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析區域經濟理論在中原經濟區建設中的運用經濟學論文
摘要:中原經濟區具有地理位置優越、自然資源豐富等區位條件,是平衡全國經濟結構的關鍵。依據區域經濟學原理,配合梯度轉移理論和“點—軸”空間結構理論,以實現第一階段的非均衡發展;依據區內的資源交通條件,重點推動產業集群,實現地區分工專業化;保證區域發展的協調穩定可持續。綜合協調三種模式,將有效推進經濟區的平衡發展。
關鍵詞:中原經濟區;區域經濟學;戰略分析;理論配合
中原經濟區是指以河南省為主體,以經濟為主干,包括周邊若干區域, 涵蓋經濟、文化、社會等重要領域的區域經濟綜合體。隨著日前被正式納入《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中原經濟區的建設成為影響我國整體經濟格局的一個重大戰略課題。
區域經濟學從人類經濟活動的地理分布和空間組織界定經濟活動,將地區經濟作為一個國家經濟的空間子系統來研究。本文旨在綜合區域經濟學經濟活動區位、區域經濟發展和區域經濟關系等方面理論,對中原經濟區的建設進行初步的分析和規劃。
一、中原經濟區特點、現狀與戰略分析
(一)區域特點和現狀
中原經濟區具有地理位置關鍵、資源能源豐富、基礎產業發達、在全國分工中層次較低、區內發展不平衡等主要特點,它們既為中原經濟區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社會條件和潛力,同時也顯示出了本區存在的問題和加速構建完善本區域經濟結構、促進協調發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以中原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河南省為例,2009年生產總值居全國第5位,生產總值增速居全國第22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居全國第14位,進出口總額居全國第17位,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國第16位。
其中,生產總值增速位次比起2005年的第5位和2008年的第1位,以及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位次比起2005年的第7位和2008年的第10位,都呈遞降趨勢。2009年底,河南省人口已達9 967萬,約占全國總人口7.5%,其生產總值約占全國生產總值的6%。其中,第一產業生產總值占全國的7.8%,第二產業占7%,而第三產業僅占3.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5.4%,進出口總額僅占0.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全國平均水平的83.7%。
上述數據顯示,河南省具有優越的農業基礎、人力資源和區位條件,其創造的生產總值亦名列前茅。然而,近幾年來,河南省生產總值增速和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起國內其他地區都不同程度上出現了延緩和減縮的趨勢。同時,河南省第三產業和進出口情況明顯與應達水平不符,而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低于全國水平。可見,河南省作為東部沿海開放城市的經濟腹地作用還未得到充分發揮,工業、服務業和進出口貿易都有很大發展余地。而河南省內,2009年中原城市群生產總值占全省的58%,黃淮地區占20%,豫北地區占11%,豫西豫西南地區占12.4%。其中,中原城市群的人均生產總值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37.4%。
省內區域經濟發展存在著嚴重的不平衡,自然形成了發展梯度,為梯度轉移提供了條件。中原經濟區的建設正是勢在必行之舉。
(二)區域發展戰略分析———基于SWOT的角度
根據區域SWOT分析,綜合中原經濟區的優勢和劣勢、機遇和威脅,我們可以根據外部環境與內部環境的組合,初步明確自己的區域發展戰略定位。
1、S+O戰略(發揮優勢、抓住機遇)。充分抓住國家支持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機遇,爭取更多利于發揮人力資源、能源資源、交通資源等方面優勢的政策、項目、資金扶持,進一步提高中心城市的城市化水平,鞏固原有產業基礎,大力發展旅游業。
2、W+O戰略(克服劣勢、抓住機遇)。在國家政策扶持下,大力推動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在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同時消化吸收新技術新成果,著力培育自身的技術優勢。進而以良好的技術條件和發展環境吸引資金,擴大開放程度。
3、S+T戰略(發揮優勢、規避威脅)。堅持走“三化”同步協調發展道路,在保證農業技術發展、農業生產率提高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在解決三農問題的同時提高工業化水平,推動發展第三產業,探索一條不以土地和環境為代價的發展道路。
4、W+T戰略(減少劣勢、規避威脅)。在保證三大產業協調發展的同時,有意識地扶持高技術產業,在對外開放并承接產業轉移的過程中,注意吸納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技術。合理分配人力資源,促進區內協調分工,實現平衡發展。
二、中原經濟區建設中的理論應用
(一)梯度轉移理論與“點—軸”
空間結構梯度轉移是指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由于資源供給或產品需求條件發生變化,生產活動逐漸從高梯度地區向低梯度地區轉移,而這種梯度轉移過程主要是通過多層次的城市系統擴展開來的。
“點—軸”系統理論是對發展中區域的優化空間經濟結構與優化發展模式的理論概括,要使發展中區域獲得較快發展,必然要求以“點—軸”系統模式對社會經濟要素客體進行組織。
佩魯提出的增長極理論進一步完善了“點—軸”結構,著重描述了極化過程和擴散過程,首先是空間聚集,然后是空間擴散,以漸進的方式推動區域經濟活動成為有機整體。
首先,培育區域增長極,建設經濟核心區,以鄭州為中心,由洛陽、開封、新鄉、焦作、許昌、濟源、平頂山、漯河等在內的中原城市群是中原經濟區的經濟隆起帶。提升鄭州作為區域一級中心的首位度,全方位提高其經濟實力、創新能力和競爭力,推進流通體系綜合配套改革,同時大力發展物流、會展、金融等現代服務業。這將有效輻射周邊區域,作為帶動整個經濟區最終實現協調發展的第一個步驟。在建設經濟核心區的第二階段,需進一步將鄭州周邊開封、洛陽、許昌、焦作、新鄉、平頂山等市根據各地不同資源稟賦和區位條件,合理分工,建成分工明確、聚集效應明顯的二級區域中心,進而促進這些區域核心向全區域輻射,帶動區域內的經濟發展,實現作為增長極的作用。
其次,以主要交通線為發展軸,發揮輻射區域優勢。作為全國交通運輸樞紐,中原經濟區優越的交通區位為梯度轉移提供了有利條件。以京廣鐵路、隴海鐵路、焦枝鐵路為主發展軸,京珠高速、連霍高速、107國道、310國道、新焦鐵路、新荷鐵路、漯平鐵路等為次發展軸,促進區域各增長極的產業沿軸線向全區域轉移,實現技術的外向擴散,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在梯度轉移的同時,全區的協調發展一體化也不可忽視。一體化經濟模式需要依靠各地區之間有意識的合作,因此,統一的統籌機制、控制機制和保障機制必不可少。
(二)產業集群理論與地區專業化
按照邁克爾·波特的觀點,產業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領域中(通常以一個主導產業為核心),大量產業聯系密切的企業以及相關支撐機構在空間上集聚,并形成強勁、持續競爭優勢的現象。產業集群的最重要特點之一,就是它的地理集中性,這種產業地理集中將產生包括節約成本、促進技術創新等在內的廣泛的集聚經濟效益。
地區專業化是生產專業化的空間表現形式。產業集群將有力推動梯度轉移的進行和完善,它既是梯度轉移的動力,又是梯度轉移的結果。
哈蓋特提出的區位熵慣常被用來測算某一地區一個產業部門的專門化程度,進而衡量某一區域在高層次區域的地位和作用,也稱專門化率。現利用區位熵指數衡量中原經濟區當下的產業集聚程度。
區位熵指數大于1,則說明該區域經濟在全國經濟中發達;區位熵指數越大,則說明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越高。
分析可見,雖然河南省工業產值占全國的7%,但省內產業集聚程度不高,整體工業分工在全國范圍內的地位比較低。即便是六大優勢產業中專業化程度較高的有色金屬冶煉業和食品制造業,也是依托區域內資源優勢而發展起來的。所以,大力促進優勢產業集群和地區專業化,仍是建設中原經濟區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梯度轉移理論中,當增長極規模達到一定程度、具有支撐與輻射周邊的能力后,要素將改向周邊聚集,形成不同分工的經濟發展副中心,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注重對各地區進行個別分析和準確定位,將次級增長極的培育與產業集群和地區分工有機結合起來。目前中原經濟區中各地區優勢突出,但顯而易見,區內原發性產業集群多,很大一部分是借助“一五”期間重工業產業延伸形成的產業鏈集群,而新型的、承接的、技術含量高的產業集群就相對較少,較低端的現有產業集群又導致了各功能區域間互動不良,更加不利于產業更新換代。
因此,在根據各地的不同資源稟賦和充分發揮區域優勢的同時,應做好產業升級準備,以工業化帶動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實現產業集聚,加快傳統優勢產業優化升級,以承擔起更為重要的經濟功能分工。
(三)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根據綠色GDP核算公式,即:SSNNP=NNP-DE-DNC式中SSNNP為可持續社會國民生產凈值,NNP為國民生產凈值,DE為防御性支出,DNC為自然資產折舊。
可以看出在區域經濟建設中,自然資源的折舊和環境污染損失的價值不容忽視,它們直接作用于可持續經濟的實現和經濟增長價值的保持。當然,外部因素調整項即環保部門新創造價值可以彌補一部分綠色GDP,但更加關鍵的是整個生產過程中的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在中原經濟區的建設中,亦須注意吸收消化外來高新技術,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大力發展新材料新能源、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先進適用技術與傳統產業生產方式融合,提升制造業整體水平和實力,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由資源、能源、原材料單向輸出以及高耗費的粗放型向具高附加值的資源節約型轉變。
另外,中原作為全國的糧食主產地的特殊性,又強調了本區的農業可持續發展。從理論上來講,工業化同時也是城市化的過程,城市化不僅不會占用更多的耕地,而且還應該通過人口的集中而節省下來更多的土地用于農業生產。因此,通過有效適當的改革和創新,應能夠解決中原經濟區建設中的土地問題。為探索出一條不犧牲農業和糧食的科學發展新道路,中原經濟區需立足糧食生產優勢,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加強農業技術裝備,提高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培育糧食持續穩定增產的長效機制,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促進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合理流動,推動城鄉格局向分工合理、產業對接轉變,抓住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場化的趨勢,在城鄉間謀求融合發展、協調共生,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和三大產業和諧共榮的發展方式。
在中原經濟區的可持續發展中,值得一提的還有文化產業。對于中原經濟區的資源依賴型產業結構,文化產業能夠促使資源與知識相結合,推動新的生產方式的產生完善,減輕對自然資源的依賴,而該產業中明顯的創新性又賦予其極大的增值能力,從而保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我們應從中原經濟區的實際出發確立合理的文化產業發展模式。目前,應將文化產業建設的重點放在已有歷史文化的維護和發掘以及區域信息和技術的整合提升上面,并著力引導其對傳統產業的改造產生有利影響。
三、結束語
中原經濟區的建設是一個需要各方面要素合理配置、多種經濟發展方式配合利用的系統工程。根據對該區域與其他經濟區域的比較和區內經濟特征的分析,筆者認為應配合區域經濟學中的梯度轉移理論和“點—軸”空間結構理論,實現第一階段的非均衡發展;并依據區內的資源交通條件,重點推動產業集群,實現地區分工專業化;與此同時保證區域發展的協調穩定可持續。這就要求有一個立足當下、放眼長遠、統籌全局、涵蓋各方面經濟因素的建設規劃,協調統一這三種模式,最終實現中原經濟區的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1]施祖麟.區域經濟發展:理論與實證[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2]中原經濟區區域發展問題研究.
[3]王彥武.中原城市群幾個問題的探討[J].中州學刊,2004,(5).
[4]區域經濟學開題報告.
[5]區域經濟發展與企業發展戰略研究.
【淺析區域經濟理論在中原經濟區建設中的運用經濟學論文】相關文章:
淺析區域協作執行論文05-01
區域經濟學論文05-01
淺析多種教學法的運用論文05-04
淺析語言經濟學的定義爭端論文05-03
淺析集雨水窖在我區的運用論文04-30
臨空經濟區區域經濟發展研究論文05-02
石景山:建設中國的虛擬經濟區04-29
淺析環保工程中化學知識的實際運用論文05-02
體態律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運用淺析論文04-30