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社會體育專業建設實踐與探索論文

時間:2023-05-01 10:51:36 體育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社會體育專業建設實踐與探索論文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我國教育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職業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高等職業教育“課證融合”模式的建設顯得至關重要。課證融合”是指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的融合,實質是通過兩類證書及其教育與培訓的相互對應、相互承認,實現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的溝通與銜接,最終達到提高人才綜合素質的目的。[1]隨著科學健身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全民健身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的層面,體育行業如何更好地為群眾體育服務,培養高質量的職業類社會體育指導員以指導大眾科學鍛煉,已成為普通高職體育專業發展的重要任務和方向。普通高職社會體育專業教育實施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并重教育模式,既是我國開展群眾體育和全民健身活動的必然要求,也是不斷滿足體育市場對高素質、高技能人才需求的重要路徑,同時又是提高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對口就業率的重要舉措。

社會體育專業建設實踐與探索論文

  1.社會體育專業實施“課證融合”模式的必要性

  1.1實施“課證融合”

  模式是貫徹《全民健身條例》精神,推進體育行業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發展的需要國務院2009年頒布的《全民健身條例》第三十一條指出:“國家加強社會體育指導人員隊伍建設,對全民健身活動進行科學指導”;“國家對以健身指導為職業的社會體育指導人員實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以對高危險性體育項目進行健身指導為職業的社會體育指導人員,應當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取得職業資格證書”。[2]實施“課證融合”模式,能夠有效宣傳和落實體育行業國家職業標準,倡導師生積極參與,進而推動體育行業職業技能鑒定工作的有序開展。它不僅是時代進步發展的需要,也是構建全民健身服務體系、打造技能型專業人才隊伍的需要。

  1.2實施“課證融合”

  模式有利于促進普通高職社會體育專業課程改革教育部2010年7月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積極推進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制度,推進職業學校專業課程內容和職業標準相銜接。[3]推行“課證融合”模式,院系可以根據區域市場的需求狀況,制定以學歷教育和職業資格證書教育并重的人才培養方案、培養計劃,靈活調整課程結構,使教學內容與實際工作崗位內容更吻合。有針對性地向學生傳授職業崗位標準,培養職業能力,促使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與行業和企業以及社會的需求實現零距離對接,進而深化普通高職社會體育專業的課程改革。

  1.3實施“課證融合”

  模式是提高學生職業技能能力,提升畢業生對口就業率的重要舉措課證融合教學模式,作為培養學生職業綜合能力和崗位技能崗前訓練的重要途徑,是高職教學的一個有效探索。有利于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促使學生提前認知未來將要從事的職業崗位,通過考取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為今后高質量就業添磚加瓦。同時,企業可以得到具有專業崗位技能的實用性人才,在初步了解與溝通中通過它大大縮短了培訓與評價成本,提升了用人單位的時間效率。近些年,在全國范圍內實行的體育行業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一定程度上拓寬了體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空間,對口就業率明顯提高。通過培訓和鑒定,培養出一批掌握體育行業職業技能的專業人才,體現了我國體育部門“人才興體”、“人才強體”的指導思想,從而提高社會體育專業學生的職業技能和社會適應性。

  2.我院社會體育專業推行“課證融合”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2.1體育行業國家職業資格培訓基地建設

  我院體育系從2013年底開始著手基地申報準備工作,歷經省體育局和國家體育總局逐級審核、批準,經過1年多的不懈努力,最終獲得2014年廣東省第一批“體育行業國家職業資格培訓基地”資格,將面向社會、行業、學校等開展體育行業國家職業資格職業技能培訓與鑒定工作。體育行業職業技能鑒定工作是對全國范圍內所有從事和準備從事特有職業的相關人員,進行的一項提高人員素質、增強技能水平、規范人員管理的職業資格認證活動,對鑒定考核合格人員頒發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統一印制,國家體育總局頒發的國家職業資格證書。這為“課證融合”模式的探索和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硬件保障。我院社會體育專業通過培訓基地作為載體,將職業考證項目納入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使教學內容與實際工作過程、職業崗位標準更吻合,使學生畢業前獲取“雙證”,實現優質就業目標。另外,2015年10月,我院被東莞市體育局授予“東莞市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基地”,為“課證融合”模式的有效開展提供了強有力保障。

  2.2社會體育專業“雙師”素質教師培養

  體育系社會體育專業在校專任教師15名,分別為正教授2名,副教授2名,講師11名。其中,國家級裁判2名,一級裁判員13名。專任教師通過培訓考核,獲得了由國家體育總局頒發的社會體育“國家一級指導員教練”專業技術等級證書以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頒發的體育行業職業技能“高級教練”資格證書,“雙師”素質教師的比例高達93%,是一支職稱、學歷、年齡結構較為合理,富有凝聚力的戰斗團隊。專任教師高度重視下企業行業參加社會實踐,積累企業工作經歷,曾多次主持或參與國家級、省市級各項比賽的教練、裁判等服務和管理工作,在社會體育行業從事體育管理、健身、娛樂、休閑、保健、社區指導以及策劃和組織體育競賽活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社會體育專業自成立以來,每年安排相關教師進行專業職業資格考證培訓,培訓內容涉及范疇包括:戶外拓展培訓師(8名)、健身健美(1名)、高爾夫(2名)、網球(5名)、體育場地管理員(3名)、職業類社會體育指導員公共理論培訓師(4名)等相關職業資格考證,并取得了相應職業資質。這些都為“課證融合”模式的實施提供了軟實力。

  2.3參照體育行業職業資格標準,改進人才培養方案

  2009年《全民健身條例》頒布實施后規定,從事社會體育工作必須具備社會體育指導員資格(職業)證書,尤其是游泳、高空拓展等高危體育項目必須持證上崗。體育系根據社會體育專業學生就業崗位(群)對能力和素質的要求,將職業資格標準納入課程體系,將職業考證項目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打破以往采取相對封閉的學科知識匯總或簡單重復的技能訓練模式,積極推行“課證融合”模式,實施“雙證書”教育。學生學完相關課程后可根據興趣選擇考取社會體育指導員、拓展培訓師、游泳救生員、健身教練員等資格證書,促使專業人才培養與行業和企業以及社會的需求實現零距離對接。例如,我院2015級和2016級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體現“課證融合”的課程有:游泳救生員、健身教練、拓展培訓師等。

  2.4畢業生雙證率較高,對口就業率明顯提高

  我院社會體育專業推行“課證融合”模式以來,職業資格證書考試社會認可度高,課程教學大綱與職業崗位要求有機整合,雙師素質教學隊伍穩步發展,校企合作和培訓基地有序建設,為社會體育專業學生提供一個可以結合自己興趣特點獲取職業資格的平臺,是學生就業的一種新思路。國家職業資格證書作為勞動者就業上崗和用人單位招收錄用人員的主要依據,雙證畢業的學生在就業方面占據強有力的優勢。例如,我院2016屆社會體育專業畢業時雙證率高達100%。社會體育專業學生在校期間考取游泳救生員、健身教練等職業資格證書的畢業生,大多數同學能夠如愿進入游泳會所、健身俱樂部等相關崗位工作,并得到企業或公司的高度認可。總之,我院社會體育專業推行“課證融合”模式后成效明顯。職業資格證書考試社會認可度高,課程教學大綱與職業崗位要求有機整合,雙師素質教學隊伍穩步發展,校企合作和培訓基地有序建設,推動了學生畢業即就業的和諧轉換,增強了高職院校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對就業崗位的適應度,促進供需平衡。

  3.“課證融合”模式適度推行的問題與建議

  3.1存在問題

  唯證論觀念凸顯,考證功利性較強;考證費用相對較高,部分學生想考但由于負擔過重而棄考(例如,健身教練國家職業資格費用將近三千元左右);考證難度大、通過率較低(例如,游泳救生員國家職業資格);校內模擬實際工作環境實訓效果不理想,校外實訓基地接納能力有限,實踐效果不明顯。

  3.2建議

  3.2.1精選證書。挑選含金量高、社會認可度高,就業作用較大的證書。比如,健身教練、游泳救生員國家職業資格是國家體育總局舉辦的考試,權威性高、考試程序規范、社會認可度高,擁有此類證書是從事健身教練、救生員必須的前提條件。3.2.2加強實訓。建立模擬實習環境與真實工作環境的校內實訓基地。例如:私人教練工作室、體育賽事運營與管理中心等。同時,加強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充分利用寒暑假和周末的時間開展社會實踐。3.2.3科學引導。對于考試費用較高的考證項目是否可以通過分期付款的形式解決,讓一部分想考證的學生利用寒暑假于培訓基地進行社會實踐后分期支付考證費用。通過恰當的科學引導,讓學生正確認識以就業為導向的“課證融合”度,從而改進教學效果,將落腳點貫穿于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全面發展。

【社會體育專業建設實踐與探索論文】相關文章:

依托企業開展高職專業建設的探索與實踐04-30

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建設的探索與實踐04-28

陽光體育校本化的探索與實踐論文04-27

廣播影視專業實踐教育體系的改革與建設探索04-30

社會體育專業滑雪指導人才的研究與實踐論文04-29

淺析高校體育社會化的建設與需要的論文04-27

張家川縣梯田建設的探索與實踐05-02

汽車服務工程專業課程群建設探索與實踐04-30

中職學校印刷專業建設之探索04-29

水庫信息化建設模式的探索論文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