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數學聽課反思
在辦理事務和工作生活中,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反思指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那要怎么寫好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數學聽課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數學聽課反思 篇1
何老師執教的是三年級下冊的《搭配問題》,首先我要說的是何老師原來是帶初中數學的,現在帶三年級,從這堂課可以看出語言干練、富有親和力,邏輯思維清晰,說明何老師適應力很強、轉型很快。
這節課主要以直觀的內容為主,她充分利用了教材資源。在情境創設時以低段學生喜聞樂見的美羊羊開生日宴會為主線,選取學生熟悉的吃早餐、穿衣、選禮物作為學習素材串聯起來認識生活中的搭配問題,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等待著我們去發現。
本節課是一節實踐課。課標的第一學段中綜合與實踐的目標是這樣指出的:
1、通過實踐活動,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體驗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問題的過程,獲得初步的數學活動經驗;
2、在實踐活動中,了解要解決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辦法。
3、經歷實踐操作的過程,進一步理解所學內容。
本課的目標重在通過搭配問題以培養學生有序全面思考的.能力,體會有序的好處“不重復、不遺漏”。從制定目標上看何老師制定的比較具體、合適。整個教學流程很清晰,從設計搭配圖讓學生動手操作擺一擺、畫一畫、連一連、讓學生體驗“做數學”。到合作學習、探究方法,從實物圖去擺,到學生抽象到用數字、圖形代替連線,再到練習時總結出用乘法解答,都是通過學生的展示和學生自己“說一說”,得到的,讓學生體驗“說數學”。最后用所學知識解決類似問題,如“讀書好”鞏固練習的設計,讓學生感受到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老師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方式,很好的落實了“有序思考”這一重難點。另外教材里僅僅給出兩種連線方法:一種是每件上裝跟不同的下裝搭配起來,這樣就有兩個連線圖,另一種是將第一種連線中的兩個圖合并起來的綜合連線。并沒有出現2×3這樣的乘法算式,而今天的課堂中出現了,我認為這是合理的,因為三年級的學生正處于直觀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階段,在經過前面一系列的討論交流后,學生能意識到有序搭配,在這個前提下,算式的得出是水到渠成的。
俗話說的好“教學永遠是門遺憾的藝術”,我認為有些地方還是值得商榷的。
1、感覺課堂上生成的東西有些少,分析原因:一是課前,她看時間還多,讓學生翻書預習了,雖然預習也是一個好習慣,但這節課比較簡單的,一讓看了,學生就有了定式思維了,沒有了發揮,原因二是提問過于簡單,你一問學生馬上就能一口回答,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太少,只在鞏固練習時2x3的算術發揭示時,給了學生思考的空間。
2、過度依賴課件,練習“拉動紙條”學生都已經把答案說的很清楚了,也有學生上臺投影展示了,就沒有必要再課件重復回放。
“有序“的揭示哪里總感覺有點不太自然。如果在例題的教學時,出示了2件上衣3件下裝后,一共有多少種搭配方法,你準備怎樣搭配?”再追問一句“擺的時候再想想怎樣才能做到不重復,不遺漏?”學生其實都會用前面學過的定位法來解決,這時候你自然而然的就可以揭示出“有序”。后面在學生活動的時候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問用定位法“有序”的擺,我們就能做到?,學生就不需要教師提示“這么做有什么好處呀?”學生就會答不重復不遺漏。教師在小結時:“這都是要干啥?”我們能否換一種問法:“同學們你覺得在簡單的搭配中要注意些什么呢?”
第二,在例題教學完后,咱們加一件上衣,現在就不是他們預習時預先知道的答案,增加一下難度,有坡度的,有意識的設計題型,讓學生要跳起來夠一夠,可能課堂上生成的就會多一點了。
數學聽課反思 篇2
11月30日,是我們數學組教研日,由王老師執教《什么是周長》一課,本節課王老師結合多媒體技術展示了一場螞蟻比賽,直觀形象,讓學生明確“一周“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周長。王老師還通過各種活動,為學生提供足夠的空間,以享受知識建構的過程。
1、通過動畫“螞蟻賽跑”,直觀形象,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使學生初步感知“周長”的含義。
2、本節課的重點在于理解“什么周長”,王老師通過“辨一辨、描一描、找一找、摸一摸、量一量、算一算”活動,促進知識結構層層深入,使學生對周長有了清晰的認識,也能較好地掌握。
針對王老師的這節課,我有以下幾點思考:
1、學生作業比對的重要性?在描一描的'活動中,王老師讓學生直接描在書本上,在講解題目的過程中只讓學生上臺指一指,導致較多學生對錯誤的作業沒有更正過來,還舉手表示自己全對。我建議王老師可彎下腰走到學生當中進行指導,再將學生正確的作業與錯誤的作業放在投影儀展示,讓學生直觀觀察、判斷、比對,從而抓住學生錯誤資源,并對錯誤資源充分利用,使學生更好地建構周長知識,促進課堂生成。
2、在活動操作過程中,教師如何建構和完善抽象概念,使學生更容易掌握?
數學聽課反思 篇3
信步來到六年級,只見數學老師早已在講臺上手執一份思維訓練卷在進行講解,學生應答靈敏,對錯反饋及時,教師對錯誤集中之處窮追猛打,一路向縱深行進。短短二十分鐘,一個班輔導結束,隨即轉戰平行班。二十秒時間之內,學生準備工作就緒,又一輪高密度的思維碰撞、互動反饋揭開序幕,沒有拖沓、沒有等待,學生沒有任何走神、分心的可能,手不停揮,思維高速運轉。輔導結束,教師即刻收卷,隨即批閱訂正。
此等情境,非訓練有素不得。
時間總是那么多,提高效率關鍵在于對時間的合理、科學利用。語言精當、節奏明快、過程流暢才能使時間成為金子,閃現寶貴的價值。
總有人說時間不夠用,總有人說那點時間夠干什么,總有人在未探求存在的可能空間之前先設想種種不可能,想當然地墨守成規。在時間分配、利用上,很多人愿意繼承傳統,安于此道,日復一日,窮也不思變。
非不能也,是不為也!
其實,工作時間段的'緊張,恰恰是為了休閑時間段的放松。這才叫工作、生活兩不誤!
數學聽課反思 篇4
周二,海門市骨干教師考核中樊老師和黃老師借我們班的孩子上了《分數的意義》一課,以下是我聽了他們的課后的一些隨想。
分數的意義是在三年級分兩次初步認識分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內容對于小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在教學時他們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
1.激活學生原有經驗,為學習分數的意義提供支架。
課始,通過精心設計的預習作業,通過簡短的師生對話,摸清了學生的已有經驗和知識基礎,找準了教學的`現實起點。并為接下來的學習活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2.安排交流活動,在“研究”的過程中進一步認識分數
單位“1”這個概念比較抽象,為了突破這一難點,他們都從例題出發,通過充分的小組交流和全班交流,學生在相互傾聽、相互補充的過程中,不斷豐富自己對分數的直觀感受。在小組交流中,學生對分數意義的認識更完善了,然后逐漸得出了分數的意義,從而突破了這節課的教學難點。
3.在反思中體會,在體會中明確概念。
兩位老師在教學中通過想一想、做一做、說一說、練一練、猜一猜,為學生提供了高頻率、多維度、深層面的體驗,學生在學習時體驗到了成就感,激勵他們進行更深入的學習與研究。在學生對分數形成了豐富體驗的基礎上,通過問題及板書的引導,及時讓學生概括分數的意義,深化對分數意義的認識,培養思維的深刻性。
但個人認為,有一些地方還是有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學生對“單位1”的理解還顯得不夠深入。
數學聽課反思 篇5
本次活動教師開展的是一節讓孩子們認識日歷的數學活動。活動以出示日歷,認識日歷導入并展開,教師通過自己的介紹、提問,幼兒的回憶與回答,來加深鞏固幼兒對日歷相關知識的認知。然后將日歷通過每個月天數的不同進行區分,并認識大月、小月以及平月。在這過程中費老師很注重細節,她不僅以故事的.形式講述了月歷中的大小月以及平月,在準備教具上,她也是根據大小月的不同,準備了大小不同的房子,來配合故事,也讓幼兒更清晰的理解的日歷。
在記憶大小月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利用右手拳頭的凹凸來讓幼兒巧妙的記憶大小月,她告訴幼兒(凸的是大月,凹的是小月)如此一來既形象又有趣,更加讓幼兒容易記憶。但是,在這兒我也有一個小小的疑惑,就是“將平月說成小月對嗎?”。
本次數學活動教師深入淺出,將復雜的日歷通過形象的教具、有趣的故事、手指游戲讓幼兒深入的理解并記憶了日歷的相關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語言簡練,操作要求簡單、清楚,整個過程層層遞進,孩子們也十分感興趣,是一次值得我們學習的數學教學活動。
數學聽課反思 篇6
xxxx年海口市瓊山中學教學開放周活動在今年5月中旬如期舉行。5月18日,兩節數學課精彩上演,一節“幾何”一節“代數”,幾何課〈直線與平面平行〉由葉永海老師授課,代數課〈頻率分布直方圖〉由李xx老師授課,兩位老師精彩的授課讓我受益匪淺,感想頗多,以下是我的一些反思。
長期以來,我們的課堂教學一般采用傳統的四段式,即復習引入、講授新課、鞏固練習、課堂小結。這種教學方式產生了很多問題:學生被嚴重束縛,能力、品質、行為習慣的不到很好的發展;教師照本宣科,課堂效率低下。通過近年多來“有效教學”的培訓與研討,我深刻地理解到:有效教學勢必成為一種教育理念,成為我們每個教師應該追求的目標。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布魯姆說:“有效的教學,始于期望達到的目標。學生開始時就知道教師期望他們做什么,那么他們就能更好地組織學習。”優化課堂教學目標是構建素質教育的重點,它要求教師必須了解、熟悉、掌握教學內容,明確《課程表準》要求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
目標教學就是將所有教學內容分解成一個個具體的目標,首先做到完成每課的小目標,然后完成好單元的部分目標,從而達到完成總目標。教師在上新課前,首先弄清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用書上提示的教學步驟,再分析學生達到這個目標的難點是什么。并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習慣、學習方法以及興趣愛好,反復鉆研教材,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每課的重點和難點,同時把教學目標及時交給學生,讓學生心里有數,從而達到了教有目標,學有目標,指導檢查也有目標,使之在課堂上能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順利完成制定的教學目標。課堂教學目標要科學合理。它既要符合學生學習語言的規律,又要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因此,目標要具有全面性、整體性、層次性、可操作性、科學性等特點。教學目標包括認知、情感、動作技能三大領域。教學內容也相應地包括知識、能力、非智力因素三部分。
每一堂課都有自己的教學點,即知識點、能力點、非智力因素點。知識點是課堂教學的.根本點,在教學中應突出重點,解決難點,把握準知能的結合點。能力點是指學生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如掌握知識能力、應用知識能力、思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非智力因素點主要指學生的動機、興趣、意志、信心、性格、習慣和情感。另外,對教學內容來說,還有一個教學容量的問題。教學容量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常數,量過大,學生接受不了;量過小,學生吃不飽。必須在保證完成教材規定的教學任務的前提下,從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出發,隨時調控教學容量,著重調控教師輸出的信息量、學生接受訓練量、師生的雙邊活動和學生的多邊活動量。
因此,課堂教學內容要根據既定的教學目標,將教材內容實行科學的組合,并按一定的程序組成合理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使教學內容具有邏輯意義,做到條理清楚、重點突出、難易適度。
數學聽課反思 篇7
11月5日上午第二節,我們裴主任上了一堂《圓的認識》,讓聽課老師和六年級同學一起認識了圓,認識了什么是有效教學。
一、在小學數學大綱里,關于圓的教學相關要求有以下一些:
(一)使學生理解、掌握數量關系和幾何圖形的最基礎的知識。
(二)使學生具有進行整數、小數、分數四則計算的能力,培養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三)使學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二、教學要求:
使學生獲得有關整數、小數、分數、百分數和比例的基礎知識;常見的一些數量關系和解答應用題的方法;用字母表示數和簡易方程、量與計量、簡單幾何圖形、珠算、統計的一些初步知識。
使學生逐步形成簡單幾何形體的形狀、大小和相互位置關系的表象,能夠識別所學的幾何形體,并能根據幾何形體的名稱再現它們的表象,培養初步的空間觀念。
培養學生觀察和認識周圍事物間的數量關系和形體特征的興趣和意識;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根據數學的學科特點,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教育,愛祖國、愛社會主義、愛科學的教育,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獨立思考、克服困難的精神。
三、教學內容的確定和安排
根據九年義務教育的性質和任務,適應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和社會需要,為了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小學數學要選擇日常生活和進一步學習所必需的、學生能夠接受的`、最基礎的數學知識作為教學內容。通過直觀學習一些幾何初步知識,認識常見的簡單幾何形體的特征,學會計算它們的周長、面積和體積,對于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和進一步學習幾何都是有益的。在安排內容時,要注意加強測量、拼擺、畫圖等實際操作方面的訓練,求積計算的數據不應過繁。組合圖形作為選學內容,只限于兩個圖形的組合。幾何形體要從低年級起逐步認識,合理安排。
認識圓,會畫圓。
本堂課的教學任務歸納起來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1、讓學生對幾何圖形——“圓”建立最基礎的認識(當然是在一年級的圓的認識的基礎上);
2、認識事物間——圓的特征、直徑和半徑的數量關系和基本特征;
3、學會用字母表示圓的有關知識,主要是指:2r=d;
4、會畫圓;
5、培養學生觀察和認識周圍事物間的數量關系和形體特征的興趣和意識;
6、增強民族自豪感:祖沖之和圓周率。
關于教學任務,老師們一般都很容易把握,更重要的是,大綱提出的教學方式為我們的“有效教學”的提供了思考:
1、學數學要選擇日常生活和進一步學習所必需的、學生能夠接受的、最基礎的數學知識作為教學內容。
2、在安排內容時,要注意加強測量、拼擺、畫圖等實際操作方面的訓練。
3、通過直觀學習一些幾何初步知識,認識常見的簡單幾何形體的特征。
日常生活、實際操作、直觀學習雖然簡簡單單的12個字,卻值得我們數學老師時時為之警惕,因為在我聽過的數學課中,很多老師如能做到其中一點都已經是很不錯的了!
今天的課堂中,老師的三大理念使《圓的認識》更加有效:
1、數學生活化使教學更加有效;
課堂教學中,時時注意啟用生活中的素材開展數學教學,如導入:早幾天的秋游中,大家都把座位讓給了小弟弟小妹妹,今天老師讓大家座一次車!又如:生活中你看到過哪些圓形的物體呢?再比如:假如要在草坪中間建立一個圓形大水池,你該怎樣畫圓呢?
2、利用學生動覺智能來促進數理——邏輯智能的發展,使教學更加有效;
這個理念在教師的本堂課中體現得更是淋漓盡致,如:圓的對折;測量直徑的長度和半徑的長度;畫圓等等,學生通過自己動手來學習和了解圓的相關知識,學習興趣濃厚,感性認識增強,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積極主動的建構。
3、直觀教學相得益彰:
這主要是借助于課件,如:老師在教學"同一圓內每一條直徑的長度都相等"時,結合學生動手測量,屏幕上的多條直徑依次旋轉至同一條直徑完全重合,非常直觀地凸現出這一知識點。類似之處還有很多。
由此看來,這堂數學課在教法上是很具有代表性的,如何實施有效教學,看來真是值得我們多加揣摩!
當然,課堂中存在的諸如:教師的語言還要更加嚴謹、有些局部處理是否可以更加有效等等,那都是難免的事情,這就無傷大雅了!
數學聽課反思 篇8
本月聆聽了數學組教師的課,他們精湛的教藝,先進的理念,完美的設計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從情景創設走入數學世界
教師在一堂課中設計了一個貼近生活,與生活情景相連的導入,便能使學生更容易進入學習狀態。一個引人入勝的教學情景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情商”,引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激發他們學習動機和好奇心,培養他們的求知欲,促使他們的思維進入最佳狀態,在數學學習中體驗數學的奧秘與樂趣,如:在聽初一數學第六章第一節有序數對中,教師把學生所在位置用行與列的'方式表示出來,從而在熟悉周圍人的過程中讓學生認識了什么是有序數對及它的作用與意義就呈現出來。
反思:把學生生活中最為熟悉的事物引入數學之中,使原本枯燥無味的內容變得鮮活起來。從而所學知識更易理解。
二、由點及面,擴展式教學益處多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把現有內容與相關內容聯系在一起,讓學生聯想思考,把問題以新帶舊,溫故知新,融會貫通,形成知識體系。如:初三復習課中《二次函數與圖形面積問題》,教師給出例題:已知函數y=x^2-6x+8交于x軸于a(2,0)b(4,0)兩點,與y軸交于c點,求三角形abc面積?在此題的基礎上,教師拓展了三個問題(1)求頂點p及三角形abp面積?(2)拋物線(除c)是否存在點p使三角形abc與三角形abd面積相等?(3)拋物線(除p)是否存在點q是三角形abq與三角形abp面積相等?反思:新舊知識相輔相成,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了知識的連貫性。
三、由考點出發,實用性強,引發學生興趣
對于即將面臨中考的學生,教師從往年常見考點出發,把問題分類研究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培養他們歸納總結的能力,如:初三復習課《二次函數十大考點》一課中,教師在引領學生時提出十種類型題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
1、求頂點坐標
2、求拋物線與坐標軸交點坐標
3、判a,b,c及代數式的符號
4、一線四點
5、用待定系數法求拋物線
6、借助拋物線性質求系數值
7、根據函數圖象獲取信息
8、二次函數求最值
9、二次函數考點應用
10、與二次函數相關的存在性問題
反思:用這樣的方式給學生一個清晰明了的體系,明確考點,對所學知識有了更深的理解。
四、與實際問題相聯系,從實際走入數學,后再投入回實際
數學本身就是源于生活,在實際生活,生產中提出各式問題抽象而成,深入研究解決后再用于生活,這也是學習數學的目的之一。如:初二《函數及其圖象》一節中,教師從一句描述新疆氣候的俗語中引出如何用數學語言表達實際問題,之后同學生一同研究了如銀行存款等生活問題,體驗了函數自變量與變量概念的產生過程,最后用新學知識把先前的問題一一解決,首尾照應。
反思:數學課堂上不應該只關心數字,更應讓學生去親身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更多地讓學生感悟問題探究的過程,從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一節課,我們都能上,但不是所有人都會上。一節課的教學質量高低,不僅僅是與一名老師有關,它更關系到那些學子們。通過這次聽評課,讓我反思良久,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把各位教師優秀的授課模式與技巧恰倒好處的運用到我的課堂中去,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為更多的莘莘學子服務.
數學聽課反思 篇9
本屆自治區數學學科教學能手評選在松山一小舉行,我有幸參加了一上午的聽課學習。共聽了四節課,四位老師分別來自通遼、牙克石、滿洲里,她們都講的是同一節課《乘法的初步認識》。本課是二年級的課,課型與設計理念及目標要求與我所任教的一年級的數學課有很多相似之處。四位老師都朝氣蓬勃,她們的教學都充滿了激情,分別以自己的特色詮釋著數學課堂教學中生命的對話,真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回想自己的教學過程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從她們的教學中我學到了很多,也著實讓我感覺到了自己的渺小。這次聽課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疑問:我還有一個疑問,小學一二年級的課堂教學過程中,課間休息活動到底要不要設計。我想懇請老教師和學校的領導給我指點。
感受:
一、讓學生在老師精心獨到的課堂設計下學習數學
細細品味這四節數學課,從每位老師的課堂教學中,我們能感受到教師的準備是相當充分的:不僅“備”教材,還“備”學生。她們的教學看似水到渠成,卻包含著精心的準備,每位老師都有自己的教學風格,都有自己的特點,但都是那樣令人耳目一新,過目難忘。每位老師的課,都設計精巧,能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在練習設計方面針對性也很強,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分層合理得當。課堂效率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習數學
在這次聽課中我明顯地感受到上課的老師都很善于啟發學生、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究,去發現,去解決問題,學生解決了一個問題,教師隨即又引導著提出了新的問題,一節課就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在矛盾沖突中探索、發現新知。在老師的引導下主動建構新知,發展思維,完成了教學目標。我深深的感受到教師的有效引導是一節課成功的保障。
三、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數學
通過這四節數學課,讓我深刻的.認識到,一節好的數學課不僅要完成教學目標,讓學生學會課本知識,還要自始至終的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給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體驗和經歷數學。在體驗中豐富經驗、獲得方法、形成態度、享受快樂、得到發展,感受到“數學好玩”。
總之,這次聽課,讓我受益匪淺,更加體會到學習的重要性。從他們幾位教師的精彩講演上,我更加看到了自己課堂教學的不足之處,也更加了解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怎樣做到扎實有效。我將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努力學習,再學習。以此來彌補自身的不足,取長補短,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我更加珍惜每次的學習機會,不斷地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爭取上好每一節課!
數學聽課反思 篇10
活動目標:
1、喜歡參與數學游戲活動,并能遵守游戲規則。
2、在游戲中觀察,比較發現兩顆星星之間的相同之處,并樂意表達自己的想法。
3、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4、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5、發展幼兒邏輯思維能力。
活動準備:
材料準備:天空夜晚背景,各種不同顏色、形狀的星星卡片;
經驗準備:認識常見顏色,正確點數5以內數量,能辨別圖形的大小。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設置情境,故事導入,引起幼兒的興趣:夜晚藍藍的天空中,會有些什么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二)、基本部分:
1、觀察星星的'外部特征,引導幼兒初步感知他們之間的相同之處。
(1)、出示一個金色的五個角的星星,引導幼兒說出看到的星星。
A、問:它是什么樣的?(什么顏色?有幾個角?)
B、讓幼兒數數有幾個角。
C、小結:它是一顆金色的五角星星。
D、這是一顆金色的五角星,它覺得很孤獨,想找找朋友,它會找誰?
(2)、逐一出示三顆星星(紅色的五角星、藍色三角形、金色三角形),初步發現它們分別與金色的五個角的星星的相同屬性。
問:這是一顆什么樣的星星?(什么顏色?幾個角?)金色的五角星星愿意和它做朋友嗎?為什么?它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出示所有的星星,說說、找找喜歡的星星(進一步引導幼兒多角度發現事物的特征,為找星星之間的相同之處做準備)。
玩法:
(1)、請一位小朋友說出自己喜歡的星星,其余的小朋友根據他所描述的星星外形特征摘下相應的星星。
(2)、鼓勵幼兒從多個角度描述星星的外形特征,(大小、顏色、幾個角,如,金色的三個角的星星,藍色的小星星)
3、我幫星星找朋友(發現兩個事物間的相同之處,并樂意表達自己的發現)
(1)、說玩法:幼兒人手一顆星星,兩兩找朋友,說說他們為什么是朋友。
(2)、啟發提問:你們為什么找朋友?(因為顏色一樣)
(三)、結束部分:
小結后,結束活動。
活動反思:
老師的聲音甜美,開始部分設計的環節很有詩意,情境性很強,吸引住了幼兒,感覺要帶我們走進童話般的世界。但在“星星找朋友”這環節時,覺得方法單一了點,對于小班幼兒來說,游戲的趣味性不夠強,孩子不是很感興趣,師幼互動不是很熱烈,可否在這環節,設計成不同星星的家,讓幼兒找找和自己相同的星星,和好朋友到星星家做客,這樣,情境性就更濃點,孩子可能會感興趣點?
數學聽課反思 篇11
育人教學,不僅是教的過程還是學的過程,是一個學習再學習的過程。昨天我們學校迎來了又一次的全縣講課比賽的機會,我本著學習的態度來到了初二三班的教室,這節課教學環節清晰,教學過程中設計的教學情境生動有趣,能從感性知識上升到理性知識,進而聯系實際、運用到實際。同為青年教師,在聽了徐老師的課后,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同時也發現了自身的不足,徐老師在授課過程中有許多方法、方式是值得我學習的。
1.教態親切自然,備課充分,語言清晰流利,特別是課堂語言的運用都恰到好處。
2.“先學后教”是我這次聽課感觸最深之一。老師指導學生先通過自己的預習來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既增加學生的.興趣、自主性,又使學生學會了自我學習的方法。在此基礎上,老師加以指導講解,使學生更深刻、更準確的掌握了知識。體現了“126的教學模式”。
3.邊學邊練,當堂掌握。這種方式使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掌握并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學生是這節課的主角”是我這次聽課感觸最深之二。老師在這節課中起到了指導、引導的作用,除了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外,徐老師還把解題的思路,方法告訴大家,使學生學會了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隨后學生展示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學生展示的形式多種多樣,或唱或演或辯論或演講,這些形式都是自己創作的,學生感興趣,這樣就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理解知識的同時,鍛煉了轉移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特別是學生的表達能力得以提高。“小組合作體現的很是充分。”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念,對我們來說是一種方向的指引,對于我們教師來說就是運用這種理念,努力創造自己擁有的靈動生機的生活課堂。課本是死的,知識是活的,方法也是活的。這些好的方法,不是原樣照搬就能達到效果的,不同的班級,不同的老師,需要不同的授課方式,在今后的教學中要靈活運用這些方法,結合自己的特色教學,以期達到更好的效果。
數學聽課反思 篇12
今天十分有幸請到姚柯煒老師給我們評課,對我們的數學課堂給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讓我受益匪淺。
姚老師首先談到了數學教育,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就是首先是感知新知識、新概念,其次是發現新知,第三是要探索、驗證、證明新知識,以及最后的應用新知解決問題。反思自己的課堂,經常性的忽視探索和發現環節,不是壓縮時間就是省略過去,直接進入主題進行新知的證明和應用。這樣就導致一個結果就是學生記得快,忘得更快。用姚老師的一句話總結就是:“數學教學不能像吃快餐一樣,那只會讓學生‘吃’的快,‘餓’得更快。”
還有針對兩位教師的課,姚老師還提到了教學的評價問題。我們現在一直在強調教——學——評的一致性,胡雷老師和劉安樂老師的這兩節課都有設計對學生的評價方法。姚老師提到我們能不能把評價的方式方法再改進一點,更加的多樣化。例如可以讓學生講、展示、小組交流,組內解決疑難、板書練習等,做題只是其中的一種評價方法。
最后姚老師提到了教師角色的轉變問題。教師要從“演員”向“導演”進行轉變,要變成組織者、鼓動著、傾聽者。那么問題來了:“誰是演員?”或許我們會說:“學生唄!”那么學生能否當好“演員”這個角色呢?這就必須要教師下大力氣進行培訓和指導。也就是說教師角色的轉變離不開小組建設,需要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培訓。
從姚老師的評課當中我學到了很多,有先進的教育理念、扎實的教育技能,廣闊的教育思想、精湛的.教育方法和對教育的滿腔熱情。但再好的方法都是需要落實來實現,沒有落實,方法就只能是空中樓閣。認真反思自己的課堂,確實需要對學生進行落實了,很多問題的堆積就是落實沒跟上導致的。離期末還有一個月的時間,我會緊抓學生落實這一環節,提高自己的課堂效率,讓學生能扎實的掌握基礎知識,力求取得一個優異的成績。
數學聽課反思 篇13
“圓的認識”一直是老師們研究的典型課例,本次優質課又是這一內容教學的比拼,又一次領略到了老師們的智慧,感觸頗深。
一、組織教學應該設計豐富的體驗活動。
如果老師照本宣科,學生完全可以看課本自學,何需老師花時間“表演”。學生只有親自經歷一回、體驗一次,才能深切理解數學知識,并從中培養學習數學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動經驗,努力實現過程性目標和結果性目標相結合。上課的`四位老師都用到了“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撕一撕、找一找、猜一猜、模仿騎車、尋找寶物”等基本活動,給學生視覺和觸覺上的充分體驗。
二、尋寶活動是讓學生理解“圓,一中同長”的很好的學習活動。
“尋寶”是同學們很喜歡的游戲活動,只要“尋寶圖上的提示語”設計用圓的特征,就很好地將數學知識與基本活動結合在一起了。宣峰老師的“尋寶活動”設計首尾呼應,讓學生通過“尋寶”很深切地領悟了圓“一中同長”的特征。
三、抓住學習線索,重點突出、學習全面。
這節課的教學內容很多,要認識很多圓的各部分名稱和特點,要想在一節課時間里清晰透徹地讓學生掌握,需要老師有精當的教學設計,才能是同學們輕松地學會。因此,老師備課必須“深入”,找出適合學生學習的突破口,使學生輕松地展開學習,稱之為“淺出”。圓的各部分名稱雖然也有出處,但是更多的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規定,不必安排時間進行探究,而半徑和直徑的關系、圓內所有的半徑都相等、所有的直徑都相等等特征就必須安排探究時間,所以,認識各部分名稱只要求認識,教師就可以以安排學生探究“圓的半徑、直徑的特征和關系”為主線,組織開展各項學習活動,讓學生感覺到“我們今天只要解決一個問題”,并在研究這個問題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掌握了老師心中定下的教學內容,完成教學目標。此時,學生的學習感受是“淺”,他們只要完成一個任務,而學生的學習結果是“深”,他們學會了很多。
數學聽課反思 篇14
數學源自生活,運用于生活,幼兒生活中就有許多“數學問題”存在,如果教師只是用敘述性的語言對幼兒進行講解,那些零散、無意識的知識,他們只會感到枯燥、無味,毫無興趣,怎樣引導幼兒輕松自主的學習呢?《綱要》指出:“讓幼兒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本次活動以:國慶快到了,森林里的小動物都忙著布置引出,先參觀小熊家——幫助小狗擺花盆——送禮物給小朋友這三個環節展開排序活動,讓幼兒在輕松的氣氛中自主學習、探索,并且為以后的數學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本次活動的設計,我認為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體現了玩中學的教學思想。
翁老師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設計了幾個情境游戲活動,讓幼兒在有趣的操作活動中產生興趣,孩子們通過自己親手操作,獲得了感性經驗,且感到奇妙無比,學習興趣一下子就提升上來了,為下面一個游戲做好了鋪墊,在不斷的成功操作中,那種愉快的心情,激起了他們學習的欲望。
二、體現了循序漸進的.原則。
從整節課的教學環節看,十分清晰。一共設計了三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是參觀小熊家,引導幼兒觀察燈籠、彩旗和花的有規律排列,幼兒有了初步感知,這里很快落實了按顏色排序。第二個環節是讓幼兒幫助小狗把花盆排的漂亮一點,“你覺得怎么放是最漂亮的?”讓幼兒在探索、嘗試中學習排序方法。整個活動要求明確,同時組織有序而有效,并將幼兒的操作結果展示,進行了有效的檢驗。第三個環節是為了感謝小朋友,小狗還準備了禮物,到底準備的是什么禮物?將幼兒的好奇心完全調動起來。幼兒制作禮物興趣很濃,都很投入,幼兒在思考怎樣設計的過程中,再次激活了幼兒的思維和學習策略,體驗到了數學活動的樂趣。
整個過程體現了教師設計活動的科學性,與《綱要》的要求緊密貼和。
三、兩點建議:
環境的創設不明顯。小熊家的布置如燈籠、彩旗、花的顏色有點零亂,顏色層次區分不是很明顯。前后、高低層次錯開,再把顏色對比強烈些可能會更好。
【數學聽課反思】相關文章:
美術聽課反思08-31
英語聽課反思03-13
我的聽課反思03-14
下雨了聽課反思03-02
我的聽課反思[經典]03-14
聽課后的反思04-15
(優)英語聽課反思03-14
《圓的認識》聽課反思03-14
我的聽課反思(合集)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