大學生怎么不會獨立思考?你們中學是怎么教的?”我問教授:“作為人大代表,你在課堂上敢不敢鼓勵學生自由地闡述個人見解?”“你敢說自己沒有在課堂上顧左右而言他或是閃爍其詞?”教授默然。教授未必沒有獨立的思考,他也許有作為學術研究的“不表達自由”;然而,作為一名中學或小學教師,則必須比教授、比官員、比媒體要有更多的勇氣和智慧,因為他不可以拒絕回答學生的問題。這就是我經常說起的基礎教育的艱難。我們能夠在一個孩子面前閃爍其詞,以欺騙或是隱瞞什么嗎?我們能教他們用不負責任的話語去應付別人嗎?

這是繞不過去的問題。

我們以為自己在教學生思維,其實我們沒有注意這種思維能力是否用于對社會生活的觀察,從本質意義上說,沒有經過使用的思想武器無異于屠龍之技。讓我感到擔憂的,是學生不但不關注社會,對身邊發生的事不會評論,甚至也沒有正常的反應。

有一回布置作文,讓學生“就學校生活中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學生怔怔地看著我,我說,就是這個題目,有問題嗎?有個學生說:“我找不到問題。”我問學生:“你真的找不到一個可以發議論的問題,還是你沒有‘注意’?”我說,你們17歲了,每天早晚要家長接送,值得議論;你們一個星期測驗三門學科,負擔太重了,值得議論;你們有人做作業做到夜里12點以后,有人只需做到晚上9點,值得議論;你們的“勞動”就是每星期做一次值日生,卻要在學期小結中寫“熱愛勞動”,值得議論;你們有事出校門要向門衛交班主任簽發的“出門證”,值得議論;個別同學省下午飯錢去網吧打電子游戲,值得議論;在校園里聽到同學說臟話而不表示驚訝,值得議論……發生在自己身上和自己周圍的現象都視而不見,沒有一點點“疑”,當然也就不會對大一些的問題有自己的看法。沒有了“看法”,文章怎么會有“觀點”,怎么會有表達的欲望?

我問學生:你們難道不覺得自己生活在很矛盾的教育之中?學生漠然。——教師、課本及一切教育學理論都啟示學生:要親近大自然,要有土地意識,要“像山那樣思考”……可是,教育局規定:春游秋游不得出城區。——有學生說:“從上小學起,春游秋游就沒有出過城,倘若有一點記憶,唯一的,就是每到這一天老師不布置作業,僅此而已;如果再說有什么進步,就是這種不出城區的‘游’,上小學時還得交一篇作文,中學老師好多了,可憐我們,不要我們寫了。”這樣的現實,為什么也沒有人評論呢?也就是說,現行的教育把什么該說的都說上一遍或多遍或無數遍,卻不給學生有任何實踐的可能;教育高喊“綜合素質”,然而在實際生活中,學校只教學生“實用”的應試技能……

每當我和學生討論到這里時,都會有學生興奮地說:“老師不用說了,行了,我敢寫了。”

【問題出在不會思考】相關文章:

新課程改革問題的思考文章(精選13篇)11-21

對扶貧工作中一些問題的思考03-08

關于幼兒園辦園特色問題的幾點新思考07-21

關于當前勞動關系問題的調查與思考 -調查報告12-15

不會勾心斗角的說說02-09

夢想,不會腐朽10-19

不會變的是作文10-07

不會變的作文08-18

時間不會重來03-29

我不會作文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