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政治思想理論教學中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時間:2023-05-03 20:08:16 政治理論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政治思想理論教學中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摘要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新方案實施的形勢下,課程的實用性、針對性和時效性成為教學的重要目標。重視心理學視野下的基礎課程教學,必將大大有利于這一目標的實現。

政治思想理論教學中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關鍵詞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心理學;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及心理素質教育的緊迫性

  21世紀是一個機遇和挑戰并存的時代,大學生乃至所有社會人個體面臨許多挑戰和壓力: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和經濟的繁榮,社會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代社會經濟利益、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等的多樣化,使人們原有的生活理念和生存觀念受到了強烈沖擊;網絡、電子、數字化技術加快了當代人的生活、工作節奏,也使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就業壓力前所未有地加大了;同時在大學這個階段大學生學業繁重,人際交往困惑多,情緒感受激烈。這些外在的社會壓力和內在的心理沖突,導致他們心理負荷沉重,心理健康問題不少:部分學生對未來之路茫然,對專業不感興趣,內心充滿矛盾和痛苦;有的大一學生到校后,抱著船到碼頭車到站的消極心理,不思上進,得過且過;不少學生存在人際交往障礙,或者以自我為中心,不關心別人,固執己見,唯我獨尊,或者過于害羞,以至無法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者性格孤僻,自命清高,難以接納別人。據最近一項調查統計,42.73%的大學生“做事情容易緊張”,55.92%的大學生“對一些小事情過分擔憂”,47.41%的大學生“感覺人與人之間關系太冷漠”,48.63%的學生“對考試過分緊張,感到有些吃不消”。更嚴重者,惡性案件的發生常可見于校園:2001年,廣東高校一年七學子自殺;2002年2月,劉海洋用硫酸潑熊事件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2003年10月,云南大學馬加爵殺人案在社會上又引起了更大的轟動;而發生在2007年4月16日的美國弗吉尼亞校園說明這一問題在發達國家也仍然存在。聯合國的一位專家在20世紀90年代曾指出:“從現在到21世紀中葉,沒有任何一種災難會像心理沖突一樣,帶給人們持久而深刻的痛苦。”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不僅影響到自身的發展,而且也關系到全民族素質的提高,關系到跨世紀人才的培養。

  二、在《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教學中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指出,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勢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是高等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黨中央的要求,2006年秋季,在全國普通高校(包括高職高專)首先對一年級新生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以下簡稱“基礎”課),這是黨中央作出的關于實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新課程方案的重大決策,是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16號文件)的重要體現。“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主要進行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幫助學生增強社會主義法制觀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質,促進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解決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對大學生在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方面遇到的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作出科學的有說服力的回答。從這一課程的性質來看,其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培養具有較高思想政治素質、道德品質合格和具有較高法律素質的大學生,其終極的目標在于向大學生提供科學地了解自己、掌握自己,理解社會,融入社會的理論,在于幫助大學生提高自我修養,發揮主觀能動性,促進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根據16號文的精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課程教學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

  三、心理健康教育與基礎課教育的關系

  心理健康教育和基礎課教育都屬于育人的工作,二者存在內在的必然的聯系,但也存在著差異。兩者是互為基礎、相互滲透的,其終極目標也是統一的。

  1、基礎課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健康的心理素質,表現為良好的環境適應和心理調適能力,冷靜客觀的自我認知能力,理性清晰的抗挫折能力和控制能力、積極的人生態度、樂觀豁達的處世方式、完善的個性品質等等。而這些都是基礎課教育的重要內容。

  2、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礎課教育有效實施的心理背景

  因為無論是良好思想道德品質,還是適應社會變化的能力,如果沒有個體心理上的認同、接納,都將無法產生和形成。大學生正處于品德形成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心理發展的不平衡,個性心理矛盾的增多,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一個人思想道德品質的形成。而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就能夠有良好的道德意識,在培養道德情感方面能夠自我激勵,在鍛煉道德意志方面能夠自我控制,在增強道德信念方面能夠自我監督,在完善道德行為方面能夠自我檢查。

  3、基礎課教育可有效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

  基礎課教育可以通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引導大學生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的關系,樹立遠大的社會理想、高尚的道德理想、求實的職業理想、向上的生活理想,促使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協調一致,做一個對人民、對社會有用的人。而一個人如果具有了這些正確的觀念,便會積極進取,健康向上,以一種樂觀的姿態來面對生活,也不容易出現患得患失的矛盾心理,更好地減少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的發生;基礎課教育可以通過講授崇高理想、科學信念等章節,幫助學生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弘揚集體主義精神,還可以通過高尚的審美活動,如,名著導讀、經典名片回放、舉辦演講比賽等其他形式的教學活動來啟發學生主人翁責任感,讓學生體驗到真善美的事物,使人性得到升華,引起學生深刻的幸福感、寧靜感、以及內心生活的豐富感,滿足他們的道德需求、審美需求、自我完善需求,從而減少心理障礙的產生;基礎課教育還可以通過為學生講授人生成長新階段、大學生活主旋律、人生追求等章節,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發揮其自主精神來探索和解決面臨的問題,還可以通過課堂討論,寓教于議、分清是非、澄清模糊認識,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提高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通過認知能力的提高減少心理障礙的產生;基礎課教育也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分析困難和挫折,培養樂觀主義精神,自主地緩解心理壓力。

  4、基礎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是相互補充、相互滲透的

  基礎課教學中價值觀、集體觀、責任感、榮譽感、正義與良知等方面的形成及塑造與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具有密切的聯系,這些思想道德的表現形式本身帶有比較明顯的社會意識和心理特征。因而在現實生活中基礎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互相貫通的情形無所不在。另外,性格品質的培育、優化,是基礎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共同目標和任務。一方面,性格品質中包含著個體對他人、集體及社會的態度,這些方面直接決定著人的道德行為,反映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另一方面,一個人其他的性格特征是否健康,也會間接地制約其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

  四、將基礎課教學納入心理學視野。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課合并至今,教學更加規范,教學內容較以前大大豐富,課程本身也得到了普遍的認同,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學內容枯燥,方式單一,論述大而空洞,受教育者被動甚至產生逆反心理等問題仍然存在,因此教學實效性問題仍然需要不斷研究和改進。筆者在近幾年的教學中,逐步體會到,把基礎課教育納入心理學視野,并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可以比較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

  1、基礎課教學應強調學生主體地位。按照大學生思想認識和心理健康發展的規律。把心理疏導和思想教育結合起來共同發揮作用

  提高“基礎”課教學質量,必須正確處理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關系,尤其需要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主動地學、有個性地學,在參與中學,進而獲得科學的思想道德和法制觀念與知識。而要發揮學生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就要充分了解大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和認知規律。根據不同學生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講授心理健康知識,開展輔導或咨詢活動,幫助大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優化心理品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筆者在教學中針對不同教學內容采用了多媒體教學法、創設情境教學法、課堂討論法、演講辯論法、音樂欣賞法、案例分析法、社會調查等不同的教學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在基礎課教育中不僅傳授知識,更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注重知和行的統一

  基礎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培養有較高思想政治素質、道德品質合格和具有較高法律素質的大學生,其最直接的目標在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準,使教師所教的以及他們自己所學的最終內化為他們的個人素質,并外化為行為,所以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就顯得非常重要。我們在教學中,著力提高這一環節的培養:一是找出學生身邊的典型作榜樣,使學生在耳濡目染的過程中得到熏陶,受到啟發;二是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討論、辯論、講解的方式,讓學生參與進來,不僅讓他們知道“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在思考、分析、討論中明白“為什么”,從而變“被動接受”為“主動采納”,變“要我怎樣”為“我要怎樣”,這樣既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力,又使教師通過對學生的了解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三是考試方式靈活多樣,比如增加口試,既是對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一次鍛煉,又是對學生心理素質的一次檢測,同時在學生成績評定時,采取理論加操行的評定方法;四是加強對學生平時成績的考察,以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采用恰當的懲罰措施,使他們認識到,做事一定要認真對待,遵守規則,否則就要為此付出代價,因而養成認真、守信、真誠等一些優良的品德。

  3、緊密聯系全體學生的生活實際。提高基礎課教育的可信度

  在教學中,只有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充分挖掘學生身邊的素材,才能使教學內容為學生所熟悉,才能使理論具有說服力;相反,教學內容所涉及的空間、時間離學生越遠,其可信度越小。因此。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學生的生活素材,從問題人手、從現象人手、從現實生活入手,分析支配人思想、行為的心理和認知規律,通過比較來判斷其行為和品質的善惡,尋找具有道德教育價值的內容,提高德育素材的可信度,這樣的基礎課教育才能對學生產生觸動并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在基礎課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應只針對少數“問題學生”和學生問題,而且要針對大多數發展正常的學生,即面向全體學生和學生個體的整體。唯如此,我們才能夠培養出內心世界豐富,精神生活充實,各種潛能充分發揮,人生價值正確體現的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個性心理品質的大學生。

  4、在基礎課教學中,強化作為心理健康教育文化支撐的人文素質教育

  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及當代西方先進的文化,不但引起學生們極大興趣,滿足其多學科、多領域的求知欲,也拓展和開闊了他們的視野。這些優秀文化的熏陶,培養了學生富于正義與良知的美德,具有了濃厚的“國家意識”、“民族精神”,并成為對社會有責任感的人才。毫無疑問,學生具有這些文化修養,對于他們的心理健康不無裨益,影響不可低估,這進而大大有助于基礎課教學的效果。

  總之,基礎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是一種兩全其美的教育,既有利于基礎課教育的“綱舉目張”,又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放矢”。基礎課教育必須在堅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宗旨前提下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而隨著心理健康教育這個重要內容被有效地融入其中,并不斷完善,基礎課的教學實效性也勢必大大提高,從而真正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

【政治思想理論教學中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相關文章:

試論多媒體教學中的輔助作用的教育理論論文04-27

高中教學備課中的五備環節的教育理論論文04-07

心理健康教育在物理教學中的作用論文05-02

家庭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論文05-02

中學體育教學中應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論文05-02

[中學地理論文]如何在地理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04-30

二語習得理論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教育論文05-02

[中學地理論文]如何在地理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04-30

試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網絡應用論文05-01

教育教學管理論文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