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朗讀教學的“四要”
新標準明確指出:朗讀的訓練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閱讀教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訓練。它有諸多功能:語言的感知積累、理解靠讀;掌握語言的規律靠讀;情感的激發熏陶也靠讀。實踐證明,在課堂上讓學生細細地讀,理解地讀,入情地讀,還有助于學習積極性的調動。朗讀教學到底如何進行?怎樣才能提高朗讀的效率,增強學生的朗讀效率?
一、要有重點,有質疑地朗讀
宋代學者陸九淵曾說過:“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小進,大疑大進”故學生在學習中沒有問題就沒有興趣,沒有思維,沒有創新。有些學生在朗讀課文時不抓重點、疑點,幾遍下來,仍不知其所云。每一篇課文總有它的精湛之處。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重點,選擇部分段落或語句,讓學生反復誦讀,實現情有所感,理由所謂。
教是為了不教,語文課的任務不僅是教給學生,更重要是培養學生能力,使學生由“學會”變為“會學”。因此我們要重視培養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段落、句子,有質疑地朗讀。例如:你為什么喜歡這一段、你覺得哪個詞用得好等等,此時教師不必擔心學生有不同的意見,大家在輕松的氛圍中各抒己見,在比較中求同存異,培養學生的探索與創新的精神。
二、要采用多種形式進行朗讀
語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廣闊的知識背景。這一獨特的優勢,是其它學科所無法相比的。對于一篇篇優美的課文,教師要引發學生讀書的興趣,使學生全身心的融入教學的情境中,喚起他們發自內心的學習愿望。美國著名教育家布魯納認為:“學生對學習教材本身內在的興趣這是最好不過的動機。”
我們應采用多種朗讀興趣:自由讀,小組讀,指名讀,分角色讀,配樂讀等等。特別是配樂讀,它是現今語文課改中涌現出來的新閱讀方式。閱讀時,可選一首與課文表達情感一致的樂曲與朗讀同步播放,使學生在情境的熏陶下,自主地走進課文,在文字與樂曲的交匯的海洋中神游。神情并茂,互容互通,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要有評價性地朗讀
入選的教材的課文,一般都文質皆美,語言規范。朗讀時速度的快慢是由課文的內容和體裁決定的;聲音的高低是依照思想內容的變化而調節的。讀《孫中山破陋習》中“媽媽含著眼淚把孫中山推出了房門。”語調應顯得低沉、語調較為緩慢。許多學生讀不出其中的感情,此時教師不能作壁上觀,應當面指出缺點,給予適當的點評。當然,教師應當注意評價。一位教師是這樣點評的:你讀得真爽快,這僅有的一個“爽”很好地體現了教師的教學藝術。
只有指導學生讀出意,讀出味,讀出情,才能使學生在反復誦讀中加深歲文章的理解,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敏銳感受力。“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也就是如此。
四、要有遷移性地朗讀
課文,能提供給學生遷移的語言材料很多。根據教材的特點,以及各年級大綱的要求,可以進行適當的遷移。例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一些學生理解圓明園輝煌的歷史,當他們看到英法聯軍燒毀圓明園的影片時,不禁提出“英法聯軍為什么敢任意燒毀圓明園?”此時教師只是笑了笑,沒有給予回答,而是引導學生進行閱讀的遷移。經過一番查閱,同學們終于明白了當時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懂得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培養了學生愛國的情感。
魯迅先生曾這樣說過:“采過許多花,這樣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進行遷移性朗讀,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讀書生活,使學生對學校課程所學的基礎知識理解得更加清楚,而且提高學生的修養,充實思想,陶冶情感,從而成長為一個具有高素質的人。
&n
[1] [2]
【朗讀教學的“四要”】相關文章:
朗讀教學反思04-28
淺談漢語朗讀教學04-27
淺談小學語文朗讀教學04-29
朗讀指導的四點禁忌04-30
在閱讀教學中加強朗讀教學04-30
朗讀之花要盛放,教師指導須有方04-29
關于小學古詩朗讀教學的論文04-27
淺談新課改的語文朗讀教學論文04-27
強化朗讀教學提升課堂質量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