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文寫作教學序列的建構與反思的論文
寫作,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創造性腦力活動。“功夫在詩外”(陸游),同理,功夫亦在文外。寫作涉及的領域很多,而不僅僅是語言表達的事,它是作者思想認識、思維品質、生活體驗、知識積累的綜合反映。遺憾的是,“寫作學”這座大廈至今還在建設之中,對寫作的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科學的、公認的理論體系與操作要領。
由于缺乏理論的支撐,缺少實踐性強的寫作教材,寫作教學一方面為廣大教師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另一方面也成了最自由、最散漫、最隨意的一門課。雖然在作文教學研究里,“能力說”“話題說”“過程說”“文體說”……眾說紛紜,理論上說得頭頭是道,但教學實踐中卻是困難重重,步履蹣跚。歸根結底,是因為中小學寫作教學存在著最大的問題——缺少教學和訓練的“序列”,即無序。
在中小學作文“教學文體”中,相對于記敘文和說明文而言,議論文的結構與表達特點比較鮮明,長期以來形成了一些比較穩定的規律。比如,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議論文寫作的基本思路,并由此外化為引論、本論、結論的“三段論”結構,為議論文訓練提供了參照。
基于上述設想,我們申報了廈門市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2010年度課題“議論文寫作教學序列化之研究”,并獲得批準立項。近兩年來,我們課題組成員(兩名教研員、六位高中教師),通過案頭研讀、課堂教學,借鑒國內外先進理論與經驗,邊實驗邊總結,探索出如下議論文寫作教學的“序列”:
序列一、論點的提煉與切分;
序列二、論據的選擇與運用;
序列三、論證方法的選用;
序列四、議論段落的擴展;
序列五、議論篇章的'構成;
序列六、議論語言的錘煉;
序列七、不同類型議論文的寫作。
這是“序列”結構的第一層次。
第二層次,每個“序列”又分為一至三課,共十四課。每課中既有正面的范例導引,又有反面的病例透視;既有典型示例,又有能力、方法的小結;既有鮮活的論據材料鏈接,又有針對性強的強化訓練。
第三層次,每課再分為若干個突破點,并以此作為教學的突破口和訓練的能力點,形成“序列”的主線和系統。例如,“第二課·論點的切分與表述”共有如下五個突破點:
是什么:如何用“分類并舉,闡釋內涵”方法切分;
為什么:如何用“追根溯源,探究原因”方法切分;
怎么辦:如何用“推行做法,解決問題”方法切分;
會怎樣:如何用“正面反面,推論結果”方法切分;
如何綜合運用以上方法切分分論點,向縱深推進。
這樣,以議論文寫作過程中各階段所需的能力為線索,逐項加以訓練,分階梯、按課時,形成實踐性強、科學有效的序列。
我們把每項突破點當做一項能力(而不是知識)來教學,注重有的放矢,點撥“如何”思考、“怎樣”表達,輕陳述性知識,重程序性知識,少講授,多訓練,使寫作課成為學生學習寫作的實踐活動課,而不是教師的知識傳授課。
這個“序列”,雖然從教學中來,又回到課堂中去檢驗、修改、補充,但僅在小范圍內嘗試、摸索,還存在許多不如人意之處。在實驗中,我們遇到了不少困難、矛盾,也產生了一些想法與困惑。
其一,一個班級里,教師同樣的指導,為什么有的學生掌握得快,有的學生總是不得要領?通過多次比較實驗,得出了結論:前者的知識面、寫作基礎和語文成績大多數高于后者。所以,在能力訓練的同時,還必須加強引導學生增大閱讀量、發展邏輯思維、夯實語文基礎等工作。功夫在文外,“文內”“文外”兩條線都必須抓緊,引導學生以“文外”廣博的學習和豐厚的積累來保證、支撐、促進寫作“序列”的教學。
其二,從本質上看,寫作是思維的過程與結果,是思想的存在與表達。思想是一篇作文(尤其是議論文)的靈魂,思想有無、立意深淺,決定了一篇文章的價值與生命。思考、發現是寫文章的最重要的因素。目前不少學生作文中,華麗新鮮的詞不少,優美動人的修辭不缺,唯獨缺少思想。對此,必須鼓勵、引導、組織學生多讀書,使之逐漸增加文化積淀;通過喚醒、激勵、示范、強化等手段,培養學生思考、發現的意識與能力。議論文寫作訓練,有利于培育學生獨立思考的品質,造就學生的理性思維和批判精神;反過來,形成、發展了這些優秀品質不僅能夠有效地提高他們的議論文寫作水平,而且有助于他們將來成為現代優秀公民、國家創新人才。
其三,學生在議論文寫作中存在的缺點以邏輯方面居多。概念不清、前后矛盾、思路偏移、因果鏈斷裂等邏輯混亂的現象時有出現,即便是用詞不當、語法錯誤,究其實質也是邏輯問題。許多學生不會辯證地分析問題,看不到事物的復雜性、矛盾的特殊性、問題的多樣性,極少上升到理性的層面,思維凝滯,思路狹窄。上海市著名特級教師毛榮富曾痛心疾首地指出:“認識的膚淺和思想的蒼白正是這一代中學生的通病,不加強理性思維的訓練,就會降低整整一代人的水平。”(《中學生閱讀·高中生》2004年第1期)
因此,可以在校本選修課中開設邏輯課程,適當講授一些邏輯知識,比如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概念之間關系,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演繹邏輯推理“三段論”等。也可以在閱讀、寫作教學中有意識地結合邏輯知識。教學方法上,理論與事例、知識與趣味、學習與運用相結合,充分調動與聯系學生的生活、知識積累,引導學生在自己平常的生活學習中逐步認識邏輯、運用邏輯、掌握邏輯。在廈門一中高中2011屆實驗中,語文教師組織邏輯基本知識教學,與議論文寫作緊密結合,效果甚好。
其四,“序列”中分解出來的一項項能力,即使合理、真實,部分學生在課上通過學習、模仿、訓練、矯正終于掌握了,但是,下節課換個作文題目又不能靈活、正確地運用。這是在“序列化”實驗中最棘手的問題之一。可見,能力的訓練如何反復、強化,培養起來的能力又怎樣鞏固、運用,是不可回避的更深層次的問題。
其五,只會堆砌材料,不善說理分析;只會舉例,不會論證。這是相當部分學生寫議論文的通病。雖然,已經按照我們的“序列”訓練了相關的內容(“序列三·論證方法的選用”),還特別指導了“論證怎樣深刻”,訓練了四個突破點(“如何運用因果分析法”“如何運用假設分析法”“如何運用意義分析法”“如何運用辯證分析法”),但還是效果不佳。原因是復雜的,學生的年齡、生活閱歷、知識積累、思想認識的制約是不可忽視的主要因素;而且,議論文講究“以理服人”,而廣大學生對“理”(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和事物的發展規律)的認識不足,對哲學基本觀點與原理的掌握欠缺,不能從生活中發現矛盾、從對立中求得統一、從否定(肯定)中尋找肯定(否定)、從結果追溯原因、從現象探求本質、從量變預見質變……令人焦慮的是,給中學生補充這些知識、能力并不是語文學科單獨所能完成的。
其六,寫作的主體是學生,議論文寫作教學“序列”的學習和訓練主體也是學生。因此,這個“序列”的建構能否成立、有效,不是由教師說了算,而應該由學生說了算。我們這項研究帶有實驗者濃厚的主觀色彩,還只是教師的一相情愿,至于學生訓練的感覺、收獲怎樣,學生學習的困難在何處,他們對這個“序列”有什么意見、看法和要求,我們還研究不夠。下一階段的實驗,應抓緊彌補這個缺陷。
其七,規范、統一的訓練是否會造成學生的議論文千篇一律呢?我們的實踐證明:首先,即使按照“引論—本論—結論”結構寫作,仍然給寫作者提供了廣闊的施展才華的空間。例如:“本論”部分,就有“并列式、層進式、對比式、推迭式”可選擇,而且這四種結構還可以進行重新組合,構成豐富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綜合式結構,或在并列中包含對比,或在層進中包含并列,或在層進中包含對比,或在對比中包含并列,或在推迭中包含層進……就論證分析而言,學生思想認識、思維品質、知識積累、語言表達等方面的差異與高下無不真實、鮮明地體現出來。其次,“入格是為了出格”。由入格至出格,從模仿到創新,是提高議論文寫作水平的必由之路。孟子曰:“大匠誨人必以規矩,學者亦必以規矩。”“序列”中一個個“格”(突破點)的訓練,為初學者“入門”而設置。學習、掌握這些“格”,正是為了在更高的層次上運用、超越它們。雖然如此,防止議論文寫作模式化傾向,仍然是“序列”訓練中應當注意的一個重要問題。
其八,我國的文化傳統重整體意會,輕局部分析(分類、量化),多讀多寫是歷史的經驗,“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然而,讀什么,寫什么?讀多少,寫多少?怎么讀,怎么寫?讀與寫二者怎樣結合、互動?缺乏理論的總結提升與實踐的具體指導。漫漫兩千年來,數不清的讀書人仿佛在沒有路燈的昏暗“巷子”里苦苦摸索。所以,寫作教學“序列”的建構,既極其艱難又具有特殊的意義。
議論文寫作教學“序列”的建構只是我們的探索,“科學有效”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我們努力的理想目標;再者,“序列”僅是紙上的規劃、設計,要把它付諸課堂教學,還需要教師的“二度創作”,需要教師正確地把握、駕馭,指導得當,訓練到位,并且進一步研究、修正、完善。
我們深知,建構寫作教學“序列”是一個難題,影響、制約它的因素很復雜,眼下的實驗僅僅是開端,前面的路還很長,亟盼理論的指導與支撐。借此拋磚引玉,期望得到專家、同人中肯的批評意見。
【議論文寫作教學序列的建構與反思的論文】相關文章:
議論文寫作序列訓練探微01-20
議論文寫作指導教學教案02-10
英語議論文寫作教學談08-16
談議論文寫作的論文06-19
淺談議論文寫作的論文06-14
供材料議論文寫作的教學設計02-20
議論文寫作技法12-24
英語議論文寫作05-29
在議論文寫作教學中如何展示教師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