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析美術“造型表現”領域作業媒材的選擇
造型.表現學習領域是指運用多種媒材和手段,表達情感和思想,體驗造型樂趣,逐步形成基本造型能力的學習領域。作業媒材是指構成美術作品的物質材料。媒材可以分為傳統媒材,如作業本、水彩筆等常用材料。生活媒材,如紙杯、蛋殼等廢舊物品。自然媒材,如落葉、豆類等自然物品。新生媒材,如卡美紙、珍珠泥等一系列新開發的創新材料。
翻閱浙美版教材,琳瑯滿目的媒材讓我們看到了與以往教材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回顧課堂,在造型表現領域媒材選擇依然存在三大問題:一是選擇主體不清;二是課程性質不明;三是媒材評價有疏漏。因此,有必要對師生媒材選擇作梳理,以利于學生快樂創作。
一、媒材選擇需厘清師生互動關系
美術教學中,媒材的選擇往往是教師包辦。教師會在每節課后當面布置或通過校訊通等通知學生帶什么材料。媒材選擇往往是教師直接命令,學生被動接受。這就有悖以生為本的理念。媒材選擇也是能力之一,在缺少互動的命令中,媒材選擇能力又從何而來?由此,根據課型筆者提出三種方法。
(一)認識媒材的課型:通知十接受
這一類課型主要認識媒材性能,并學習媒材使用方法,在低段較為常見。如浙美版第二冊《五彩的煙花》,提示是用油畫棒、水彩畫煙花,需要教師通知學生帶油畫棒和水彩相關媒材。同樣如第三冊《剪影》、第八冊《磚石上的雕刻》等課也適用于通知+接受模式。老套的通知接受型,需要以互動為前提:媒材選擇需明確課程內容,并盡量當面通知,這樣更有利于學生有針對性地攜帶甚至主動嘗試練習。
(二)媒材創意的課型:統一十個性
這一類課型囊括了造型.表現領域的大部分,往往有較為明確的媒材,但又不僅限于媒材使用學習,目標是用恰當媒材學習造型表現。教師只需把握媒材選擇大方向,給學生范圍內的個性選擇。如第一冊《巧用碎紙片》,教師給出統一提示:各種紙張和各種上色工具,并鼓勵學生根據自己喜好選擇攜帶。這一類課除了讓學生明確課程內容外,還需有一個簡短的互動時間,可以提問:除了報紙、白紙等碎紙片之外,還有哪些碎紙片?添畫除了水彩筆還可以用哪些工具?同冊的《畫畫葉子》、第二冊的《小鳥的家》等均屬于這一模式。
(三)主題發散的課型:自由十建議
這一類課型相對自由度大,更注重表現內心所想,更在意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如第一冊《心中的太陽》、第十二冊《我的小學生活》等。這類課型需要對媒材有基礎認識和實踐,在學生自由挑選的基礎上,教師給予建議。學生選媒材自由度較大,但仍需要教師適度引導。教師應在平時課堂上以及有針對性的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選材能力。
二、媒材選擇需明確美術課程性質
美術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美術課程性質是:凸顯視覺性、具有實踐性、追求人文性、強調愉悅性。媒材選擇也應遵循這四個特性。
(一)凸顯視覺性,選富有美感的媒材
美術課程的根本目的之一是培養學生發現美、創造美、鑒賞美的能力,提高審美眼光。美術作業媒材選擇,應注意媒材本身具有美感或媒材表現出來的美感。
1.媒材本身具有美感
在第二屆寧波市基礎教育課堂教學展示周活動中,奉化毛老師上《小鳥的家》給筆者留下深刻印象。這節課需要用到落葉做成大樹。試教時樹葉是臨時撿的,差異非常大:有些破敗、有些腐爛落葉無章法地貼在展板上,顯得臟、亂,難以體會到美感。上展示課時,學生作業卻給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覺。原來樹葉先做成了標本,色彩上也進行篩選,樹葉媒材本身就具備了強烈美感,學生作品很美。
2.媒材組合具有美感
大部分的媒材是普通的,但經過藝術組合,就能凸顯美感。這就需要平時有選材意識,了解媒材相關性能并學習色彩、構圖、肌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在2012年省優質課《光與影》一課中,媒材選擇就可圈可點。學生使用的是彩色卡紙上畫光影,黑白灰的單調在彩色卡紙的`襯托下煥發出特殊美感,普通媒材,巧妙組合選擇,就能把學生作品襯托得更美。
(二)具有實踐性,選方便易得的媒材
美術課具有實踐性。課堂教學時間只有40分鐘,實踐操作時間應保證。媒材選擇要考慮到操作簡單、方便。材料過于復雜,學生使用起來費時費力,難以快樂作業。同時也要考慮到媒材取得容易實現,有利于人人參與。
1.使用簡單
作業中的媒材,使用者是學生,選擇媒材既要面向全體,又要考慮學生差異,因此應選起點低,又有上升空間的媒材。在第六屆全國中小學美術課現場評選活動中,《中國戲劇人物》一課媒材選擇很出彩。五年級的學生,國畫媒材使用水平參差不齊。王老師用濕巾紙和簽字軟筆代替傳統的宣紙和毛筆。媒材選擇解決了毛筆上色時筆法多樣、水分滲化以及勾畫五官細節的難點,重點直指人物造型。學生在操作簡單的媒材中快樂作業,體驗成功。
2.取材方便
作業媒材選擇不僅操作上要簡單,同時取材也應方便。美術教師應根據現有條件,充分利用本地的材料資源,選擇有效學具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在《民間玩具》陽光送課活動中,筆者利用農村學校秋收過后的優勢,和學生一起在課外收集稻草進行創作。課中學生興趣濃郁,造型活動其樂融融。
查字典范文網(FANWEN.unjs.COM)
(三)追求人文性,選人文個性的媒材
人文性更多是美術作品所體現出來的,媒材中也蘊含人文性,選擇中應適當考慮人文因素,同時也應尊重媒材選擇者的個性。
1.選材考慮人文性
美術媒材也有人文性差異,在類似媒材選擇中應考慮人文因素。如在第八冊《十二生肖》一課中,媒材選擇可以是:常規紅紙做單色剪紙;宣紙、水彩顏料做染色剪紙;選小織布、棉線做生肖荷包;選卵石、水粉做生肖擺件等。考慮人文因素,就會更傾向于剪紙和布藝,這些媒材在民間藝術中很常見,且具有深厚文化底蘊。
2.選材應尊重個性
人文性就是對人思想、個性各個方面的關照。追求人文性就應尊重選材者的個性。在二年級《春天的花兒》一課中,學生明確本節美術課是做花送親人。筆者在課堂檢查媒材時發現有一個孩子選了白色皺紙。詫異之余,筆者和孩子展開一段對話:為什么選白色的皺紙呢?我覺得白色好。為什么好呢?你知道我們這里白色紙花的含義嗎?知道的,是送給死人的。那作為三八節的禮物合適嗎?我要送給我的外婆。她對我最好,可是她已經死了。媒材選擇關照全體的同時,不能壓抑個性,更不能忽視個性。給個性展現的機會,孩子們才能更投入地進行創作。
(四)強調愉悅性,選新穎有趣的媒材
美術課程是一門經驗性很強的課程,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這就要求我們在開展美術教學時應努力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作業媒材選擇新奇有趣,就直接能帶動整個課堂的氣氛,讓學生在好奇中學習,在新鮮中表現。
1.考慮創意
在第六屆全國中小學美術課現場評選活動中,《紙雕塑》一課媒材選擇非常有創意,獨辟蹊徑選擇了錫箔紙。課前錫箔紙一出現,學生就對這個陌生人產生了濃厚興趣。當老師把錫箔紙做的紙雕塑展示在大家眼前時,學生的情緒一下子被調動了,作業環節學生的積極性可想而知。
2.融入趣味
選擇媒材除了考慮創意,還應考慮融入趣味性。比如在二年級《動物造型餅干》一課中,橡皮泥媒材是首選。但筆者考慮到趣味性,選擇了面粉代替橡皮泥。開始學生不以為然,但當筆者把烘烤出來的餅干和大家共享時,學生毫無疑問選擇了面粉媒材。
三、媒材選擇需關注選擇過程評價
美術作業評價不能忽視媒材選擇過程評價。在實踐過程中,結合本校閃亮星評價系統特點,筆者采用積分評價方式,積分評價中列入媒材選擇評價欄,對媒材選擇整個過程進行量化評價。筆者一般是用正字作為量化工具,具體如下。
(一)認識媒材的課型:評價完整性
認識媒材的課型,媒材選擇是通知+接收方式,學生選擇參與度低。由此關于媒材選擇的評價內容更多關注媒材攜帶完整程度的評價。一般是課前根據學生攜帶情況直接通過當面語言評價量化積分記入計分冊。
(二)媒材創意的課型:評價契合度
媒材創意的課型,媒材選擇采用統一+個性的方式。學生選擇空間放大,媒材呈現多樣化和個性化。由此,教師評價主要針對統一規定外的個性化媒材。媒材選擇是否合理,有些課直接能看出來,比如《畫畫葉子》;而有些課則需要在使用中才能評價是否契合主題,比如《巧用碎紙片》。此類課型,課中通過語言評價,課后采用印章量化積分評價(燈泡代表創意,畫筆代表造型能力,剪刀代表媒材選用能力)。
(三)主題發散的課型:評價表現性
主題發散的課型,媒材選擇采用自由+建議的方式。學生自由選擇,教師只提建議,最后決定權還在學生。這類課媒材選擇往往較發散,選材意圖也較多樣且不明顯,需要查看學生選擇意圖同時結合作品表現進行評價。此類課型,一般用小貼士在課后進行評價,最終量化入冊。
綜上所述,厘清互動關系、遵循課程性質、跟進過程評價的智慧選材,能讓學生快樂創作。在快樂造型活動中,學生才敢于創新與表現,并逐步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
【簡析美術“造型表現”領域作業媒材的選擇】相關文章:
《面材的立體造型》教學反思09-21
造型表現小學美術高效課堂教學反思09-10
春曉的詩意簡析02-09
簡析求職禮儀01-01
簡析談話禮儀01-01
矛盾修辭簡析10-18
簡析啤酒魚湯的做法01-15
儒家“德治”思想簡析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