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研究認知張力優(yōu)化課堂教學
在現代認知心理學理論研究基礎上,現代哲學認識論正切開新的視角探討認知的兩極性(主體性、客體性 )及其張力。我們探索小學數學教學的認知活動就是以此為理論依據的。
所謂“張力”,實際上是一種拉力,是物體間或物體各部分間所能承受的拉拽的力量。其相互作用具有命 名物價形變或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效應。認知張力則指在認知活動中(比如小學數學教學),由主體(師生) 和客體(學習材料)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而形成的各種思維結構與方式,即思維的立體網絡。主體的探索使 這種立體網絡發(fā)揮出最大功能,從而獲得比較穩(wěn)定的、高級的認知效果。隨著小學數學教學的發(fā)展與不斷完善 ,我們已經形成了這樣幾點基本共識:1.教學必須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2.必須讓學生 動手、動腦、動口,參與教學全過程;3.必須盡最大可能調動學生學習的各種可能性;4.必須幫助學生建 立良好的認知結構,打開思維通道,形成“順應”“同化”的態(tài)勢,獲得比較高級的認知學習。這些基本認識 不僅證明認知的張力是客觀存在的、可能的,更為重要的是,它啟示我們要加強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有關“認 知張力”的研究,以此來優(yōu)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一、主客互動是認知張力的條件
主體性、客體性是認知的兩極,是互動的、對立統(tǒng)一的。在認知活動中缺一不可。教學中的主體是學生和 教師。我們平常說的“主體”“主導”是主體性的兩個方面。教學中的客體是學習材料,包括教材、實物、圖 片、音像資料以及供操作使用的學具等等。
為什么說主客互動是認知張力的條件呢?
教學中的認知,是主體(學生)獲取關于客體(學習材料)的知識或原理的基本能力。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是認知活動中的主體因素,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影響下獲得數學知識技能,形成相應的能力,發(fā)展智力 ,這是主體認知活動中的“合目的性”。小學數學教學的目的是很明確的。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到,學生在認 知活動中并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的、能動的。這種主動性、能動性使其在認知活動中可以充分展開自己的想 象、思維過程,并借助已有的知識經驗,主動擴展思維空間,積極深入到學習材料的意義、結構及本質特征的 探索中去,不斷獲取認知成果,進而形成新的認知結構。這種“展開”“探索”的過程,正是認知“張力”的 過程。因此,主體性是認知張力的決定性因素。
剛入學的一年級兒童對10以內數的認識過程,能很好地說明主體性是認知張力的決定性條件。從認識1 開始,孩子們經過認、數、擺個數是1的物體,抽象出“1”這個數概念,然后進行讀、寫、認。這時,孩子 們絕不會滿足于幼兒園里對“1”的具體操作,否則就會表現得冷淡和缺少耐心。“1”的認知過程中所開展 的六七種活動(數一數、擺一擺、讀一讀、寫一寫、記一記、用一用等),正是認知的不斷“張力”(延伸、 遞進、擴展)。接下來認識2—10,他們仍不會滿足于上面的六七種方式,他們盼望有進一步“張力”的認 知,發(fā)現和獲取更新奇的東西,由此而帶動出更具數學
[1] [2] [3]
【研究認知張力優(yōu)化課堂教學】相關文章:
認知視域下的隱喻張力04-26
優(yōu)化課堂教學時間管理的研究04-29
優(yōu)化課堂教學,減輕學生負擔優(yōu)化課堂教學論文04-27
認知的行為研究與腦研究淺析05-02
構建課堂教學環(huán)境,優(yōu)化課堂教學04-29
果蠅的視覺認知研究04-28
詞匯教學的認知研究05-02
認知邏輯研究概觀04-26
元認知要素的研究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