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地下水灌溉系統產權演變和種植業結構調整研究

時間:2023-05-01 06:55:08 社會文化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地下水灌溉系統產權演變和種植業結構調整研究

內容提要:

地下水灌溉系統產權演變和種植業結構調整研究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以來,農村原有由集體所有的水利設施老化、破損嚴重,為保證農業生產需要,水利產權改革在農村蓬勃發展,而這種產權的演變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卻很少有人研究。本文的目的是以地下水灌溉系統產權演變為例,探討其對農作物種植結構的影響。研究采用計量經濟方法對河北省30村4個年份種植業生產和地下水灌溉系統產權變化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表明產權演變促使了種植結構的調整,擴大了經濟價值較高作物的種植面積,提高了農民收入;國家糧食收購政策、市場價格及勞動力機會成本等因素也是影響農民對作物生產結構選擇的重要因素。文章最后還對主要研究結果的政策含義做了討論。

關鍵詞:灌溉系統 產權演變 種植結構調整 模型

一 研究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生產關系的變革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使農業生產由集體經營轉變為家庭經營,原來屬于集體所有的許多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體制與農村分戶經營的模式不相適應,水利工程破壞或老化現象嚴重,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陳雷和楊廣欣,1998)。為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農村小型水利灌溉設施產權改革于80年代興起并不斷發展,從初期的經營權逐漸深化到建設權、處置權甚至是所有權,農民自己投資并管理水利設施的現象逐步增加。

有研究指出,農戶積極支持小型水利工程產權改革,是因為他們認為產權明晰后,水利工程覆蓋面積擴大,各種用水服務加強,會帶來農作物產量提高及經濟價值較高作物種植面積的擴大,從而增加家庭收入;另外,用水損失減少、水土流失、鹽堿化程度的降低,也可使播種面積保持穩定,減少損失(Darra和Raghuvanshi,1990)。另外,農民可根據水資源的情況來選擇合適的農作物種植方式,而不必象以前一樣必須按照政府的指示,這樣也可以擴大經濟價值較高的作物的種植面積(Patil和 Lele,1995)。因此,水利工程產權改革,可以合理開發利用與管理農業水資源,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王金霞等,2000),通過調整農業結構,改革耕作措施與種植制度,發展節水、高產、優質、高效農業(劉昌明和何希吾,1996)。

雖然有的研究已提到灌溉設施產權改革與農作物種植結構的調整有關系,但現有的研究多數是描述性的,很少有從實證的角度對灌溉設施產權演變對農作物種植結構調整的影響進行定量分析的。本文的目的是以地下水灌溉系統產權演變為例,探討產權演變對農作物種植結構的影響。

二、研究資料和調查點概況

(一)樣本點的選擇

河北省的人均水資源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10,灌溉用水中有70%來源于地下水。本研究選取了河北省青龍、元氏和肥鄉縣三個縣做為調查點,三個縣的水資源短缺程度都比較嚴重并且都是主要糧食產區,每個縣隨機抽取10個村作為調查的樣本村,選擇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年(1983年左右)、1990年、1997年和1998年四個年份為調查時期,樣本點產權類型比較全且在不同地區間有一定的區別,農作物種植結構有一定的差異。

表1列出了樣本點的一些基本情況,從表1人均耕地、地下水位及有效灌溉面積數據可看到青龍、元氏和肥鄉三個縣情況差異比較大,但三個縣各項指標四個年份間的變化趨勢基本上是一致的,人均耕地面積在不斷減少,而水資源短缺狀況日益嚴重,灌溉用水中地下水比例越來越高,元氏和肥鄉縣在1998年甚至達到了100%。

本文的地下水灌溉系統指機井,一個機井及其附屬設備為一套地下水灌溉系統(以下簡稱為機井)。這里把機井分為集體產權機井和非集體產權機井兩種,由私人所有及農民合股所有的機井被統稱為非集體產權機井。用非集體產權機井數量占機井總數的比例變化來反映機井產權演變的情況。表1表明機井產權的演變是由集體產權形式向非集體產權形式發展的。三個縣非集體產權機井所占比例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1998年都是逐漸增大的,但三個縣非集體產權機井比例的變化幅度不同,青龍縣變化幅度最大(從0增加到69%),肥鄉縣的比例變化達到了7倍多,

[1] [2] [3] [4] [5] 

【地下水灌溉系統產權演變和種植業結構調整研究】相關文章:

遼寧省作物生態區劃及種植業結構調整的研究05-03

中國農村種植業結構調整論文04-29

動機研究的歷史演變04-30

檔案整理原則的演變研究04-30

關于包頭市種植業結構調整的幾點建議04-30

關于2001年全省種植業結構調整工作的意見04-27

地下水徑流模式的研究04-27

地下水流數值模擬的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05-02

動電修復鉛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初步研究04-28

工業事故演變混沌特性研究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