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寫作指導范文
學生寫作指導范文1
學生寫作指導之我見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作文是一個重頭戲。功利一點講,在高考中,作文的分值有70分,可以說,作文分數的高低將直接決定語文的生死;情懷一點講,每個人要有自己的思想,都有表達的欲望,這是你向世界表明自己的態度,與世界溝通的橋梁。
那什么樣的作文才能夠吸引人,才能拿到高分呢?答曰:具有情感的溫度、思想的深度、知識的厚度,這樣的文章才能夠打動人,走進人的內心。那怎樣才能引導學生寫出這樣的作文呢?
一、立足生活,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寫出有情感溫度的文字
高考作文的擬題初衷也是引導中學生關注身邊的生活、關注社會現實,所以我們在作文教學中,也要引導學生注意觀察身邊景、身邊人和身邊事,比如學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身邊的人物比如學校里有趣的老師和同學、甚至學校收垃圾、打掃衛生的那些“熟悉的陌生人”,并將這些事情變成筆下的文字。
在學習了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之后,同學們對金岳霖先生的“有趣”印象深刻。于是,我順勢引導學生,我們的老師中間有沒有很有趣的?當天布置了一篇隨筆,寫一個你認為有趣的老師。為了防止有的同學繼續寫初中就已經寫過的內容,或者胡編亂造一些內容,脫離生活,我在這個作業的后面加了一個要求:只能寫高中的老師,可以不寫是哪一個老師,看能否讓其他同學根據你的描述猜出來。作業收上來之后,我發現同學們的觀察其實很細致,只是之前沒有把這些變成筆下的文字。看到有的同學的文章,我能在前仰后合地大笑之余,腦海中馬上浮現出這個同事的影子。
比如,寫數學老師:數學老師一直帶著一副厚厚鏡片的眼鏡,穿著也很樸素,嘴角上常常掛著微笑,我常常想,如果他圍一條長圍巾的話,就是從民國走出來的先生。但是你不要被他的外表所欺騙,在他儒雅的外表下,藏著一個段子手的心。上課時,數學老師提問,我們同學都很“矜持”,沒有人肯站起來回答問題,數學老師很無奈地看了看桌子上還沒有發下去的作業本,說:“那我就翻牌子了。”
寫地理老師:地理老師的頭發一直都是毛寸,有一段時間,他的頭發長長了,不知道什么原因,可能他比較忙沒有來得及。后來有一天他剪了頭發來上課,不知道理發師剪得太過匆忙,還是別有用心,有幾根頭發倔強地翹在那邊,沒有剪到跟其他頭發一樣長度,電風扇一吹,那幾根頭發在廣闊的大草原上搖擺得自在坦蕩,引得我們竊笑不已。
另外,除了在有這樣合適契機的時候布置的隨筆之外,我們還可以要求學生每周寫一篇隨筆,內容主要是自己學習和生活中的事情。在征求學生的同意,不涉及隱私的情況之下,讓小組的同學交流,推薦一篇文章,然后整個班級展示。這樣,同學們在自己觀察生活的同時,還可以看到自己身邊的同學用一種什么樣的眼光觀察自己身邊的事情,可以互相學習,互相借鑒。
這樣經常要求同學們寫身邊的人、事、景,慢慢地,學生也就形成一種觀察和記錄生活的習慣,文章也就慢慢地有了情感的溫度。
二、立足課本,引導學生多想一步,寫出有思想深度的文字
高中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理性思考能力,所以再我們課本上有很多單元的文章會有一些具有思辨色彩和深刻理性的內容,我們在講授課文之外,如果能夠啟發引導學生思考其中的哲理,并適時引導其運用到寫作中去,學生作文就能擁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在蘇教版課本必修一“月是故鄉明”單元有很多文章探討關于“故鄉”的話題,故鄉不僅僅是一個人出生的地方,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歸宿,精神家園。曹文軒的《前方》對這個問題的探討比較深刻。在學習過這篇文章之后,我讓同學們思考,自己的家鄉帶給自己的是什么樣的精神上的影響?一些歷史人物或者偉人,故鄉之于他們,又意味著什么?
在學生陷入深刻的思考之后,我出示了一篇優秀例文,王開東老師的《高考不怕寫作文》一書中引用蘇州市一考生的`作文《回家——旌節·牧羊·雪》的前半部分,用極其優美的文字娓娓道來蘇武回歸長安,即身體的回家的過程:
……十九年了,手中依舊是那個旌節,還熟識著每一只可愛的羊,可是人早已經憔悴,眷念著牧羊的辛酸,回憶著溫暖的雪,這是他曾經的全部。終于回家了,長安街頭擠滿了人,天子親自來迎,蘇武的眼里一片模糊。
接下來,讓學生思考,下面可以怎樣行文。學生經過自己的思考之后,出示作者的文章:
當年年輕有為,如今是皓首老翁。不過,終于回來了,回家了。不,同時回家的還有那永不變更的尊嚴。安逸中的人們早已經失去了這些,他們只是自私自利。蘇武的回歸帶給了人們一種震撼,帶給了社會一種信念,這些已丟失的精神,如今,蘇武帶回來了,用十九年的風風雨雨,用十九年的忠心不變,用十九年的癡心不改。一種精神回家了,一個民族震動了。
因蘇武的回家,讓長安很多錦衣玉食的人,突然找到了丟失已久的精神家園。到這里作者已經翻出了一層新意。但是作者還沒有在此止步,而是繼續寫到回道長安的蘇武失去了“家”的感覺,此時的“家”是一種心靈的堅守,是心靈的家園。他選擇隱退,這是更高層次意義上的“回家”。
突然的喧囂令蘇武不適應,他失去了家的感覺。于是,他悄然隱退,他知道自己的追求與歸宿。他要用余生來回憶牧羊,摩挲旌節,品味雪……
旌節,牧羊,雪,回家,這是生命中的輝煌,是歷史的剎那芳華,卻也是一種精神的宿命。
這里對于“家”的概念闡釋層層推進,最終落腳到一種“精神的歸宿”。讀到這里,讓學生把這篇文章中“家”的觀點跟《前方》中關于“家”的觀點進行比較,他們可能會對家園、故鄉這樣的字眼的認識更加深刻。在以后的寫作過程中,也會慢慢用理性、深刻的標準要求自己。
甚至有的學生提出了另外一種寫法:蘇武在北海牧羊的時候,因為自己心中長存漢室,并沒有感到身處異鄉的痛楚,因為他的心中有他的精神家園,在精神中,他始終沒有離開故鄉。反而在回到長安后,他發現現實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自己一直以來的堅守在這個巨變的社會中顯得很可笑,他內心自己構筑的精神家園開始崩塌,深處長安,反而像在異鄉。這樣一種環境和內心的反差更能夠表現出“實際的家園”和“精神的家園”的差別,這樣主旨才能夠更加深刻。
我馬上對這種想法和構思提出肯定和表揚,因為引導學生往深處多走一步的目的已經達到了。
再細看我們的課本,其中不乏有理性思辨色彩的單元,比如必修一“像山那樣思考”單元,可以借《赤壁賦》引導學生思考“變與不變”的哲理,并且讓順勢讓學生思考20xx年江蘇省高考作文題,關于“青春的朽和不朽”和20xx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題,關于“一切都會過去”和“一切都不會過去”(這兩個高考作文原題網絡上都能查到,這里不再贅述)。必修二“珍愛生命”與必修五的“直面人生”單元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生與死”的關系,以及我們應該怎樣活著。必修四中“一滴眼淚中的人性世界”引導學生理解人性的復雜。
所以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立足于課本,讓學生能夠深刻思考,擁有一定的思辨能力。
三、拓展課外,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寫出有知識厚度的文字
寫作的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閱讀量的多少。李鎮西老師曾經說過,沒有一點的閱讀量,談不上中國的教育,更談不上寫作水平的提高。如果沒有閱讀,寫作就是無源之水。學生作文的蒼白、干癟,甚至很多素材雷同,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課外閱讀量不夠,作文素材缺乏。所以,要提高寫作水平,必須要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教師在每個階段給學生推薦一部分好的書籍,推薦書目可以選擇跟教材和讀本有關的,學生也可以推薦自己喜歡的書籍。學生利用閱讀課和自習課的時間進行整本書的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做好讀書筆記,并從中學習。
首先,可以引導學生學習書中的語言表達形式和手法,讓自己的語言變得更加生動活潑,甚至對一個作家比較熟悉的話,可能會有接近于某個人的語言風格。在閱讀課的時間集中閱讀,并且做好摘抄,寫下自己的讀書心得和體會,甚至可以在摘抄之后進行仿寫,培養打磨字句的意識。
其次,可以讓學生積累其中的素材。多讀,多記才能夠積累寫作素材,在作文中有話可說,才能夠寫得出彩。在積累素材的時候,學著用自己的語言敘述書中的事件,并且可以拓展思維,將自己所了解的同類型的事件寫在積累摘抄的下面。
再次,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盡量理解并內化書中的觀點,形成自己的觀點。高中生的經歷比較少,對世界的理解相對簡單,閱讀可以讓學生看到不同于自己的人生,可以讓學生對世界的理解更加深入。若有不同的意見,也可以形成文字,寫在摘抄的下面,培養自己的思辨能力。
在閱讀一段時間之后,教師可以組織班級進行專題探討,這樣可以加深對書的理解。長此以往,培養學生良好的積累習慣,日積月累,厚積薄發,才能夠在寫作中迸發出耀眼的光芒。
比如筆者班級中施雯鈺同學,她平日里最喜歡的事情就是讀書,做讀書筆記。幾次看到她在自習結束后伏案摘抄的情景,而且她說自己每次晚自習回家她都會拿出半個小時的時間讀書。她的每一次習作都會讓人感覺非常厚重,下面是她一篇習作《形滅而神不滅》中的段落,用文學作品的鋪排來論證自己的觀點,氣勢足,令人信服。
昔者黛玉之葬花,劉伶之嗜酒,江淹之別情,六如之桃色,而今俱以付塵埃!何處以尋?畢竟皆過!而今猶有人,吃茶一口,坐對桃花,悠悠自吟黛玉《葬花吟》,車逶迤于山側,客與而詎前間銷魂一篇《別賦》,對酒杯似夢,拈詩筆如神時一曲《酒德頌》……往昔已矣!而文學不滅!昔者逝矣!而猶為傳唱!由此觀之,是所謂形滅而神不滅,故千年里,風土一抔,豈能盡掩風流?
……昔者堯舜,俱為塵土,孔孟之骨,夙化飛灰,滅之而不可尋。而堯舜之道,孔孟之言,雖千年而猶存也,圣人沒世而名猶稱,是為不滅。
“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的厚度決定作文的高度。
綜上所述,在平日的教學中要立足課本,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養成勤于讀書、善于思考的良好習慣。這樣寫出的文章才能夠有情感的溫度、思想的深度和知識的厚度,才能打動人心。
學生寫作指導范文2
我們有些同學平時怕寫作文,寫日記也總是三言兩語,草草了事。是啊,“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造成這種現象歸根結底的原因就是在平時不注重觀察生活,感受不到生活中細微的感人事情,課外閱讀面窄,不注重材料的積累。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開源活水”,積累材料。
葉圣陶說過:“寫作材料的來源普遍于整個生活里。”觀察與寫作的關系很密切,它可以獲取第一手材料,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說觀察,有人就只想到那精彩的場面、感人的事例,似乎只有這些才值得觀察。其實不然,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葉,大雪后的田野、細雨中的青山;潭中魚兒怎么游泳、林中鳥兒怎么唱歌,由靜態到動態,由個體到群體,都是觀察的對象。父母兄弟的生活習慣、性格脾氣、工作學習;老師同學的音容笑貌、言談舉止、興趣愛好;親朋好友的穿著打扮等都是觀察的內容。我們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不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總之,要從“小”察起,這樣,會覺得生活中有永遠觀察不完的內容,會逐步養成觀察的習慣,提高觀察能力。
所謂全面,就是對事物的全貌、事物的發展全過程、事物構成部分,以及事物彼此之間的關系,從頭至尾、由此及彼地進行觀察。如對于人,可以從外貌、行動、語言等方面去觀察。例如《故宮博物院》一文,作者對故宮博物院的觀察很全面,抓住了故宮的總體特征,使人們對故宮的總體布局、建筑結構、宮殿房屋等有一個清晰完整的印象。
茅盾先生說過:“想象的來源,就是觀察……觀察的范圍愈廣闊,想像力就愈加豐富。”觀察離不開思考。當你看到一處景致迷人,選什么樣的詞語,用什么樣的比喻將它描述出來呢?這就需要思考。當你見到一件事而感動得淚盈滿眶時,把這件事及這段情描述下來,這就需要思考,如果沒有思考是寫不出來的。
我們不但要勤于觀察,而且要善于觀察。有許多課文是學習觀察的范本。通過文章的分析,可有目的`、有計劃地積累觀察方法,提高觀察能力。
一篇篇精選的課文,一段段優美的文字,都是作文中閃亮的“貝殼”;生動有趣的朗讀,可以激發學習欲望,誘發想象、模仿、創作的激情。
有的用詞造句看似普通,卻有非常豐富的內涵,單靠讀一讀、想一想是難以體會其中奧妙的。這時就須用比較的方法,聯系實際還原生活的方法來體會遣詞造句的精妙。
對意境優美的句段或全文可展開想象,體會文中意境之美。具體方法有圖文對照想象,聯系實際想象,拓展延伸想象等。
有的文章用眼看,不一定能充分體會它語言的藝術美,而只要讀一讀則可比較細致地體會,如節奏美、音韻美等,連意境美、思想美也可在朗讀中加深體會。
其實“材料”在哪里?“材料”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只要用心去感受、用心去體驗、用心去表達,就一定能寫出好的文章來。
【學生寫作指導】相關文章:
指導學生寫作03-14
小學生的寫作指導03-16
高中寫作指導03-01
語文寫作指導02-28
文獻的寫作指導03-08
寫作有哪些好處-寫作指導03-09
“童年趣事”寫作指導03-07
怎么加強學生的寫作能力-中考作文指導03-06
高中話題寫作指導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